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客家文脈」匠心傳非遺 火龍舞盛世
文/危健峰 丘銳妮 賴嘉華 鄭 坤 陳泱儀
在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每逢元宵佳節,人們都要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形狀,在「金龍」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鑼鼓,燃放舞動「金龍」,俗稱「燒龍」,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是始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世代沿襲相傳的民間祭祀禮儀和驅邪祈福的習俗。
龍騰飛舞鬧佳節
龍作為一種古老的圖騰,在客家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僅在客家傳統建築中經常出現龍的身影,祠堂里祖先神主牌下方供奉的也叫「五方龍神」。在喜慶日子裡,客家人會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埔寨火龍」就是其中一種極具觀賞性的客家舞龍。
「埔寨火龍」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進行,特別之處在於龍頭、龍身至龍尾都會巧妙地繫上不同的煙花爆竹,包含「燒禹門」「燒煙架」「燒火龍」三大項目。同時有火纜隊、喜炮隊、龍燈隊和鼓樂隊共100多人配合表演。
「燒禹門」也叫「鯉魚跳龍門」,「禹門」高六米,設正門和兩個小門,寬有十餘米,形似牌坊門。門聯常用「龍騰鳳舞歌盛世 魚躍人歡樂昇平」。「禹門」各處安裝著各式煙花,「燒禹門」時還有「水族群魚」配合表演。這個項目取材於大禹治水的 歷史 故事,「禹門」之下成群的鯉、蝦,在鰲魚的帶領下遨遊、戲水、跳躍,好一番太平景象。
「燒煙架」也稱「燒火樹」。「煙架」高達十餘米,有十一架不同層次的煙花景觀,能自下而上有序地燃放表演。頃刻間,小龍落地生、花籃成雙對、落地生銀花、大船豐收歸、鯉魚帶子游、喜聯呈吉祥、花籃串串艷、萬箭穿雲霄、珠燈成雙對、圓盤開好花、花好月又圓等奇景不斷出現。
重頭戲是「燒火龍」,分為「出龍」「燒龍」和「回龍」三個步驟。「金龍」一般由60多位赤膊壯漢手擎出洞,在「金龍」不停上下舞動的同時,火也會跟著引線蔓延,逐節點燃龍身上的煙花,「金龍」瞬間變為銀花飛濺、火花四射的「火龍」。舞龍人在七彩光焰中嫻熟地「馭龍」,火龍彷彿活了過來,在火海中翻騰飛舞,做出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等動作,氣勢磅礴,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周邊的群眾不僅不會躲避四濺的火星,還要爭先上前沾沾「龍氣」,禮炮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匠心不變傳技藝
豐順縣埔寨鎮被譽為「中國火龍之鄉」,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與「廣東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張自進與很多埔寨人一樣,自小就目睹祖輩們製作火龍,但他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忙製作火龍,並展現出了驚人的天分,還常琢磨:「怎樣的龍頭更神氣、怎樣畫龍鱗更順暢……我經常會想這些問題。」原來製作火龍看似千篇一律,實際上由於工序繁雜且沒有圖紙,每個人做出來的火龍都不一樣。「要想把龍做好,就要專心,做一下又想其他的事情,就做不好。」張自進愛鑽研又耐得住性子,製作出來的火龍總是活靈活現。2008年,張自進接過「傳遞棒」,成為了第三代火龍傳承人。
2018年,張自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了讓「埔寨火龍」走出去,他經常帶上自己製作的火龍去潮汕地區、珠三角、福建等地巡演,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項民間藝術。
【文脈鏈接】
傳統與現代融合
大型火龍實景演藝展魅力
「從民俗里穿街過巷,火龍的盛大,帶著祥雲、虹霓、雷電。鼓樂聲中,簇擁的人們看見它昂首闊步,看不見的龍尾攪動鄉村的歡樂。」如豐順詩人陳其旭的詩歌所言,每年元宵節埔寨的火龍表演都熱鬧非凡,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去觀賞,卻仍有不少看不到盛況的觀眾扼腕嘆息,與此同時非遺文化也面臨「推廣」困境。
茶山上演繹火龍盛景
為了進一步活化利用好這一國家級非遺,在梅州市和豐順縣相關部門的協助下,豐順鄉賢羅斌結合埔寨火龍的特點,打造以大型火龍實景演藝為主題的大寶山 旅遊 度假區。
大寶山景區距離豐順縣城約6.8公里,實際上是一座種植豐順高山綠茶的茶山。開發為景區後,保留茶山的同時,在山谷造有人工湖,周邊安排有座椅,並以山景為背景,加入了現代燈光、音響、激光、水幕等元素,形成實景演出劇場。
「梅州地區不缺山水美景,尤其是在素有梅州『南大門』之稱的豐順縣,所以景區在成立之初就打算打造成既能游覽山水風光,還能欣賞民俗表演的地方。」大寶山 旅遊 度假區相關負責人黃淵介紹,經過挑選,他們景區的民俗表演題材最終選定為「埔寨火龍」,創作了《千年火龍》實景劇,還邀請國家級非遺豐順埔寨火龍製作技藝傳承人張自進及其團隊加入其中。
據了解,《千年火龍》實景劇以大寶山生態茶園廣闊而多層次的自然山水為舞台,為現場觀眾呈現出一場「光」與「火」的盛宴。實景劇以「埔寨火龍」及其民間傳說為文化內核,採用水幕全息投影、威亞系統、裸眼6D等最新技術,將真人表演與視頻特效進行整體策劃創意及對位編排,形成「虛實結合」的舞台表現效果,生動展現了豐順的火龍文化、客潮文化。
打造研學營地傳承非遺
如何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激發對非遺的興趣、感受非遺魅力,傳承和發展非遺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2020年10月,大寶山景區向相關部門申請設立了梅州市大寶山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營地自行開發《龍的傳人》《探尋非遺火龍》等10多門研學教育課程,通過課程教育,讓學生們對非遺火龍產生好奇,並產生研學興趣。」黃淵介紹,截至目前,營地已接待來自梅州、揭陽、汕頭、潮州等學校約6萬餘人次的學生參加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學生們通過了解「埔寨火龍」的起源、 歷史 ,豐富自身人文情懷;通過團隊手繪給「火龍」的龍身上色,感受著國家級非遺文化的魅力。
【文脈觀察】
火龍民俗寄寓美好生活嚮往
文/周雲水(博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埔寨火龍歷經270多年,屬於當地世代沿襲相傳的民間祭祀禮儀和驅邪祈福的習俗。民間傳說豐順縣埔寨鎮村民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風公主,每逢元宵佳節,便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形狀,安上爆竹,插上香火,進行燃放舞動,俗稱「燒龍」,意在祈金龍年年降臨人間,人間年年風調雨順。
