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鎮民居裝飾文化藝術研究
古鎮民居裝飾文化藝術研究
導語:異族遷入現居地之後與原住民之間的兩種異源異質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吸收其他民族先進、合理的文化成分,以充實、豐富乃至取代本民族的文化結構。
在南寧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城市中的老民居已被推倒或改建,現代新建築取代了傳統民居,只有部分民居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保存下來並供遊人參觀。揚美古鎮相比較之下是南寧市目前保存完好、規模較大、又具有南方傳統特色的明清時代民居建築群體,集中反映了南寧人民的社會文化、民族風俗等,是我們研究南寧社會及文化的重要實例。
一、揚美古鎮民居的建築形象特點
揚美古鎮普遍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傳說、歷史典故以及花草鳥獸為題材,在各個建築物上運用雕刻、疊砌、壁畫等民間工藝手法進行裝飾。斗拱梁架等處重點雕飾,在梁與柱交接處安置鏤雕雀替等十分普遍,也有將整條橫梁向下一面雕上組圖的。正堂的神樓,描繪人物山水畫,廳堂最少不了的是懸掛著畫軸、楹聯、詩文、格言之類,以兆榮華富貴和勸告誠諭家人等,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
1.屋頂文化
滴水以花草圖案和龍鳳紋為主揚美古鎮的房屋為硬山擱檁式建築,材料是採用青磚直接在地上砌築成牆,牆體結構緊密,檁條直接架設在山牆上,具有渾厚、穩定和規范化的風格特徵。揚美民居為雙面人字頂的屋面,屋頂、脊身、脊尾、瓦當等以深色為主。脊飾在鎮宅避邪這方面的用意是無需說的,正脊飾花鳥、卷草,脊端頭飾瑞獸、幾何曲線回紋,檐口飾精美雕飾,常見的瓦當類似曲凹的三角形,以花草圖案和龍鳳紋為主要內容。民居的屋頂脊身、脊尾以生鐵鑄雛形,外包砂土塑成形,可以防雨淋不怕曬。檐口和挑手是房屋的顯眼之處,理所當然成為人們刻意裝飾的部位,並且往往顯示出房屋主人文化修養以及社會地位的高低。前檐設木挑手承檁,使下面形成可避雨的檐廊,外檐常飾以木雕、彩繪。揚美的明代古屋屋檐懸掛著木雕花帶,檐口設置細長形擋板,板面上有序地雕刻精細浮雕,多為花草、雲氣或水波紋,並施以彩繪。清代民居屋檐形狀各異,有彎弓形、雙層隔熱形,還有用青磚角疊成各種花紋形的。工匠們在挑手兩面雕刻各種精美的花葉、祥雲或曲折回環形圖案;主挑之下有托挑,其托手多刻成重蓮形,也有瓜柱形,挑臂則呈彎曲狀,使挑手組合粗中有細,富於變化。黃氏庄園是古鎮上很有代表性的一座清代建築,磚瓦結構,在檐口下疊澀出檐,前、後立木質檐柱,檐口下及屋頂下的牆楣上繪民間風俗彩畫,作為牆面和屋面的過渡部分,牆楣繪畫呈條帶狀,高度約30~60厘米,形成“裙帶”:或歲寒三友,或蘭花、牡丹。雀替用於檐廊柱與連系木的接頭處,端頭大,肚部曲線小,在起到穩定柱樑保持垂直的作用外,還增強了木樑的荷載力,是極富特色的建築構件,庄園以優質木材把雀替透雕成各種回曲、枝葉、雲朵等圖案,並施以色彩,古樸典雅。
2.牆壁與柱礎的符號與文飾
象徵金錢圖案的漏窗牆揚美民居大量使用青磚砌牆體,屋頂與牆面的交接處多用磚雕、灰塑進行裝飾,或陰雕,或浮雕花卉,在山牆上兩邊用石灰堆塑出卷草紋“草尾”。揚美古鎮清民居山牆造型以人字牆為主,亦建有馬頭牆,亦稱之“封火牆”。這本是皖南民居的外部形象的主要特徵,古鎮這里亦有,證實了歷史上發達地區與邊塞文化的交流、借鑒與影響。在牆體上使用透空的效果,稱為漏明牆。揚美的五疊堂酒店,在建築外牆和合院內部運用漏明牆形成空透效果,既可減輕自重,也能突破大面積牆面的單調感覺,還起到通風採光的作用。室內山牆上部的牆楣上用粉彩描繪工筆壁畫,有的只用黑、白二色。柱礎石起防腐、防蟲以及承受負荷的作用,揚美多雨,木柱下都要墊以石礎。從立面看柱礎造型,有鼓形、瓶形、蓮花形和須彌座形等。這些造型變化豐富並組合運用,有的從大自然的花卉瓜果汲取靈感,有的為正方形、圓形、多邊形等各種幾何造型,柱礎又有多層。青石質柱礎,呈多邊形的柱礎每面刻浮雕圖案,有的柱礎雕飾暗藏八仙。柱礎上的雕飾以陽鐫篆字福祿壽喜四字為最多見,其次為龍鳳、麒麟等。
3.門窗的文化
(1)門的裝飾藝術格扇門的精美木雕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是很講究“面子”的,他們篤信風水,力盡納福避邪之用心。揚美普通民居的大門,門楣上鑲設兩個圓形的門簪,門簪是連接門框的木構件,具有結構作用,門簪上刻吉祥文字、乾坤或太極卦符;石門坎兩邊的方形枕石正面鑿刻吉祥圖案,既寓意招財進寶、避邪禳災的功利意識,又起著裝飾門庭的作用。中等之家還設有門匾,匾額由門簪承托著,呈長方形和花瓣形,面上遍刻花紋圖案和吉祥文字。門戶以石料修築台基,宅院多為二或三進,門前青石踏步,門的附設構件門坎和門枕石,有的是細料石鑿成,有多種不同式樣的石刻浮雕。能在門簪、門額柱上掛上“進士”、“舉人”的匾額是榮耀之致。揚美的舉人屋建於清朝,大正門上面懸掛著醒目的“舉人”匾,匾上面鑲有80×50厘米的木製大喜字,第一進的中堂上書有1.2米正方的大“壽”字,第二進門上鑲有個木製的“吉”字,正廳設神樓,擺放祖宗牌位。舉人屋檐下繪有花草鳥獸圖案,屋脊兩頭各塑一條龍,外牆金字頂雕刻有一串花朵,薄薄的花瓣,完好無損。慕義門的主人孫氏是揚美的富商,是隨狄青南下平蠻時在此定居的。慕義門屬磚木結構,外觀極似一座城牆或城堡,洞並非長方形,而是略帶拱形,門板用長木條拼成波浪狀。“慕義門”三個隸書字體大字鑲在門頭。整個門呈嶺南風格整座慕義門的門窗,刻有各種花紋圖案,以花鳥居多,其他次之。門的數量根據室內的大小設置,格扇由格心與裙板組成。格心花紋樣式很多,用欞子構成方格、條框等。鏤空雕花格扇門完全成為一組畫屏,花鳥樹石躍於門上。門的格心是整塊板精心雕刻的通雕裝飾,雕刻了圖案造型中最為常見的鏤空的“麒麟送子”、“喜上眉梢”圖像和“富有日新”等文字,裙板上有植物雕刻。
