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業文化如何傳承
企業文化如何傳承
企業是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下面和我一起來看企業文化如何傳承,希望有所幫助!
是的,在經濟增長的故事以外,企業還有一個新時代的文化故事要書寫。無論是文化體系自上而下的構建,還是文化建設硬體設施的迅速壯大,抑或是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都在不斷書寫著企業文化中鮮活生動的章節。這是一種浸透著古早味,又在扣緊時代感中求變求新的律動。
起筆在傳承的堅持
這段跌宕多姿的書寫,起筆在傳承的堅持。
古早是閩南話,古老、有年頭的意思,用來形容有歷史積淀的事物。新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古早味擊中了我們心底的柔軟之處:社會在前進,人們急急地除舊立新,驀然回首,才發覺古早的可貴。古早味是厚重的味道,代表了高度和傳承。
有的企業似乎更願意接受「不破不立」,對「一脈相承」雖談不上嗤之以鼻,卻也難言重視。當遭遇挫折、碰到難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推倒重來,而不是多想想沉積的傳統或已做過的事情中還有哪些合理成分有待傳承。一定程度上說,不懂得傳承也就意味著事業可能會一次次重復起步。這種由偏執思維導致的事業受阻、資源浪費,值得深思。
如何對待傳統,就是如何選擇道路,就是如何對待明天。當我們在學習、借鑒的路上越走越快時,不妨回頭看看:精神根基是否牢固?有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強支撐?對本企業的文化是否熟悉和自信?
留住古早味,是文化自信與自強的體現。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愈益凸顯,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確立企業文化形象,是一個重大現實課題。凸顯深厚傳統和鮮明特色,不失為明智選擇。企業文化伴隨企業成長過程凝練而成,具有獨占性和不可復制性。其中折射出的瑰麗色彩,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們必須以虔誠的心態來看待企業自有的文化元素:以中國之大,各地都有值得追溯、各不相同的文化承載,與發展結合起來,不僅可以為自身文化特質的養分打底,「拿來」時更不會有「山寨」之虞。如果一個企業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精神根基,在文化自信和自強的道路上萎靡了精氣神,矮化了自我,怎能擔當發展遠航之責?
留住古早味,是對文化精髓的弘揚。文化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是從企業發展和員工訴求的普遍性出發,提煉出的具有普遍使用效用的理念,經得起時間檢驗。這一點從IBM、通用汽車等經歷過幾代領導者並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間穩步發展的老牌企業得到了驗證。讓優秀企業文化的基因代代相傳,長期保有企業的優良血統和先進品質,才能鞏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檢驗企業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標准之一。在借鑒其他企業成功經驗的同時,既要在體系構建上下功夫,更要在深塑內涵上做文章,既不要崇洋媚外,也不要妄自菲薄。
行筆在變革的深入
這段與時俱進的書寫,行筆在變革的深入。
有的企業言必曬古語、行必看先賢,以炫耀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這類「文化啃老族」,粗粗一看,高舉的是傳承大旗,可是在「復古、尊老」的背後,是追求政績的表面文章,是對當代文化的不自信。
精神命脈不能割斷、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拋棄,但是,絕不等於說在文化發展道路上可以墨守成規。復雜動態的社會環境、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呼聲的高漲……迫使企業文化必須變革。重構重建企業文化,需要鑽研與承襲,而非利益驅動下的「啃老」式的揮霍或僵化。留住古早味,要在變革中踩准新時代的節拍,讓自身文化中的閃光點煥發新的生命力。
傳統符號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活躍產生糾結,這兩者的每一次強烈碰撞,又契合著不同時期企業的發展訴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發展戰略,不如說是對傳統文化轉化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和運用。從實踐上來說,扣緊時代感必須重視推進方式的科學性、文化管理的規律性以及全員參與的規范性。既要注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企業活動的各領域全過程,致力於優秀傳統的普及;又要注意對時代問題的積極應對,提高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需要的匹配程度,在有效的應對中不斷闡釋「舊說」、提出「新說」,實現文化的「生產力作用」。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了頂層設計的創新性探索,看到了頂層拉動與基層推動這雙重動力的激發。有的企業運用視頻、動漫、論壇、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手段,提供精品課程在線培訓、借用視頻展播立體呈現、通過線下活動層層遞進;有的企業組建專家顧問團隊,選取最貼近員工工作生活的內容,將積淀的企業智慧生動化、形象化;有的企業推出主題性青年微電影節和管理創新論壇,演繹平實的生活,把發展理念從被動宣貫轉變為主動吸收;有的企業加強多維度有效溝通,把變革作為提高技能的過程,並鼓勵員工採納變革的基本思想,並自覺地運用在崗位工作中。
落筆在對人的關照
這段富有人文氣息的書寫,落筆在對人的關照。
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詮釋這一觀點的,可以是懷揣青春夢想在工作崗位上的堅持不懈,可以是企業圖書室里煙農、零售客戶的閱讀身影,也可以是企業援建的「文化大院」帶給農家的歡樂。盡管我們的企業文化產品質量仍有待提升,但「為員工、為基層、為民眾」的價值已經深深融入文化發展熱潮之中。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享有者;是文化的保護者,也是受益者。企業文化傳承和變革中的「人」,不僅是指企業管理層或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人,也是每一個具有企業性的個體。這恰恰體現了文化延續的特性——所承載的基因始終與每一個相關個體形影相隨。
開放的姿態、接納的氣度、創新的進取是企業文化本身應具有的內涵。文化資產不僅是商品,它具有更高價值,可作為多元群體進行內部動員、融合與對話的工具。因此,呈現出兼顧職業與素質雙向價值取向的企業文化建設,應更加強調對人的關照,尤其是創新意識、精神的培育和創新創業能力、素質的培養。
企業文化的傳承和變革不應僅僅停留在某些手冊中,而需要浸潤到日常管理經營的點點滴滴。它如血液一樣,循環於企業整個肌體的方方面面,並凝練和熔鑄精神。除了經濟利益外,發揮文化價值也意味著對人的尊重,進而增強凝聚力,釋放發展動力。「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重視文化歸屬,可使個人參與成為現實,個人能更積極地投身於企業發展之中。對一項有效、包容和可持續的發展戰略來說,人的參與和尊重人權同等重要——對內,直接作用於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員工、尤其是青年員工是一種再造和升華;對外,幫助公眾更深入地了解、理解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管理細節中蘊涵的思想理念陶冶著員工的心志;文化故事中體現的美好情操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這或許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企業文化傳承的意義
1.企業文化的概念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在企業內部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企業特點和群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產生的行為規范。
企業文化是在現代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產生的一種以現代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新型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也是企業全體員工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並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准、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企業文化是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混合,即指在企業界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在人群中和社會上發生了文化的影響。它不是指知識修養,而是指人們對知識的態度;不是利潤,而是對利潤的心理;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所體現的處世的哲學。企業文化是一種滲透在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的血液,它是企業的'美德所在。
