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遺失的中原文化是什麼

遺失的中原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3 05:43:07

1. 失落的華夏文明之根,我們的祖先「夏朝」竟一直不被世界所認可!

夏代,作為中國文明史的第一頁,已經湮沒在 歷史 長河之中。時至今日,對夏文明的記憶,僅僅剩下它的名字和傳說。


夏代是否真實存在過?如果它曾經存在過,那為何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何商代文明突然出現,並在出現時就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它繼承了誰的文明?

按照國際史學界的觀點,界定一個國家的文明必須具備三大要素:城垣的出現、青銅器的使用和文字的產生。


依照這三種標准,我國甲骨文的 歷史 距今為3400年,殷商青銅器和巴蜀三星堆青銅器距今為3800年,夏代二里頭城垣遺址距今約4100年。


若據此推定,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似乎空無實據,在世界四大文明中,遠不極其他文明 歷史 悠久。

實際則不然!

眾所周知,斷定一個國家的文明史,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文物佐證和文獻支撐。關於我國夏代的 歷史 ,只因缺少文字記載而略顯蒼白,因此,西方學者的主流觀點才認為,中國的夏朝就像亞特蘭蒂斯一樣都屬於傳說中的文明,中國的文明信史也只能從商代開始。


事實上,在我國多年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有關夏代的 歷史 文化造存。

但遺憾的是,只因以往的考古觀念過於依靠文獻記載,以至於那些被發現的夏代物質文明仍以發現地作為它們的命名,這不僅導致了人們對夏代文化遺存出現了誤讀與誤判,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方法將永遠還原不出它們的 歷史 本質。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不同文明間的沖突異常殘酷,勝利的文明對失敗的文明通常都會進行毀滅和驅逐,為鞏固統治而對舊文明進行符合自己意識形態的吸收和改造。


於是,人類 歷史 就在這樣的征服與被征服中一次次浴火重生。舊有文明的基因雖然被一代代傳承下來,但其最初的形象已很難被辨認說清。

例如,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很多中亞和東歐文明也盪然無存。西班牙人征服瑪雅後不僅掠奪了黃金,同時為了傳教而從根本上還清洗了瑪雅文明。


在中國的 歷史 上,可以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最著名的案例,在這場文化的浩劫中不僅導致中國的上古文化戛然而止,而且很多 歷史 文獻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幸運的是,這一 歷史 事件發生在文字出現之後,未被焚毀的野史和書籍仍保住了一部分 歷史 文明。


但是,在更久遠的 歷史 年代,文明之間的殺伐卻更多地停留在令人半信半疑的傳說之中。

在後來的 歷史 研究中,盡管人們不斷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但只有當其數量積累到某種程度後,新的發現才會產生出新的觀點,而新的觀點才能真正填補 歷史 的空白和研究。

荷馬史詩自公元前9世紀著成,在之後的數十個世紀以來被作為文學經典,直到1871年德國業余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古特濟伊遺址並發掘出大量珍寶,世人才相信特落伊是真實存在的。


1932年開始至1938年,由卡爾·布列根繼續主持考古發掘。之後,直到1988年,由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古典學系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重新展開考古工作,特洛伊考古在停滯了50年之後重新開始。

按照常理,在戰爭結束後,保衛戰的利者會把用於投的石塊等武器重新收集起來以便應付敵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勝,他們是不會做這種善後工作的。

將目光投向我們自身。

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傳說中,有很多對夏王朝的記載和描述,由這些描述可知,夏王朝的文明程度很高。


但令人疑惑的是,這個存續時間長達400年之久,擁有廣闊疆域、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夏王朝,為何今天難覓其蹤跡?它的遺跡在哪裡?它的物質文明是否仍保留下來?對它的諸多描述,難道只是古人口口相傳中的誇大與臆造?

