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時期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價值及創新建議論文
新時期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價值及創新建議論文
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別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議論文,議論文的樣式有社論、評論、讀後感等。那麼議論文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新時期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價值及創新建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舞蹈藝術被稱為「藝術之母」,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群眾舞蹈是舞蹈藝術領域的一個分支。群眾舞蹈是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群眾舞蹈文化是社區文化活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區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群眾舞蹈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要積極採取措施,引導人們認識群眾舞蹈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領悟群眾舞蹈對於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推動群眾舞蹈的發展。
關鍵詞:
新時代;群眾舞蹈;文化發展;
引言:
進入新時代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們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也是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群眾舞蹈不僅能夠鍛煉人們的體魄,也能愉悅人們的心靈,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因此,群眾舞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積極發展群眾舞蹈文化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時也是社區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一、群眾舞蹈文化的基本概述
群眾文化是由廣大的人民群眾在日常的生活與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並且在生活與勞動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發展與傳承,群眾文化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繪畫、音樂、書法、武術等,群眾舞蹈也是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對於專業文化來說,群眾文化更加貼近人民的生活與實際,同樣的,相較於專業舞蹈,群眾舞蹈更加「接地氣」,更容易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通過一個地區的群眾舞蹈文化,我們可以看到舞蹈文化背後所傳遞出來的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等。
群眾舞蹈是相對於專業舞蹈來說的,具有群眾性的舞蹈,是舞蹈藝術領域的一個分支。「群眾舞蹈文化作為生活文化與藝術文化的結合,是一種非語言文字又具有強烈的傳播作用的群體動態文化,是群眾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藝術體現。」[1]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群眾舞蹈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成為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不能忽視的一種文化形式。群眾舞蹈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原始社會人們手舞足蹈的慶祝活動開始,到漢代群眾舞蹈取得飛躍式發展,漢代「百戲」的流傳對該舞蹈的發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代是中國古代舞蹈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人們十分重視舞蹈活動,並且有專門的舞蹈編導,開放的群眾性歌舞游樂活動,對於群眾舞蹈的傳播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宋代開始,純粹的歌舞活動逐漸向戲曲轉化,舞蹈不再以單獨的形式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加之我國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點,我國形成了多樣化的群眾舞蹈。
二、新時代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價值意義
(一)有利於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象徵。同時,文化又具有多種表現形式,舞蹈文化是其中之一,而群眾舞蹈是舞蹈文化的其中一種,所以說,群眾舞蹈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文化建設。群眾舞蹈文化具有群眾性、多樣性、娛樂性、地域性等特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群眾舞蹈各有不同,這樣的舞蹈形式不僅豐富了舞蹈文化的種類,而且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相應的生活觀念、生活態度也不斷地改變,群眾舞蹈也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以其獨特的形式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有利於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群眾舞蹈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勞動中對人生的感悟,更加貼近群眾,形式也更容易被群眾所認可。近幾年來,參與到群眾舞蹈中的人數越來越多,人們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強健了體魄,人們在參與群眾舞蹈的同時能夠使自己的身體得到釋放。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各樣的疾病破壞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多數人的身體與精神都處於亞健康狀態。群眾舞蹈的存在,能夠讓人們在伸展活動四肢的舞蹈動作中釋放與舒緩壓力,同時還提高了身體素質與自身的審美修養。群眾舞蹈是值得推廣的一項活動,對於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三、新時代群眾舞蹈發展中的存在問題
(一)政府部門對群眾舞蹈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
群眾舞蹈的發展更加自由,參與者眾多,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缺少專門的活動場所,也沒有固定的經費投入。群眾舞蹈活動所需要的服裝、道具以及音響設備等物品,都需要參與者自己出錢。雖然群眾舞蹈參與者人數眾多,但是卻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他們的活動場所大多是公園以及社區旁邊的空地,場所不夠大,設施不齊全,並且群眾舞蹈活動需要佔用大面積的場所,活動時間也不固定並且會影響其他人的休閑娛樂。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政府對群眾舞蹈的關注不夠,政府部門沒有切實認識到群眾舞蹈對於文化發展的意義,沒有看到群眾舞蹈在推動人們身心健康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群眾舞蹈的發展缺少專業的教員指導