2.企業文化的特徵
(1)獨特性。企業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具有相對獨立性,每個企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淀積,這是由該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特色、企業傳統、企業目標、企業員工素質以及內外環境不同所決定的。
(2)繼承性。企業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生存和發展,企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企業文化的繼承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精華。二是繼承企業的文化傳統。三是繼承外來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成果。
(3)相融性。企業文化的相融性,體現在它與企業環境的協調和適應性方面。企業文化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必然要與企業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區環境相融合。
(4)人本性。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最本質的內容,就是強調人的理想、道德、價值觀、行為規范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強調在企業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用願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機制激勵人,用環境培育人。
(5)整體性。企業文化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引導企業職工把個人奮斗目標融於企業整體目標之中,追求企業的整體優勢和整體意志的實現。
(6)創新性。創新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企業文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在繼承中創新,隨著企業環境和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而改革發展,引導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創新。
企業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當前國際流行的現代化管理方法主要有:學習型組織、敏捷製造企業、企業再造、精益生產、管理集成、扁平化網路組織等。我國的家族企業可以結合本身情況有選擇地借鑒與採納,這樣可以避免在企業現代化過程中走彎路。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企業,在它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外面的管理經驗外,自己肯定也積累了許多優秀的管理經驗,這些管理方面都是寶貴的財富。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要善於總結,把科學的管理經驗總結出來,傳遞下去,使繼任者少走彎路。
1.企業文化具有連續性
一個企業的文化總是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吐故納新,淘汰落後成分,吸收先進因素,遵循著文化的積累、傳播和變革規律,不斷演進與成長。先進的企業文化對企業有著提升和推動作用。優良的企業文化可以使企業有一支優良的團隊,依靠團隊的集體協同作戰精神而完成公司的工作指標。福特汽車總裁認為,沒有任何一種企業可以歸屬於某一個人,企業構成的因素就是群體。企業依靠群體的力量來實現利潤,推動企業走向成功。
2.企業文化可以凝聚人心
一個企業現在所取得的輝煌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每一步前進都匯聚了智慧和汗水,傳承優秀的企業文化就如同傳遞一個接力棒,是一種情結的傳達,是一種感情的寄予,更是贏得企業向心力,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
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國企,經歷了時代的風雲變幻,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更應善於總結和提煉,這樣承前啟後,既是對企業發展歷程的尊重,更是對老員工感情的尊重。
3.塑造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指得到社會認可的企業文化的綜合反映和外部表現,或者說是企業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聲譽。它包括企業領導形象、員工形象以及企業整體的形象。企業形象的形成和建立使企業的服務質量、人員素質、專業技術、公共關系在社會和客戶心目中形成總的印象。企業形象不僅是社會公眾所關心的事,而且與企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內在聯系。
4.傳承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具有指導性的作用
它指明了企業的發展方向,把企業的員工引導到企業所確切的企業目標上來。特別是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這種文化影響到企業的決策、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管理體系,企業財務分析手段以及企業管理領導藝術等。美國惠普公司則以「自己就是企業」作為精神支柱。在我們企業,上到辦公室,下到車間都是公司的企業文化標語,如:「企業的學習力源自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源自企業的執行力」,「只有你為公司創造機會,公司才會給你機會;只有你為公司創造空間,公司才會給你空間;只有你為公司創造財富,公司才會給你財富」。
如何傳承企業文化
傳承企業文化需要建立完善的企業文化傳承機制,搭建文化理念的通道。企業可以把企業文化培訓、文化活動、評先樹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使文化得以有效落地。
1.新員工企業文化培訓
新員工企業文化培訓是傳承機制的一部分。在每位新員工進入企業時,企業都要有相關技能和素質的培訓。在這些培訓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企業文化的培訓。只要每一個新來的人員都能感受到企業內在的這種文化,並加以理解和深入感知,企業文化就能夠透過時間傳遞給企業的每一個員工,並不斷被放大。
2.開展企業文化活動
開展企業文化活動是為了讓更多員工參與企業的文化建設,親身體驗和感受企業文化內涵。諸如戶外拓展活動,對企業文化中強調的團結、合作和創新是一種很好的詮釋。又如先進典範評選活動,不僅能增強獲獎員工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也能因此形成榜樣的力量,使企業文化最終成為指導員工的工作和行為准則。部門之間的交流協作程度的高低可以反映這個企業文化的一個側面,部門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對企業文化的傳承也有密切關系。
3.建立適應企業發展的文化體系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根基。建立並貫徹一套清晰的價值理念,是企業基業常青的靈魂。企業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企業要保持平穩和持續發展,應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以加強企業管理,強化企業凝聚力、企業理念、企業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對於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4.傳承並創新
企業文化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本身就凝聚了領導者的文化和組織的文化,它是優於領導者的文化,同時形成了集體的統一價值。在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中,要秉承本企業已形成的企業文化,並不斷地進行創新。必須從有利於本企業發展實際出發,不斷進行發展和創新。一是從企業文化的思路上要有創新。要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努力實現精神向物質的轉化,使企業文化直接為企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持企業穩定服務。二是抓住企業發展的關鍵,選中突破口,立足於打造符合新企業特點、體現時代特徵、適應社會需要的企業文化,達到重點突出,帶動一般的效果。三是提高企業文化的品味,用富有哲理的語言加以表述,形成制度、規范和口號,簡潔清晰,鮮明感人,使企業文化隨企業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發展,通過發展的企業文化也可推動改制企業的進步和壯大。四是把企業文化當作無形的資產來認識,並不斷地積累和經營,更好地為新企業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⑵ 文化產業問題
產業能力比較
(一)市場化能力
