Ⅰ 為什麼有些人學了理財知識,卻依然賺不到錢
事實上,也有很多學金融的人賺了大錢!金融行業收入水平在各大行業中仍然是相對比較高的。
首先,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其實,360行,行行出狀元,每個專業領域都有收入高的人,也都有收入一般的人,雖然有些行業平均收入高,但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收入都高,而且大多數行業的收入結構都是金字塔型,越往上收入越高,越是底層收入越低,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資源從來都屬於能力強或者資源好的群體,收入自然也是如此。
其次,金融行業收入名列前茅,學金融賺大錢的人明顯多於其他行業今年5月份份,國家統計局曾經公布了各行業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數據顯示,金融行業平均收入高居第三;此外,上市公司公布的員工收入數據看,銀行、保險、券商的平均收入水平遠遠超出其他行業,上市金融機構平均年薪基本都在二十萬以上,這些企業的高管動輒都是數百萬年薪,所以金融行業賺大錢的人其實遠遠多於其他行業。
Ⅱ 一個人知識很多,但為什麼他就是賺不到錢
這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屬於他知識很多,但是,他沒有學以致用,不知道怎麼去駕馭它這些知識點,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非常保守,她不知道要怎麼去靈活的去運用這些知識點
Ⅲ 為什麼你很有能力卻掙不到錢
(1)
我剛畢業時遇到過一個領導。他是傳統的知識分子,在一家老牌出版社做中層,負責一個部門。他懂政治,有大局觀,考慮問題深思熟慮,言談做事審慎穩健。他很少發脾氣,涵養很好,為人也比較善良。當時我所在的部門有6個人,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編了很多書稿,寫了很多文案;大家一起策劃了很多活動,有半年時間每周末大家都犧牲休息時間去搞傳統文化講座;聯系了很多外部單位和講師,以成本價乃至虧本價,為一些國家機關做過不少設計和策劃……忙成狗,就是掙不到錢。
作為剛入行的小弟,很多次領導都苦口婆心地跟我說,你要加強學習,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上都要向XX同事學習。領導既受困於出版社體制,又要創收養活團隊,對每個人都恨鐵不成鋼,每天愁眉不展,工作聚餐之餘,看著他40歲不到就花白了頭發,沉默地走在路上,我就覺得怎麼回事,他這么有能力都掙不到錢?掙錢真是好難。
(2)
從出版社離開後,我碰到了某京報出來的一個總監級人物,我人生中第一次比較徹底的洗腦就是來自於他。這位領導脾氣暴躁,作風雷厲風行,事情做不好他能指著鼻子罵你倆小時,怎麼難聽怎麼來,做好了他也就是嗯一聲。我在他那從未受過表揚,每天壓力巨大,但成長也最快。該領導擅長策劃各種活動,對事務的邏輯判斷能力極強,我常常覺得他是個邏輯狂,這直接讓我今天也變成了邏輯狂。
他教我怎麼編雜志,怎麼理順邏輯,怎麼把現實世界中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變成紙面上邏輯清晰的思路框架。這種能力是文化精英特有的能力,雖有理想化的一面,但對於迅速把握復雜局面的本質極有幫助。他當時出來做了一個廣告公司,又做白領零食,還兼著某基金會的市場銷售,我跟著他做策劃,出方案,見客戶,攢活動,有段時間經常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半年多以後,廣告公司沒有起色,白領零食要死不活,基金會的業務也被釜底抽薪。我們黯然離開。當時我的工資已經幾個月沒發了,領導自己更是沒掙到錢。等到失利時,我就特別困惑:這么有能力的人,為啥掙錢這么難?