群眾舞蹈不同於專業舞蹈,更具群眾性的特點,參與者大多數是業余愛好者,或者退休人員,舞蹈群體沒有專業的教員指導。群眾舞蹈動作缺乏規范性,並且缺乏穩定性。群眾舞蹈參與者人數眾多,又多以鍛煉身體、愉悅心情為主要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群眾舞蹈動作過於簡單和隨意,甚至動作不統一。這一群體中缺少專業人員指導,人們只是將群眾舞蹈當作鍛煉身體的活動,並沒有將其看作正式的舞蹈。沒有專業人員的指導,「這導致了舞蹈內容單一、趣味性不強、無創新力,久而久之,失去了這門藝術的精神營養功能」[2]。
(三)群眾舞蹈參與者的舞蹈文化知識匱乏
專業學習舞蹈的人員,不僅學習舞蹈動作,也會學習舞蹈文化知識,了解每個舞蹈背後的歷史淵源。這種情況下展現出來的舞蹈動作不僅僅是肢體的擺動,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動作表達,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但是群眾舞蹈參與者大多是退休人員,這類群體不追求優美又有內涵的形態,大多數人僅僅是為了活動身體,這也造成他們不去探究舞蹈的深刻內涵,不了解舞蹈的本質。群眾舞蹈參與者缺少專業的舞蹈文化知識,所以,學習到的只是舞蹈動作,而沒有展現舞蹈文化,這不利於群眾舞蹈文化的傳承。
(四)群眾舞蹈參與者比例不均衡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群眾舞蹈的參與者比例不均衡,年齡集中在五十歲左右,並且以退休女性為主,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參與者,而青少年人群幾乎不參與群眾舞蹈活動,男性參與群眾舞蹈的比重也較少。中老年男性對於群眾舞蹈的興趣不高,他們更容易被象棋、太極等活動吸引,而青少年更喜歡專業的、創新型的舞蹈活動,對於娛樂性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不敏感。並且我們要認識到,參與者比例不平衡,不是某個地區或者某個社區的個案,而是各個地區普遍存在這種情況,這樣的情況阻礙了群眾舞蹈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四、新時代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加強策略
新時代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加強策略可以從提高重視,政府部門積極引導群眾舞蹈的發展,組織培訓,定期開展群眾舞蹈文化教育活動和加大創新,創作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舞蹈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提高重視,政府部門積極引導群眾舞蹈的發展
「想要有效加強群眾舞蹈文化建設,加大對群眾舞蹈文化的投入是關鍵。」[3]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提高對群眾舞蹈文化的重視程度,根據當地群眾舞蹈的發展實際,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加大對群眾舞蹈的資金投入,建設文化活動室,使群眾舞蹈參與者能夠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同時,利用政府投入的資金,置辦一批舞蹈活動所用的設施裝備以及舞蹈道具,為群眾舞蹈文化建設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積極宣傳群眾舞蹈的優勢,利用多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群眾舞蹈對參與者的身心都有極大的積極意義,鼓勵男女老少積極參與群眾舞蹈,推動群眾舞蹈文化的發展。政府部門要重視群眾舞蹈文化的發展,認識到群眾舞蹈文化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安排專門的群眾舞蹈文化管理人員,從而不斷地提升群眾舞蹈參與者的整體素質,推動群眾舞蹈的發展。
(二)組織培訓,定期開展群眾舞蹈文化教育活動
專業舞蹈與群眾舞蹈都是舞蹈領域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二者的發展均對推動舞蹈文化有重要意義。但是,專業舞蹈的學習者不僅能夠學習相關的舞蹈文化知識,而且有專門的舞蹈老師教授舞蹈形體動作。通過調查發現,各地區的群眾舞蹈參與者大多數是五十歲左右的女性,他們不是專業的舞蹈學習者,對於舞蹈文化的知識了解不多,為了更好地宣傳群眾舞蹈文化,對參與者進行群眾舞蹈文化知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通過學習舞蹈文化知識,會加深對群眾舞蹈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動作的內涵,在舞蹈表演中才會投入更多的感情,群眾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從而達到傳承群眾舞蹈文化,進而促進舞蹈文化發展的作用。除了對群眾舞蹈參與者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外,還要聘請專門的舞蹈老師對他們進行培訓,現在的群眾舞蹈大多是廣場舞,動作既少又簡單,聘請專業的老師對參與者進行舞蹈動作指導,這樣參與者能夠學到更多的舞蹈動作,動作也會更加規范。通過對群眾舞蹈參與者進行理論知識和舞蹈動作的培訓,對於群眾舞蹈文化的宣傳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加大創新,創作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舞蹈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化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既保留了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又不斷添加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相應的,群眾舞蹈作為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要想傳承一下去,也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作具有當地特色又與時俱進的群眾舞蹈,推動當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創作群眾舞蹈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特色,將其融入群眾舞蹈中,既有助於加強群眾舞蹈參與者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也有助於人們通過觀看群眾舞蹈表演了解當地文化,促進文化的傳播。現有的群眾舞蹈幾乎千篇一律,不同地區的群眾舞蹈卻有極高的重合度,這樣的情況不利於群眾舞蹈文化的發展,所以要積極創新舞蹈,加入符合當地特色的內容,才能保證群眾舞蹈不被淘汰。
五、結語
任何一門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內容最終都會被淘汰,群眾舞蹈的發展有深厚的歷史根基,但是,如果不與時俱進,遲早會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與專業舞蹈相比,群眾舞蹈更具娛樂性、群眾性,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價值性,要認識到群眾舞蹈的發展對國民身心健康的積極意義,看到群眾舞蹈對文化的推動作用。因此,要解決好群眾舞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積極措施,發展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要求的舞蹈。
參考文獻
[1]胡夢穎.當代中國社區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4.
[2]楊金花淺議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現狀及思考[J]大眾文藝,2018(04):20.
[3]滕菲.基於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開展路徑探索[J]戲劇之家.2019(29):241.