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和支柱產業,有高科技支持,以視聽出版、影視傳媒、演藝娛樂和旅遊、網路、體育、會展服務為基礎產品的文化產業,已佔其GDP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中國有5000年悠久燦爛的文化,但這一厚重的文化積淀大多仍停留在博物館、研究室里,成為沉默的擺設,缺乏商業運作能力。近20年來,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領域中創造了一系列「奇跡」: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近20億美元,近為同期我國文化產業全年收入的1/4(中國1998年文化產業收入僅81億元人民幣);日本娛樂業經營收入超過其本國汽車工業產值;影視業在美國的出口值僅次於其航空航天業;英國的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規模已經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技術及建築業……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1000美元時,第三產業佔GDP總量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產值所佔比重也隨之大大增加。而目前我國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後,第三產業佔GDP比重低於這一標准6個百分點。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與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基本相當,即兩者的比重維持在1:1左右,而我國兩者的比重為1.7:1左右。我國文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1.5%)比發達國家平均低50%左右。文化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2.5%)低於多數發達國家,約低30%至60%。
如下圖(圖五)所示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時樂觀看來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社會公眾開始在思想上沖破束縛,渴望了解新觀念,體驗新生活。於是,我國的文化產業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居民實際文化消費支出逐年增長,約占家庭消費支出的13%。然而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僅僅是起步階段。其中在美國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也就是說人家每花10塊錢里頭就有3塊錢是用於文化的。這些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力保證。
圖六:中外居民實際文化消費比重
另有關專家分析,中國目前文化消費性雖呈逐年上升之勢,但近年來教育費用支出所佔比重堪稱重中之重,這一方面反映出教育將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居民用於文化消費支出的結構過於單一,暴露出市場化能力不強的弱點。
從古老的音樂唱片、電影膠片到錄音帶、錄像帶,再到今日風靡全球的DVD碟片、MP3、MD等聲像激光電子播放器,乃至最時髦的多功能彩屏簡訊手機等視聽產品製造業,都可看作是當代正宗意義的文化產品的主體產業,也是近30年來全球最具穩定性和增長潛力的新興文化工業。發達國家仍然在這方面捷足先登,2000年,全球音樂唱片市場總值是385億美元,美、日、英、德、法五國音像業實際地壟斷了全球音像製品市場,唱片市場總值分別為143億美元、64億美元、29億美元、28億美元和21億美元,通過資源集團化和經營規模化獲取高額利潤,占據了市場的很大份額。而此時中國的音像業還在為打擊盜版頭痛。
文化產業的經營過程中,市場化能力至關重要。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充分挖掘文化產品內涵,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才能真正搞活文化產業市場,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公眾形成文化價值觀的共鳴,是文化產品順暢流通,擴大消費,強占更大市場份額的良好方式,也是突顯文化產業地位、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我國的文化產業根植於中國這塊肥沃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盡管目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但與西方發達國家將追求感官享樂作為文化主流、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全商業化的文化產業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市場體制的轉型,人們文化需求的高漲,人們越發意識到文化不僅是政治宣傳,還是能賺大錢的經濟門類。我國文化產業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單一文化的格局,呈多樣化趨勢全面實現文化產業價值。
產業政策比較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西方部分經濟學家開展了跨學科的研究,對經濟與文化間的關系作了較系統的探討,闡釋了「文化」成為「產業」的可能空間和發展特點。為了促進文化產業規范、有序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還頒布了一些法規,如《反壟斷法》……1990年,以時代華納合並為標志,美國開始實施對各類傳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像時代華納這樣的特大型文化產業組織出現了大規模的合並趨勢,進而開始全面進軍國際文化市場,這就使以法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在文化上感受到了威脅,從而提出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來應對挑戰的國家發展戰略。在法國,對在公眾場合舉行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可以免稅;英國政府給予一些大學出版社以「慈善機構」地位;近二十年來,歷屆日本政府都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發表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於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的戰略方針。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學術和研究機構負責提供市場預測、前景分析等信息支持,企業則通過與政府及研究機構的合作來謀求發展。在世紀之交,為知識經濟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已經把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主幹之一。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有意識地採取相應政策,使得文化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大勢。
與西方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成熟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變的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人們在產業意識上、政府在產業政策上都存在一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在過去,文化單位的人們「吃皇糧」的思想根深蒂固,壓制了創造文化產品的積極性,大大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政府實行的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和推行的傳統產業政策已經無法適應變化的需求,政府逐漸對文化產業進行了由「辦」到「管」的過度。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政策,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政策引導。2001年11月,我國順利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大家庭中的一員,由此,中國文化產業面臨走出去、引進來的機遇和挑戰,允許「有限准入」。我國政府在2001年文化產品與服務市場准入上所作的承諾主要涉及音像製品、電影和書報刊和旅遊領域,主要包括:在中方擁有管理主控權的情況下,允許外資參與音像製品的分銷,外方可以擁有49%的股份並參與經營管理;在中方擁有管理控制權的情況下,允許外資參與影劇院的改造,外方可以持有49%的股份並參與經營管理;在准入後進口40部電影,並在3年內逐步增至50部,提高以分賬形式銷售的影片進口數量,其中以分賬形式銷售的進口影片數量從10部提高到20部;中國加入 WTO一年之後,國內報刊零售市場將對外開放,3年後,國內發行批發企業外資可以進入;旅遊業方面,將在3年內允許有能力建造100%外資擁有的酒店的經營者進入中國市場,准入後允許佔大多數股權的擁有權;承諾在所有重要服務行業,在經過合理過渡期後,取消大部分外國股許可權制,以及不限制所有服務行業的現有市場准入和活動。
