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能學好英語
初中三年的英語學習,對於所有受正規教育的學生而言,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三年。當今學生開始學外語的年齡有逐漸提前的趨勢(姑且無論其優劣),學生一般在進入初中之始已經具有一定的外語基礎,但那種只能算是建立在新鮮感之上的對外語的好奇,真正開始意識到自己所學為何物的,還看初中這三年。利用初中三年充分培養對英語的興趣,找到學習外語的感覺,對以後能自由的和各國朋友交流和順利闖過求學路上大大小小的外語考試不無裨益。
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應如何規劃方能「興趣考試兩不誤」呢?建議廣大初中學生不宜過早准備中考,原因有三:
一、 過早的准備初三下學期的中考沒有意義,是因為備考的實質乃復習已學知識和研究考試技巧,因此在還沒有掌握大量的英語知識之前何談「復習」,又如何「復習」呢?所以過早的備考是徒有虛名的。
二、 過早的備戰中考會侵蝕甚至磨滅自己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喪失很多能真正提高自身英語水平的機會。人在備考和學習中的心態是迥異的:備考的心是功利的,一心想著如何戰勝試題,博取高分,其他的都變得並不重要了;而學習的心是開放的,它接受自己喜歡的知識,也因此迎來了進步的機會。常言道,考試考的好並不代表水平高。考試分高但仍是英語啞巴的學生不在少數,用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備考而忽略了實際英語交際能力的鍛煉,實在令人痛心!
三、 過長的備考狀態反而不利於考試。考試的准備時間一般以半年時間為宜,對一些不熟悉的領域的考試可以准備九個月到一年,長於這個准備時間,人就會很自然的對這門考試產生厭煩情緒和抗拒甚至逃避心理了。中考所考的英語絕非學生所陌生的,半年的復習時間是足夠的。
因此,建議學生從初三的寒假開始整理和歸納初中所學的英語知識。復習的時候先把知識形成知識網路,並適當了解初中英語和高中英語的差距以清晰為自己定位。在臨考前三個月進行足夠量的做題訓練,邊訓練邊檢查自己的知識漏洞,然後充滿信心的上考場。
那麼學生在初中三年的前兩年半時間內應如何規劃自己的英語學習呢?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培養對英語學習之興趣,提高實際英語應用能力。筆者遇到一些學生總是說自己對英語不感興趣,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學英語的「料」。但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天分」是在興趣中發現的,而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個人不可能在沒有接觸一個東西之前就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有天分」,而是因為投入了,沉迷了,再逐漸發現自己不但愛它而且能把它做好。而「興趣」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精靈,它不會主動靠近你,只有你先親近了它,而且是連續堅持一段時間的主動親近,它才會慢慢地進駐你的內心,說不定到了哪天你驀然回首,就發現你再也離不開它了。所以,如果你對英語太矜持,是無法體驗「興趣」和「樂趣」的。
提高實際英語能力,尤其應注重英語口語和聽力的提高。到了初三,課程安排日益緊湊,各科復習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學生會覺得越來越難找機會練習口語。初一、初二不多學多練,更待何時?事實上,根據中考近年頻繁的改革,對初中生英語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從以往的重語法輕應用轉移為重應用輕語法,即更看重初中學生實際運用英語交流和學習的能力。以2004年中考改革為例,取消補全對話的題目而歷史性的增加英語口試考核,就明顯體現出題者不再滿足於考生會選擇運用交際英語,更要求考生能通過自己的嘴巴把話說出來,同時對初中生英語的語音語調也是很看重的。而今年的改革還包括增加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的分值,也體現了這種傾向,因為閱讀理解是考核考生了解別人觀點的能力,而寫作則考核考生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相應的,今年的語法題做了大幅削減:取消補全句子(即詞性轉換)的題型,單項填空也從歷年的近30題銳減為只有20題。中考改革的種種跡象表明,初中學生的英語能知道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能用上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二、學習英語語言,就要學習西方文化。相信大家都難忘電影《Titanic》中令人震撼的一幕幕災難場景。是什麼造成這艘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堅固的客輪沉入深海?是一座冰山。一座冰山之所以有如此威力撞沉Titanic,不是因為它有多高,而是在海面之下掩藏著相當於冰山水上體積4倍的冰山主體。同樣的,英語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吸引無數英語愛好者終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並非完全源於語言本身,更引人入勝的是語言外衣之下沉積數百年豐富的西方文化內涵。學英語並不僅在於學語言本身,而更需要學習西方那一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作為中國人,我們當然也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把中西文化比較一下,就會當即發現很多有趣之處。對同一件事,西方人想問題和我們想問題有什麼不同?他們有哪些生活習慣和我們不同,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等。
事實已經證明,掌握更多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生,在英語成績和大小考試中表現更優越。了解了更多的文化背景,在閱讀英語文段,聽對話或短文和在語法題中體驗語境都有非常明顯的幫助。