每逢新歲元宵到來,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火龍表演,為人們帶來吉祥。擎「火龍」的村民光著肩膀,任由火花灑在他們的身上。火花濺到皮膚上起皰,寓意著錢財和好運。參觀的人們也不太害怕被爆竹所傷,原來如果給龍身火花燙傷出了水泡,這個「泡」字,發音和鈔票的「票」字差不多,那你來年一定會發大財。特別是擎龍頭的就更了不起,人們都爭著出錢,出錢最多的才能擎龍頭,擎了龍頭,在新的一年,一定會行好運,人們叫「大發龍運」(發大財)。
「埔寨火龍」多次應邀到各地表演,如1987年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1989年梅州市首屆客家聯誼會、1990年福建省「國際水仙花節」、2005年廣東「國際 旅遊 文化節」、2009年梅州市第六屆運動會開幕式、2010年第八屆世界豐順同鄉聯誼會、2011年在台灣舉行的2011客庄十二節慶「苗栗火龍」交流演出活動等大型活動,「埔寨火龍」的精彩表演榮獲了「客家瑰寶」「技術超群」「前程似錦」「共創輝煌」等獎旗、獎牌100多面,贏得了觀眾的驚嘆和贊揚,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國內外幾十家媒體均做過專題報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2月13日至22日,應台灣苗栗縣鄉土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豐順縣「埔寨火龍表演交流團」一行29人赴台參加苗栗縣2011客庄十二節慶「苗栗火龍」交流演出活動,旨在「弘揚客家文化,促進兩地客家文化交流,提升兩地客家民俗節慶技藝表演水平」,增強全球客家族群的 情感 聯系。
元宵之夜准時上演的埔寨燒火龍民俗活動,不僅展示了民眾生活水準日益提升的一面,而且已經成為豐順 旅遊 乃至梅州對外交往的重要渠道,凝聚著非遺傳承人工匠精神的埔寨火龍,展示著客家族群生活日益富足的愉悅和幸福!
在鄉村振興產業政策指引下,豐順縣湯坑鎮大寶山生態 旅遊 養生 度假區將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了展演。《千年火龍》融合粵東豐順的火龍文化、客潮文化、農耕文化和梅州現代典型文化元素、民俗事物及生活細節,結合光、電、影勾畫出一幅活色生香的千年客潮原生態生活圖。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引導、民企主導、文化植入的多方合作模式,豐順縣 探索 出了民俗文化和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文脈一周】
日前,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名單揭曉,共10人入選。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榜上有名,其創作作品先後獲第八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編劇一等獎。山歌劇《等郎妹》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和優秀編劇獎、第三屆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
近日,2021年度「廣東少兒閱讀之星」「最美少兒閱讀推廣館員」評選活動圓滿結束。梅州市劍英圖書館余梓洋讀者被評為2021年度「廣東少兒閱讀之星(幼兒組)」,梅州市梅江區圖書館吳佩玲、梅州市梅縣區圖書館程艷梅被評為2021年度「最美少兒閱讀推廣館員」。
近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迎檢驗收工作部署會議在梅城召開。會議要求壓實責任、狠抓落實,全力做好實驗區迎檢驗收工作,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強化檢查督導,吃透標准,加大整改力度,狠抓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日前,梅州市委宣傳部在全市開展了梅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申報評選工作,最後評定蔡蒙吉故居等22家單位為梅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倉海詩廊榜上有名。(丘銳妮)
主辦單位 / 廣東省文化和 旅遊 廳 羊城晚報社
總策劃 / 李斌 杜傳貴 林海利
編委會主任 / 曾穎如 孫愛群 孫璇 胡泉
本期統籌 / 馬漢青 姚志德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
❷ 為什麼陽鑼鼓面臨失傳
論民間鑼鼓的傳承與發展民間鑼鼓是我國民族音樂的核心,曾有「天下無樂不鑼鼓」和「無鼓不成樂」之說。很明顯可以看出民間鑼鼓在中國民間音樂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近些年民間鑼鼓的發展卻不盡人意,例如很多地方的民間鑼鼓技藝面臨失傳,部分民間鑼鼓在歷史舞台上漸漸消退,這種現象的產生不容忽視。需要我們民間鑼鼓的傳承人、研究民族打擊樂的專家學者、民間鑼鼓的行政主管部門齊心協力去做大量的工作,讓我們的民間鑼鼓得以傳承與發展。
讓民間鑼鼓在現代社會發揮它巨大的社會功能與價值。民間鑼鼓的現狀全國各地的民間鑼鼓受到的外界影響不同,傳承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各自的發展狀況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其中包括墨守陳規一成不變的傳承;還有的為了促進發展,進行了一些改編,但在改編的過程中遺失了很多本應該固守的傳統藝術風格,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使之不倫不類;發展較好的民間鑼鼓通過一些全國性的賽事活動,在原鼓種的基礎上進行了科學的編排,在音樂結構上進行了更高藝術層面的二度創作,形成了較為優秀的民間鑼鼓。例如:太原鑼鼓、晉南威風鑼鼓、絳州鼓樂、潮州鑼鼓、苗鼓等。
大多數的民間鑼鼓在傳承的過程中卻會呈現以下幾種現象。傳統的守舊思想在民間鑼鼓的受眾群體中,傳承人的思想與自身藝術素養參差不齊。很多的民間藝人存在著守舊思想。例如,晉南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臨汾市的霍州、汾西、洪洞、堯都、浮山、襄汾、侯馬、蒲縣、鄉寧九個縣區。並且每個縣區的各鄉鎮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傳統曲牌。在傳統的晉南威風鑼鼓體系中,有一大部分村子只打本村的曲牌,不學外村曲牌,本村的曲牌也從不外傳。大部分民間老藝人一輩子可能就只打著自己的十首八首曲牌,很難接受外界的影響。