其實不然,夏王朝不僅在中國 歷史 中真實存在,而且其發達程度超乎人們此前的想像。夏王朝和商王朝的文化一脈相承,在中國早期民族的融合中不斷演變,兩個王朝在合計1000多年的時里,繁盛而輝煌。


在周王朝的崛起中,周的聯盟軍團不僅消滅了商王朝,同時周王朝還摧毀了很多與它相左的 歷史 文明,雖然最終周在其廢墟上建立起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周王朝。,但他們卻遺失了很多前朝值得保留的文化與文明。

而在中原,周王朝建立後,對夏商文化進行了系統的吸收,改造或摧毀。尤其是以西戎北狄為主體的夏族文明,在中原農耕文化的融入中,其主體文化已盪然無存,而僅剩下一些在今天看來互無聯系的 歷史 殘片。

例如,隨著漢王朝力推儒家思想體系,該思想不僅統治了整個中國封建時期的意識形態,這種正統觀直到今天仍在影響著中國 社會 。由此可見,夏王朝這個曾經由一個民族,多個種性所組成的王朝,雖然也曾創造過很多人類文明和物質文明,但是卻被推翻它的王朝從意識上徹底地抹掉了。


曾輝煌一時的夏王朝就這樣湮沒了,它不僅是被 歷史 長河沖刷滌盪得無法辨認,更是對中原所秉持的正統觀主流意識所拋棄。

因此,我們應該將目光轉向對上古文明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區,如周以前四方民族生活過的區域,去尋覓夏王朝所遺留的文化遺存和 歷史 的痕跡。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夏代 歷史 遺跡所保存的數量之多、物質文化造存之完好簡直令人咋舌。

因為,這些文化遺存不僅能夠證明夏王朝的存在,同還在佐證著夏朝王明文同的高度發達。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各地區出土了很多上古時期的人類遺址與文化現像,但這些人類遺址和文化現象,不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被人為地擱置,就是因為中原儒家大一統觀的影響被徹底的否定,因為學界只願意保留或承認那些符合正統價值觀的 歷史 遺跡和文化現象,而對那些與之相悖的文化現象普遍持迴避和否定態度。

例如,在四川發現的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至今仍未被列入到華夏文明的整體范疇。


究其緣由,因為該文化現象和文明與中原大一統觀念發生了沖突。 直白地講,如果承認了三星堆屬於華夏文明,也就等同於否定了歷代史學家所打造的中原殷墟文明。

而這種做法,無疑是狹隘的和不理智的行為,因為用這種觀念所編纂出的華夏文明顯然不夠完整。

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西方學界只承認華夏3300年的 歷史 文明!

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我國諸多上古人類遺跡和文化現象, 至今仍以出土地作為它們的命名

例如,內蒙古的紅山文化、


甘肅的齊家文化、


山東的龍山文化


以及浙江的良渚文化等等。


但是,真正能夠打開夏代文明史之門的鑰匙,恰恰就隱或在這些未被解讀的民族文化的遺址之中。

事實上,從這些文化現象的發達程度、相互之間的雷同性、工藝製作水平的發展演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後會發現,它們之間絕非是相互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是具有承前啟後、相互影唯和相互交融,甚至是源於同一個 歷史 文化源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

然而,只有對這些遺址和文化現象進行綜合對比研究,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到這些遺址和文化現象之間存在的關系,方能釐清哪些是屬於夏商時期的文化現象,哪些才是周代的文化遺存。

2. 中原民俗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3. 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價值觀是什麼

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他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

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

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4. 中原文化的意義

中原文化的特質決定了中原文化對於歷史進程的推動,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對於民族精神的傳承,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都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認識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透過中原文化可以從總體上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原發展,並從中總結出社會前進的有益借鑒。與此同時,中原文化的先賢們發現並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例如格物致知、有無相生等樸素精闢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方法與途徑。又如,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對許許多多規律性社會現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引領作用。長期以來,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近古以來,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遠播西方文明而綻放出瑰麗的文化魅力。《馬可波羅游記》對當時和諧的東方國度的贊譽,至今還為人們稱道。中原文化在精神層面建構的文化理想,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氣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貴德的理性氣質,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中庸辯證的思維理路,在環境惡化、能源危機、人為災難頻繁發生的今天,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於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對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仍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推動作用。中原文化產生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周朝的「封邦建國」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榮,從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慶歷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動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的遞進。從殷商王朝對商業經濟方式的自覺選擇,到以宋朝交子、匯票等為標志的商業革命,都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極大發展,實現了社會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先後創造了我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新技術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實現了文字載體的新突破,北宋畢的活字印刷迎來了鉛與火的新時代,開創了知識傳播的新紀元;成熟於宋代的火葯,把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指南針導致了航海技術革命,為近代文明的到來准備了必要的條件。中原文化就如一台功能強大的引擎,從不同的方面不斷把中華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的車輪推向前行。
支撐作用。中原文化具有對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維系、智慧成果的傳承功能。一個民族是要有精神的,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就如同一盤散沙。中原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激勵鞭策人們奮發向上的神話故事,還是岳飛報國、木蘭從軍等宣揚愛國主義的文化母題,都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仍然給我們以強大的精神支撐。這種精神,尤其在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無不成為支撐全民族的堅強力量。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治國思想,「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伐城」等軍事思想,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中原文化正以其無可比擬的系統性、豐富性、完整性,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不竭智力支撐。
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進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發揮的聚合作用。中原文化是廣泛吸收眾多民族優秀品質而成的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團結和諧、愛國統一始終是她倡導的主題。千百年來,一直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海內外華人,報效國家、熱戀故土等熾熱情懷成為全球華人的民族意識和價值追求。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主幹文化,長期以來就是海內外華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寄託,大家無論身在何方,都有「常回家看看」的心理願望。新鄭黃帝拜祖大典和周口姓氏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正是中原文化這種特有歷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的生動展現。歷史發展反復證明,中華民族無論怎樣一波三折,甚至分分合合,但維護團結、追求統一的歷史主流始終沒有改變。

