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頭腦文化是什麼

頭腦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4 18:03:36

傳統文化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啰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⑵ 中國傳統文化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開個玩笑,一個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飛出去,就是一個文化現象了。如果是兩個女人,一個哼一聲兒,一個呸一聲兒,這文化就復雜多了。文化的廣義性,導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蝟難下嘴的尷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我被託付一件困難的工作,就是談文 傳統文化之崑曲
化。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范圍它的意義,這正象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裡之外,它無所不在。呼呼,講到這里,同學們就會發現,這傢伙抄襲我們的道家始祖,試看老子原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物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用不著翻譯,大家就能看出來,洛威爾抄襲老子,僅把名稱換了一下,老子談的是道,這丫改成文化了。這里開個玩笑啊。
二、狹義解釋
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 傳統文化
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佛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三、其他分法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羅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編輯本段關鍵詞
一、諸子百家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傳統文化之剪紙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二、藝術
★琴★:笙、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三、傳統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詩經》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敬老)、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正旦、元旦、元日)為代表。 傳統文化之皮影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粵劇、徽劇、漢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四、民間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傳統文化之服裝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綉花鞋、老虎頭鞋、維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鮮服、藏服、苗服、銀飾(苗族)、旗袍(滿族)、蒙古袍、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五、其他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 傳統文化之服裝
斗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 傳統文化之服裝
)、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編輯本段挽救傳統文化
一、基本情況
傳統文化之神話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亘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們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二、二戰後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911」事件以後,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三、尋找良方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四、道德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麼科學、多麼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麼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五、人道倫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五倫關系 道德倫常 失道德倫常 夫婦 夫唱婦隨 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 父子 父慈子孝 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 兄弟 兄友弟恭 兄弟關系淡漠,甚而反目為仇 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 君禮臣忠 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 朋友 朋友友信 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 我們想在何種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中生存? 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 從家至社會人際關系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沖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系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我們不能不佩服古聖先賢隨順自然的大智慧;我們不能不感恩留下並傳承這悠久傳統文化的中華祖先。 如果我們都能做順道有德之人,則各種家庭、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天下太平。
編輯本段傳統文化的形勢
一、發展方向及觀點
☆傳統文化形勢☆——用發展、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所處的形勢
1、對照
《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優: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精神境界,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鼓吹皇權,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抑制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阻礙發展等 (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用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崇高天倫。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高尚道德。馬援馬革裹屍,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上空」,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世界文化時代的到來,終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阻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 (三)新的時代,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1.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2.新的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3.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揚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四)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2、繼承
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一些高尚品質。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這純粹是一種意淫,愚昧可笑。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絕不是去復興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是新中華文化。
3、吸收
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4、創新
只有繼承、學習是不夠的。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二.要明確方向。說到底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三.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四.要有勇氣和意志。說到底,是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代表不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奮斗,並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5、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360多年。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資本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這十多年間,又出現國學熱,涌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已走入歧路。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編輯本段態度
「兩瓢冷水,醍醐灌頂」清醒認識傳統文化的形勢,我們應當對傳統文化抱何態度?! 【形勢】:世界格局(三個世界)、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及市場主義盛行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社會主義建設為目標的國際大趨勢下。傳統文化早已喪失主導地位,並正在被人們遺忘,但其作為世界公認的寶貴遺產正在被一些先見之士有限的繼承傳載著,必將融於現代文化,形成現代化意義上的傳統文化。 【一瓢冷水】:狂熱復古者。寓傳統於現代才是我們立足的方向! 【一瓢冷水】:叛逆求新者。(叛逆即理解為反傳統) 【我們態度】不能忘根,中國的東西需要中國人來繼承,必先保住自己的根再吸納外來的東西。

⑶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 傳統 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當然傳統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徵。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傳統文化的特徵,希望對你有用。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 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 教育 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一、典型的倫理型特徵

中國古代社會長達數千年,其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宗法專制社會。中國文化特別重視倫理道德,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表現形態中,傳統倫理思想處於中心地位,起著支配作用。