因此,在自身發展上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傳統晉南威風鑼鼓的表演是「打曲牌」,曲牌本身具有一定的音樂規律,但整體的音樂結構都過於「平」,強弱對比關系、速度對比關系較差。如果從音樂本身和提升藝術層面來講的話就需要互相結合、取長補短,而民間鑼鼓的老藝人大部分思想較為守舊,他們認為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不能改變,改了就不是老祖先的東西了,這方面固守成為了發展上的一定的阻礙。民間鑼鼓曲牌的嚴重遺失民間鑼鼓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豐富的音樂素材。這些民間鑼鼓曲譜以民間記譜和老藝人口傳心授的形式,構成了我國民族打擊樂的一座寶庫。國家雖然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但大多數的非遺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缺少上一級單位必要的監管,監管不到位非遺的保護就只能是流於形式,很大一部分鑼鼓曲牌已經失傳或者面臨失傳。民間鑼鼓的傳統曲牌的搶救、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民間鑼鼓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民間鑼鼓最主要的社會功能是婚喪嫁娶。民間鑼鼓的傳承人中大多數為子承父業,家族式的民間樂隊,這樣的民間樂隊社會地位極其卑微,甚至不受人尊重,樂隊的從業者也只能勉強養家糊口。因此,很少有人想去學習,更很少有人去把它當做一種職業,這樣的社會地位一直延續至解放後。如何讓民間鑼鼓從業者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提升到一個合理的高度,是當下各級政府和學術界應該思考的問題。
❸ 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化的策略有哪些
1.崑曲
時間:2001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古琴
時間:2003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素質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幹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3.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時間: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麴,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集歌、舞、樂於一體。「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 其以 「十二木卡姆」 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麴,這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中國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2、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3、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4、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今天,剪紙依然是中國百姓用以表達意願、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當代民俗活動,呈現出互動的活力和再創造的面貌。
5、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由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築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和審美意向,凝結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現了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6、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採用「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7、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和浙江等全國廣大地區均各具特色。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8、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舞蹈具有生態、純朴、粗獷、和諧的特徵。舞前踩地神祭祀,表達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農樂舞已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
9、《格薩(斯)爾》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借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於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史詩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兒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由於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的不同,又被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三個大類。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之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發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歌競唱活動——「花兒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與情感交融的特殊價值。
12、《瑪納斯》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後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傑出創造和口承「網路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間。
13、媽祖信俗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發展和媽祖影響擴大。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2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
14、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地區和國家也能聽到這種方式的歌唱。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人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元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南音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珍愛的文化遺產。
❹ 樓觀鎮的非遺文化
軍寨道情