三、平時積累更多單詞,做好儲備。不少學生恐懼英語的原因就是難過單詞關,而影響學生表現的也往往體現在單詞量上。備考的時候不是儲備單詞的最好時機,要真正掌握以致能運用一定量的單詞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因此從初一開始就應該狠下功夫開始儲備。
記憶單詞和學英語一樣,是沒有捷徑的,只能狠下功夫,但有方法可掌握。關於記憶單詞的方法新東方的很多老師都已介紹很多,各種英語學習的書籍也有不少可供選擇,筆者在這里不作無謂的重復。最重要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背單詞方法,一旦找對了方法,並形成用功的習慣,語感就會不期而至,到時記憶新單詞也不再是刻意的事。
總而言之,英語學習不是一朝半夕的事情,把握好初中三年的英語學習,日後就有「瀟灑學英語」的資本。衷心希望所有初中學生為自己的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成功決戰中考,考上最理想的高中。
❷ 如何學好英語
學英語有訣竅,一是方法,二是興趣,三是努力。
一、 每天都應堅持讀英語。可通過朗讀:一般文章讀2--3遍,帶著理解去讀,而不只是為讀而讀。或是背誦英文:以記住好詞好句,同時培養自己的語感。
怎麼學好英語 英語怎麼學好
二、從最初級的聽力入手,聽懂每個單詞、每句話、每段話及每篇文章。逐步增加難度。每天至少半小時。
三、 每兩天寫一篇英文日記或作文。
四、學習英語也要從電視,電影中學習英語,看英文電視,電影不僅能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生活,而且也是學習地道英語和提高英語聽力的好機會。
怎麼學好英語 英語怎麼學好
五、唱歌學習英語,比朗誦英文詩更有效的是唱英文歌曲。
唱英文歌可以幫您練習發音,語調和節奏,同時所選的英文歌曲最好語言優美,語法正規。起先可以從童謠入手,再漸漸的學唱抒情歌曲。學唱之前先要將歌詞朗讀幾遍再跟著磁帶學唱,唱熟後能背更好。
❸ 如何引導孩子在英語學習中了解西方文化
建議一:可以從孩子的英語教材入手,利用網路拓展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知識等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人文知識。
比如,孩子學到英國,可以從網路上搜出英國地圖、風土人情、趣味節日、2012奧運會等信息和圖片,甚至可以搜索出視頻,幫孩子拓展英國所處的陸地和海洋等詞彙,再拓展到與水和大海有關的片語,如indeepwater(水深火熱),allatsea(無主意)等,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對看似枯燥的西方人文、地理常識形成形象記憶,學習興趣會逐步提高。
建議二:英美文學集中反映了英語語言的精華,引導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少兒英語文學作品。
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與野獸》等。通過寓言神話的閱讀,讓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宗教信仰等。尤其是引導孩子注意由寓言總結而成的成語、諺語,內容簡單卻涵義豐富,能夠大大提升孩子對英語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建議三:逢英語國家的文化節日,在家中營造節日氛圍。
過節前,就盡可能吸引孩子搜集節日意義、慶祝方式等信息。家長、孩子分別給對方製作節日禮物。家長引導孩子默默許下自己的節日願望,如記錄自己迎接節日的心情,找到與節日有關的詞彙等等,通過努力,讓自己的小小願望能夠在過節時實現。如Halloween,Thanksgiving,Christmas等節日都可以嘗試。
❹ 如何通過語言學習了解外國文化
在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三者的關系中,語言是一種載體和符號,文化是語言的背景,而交際則是前兩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語言形式的具體應用。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在以一種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應遵守該語言的文化語用規則。我國中學生的英語日常交際用語運用能力遠遠落後於英語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關鍵是我們現在的教學模式只重視英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的教與學,使教學成為脫離社會文化語境的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而情景對話卻包含了很多日常的文化現象。
在我日常的教學中,我主要是利用英文報刊來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讓學生大量閱讀《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減少語用失誤。比較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贊揚、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如學生在閱讀《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二版)第3期,有一篇文章是關於王力宏的新專輯《改變自己》,從文章中的一句話:Leehom Wang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op singers,學生意識到漢語王力宏和英文Leehom Wang的不同表達方式。
另外,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其詞彙量,而且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報刊背誦比賽,使學生掌握英文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還應通過報刊教學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利用語言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化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
❺ 學英語為什麼要先了解它的文化