第一,強調知行統一,知識與道德統一

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其核心就是倫理道德學說,其宇宙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來,人倫效法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了,倫理化了,人的價值以倫理原則為尺度。從認識論上看,中國傳統哲學強調知行統一,認識與道德統一,認識的目的是在於覺悟,在於行德。《白虎通義》稱:「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所謂覺悟,就是打開心靈的混沌,煥發德行的潛力。以德行覺悟為認識的主要目標,既是中國文化倫理型性格的表現,又助長了它的倫理化走向。因此,中國文化認識外在客觀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與人倫道德攪在一起,而不把它當作獨立的認識對象。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可以稱作「德性文化」。在這種「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約下,中國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別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以身訓人是之謂教,以身率人是之謂化」,尊者、長者尤其要講究以表率服人。所謂「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這一思想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表達,則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人治先於法治,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第二,以懲惡揚善為宗旨,強調教化作用

中國文化十分強調「懲惡揚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國古代文學歷來就強調「文以載道」,十分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提倡美與善相結合。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用),徒錦也,況虛車乎?」(《通書•文辭》,《周元公集》),並不承認文學在傳播政治倫理學說外,還自有獨立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甫也說:「 文章 一小技,於道未為尊」(《貽華陽柳少府詩》),因文章主要是載道的而不敢以文章寫得好而自尊自傲。在繪畫藝術中,畫家著力表現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日月、天地萬物,不是為了表現它們自身的美,而是因為從它們的生命節律和形式可以聯想到人類社會的運行節律和形式,體悟到倫理道德和思想感情。正如墨竹畫家文灝說:「竹如我,我如竹。」他之所以醉心於繪畫「心虛異眾草,節勁逾萬木」的竹子,就是要用竹來頌揚謙遜的品格。堅貞的氣節,藉以砥勵自己的品格。寫物是為了寫人,以頌揚人倫道德、節操。在中國的文學與藝術中,自然都成了有性格、有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的作品方為上乘之作。中國的文學與藝術浸透了人倫道德的觀念,成為勸善的工具,教化的載體。就是史學,也不以存史為主要目的,而以「寓褒貶,別善惡」為宗旨。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孔子作《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寫歷史是服從和服務於倫理的需要。中國古代教育也是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學習文化知識放在第二位。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孟子也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明人倫」,「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無論文學藝術,還是史學、教育都以「懲惡揚善」的教化為目的,滲透了倫理道德觀念。

第三,強調「忠、孝」,充滿人文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宣傳「忠」、「孝」觀念。宗法專制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天下(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封建國家的政體就是按照父權家長制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君主是全國的「嚴父」。誠如黑格爾所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百姓把自己看作是屬於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所以,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提倡「以孝治天下」。他們認為:「其為人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在他們看來,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就能忠於君王,就不會犯上作亂,天下也就太平了。中國古代政治從來就沒有完善而獨立的法律制度,而是以德代政,以道德說教來代替法制制度的實施。此外,中國古代文化充滿人文精神,具有非宗教性品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事、人倫擺在首要地位,而不是宗教。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由於中國文化充滿人文精神,重人倫,講究「忠」、「孝」、「仁」、「義」,所以,造就了歷史上眾多的捨生取義、精忠報國的志士仁人。由於中國文化的強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數千年輝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親、忠君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意識,也是殘害人民的精神枷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糟粕,也嚴重地阻礙了歷史車輪的前進。

二、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不但有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構成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很多方面,但最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與文化中,唯有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有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這種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發展至今的一種文化類型。