軍寨道情是關中道情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唐代道教的教曲,起先宣傳道教的教理、教義,並以宣傳道教修身養性,改惡從善為宗旨,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點化」。
道情是以「清、賢、高、載」四字為教義宣傳。「清」是清靜無為、「賢」是賢壽重德、「高」是高風亮節、「載」是宣傳教義,大部分以道教故事為主,或以道教經典編成句樂,吸收民間歌謠,發展成為許多曲種,形式有立唱、坐唱,配有魚鼓、尖板、雲香板、撞鈴等打擊樂器。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嗚夜啼》、《牧羊夫》、《五更調》、《雁兒舞》、《十三調》、《耍孩兒》、《梅花調》等48個,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一唱到底。板式有苦音塌板、連板、代板、慢板,唱腔優美綿淳,悅耳動聽,道教音樂色彩濃厚,劇目有《賣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孝母得金》、《狀元及弟》、《三孝廉讓產》、《呂蒙正趕齋》、《小姑賢》。在樓觀地區,以軍寨村道情為代表,故稱軍寨道情。
樓觀鑼鼓
樓觀村村都有鑼鼓隊,鼓譜大同小異,以八卦太極鼓為基礎,吸收了其宅鼓樂的打法,鑼鼓隊出發,由儀仗隊引導,數十面彩色牙旗獵獵飄舞。鑼鼓配有大鼓、中鼓、大鑔、中鑔、中鑼等。鼓點緊促,流傳鼓譜有《小沙鍋》、《大沙鍋》。
牛斗虎
牛斗虎是民間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產生於樓觀鎮八家莊,有五人表演,其中2人扮虎、2人扮牛、一人扮牧童。八家莊的牛斗虎有四大勢、八小勢、二十四個平陽勢。老虎的撲、搜、望、趔、立、卧、坐、縮、滾、跳,虎虎有勢。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縮叉、挖耳等動作,頑皮可愛,表演緊張激烈。虎有虎威、牛有牛勁,表現了邪不壓正、弱不懼強、勇於拼搏、戰而能勝的思想內涵。
竹馬
竹馬是常見的民間舞蹈之一,樓觀竹馬最具代表的是鹿馬竹馬,舞時場上有8個竹馬,馬的前胸和臀部各點有蠟燭,跑起來不滅、不倒,竹馬隊形有白馬分鬢、老龍纏樹,四盞燈、釣花、蛇退殼、里摞城、外摞城。表演里摞城、外摞城時,領隊者手中持8個約2丈長的細竹篾,另一端發至騎馬者手中,4匹馬順時針跑,4匹馬逆時針跑,8個竹篾不亂不散。
地遊子
地遊子是民間舞蹈,一般由六個姑娘表演,著長裙廣袖古裝,腳踠處套掛蓮花彩圈,用細彩繩系腰,踏著輕柔和緩的音樂鼓點,緩行慢舞、碎步輕移、平穩輕盈,如蓮花仙子水上漂,隊前的領舞以紗扇、拂塵開道,變換隊形,合唱民歌,歡快熱鬧。樓觀地區的地遊子以姚村為最名。
木偶戲
以前在樓觀地區活動著幾個木偶團,現在只剩下大玉、延生觀兩個劇團,在清朝時期,以泥塑為主,民國時期實心木雕演變至今鏤空木雕,紙塑頭型減輕、身型增大,依據形象、性格,設計成扁圓、胖瘦不同的形態,誇張生動、浪漫奇特、典型鮮明、比較寫實,臉譜色彩鮮明、細膩,神情兼備,是上乘的工藝品,木偶表演唱腔以秦腔為主,表演者一手舉木偶,牽動細繩、引動眼睛、邊舞邊唱,動作舒展灑脫、唱腔慷慨激昂、凝重蒼郁,主要表演劇目《下河東》、《斬秦英》、《雙宮誥》等。
皮影戲
皮燈影也稱牛皮燈影、小戲,樓觀鎮目前只有西樓村的皮影戲部分演出,樓觀皮影鏤刻精巧,把牛、驢皮經過細制,施以陽刻、陰鏤、細鑿、粗截等手法,刻成人物、走獸、用具、擺設,經染色、罩運、熨平、連綴而成,都是精美的工藝品,極具收藏價值。唱腔主要是秦腔、弦板腔、道情,絕技有刀砍頭落、馬踢頭飛,唱段有《花亭相會》、《下河東》、《進新府》、《唐王游地獄》、《抱火斗》等。
社火
社火是靠扮演、造型、技巧取勝的民間藝術,也稱「耍社火」,分為單馬社火、對馬社火、車社火、高台社火。主要扮演各種歷史神話人物、戲劇人物、戲劇故事為主,焦鎮村的社火是樓觀鎮的代表,多次受到表彰,特別是正西社的青器艷光、正東社的血社火,各俱特色,深受群眾喜愛。
芯子
芯子是社火中的高雅藝術,在專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大拇指粗的鋼筋,約2米,用彩色紙作成造型,表演出將4—10歲的兒童,綁扎其上,站在頂端,場面驚、險、巧、奇。
秦綉
秦綉源於西周,振興於今,是秦綉的產地之一,主要分手工綉品和機制綉品兩大類。樓觀多為手工綉品,主要針法為平針、齊針,綉品有門簾、床幃、被面、枕套、裙襖、鳳冠霞披、老虎枕、綉花帽、香包等。
剪紙
樓觀剪紙構圖豐滿完整,布局講究,有主有從,有淳樸、粗獷、簡練、明朗的特點,包含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具有古樸的民間風格,主要形式有:窗花、床幃花、門畫、掛簾、枕花、鞋花、雙喜花等形式多樣,有花鳥、飛禽、走獸、神話人物、傳說故事,樓觀鎮鹿馬村的呂孔雀和新安村的魏鮮麗的剪紙作品於1989年赴法國「東方藝術節」獲三等獎。
面花
面花俗稱花饃,節日陳設的花饃有「魚饃」寓意「吉慶有餘」,「雞饃」寓意「黎明早起」。蒸饃時,火候很講究,否則不能成型,製作時留出恰到好處的餘地,做到一次性成功,花饃蒸好後,再施以紅、綠、花等鮮艷食用色素點綴,說是觀賞的藝術品,又是可口的美食。
泥塑
樓觀泥塑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泥塑,另一類是泥塑神像。自然泥塑在廣大農村比較普遍,大部分是農村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比較喜歡製作,隨地取土,搓泥揉克、捏制模型、塑胚罩粉、開紋點彩,製成花樣繁多的彩色塑像,主要供人娛樂、欣賞。
泥塑神像就不同,首先要確定神像的音容形像,然後與主人達成意見,一般在延生觀代家樑上取土(主要是那裡的土沒有砂石),用木條紮成空心骨架,草繩纏身,然後上泥、掛衣,大部分塑好的神像用紅被面蓋好,眼睛用紅紙糊,選擇吉日揭幕開光。
紙扎
在樓觀紙扎藝人比較多,他們用竹葦作骨架,用彩色紙塑成各種燈籠,廟會祭品,喪葬祭品,種類繁多,式樣美觀。一般燈籠最多,發展較快,特別是蓮花燈籠,玻璃紙燈籠很受周圍鄉村群眾喜愛。廟會祭品,大多扎出亭台樓閣、山水花草,鈽以戲劇人物或歷史故事,濃墨重彩,精心扎彩,是紙扎中的精品,件件都是民間藝術品,深受群眾歡迎。喪葬祭品,一般有紙扎的幡、斗、花圈、童男、童女、彩馬、金山銀山,現在又推出彩電、冰箱、沙發、別墅、轎車等陪葬祭品。
彩繪
彩繪在樓觀有悠久的歷史,主要和樓觀台的多次重建有關,彩繪藝人比較多,目前已成立了兩個彩繪隊,他們是南寨彩繪隊和界尚彩繪隊。
這些藝人們用各種顏色的染料,精心繪製成美麗圖案,有山水、花草、鳥獸、人物、歷史故事,代表作有界尚彩繪隊製作三原城隍廟彩繪,南寨彩繪隊製作樓觀台說經台長廊彩繪。
天燈
樓觀天燈是樓觀台的一景,有800多年的歷史,是由白紙、細鐵絲、薄竹篾製成,每天晚上放行,臨放行前,將蠟燭穩定在細鐵絲上點著,隨著燈內的受熱膨脹變轉,天燈慢慢上天,飄在樓觀天空。
樓觀天燈有段故事,傳說宋朝時,南方有位王秀才游學到樓觀台,在觀內讀書並得到道士的資助,秀才發誓如果得中,一定要出家為道,侍奉老君身旁,王秀才進京果然得中,心想如果棄官有違皇命,如果不去樓觀台有違誓言,正在左右為難,正月十五晚上,在京城看見人們放天燈,他想何不作對天燈,代替他在老君的身邊,於是就請老藝人作了一對,放在樓觀台上空,永遠伺俸老君。
青器焰光
農歷正月二十三,是樓觀鎮焦鎮村最後一個年會,也叫「落馬會」。年會上,正西社表演的就是「青器焰光」。
青器焰光是一個極具欣賞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有的是把碗、碟、勺、壺這些青器傢伙固定在一個大轉盤上。而焦鎮村的青器焰光則是先把紙紮成美麗的亭台樓閣,把一個摘星樓扎的非常漂亮,工藝精巧、講究,樓四周的牆壁是用細紗做成,然後把這些青器用中草葯熬制的特種「上葯」粘上,樓的四個飛檐屋角更是各掛一串由八個細瓷碗倒累成的「風鈴」,邊走邊發出響聲。每件青器都搖搖欲墜,但每次社火游完都沒有一件掉下來,等到結束後,再用「解葯」取下。
脊獸