5. 傳統文化遺失的例子

<漫談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馬

前幾日在書房,興之所致,隨手拎起了一本四書,翻到到第一面,念了兩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便發現自己意興闌珊,隨手又把它扔到了書櫥里,拿起本日本漫畫,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後。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嘆中國當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對於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為,不禁感到慚愧,一向標榜熱愛傳統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棄這些中國驕傲么?

時逢國慶,單位邀請我們新行員寫一篇關於愛國主義的文章。我便想,是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來感嘆祖國多麼秀美多麼壯麗的河山,還是切實關注一下我們正在慢慢遺失的民族驕傲呢?

台灣忠信工商學校的校長高震東在內地演講時說,「什麼是愛國?哪裡是愛國?什麼都是愛國,哪裡都是愛國!」愛國是微小卻又具體的。我們身在中國,有時卻茫然不知自己國家有什麼,是什麼。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是我們過於注意別人的東西?愛國其實很簡單,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她是千百年來國人對文化的希望,是國人對文化思想的反思。當我們今日面臨著隨資訊發達的電子時代而如洪水般涌來的西方文化時,還有多少人可以堅持那涓涓的細水長流?

我們的81年代後、90年代的孩子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

簡練的講,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詩、書、禮、易、春秋」。我用五經的名字來概括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它剛好總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個方面。「詩」,是指從最早的詩歌《詩經》開始到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古樂。「書」,是指歷代文人體現他們思想觀點的專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觀,體現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禮」,是指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禮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體制。「易」,並不單純的是指《易經》,還包括了農業、醫學、天文、地理、數學。而「春秋」便是特指從《尚書》到《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一系列的史學專著。中華傳統文化涵蓋范圍之廣,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現代那些偽民俗或是一個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或是SHE的《長相思》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自《詩三百》到《漢樂府》再到《全唐詩》、《全宋詞》,還沒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辭、漢賦,更沒提到魏晉的「蓬萊文章建安骨」,這浩瀚如海般的詩詞國度,怎是一首《東風破》所能表達的?現在我們是否只停留在小學課本里教的「離離原上草」或是什麼「二月春風似剪刀」的階段,或是為了逗情人開心為她輕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濃情蜜意?

我們現在是否能從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瀟灑不群、壯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龍金庸小說里的「任俠之氣」是指「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致,與君痛飲三百杯」。而「俠之大者」是指「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呢?大概只會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殺殺中了吧。

沒有了「花間一壺酒」、「共剪西窗燭」的爛漫情懷,沒有了「誓掃匈奴不顧身」、「醉里挑燈看劍」的壯烈胸襟。沒有這些古韻的滋養,我們的80年代和90年代難道只能在歐美的HIP-HOP、日本動漫、韓式的多袋闊腳褲中顯示自己的瀟灑不羈么?沒有了任俠的少年輕狂,沒有了溫文的少年情懷,我們的青春還完整嗎?