(3)
我人生中第二位洗腦老師是個校友,武大80年代的畢業生,具有知識精英的家國情懷、道德自律和學術自尊,人品堪稱高貴。這位校友之前也是個金融細分領域的創業者,2008年金融危機時公司倒閉,後來委身於另一家知名校友的企業。我跟他的接觸,就是從為知名校友寫書開始的。
他教會我營銷的系統思路和很多江湖上的干貨:什麼是客戶,什麼是真正的需求,成熟可執行的方案應當是什麼樣子的,中國企業家群體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樣子的,社交和專業能力的關系如何,等等。這段洗腦持續了一年多,我非常痛苦,但也有了很多新的認知。他在我看來當然是很有能力的戰略家,然而他也沒有錢,掙不到多少錢。我們聊到興起時,也只能一起喝點牛二和羊雜湯。在企業內部的斗爭中,他不幸落敗,乃至黯然負傷。我曾對此耿耿於懷。
(4)
後來我多次接觸到掙了不少錢的商人,才開始明白,為什麼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卻掙不到很多錢。從客觀因素來說,我的第一位領導有體制機制的束縛,暴躁的某報總監有業務方向的束縛,一起喝牛二的校友有缺乏自身平台的束縛。但從主觀特點上來說,他們掙不到很多錢,都有共同的明顯缺陷:對能掙到錢的商機很不敏感,或者直接說,對錢很不敏感。
這種不敏感體現在很多方面。譬如說,很多一開始就不掙錢的業務,他們存有後續能掙錢的幻想,結果證明幻想不靠譜;譬如說,有些很暴利的短期業務,他們認為缺乏可持續性而不做;再譬如說,他們明顯不重視資源的勾兌,而是特別重視自身的能力,結果能力往往拼不過資源;等等。
反過來說,我見到的很多有錢商人,他們的規則十分簡單:低買高賣掙差價,依賴資源搞壟斷;做了再說。概而言之,他們不談理論,不說夢想,行動力強,而且關鍵是只做離錢很近的事。為了離錢近點,再近點,他們會到處混飯局酒局,會各種勾兌,會敏感地嗅到某個業務的利潤空間,出手必見錢。當然,他們講成功秘訣時講的是另一套,譬如做人要實誠,產品服務要過硬,等等。這些不算說謊,但都不是關鍵,關鍵是,他們對錢非常敏感,鼻子一嗅,就能知道一項業務能否掙錢,怎麼掙錢,掙多少錢。
(5)
是的,事實就是這么簡單。掙錢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論支撐,也不用廣博的知識底蘊,需要的是對細微事務的體察,對具體商機的判斷,以及想起了就做的勤奮執行力。需要澄清的是,我說的是大部分沒能引領潮流的商人,最牛的企業家不在此列。想做一流企業家,那是真正要研判經濟大勢,選准行業,在我國還需要適當與政府眉來眼去,否則難以站上財富之巔。
但是對一般人而言,想要身家千萬乃至過億,根本不需要關注太多時代大勢,不需要廣博的人文或科技知識,只需要研究具體的投入和回報,然後找到一個差不多還在發展中的行業,有五成把握就立即去行動。你不需要創新,也不需要探索,業務模式直接離你最近的同行,客戶從酒桌會議上慢慢積累,天道酬勤,有個兩三年,你就能夠發展上軌道,五年後,你有極大的可能實現初步的財務自由。這跟文化修養沒關系,也跟為人秉性不太相關。就算只做一錘子買賣,你也可以積累第一桶金。中國市場太大,人太多,一錘子買賣也可以做很久。
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構成了極大的沖擊。然而,掙錢的核心能力並沒有變化:對錢的敏感性。你可能要舉例張小龍,這個毫無金錢敏感性的技術男做出了顛覆性的創新,做出了估值近千億美金的微信。但他是在騰訊大平台上的試錯,不是商業的常態。假如他是獨立做微信,且不論產品如何,他很有可能因為現金流不足而失敗。看看最近幾年的例子,比之傳統企業家,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最大的短板在於過分注重產品服務,對金錢的重視度不夠,常常因為現金流斷裂而失敗。現金流的問題不只與具體財務相關而是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企業的戰略和策略。失敗的創業者中,有很多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然而,商業的本質是掙錢,對錢不夠敏感,終究是要吃虧的。
(6)
所以說,看了我的文章,如果覺得不錯,你們還是要記得打賞我。
Ⅳ 越有才華的人,為什麼越掙不到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謂的有才華卻掙不到錢,實際上是自視清高,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而已。
用老一輩的話說,就是錢拿著燙手。
Ⅳ 」為什麼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掙不到什麼錢
原因之一很簡單的。主要還是你有窮根啊。這些你不能擺脫。也不可能賺錢吧。只能糊口而已。要知道道路全知道的人很多。但能貫徹始終和運用靈活的有幾個啊。。。書是給你看的。但看也需要你去領悟和學。古語不是有偷書不是偷原因之一是。你看完書。知識已經到自己身上了。拿書拿回去也就沒有什麼損失了。不是錢這些可以看到摸到的東西。
Ⅵ 理財知識我們都懂,但為什麼還是賺不到錢
很多人都知道,投資理財先要學基礎知識。但是,有些從菜鳥升級為老鳥的朋友經常會問柏融小柏:理財知識我都學會了也搞懂了,但還是賺不到錢呢?