英語和漢語屬於兩種不同語系的語言,因而在語音、語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要學好英語必須先要了解它的文化,是為了避免在學英語的過程中產生中式英語(Chinglish)。
❻ 淺析如何上好英語《語言與文化》第一課
對於英語專業本科生來說,《語言與文化》是一門必修課。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學會對比研究,從而能夠恰當、地道地使用英語。那麼,作為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我們該如何上好第一課呢?該如何做好課程導入工作呢?該如何引起學生學習中西文化對比的興趣呢?該如何闡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呢?該如何強調文化學習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呢?下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給學生拋出問題將英語作為一門專業課來學習,你認為難嗎?
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之路進行回顧和反思。有的會說,在高中的時候覺得英語學起來挺簡單的,但進了大學才發現學好英語一點也不簡單。有的會說,以前自認為英語基礎不錯,但進了大學才意識到自己的發音和口語表達都不盡如人意。由此可見,英語專業學生對待英語這門語言的態度仍然處於學習語言結構規則的階段,即語音、詞彙、語法的學習。學生均表示,在大學里要更加系統地學習英語語音、語法等,要大量閱讀,要擴充詞彙,要加強聽力能力,這些都不簡單,都需要長期堅持。用英語來表達就是:English learning is by no means easy.It takes great diligence,prolonged effort,and sustained hard work.
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一方面是讓教師了解到大部分學生仍處於專注語言結構規則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語言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若發現自己的語言基本功尚不扎實,則需加緊學習,多聽、多讀、多記、多理解、多說、多練,為高年級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給學生拋出第二個問題當語言基本知識、語言結構規則的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做出的表達完全合乎語法規則,說出的句子盡可能接近目的語的發音,這會不會仍有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造成對方理解上的困惑或尷尬呢?
面對這個問題,學生繼續思考。有的會問,既然用的語法都是對的,發音也是對的,怎麼會表達有誤呢?怎麼會讓對方不明白呢?有的則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個時候,學生的疑惑和興趣被引發出來,教師便可通過幾個常見又易懂的例子,逐漸引入文化對語言使用的影響,進而把學生的學習思路從純粹的語言結構規則牽引到文化學習的層面,讓學生有意識地把中西方文化拿來對比。
第三,恰當的例子講解。比如,教師可以請一名學生朗讀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子,然後表揚她讀得很好,再點評說,這句話不能隨便說出口。因為西方人對私事方面的問題是很敏感的,收入、年齡等不宜多問。不論你的發音、語調、語法多麼正確,問這些私人問題都是不禮貌的。
再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個中英詞彙內涵對應的練習。在黑板上成對羅列出以下表達:chair與椅子、lion與獅子、festival與節日、weekend與周末、intellectual與知識分子、high school與高校、rest room與休息間、busybody與大忙人、service station與服務站。經過對比,學生慢慢發現越到後面,前後的表達內涵越不一致了。前三組還能對應理解,後六組就牛頭不對馬嘴了,有的在感情色彩上還有偏差。若有同學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差異,可留個懸念或將其作為課後作業,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也可以從具體的動物聯想方面引出語言使用中的文化問題,舉幾個聯想相似的例子:He is as sly as a fox.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這三個例子分別用狐狸表示狡猾,用驢表示蠢笨,用蜜蜂形容忙碌,學生對此很好理解。再舉幾個聯想空缺的例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這在西方是指在一個需要舉止靈巧得體的場合闖進一個行為粗魯、會惹麻煩的人。對中國人來說,公牛不會引起什麼聯想,無非是動物而已。在中國文化中,龜可象徵長壽,也具有侮辱性,在西方文化中,龜就是行動緩慢的動物而已。再舉幾個聯想碰撞的例子:在中國,狗往往被賦予令人厭惡的感情色彩,西方人則把dog看做mans best friend,把狗當做人類的朋友。西方人對bat毫無好感,但對中國人來說,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徵,常與壽桃、鹿一起出現在繪畫作品中象徵福祿壽。對西方人來說,lion是百獸之王,雪萊曾在詩中號召被壓迫者像獅子般醒來(rise like lions),而在中國文化中,老虎才是百獸之王。再如,龍,龍在中國具有權利、富貴、吉祥等好的寓意,而西方的dragon則是一種長著翅膀、口吐煙火、象徵邪惡的生物。所以把龍、dragon互譯為dragon、龍,從文化對應的角度講是不對的。
經過這些例子的引導,學生會陷入思考:並不是只要是符合語法的句子,對方就會接受你的表達;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些詞表面上似乎指向同一個概念,其實兩不相干;而且,一種語言中的有些詞或事物在另一種語言里完全找不到對應的詞或事物,例如,cowboy、hippy、水餃、炕、節氣等。
介紹到這里,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思路會拓寬,進而會對中西方文化對比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此時可讓學生對一個句子(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進行中翻英練習,以帶動她們積極地思考,到底應該填入哪兩種動物呢?