(2)窗飾藝術窗戶既要考慮通風、採光和安全防護三方面要素,又要考慮造型的美感和結構的合理。揚美普通民居的'窗戶造型格式常見的有直欞式和橫豎欞子;富貴之家則用菱花、漏花等形式,庭院圍牆上多用漏窗來裝飾牆面,即窗洞內有流花圖案的窗,花紋圖案多用瓦片、青磚、木竹等製作。除木質窗外,漏花窗常用陶瓷、石雕,也有用磚雕的。直欞窗採用粗壯挺直的方形或圓形木料構成,具有穩固、安全的功能。五疊堂是清朝時期古鎮上的茶樓,工匠們巧妙地將柱形欞子加工鏤刻成連續的形狀,使粗拙呆板的欞子有了線條彎曲變化。橫豎欞子是在直欞式的基礎上,在欞間有規律地嵌入粗短的欞子,構成同心方菱形圖案,既增強了窗欞整體的穩固性,又增添了窗式的藝術美感。黃氏庄園中大量運用漏花窗以豐富空間層次,分隔和組織建築庭院空間,有利於調節空氣、氣溫和光線。在牆上開漏窗,用石、磚、灰漿等材料雕砌紋樣,以利於視線穿越,把室外景色分割成美麗的畫面,同時又把室外景色引入室內。
二、揚美古鎮民居的藝術表現形式
揚美民居的裝飾形式主要採用雕刻、雕塑、繪畫等方法。人們在梁架、柱子等結構構件上,都做了木雕、石雕裝飾,或畫上各種圖案,在一些大面積的承重磚牆上,有的還砌有磚雕,豐富了牆面,從而避免了單調之感。在室外常用的有:磚雕、石雕、灰塑等,在室內則有木雕、繪畫等,用寫實和變形的手法綜合運用,使它們在同一空間裡面,相得益彰。中國人對建築的色彩裝飾方面,北方的濃妝艷抹和南方的清新淡雅是截然不同的。北方乾燥寒冷,自然環境色彩單調,所以北方人喜愛強烈的色彩;而南方炎熱多雨,因而揚美民居建築本身和它的建築裝飾色彩都很淡雅,如雀替以木材原色和紋理作為裝飾,建築牆上所繪的圖案甚至有的為黑白兩色,大多反映出建築本身固有的顏色,如屋頂用藍色的瓦,牆多用青磚,木材也顯示出自身的顏色和木紋。即使比較考究的民居,也只做木材的油漆,住宅木構門窗如果上漆,多為暗紅色漆。在建築材料上,揚美古鎮民居屋頂多為藍、灰瓦,牆用青磚,地面是青磚或青石板,台基多用白磨石和青石。在揚美古鎮民居的一些磚石結構建築中,出挑部分採用木質材料,既輕盈美觀又與磚石的材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揚美民居建築往往實用與裝飾相結合,構件承重、圍護等作用的同時也進行適當的裝飾,在揚美民居中有的是在雕飾上比較側重,有的在材質上有所見長,有的則是以繪畫裝飾取勝。建築裝飾反映文化內容,在有限的篇幅里表達一定的思想內涵,應用象徵比擬是比較好的手法。揚美民居中許多雕刻看起來是藝術裝飾,但其本意是出於功利、教育,如桃園三結義、將相和、二十四孝等。在民居裝飾應用中利用諧音來表達思想,如用蓮、魚表示連年有餘;蝙蝠、梅花鹿表示福、祿。這種方法稱為“諧音的比擬”,這是伴隨中國語言文字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魚和“余”的諧音,含有多餘、多財、多福之意;魚的繁殖能力很強,在建築裝飾里出現魚產子就能起到兒孫滿堂的象徵作用;傳說中魚經過修煉能躍過龍門而成為神獸,它比擬著凡人如能升入朝門則功成名就,福祿俱得,所以揚美民居的雕刻常見有鯉魚跳龍門的題材。
三、古鎮建築風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南遷揚美的漢族先民建造民居時,按照中原傳統的硬山擱檁式民居形式建造住宅,同時建築形式吸收了當地干欄式建築中的一些合理因素,是二者的合理取捨和有機結合。根據南方炎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特點,將房屋建在坡地上,近水而不受水浸,並且將住宅空間加寬抬高,擴大居室空間,前後檐牆上部留空而不密封;廂房前後開設欞窗,使空氣對流。同時設置挑手支撐檐檁,使屋檐向外延伸,防止雨水對檐牆的侵蝕,形成寬大的檐廊,以及在左右廂房架鋪檁鋪板成閣樓,用以儲藏糧食。“硬山擱檁地居式”民居形成了既保留中原漢式建築的基本形式,又吸收當地壯族干欄式建築具有南方特點的一種新的民居建築類型。揚美古鎮是壯族及其它少數民族包圍中的一個漢族古鎮,有宗教文化、百越文化和廣東文化的交融。有佛教和道教的信奉者,尊孔崇儒成為時尚。傳統的倫理觀念,如忠孝、禮讓、寬恕、仁義等在民居裝飾藝術中體現了出來。嶺南文化風格獨特,不僅考慮到了地方民俗風情氣候,更融合了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的不少禪學理論。揚美古鎮建築風格深受廣東嶺南文化的影響,吸取了嶺南的傳統特點。屋脊的呧吻造型,翹起的脊尾,屋檐封板上的浮雕,挑手上的蓮花、瑞獸,門簪上的八卦、太極等圖形,柱礎的花籃、寶瓶、腰鼓造型以及柱礎上十二生肖、勾連回紋等,這些無不是嶺南文化的產物,同時也不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再創造和組合。
四、結語
