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超前消費的基本簡介
又稱消費超前、消費早熟,是指居民的消費水平超過本國同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消費行為。在超過暫時的收入能力的情況下將今後的收入提前到現在支出。 這種消費雖然在一定時期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要運用經濟的、法律和行政等各種手段對人們的消費行為予以科學引導。
超前消費 1、是西方發達國家消費方式帶來的「國際示範效應」。
2、宏觀管理失控,消費基金膨脹和對勞動者消費引導失誤。
3、跟由國內富裕階層引起的「國內示範效應」也有關。 超前消費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需求不足,也即「相對貧困」。馬克思說過,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之一。但時至今日,馬克思早就被遺忘了,大概沒有誰能將今日美國的「超前消費」與馬克思的「相對貧困」理論聯系起來了。許多人認為,高福利國家怎麼還可能有「貧困」?甚至更有人指責所謂相對貧困理論根本就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然而,高福利下仍然有「相對貧困」,其表現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這里沒有任何價值判斷因素,只是從純經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從本質上看,「超前消費」正是資本用來緩解有效需求不足的手段之一。
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凱恩斯的方式是由國家投資來拉動需求和就業。但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因此就「創新」出一種新的借貸形式——「消費信貸」。這樣既避免了國家干預,又能產生有效需求,完全符合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制度理念。為什麼金融資本肯借錢給消費者呢?既然需求能力不足,是不是可以放緩經濟發展呢? 第一,資本必須維持運轉,否則企業會倒閉,繼而是銀行倒閉,將會發生經濟衰退以至經濟危機,已經投入的資本會血本無歸。
第二,資本不僅要運轉,而且要不斷擴大再生產,因為市場經濟的特點是競爭。尤其在全球化條件下,誰放慢發展速度誰就會在競爭中敗北,進而被外國資本吞並(歐洲的『私有化運動』就是被美國和日本逼出來的)。 第三,從社會方面看,失業上升,貧富進一步分化,社會問題成倍增加,可能引起社會和政治危機。因此,資本運轉是不能停擺的。問題在於必須使沒有能力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說資本必須想辦法「創造」出一消費市場。既然消費者買不起商品,何不直接給他們發錢?但在私有制下,這樣做無異於搶劫(劫富濟貧),根本違背私有制原理(反向搶劫倒是可以的,如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市。送錢不行,第二個辦法就是借錢。於是資本創造出了「借貸消費」,或者叫「超前消費」。這樣一來,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經濟可以繼續循環,資本可以繼續賺錢,老百姓又提高了生活質量。所以說,消費信貸既不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不是福利國家的貢獻,而是自由資本發明出來的賺錢形式。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經濟良好運行的假設前提下,是一種「信心經濟」。美國憑著超級大國地位,憑著美元霸權,可以有超級信心。美國民間債務15萬億美元,平均每人負債5萬美元。歐洲各國政府和人民便不敢如美國那樣胡亂借錢,所以金融海嘯出現在美國也是合乎邏輯的。但這是對消費能力的預支,有效需求的增加只是暫時的,超前消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只是緩解了矛盾,推遲了矛盾的爆發。「出來混,早晚要還的。」這種虛假繁榮只能靠不斷的「制度創新」,包括「金融創新」來維持。於是雪球越滾越大,泡沫越來越多,一旦某個微小的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多米諾效應,早已被形形色色的「金融創新」綳得不能再緊的資金鏈就要斷掉,那時金融系統,繼而是整個經濟將面臨滅頂之災。這就是「超前消費」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馬克思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他並沒有看到今天的資本主義。哪知在一百多年之後,已經經過無數次「創新」的資本主義居然還是沒有逃脫馬克思關於資本發展規律的咒語。 1、通過超前消費可以帶動新的消費熱點,擴大市場需求,使消費結構更加合理,反過來又促進生產的增長,使生產與消費保持良性的循環。其次,超前消費可以增加資金利用率,只有真正進入市場流通的資金,才能具有貨幣本身所應具有的價值。我們將會引用這樣的一個例子去說明這個觀點,促進個人信貸消費是政府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和轉變銀行經營機制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果消費總額中信貸消費的比例佔到10%,就能拉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
2、超前消費是社會發展對消費者的現實需要,也是進入小康社會人們消費觀的轉變,負債過日子,對人們的是一種動力和壓力,激勵人們更努力的工作去解決自己的負債,以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另外,適度的負債能夠有效地提高投資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提高家庭生活質量。