;Ⅱ 如何促進城市廣場舞文化的更好發展
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基層文化的繁榮,而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最能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是廣場文化活動。陳思思表示,通過進行基層公共文化調研發現,廣場文化活動是最能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機制,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把廣場文化建設作為重點,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
廣場文化具有參與面最廣、傳播性最好、持久性最強和效果性最佳的特點,通過廣場文化建設,切實唱響時代主旋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凝神聚力。陳思思表示,廣場文化是一個很廣的概念,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廣場舞」,「廣場舞」只是其中一部分,但隨著「廣場舞」的普及發展,廣場舞已經成為基層文化,或者城鄉文化中極其豐富的表現。面對當前廣場文化建設不完善的現狀,陳思思提出,應建立和完善廣場文化領導體制、文化投入機制、自治體系,豐富廣場文化樣式形態、加強廣場文化內容建設以及培育廣場文化人才隊伍,根據群眾需求開展活動,引導群眾學起來、唱起來、跳起來,推動群眾文化村村有特色、天天有活動、月月有比賽、年年有進步。
城鄉文化建設有差距 政府引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意義大
加強廣場文化建設能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但目前城鄉文化建設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談及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設施相對比較落後時,陳思思表示,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是比較大,大城市、二三線城市基礎文化設施比較健全,一些邊區、老區,基層鄉鎮一級的廣場文化或者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還是比較落後的。
對於這種現狀,陳思思也給出了建議,她表示,政府在引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意義重大。她曾經深入廣西來賓下面的一個縣,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業餘生活停留在自娛自樂狀態,很少用廣場文化來營造氛圍,提升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後,當地政府推出「五個一」工程:一個籃球館,一個閱覽室,一支演出隊,一項致富工程等,極大的豐富了貧窮地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陳思思表示,政府引導也要立足地域差異,像陝北喜歡腰鼓,東北喜歡秧歌,南方喜歡扇子舞,要對老百姓的業餘生活進行因地制宜的引導和培訓,這樣他們的業餘生活會更加健康、積極向上。
中華文化要走出去走進去 文藝作品要繼承中創新
中華文化要實現大繁榮大發展,不僅要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更要積極實現文化走出去,讓全世界更多的朋友們感受到中華文化、東方文化的魅力所在。陳思思表示,她在境外地區的演出讓她切身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真正讓中華兒女共同感受到民族文化音樂的魅力,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陳思思說:「我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路還很長,不僅要走出去展示中華文化軟實力,同時要走進去,讓全世界朋友感受到中華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海納百川,這是一代一代文化人、文藝人不斷努力的方向。」
文化走出去要求文藝作品具有高質量,陳思思表示她一直致力於文藝作品的繼承和創新,對新民歌進行嘗試。她說:「我覺得民歌是流行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它來源於生活,我是民歌的演唱者,更是推廣者,我希望年輕人通過了解民歌的魅力,不斷傳承,同時民歌也要與時俱進,既保持本來的質朴,也要吸收外來精華,借鑒流行音樂的音樂元素,使它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她推出新民歌《滿月》、《雪戀》,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實踐,讓年輕人不斷了解新民歌、支持新民歌、喜愛新民歌。
文藝作品要紮根人民群眾 社會價值在先市場價值在後
雖然陳思思一直在創新民歌形式但她認為文藝作品的創作應該深入到生活中,紮根於人民群眾。好的文藝作品首先要尊重社會價值,其次才是市場價值,要做到兼容並蓄,相得益彰,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流傳下來,才能真正鼓舞人心。同時,陳思思表示,培育好的文藝作品,和培養好的文藝人才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好的文藝作品沒有好的演員去演,文藝作品就不生動,缺乏二度創作。培育好的文藝作品和文藝人才是我們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關鍵和重要舉措。
談及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大繁榮時,陳思思表示,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大繁榮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她表示,很多委員都對此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包括文藝工作者隊伍建設、文化走出去、精準文化扶貧、國家文化戰略等等各個方面。但陳思思認為促進文化大繁榮的關鍵是從源頭抓起,文藝創作、文學創作、文化創作是一個根本,有了這個根本,才會有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陳思思說:「我覺得現在國家政策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扶持,我們所有文藝工作者都會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出力。」
Ⅲ 新時期以來,舞蹈的多元化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廣泛開展舞蹈比賽
五六十年代的會演形式,80年代演變為比賽評獎活動。如1980年、1986年、1995年3屆全國舞蹈比賽,1986年解放軍全軍第一屆舞蹈比賽和1977年、1987年、1994年的第四、五、六屆全軍文藝會演的評獎,與1996年的舞蹈錄相評獎;1990年底的少數民族舞蹈比賽,1986年、1992年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1985年、1988年、1991年、1994年、1997年的5屆全國藝術院校的「桃李杯」舞蹈比賽;1985年、1987年的兩屆全國芭蕾舞比賽,以及群眾業余舞蹈比賽、少兒舞蹈創作比賽,地區性、行業性的會演評獎,和自1987年起到1997年舉行的5屆中國藝術節,還有各地區定期的、專題性的、文貿結合的藝術活動,都為舞蹈的新創作新人才的涌現,提供了大好時機。
二、舉辦個人舞蹈晚會
1980年陳愛蓮首開中國舞蹈家舉辦個人晚會後,崔美善、孫玳璋、趙青、刀美蘭、資華筠、姚珠珠、王堃等老一代舞蹈家以及楊麗萍、周潔、胡嘉祿、李曉筠、陳惠芬、張潤華、張平、宋慶吉、周桂薪、李忠梅、丁潔、馬家欽、徐秋萍等青年舞蹈家相繼推出了個人舞蹈晚會。同時,1987年舉辦了賈作光舞蹈藝術5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舉行了陳翹從舞40周年的紀念演出活動。此後敖登格日樂、沈培藝、卓瑪、瑜瑋、沙呷阿依、迪里娜爾、李玉蘭等30餘位舉辦了一系列的個人舞蹈晚會,展示了各舞蹈家不同的藝術風格,同時,顯示了中國舞蹈家們的成熟,也標志著當代中華舞蹈文化發展的高度。