在入世後一年黨的十六大上,從最高決策層面對文化產業這個戰略產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 十六大報告首次把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並列提出,並將這一任務納入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這對於處於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意義。報告不但對發展國家文化公益事業提出了「一個支持」「四個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從理論上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一科學論斷,並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總體要求和長遠目標。2003年8月,中共中央專門組織了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學習討論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胡錦濤總書記在學習會上明確要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創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政府可設立各種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如文化藝術基金、電影基金、圖書出版基金等,對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的創作排演給予獎勵與扶持。政府可通過注資或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扶持文化信息網路的建立、文化產業集團的建立、以及各集團設備設施的更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其服務質量和競爭力。政府還可通過差別稅率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調控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和水平……
就此,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拉開了新的篇章。
產業實力比較
(一)人力資源比較
在文化產業上,我們雖有「文明古國」之稱,卻不抵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文化的張力。是我們的文化沒有吸引力?沒有市場?當然不是。當今世界是知識信息的時代,國家之間、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社會上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它對人才的要求,而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市場行為,具有前沿性、創新性特點,對人才的要求則更高。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還需要能夠掌握國家產業政策,把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聯系起來,成為懂得市場運作的綜合性文化產業的經營人才。
文化產業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產物,真正的文化產業人才也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長起來的。在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從所謂的恩賜制到分肥制再到公務員制(競爭制)的過程,也就是說文化產業人最終選擇了市場競爭。經過不斷的嘗試,他們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經營體系和公正先進的用人理念。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社會,它對人才的開放性就越大,只要是能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都是求賢若渴的。如果我們離開了競爭,會發現大批文化產業人才將希望寄予少數賢明的領導身上,等待「伯樂識馬」是不可取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由於我國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文化單位是作為事業單位來看待的,缺乏文化生產和經營的內在動力,人們市場競爭意識薄弱,觀念陳舊,使得文化產業人才匱乏。雖然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開放,產生了一批文化經營人才,有效地推進了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然而從人力資源大環境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
圖一:1995年,每10萬人中,世界上各地區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有著明顯的差異。
圖二:2004年的一次國民高等教育調查中,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和適齡青年入學率已經較往年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仍與美國有著相當的差距。
我國有13億人口,8億人力資源,但在文化產業領域卻存在人員總量偏少、精英不多、結構失衡、分布不均等問題。建國50多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學科中,直到1993上海交通大學才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文化藝術事業管理」本科專業,每年也僅招收30名學生,這對於全國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相關專業是大學里的傳統專業。以美國為例,全美有30多所大學開辦了文化管理學、藝術管理學等專業。豐富的人才是美國擁有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剛剛起步,在建立獨立的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同時,加緊建立文化產業的人才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擁有過硬文化產業知識和市場經營理念的人員,是文化產業在市場激烈競爭中永保活力、提高競爭力的基礎。
⑶ 淳正厚重的企業文化是品牌建設的底色
提及企業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以及員工行為、公司制度等,而這也正是大家接觸企業時產生好的第一印象和好的心理感受的基本保障,而產品品牌也恰是以此為基準向外界不斷表達後的最終呈現。我們都知道,品牌的本質是要體現文化、體現精神,又是與消費者互動、溝通的載體,成功的品牌能夠與人們產生靈魂的共鳴,並且要用心與之長期交流,因此深藏企業內涵的企業文化便成為建設品牌,成就品牌的底蘊,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企業由內而外傳達出的淳正厚重的文化氣息則更能吸引到消費者的追隨。
企業文化具體包括理念識別、行為識別、視覺識別三個層面。
1、理念識別指企業的價值觀、企業哲學以及企業的道德水準等思想意識觀點,也是企業文化的最高指導,是貫穿企業全員的精神力量,因為理念將引領行為;
2、行為識別則包含企業員工對內的工作方式、人際關系模式,對外的客戶營銷行為等,這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反映了員工的基本素養,也是企業內、外部形象的綜合體現,決定了員工、客戶、以及企業關聯方最直接的感受;
3、視覺識別涵蓋了企業的基本審美,包括企業辦公環境的布置,產品包裝、廣告基調,以及員工風貌等,好的視覺識別能給外界強烈的視覺沖擊,並能更好地與同類進行區隔。
以上種種,為企業文化的基本詮釋,這要求企業從員工的培養到公司氛圍的養成都要經過多年的文化積淀,品牌也正是企業文化長期經營的成果,而不斷積累發揚企業敦厚的文化基因更是品牌建設不懈的追求。讓產品品牌的培育從紮根企業文化基本涵養做起,並由優秀的企業文化滋養壯大產品品牌。
⑷ 馮良才的墨到底怎麼樣
現在的馮墨就像80年代的上墨一樣,是行業的標桿。墨品優良,支持者眾多。不僅質量好,版子也不錯。推薦您有空去書法江湖看看,那裡帖子很多。除了金牌墨區的,玄香齋的墨也很不錯!
⑸ 企業文化如何傳承
透過成排的廠房、明亮的車間、高效的物流……可以感受到當今中國企業的經濟活力。這里也有和諧的人文情懷、紛呈的管理亮點、多元的傳媒世界……從中,又能觸摸到振奮人心的文化脈動。以下是企業文化如何傳承,歡迎閱讀。
是的,在經濟增長的故事以外,企業還有一個新時代的文化故事要書寫。無論是文化體系自上而下的構建,還是文化建設硬體設施的迅速壯大,抑或是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都在不斷書寫著企業文化中鮮活生動的章節。這是一種浸透著古早味,又在扣緊時代感中求變求新的律動。
起筆在傳承的堅持
這段跌宕多姿的書寫,起筆在傳承的堅持。
古早是閩南話,古老、有年頭的意思,用來形容有歷史積淀的事物。新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古早味擊中了我們心底的柔軟之處:社會在前進,人們急急地除舊立新,驀然回首,才發覺古早的可貴。古早味是厚重的味道,代表了高度和傳承。
有的企業似乎更願意接受「不破不立」,對「一脈相承」雖談不上嗤之以鼻,卻也難言重視。當遭遇挫折、碰到難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推倒重來,而不是多想想沉積的傳統或已做過的事情中還有哪些合理成分有待傳承。一定程度上說,不懂得傳承也就意味著事業可能會一次次重復起步。這種由偏執思維導致的事業受阻、資源浪費,值得深思。
如何對待傳統,就是如何選擇道路,就是如何對待明天。當我們在學習、借鑒的路上越走越快時,不妨回頭看看:精神根基是否牢固?有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強支撐?對本企業的文化是否熟悉和自信?