異族遷入現居地之後與原住民之間的兩種異源異質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吸收其他民族先進、合理的文化成分,以充實、豐富乃至取代本民族的文化結構。揚美民居裝飾文化部分決定於它的傳承,部分取決於它的新的環境因素,適應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特色。事實說明,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是雙向性、相互性的。揚美民居裝飾藝術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時期里取長補短,共同創造的結果。揚美古鎮的民居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它,會有不合理的方面。我們從零星的修繕,到對建築群及古鎮的整體環境、自然環境的保護,盡可能地不失原有特色,繼承原有民居的地方風格。
;『貳』 建築文化很好,它好在什麼方面
我們知道,建築文化是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號文化的綜合反映。也就是說,通過對不同時期建築文化解讀,我們就可以了解當時的審美和技術,從而探索出歷史上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另外,通過對建築文化的研究,我們能掌握建築的文化內涵和空間藝術,在實用上對我們將來的城市建設具有借鑒價值。
『叄』 中國建築文化中心是住建部直屬單位嗎
中國建築文化中心1997年6月經建設部批准成立,以弘揚、傳播中國建築文化為主要任務,以服務建設行業服務為目標。
中國建築文化中心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直屬科研事業單位,1997年經中編辦批准成立。中國建築文化中心以弘揚、傳播中國建築文化為己任,以竭誠服務建設行業為目標,作為國家政府機構社會服務職能的深化和延伸,整合行業多方資源,努力拓展業務領域,將文化產業與建設行業有機結合,創造性地構建起了科學的建築文化產業運行模式。目前為止,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已經形成了國際交流、會議研討、行業培訓、技術咨詢、展覽展示、公共藝術、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建築圖書閱覽與展示等多方位傳播建築文化、服務建設行業的業務結構。
『肆』 大同市文化交流中心辦事處是干什麼的
大同市文化交流中心辦事處是為老百姓提供文化體育活動的場所聚集地。文化中心是一個城市或地區內用於呈現文化藝術作品的建築群體。通常圍繞劇院或音樂廳修建,配備藝術博物館、公共圖書館。
『伍』 傳統建築的文化意義
在中國,一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崇拜族長,國王,皇帝等,而在中國古代,神權統治始終依附於皇權。這決定了中國建築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後來的宗教建築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將人和現實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現實世界中。中國傳統建築在其中考慮「人」的感受,並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達更重要。這種人文創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和各個地方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陸』 中建協和中國建築文化中心有什麼區別
根據我在網路的「中國建築業協會」和「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兩個詞條查詢的情況,兩個機構的基本情況如下,供您參考。
中國建築業協會(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成立於1986年10月,當時名為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自1993年第二屆理事會改為如今的名稱。是全國各地區、各產業部門從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工程及裝修工程活動的企事業單位、教育科研機構、地區建築業協會、產業部門建設協會,以及有關專業人士自願參加組成的全國性行業組織,是在民政部注冊登記具有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2009年被民政部審定為AAAAA級全國性行業協會。
中國建築文化中心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直屬事業單位,1997年經中編辦批准成立。中國建築文化中心以弘揚、傳播中國建築文化為己任,以竭誠服務建設行業為目標,作為國家政府機構社會服務職能的深化和延伸,整合行業多方資源,努力拓展業務領域,將文化產業與建設行業有機結合,創造性地構建起了科學的建築文化產業運行模式。目前為止,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已經形成了國際交流、會議研討、行業培訓、技術咨詢、展覽展示、公共藝術、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建築圖書閱覽與展示等多方位傳播建築文化、服務建設行業的業務結構。