三、中國現代舞的崛起
中國新舞蹈的先驅吳曉邦、戴愛蓮、賈作光都是從現代舞的學習與創作起步的,但因現代舞當時難以被群眾接受,很難得到發展。於是,他們轉而投入到了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民族舞蹈的創作中。50年代,由於國際形勢與過分強調民族特色等原因,西方現代舞被視為異端而遭到排斥。60年代,自美國學習現代舞歸來的郭明達,難有用武之地,直到80年代初他才開始傳播現代舞的系統理論,對中國現代舞的興起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在這種條件下,華超的《希望》的問世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隨後,王連城又自美國歸來,對現代舞的技法有了更多具體的傳播。而上海的胡嘉祿經過頑強的創作實踐,走出了自己的中國現代舞之路,創作出了一批形式感比較鮮明的現代舞作品。同時,阮少銘、謝南的《命運》、王玫的《潮汐》等優秀的現代舞的出現,使現代舞開始能有較多的人接受。1987年,廣東舞蹈學校現代舞班成立,3年後,一批現代舞作品集中涌現,其畢業生秦立明、喬揚在1990年巴黎國際現代舞比賽中,以《太極印象》與《傳音》的創演,獲得雙人舞頭獎。這是借鑒西方現代舞發展中國現代舞的一條渠道。其實,中國現代舞還有一條自在的渠道,就是中國一向強調現實題材的舞蹈創作本身,即孕育著中國現代舞必然的降生。反映新的生活與思想必然要有新的舞蹈觀念和新的舞蹈語匯的創造,於是《海浪》、《無聲的歌》、《黃河魂》、《我心中的釵頭鳳》、《蒙東》等一批非古典、非民族民間、又非西方現代舞風格的中國式的現代舞脫穎而出。
四、活躍的部隊舞蹈創作
中國有3支舞蹈大軍,一支是從中央到省、市、自治區一直到地區、縣的舞蹈團體;一支是廣大群眾即各行各業職工業余的社會舞蹈活動大軍;還有一支主力大軍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和各大軍區的40個專業歌舞團隊以及千餘名舞者。部隊舞蹈創作一貫具有戰斗性、時代感、創造性強的特點,從創作的思想、作品到編導,演員的素質常常走在當代舞蹈發展的前列。自《進軍舞》始,五六十年代的《藏民騎兵隊》、《飛奪瀘定橋》、《艱苦歲月》、《狼牙山》、《洗衣歌》、《豐收歌》等舞已風行全國;70年代末的《割不斷的琴弦》、《刑場婚禮》又開部隊舞蹈新風;80年代,部隊舞蹈創作有了更廣闊的題材,更多樣的形式,更多的優秀人才。如《金山戰鼓》、《敦煌彩塑》、《昭君出塞》等古典舞;《希望》、《囚歌》、《黃河魂》等現代舞;《再見吧!媽媽》、《八女投江》、《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小小水兵》、《士兵》、《女兵》、《傳》、《兒啊兒》等軍事題材的部隊舞蹈;《攤煎餅的小嫚》、《希望在田野》等民間舞;《海燕》、《小溪、江河、大海》、《采蘑菇》等新創舞蹈佳作,都出自於部隊的編演。
五、舞蹈的系列化發展
80年代,順應世界性高度綜合化、系統化的發展時尚,舞蹈也自然地以系列化的創作顯示了它整體的力度。除個人舞蹈系列化的組合編演外,先有《仿唐樂舞》、《唐長安樂舞》、《編鍾樂舞》、《九歌》4大樂舞,後有《清宮盛世行》、《漢風》和《蕭韶樂舞》、《銅鼓樂舞》、《雲門大卷》。各地風情性系列歌舞亦源源推出,如廣西的《右江風情》,湖南懷化的《五溪風情》、四川的《巴蜀歌舞》、涪陵的《鬼國風情》等,此外,雲南的《愛的足跡》、上海的《金舞銀飾》等專題性歌舞也隨之上演。90年代始,幾乎台台歌舞皆呈專題性系列,如江西的《贛江情》、湖南的《三湘杜鵑紅》、貴州的《山之舞》、寧夏的《九州新月》、黑龍江的《黑土地》、雲南的《紅土情》、重慶的《我們的山歌唱不完》等等。而1987年山西的《黃河兒女情》與繼之創演的《黃河一方土》,及1992年雲南精心組台演出的《跳雲南》,更有力地將新時期的當代民族民間舞推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六、學院派舞蹈的興起
1978年,在1954年開辦的北京舞蹈學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北京舞蹈學院,該院隨即成為中華當代高等舞蹈教育的重要基地。它那經過科學規范的各種舞蹈教材和一流的院址校舍,常令參觀的各國同行們驚異不已;它擁有強大的教師陣容,並廣聘各國的專家授課,培養出了一批批從事表演、編導與教育工作的舞蹈專業人才。他們通過艱苦的創作演出實踐,推出了一批批學院派富有創造性的優秀舞蹈劇目,在國內外都有相當的影響。中國學院派舞蹈,是在不斷地融匯古今中外成果的過程中,規范形成體系,又在規范形成體系的基礎上再不斷吸收、融匯、發展、完善。因此,它沒有刻板性,而是既具有科學規范性,講究技藝方法,具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又有敢想敢創的激情,銳意求新的精神,顯示著青春的朝氣,藝術的靈氣和生命的活力。前期曾創作出了《春江花月夜》、《寶蓮燈》、《魚美人》等名作;80年代又出現了《木蘭歸》、《新婚別》、《江河水》、《殘春》、《蒙東》、《黃河》等優秀新舞。范東凱、張建民編導的《長城》更以其凝煉有序的編舞,雄偉悲壯的氣勢,震撼著人心;張繼剛通過《俺從黃河來》、《好大的風》、《黃土黃》、《獻給俺爹娘》等系列舞蹈,走出了90年代民間舞發展的新路;而《山河祭》、《無字碑》、《秦始皇》等舞劇創作,則顯示了當代中國第四代舞蹈編導對舞劇交響化與新風格新形式的新探求。另外,中央民族學院音樂舞蹈系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為少數民族和部隊培養出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在新時期的舞蹈創作中,這兩個學院的畢業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雖然他們的風格不同,但他們共同的系統,規范性的表演,精心獨創、刻意求新的創造精神,為提高當代舞蹈的文化層次,做出了他們的貢獻。
七、歌舞晚會電視轉播頻繁
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歌舞晚會的劇場公演越來越少,紀念性的慶典活動與節日晚會越演越盛,節慶晚會少不了歌舞,電視也會經常轉播,電視台歌舞晚會越來越豐富多彩,活躍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每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已成為全球華人盛大的藝術節,歌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台的春節歌舞晚會、文化部的歌舞晚會專場,以及部隊、民政部的春節軍民雙擁晚會也已在每年必辦必播之列;還有各省、市以至地區也必組織單獨的或聯合的春節晚會。另外,每年的國慶節、八一建軍節、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等等,以及北京、長春、上海、四川等地的電影、電視節的開幕式,各種頒獎晚會,各種大型運動會開幕式等等都有大型的演出晚會,也都少不了歌與舞。同時,歌中舞的作用越來越大,即使雜技與小品中也越來越多的注入了舞的成分,舞蹈把歡樂與美帶給了人們,一些晚會也越來越把歌舞做為它的基礎選擇。
八、旅遊歌舞方興未艾
現代旅遊活動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已成為了全球性的社會現象,旅遊業也已經發展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各國各地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旅遊歌舞也隨之興起。首先在一些星級飯店、賓館及劇場中,有招待遊客的歌舞表演,如西安人民劇場經常有陝西省歌舞劇院或西安市歌舞團的古樂舞表演,北京歌舞團在北京賓館劇場的清宮舞演出,曲阜孔廟中的《祭孔樂舞》、《簫韶樂舞》表演……其次,進入90年代以來,各地不斷興建了一批人造景觀,如深圳繼建起錦綉中華微縮景觀、民俗文化村之後,1994年又建成世界之窗,還有北京的大觀園、世界公園、曲阜的六藝城、昆明的民族村、珠海的圓明新園等等。這些人造景觀中大都有相應的歌舞表演。90年代,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地興建的各種類型的旅遊景點中,旅遊歌舞表演活動也蓬勃地發展起來。而深圳民俗文化村的大遊行及民族歌舞演出,世界之窗所屬的五洲藝術團將劇場與廣場結合的大型歌舞表演,為中華旅遊歌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Ⅳ 什麼是舞蹈文化 能夠用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不
舞蹈是一種文化,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外顯媒介和載體,具有民族化,地方色彩,民俗意味,受當地人認可的文化的特點。
