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銅陵有什麼文化
銅陵的青銅文化,歷史悠久,現有發現的商代冶銅遺址。市區各主要路口,均有各式各樣青銅雕塑。銅陵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三面環山,一面臨長江。礦產等資源極為豐富,有金、銀、銅、鐵、錫、生薑、大蒜、麻,俗稱「八寶」。另外銅陵鳳凰山產的牡丹,與山東荷澤以及洛陽的牡丹並稱中國三大牡丹之鄉,銅陵的牡丹為葯用牡丹,暢銷東南亞各地。
㈡ 銅陵有什麼歷史文化
銅陵的歷史文化?可能最顯著的就是銅文化了。作為中國古銅都,銅陵的銅采冶歷史有三千多年。始於商周,興於秦漢,盛於唐宋,綿延至今。其次是佛教文化,古時地藏王上九華山修行,在大通大士閣舍舟登岸休息,,更有乾隆賜的九華山頭天門的匾額。商業文化,古時大通是安徽四大商埠,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是皖南門戶,清朝曾國藩在大通設鹽務局、大通營,統轄諸省鹽務,中英<《江寧條約》補充條約>增開大通為通商口岸。大通商鋪林立。有「小上海」之稱。此外還有道家文化、紅色文化、農業文化、科學文化……
㈢ 青銅器的文化內涵
青銅器是古代勞動者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偉大發明,它不僅標志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凝聚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它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工具、兵器、飲食器和禮樂器等,是研究我國古代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其造型與紋飾具有重大的美學價值。
據史籍記載,山西早在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萬榮縣廟前村後土祠附近發現了銅鼎,元狩七年,漢武帝認為是祥瑞,遂改年號為「元鼎」。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在廟前村後土祠又發現銅鼎,唐玄宗將原來的河中府汾陰縣改名為寶鼎縣。明、清以來,地下出土銅器漸增,有聞喜縣南王村出土商代「父癸敦」、「〓卣」太原市出土的「銅鸚鵡」,偏關縣出土的商代「〓卣」,永濟縣出土的商代「參父已」,萬榮縣廟前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鋪」和「〓鍾」,代縣蒙王村出土的春秋晚期吳王夫差鑒,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戰國間青銅器群,吉縣出土東周銅器等。但上下千餘年出土青銅器總數不多,並且大都被掠奪、盜運到國外,收藏在美、英、法、日、德等國博物館中。1949年以後,文物考古事業受到重視,地下出土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四十餘年來,山西青銅器出土已超過三千餘件,其數量之多,器形之美、紋飾之精都遠遠地超過過去千餘年的發現,成為全國研究商周青銅器的重要出土地區之一。
80年代初,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古墓中出土的一件用紅銅製造的鈴鐺,經碳14測定,年代約在公元前2085年,略早於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年代,是山西省發現的最早銅製品,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新發現,是近年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之一。該遺址出土的銅鈴長6。3、高2。7、壁厚0。3厘米,是一件含銅量高達95%的紅銅鑄件,它是仿照遺址早期文化層內的陶器製造的,是中原地區目前見到的最早的紅銅製品之一,已充分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龍山文化時期(含甘肅齊家文化)中國已經進入鑄造銅器的初級階段。同時,在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文化類型的典型遺址中,也有早期紅銅和青銅小工具等發現。東下馮遺址面積有25萬平方米。碳14測定,年代在公元前1900-1500年之間,是研究我國夏文化的重要地區之一。
在遺址的第三期文化遺存中,已有銅鑿和兵器鏃發現。經定量測定、光譜定性分析和金相鑒定,除鑿為紅銅製品外,其他均為青銅製件。同時在三期地層中還出土了一件鑄造青銅斧的石范,片麻岩製成。這里青銅小工具的母型都是仿造石器而來,斧,形短小,無銎,不能安裝木柄;鑿,扁平長條形,橫剖面呈梯形,頂端略寬;刀,弧形刃,尖上翹,長方形的柄;鏃,雙翼,兩面有脊,鋌橫剖面有扁圓形菱形兩種,長5-8厘米,酷似石箭頭。銅爵,俯視呈桃形,前有流,後有短尾,流後有柱,柱呈三角形,腹微外鼓,爵身有一道弦紋,圜底,下附三個棱形尖足,素麵,流至尾長14厘米。這些銅製品的造形特徵說明東下馮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仍保留著原始性質,同河南二里頭文化類型相同,這時已經進入青銅器時代。但生產工具仍以石質的鏟、鐮、斧為主。陶寺和東下馮二遺址正處在傳說中的夏墟范圍之內,陶寺的年代略早,相當唐堯至夏人時期,東下馮相當於夏末商初。湯滅夏後,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主要在黃河之南,現河南北部。