『柒』 納西族民居建築藝術特色
納西族民居建築藝術特色【1】
摘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作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一員的納西族文化,則在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納西族世居於麗江古城,在漫長滄桑的歷史長河中頑強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與漢族融合過程中,也並未喪失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且成功實現了文化融合的雙贏:漢文化平和融入納西文化,使納西文化更趨於博大精深,強健明朗。
本文著眼於納西族民居建築藝術發展變化軌跡,去解讀其在與漢民族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之間的碰撞、交融過程中,在民居建築藝術方面所呈現出不同變化。
關鍵詞:建築 文化 納西族 融合
民居建築風格是一個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體表現,它與當時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意識形態緊密相關,它產生基於特定歷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有一個互相融合、互相影響的過程。
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於文化的諸多方面,在建築藝術上也有所體現。
納西族的民居建築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它是當地納西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建築風格,彰顯自然與人的和諧,納西麗江古城更是把這種「人—自然—建築」三位一體的協調性發揮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可謂是人類理想居住環境的典範,其民居建築特色也顯現出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一、納西族民居建築的發展
納西族在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不算是一個大民族,但是納西族的東巴文化與民居建築特色算是享譽中外,頗具人們的關注,已成為了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
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納西族建築可分為巢居、洞穴、窩棚(風籬)泥式建築、井乾式木楞房、土木結構瓦房、磚瓦鋼混結構的七個發展階段。
從內容上又可分為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古鎮民居、以壩區為代表的農村民居、以山區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寧納日人為代表的母房民居。
大多以木楞房、草房為主,普遍地興建樓房是建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
東巴經書中有巢居、洞穴居、窩棚居建築樣式的記錄,這與人類建築起源是堪稱一致。
隨著時代的發展,納西族的建築風格日趨多元化,但至今在納西族一些較偏遠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現如今在四川左所納日人中就仍然留存這用土塊壘起四周,輔以木架,然後覆蓋上乾草和木板,中設火塘的居住形式。
這種居住形式我們也可以從古老的納西象形文字房與屋的書寫中隱約可見,納西族自從進入有文字社會發展階段以後,就基本上告別了這種原始居所,取而代之已經構建了不同的民居木楞房。
在《麗江府志稿》中就有記:「麽些蠻所居,用圓木縱橫相架,層而高之,至十尺許,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壓其上,房內四面皆施床榻,中軒火爐,高與床齊,用鐵錮。
刳木甑,炊灶其上」。
可見,這種井乾式建築是納西族傳統的建築形式。
木楞房是納西族地區山村在改革開放以前的主體建築,雖然至今納西族山區仍保留著不少木楞房的建築,但其隨著社會進步,建築樣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納西人民在總體框架和設計風格樣式等方面仍舊留有傳統的印記,但是在房屋的內部裝修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就是的簡陋裝飾已經逐漸被現代的裝飾材料和手段加以完善,這些古老的建築也正經受著現代文化的洗禮。