這裡面呢,可能是你的投資方法有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是在投資的時候,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有句話不是說了嘛,投資是反人性的,或者說是洞悉人性的。而人往往都是感性動物,在投資的時候也不例外,心理情緒可能成為你投資失利的絆腳石。
今天,柏融小柏給大家分享一個有關投資心理學的理論,學會了這個理論,指不定在下次投資的時候,就能幫你賺到錢。
一、你需要知道的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市場理論有三個關鍵性的假設:人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和市場價格是隨機遊走的。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投資者做決策的時候往往不是理性的,而且投資市場上很多現象都是這些理論無法解釋的。
比如說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大部分投資者往往盲目地跟風買入或者賣出,就與人是理性的假設背道而馳。
由此,在金融界誕生了一門新學科叫做行為金融學,它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行為預期,從而預測金融市場未來的走向和發展。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就是行為金融學的經典理論之一。接下來,我就給大家簡單地概括一下。
前景理論主要涉及幾個點:
1、面對獲利的時候,人們偏向規避風險(確定效應)
簡單來講,在獲利的時候,面對一個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確定的收益,而放棄賭一把,即使賭一把的數學期望較高。
舉個例子,現在有兩個選擇,選擇A是無風險獲得100塊錢,選擇B是80%機會獲得200塊錢,雖然B的期望值20080%=160比A大,但是一般人都會選擇A。這就是常見的「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的心理。
2、面對損失的時候,人們偏好風險
就是說面對虧損時候,人們往往會勇敢地賭一把,即使在理性人的角度來看,不賭的數學期望損失比較低。
舉個例子,現在有兩個選擇:選擇A是損失100,選擇B是80%的概率損失200,20%的概率不賠錢。一般人往往傾向於選擇B。
3、損失厭惡
人們面對損失和獲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就是即使人面對同等的獲利和損失的時候,人們面對損失的痛苦往往大於獲得的快樂。
比如說,你虧100塊的痛苦往往比你獲取100塊的快樂要大,而且人往往對痛苦的記憶更加印象深刻。
4、迷戀小概率
一方面人們厭惡小概率的損失,例如我們買意外保險就是規避這種小概率的損失;另外一方面人們又熱衷小概率的獲利,例如買彩票。意外和彩票中獎往往是很小概率的事件,但是人們往往會為它們埋單。
5、參照依賴
就是說你對得失的判斷並不是絕對的,而是來自於與他人的比較。
比如說你和朋友去買彩票,本來你中了100塊很開心,但是你看朋友中了500塊,你可能就沒那麼開心;而如果你只中了90塊,而朋友一分錢也沒中,可能你會更開心。
簡單地來講,你衡量得失的標准不是絕對的,而是和旁人比較出來的。
再說一個例子吧,我爸爸的一個朋友經常說希望回到以前的日子,因為那個時候人人都一樣。潛台詞就是對現在的貧富差距不滿。
明明現在的物質條件比以前好得多,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希望?這個就是參照依賴的體現,人的得失衡量不是絕對的,而是和旁人比較出來的。
二、投資不賺錢可能是心理作祟
為什麼說前景理論可以解釋大家投資老是賺不了錢呢?結合上面5種心理,我們來分析一下。
1.在市場不好的時候,無論你買基金還是買股票都是虧損,一旦發生虧損後,大多數人往往不會忍痛割肉,而是就抱著虧損股票或基金一動不動,幻想牛市會來你能解套。
這個就是典型的「面對損失的時候偏好風險」。在你面對損失的時候很痛苦,更願意選擇賭一把,並且你一廂情願地認為未來股價有可能變好。但其實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希望渺茫。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故事:
我的一個叔叔,在07年牛市的時候,很盲目地就入股市,18塊左右買了武鋼股份,之後一直熊市,他就不肯賣,一直很樂觀認為未來牛市股票肯定漲回來。
結果呢?15年牛市武鋼股份的最高價位是7.55塊,而現在是3.71塊。聽說他現在打算把這個股票當做女兒的一部分嫁妝。
這就是小白投資者堅信所謂的「長期持有」的下場,他們往往會這樣安慰自己,他們這個方法是「價值投資」。