還有多少人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來自孟子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天下的興亡,不是匹夫之責,而是我的責任。有多少年輕人還會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大概只會裝作很酷的說「我就是我,我喜歡,我可以。」他們只是整日埋首在《蠟筆小新》和《機器貓》中拒絕長大。

還有多少人知道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吳宗憲的《我猜》和《周日八點檔》,大概只會迷惘的說: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會覺得「香九齡,能溫席」是一種孝心的表現,大概會覺得他好傻,幹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買台空調不就得了嗎?還有誰會覺得「融七歲,能讓梨」是一種中國式的謙遜禮讓?孩子們自小接受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課內科外功課壓得喘不過氣。哪還會有人說,第一名我不要,給你吧!再不知何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們可以成為象曹子建、王摩詰那樣的翩翩濁世佳公子了。孩子們現在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已大多為考試加分服務,哪還有「為君唱遍《紅豆吟》」的情懷了。

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開始相信基督,相信有聖誕老人。我不知道誰是阿福,也好久沒放過爺爺紙糊的風箏了。傳統的節日在我們看來除了意味著能看到無聊的文藝晚會,多幾天去哪裡都是人滿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蒼白。傳統,從我們指縫滑過,輕輕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啟超寫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造世界」的少年氣質在我們身上依稀可見,卻再嗅不到中華之氣息。純粹的行樂主義、盛氣,在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下顯得那麼的蒼白和輕浮。我們應從何處尋覓正在遺失的傳統文化。難道是在鄰國日本的傳統活動上發現:「咦,這個東西是從我們中國唐朝傳過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為什麼我們不反省,我們為何只有在別人那裡欣賞到曾經的國粹。驀然回顧,國已不國。

常思將來,不忘過去。以千載文化積淀來充實自己而讓我們走的更遠,在座諸君難道不會心思神往?

中國傳統文化將流失

來源:新華社

好萊塢來了,留給我們最大的懸念就是: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題材會被美國人演繹成什麼樣子?他們將會「戲說」還是「正說」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記憶?

其實,慾望也好,想像也好,說到底好萊塢是一個文化工廠,他們挖掘新題材的沖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利潤的追求和攫取,是為了分食世界電影市場的大蛋糕,並不是在從事文化保護計劃,他們是好萊塢,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將會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准來打量和改造傳統的民族題材,並按照他們嫻熟的商業邏輯來進行運作,推向世界。首先,他們不會「正說」,其次他們也不會「戲說」——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想像,不符合他們的文化理解——但他們會「西說」,將一個東方的、中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題材處理成一個西方的、美國的、好萊塢的和後現代的電影文本。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傳統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邏輯的更改。

以此前運作的《花木蘭》(見圖)為例,動畫片《花木蘭》並不是一個充分尊重中國人印象中那個傳統「替父從軍」的民間傳說的模式和版本,而是進行了大膽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習慣的藝術誇張和改編,片中花木蘭成了一個典型言談舉止大膽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動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沒有中國傳統封建社會里女子的矜持和謹慎。這樣的花木蘭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蘭,而非傳說中的花木蘭。是用自己的文化想像和演繹裝進了這個名叫「花木蘭」的瓶子里,然後大聲吆喝著,出口到中國來大賺其錢。這將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孩子們對這一中國歷史上經典的女性形象的認同和接受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而當好萊塢陸續對《楊家將》、《西遊記》、《孫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國經典完成「西說」時,中國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圖將會是怎樣的圖景?

與好萊塢咄咄逼人的文化擴張相比,國內影視人還沉迷在「戲說」版的宮廷戲、模式化的「警匪劇」等的製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負擠壓得喘不過氣來,藝術想像力蒼白無力,進取心和創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對這些已經融入我們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資源,我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與國外藝術家們對中國傳說題材的熱衷的態度相比,著實令我們的藝術家們汗顏。

此外,與國外同類的藝術作品相比,國內的歷史傳說影視作品,大多流於機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創意力度方面明顯有缺失。如《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孫臏與龐涓之間的鬥智並沒有很濃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艷的愛情故事,波瀾壯闊、波譎雲詭的智勇謀略淹沒在濃厚現代味的情感糾葛中,令人失望。創作思維的落後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對待歷史題材的創作態度,這些應該是好萊塢搶拍中國題材影視劇帶給國內同行們的一個重要警示和啟迪。