留住古早味,是文化自信與自強的體現。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愈益凸顯,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確立企業文化形象,是一個重大現實課題。凸顯深厚傳統和鮮明特色,不失為明智選擇。企業文化伴隨企業成長過程凝練而成,具有獨占性和不可復制性。其中折射出的瑰麗色彩,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們必須以虔誠的心態來看待企業自有的文化元素:以中國之大,各地都有值得追溯、各不相同的文化承載,與發展結合起來,不僅可以為自身文化特質的養分打底,「拿來」時更不會有「山寨」之虞。如果一個企業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精神根基,在文化自信和自強的道路上萎靡了精氣神,矮化了自我,怎能擔當發展遠航之責?
留住古早味,是對文化精髓的弘揚。文化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是從企業發展和員工訴求的普遍性出發,提煉出的具有普遍使用效用的理念,經得起時間檢驗。這一點從IBM、通用汽車等經歷過幾代領導者並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間穩步發展的老牌企業得到了驗證。讓優秀企業文化的基因代代相傳,長期保有企業的優良血統和先進品質,才能鞏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檢驗企業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標准之一。在借鑒其他企業成功經驗的同時,既要在體系構建上下功夫,更要在深塑內涵上做文章,既不要崇洋媚外,也不要妄自菲薄。
行筆在變革的深入
這段與時俱進的書寫,行筆在變革的深入。
有的企業言必曬古語、行必看先賢,以炫耀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這類「文化啃老族」,粗粗一看,高舉的是傳承大旗,可是在「復古、尊老」的背後,是追求政績的表面文章,是對當代文化的不自信。
精神命脈不能割斷、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拋棄,但是,絕不等於說在文化發展道路上可以墨守成規。復雜動態的社會環境、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呼聲的高漲……迫使企業文化必須變革。重構重建企業文化,需要鑽研與承襲,而非利益驅動下的「啃老」式的揮霍或僵化。留住古早味,要在變革中踩准新時代的節拍,讓自身文化中的閃光點煥發新的生命力。
傳統符號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活躍產生糾結,這兩者的每一次強烈碰撞,又契合著不同時期企業的發展訴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發展戰略,不如說是對傳統文化轉化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和運用。從實踐上來說,扣緊時代感必須重視推進方式的科學性、文化管理的規律性以及全員參與的規范性。既要注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企業活動的各領域全過程,致力於優秀傳統的普及;又要注意對時代問題的積極應對,提高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需要的匹配程度,在有效的應對中不斷闡釋「舊說」、提出「新說」,實現文化的「生產力作用」。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了頂層設計的創新性探索,看到了頂層拉動與基層推動這雙重動力的激發。有的企業運用視頻、動漫、論壇、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手段,提供精品課程在線培訓、借用視頻展播立體呈現、通過線下活動層層遞進;有的企業組建專家顧問團隊,選取最貼近員工工作生活的內容,將積淀的企業智慧生動化、形象化;有的企業推出主題性青年微電影節和管理創新論壇,演繹平實的生活,把發展理念從被動宣貫轉變為主動吸收;有的企業加強多維度有效溝通,把變革作為提高技能的過程,並鼓勵員工採納變革的基本思想,並自覺地運用在崗位工作中。
落筆在對人的'關照
這段富有人文氣息的書寫,落筆在對人的關照。
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詮釋這一觀點的,可以是懷揣青春夢想在工作崗位上的堅持不懈,可以是企業圖書室里煙農、零售客戶的閱讀身影,也可以是企業援建的「文化大院」帶給農家的歡樂。盡管我們的企業文化產品質量仍有待提升,但「為員工、為基層、為民眾」的價值已經深深融入文化發展熱潮之中。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享有者;是文化的保護者,也是受益者。企業文化傳承和變革中的「人」,不僅是指企業管理層或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人,也是每一個具有企業性的個體。這恰恰體現了文化延續的特性——所承載的基因始終與每一個相關個體形影相隨。
開放的姿態、接納的氣度、創新的進取是企業文化本身應具有的內涵。文化資產不僅是商品,它具有更高價值,可作為多元群體進行內部動員、融合與對話的工具。因此,呈現出兼顧職業與素質雙向價值取向的企業文化建設,應更加強調對人的關照,尤其是創新意識、精神的培育和創新創業能力、素質的培養。
企業文化的傳承和變革不應僅僅停留在某些手冊中,而需要浸潤到日常管理經營的點點滴滴。它如血液一樣,循環於企業整個肌體的方方面面,並凝練和熔鑄精神。除了經濟利益外,發揮文化價值也意味著對人的尊重,進而增強凝聚力,釋放發展動力。「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重視文化歸屬,可使個人參與成為現實,個人能更積極地投身於企業發展之中。對一項有效、包容和可持續的發展戰略來說,人的參與和尊重人權同等重要——對內,直接作用於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員工、尤其是青年員工是一種再造和升華;對外,幫助公眾更深入地了解、理解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管理細節中蘊涵的思想理念陶冶著員工的心志;文化故事中體現的美好情操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這或許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⑹ 一個酒品牌的文化包裝與文化營銷的基礎是什麼
釀酒業與包裝業是兩個相互融合的互動產業。人民購買酒由過去單一的以「實用為主」(生理需求)轉化。有時消費者飲酒,實際上是在品味一種心情、一種氛圍、一種文化。這使得酒文化與酒包裝成了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酒包裝不是純藝術品,卻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
包裝除了具有保護商品、方便運輸外還有促銷的作用,即創造商品的附加價值。以包裝為載體並將文化傳承其中,起到創造附加價值的這一過程是增加產品中蘊含的文化概念,實現產品差異化的最有效途徑。在品種繁多的白酒市場上,從酒的銷售情況分析得出,酒的內外包裝造型的獨特風格和氣韻,對白酒的銷售起著重要的宣傳和促銷作用。許多白酒廠商把酒包裝的差異性、獨特性、原創性及小批量化、個性化等作為開發白酒市場的主導思路,這使得酒文化與酒包裝成了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國優質白酒產地多在水質優良的山地,如貴州茅台、瀘州老窖、山西汾酒、陝西西鳳、郎酒等都是如此。在白酒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越具有個性化、地域性、民族性、人性化的產品包裝越具有競爭力。比如汾酒包裝:白瓷瓶、青花裝飾顯得婉約雅緻,牧童圖案則呼應千古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使汾酒充滿詩情畫意。再看安酒,包裝是經過對民間地方戲臉譜的歸納濃縮後製作出來的紫砂酒瓶,封口選用紅布扎結與盔中兩側雙龍雕,形成二龍戲珠。用竹簡花邊與黑色襯布反白字的形式製作外盒,民族蠟染作襯,將酒瓶圍起來,色彩以深藍色和有金屬感的暗紅為主。整個包裝構思細膩,表現形式完美,集強烈視覺效果和鮮明地域特色於一身……