我在這里重申一點,價值投資是你懂這個公司的價值才叫價值投資,並不是你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不想承認它,就辯稱自己是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的擁護者。
2.在市場好的時候,人們又往往縮手縮腳,賺了一點錢就走了,然後你又妒忌還在市場里賺錢的朋友。
這個就是確定效應和參照依賴的體現。在牛市買過股票的人可能有這種感受,股票一直上漲,突然跌了一點忍不住就賣了,結果發現自己「賣飛了」,看到身邊沒賣的朋友還在賺錢,自己就陷入後悔郁悶之中。
3.市場好的時候,股票市場的板塊輪動特徵很明顯,你發現你買的股票不漲,朋友買的股票一直在漲,比較之下,你會覺得比自己虧錢還難受,這個就是參照依賴。
這時候你頭腦發熱,賣出了你的股票,買入了別的股票,卻發現自己賣出的股票竟然很快地漲了起來。接著,你開始抱怨說莊家玩弄了你。其實,壓根就不存在這個情況,只是你的心理在作怪。
三、投資要做理性人
上面說了這么多,大家可以對照自己面對投資獲利或虧損時的心態,看看是不是這樣。
在投資這條路上,很多人沒有輸給別人,而是輸給了自己。歸根結底,你賺不了錢的原因是你不是理性人。
在投資中你不僅要學會正確的理財理念和方法,還要不斷與自己感性的心理做斗爭,這需要長久的修煉。
其實,在柏融小柏看來也沒那麼復雜。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講,市場好的時候買入,直至整個市場趨勢結束;市場壞的時候,等待合適的機會,在別的市場尋找機會。
還有再說一句吧,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市場不好可能美國市場好,股市不好,那麼還有其他投資理財方法吶?機會總是有的,看你能不能發現。
Ⅶ 為什麼你很有能力卻掙不到錢
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你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你的能力沒有被別人看到,所以你就沒有錢。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要想辦法去做事情,你要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知道你的能力。你要想辦法去讓別人看到你能力。你要想辦法去做事情,你要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的能力才會有錢。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看見你的能力,你才能夠掙到錢。你有很多的能力,你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沒有錢,就是因為你沒有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沒有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的能力就是沒有用的。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你才有錢掙。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這樣才能夠有錢掙。你要想辦法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這樣你才能夠掙到錢。
Ⅷ 高學歷高知識文化 就能賺很多錢嗎
理論上,具備高學歷高知識文化的人,擁有高人一籌的專業技能。憑借這一身本事,高學歷高知識文化的人可以做很高端的事業,賺很多錢。……但是實際上,這個說法還真不一定成立……如果那位具備高學歷高知識文化的人不能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轉化為工作業績的話,他就賺不到錢!
一個人要想賺錢,就必須付出勞動。通過付出勞動,來獲得報酬。付出的勞動越多,獲得的報酬就越高。這就是經濟規律……多勞多得嘛……而付出「更多」勞動這個概念本身,其實包含兩方面含義:
1、付出的勞動量更大。……幹活更多,賺錢更多。
2、付出的勞動的層級更高。……搬磚頭與發射火箭,顯然是發射火箭的層級更高,獲得的報酬也會更多。
擁有高學歷高知識文化的人,就屬於後者……專業技能水平更高,付出的勞動的層級更高,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但是,上述分析只是理論層面的……實際上就不一定是這么回事了……
在實際生活中,有的人學歷很高、知識也很豐富,但是「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他不能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發揮出來轉化成勞動成果,於是這樣的人就是「高分低能」的存在,這樣的人也就無法賺到很多錢了……雖然這樣的人並不多,但是確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