好萊塢挖掘的雖然是中國的歷史題材,但著意的卻是未來的市場和文化傳播。明白了好萊塢的真相,我們才能把握現在,為自己贏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風起雲涌,這是時代的現實圖景,但是如何讓延續了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煥發生機,如何接續傳統文化傳承的這根千年文脈,增進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國國民的文化認同,讓中華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獨特的民族旗幟,這將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永恆的話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關於傳統文化的問卷調查中,對「傳統文化對於當前中國社會的影響」一題,50%的大學生認為「很重要」,有40%的同學認為「有作用」。對「世界華人對中國的認同」中,58.5%的同學選擇了「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學生都能認識得到,可以對於傳統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對於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劇或者其他地方劇種」,居然有51.2%的「不感興趣」,39.7%的人認為可以去看看,還有2.1%的人「非常討厭」,只有8%的人表示喜歡。
對於古典的文學書籍,75.4%的大學生「偶爾翻閱」,16.4%的學生「敬而遠之」,5.8%的同學表示「深惡痛絕」,只有0.4%的同學「愛不釋手」。
雖然絕大部分同學對傳統文化持認同態度,自身卻對它知之甚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很低,認識也很膚淺,傳統文化意識淡薄。
與此同時,一份題為「還有多少中國味的」調查問卷到小學生的手中,結果更是讓人擔憂。
在關於節日的調查中,除了兒童節,孩子們最喜歡過的是聖誕節,只有33%的孩子喜歡過春節,14%的孩子喜歡過中秋節,12%的孩子喜歡過國慶節。
在對「最喜歡的一首歌」的選擇上,37%的人選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數最多,只有20%的人選擇大陸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國歌的原名是什麼。38%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座右銘」,31%的人沒有座右銘。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寶是什麼,只有39%的人會寫毛筆字。
小學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享譽海外,使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熱愛了解的知識。 教師們要教育小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更多的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大學生們應該有意識的多看傳統文化書籍,吸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營養。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不再缺失。
1、傳統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它是相對於現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錯誤地把傳統在時間上等同於「過去」甚至「陳舊」,在形式上視作「靜態」甚至「僵化」,割裂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邏輯聯系。他們無法正確把握傳統的歷史承襲性,更難以找到它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割裂了傳統內涵與當代風採的有機統一性。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將來的傳統。德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雅斯貝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擁有一點實際能力,那是不可摧毀的東西;在傳統中,則擁有一點絕對的東西,那是不會遺失的」。傳統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死寂的歷史沉積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遠流動的、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就膨脹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見傳統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傳統之河源遠流長,亘古綿延,於九曲回環中浩然盪進,不斷豐富其形式,充實其內容,拓展其領域,使每一時代的人們所創獲的成果,都作為傳統的神聖鏈子中的一環保存下來,並作為遺產傳給下一代。
因此,傳統的運演與時代俱進,每一時代的人們都必須促進歷史意識與當代精神的融合,繼承、創造和發展優秀的傳統。

2、傳統,是現代人的雙刃劍。一方面,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而是滋養現代人精神的源頭,是培育現代人格的養料,是走向未來的依託。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它無處不在地制約和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使投身於創造新生活的人們無不感到這負荷的沉重。
因此,在傳統的洪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齊沉、糟粕和精華共存;它既包含著促進現代化的契機,又滋長著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傳統當作神聖的偶像供奉起來,也不能把傳統當作歷史的垃圾,簡單地予以拋棄。
遺憾的是,面對當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亂現象,不少人表現出茫然失措的價值尺度,他們難以分清究竟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更難以分清精華中混雜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華,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節,分寸適宜,恰如其份,而顯得良莠不辯,囫圇吞棗,或人雲亦雲,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發展演變所圍繞的中心。文化的發展是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藝術、風尚、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國土、同胞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對褻讀民族感情行為的厭惡、仇視等,表現出自己的傳統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嚴感。
我們不應借口更新傳統,借口繼承西方社會的文化成果而否認、喪失傳統的民族性。更新傳統,必須強調民族的主體性。任何個人都不能迴避民族的利益和命運,侈談自我的觀念更新。
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的獨立性(肯定自己的獨立存在)、自覺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主動性(積極改造環境的能動力量),社會文化才有勃發的活力和堅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傳統肥沃的底層,淘金般獲得許許多多閃光的金沙,並熔鑄成閃耀著時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對傳統的一種否定和不滿足,它追求並實現著向未來挺進的嶄新層次和境界。「回復故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狀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正是由於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繼承,才形成了無法遏制的人類歷史長河,既不可能斷裂,也不可能乾涸。
但超越又是艱難的。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指出:「許多致力於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在經歷了長久的現代化陣痛的艱辛之後,才逐漸意識到國民的心靈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意識之中,構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樣,當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頑固地浸入了歷史因襲的沉重,雖然身著髦得合時的現代服裝卻並沒有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現代人。
超越不是超脫。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漢般昂然挺起,是繼承傳統又從傳統中脫穎而出,是在繼承中追求發展;超脫則是雙腳懸空如浮雲飄移,是拋棄傳統建構虛幻的海市蜃樓,是在虛無中滑向毀滅。超越,這是客觀的規律;超脫,則是幻想的花朵。