酒包裝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檔次,一般來講,酒包裝可分為中低檔、高檔、極品三個檔次。
1、中低檔酒包裝:
中低檔酒通指價格比較實惠的白酒,對中低檔酒進行包裝設計時,由於要考慮成本因素,在包裝材料、製作工藝等方面都會受到限制,因此包裝的表現力會受到一定影響。但絕不是說中低檔酒包裝就沒有文化表現力,通過好的創意、好的定位、恰到好處的表現形式一樣可以設計出優秀的包裝作品。
2、高檔酒包裝:
高檔酒通指價格較高,包裝精美,有文化品位的白酒。例如酒鬼酒包裝、水井坊酒包裝的成功推出,形成高檔酒包裝開發熱潮。白酒企業為提高白酒利潤率,紛紛推出高檔品牌,爭奪高端酒市場,已成為當前.白酒發展的主流趨勢。目前我國高檔白酒競爭格局大概可劃成4,大陣營,即以五糧液、茅台兩大老品牌為代表的第一陣營;以水井坊、酒鬼酒、國窖酒等為代表的強勢晶牌處在第二陣營;以西鳳酒、捨得酒、大成明窖精品系列、天長地久等為代表的次強勢品牌處於第三陣營;第四陣營則是以中小企業生產的白酒為代表的區域晶牌。高檔酒的品牌數量最多,有相當部分的廠家都推出自己的高檔品牌。名優企業』有高質量的產品品質保證以及厚重的文化作為支撐,把高檔酒包裝做得有聲有色,而大多數企業的產品處境艱難。
⑺ 文化厚重的利與弊
多元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重要資源,它可以造福於子孫後代.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文化多姿多彩,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
⑻ 阿昌族的厚重文化體現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點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著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下五千年所繼承下來的傳承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非物質的。而多民族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多的是每一個民族所繼承的傳承種類繁多。那麼,在繼承的阿昌族文化中,他的厚重文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現在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吧。
阿昌族人口共有2.7萬餘人,是雲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雲南省西部地區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及潞西市,保山騰沖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隴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遮島是最集中的地方。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分為戶撒和梁河兩種方言,大多數阿昌人都會講漢語、傣語,戶撒的阿昌族還會講緬語和景頗語,他們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種語言。
歷史
「阿昌」還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稱謂。因居住地區不同,還有一些如「勐撒撣」、「襯撒」、「漢撒」的自稱。先民早期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約在公元13世紀,經過多次遷徙,逐漸定居到現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裡學會了耕種水田、打制鐵器的技術,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唐宋時期,阿昌族地區屬南詔和大理政權管轄。明清時期,一直實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區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地主經濟已有一定的發展。
禮儀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待客有勸飯習俗,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不過,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在勸酒、勸茶時,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
節慶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婚俗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如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婚宴上,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服飾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
飲食
阿昌族喜吃芋頭,但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
建築
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為三合或四合院樣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頭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過去的木框架雖然已經改變為今天的鋼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內壁卻仍然是木料。阿昌族人家都喜歡在這內壁上鏤刻各種各樣的圖案。
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家堂上忌亂放雜物,忌放刀放槍。火塘上的鍋腳石或三腳架或木柴頭,忌用腳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觀念中門檻代表門風好壞和家道人丁的興盛。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宗教
阿昌族地區的人民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和道教,他們崇拜動植物、神靈、鬼魂等,宗教色彩濃厚。
⑼ 難道它沒有刻寫著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嗎
您是想說難道它沒有刻寫著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嗎改為陳述句,它刻寫著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
根據青夏教育資料顯示改為陳述句是它刻寫著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
⑽ 智庫論壇 |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助力國企混改增效
韓兆東
「三流企業靠產品,二流企業靠服務,一流企業靠文化。」企業文化建設對於一個現代化企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對於施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簡稱「混改」)的國有大企業來講,若想實現提質增效,也必須重視新老企業文化有機融合這一不可忽視的一環。