山西與河南省僅僅是一河之隔的近鄰。考古調查表明,相當於二里崗時期的商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晉南黃河畔的平陸、永濟、垣曲、夏縣、曲沃;東南部的黎城、潞城、長子;晉中有太谷;以及大寧、隰縣等地。這些地方都出土過不少商代文化遺存。目前,在夏縣和垣曲古城南關發現的兩座商城遺址,已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夏縣東下馮發現的商代城址呈矩形,城牆寬6-8米。圓形建築群基址東西成行,南北成列。此外,還有窯址、窖穴等。出土銅器有爵、鏃等。垣曲古城鎮南關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址,平面呈平行四邊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城內東南部為居民區,中部有一組夯土建築群,可能是宮殿區。有兩座二里崗時期銅器墓壓在城牆上,出土銅器有直領尖錐足、鼎、爵等。
一九九○年初,在平陸縣坡底鄉前庄村發現的商代早期祭祀遺址出土了一批二里崗期銅器。主要有大方鼎1件,大圓鼎2件,一件;同時出土的還有爵、觚、有銎的銅斧等。此外還發現有贊、鑿、灼痕的無字卜骨。這些都是商代王室所用之物,是王權統治的象徵。建邦立國的重器,都是與古代祭祀黃河、祈福禳災相聯系的。這一批銅器對研究早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非常重的意義。
還有沁水縣南溝村發現早商時期尖錐足爵,在頸、腹部已有簡單饕餮紋、數道弦紋,流短、柱呈方鐵釘狀。與前者風格、時代相同。另外在長子縣北高廟,隰縣城關龐村和大寧大德都發現了商代中期或早期銅器,特別是北高廟出土的銅器,非常難得。這個時期銅器工具有撅、有銎能直接按柄的斧、錛、環首小刀和錐、贊。兵器有雙翼的鏃、直內戈,援和內之間加有凸棱,說明人們在使用時已經學會加柄,成為長兵器。青銅容器有鼎、鬲、、爵、、觚、尊、和盤等。從數量上看酒器的比重較大。鼎,從器形看,都是小耳、深腹、短錐足,底部園形或分襠形,錐足多空。爵為長流、短尾、平底、直足式。為短柱、平底、空足式。觚有矮粗和細長兩種,但腰部均隨勢凹下,少鼓腹者。喙在頂部,口在腦後,三袋足組成頸腹,〓扁平,無獸頭。從製法上看,鼎、鬲、、等都是三足器,用包底鑄法而成。觚、盤為圈足器,周圍都有十字孔。從花紋上看,所有器物都是單層印紋,無地紋。花紋題材以獸面紋為主。從使用情況看,有些器物外有煙薰痕跡,內有水銹,都是實用器。墓中的隨葬銅器,都是死者生前所用之物,沒有冥器。
商代晚期是我國青銅器發展的繁盛時期。山西省出土這一時期青銅器比較豐富。主要地點有平陸盤南、常樂;曲沃曲村;晉中靈石旌介、太谷白燕、太原陽曲;忻州連寺溝的羊圈坡和牛子坪;保德林遮峪;右玉大川;呂梁的石樓縣二郎坡、後蘭家溝、桃花庄、賀家坪(下庄峁)、義牒、圪垛坪、會坪;柳林縣高紅;永和縣的下辛角;隰縣城關龐村;晉東南長子縣北高廟;潞城縣潞河;黎城縣城關等。器物成群的有北高廟、旌介、後蘭家溝、桃花庄、二郎坡、羊圈坪、牛子坪、高紅和林遮峪。其它地區或是少量的幾件容器,或僅數件兵器。按紋飾特徵和器形分析,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在晉東南和晉南黃河沿岸主要是同河南殷墟商王朝的王畿地區相彷彿。而在晉中、呂梁、忻州、雁北等地均屬商王朝周圍的方國文化區。出土的這一時期商代青銅器,數量遠遠超過二里崗時期,器物類形也增多了。常見的禮器、酒器有鼎、、、鬲、爵、觶、尊、觚、〓、、簋、盤、壺、卣、瓿、觥、角等;兵器有直內戈、帶銎戈、矛、戚、帶銎刀、鏃;工具有斧、斤、鑿、錛、錐等。紋飾有了較大發展,一般都在頸、腹部,耳或足部飾有饕餮紋、獸紋、夔龍、夔鳳等。出現了通體飾有花紋的禮器。饕餮一般都面目猙獰,有恐怖感。新器形和紋飾都有了巨大的演變,說明商代後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鑄銅手工業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無論從數量到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進步。
青銅器群猶如一座蘊含豐富的文化寶庫,大大開擴了對南方殷商時代文化的認識視野:
1、它以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充分展示其文明的發達和繁榮程度。這一文明的重要標志是:青銅農具加入農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已達到不僅可供直接生產者的需要,而且促進手工業的高度發展,並出現了一個用強制手段管理和組織一定地域內人群的權力機構,擔負對剩餘產品的私有制保護和生產資料的再分配。當時已有一批脫離直接生產的手工業匠人、商人、官員、軍人、巫師等,並出現以階級對立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
2、探討地區商代青銅文化的淵源,認為存在有兩條途徑,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一方面,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中原地區發達的青銅文化的影響、浸潤和有力推動;另一方面,這種文化的孕育和產生、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繁盛的歷史。
