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中蘊含的做人德行有哪些

文化中蘊含的做人德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1 06:26:50

❶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國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有以下幾種: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 例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朴,艱苦奮斗。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

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

(1)文化中蘊含的做人德行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中國文化中,厚德載物這一基本精神,你覺得具體都有哪些表現

中國文化中,厚德載物這一基本精神,你覺得具體都有哪些表現?

厚待載物最早出現在《周易》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句話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作為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之一,厚德載物主要體現在個人的品質上,對新時代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厚德載物還體現在宏觀層次上,當一個人的品德達到一種境地時,所關注的事情就不再是自身,而是擁有了更加龐大的格局,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為國家,為社會著想,並能夠為此而付出自己的努力,這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敢於為他人奉獻,熱愛奉獻,能夠在別人危急時刻伸出自己援助之手的事情,都是厚德載物的表現。

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哪些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美德在指導人們的言行處世和社會交往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這里,謹根據個人理解並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歸納概括,將中華傳統美德歸納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1.
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標准。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特徵。「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的擴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為「一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准則,認為「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2
.精忠愛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愛親愛家愛鄉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愛國的精神和氣節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機存亡之際,各族人民都站起來反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情懷;南宋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陸游病危之際仍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清末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3.
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克己奉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國倫理道德歷來把「公義勝私慾」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奉公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並不完全反對私利,關鍵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中國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個「公」字。在這種精神培育下,我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愛國愛民、為民族為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4.
謙和好禮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作為道德規范,有「禮制」、「禮節」、「禮儀」、「禮貌」、「禮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禮」和「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仁禮兼備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別提倡的。5.
誠信知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由於性善的信念佔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信」、「報」的品德。「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含義是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傳統美德把「信」和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一。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報」即知恩思報。回報既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與機制。孔子把「孝」的准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同樣「忘恩」、「忘本」、「負義」必然會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知恩思報」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6.
先義後利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准。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荀子明確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宋、明理學家得出「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明、清思想家則提出「正義謀利」,這種以義為本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方誌敏的「敵人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輝寫照。7.
勤勞節儉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儉著稱於世。數千年的勞動實踐形成了中國人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秀品質。與此相聯系,中華民族又有了尚儉的傳統。對勞動者來說,「儉」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他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德目,強調節儉戒奢。老子則提出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家主張「節用」、「節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一直把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8.
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意思為高潔、清白、廉正、儉約、公正、明察,它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備的品德。「廉者,清不濫濁也。」清白不污、純正不苟,為「廉潔」;能辨是非、以義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約束而不貪求,是「廉儉」。「廉」的根本是取道義、去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法家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體表現是「正直」、「公正」、「正氣」。「正」即是遵循公義和道德。清正廉潔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傳統美德。

❹ 為人德行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為人德行的主要內涵指的就是他的行為規則,行為規范以及做人的原則。

❺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對父母的孝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5)文化中蘊含的做人德行有哪些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❻ 做人需要哪些品德,越多越好