「混改」促進企業發展, 創新凸顯變革成效
當前,國企「混改」正在穩步快速推進。2020年,中央企業中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已經超過70%,引入非公資本達到1萬多億元。以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葯集團」)為例,早在2014 年,國務院國資委就將當時的國葯集團列入首批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試點企業。此後,國葯集團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的優勢,聚焦主業,先行先試,以創新思維推進變革,以國有資本帶動 社會 資本,使企業實現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的2013年,國葯集團成為躋身世界500強的第一家中國醫葯 健康 企業, 排名446位;此後飛速發展,2017年成功沖進200強,排名199位;2019 年排名169位,2020年排名145位; 「十四五」開局之年,在8月初公布的2021年世界500強名單中,國葯集團上升至109位。
中國中葯有限公司作為國葯集團全資子公司,是集團中葯產業板塊的核心投資平台,也是國葯集團在中國中葯領域推進「混改」的試驗田。公司按照國務院國資委和國葯集團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部署,2013年成功收購了原廣東盈天醫葯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貴州同濟堂制葯有限公司,將「馮了性」「德眾」「同濟堂」三個中葯老字型大小收入麾下。2015年繼續發力,又成功收購江蘇天江葯業,成為中葯配方顆粒領域的領軍企業,實現企業戰略轉型的 歷史 性突破。
資本混合只是風帆,企業融合才能致遠
接下來無一例外,大力發展「混改」的企業都將面對如何有機融合這一項必須妥善解決的嶄新課題。
國有企業通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為企業開疆拓土帶來的促進作用確實是明顯的。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背景下,為了使新企業能夠保持 健康 、可持續發展,改善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認真分析各個成員企業固有的企業文化並加以有機融合,最終起到助力發展的正向矢量作用,是企業必須完成的任務。中國中葯有限公司作為央企,當牢記使命、銳意進取,以創新的意識創造出「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共生多贏的央企運營模式, 並建設適合這種混合所有制的企業文化,既是提升經濟效益的迫切需要,又具有現實的 社會 效益。
為什麼如此強調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追溯企業文化建設的本源及其作用就會找到答案。
作為央企的國葯集團及其子企業中國中葯有限公司,必須擔負起建設促進公司長遠戰略發展、適合「混改」實際情況的企業文化體系,凝聚所有新加入或新成立的成員企業,從而保障國葯集團這艘醫葯航母乘風破浪。
分析難點、解決痛點, 奔跑中找到平衡點
從宏觀上看,當前在國有企業中推進的混合所有制體制改革, 是沒有先例的大膽 探索 ,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沒有可以復制的成功模式。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企業文化建設也同樣處於一個新的起點,只能在實踐前行過程中, 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唯有嘗試性地摸索,拓展出一條新路來;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用經驗來指導進一步的實踐。如何將國有企業固有的文化同新加入民營企業固有的文化實現有效融合?唯有找到工作切入點,才能盡快推進有效融合。
從微觀上分析難點,則更為復雜多樣。中國中葯有限公司在短短幾年間快速收購了數家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民營企業,這其中主要包括前文所提及的廣東盈天醫葯、貴州同濟堂制葯和江蘇天江葯業。這三家企業在行業內都是比較優秀的優良資產,都擁有過得硬的拳頭產品,都建設有比較成熟的文化體系。如盈天醫葯制定有核心價值觀、核心管理觀、員工每日行為規范、管理者基本要求、基本喜好線等內容。中國中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中國葯材公司, 是新中國中葯生產、經營、科研體系的締造者,長期擔負著全國中葯的產供銷綜合平衡和行業管理,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蘊積了厚重的企業文化;同時,公司本身也是集團企業,下屬大大小小的國有企業十餘家,如何有機融合這些新老企業文化,確實面臨嚴峻的考驗。依靠簡單說教、憑借行政或強制手段包裝粉飾出來的企業文化顯然同與時俱進精神背道而馳,且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與文化建設的初心也無法合拍。
另外,企業文化建設看上去是治理企業的工作,但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是多元的,因此,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是「看上去很美,聽上去很甜,落實起來卻很難」,這是在「混改」企業推行新的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比較常見的難點和痛點。其次,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混合在一起之後,盡管在發展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發展訴求方面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也將導致企業文化體系建設取向和建設方式上產生偏差。再次,混合所有制企業往往規模和體量都比較大,是跨地域、遍布全國大江南北的企業, 不同的地域文化將可能影響企業文化體系建設和推進的速度和步驟。搞得不夠理想,企業文化建設的活力就會受到挑戰,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難以支撐新的發展,文化沖突就必然會影響企業管理效用、消耗企業資源和損害員工心理 健康 。
當然,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和難點遠遠不止這些。國企改革被公認為是我國經濟改革中最難的環節之一,涉及面廣,新問題伴隨老問題層出不窮。
打造特色企業文化品牌,助力「混改」穩步前行
在實踐過程中,中國中葯有限公司沒有以「老大」自居,而是把握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脈搏, 不迴避、不冒進,從理性科學分析「混改」企業發展規律入手,通過深入基層調研逐步達成企業理念共識,進而組織交流分享文化建設經驗,再通過有效宣講貫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方式,最終使企業文化各要素產生協同效用,促進公司經營業績的逐年快速提升。