在納西族的民居建築特色中,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與豐富的內容,加之獨特的秀美的自然環境,逐漸使麗江古城成為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心,當地居住的納西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抒寫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納西古城的恬靜與安逸的生活氛圍,民居建築的自然的和諧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無不滲透著納西族深厚的的文化底蘊與審美傾向。
二、麗江古城民居特色
1、納西族民居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歷了不同的建築格局。
前期以井乾式的木楞及天柱、母柱為代表,後者以土木結構的庭院建築為主,但二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尤其是納西人一直源遠流長的建築思想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納西先民認為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所以尊重自然、親和自然是深入納西民眾的心靈世界的人生觀,這在古城居民建築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古城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戶戶垂楊、家家流水;麗江的街道依山勢而建,順著水流而設,布局以四方街為中心四周發散發展,四方街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商業中心。
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西部有西河,東部有東河,四通八達。
民居與官署混融在一起;街隨水走,屋隨水建,它與漢式傳統的中軸線建築及官民不同等級的建築風格不同,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體。
在麗江古城的西北部,束河民居建築就體現這一特點,依山傍水,而民居建築錯落有致,風景及其俊美。
不僅地域文化如此,麗江古城的文化也蘊藏著深厚底蘊,清代以來,來此任職的漢官們,也相繼帶來了漢族文化的注入,清代官吏萬咸燕在麗江任職長達十七年,僅從文化方面來看,他為麗江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到了明清兩代,納西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頻繁,漢、白、藏等族的建築技術、建築思想不斷為納西人所接受吸收,尤其是漢文化的進入,風水說以及儒家思想等影響,使麗江古城建築風格完全漢化了。
但它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納西民眾之間的流傳從側面也反應了自己的生態倫理觀念:不能隨意破壞自然界的山脈、地脈、水脈,甚至認為每一棵樹木都有神靈的依附,所以不能任意砍伐。
這種樸素唯物主義是納西先民從漫長生存的檢驗中提煉加工而成,滲透到整個民眾的心靈世界中,繼而也影響到了具體的建築風格。
2、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深沉的歷史沉澱。
各民族文化有一個互相交融、互相影響的過程。
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於文化的諸多方面,在建築藝術上也有所體現。
納西族民居建築吸收了漢族、白族、藏族的建築特色,如在古城民居建築中,大多以木構架為主體,建築材料以木材為主:以斗拱為結構的關鍵並作為度量單位:在外部輪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頂式樣繁多,單坡、歇山等,院落組織上,除主要建築殿堂外,附屬建築多用配用、夾室等,並為沿著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以及建築色彩的使用……這些都明顯借鑒了漢族建築藝術。
白族對納西族建築的影響主要是在門窗、牆壁、裝飾繪畫等方面。
麗江一帶的蠻樓的建築風格及式樣承襲了藏族傳統建築風格,如古城物有見尺收寸的建築技術與藏族的碉樓建築有相似之處,民居中的蠻樓式建築也有藏式建築的風格,白族的照壁、木雕、牆基,漢族的福祿壽喜、庭院布局、四季博古等等,但這些不同民族風格都融合到了納西民居建築中,與納西風格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多民族的多元化是歷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結果,在這些兼容了多個民族風格的民居里,詩書禮儀、耕讀傳家、祭拜祖先、生老病死、迎請送往等思想、民族有以軟文化的形式沉澱下來,形成了古城民居深厚的歷史意蘊。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建築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觀念、社會觀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對於建築地點和形式的選擇、房間的朝向、房間內部的布局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