第二方面是這種文化形態所包涵和體現的內隱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形態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這是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反過來形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二者相輔相成。舞蹈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是:一定的文化意義是以一定的藝術元素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
Ⅳ 跪求舞蹈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
我國的民間舞源遠流長,十分豐富,一般又可分為漢族民間舞和少數民族民間舞兩類.民族民間舞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朴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由於我國各民族社會結構、經濟類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來民間舞蹈都是在特定時空、特定群體中傳承的,「特定時空」大多包括宗教儀式、祭祖祈神、年節聚會、生產勞動、婚喪嫁娶、談情說愛等民俗事項;「特定群體」指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人民,他們大都喜愛用本民族的民間歌舞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小憩或親朋相聚時,他們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間歌舞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舞蹈家對原生態的舞蹈進行整理,從純民間風格、動態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單獨使用的動作素材並使其「元素化」,成為能夠遣詞造句的語素。很顯然,這個過程必然造就一個不同以往的結果,民間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間舞的功能被擴大了,雖然看上去似乎離「民俗」遠了些,但離舞台卻更近了。
一: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結構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和傳情達意、抒發情懷。民間舞蹈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相連,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他們激動時的感情,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勞動、狩獵、爭戰、祭祀和性愛等一切領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原始舞蹈也隨之發展分化,一部分成為為奴隸主表演的舞蹈,以後發展為宮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隸們的舞蹈,從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由於各民族歷史發展不平衡,一些少數民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書中留下其蹤跡。然而極為寶貴的是植根於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間舞蹈,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仍流傳於各民族群眾生活中,尤其是地處邊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仍較多地保留著原生態的舞蹈特徵,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質。它們的表演形式、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涉及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風土民情、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民間舞蹈是社會文化交織融合的總匯演。
二: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多元、多樣和復雜性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變遷,首先表現在其內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錯、新老混雜。青海玉樹草原的賽馬會是康巴藏區遠近聞名的草原盛會,每年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樹結古鎮草灘上進行民族歌舞、格薩爾說唱、賽馬、射箭等表演,以及貿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樹的藏傳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節日賽馬會進行展演,數百年來《羌姆》作為藏傳佛教法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方式始終恪守傳內不傳外的原則,即遵循在寺院內由喇嘛僧侶表演的規則。現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願地把法舞和群眾性民間歌舞聯合演出,從而使《羌姆》沖出了寺院的禁錮,增強了表演性、娛樂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懾感,把宗教和世俗的關系拉近了,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區很有積極意義,可以說,這是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落實的結果。《羌姆》法舞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表演時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簡化,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宗教世俗化的發展。
三: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的定位是,以中國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為基礎、本土文化特徵為依據,以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本性建設為目標,同時在比較其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研究的基礎上,完善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科體系。我們在研究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及其繼承和發展的同時,還要繼續研究完善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群建設、實踐教學交流建設和教學管理建設。更要繼續研究民族民間舞蹈動態的本質特徵,在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走到民間,挖掘整理和提煉當前未納入教材的民族民間舞來完善現有教材體系。培養出民族民間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養演員尖子人才,一是培養教師尖子人才),針對不同學員給予不同的學習側重,因為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風格特性。我們知道,一個學員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將民間舞蹈學習面面俱到。所以,學員必須在全面學習基礎教育的同時對某一、兩個舞有所作為、有所精通、有所成績。實踐、教學、交流、實習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驗證獲取的知識或教學成果及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如果抓好舞蹈實踐、教學、交流的建設,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提早得到社會實踐的機會,真正將理論聯系實際。其實,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無論怎樣的表現和發展,都必須在「民族民間」四個字上下功夫,否則必將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個性,失掉性別,消失在人為的、主觀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間舞,必須從本質出發到現象,再從現象出發回歸本質,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當然,我們並不固守,我們要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變革、創新永遠是繼續生存的標志,發展才是硬道理。