「人」字的結構只有一撇一捺,但是真正寫好卻非易事。一劃朝天,兩筆踏地,意為頂天立地。做一個好人不見得非得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良心。如果你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你應該三思而行,遠見卓識,深謀遠慮。
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人。真實良好的品德包含兩層意思:一曰誠信;二曰坦率。「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這是古人對誠信的認知。現實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人做事時總想是否有利於自己做好人,一種人做事時只想是否能把事做好。這又不禁使我想起歷來爭議頗多的海瑞。海瑞是那種只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到頭來便也只有落得四面樹敵,清苦一生,無人送終的境地。他死後的一口薄棺還是朋友出錢買的,何其悲哉?這就不難看出,做人比做事更為重要。那麼,在現實的社會里怎麼樣做人,以我之見:
要有寬厚善良的心。寬厚善良是一種胸懷,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它包含三個內容:第一要有寬容之德。有人說,世界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話很有哲理。其實,人的內心蘊藏著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寬容他人,就越容易獲得尊重。有句古訓叫做「律己當嚴,待人當恕」。冰釋前嫌可以換來理解、換來和睦、換來友誼,而耿耿於懷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當然,寬容並不是無原則地由其肆意妄為,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給他人以足夠的空間和改過的機會,做到寬厚而嚴肅、柔和又堅定。第二要有厚道之品。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厚道不是懦弱,也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厚道的人心底無私、襟懷坦盪、光明磊落,心靈清澈而見底。第三要有善良之心。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與人為善,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素昧平生之人有難,拔刀相助,是謂小善;危難之際,赴湯蹈火,捨生取義,是謂大善。但是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只要永遠有一顆善心,便足以讓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要有品行端正的態。古語講「先修身而後求能。」客觀地指出了人的修養、品行對於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許能夠上升到一定層面,但最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為人才有正氣。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三層意思:第一要正直。一個正直的人,會體現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這個「人」字寫正了,才會有服眾的底氣和被尊敬的資格,真正做到「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第二要嚴謹。嚴謹是對生活負責任的一種態度,是遵守客觀規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對自己修身的更高要求。要把「嚴謹」二字時刻懸於腦際,慎言、慎行、慎獨、慎思;第三要忠誠。「忠誠」是對一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是否合格的一個檢驗標准,是惠及他人的一種大德。人各有所事,便應各有所忠,
要有誠實守信的意。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是維系和保持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關系融洽、和諧相處的關鍵所在。「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夫誠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懷下人也」。誠信也是現代社會最昂貴的資本,沒有誠信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如果說起話來油腔滑調,做起事來虛無縹緲,你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你在這個圈子中就不好立足了。而為人要做到真實可信,就必須保持一種坦率的態度。所謂坦率,就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直截了當、開誠布公、直奔主題,不弄虛作假、不言而無信,不耍小心眼、不搞小動作,做到心底無私、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因為真心換真心、真情換真情,坦率要比虛偽建立的關系更持久,真誠要比圓滑換來的友誼更珍貴。
要有責無旁貸的願。人生於天地間,各有責任。對忠誠是一種責任,對親人的關懷是一種責任,對朋友的幫助也是一種責任,等等。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作為一個人,就要忠於家庭、忠於親人;不要讓自己成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只要能夠做到誠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誠、寬厚而善良、嚴謹而負責,你就是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由此可以這樣說, 人生的一切成功,歸根到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敗,歸根到底,都是做人的失敗。

❼ 做人基本的德行五個字 / 什麼是做人的基本

第一個是仁,仁愛。念頭念念要想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願意接受的我就不可以加給別人,我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常常想著自己就想到別人。 第二個講義,仁義。義是循理,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 第三個是禮,禮是講禮節。禮是有節度的,不能夠超過,也不能不到。最敬禮三鞠躬,你就三鞠躬就好,叫禮節。人家三鞠躬,我四鞠躬,我特別恭敬一點,那是巴結,超過了;人家三鞠躬,我二鞠躬就可以了,二鞠躬是傲慢,你還不到。所以一定要符合它的節度,它統統有節度的,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 第四個是智慧,我們講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會出問題,用理智不會出問題。 最後一個是信用,頭一個要自信。信用里頭,中國人講信,相信自己什麼?相信自己本來是聖賢。學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菩薩,你才能成佛菩薩,不相信自己是佛菩薩,永遠不會成佛菩薩。不相信自己的心是本善,你永遠做不到善人。所以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我努力學習,我恢復到我自己的本位。 中國教育就是講這些,不講陞官發財。陞官發財是小事情,你的德行好了,有智慧、有德行,你生活自然可以過去。只要吃飽穿暖,有小小的房子可以遮蔽風雨,活得多自在、多幸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今天世界上這些拉雜問題你都看得很清楚,為什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旁觀,我不在里頭,你就會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你就有智慧幫助他解決問題。基本的德行,衍生出來的就是八德。 所以中國老祖宗千萬年教給後人的,歸納起來總共十二個字,不多,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人,千萬年來就這十二個字,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我們今天把十二個字全丟掉了,所以災難來了,把十二個字找回來,災難就化解了。所以佛法裡面講的底限,十善、三皈五戒,我們認真努力把它做到,這叫真正學佛。

❽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8)文化中蘊含的做人德行有哪些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閱讀全文

與文化中蘊含的做人德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