通過分析發現,順利而成功推行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往往會經歷四個階段,即混合、整合、聯合、融合。混合階段,也就是資本混合到了一起,好比兩個人相向走到了一起,這個階段只是初級階段;整合階段,可以看成是兩個人的手握到了一起,也就是企業開始對各自的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聯合階段,雙方的思想逐漸趨同,文化彼此逐漸接受,兩個人擁抱在一起,但這還不是「蜜月」階段;融合階段,才是合作的最佳階段,這如兩個人心貼心地緊密配合,全情投入、貢獻力量,能夠到達這一階段和層次的企業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為理想和成功的典範。發展到第四階段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毋庸置疑將是更大、更優、更強的企業,員工熱愛這樣的企業,對為這樣的企業工作而感到自豪,股東為投資這樣的企業而富有成就感,這樣的企業也一定會獲得較高的 社會 美譽度,這樣的結果也一定是黨和國家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希望達到的目標——實現「目標融合」「治理融合」和「文化融合」,形成企業發展的強大合力,提升混合所有制企業競爭力。
為有效找到各方都樂於接受的「平衡點」,2013年12月,中國中葯有限公司以國葯集團企業理念「關愛生命,呵護 健康 」為基本點和出發點,專門深入新老企業基層,同中高級管理人員、普通職工深入而廣泛地開展座談,調研摸底,汲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文化精華,經過提煉後,編制了系統的企業文化理念。這其中包括企業願景(做中葯行業的引領者)、企業使命(傳承創新,以優質中葯產品和服務提升人民 健康 水平)、核心價值(客戶信任、員工自豪、股東滿意、 社會 尊敬)、企業精神(誠信、奮進、專業、和諧)以及具體的管理要求等,核心內容趨同,充滿正能量, 都是「混改」各方所提倡的。
這些文化理念在公布前已徵得各方意見並反復修改,最終得到共識, 之後的工作便是重在貫徹執行。
首先,為宣貫新編的企業文化理念,提升企業文化建設軟實力, 增進各成員企業間的文化交流,實現企業文化的融合和發展,2014年9 月,公司召開了企業文化建設成果經驗交流網路視頻會,選擇原國有企業中葯江油、中葯華邈和新並入的民營企業盈天醫葯在會上代表新老企業發言。大家既分享了各自取得的經驗,同時又開誠布公地說出了疑慮、擔憂,在自由發言階段, 各家爭先恐後發言,會議集思廣益,收集到了很多有益的建設性意見,同時增進了新老企業之間的深入了解。
其次,為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企業文化理念,2015年7月,中國中葯有限公司制定了《公司員工行為規范》,創新性地借鑒了國學《弟子規》《三字經》的形式和韻律,力求簡潔新穎。規范共包含3個部分, 3個層次,僅52條156字,同時結合公司實際,著重體現 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嚴三實」等精神內容。如在「高層管理人員行為規范」章節中明確要求:格局大、通運籌、謀實事、善用人、人格美、奉公心、嚴用權、真廉潔。隨後,公司利用自辦的企業報、宣傳板報、公司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手段,系統宣傳公司文化理念,並通過員工喜聞樂見的VIS方式開展後期宣貫,促進企業發展、 社會 進步和家庭美滿「三體」和諧統一。應當說,這是具有中國中葯有限公司鮮明特點的企業文化「產品」之一。
再次,將企業文化視作「企業產品」。調動所有成員企業的積極性,全力打造企業文化活動品牌。企業間的融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這其中,積極調動所有成員企業,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以「多彩中葯」統一冠名的企業文化活動, 是中國中葯有限公司主動 探索 建設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的重要方式。
「多彩中葯」始於2012年開創的「多彩葯材」,是公司前身中國葯材公司潛心打造的企業文化品牌。2014年公司更名為中國中葯公司後,將「多彩葯材」更名為「多彩中葯」。名稱具有多層含義:「多彩」即多姿多彩,企業是由員工建設的,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另外,中葯材也是絢麗多彩的;再者,無論是葯材, 還是中葯,既是公司名稱的關鍵字眼,又是公司的主營業務,因此可以說「多彩中葯」是「人與企」的和諧統一,也是具有公司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活動品牌。
打造的方式和途徑簡單明了、可操作性強,即公司開展的活動都以「多彩中葯」來冠名。如「多彩中葯·博觀踐行」五四主題活動,「多彩中葯·品質健身」 健康 講座,「多彩中葯·立足崗位我最精彩」員工勞動技能大賽,「多彩中葯·愛樂之聲」愛心匯演等,旨在精心打造企業產品意識、建設企業文化品牌。「多彩中葯」伴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 無形中增強了企業軟實力。
「多彩中葯」品牌統一冠名活動倡議,很快得到如天江葯業、一方制葯、眾花南葯、中葯華頤、中葯承德等新老企業的響應,品牌效應逐步顯現。不過,該品牌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也出現過諸如「搞個活動沒必要統一冠名」「象徵性用一次就算了」「冠名後不知道宣貫有何意義」「怎麼冠名不清楚」 等8個痛點問題。貴州同濟堂制葯將企業原組織的山區扶貧支教隊命名為「多彩支教隊」,並沒有採用規范的統一冠名,同時提出「只用『多彩』冠名,不嵌入『中葯』可不可以」這樣的問題。這說明有的企業不理解統一冠名、合力建設企業文化品牌的重要意義。針對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公司在實施不定期隨時指導的同時,還利用每年的黨建工作交流會、團組織工作會、企業宣傳工作會和「多彩中葯」各項企業文化活動組織環節中,著重宣講統一冠名的重要意義,並從細節上指導如何冠名和宣貫。經過耐心專業的系列宣講,同時隨著「混改」的不斷深入,新企業不斷加入冠名活動建設中,品牌影響力也從公司本部逐步向全國多地輻射。貴州同濟堂制葯將「多彩支教隊」很快更名為「多彩中葯支教隊」,這一多年堅持的扶貧支教品牌活動在2020年還獲得了貴陽市團委頒發的「優秀青年突擊隊」光榮稱號;而中國中葯有限公司倡導開展的「多彩中葯」企業文化品牌建設活動,也得到了國葯集團的肯定,並在集團內部交流建設經驗。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背景下,中國中葯有限公司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走出了主動 探索 性的一步,新加入企業和原有企業成員積極開動大腦,不斷為「多彩中葯」 豐富內容,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從2012年創立至2020年,「多彩中葯」活動項目數量呈逐年上升態勢,已經累計超過600項,起到了凝聚所有成員企業、眾志成城營造「多彩中葯一家親」的合力作用, 而這一冠名是企業獨有的,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公司同步經營數據顯示, 2 0 1 2 年( 混改前一年) 營業收入為13.79億元,2013年增加到29.00億元,此後逐年快速增長, 2 0 1 7 年公司實現營收超百億, 2 0 2 0 年營業收入達到1 5 9 .41億元,成功挺進中國中葯行業的頭部企業圈。事實證明,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為企業業績帶來了跨越式的發展,而實施企業文化有機融合戰略,可積極穩妥有效地助推「混改」的深入、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國葯集團中國中葯有限公司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志2021年第15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 社會 、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 社會 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獲評為國家哲學 社會 科學文獻中心期刊資料庫2020年度經濟學最受歡迎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