脊獸是樓觀鎮農村燒制的一種建築工藝品,主要是安裝在新建房屋的脊上,藝人大部分集中在樓觀鎮北寨村五組,把延生觀代家樑上的土運來攪和、揉團,藝人用手工捏製成雞、魚、鴿子、仙鶴等飛禽走獸,並配有龍、鳳形象,裝進窯里,燒製成土陶。
在使用脊獸時有講究,凡是民用建築一般只能使用雞、魚、鴿子、松鶴等,雞代表著「吉祥如意」,魚代表「連年有餘」,鴿子代表「和平」,松鶴代表「長壽」,但不能使用龍、鳳。燒製成的龍、鳳只能在廟宇上使用或其它專用宮殿上使用,使用底部配有雲瓦,顯得古樸莊重、吉祥富貴。
秧歌
秧歌是樓觀鎮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包括腰鼓,全鎮目前有二十支秧歌隊,一般由30—50人組成,逢年過節,表演秧歌時,前面有幾十桿彩旗飄飄,幾十面鑼鼓轟鳴。扭秧歌不論是中青年婦女還是老年婦女,個個喜氣洋洋,踩著悠揚的鼓點,身穿紅、綠古裝,手持紅綢,邊走邊舞,深受群眾喜愛。
孝歌
孝歌是流行於樓觀鎮山區各村的民間小調,曲是由陝南傳到樓觀鎮,一般在安葬已故老人前一天晚上演唱,由3—5人組成,並配有鑼、鼓、鑔等樂器,演唱時有一人唱,有時有眾人合唱,主要演唱的內容有《二十四孝》、《三十六朝》、《三十六古人》等。
孝歌傳入樓觀鎮歷史悠久,但隨著這幾年山區經濟的發展,及期國家政策的變化,許多山區人遷移到山外,山裡只留下老、弱、婦女等,孝歌逐漸衰落下去,成為樓觀鎮面臨瀕危的民歌。
布藝
布藝簡單的是彩色布頭,綵線為原料的製品,經過農村婦女的加工,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過去人們做成的有香包、荷包、老虎枕、布老虎、虎頭鞋等。現代人越來越追求貼進自然,表現這個主題的布藝、色彩變的淡雅、明塊、米白、淺褐、磚紅、暗綠等,「大地色」廣為流行。圖案則偏向簡單、活潑,以植物根葉、花朵、海洋魚類、珊瑚、貝殼等為描述對象的題材將更加突出,花布藝紋理上,講求粗獷與細膩的對立統一。
布藝也同時是集民間剪紙、雕刻、製作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主要依賴於傳統民俗而存在,孩子滿月時外婆家送布老虎,布藝也可裝飾家庭,讓家庭更加溫馨。布藝的造型典雅考究,顏色簡潔明快,形象逼真可愛,天然成趣。
馬角
馬角是樓觀鎮民間一種俗神信仰,一般在東西樓古會時,附近各村都要向廟上俸送祭奠紙扎、大蠟等祭品,一般都有三個「馬角」護衛。
馬角亦叫法馬角,起早選擇三四個成年有經驗的人,准備大刀、幡、表等物件,在神像面前焚燒跪拜,然後鑼鼓齊鳴、震耳欲聾。法馬角者在鑼鼓聲中舉刀燃表,效法護法神下凡附體,逐漸掄起大刀,似暈非暈、似醉非醉,後邊有一個人「攏馬角」,邊走邊喊,唯恐大刀掄起傷了觀眾,大家見了退而避讓,等到指定地點,把祭品上供,紙扎焚化,馬角逐漸休息,蘇醒過來,亦叫「落馬角」,至此,法馬角全場結束。
❺ 蘭州非遺:蘭州太平鼓簡介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因災難人們就要驅魔祛邪,因戰爭人們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們就要歡騰高歌。在蘭州,震天動地的太平鼓就成為人們宣洩情感的一種媒介。一起來了解下 蘭州文化 中的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於甘肅省蘭州、皋蘭、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太平鼓作為蘭州地區城鄉人民喜愛的漢族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慶典活動,太平鼓表演都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那鏗鏘有力的鼓點,顯示了黃河之濱人民的英雄氣魄,其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西北特色和藝術魄力。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2006年5月20日,蘭州太平鼓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蘭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龍騰虎躍、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只見鑼鼓擊節、鼓身飛舞,眾多鼓手前縱後躍、左旋右轉、忽而天、忽而地、時而跳打、時而舉打、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猶如萬馬奔騰,春雷滾滾。
太平鼓有「大轎迎賓」、「黃河兒女」、「擂台比武」等多種表演形式。鼓隊有24至48人,多的達到108人。鼓手在領隊的號令下擊鑼伴奏,隊形不斷變換,一會兒是「兩軍對壘」、「金龍交尾」、「雙重突圍」,一會兒是「車輪旋戰」、「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蘭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們的基本步是:閃、展、騰、挪、翻、轉、跳、躍。他們前跳一丈龍擺尾,後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龍戲水,右斜似猛虎吞羊;進步連環十三鞭飛揚,驚心動魄。
蘭州太平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工作者的編排、加工和完善,逐漸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在此基礎上糅進戲劇架子功技法和武術技法,加強節奏的變化,單一的太平鼓擊鼓節奏衍出輕、重、緩、急的不同打法,隊形變化也更加流暢。鼓、鑼、鈸新技法的編排使蘭州太平鼓更加音樂化、美術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合理的發展。
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當鑼鼓響完,鼓手圍圓,先打「鷂子翻身」,一層、二層、三層,層層開花,象徵著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鼓手們打「黃河激浪」時,他們輪番將鼓拋向空中,一層落下,一層又起,大浪滾滾齊頭並進,從不同的角度表現黃河洶涌澎湃不可阻擋的氣勢。其它陣法還有:鷹擊長空、響雷驚炸、兩軍對擂、四門、三陽開泰、鐵臂合圍、萬馬奔騰等等。
發掘、保護甘肅蘭州太平鼓舞,不僅對繼承和豐富中國鼓舞文化有積極意義,而且能增進中國古代舞蹈、音樂的學術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蘭州太平鼓的生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活動人數大量減少。需要採取措施,加強對蘭州太平鼓的挖掘、保護、整理和提高。
❻ 文化遺產日活動主持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識,文化遺產是文明傳承中不可剝離的載體,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文化遺產日活動主持詞,僅供參考。
A:尊敬的各位領導
B:各位來賓
C:現場的觀眾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鑼鼓聲)
A:六月,是孩子的節日,天真無邪,美麗盛裝。
B:六月,是熱情的國度,氣流如火,歡快奔放。
C:六月,是放飛的季節,十年寒窗,莘莘學子。