第四,在讓學生逐漸意識到文化對語言使用的影響時,教師便可引出使用規則這個概念。對應於結構規則,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是這種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一句完全合乎結構規則的話若違反了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就拿日常交際中的招呼用語來說,若我們按照中國的文化習俗與外國朋友說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are you going?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會讓外國朋友覺得我們以為他們沒錢買飯吃,或者又在打聽他們的私生活了。這樣的問候不僅表達不了我們的關心,反而引起了對方的反感。若明白了西方的招呼用語,我們就會得體恰當地使用諸如打招呼的句子How do you do?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等。
在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目標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以盡量避免因用語不當而帶來的種種尷尬和誤解。因此,從交際的`意義上講,使用規則比結構規則更重要。
第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闡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什麼是文化?相關的定義可達幾百條。大概來說,文化是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物質文化,如飲食文化、瓷器文化等;精神文化,如思維模式、宗教信仰等;制度、習俗文化,如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特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使文化逐漸形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有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即獨特的生活習慣、道德規范、宗教信仰、觀念習俗等。
語言又是什麼呢?語言不僅僅是一套單純的符號系統,不僅僅是語音、詞彙、語法,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拿中文舉例,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不斷涌現,新的語言表達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如高富帥、給力、我也是醉了等,西方人也逐漸引用了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等可接受的中式表達。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的發展,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語言的發展和豐富。以社會學家的角度說,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也有各種各樣的語言,語言要放在恰當的文化背景中使用,才有它表達的意義和價值。
學生們要明白,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學習不只是學習孤立的結構規則,不僅是掌握語音、語法、詞彙和習語,還要學習這門語言背後的文化,了解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是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社會風俗的。越深入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人文歷史、風俗習慣、道德規范,越能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並用之交際。
通過以上五步法,學生會逐漸拓寬自己的文化素養,明白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的結構規則,更離不開語言的使用規則,應多了解語言使用中的社會文化因素,注意到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對英語專業的學生無形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文化的學習,學會文化的對比分析,學會在文化中思考,做一個有深度的人。教師在以後的授課中應深入淺出地滲透中西文化對比、人文思想、哲學理念等,鼓勵學生不斷培養人文素養,不斷深入理解語言和准確地使用語言,達到有效的交際。
❼ 淺談英語學習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際間的交流日趨頻繁。英語作為全世界使用最廣的語言,凸顯了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滿足交流的需要,社會的發展和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英語學習在我國已經被列為主要課程之一。英語教學是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高中英語教學作為初中義務教育的延伸,為整個英語學習過程奠定了基礎。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結合體。語言的習得不僅指語言基本技能的掌握,並且要熟悉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摒棄文化的語言學習是不完整的。 2003年,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中,國家教育部首次將「文化意識」列為教學目標之一,認識到文化滲透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