5、創造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喚,前進的動力、精神不竭的支撐點。完整的人是為傳統所創造並創造傳統的人。人總是站在雙重的歷史意識中,一方面,他是過去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濡染、鏤刻,同時又主動地選擇、吸收、激濁揚清,並注入新的時代精神,賦於新的特徵、意義和功能,使其得到發育、成長、拓展。
用伽達默爾的話來說就是:「傳統並不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宗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並且參與在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規定了傳統」。
要在揚棄地繼承先輩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更為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以新的成果來充實其內容、豐富其內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組傳統的功能結構,使之成為具有嶄新形態的、與我們的時代相適應並反映歷史走向的新傳統,從而把傳世之寶與現代新觀念聚合,並轉化、升華為現實的巨大凝聚力和內驅力,使深厚的歷史底蘊揮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6、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個體就不會擁有創造的智慧,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基礎,人類永遠只能滯留在茹毛飲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認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氣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個體必須吸取文化傳統,必須登上他所出生時代的文化頂峰」。離開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智慧、品質、作風的繼承,是不可能健全發展的。
科學的求異精神是舊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氣」,是新傳統的「設計師」。但必須是在繼承傳統精髓基礎上的標新立異,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貪新騖奇。
因為,新奇之物並非都有生命力,淺薄無聊的東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熱衷於「反其道而行之」,把過去否定的傳統一概肯定,把過去肯定的傳統一概否定,今日倒過來,明日顛過去,結果未獲現代化,已患現代病。

7、必須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既植根於濃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於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時代特徵,又具備氣度恢弘、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也就是說,首先必須立足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以鮮明的時代責任感,以深厚真摯的民族情感和品質,為創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這樣,也才能獲得洞悉現實和預見未來的透視力,否則,只能在「一無所有」之中「跟著感覺」做無根的、失去精神家園的漂泊者。
同時,應使這種深沉的民族歷史感與開放的世界眼光相結合,在使中國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國的交相輝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來傳統的營養成分以滋補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汲取現代社會的一切科學文明,「洋為中用」,即采外來文化之長,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繼承中吸收,在開放中篩選,在批判中提高,不斷摒棄保守、封閉、落後,高擎起民族傳統的旗幟,綻放出一簇簇古今貫通、中西合壁的絢麗火花。

8、在歷史的漸進時期,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傳統的習慣方式來思維、生活、活動,並不覺傳統有一種異己的壓迫感。
但在歷史劇烈變動的社會轉變時期,人們就強烈地感到傳統負荷的沉重,也強烈地渴望從無形的糾纏中解脫,因而,使得個人情感的偶發性、不穩定性加劇,極易被不可名狀的下意識所驅使,為感情所沖動,導致破壞性思維的泛濫。這是我們這個過渡時代的突出心態。
因此,剔除情緒化的思想和情緒化的行為,具備科學的理性精神和建設性意識,這對於發展和創新傳統文化,也是至關重要的。

9、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貴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旗幟鮮明地張揚著本民族的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個民族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蓬勃生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為獨特,所以存在;因為獨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載傳統、映照現代並昭示未來的人類文明的鮮花。它既為本民族代代傳承,並為其它民族所欣賞。
欣賞是一種由衷的贊美,不是低下的恭維;欣賞是一種理性的深刻審視,不是一種觀光式膚淺的瀏覽;欣賞更是一種洋溢著科學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批判性借鑒,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頂禮膜拜。所以,對外來文化的欣賞或稱之為「賞花」,體現著一個民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自信的開放與坦然的抉擇,也是一個民族永葆發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是一個辯證揚棄和自覺內化的過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絢爛火花與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的過程。因此,博採外來民族文化不能採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剝地折下一枝插進花瓶,並擺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禮贊。如果這樣,那枯萎的不僅是外來文化的精華,還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來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層基礎結合起來,才能重新開出鮮艷的花朵。還是象「栽花」一樣對待外來文化吧,把外來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園鮮花竟放。

10、雖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當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就熱衷於求新獵奇時,那就叫「過激」;我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時候,那就叫「落伍」;當我們對新事物看不慣的時候,那就叫「失衡」;而當我們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熱諷甚至阻礙的時候,那就叫「頑固」。
過激」可以矯正,「落伍」可以趕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頑固」卻是一種必須排除的阻力。