A: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日”,小店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在音樂廣場、隆重舉行主題為“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小店區“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
B:這既是對世界文化遺產日活動的大力宣傳,也是對小店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C:今天有幸請到的領導和嘉賓```````
A: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的精神高度,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對傳承中華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B: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挖掘、保護、傳承好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C:今天我們精心挑選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項目將在這里進行集中展示。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現場的觀眾朋友們,小店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第七屆世界文化遺產日”文藝展演
(ABC)現在開始。
1.舞蹈:《幸福萬家春》
C:踩著幸福的節拍,首先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太原秧歌。它產生於太原南部地區,是小店區最重要的傳統民間文藝表演形式,20xx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新編太原秧歌劇“農家樂”,20xx年榮獲全國群星獎金獎,為太原市、小店區爭得了榮譽。
A:下面,讓我們邀請國家一級編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原秧歌”代表性傳承人、太原市優秀專家***老師做精彩展示!
2.太原秧歌--***《賣燒土》、《撿爛炭》
B:快板詼諧幽默,表現力強,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藝表演形式,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優秀青年演員李陽、劉麗嬌表演快板書“婆媳大戰”。
3.快板書-- ***/***《婆媳大戰》
C:“太原民歌”是流傳於太原一帶的民間音樂表演形式,小店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在太原民歌的保護傳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近期出版了太原民歌專輯,收錄經典民歌16首。“十二月採花”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品。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太原民歌優秀演員***為大家演唱“十二月採花”
4、太原民歌--太原民歌《十二月採花》
C:目前我區共有區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入選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8項。其中二鬼摔跤也是其中一項。二鬼摔跤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表演打鬥激烈、詼諧幽默,在兩節文藝活動以及其它節慶活動中多次進行過精彩展示。下面請“二鬼摔跤”代表性傳承人***做精彩表演!
5、二鬼摔跤--***
A:傳統舞蹈是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表演形式,小店區文化館舞蹈隊致力於傳統舞蹈的挖掘和傳承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下面請小店區文化館舞蹈隊表演傳統舞蹈“晉韻”。
6、傳統舞蹈--小店區文化館《晉韻》
A:***老師是國家二級作曲,太原市優秀專家,太原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太原民歌的挖掘、整理、保護和表演工作,為太原民歌的保護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鄉村叫賣曲”和“串門門”是*老師拿手的節目,曾經上過山西電視台“歌從黃河來”,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邀請*老師精彩展示!
7、太原民歌--***《鄉村叫賣曲》《串門門》
B:辛村形意拳是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體育競技類的重要項目,清代以來的各個時期都涌現出傑出代表人物,並多次獲國際國內大獎。請欣賞他們的精彩表演。
8、辛村形意拳--***等
C: 太原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內涵豐富。 尤其是太原民歌深受人們的熱愛。接下來請欣賞由李繼萍給大家帶來的民歌《晉祠是個好地方》。
9、太原民歌--***《晉祠是個好地方》
A:晉劇是最受太原人民喜愛、群眾基礎最好的文化遺產項目之一,下面我們邀請優秀晉劇青年演員、丁派傳人、20xx年度山西電視台走進大戲台年度總擂主***表演傳統晉劇“日月圖”、“交印”。大家歡迎!
10、晉劇--***《日月圖》、《交印》
A: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扎實根基。
B: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象徵、
C:此刻,我們正走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陽光路上繁榮文化,振興中華!最後請欣賞小店區文化館舞蹈隊表演的舞蹈,“陽光路上”。
11、舞蹈--小店區文化館《陽光路上》
A:陽光路上,我們邁著前進的腳步,日夜兼程,不可阻擋。
B:陽光路上,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和諧的中國引領方向。
C:陽光路上,我們展出盛世的畫卷,譜寫祖國的壯麗輝煌。
A: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僅 是歷史發展的見證, 而且 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B: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將會繼續全力 保護和 傳承 好 身邊 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希望您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手中薪火相傳。
C:親愛的朋友們,小店區“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日”文藝展演到此結束。
ABC:朋友們,再見!