四:民族民間舞蹈技巧
1.技巧風格化
中國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質的極限展示,而中國民間舞技巧追求的是審美風格的完美體現。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韻可以是各自獨立的,而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是同舞蹈風格緊密相融、難以分開的。也就是說民間舞的技巧不是純技巧,而是風格化的技巧。中國民間舞的技巧發展趨向,應該是風格化技巧的強化與發展。風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間舞蹈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間舞蹈中特有的旋轉、跳躍、翻身等技巧。中國民間舞系副教授明文軍在《由廈門班畢業課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過將道具的運用往極限上發展而構成民間舞技巧的教學設想。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設想是科學的、可行的。我們的民間舞有許多極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發展的。比如漢族的手絹、扇子、鼓、傘、棒;藏族的熱巴鼓、辮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鮮族的長鼓、象帽等等。還有民間舞中的各類旋轉,也是風格性很強的技巧。比如維族舞蹈中的各種跪轉、夏克轉、空轉、平轉,講求快速、多姿、戛然靜止,猶如鷹隼迎風迴旋。而朝鮮族民間舞蹈中的旋轉則講求平穩,優雅,猶如仙鶴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間舞中的技巧是與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場面氣氛緊密結合的,是民間舞者內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難、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間舞中也會變得蒼白無力,毫無光彩。我曾經從電視錄像中看過一些民間舞劇目,現在雖已記不起它們的名兒了。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它們的「技巧性」都很強,表演中動則旋子3600,靜則控腿1800……。但這些技巧成了游離於舞者情感和舞蹈風格之外的「無情之舉」,因而毫無藝術感染力可言,反倒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此而言,我比較欣賞的是雲南省歌舞團創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馬櫻花》,其熱情風趣、朴實無華的風格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這個劇目也安排了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搶臉等一些技巧,但這些技巧是在演員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緒的層層推進中恰到好處地完成的。這種情感化了的技巧,極大地豐富了舞者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3.技巧藝術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民間舞從廣場向劇場的轉化,民間舞技巧的功能已不僅限於渲泄情感和渲染氣氛了,它將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營造舞台意境的藝術化方向發展。有人說,楊麗萍表演的民間舞根本沒什麼技巧,為什麼能獲得大眾的普遍喜愛和專家的如潮好評呢?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楊麗萍那獨特的動作語匯的運用就是民間舞的藝術化技巧的最高體現。《雀之靈》中的舞蹈造型與動態,已不同於廣場原生態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過藝術化地誇張與變形,將孔雀那高潔、超然的靈性進一步升華,創造出了一個似真似幻、虛虛實實的藝術仙境。正如於平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雀之靈》的過人之處,在於它以『技』成『形』卻又不為『技』和『形』所累。當你在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時根本發現不了技巧的痕跡,因為「楊麗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識在創造『生之靈光』。在那翩躍翔舞的孔雀中,楊麗萍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興、人生悟覺、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這一舞蹈獨白充溢著恬靜的生命和諧感與堅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認為民間舞技巧運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之藝術化,讓技巧的全過程完全隱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動之中,而不「顯山露水」,刻意為之。民族民間舞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繼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發展」,則是建築於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這個地基,就無法談得上建造什麼房子;同樣,如果不是為了建房子,那麼光是打下一個地基,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對民族民間舞的繼承,就是為了發展,而發展卻有賴於繼承,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下面就這一問題分別談談我們的一些看法。
五:繼承