11、雖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終是人類進步的永恆動力。

12、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將來的傳統。
傳統是流傳的,時尚是流行的。
傳統在流傳中更新為時尚,時尚在流行中沉澱為傳統。

13、開拓者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沒有抄襲別人,更在於沒有抄襲自己。
第二,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准則的順適。」祖輩改造環境的文化創造,以符號或物化形式遺存下來,後輩則掌握前輩創造的文化成果,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通過層層積淀而不斷積累,這種垂直式的文化傳遞積累,形成民族或區域的文化傳統,對現存文化保持長期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還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統通過接觸交流,可以互相滲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變遷與重構。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發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傳遞積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的編輯規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 傳播已有文化成果,是文化傳遞積累的要求。其中有經過長期積淀、成為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如歷代整理出版的文化典籍;也有當代人新的文化創造,包括新的理論,新的知識,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文藝作品等。有些重大的文化創造會引起文化變遷,即文化內容和結構的重大變化。文化變遷的原因除了本民族的重大文化創造外,還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以豐富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編輯活動的一項基本任務。
� 這樣,在文化傳播中就會出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碰撞,需要發揮編輯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選擇優化功能,進行文化整合與重構,以實現文化的整體創新。在整合重構中,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被保留下來,並得到新的解讀和意義,在現代文化中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特質。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也被民族文化所攝取,成為民族文化新的特質。這種文化體系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 有的論者提出,創造性是編輯活動的規律。這種論點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創造性的規律適用於人類的許多活動,因此需要揭示編輯活動的創造性的特點。編輯活動的創造性不僅指具體文化產品的創造(准確地說,是再創造),尤其是指通過文化整合與重構所發揮的文化整體建構作用。編輯活動的產品,也不僅是具體的文化產品,還有由各種文化產品建構的出版文化體系,以及其中反映的理想信念、社會風尚、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
� 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反映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傳承積累和創新重構,都是文化發展的要求。沒有文化的傳承積累,文化就沒有基礎和靈魂;沒有文化的創新重構,文化就沒有活力和生命。而文化的發展又與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它受經濟、政治、科技諸因素的推動和制約。因此,這條編輯規律不僅反映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也反映編輯活動與經濟、政治、科技的關系。編輯活動不僅要適應文化發展的要求,還要適應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的要求,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
第三,保證文化產品質量與掌握最佳傳播時機相統一規律。
在編輯活動中,產品質量與最佳傳播時機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制約文化傳播的效果。徐柏容提出的質量與社會效益同步規律,是就質量與傳播效果的一致性說的。逸士提出的最佳運行規律,則在質量之外,增加了時效性和編輯周期的因素,認為在最短的編輯周期內,完成高質量的定稿品,並不失時機地向社會傳播,才能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本文綜合他們的意見,將文化產品質量、傳播時機與傳播效果作為編輯活動的基本目標,分析它們的對立統一關系。