A: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B:現場的觀眾朋友們,大家
AB:上午好
A:今天是我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我們隆重舉行主題為“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的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
B:這既是對文化遺產日活動的大力宣傳,也是對聊城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A:今天我們有幸請到的領導和嘉賓有。。。。。
B:。。。。。(介紹領導)
A: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場。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的精神高度,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對傳承中華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B: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挖掘、保護、傳承好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A:今天我們精心挑選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項目將在這里集中展示,來為文化遺產點贊,為美麗中國添彩。首先請欣賞:古琴與太極表演《流水》表演者:
B:豫劇被西方人稱贊為“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們聊城豫劇院也贏得了一連串閃光的榮譽和稱號。下面請欣賞由。。帶來的豫劇表演《高中生來山溝當了農民》。
A:蘇州評彈歷史悠久。從清乾隆時期已經流行,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蝶戀花》是毛主席寫於1957年的一首詞。該詞不僅是抒發悼念情感之作,寄託了毛澤東對夫人楊開慧烈士和親密戰友柳直荀烈士的無限深情。激勵廣大人民捍衛革命成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蘇州評彈經典曲段:《蝶戀花·》
A:再次感謝表演者精彩演出。好,各位,在去年大概也是這個時候,運河八年申遺,夢圓多哈。大運河成為了我們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作為運河博物館 的工作者,我們尤為高興。
B:是的,運河申遺不同於古建築、古遺址的申遺,大運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對這類項目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尚屬首次。
A:對於我們來說申遺成功是第一步,後申遺時代對“活態遺產”的保護任重道遠。
B:下面我們兩位給大家帶來一首歌曲:《親吻大運河》
B:謝謝大家,我們還是一起掌聲請出下一位表演者帶來的古典舞:《採薇舞》
A: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徵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的,可以說京劇已經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而且在世界上很多知名藝術家看來中國京劇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所以我們抓緊來欣賞:京劇《紅娘選段 小姐多風采》。
B: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漢族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從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直到今天古琴演奏仍廣為流傳,接下來的《梅花三弄》堪稱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請欣賞
A:果然是一曲士子風骨的頌歌,不見一絲浮躁。梅者花之最清,琴者聲之最清。漢舞者,當屬接下來《禮儀之邦》最好看,由請舞蹈演員。
B:接下來我們要欣賞到的節目是山東快書,山東快書發源於咱們臨清、濟寧、兗州一帶,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2006年5月,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武松打虎》
A:有人說:漢服不過是一個載體,但只要穿上漢服就會讓人安靜,尤其是與漢服相關的有一整套傳統禮儀,一番學習演繹,人的舉手投足,說話走路,自然而然就有了禮儀之邦的風范。不信你看。
結束語:
A: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而且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B: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將會繼續全力保護和傳承好身邊文化遺產,也希望您加入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讓遺產在我們手中薪火相傳---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A:親愛的朋友們,為文化遺產點贊,為美麗中國添彩。第10個文化遺產日文藝展演到此結束。朋友們
AB:再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全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在包頭市圖書館舉辦以“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為主題的包頭市第八個“文化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我代表主辦單位對前來參加宣傳活動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文物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的文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共同財富,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對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市文化遺產門類比較齊全,各具特色。多年來,勤勞、勇敢、純朴、智慧的包頭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光艷奪目的各類文化遺產,岩畫、長城、古城、遺址等歷史文物絢麗多彩;二人台、山曲、傳統剪紙在包頭廣大地區廣為流傳;蒙古族服飾、趕氈、莜麵製作技藝等傳統手工技藝無不閃耀著傳統文明的光輝,文化遺產無一不滲透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出席今天宣傳活動儀式的領導有:
市人大副主任張伯群
市政協副主席侯曉菊
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應奇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石秀茹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陳明珠
參加今天儀式的還有旗縣區文體局的領導。 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參加今天宣傳活動的還有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有關媒體的朋友、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人員,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今天的宣傳活動共有兩項議程 第一項議程:為第三批包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保護單位頒發牌匾,請保護單位代表上台接匾(共有7個地區或單位代表上場接匾),請市人大副主任張伯群、市政協副主席侯曉菊同志為保護單位代表授匾; 下面進行第二項議程:請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應奇同志講話;
同志們,中華文明亘古綿延,一脈相承。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民群眾用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在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宣傳活動集中展示了我市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宣傳和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必將促進我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推進我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做出積極貢獻。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研究和利用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下,我市的文化遺產工作將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下面請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志們現場觀摩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和“包頭剪紙”保護成果展。 包頭市第八個“文化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儀式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❼ 以海陽大秧歌為例,談怎樣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求一篇小文章
海陽秧歌表演形式獨特,其內容十分豐富,表現打魚狩獵、農田耕作、大夫行醫、貨郎賣貨、錮漏鋸缸、藝人賣藝,還有扮演戲劇佳話、民間故事,粉墨濃妝,鑼鼓伴奏,列成長隊,踏拍歡舞,串街走巷。表演形勢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主要表現歡樂和激昂的情緒(大地開花、大走陣等);小場子是獨舞、雙人舞和多人舞(錮漏與王大娘,貨郎與翠花等)質朴優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由於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東雅、西俗」之說,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兩源之分。大架秧歌,舞隊文雅富麗、豪放優美,以鑼鼓伴奏。小架秧歌,舞隊樸素,粗獷,自由歡快,以鑼鼓管弦樂伴之(嗩吶、二胡、笛子等)。
編輯本段歷史起源
海陽 海陽大秧歌
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 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穀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於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於漢,創於明,興於大嵩衛城(今鳳城) 海陽秧歌的興盛時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衛設海陽縣以後。海陽舊縣城鳳城,依山傍水,海運方便,是當時海陽經濟文化的中心,這勢必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發展。當地有這樣一首民謠:"鄉下秧歌進了城,先拜娘娘後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說明秧歌當時已成為慶賀節日不可少的活動內容,而鳳城已是四鄉秧歌的活動中心。 海陽秧歌得以逐步發展、日趨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斷地吸收各種外來藝術的精華,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陽柳樹庄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鑒蜀歌了。另外,海陽秧歌中"樂大夫"俗有"螳螂門"、"八卦門"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動作汲取了不同拳術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編輯本段風格特色
特點
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豐富,隊伍結構嚴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後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 老百姓總結了它的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一。五是走陣多變,布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根據這些特點,海陽秧歌形成了形式、內容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精粹,也是百姓過大年時一道豐盛的"大菜"。海陽秧歌在膠東這片熱土上,紅紅火火,蓬勃發展起來。
組成