我們在上面把繼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麼說,繼承便是根本了。這個基礎打得怎樣?是否牢固?直接影響著房子。我們搞舞蹈、戲劇、體操的不是常有這樣一句「七分鍵子三分提」的口訣嗎?若想以後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練好這「七分鍵子」。基礎打好了,以後要如何「翻」,建什麼房子,那就能駕輕就熟,水到渠成了。繼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應該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當今而言,我們認為更應著重這一工作。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們的民族民間藝術之花,被摧殘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間藝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紀也相當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鑒於這種情況,如不及時挖掘、整理,就有失傳的危險。由於「四人幫」出於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藝領域中提出「文藝必須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作品主題思想必須「以階級斗爭為綱」,在創作方法上必須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學藝術走上了一條形而上學的創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號所代替。舞蹈的內容不是「獻蘋果」,就是「獻香茶」、「獻披肩」等等,家鄉有什麼就獻什麼。要不然就是毛主席來到我家鄉,來到我邊寨;好象毛主席看過的麥穗不用施肥也能長得好,毛主席看過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長得肥又壯。這種沒有真情實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會受群眾的歡迎?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本來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時在舞台上只能運用那麼幾個為數不多的、作為一種政治術語的舞蹈語匯。只要你稍微越出這條界線,就說你是資產階級低級庸俗的情調,不健康的表現等等。就是這種所謂「革命文藝」,使得我們寶貴的民族遺產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們的演員雖也穿著各民族的服裝,但跳的不再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在這樣的局面下,我們的演員不愛演,觀眾不愛看,編導不知所措。要盡快扭轉這種局面,就有必要從溫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雖然我們的一些老專家,老編導曾經掌握了一些傳統的東西,但他們在十年浩劫中給「四人幫」的「棍子」打得暈頭轉向,現在多少還有些「腦震盪後遺症」,原來熟悉的東西變得生疏或遺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間素材被燒毀或丟失,而我們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間藝術又隔絕了十年之久。這些都說明了繼承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當務之急。然而,要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必須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這種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不斷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間豐富多彩的藝術的過程中,逐步得到增強的。
在大連的單項舞蹈比賽中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舞,如《水》、《追魚》、《金山戰鼓》等節目,同時也涌現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鳥蟲魚的節目,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我們的民族本來就是最擅長於通過描寫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靈來表達和寄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素來就是我們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和傳統手法,這在我們的古典文學、民間傳說中尤為盛行,在我們的詩歌、詞賦及國畫中就更為突出。而這些成功的藝術珍品,在世界的藝術寶庫中也永遠閃爍著其奪目的光彩。本來,在舞蹈藝術上採用這一傳統的藝術手法,是無可非議的。但為什麼會有一些同志指責這次單項舞蹈比賽中出現太多的「花鳥蟲魚」?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質量不高。這正如:好花雖多還嫌其少,惡草雖少卻厭其多。這種質量不高的現象,進一步說明了我們必須盡早老老實實地向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從中吮吸其豐富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提高我們的創作內容和質量。這幾年和外界加強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進來,在文化交流中,我們開闊了視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對我們的創作實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割不斷的琴弦》、《刑場上的婚禮》、《希望》、《再見吧!媽媽》等節目,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東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績,相形之下,我們覺得民族民間舞的創新就不夠。原因是我們的根子在民間中扎得不深。就拿廣東省來講,打倒「四人幫」至今已好幾年了,但對廣東的民族民間舞的重視仍然停留在口頭上,編導還是浮在上面(這不是編導的責任,而是沒錢下去)。這也是造成這次廣東參加單項舞蹈比賽的節目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觀看了「英歌會」,發現專業編導掌握的素材遠不如群眾。這幾年群眾已把他們的「英歌」發展得更為健壯有力了。後來我們去粵北漢族地區看「舞獅」,群眾也把它發展了,而我們手頭上的素材還是五十年代的。據說汕尾一帶的「錢鼓」,也有豐富的隊形和動作,但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繼承、去挖掘,就忙於創新,創不來就生吞活剝地加幾個現代派舞蹈動作進去謂之創新。這不是好辦法。要真有所創新,就得老老實實地,認真地,在挖掘、繼承和整理我們民族民間舞的工作上下功夫。
文章有點零亂,盡供樓主借鑒參考。
Ⅵ 體育舞蹈賽事文化內涵及建設路徑是什麼
體育舞蹈特有的社交屬性不僅是其項目文化內涵中的靈魂所在,更是其區別於其他舞蹈風格的重要標志。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大體育舞蹈品牌賽事已經很少以實際的社交作用作為賽事的主要目標,而是更多地通過場館、音樂、服飾等元素還原純正的歐洲貴族舞會環境,營造隆重的社交氛圍,突出體育舞蹈賽事中濃郁的社交文化氣息。
Ⅶ 舞蹈傳統文化有哪些
1.儒家思想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多年來,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學說的主流學派,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獨領風騷。儒家思想講求「和」、講求「中庸」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是有益的借鑒。
2.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中華武術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3.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也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勞動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包括《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5.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