3、國家政策現在也在鼓勵消費的積極性。為了刺激國民消費,國家強化了宏觀調控,有計劃地加速商品房的建設和家用汽車的生產,擴大了消費領域。國家還制訂了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政策。其中信用消費、按揭消費、個人貸款 就是很有吸引力的辦法,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敢用明天的錢的超前消費者。其實政府的大量舉債,企業的借貸也是超前消費觀念的一種宏觀表現,政府、企業的這些舉措也推動了地方的建設和企業的發展。同樣,作為消費觀念的微觀表現,居民消費的轉變在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擴大內需、推動社會消費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超前消費的觀念可以激活銀行資金。它以相當高的利率,貸給客戶,視客戶的年齡、收入等情況決定貸款的額度和期限;而且客戶把貸款消費的項目如,購買的房子、汽車抵押給銀行,當客戶一旦喪失償還能力時,銀行就可以把抵押物收回。同時,還可以激活市場,特別是激活了房地產市場和汽車消費市場,擴大了內需。另外,這種消費方式還解決了不少人的住房困難。 首先就是建立嚴格的消費審查制度,用來監督「負翁」們在消費什麼。並不是凡消費就能拉動內需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的,正如某位經濟學家所言,只有消費那些「發展資料」才能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般來說,信貸消費的對象包括「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只有對於「發展資料」的消費,才能不僅僅滿足於人們當下的慾望,而且有利於個體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對於目前有不少「負翁」是在高消費「享受資料」的現象,我們要及時制止他們進行信貸消費就是為了超前享受及時行樂的思想,避免超前消費給我們社會帶來破壞性的享樂主義和不切實際的浪費文化的危險。然而,對於「發展資料」,我們就要鼓勵。消費審查制度就是對這種現象進行制度的約束,規范「負翁」的消費選擇。 然後就是以規范對「負翁」們的信貸過程進行合法性審查。嚴格對貸款者進行全方面的檢查,在銀行審批貸款項目時,就要看貸款者的信用和收入證明是否真實,貸款使用的項目是否符合規定,貸款者在本行和其他銀行還有沒有其他貸款,有沒有超越他的償還能力,以此減少貸款變成壞賬的可能性。 此外,我們還要建立個人誠信記錄審查制度,一個有說謊記錄的「負翁」是對消費信貸制度最大的危險。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完善信用擔保機構,推行個人破產制度,在個人資產小於個人負債且無能力償還的情況下,如同企業破產一樣,實施個人破產制度。
㈡ 美國人為什麼超前消費求答案
這次因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其根源,一般都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政府缺乏金融監管;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其中許多形成「次貸」;美國人習慣於超前消費的生活方式等,經濟學家們都這么說。
其實,問題很簡單。可以肯定,那些超前消費的美國人不會是比爾蓋茨,不會是華爾街的大亨,因為這些人用不著超前消費,這些人現有的錢就消費不完。那些超前消費的都是普通的美國人。他們之所以要超前消費,不是他們喜歡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現實」消費能力,也就是沒有現實的購買力。許多人不僅沒有現實的購買力,未來的購買力也沒有。於是就形成了還不了的貸款,也就是次貸。
美國是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進步和全球化使得生產規模無限擴大。但是資產階級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掌握更多的社會財富,就必然使得多數人相對更缺少社會財富,用商業的概念來說就是多數人購買力不足。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資本家相對越來越富有,而多數人相對越來越貧困。當然,這種貧困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的貧困是不同的。他們表面上是白領,沒有在死亡線上掙扎,過得似乎還不錯,但是相對於資本家,他們比歷史上的窮人還要貧困。須知,歷史上的富翁無非是百萬富翁,現在的富翁動輒就是幾十、幾百億資產。資本家蓋起了房子,一般美國人貸款購買,當他們無力償還貸款時,於是次貸形成了,危機爆發了。由於美國從里根開始實行新自由主義,為富人減稅,對企業高管收入不加限制,強化了貧富的收入差距,這不過是加劇和加速危機爆發的催化劑而已。
這個道理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常識,但是現在的經濟學家往往不信馬克思主義,因此他們不可能從本質上分析問題,而是找出一些表面現象來。他們這樣做,歸根結底是在掩蓋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把危機的性質僅僅歸結為方法,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㈢ 為什麼美國人不喜歡存錢,反而喜歡超前消費
美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存錢,喜歡超前消費,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美元的一個購買力較大,二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體系,美元幾乎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東西,許多許多的外貿也是以美元來計價,而也影響了商品的價格。在美國一美元其實可以買很多的東西。在中國和美國同樣的收入,但是家庭開支比重來看,美國人的生存開支較少,也就是面臨的生存危機較小。
第四就是美國本民族的一些文化。我國自古以來就奉行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即使在經濟發達,在經濟增長的速度這么快的程度上,也依然也有存錢的習慣,存儲是中國長久以來的觀念。在美國成立只有200多年,但是他們的超前消費的文化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因此對美國民眾來說是影響深遠。長久的習慣,歷代的繼承,也就形成了超前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