6. 中原文化遺產以什麼為標志的文化遺產

中原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燦爛的中原文化。既有以物質形式存在的有形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通過「口傳身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節慶禮儀、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口頭傳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中原地區的民間文化資源,底蘊深厚且富有個性,總的來說,有以下五方面的表現:
第一,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後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原已有人類活動,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中原地區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納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神話傳說、民間音樂、民間美術中都有諸多體現。如古帝神話傳說、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僅形式古老,所涉內容也大多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這些古老的民間傳說,長期以來被不斷傳誦,對增強中原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原古樂眾多,如洛陽海神樂、唐府神樂、超化吹歌等,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民樂歷史也很悠久,如嗩吶早在金元時期便傳入我國,並在中原地區廣泛流行。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捏制泥玩具的歷史源於紀念隋末瓦崗軍起義中在浚縣陣亡的將士,至今已有千餘年。悠久的歷史使得中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深受研究者重視。
第二,凸顯農耕色彩。中原地區以平原為主,農業生產歷史悠久。中原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根本上奠基於西周以降漸趨成熟的農業產生方式。漫長的農業時代是產生民間文化的豐厚土壤,民間文化包含的各種藝術形式植根於農耕本土。農耕文化孕育並深刻影響著民間文化。與農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比如民間舞蹈「打春牛」。「打春牛」又名「鞭春」,源於漢代。過去每年的立春日,皇帝必親赴先農壇祭祀,並作象徵性地扶犁耕地,表示重視農業,勸民扶桑。各地官員以「打春牛」的儀式來勉勵農民耕作,這一風俗在南陽內鄉古縣衙一帶保留著。隨著歷史演變,「打春牛」逐步演變為民間舞蹈形式,在當地社會和群眾生活中有極大影響,是十分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中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了農耕社會許多珍貴的東西,它來自鄉野,同時也給村民提供精神的食糧和情感的愉悅。它的形成、發展與鄉土環境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中原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農業文化的載體,而且是農業文化獨特性的具體表現。在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中,仍然遵循著自身發展的規律頑強生存,是農業環境下文化價值的代表。
第三,富於原創性。中原地區最具有原創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屬周易文化和少林功夫。中原地區是周易文化的誕生地和最早的源頭,而且周易文化的形成和鼎盛也都在中原,《易經》被尊為五經之首,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少林功夫中禪與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禪定作為內功,彰顯般若智慧,以武術訓練領悟禪理,禪武相融,使少林功夫顯示出獨特的風格。少林功夫形成後,流傳於民間各地,眾多武術流派和拳種的形成受其影響。少林功夫不僅在國內廣泛傳播,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日本、東南亞都是少林功夫比較集中的流傳地。每年都有許多來自各國的外國人到中原研修少林功夫,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學習中華武術的熱潮。
第四,地域性。中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特徵明顯。以民間信仰而言,中原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產生了眾多先賢人物,他們受到後人的崇敬和祭奠。以廟會為依託、以民間信仰為基礎,形成眾多的中原古廟會。如伏羲定居並建都在淮陽(古稱宛丘),死後也葬在淮陽,每年在淮陽太昊陵公祭伏羲,長達一月之久。桐柏是盤古神話的主要流傳地,盤古廟會期間的各種祭祀活動,都有相關傳說在當地流傳。南陽是張仲景墓、祠所在地,祭祀張仲景的活動由來已久,延續至今。在民俗方面,豫西的地坑院民俗,是在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第五,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融。由於處於中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中原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是在與周邊地區的不斷交融中發展。如豫西地區剪紙的風格和特色就受到臨近的山西、陝西這兩個有名的剪紙大省的影響。交融性在戲曲中體現得更為突出。康熙後期,西北地區的秦腔傳入中原晉冀魯豫各省,和傳統的崑曲及地方性的演唱曲調結合起來,逐漸形成種類繁多的各種梆子腔。在河南境內,影響較大、流行較廣的是河南梆子,其他聲腔劇種還有曲劇、越調、大平調、二夾弦、道情等,河南廣大民眾對它們非常喜愛,甚至達到迷醉的程度。如今,豫劇的影響范圍已經遠遠不限於中原地區,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地方戲之一,並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文化的交融一方面增強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使中原文化本身從其他文化中汲取營養,使其發展更加充滿生機。

7. 中原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顯又與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視的特點就是與中國文化形成的直接關聯。由於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里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在諸地域中最先跨過了「文明的門檻」。由這種文明衍生的文化,則為後世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禮儀典章提供了基本的範本。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還在於它強大的輻射力。在中國歷史上,它依託於生產方式的先進性、軍事的擴張,甚至中央政權崩解導致的移民大批遷移,向四方傳播。

8. 中原文化與文明的概念是什麼

中原文化是以河南為發祥地輻射周邊的文化,是中華諸文化的母文化。依託根據是黃河流域。
楚文化是以湖北為根據地的文化,依託的是長江流域。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楚文化其實也是中原文化的分支,楚先人熊繹受封是楚文化的開始,但是楚國周邊的國家部落都是蠻夷比較落後,最後楚國統一了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謀求向北發展,這時正值春秋首霸齊桓公時期,當時齊桓公提倡尊王攘夷抗拒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國,這便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沖突的開始,之後晉文公稱霸,晉國繼承齊國與楚國展開了歷時百年多的晉楚爭霸,這樣楚文化漸漸融入進了中原文化,直至最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9. 什麼是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指以我國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6000年至公元前約3000年的我國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10. 中原文化遺產,即中原地區遺留下來的以什麼為標志

所謂中原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也就是中原地區遺留下來的以物質形態為標志的文化遺產。是指中原人在與自然界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所採用的一切物質手段。它包括生產工具、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生活資料、精神生活的物質條件等。
http://www.wxphp.com/wxd_5c44t9xvwz4n25q6n2ep_1.html

閱讀全文

與遺失的中原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