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你對孝文化的理解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中國古代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古代的「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B. 如何評價傳統的孝文化
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常識文化篇。
C. 淺談孝道文化
昨天上午,應朋友邀約,來到香河中信國安天下第一城見面交流。第一城有266萬平方米,是濃縮的北京城,外仿北京故都城垣風貌,內集華夏古今文化精華和神州民俗風采,集娛樂、觀光、美食和度假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景區。
我們選在城裡的一座四合院兒中喝茶暢聊,談起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孝道。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中,經常提到』孝道』,與世界其他文化相較,孝道是中國特有的優點,其高明可貴之處,無可置疑。」
中國文化是以孝道治天下,百善孝為先,孝即是道,講孝就是在講道,講理,是一種智慧的文化!
從古至今,有很多孝道的典故和傳說,例如《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的作者是元代的郭居敬。主要內容是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圖》,我們來看看其中的2個典故:
1 、《上書救父》
這個故事 發生在漢文帝時期,有位名醫叫淳於意,在民間為百姓治病。他生性情直爽耿直,在治病的時候,無意間得罪了大官,受到了誣陷後,被押到長安受刑。他的女兒緹縈為了救出父親,不畏強權,不懼勞苦,隨著父親一同前往長安城。到了長安,她便上書給漢文帝,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和她父親在民間所做的救死扶傷故事,並願意替父親受刑。最後漢文帝發覺她的父親是遭人陷害的,不僅赦免了她父親的罪行,還廢除了肉刑,她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救出了父親,惠及了民眾。
2、《扼虎救父 》
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叫楊香的十四歲孝子,他和父親一同在田間耕種的時候,父親被一隻突然出現的老虎給叼走了。楊香雖然震驚害怕,但是要救出父親的信念支撐著他,令他他保持鎮靜。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後背上,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後老虎不得不松開了他的父親,他終於把自己的父親救出了虎口。
《二十四孝圖》中還有其他22個故事: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嚙指心痛、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供親、為母埋兒、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但是,在《二十四孝圖》中,也有部分典故,在現代社會中需要加以分析和斟酌,不能照搬。例如「卧冰求鯉」,講的是晉人王祥冬天為討繼母喜歡,為想吃魚的繼母,自己身體卧在冰上,將冰暖化得魚,獻給繼母的故事。
孝道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理應傳承發揚 ! 但類似「卧冰求鯉」的愚孝是可悲的,是不可取的。 我們要吸取其精華,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才能符合當今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道德規范,並使之發揚光大。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著廣泛的含義和深邃的哲理。
孝道最能深入到每個家庭每個人!如何將中國的孝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現在這代人要好好去思考的問題。
D. 史記中關於孝文化的評價
《史記》中作者司馬遷關於孝道思想觀念有深刻地理解,表現出對祖先和父親盡孝的行為。
司馬遷將儒家「立身揚名」的觀念提升為孝道的最高准則,把它當成積極的人生觀。他還闡釋了新的孝道生命觀,超越了儒家傳統孝道對生命的看法。《史記》中的孝文化內容主要有人物孝行為表現和若干孝文化現象。《史記》人物孝行表現主要有:善事父母、睦族、尊長敬老、移孝作忠和報恩的主題,表現的主旨為:弘揚純朴的孝道精神;提倡統治者以孝修身;提倡統治以孝治國;提倡移孝作忠為國奉獻。
E. 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孝』文化的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採納哦
F. 怎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G. 孝的傳統文化及現實意義
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之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父為子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棄的東西,但其積極方面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升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傳統孝文化認為,孝是一種自然生發的親情。這種親情植根於血緣關系,生長於父母與子女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於父母之懷」的嬰幼兒時期。同時,在子女的整個青少年階段,父母都為子女盡心盡力,體現了無私的愛。父母與子女的愛是自然生發的,是無條件的道德情感。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在成長懂事之後才成為理性自覺的。孝作為一種親情,蘊含著父母養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和子女贍養年老父母的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關系既不是契約關系,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親情的自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在我國傳統社會,孝在一些時期與「父為子綱」緊密相連,因而在家庭關系中存在等級制和威權色彩,使孝的親情色彩受到嚴重削弱。這是不可取的。在當代社會繼承和弘揚傳統孝文化,應摒棄「父為子綱」等不合時宜的內容,而著眼於升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肉親情。
促進個體關懷他人和社會。在傳統孝文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之愛,有助於培育子女對父母等親人的愛,進而外推到對其他社會成員以至民族和祖國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為父母盡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誰相信一個連「親親」的德行或情感都沒有的人會真心誠意地關心他人、熱愛祖國呢?因此,傳統孝文化把孝與公、忠聯系起來,強調人們以「親親」和盡孝為起點,培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胸懷和情懷。現代社會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中那種鄰里守望相助的局面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合理借鑒和弘揚傳統社會中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這樣一種精神,我們就能夠處理好自己與家人、社會、民族、國家的關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盡責盡力。
助推家庭養老。在傳統社會,養老問題基本上是在家庭內部解決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諺語中所謂「養兒防老,積谷防飢」,就體現了這個特徵。目前,我國社會老齡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據預測,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接近5億,人口老齡化將由目前的14%左右逐年提高到本世紀中葉的35%左右。如何養老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養老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化方式解決,敬老院、托老所等社會機構承擔了部分養老職能。然而,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機構養老並非多數老年人的首選。同時,我國機構養老發展時間不長,軟硬體設施尚不完善,與社會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養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進家庭養老,弘揚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孝文化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H. 你如何評價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里如何繼承「孝」這一傳統美德提倡孝道的現實意
百善孝為先嘛
生者父母也,是父母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撫養我們承認,教育我們要做有用的人,盡管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都是他們的期望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I. 怎樣看待傳統文化中孝順文化
首先申明一點,孝順文化不止在中國有,每個人都應該講究孝順。
只不過由於文化的不同,各個國家所表達的方法不同。
一種文化的表達形式首先應該適應一個民族的情況,同時也應該順應民族的發展。
中國傳統孝順文化發展幾千年到今天,其中當然有不適合國情民心的地方,
一些古板的諸如三綱五常的不合理的地方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對之加以改善,
羊有跪乳之恩,烏有反哺之情,作為人,當然要講究孝道,
這是一個現代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J. 我們如何看待孝文化
一、孝觀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觀念日趨淡化並非僅僅是從道德層面譴責就能解決問題的,背後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如今,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年輕人所佔比重越來越少而年長者越來越多,「4-2-1」家庭結構日趨普遍,同時,社會的養老保障體制的遠未健全,年輕人養老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於是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逃避責任,在山東曲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的人認為孝與不孝與經濟有關。另一方面,具體的階層也存在具體的困難。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輕人正面臨越來越多生存壓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的情況下,孝心等道德層面的問題自然被排在了後面。在農村,城鄉二元分化對立的社會體制,也增加了農村人養老困難。農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處幾地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難以團聚、朝夕相處,「孝文化」和「孝心」培養自然無從談起。
二、弘揚孝文化的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包含了許多寶貴的精華內容,對於和睦鄉里,促進家庭的和諧,維護社會的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文化紐帶,成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徵。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倫理道德正處於重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傳統孝文化,對於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規范,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諧友善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並身體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繼續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的地位和使命。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和理想,而社會的和諧首先就在於家庭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