3、展現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圖景,揭示出早在商代兩大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已經相當密切,北南交通頗為通暢;中原商王朝與地處江西新乾的方國之間的交通早已開辟,並通過中原幅射到更遠的地方,有力地促進了兩大河流域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4、探討商代青銅開采、冶煉的問題。新干、吳城發現的成批青銅器,其鑄造技術是很高的,有些大型器具是先分鑄部件然後再合鑄而成的;從商代遺址發現的大批石范、銅渣、木炭及煉爐遺跡判斷,這些青銅器就是在當地鑄造的,事實證明當時贛江——鄱陽湖地區有著進步的青銅冶鑄業。而冶鑄青銅器需要大量銅礦原料,贛北瑞昌銅嶺礦冶遺址為探明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5、為探討當時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先民的族屬及文化特徵提供了依據。一種意見認為商周時期活躍在這一地區的是古揚越族,也有意見認為是古干越族。這里的商代文化有幾大土著特色:別具特點的生產工具;造型特異的器物群;豐富多樣的幾何印紋陶器;運用廣泛的釉陶和原始瓷器;古老的早期青銅鑄造工藝;有一批難以釋讀而已失傳的文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青銅文化有兩大特色:即崇尚猛虎形象,又注重鑄造兵器、工具等實用青銅器。
6、探討鳥圖騰、蛙崇拜,青銅器紋飾與神話傳說的關系。在中國東方及東南方存在著一支比北方黃河流域先民更崇尚鳥類的氏族或部族,直到商周時期,甚至到春秋時期以後,這種習尚仍很明顯。這支氏族或部族的文化與中華炎黃文化的關系密切不可分,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新干出土的蛙形玉飾體現先民一種古老的原始崇拜,反映了從事稻作農業的民族祈雨禱水,以確保收成的美好願望。商代青銅器上譎奇怪異的紋飾,是遠古神話的具體展現。遠古的神話和商代的祭祀內容繁富,青銅器上各種紋飾並不是某一種崇拜的簡單寫照,它是遠古人類對神的復雜的理解的綜合反映,是人類對威力、恭敬、公直、吉祥的寄託。
㈣ 商代青銅文化及特點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
。
㈤ 歷史:燦爛的青銅文化
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三星堆
㈥ 青銅文化的代表三足鼎和四足鼎,在禮制上有什麼區別
三足鼎和四足鼎的區別:
1、形狀不同。三足鼎一般鼎身為圓形三足;四足鼎一般鼎身為方形四足。
2、屬性不同。古人常用三足鼎代表陽;用四足鼎代表陰。
3、用途不同。三足鼎常用來祭天;四足鼎用來祀地。
(6)銅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 「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㈦ 請問青銅文化指的是什麼謝謝!
青銅文化
即青銅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於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製作出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築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禦設施
㈧ 【跪求】中國青銅文化
你的問題太廣泛了,要說的詳細寫上幾十萬字都不過分。給你個簡略點的,具體的你可以在網路上分類慢慢查。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㈨ 舉世聞名的「三星堆」青銅文化代表有什麼
青銅神樹 青銅立人像 青銅面具
其它有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
㈩ 青銅文化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都經歷了什麼
銅熔合和青銅製造技術的發明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但這一進程並非一蹴而就,有著悠久的歷史遺產。在中國歷史上,青銅文化的出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而逐步發展壯大的。在中國原始社會的認知過程中,約有幾件青銅禮器的角色從工具轉變為國家和身份的象徵。因為青銅從人類生活中消失時是如此重要?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的青銅文化。
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青銅開始出現,青銅文化形成。大約4500-4000年前,青銅製品。大約1600年前,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即有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王朝,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形成期、霸權期和轉型期。訓練時間是4800-4000年前,相當於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根據古代文獻,春天和秋天的時間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