6.傳統民族音樂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出來的。十大古曲、各種傳統樂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龐大的體系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歲月積淀和總結中形成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特色。中國許多古曲,不僅旋律優美,曲子背後還有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Ⅷ 舞蹈文化的現代遺存從哪些方面寫
民間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生而緣起的,是一種深深植根於廣大群眾社會生活中,反映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理想願望,由人民群眾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舞蹈。各民族的民間舞蹈都具有某些相同和相似的特徵,它們都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集體繁衍,不斷積累發展形成的。它是各族人民勞動與生活的縮影,是個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區性,廣泛的群眾性,穩定性與變異性同在,自娛性與表演性交融。
民間舞蹈屬於民間文化的研究范疇, 根據上述民間舞蹈的特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徵。
第一. 以人體動態保存與表現文化的特徵。
民間舞蹈具有繼承性特點,舞蹈是以人體為表演中介的動態藝術,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 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徵會在舞蹈中留下痕跡, 成為生理的、心理的文化因素, 並在一定環境中通過舞蹈者的表演展示出來, 從而起到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作用。民間舞蹈非語言文字文化特徵, 具體表現在:一,舞蹈的動作、姿態、技能、技巧等有古文化印記。民間舞蹈是從原始舞蹈中發展而來的。本民族的古代生活的文化特徵,會成為生理的、心理的、形態的、神態的等特殊的形象標志保存在民間舞蹈中。這個民族所使用的動作、姿態、技能、技巧構成了這個民族的舞蹈語言,從而表現出該民族舞蹈的文化。這些舞蹈到語言或舞蹈文化有的是可以被外族理解的,有的則不能被外族接受。這正是這一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徵。
第二. 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的特徵
民間舞蹈具有群眾性的特點。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是在群眾之間通過具體人進行傳承的, 所有表演者都是在本地區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的陶冶下, 逐漸掌握該地區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 展示其特有的風格韻味。同時, 表演者的身體素質、體態、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等, 無不直接影響到民間舞蹈文化的掌握與傳承。因此, 民間舞蹈能手、民間藝人, 不僅是民間舞蹈的繼承者、傳播者, 也是民間舞蹈的創造者、發展者, 當他們移居到別處時, 又會促進新地區的民間舞蹈的發展。因此, 對具有高超技藝的民間藝人的研究, 也是探討民間舞蹈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第三. 在一定環境中進行傳承的特徵。
民間舞蹈具有自娛性的特點,參與者即是表演者。民間舞蹈在動態傳承過程中,應該有一個特定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激勵舞者,感動觀眾,在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質,並能准確的掌握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的風格。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共同學習,相互激勵,即興創造,並在節日、儀式等活動中進行表演,不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將舞蹈傳承下去。
第四. 隨著社會改變而發展的特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間舞蹈活動逐漸減少,但是由於歷史的傳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許多民間舞蹈依然在民俗活動中發揮著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時代又賦予民間舞蹈許多新的社會作用和新的舞蹈形式。在外來文化不斷融入的今天,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件長期的工作。
第五. 從民間向舞台藝術升華的特徵。
民間舞蹈從民間向舞台藝術升華, 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藝術再創造的過程。有兩方面的途徑,一是民間舞蹈被戲曲、雜技等其它藝術形式所吸收, 擴展了舞台藝術的表現力。二是民間舞蹈素材, 經加工後既可以編寫成民間舞教材進行教學, 或創作新的舞台節目, 是繼承和發展民間舞蹈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創作民間舞節目還是編寫民間舞教材,都要能反映本地區的審美心理, 保存本民間舞蹈原有的表演規律與文化特徵, 並能為提升民間舞蹈的品位注人現代因素。
民間舞蹈是歷史、文化積累和發展的結果。民間舞蹈文化特徵是一個地區政治的、經濟的、地緣的、歷史的和民俗的多元因素融合的結晶。作為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 民間舞蹈的非語言文字文化的傳承性與文獻典籍、史跡考古一樣具有記載人類智慧與文明結晶的同等意義。而且, 民間舞蹈又被稱作是一切舞蹈創作之源。追根溯源, 民間舞蹈中所遺存、蘊藏著的豐厚文化養料, 正是我們開發舞蹈資源的一座寶庫。
中國民間舞蹈形式多樣,且生動優美。在民間流傳的各民族舞蹈都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它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民間舞蹈是一個大的舞蹈范圍,指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民族舞蹈形式。民族舞蹈指的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各種具體的民族舞蹈,兩者含義雖不盡相同,但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間舞蹈中一些不適應時代精神的部分,會逐漸消失,而舞者們又會把新的認識和時代精神融入其中,使民間舞蹈富有時代感與生命力,附和著時代跳動的脈搏。
網上的資料,。
Ⅸ 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
文化建設就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文化建設的任務: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璀璨中華文化,而璀璨中華文化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發展。
中華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辯證摒棄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又是中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象徵與體現。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當它成為一種科學核心價值觀時,它是精神動力、吸引力,是軟實力;當它轉變為文化產業時,它又是物質生產力,是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