海陽秧歌的隊伍主要有"執事、樂隊、舞隊"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由三眼銃、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 樂大夫是舞隊的指揮,左手抱傘,右手執甩子,關於其身份,民間傳說不一,有說是一看場佬,反穿皮襖是為禦寒,手抱雨傘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也有說是一過路大夫,手執馬甩是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組成,武生扮相,排在隊伍前列,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單手擊鼓,左手雖持鼓槌但不擊鼓,只隨節奏相應地做動作。 小嫚作鄉間 海陽大秧歌
姑娘扮相,原與花鼓結對表演,後逐漸脫離花鼓而獨立表演。 貨郎與翠花。表現鄉間小商人串鄉走村,村姑挑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 箍漏匠與王大娘。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兒旱魃所變,她私自下凡,變成村婦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變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捉拿王大娘歸天。藝人選取二人相遇後戲逗打鬧、相互周旋的情節,編排成一段雙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陣,又可以在演場時單獨表演。 丑婆與傻小子。丑婆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子則是頑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隊中不受局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則,而節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鑼(一板三眼)。歌曲多為民間小調,演唱時,中間進有打擊樂插入,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跑四川》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笛子、笙、二胡等樂器伴奏。
編輯本段基本動作
海陽大秧歌素以粗獷奔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於世。 海陽秧歌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風格。即"大架子秧歌"與"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以顏明玉、王發為優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傳為海陽 海陽大秧歌
西北部地區,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當秧歌隊串街走陣時,主要是以兩豎排隊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貫串始終。 而在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鑼鼓鏗鏘、萬馬奔騰,宛若大河滔滔。小場子多是雙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橋流水,一波三折,美不勝收。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隨著社會發展,海陽秧歌的形式與內容不斷變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沒有變,人們素以看秧歌、演秧歌為生活中一大樂事。正月間,每當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牆頭、屋頂、樹上……處處擠滿人群,"沒有秧歌不叫年",已成為群眾的一句口頭禪。人們的喜愛為海陽秧歌的延續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海陽秧歌也因而經久不衰,得以繼承和發展。 幾十年來海陽大秧歌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重視和支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和提高,賦予了新的活力。早在1958年,文藝工作者對海陽秧歌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在原來的基礎上推舊出新,把這一民間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並搬上文藝舞台。於1959年拍成電影,從此海陽秧歌躍居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而著稱全國。海陽秧歌的著稱,不僅為這一藝術形式帶來復興的新階段,而且為舞蹈工作者打開了搜索民間舞蹈藝術寶庫的大門。中央、省、地市舞蹈工作者,在學習掌握海陽秧歌豐富的舞蹈語匯和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前 海陽大秧歌
後創作出一大批具有這一民間藝術特色的優秀舞蹈。 總政歌舞團、解放軍藝術學院創作的獲獎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現出了鮮明的海陽大秧歌的藝術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系,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 近年來,海陽大秧歌在藝術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間老藝術人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地得到了繼承、發展、改革和繁榮,在一系列的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1994年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朴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同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12月份又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96、97年連續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聯歡晚會的拍攝演出。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取得成績
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課程。 1994年9月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朴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 1994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並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 1995年10月,在'95金華中國優秀民間廣場舞蹈展演中,榮獲最高獎--優秀表演獎。 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96、97年連續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聯歡晚會的拍攝演出。 1997年海陽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8月,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前的暖場演出。 近年來海陽大秧歌還受邀參加煙台毓璜頂廟會、青島啤酒節等大型活動,收到群眾的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❽ 非遺的手藝越來越年輕化,這種現象你怎麼看
在20世紀中葉,人們認識到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全球工業化與城市造成的破壞和威脅。那時候非遺文化是上一代在傳承,很多人在擔心非遺文化會消失,因為那時候的年輕人一心想要賺錢,覺得做“非遺”賺不到什麼錢。直到最近幾年,非遺文化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關注、熱愛,尤其是電商和短視頻的流行,使非遺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非遺文化是佔有一大席位的,非遺手藝越來越年輕化,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無疑是最大的益處。
❾ 非遺情,非遺韻,東科大學生探訪舟山非遺中心
7月10日,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遺知識儲備,浙海大東海科學技術學院「 探非遺之韻,傳群島之魂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員前往舟山市文化博物館三樓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進行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鄭飛娜熱情接待了隊員們。
舟山市文化館集藝術培訓、美術展覽、綜合演出、文化研究、藝術交流、辦公管理等功能於一體,體現為全市文藝團隊的輔導、培訓中心,全市文藝作品的創作、指導中心,全市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中心,全市文化現象的調查、研究中心,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中心。鄭老師詳細介紹了舟山現有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分別為舟山鑼鼓、觀音傳說、舟山漁民號子、傳統木船製造技藝、漁民謝洋節。「舟山非遺項目雖少,但卻極具特點,海洋性是舟山非遺的獨特之處。」鄭老師驕傲的說。在談起對非遺保護想法時,鄭老師感嘆道:「對非遺的保護,首先建立在對非遺的深厚感情上,作為一個地道的舟山人,這些寶貴的文化同樣也是她不可割捨的鄉情,非遺的文化要傳承,同時保護非遺的情感也同樣應傳承給下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精粹,同時,某些非遺項目存在需要『土壤』,現在的生活里沒了當時的那個環境而逐漸走向沒落。而對於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瑰寶,及時提供展示舞台,多給它展示的機會,讓更多的人認識它,讓更多的人喜歡它,讓更多的人參與它,就是對於這些文化最好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情,非遺韻,這些都是需要隊員們在與非遺文化交流過程中深刻感受與品味。通過今天的參觀,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大學生「探非遺之韻,傳群島之魂」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將為保護、傳承和發展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不懈努力。
通訊員 熊雙雙
❿ 山西非遺手抄報
1、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山西省平遙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於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布至北方廣大地區。
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5月20日,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51。
2、朔州秧歌長期在當地流行,並演變為不同的藝術形式,為研究中國民間藝術的發展、流傳以及演變提供了鮮活的材料。由於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受表演的時限性影響,朔州秧歌與其他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一樣,漸漸走向瀕危境地,搶救保護工作時不我待。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朔州秧歌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左權開花調,流行於山西省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20世紀30年代,左權開花調從左權民歌中派生出來。左權開花調歌構思精巧,歌詞新穎,襯詞襯句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強。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左權縣申報的左權開花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1。
4、晉南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表演起來鼓聲如雷、粗獷豪放;鈸音清脆、盪氣回腸;鑼鳴鏜鏜、排山倒海,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臨汾市申報的晉南威風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56。
5、義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