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因為民族入侵而導致文化中絕的悲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因亞歷山大大帝國佔領而希臘化、愷撒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蠻族入侵而中絕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從未發生。文化學界將七個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蘇美爾文化、密諾斯文化、瑪雅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國文化——稱為人類原生形態的「母文化」。而在它們之中,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力。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化雖未受到遠自歐洲、西亞、南亞而來的威脅,但也屢屢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沖擊,如春秋以前的「南夷」與「北狄」入侵,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亂華」,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連南下,直至明末滿族入關。這些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雖然在軍事上大占上風,甚至多次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政權,但在文化方面,卻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被以華夏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或半農半牧民族在與先進的中原文化的接觸過程中,幾乎都發生了由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飛躍。軍事征服的結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毀滅與中斷,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進步。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鮮養料,如游牧民族的騎射技術,邊疆地區的物產、技藝等,從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猶如萬里長江,是由無數高山上的涓涓細流,匯合成奔騰的大河,一直向前發展,從不中斷,直到匯入大海。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既是一脈相承的,又匯入綜合了我國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體系,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奇觀。

第二,表現出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從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總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精神首先表現在對諸家學說採取兼容並蓄的學術主張。中國古代思想家雖各有所尊,但又提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並把這當-想像 作文 化發展的理想境界。所以,春秋戰國時雖百家爭鳴,互相駁難,但也互相吸收。如呂不韋就主張統攬百家,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他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上。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佛)、道三者得以長期並存,更是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包容會通精神。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佛)道三者的神可以並祀於一堂,在《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中更是可以見到三者合一的許多具體描寫。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達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事實上,古代中國除了儒、道、佛三家並存外,甚至還以寬厚的心態接受了____、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

正是這種包容會通精神,使得中國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國文化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羝、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初,曾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他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上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 經驗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三、突出的地域性和多樣性

第一,中國文化因地理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樣性。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早在兩干多年前,其版圖便「東漸於海,西被幹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中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政治水準也參差不齊。因此,中國文化自其發生期,即因環境的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元狀態,到晚周,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已大體成形:從大的文化類型來分有在濕潤的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從不同地域細分:東臨滄海有齊魯文化;「四塞之地」有秦文化;地居中原有晉文化;荊楚大地有楚文化;而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有巴蜀文化、楚文化與吳越文化;這些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由於人文地理之異,以至於文化思潮也龐雜多歧:在一定歷史時期,不僅各地區學術研究有自己傳統的研究領域,反映出文化思潮的連續性和地區間的相對獨立性,而且在同一領域中,由於地區間的差別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如清代江蘇、安徽學者皆以治經為主,浙江學者擅長治史。在宋代文壇上,形成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以徐照、徐鞏、趙師秀、翁卷為代表的永嘉派;明末形成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以袁宏道、袁宗都、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以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清代則有以朱彝尊為首的浙西詞派,以方苞、劉大柵、姚和為首的桐城派,以渾敬為首的陽湖派,以張惠言為首的吳派。這些派別均因地域得名,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分野。

第二,中國文化由於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半封閉環境中孕育和發展,而具有獨立的自成體系的人文內涵

中華民族生息在東亞大陸上,東面是茫茫大海,西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廣大沙漠,西南面是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其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形如一把巨大的躺椅,背靠歐亞大陸腹地,面對遼闊的太平洋。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文化,它產生於一個半封閉的大陸環境中。因此,中國文化遵循著一條獨立的自成體系的發展道路,與其他古代文明古國大不相同。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性與悠久性達到了驚人的統一,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珍貴現象。由於中國地理位置處於半封閉的大陸環境,中國文化的發生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情況下獨自完成的。它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以文字為例,中國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塊字,與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來流行於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拼音文字,其淵源和特性都迥然相異,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獨成一統的特例。從文學藝術上看,中國文學藝術自成一體。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與古印度的《黎俱吠陀》,以色列地區的《希伯萊詩》,古希臘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處於同一時代,但《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既不同於《黎俱吠陀》、《伊里亞特》那種近於小說、戲劇的敘事詩和史詩,也不同於《希伯萊詩》那種歌唱人生與宗教的抒情詩,而是一種以世俗生活為題材,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詩。從哲學上看,中國哲學也有一整套獨特的范疇體系。如先秦兩漢提出的陰與陽、天與人、名與實、常與變,矛盾觀中的一與二,人性論中的善與惡。魏晉時期玄家綜合儒道兩家,提出有與無、體與用、本與末、一與多、言與意、動與靜、自然與名教等等,與歐洲哲學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爾創立的范疇體系(如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等)在立論的角度和側重點上均大異其趣。
傳統文化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 武術 、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射覆、酒令、 歇後語 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正月十五 元宵節 、四月五日 清明 節、 清明節 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 端午節 、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 、臘月三十 除夕 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隨筆 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啰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猜你喜歡:

1. 2017屆高三歷史第一次聯考試卷及參考答案

2. 2017年高考歷史試題解析

3.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特點有哪些

4. 高二政治《我們的中華文化》測試題及答案

5. 中華武術的傳統文化特徵有哪些

⑷ 思維文化是什麼意思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義上的思維,涉及所有的認知或智力活動。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藉助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徵的反映。

(4)頭腦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思維技巧

1、歸納思維:從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中,推導出它們的一般規律和共通結論的思維。

2、演繹思維:把一般規律應用於一個個具體事例的思維。在邏輯學上又叫演繹推理。它是從一般的原理、原則推及到個別具體事例的思維方法。

3、批判思維:一面品評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說,一面進行思維。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歷來都強調批判思維。批判思維包括獨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權威、頭腦開放、尊重他人等六大要素。

4、集中思維:從許多資料中,找出合乎邏輯的聯系,從而導出一定的結論;對幾種解決方案加以比較研究,從而導出一種解決辦法的,就屬於這種思維。

5、側向思維:利用「局外」信息來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思維,如同眼睛的側視。側向思維就是從其它領域得到啟示的思維方法。

6、求異思維:也叫發散性思維。同一個問題探求多種答案,最常見的就是數學中的一題多解或語文中的一詞多意。

⑸ 有頭腦加文化等於什麼有頭腦沒文化又如何讀書有什麼用

有句話說,知識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想是王牌。
有頭腦,側重說有思想;有文化,側重於有知識。二者加在一起,可以說是有精神支撐的思想力,它與有頭腦沒文化這種單一思想力相比,他的思想來源更加豐富,而且其思想和主意在應用以前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有頭腦有文化的思想力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它是否符合現實,因為有理論不等於懂現實。有頭腦沒文化,這種思想力的局限在於缺乏理論論證,而不乏現實基礎,因為現實基礎正是其思想力的來源。
讀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存在了幾千年。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其對書的理解卻各異。同樣是讀書人,有些人因此成功,有些人卻沒借到力,甚至有些人還因此失敗。這樣一種情況,我們能武斷的說讀書有用無用嗎?
我個人經常想,到底是書無用,還是書不能為你所用。
讀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答案十分廣泛。我們且不論問題的功利主義色彩,畢竟我們大多數人不是做學問的人,更不是能夠站在歷史之上俯瞰歷史的極少數人。
讀書有什麼用?讀了書也不一說的清楚、說得准確,因為每個人對書的主觀態度從一開始就不同,期望值不同,悟性不同,更何況所讀的書也不同。
這不是不可知論,而是說,你想知道書對你的作用,那你就得親自去讀一讀。

以上我們說的都是思想力層面的一些東西。但這些並不等於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
起碼,事業的成功還需要行動力、表達力,很明顯,還有機遇。
所謂成功,其實是各種資源有效結合、優化配置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加減法則。
幸福的家庭,與事業的成功有交集而不重合。同樣,與頭腦文化也是如此。

⑹ 傅山與太原著名小吃「頭腦」

作為傅山先生的同鄉晚輩,我也在太原清和元趕過頭腦。太原頭腦和別處的不一樣,經過傅山先生改良,融入不少葯膳,堪稱滋補佳品。而且先生志在反清復明,所以把頭腦店命名為清和元,意在吃掉清朝和元朝的頭腦。調皮玩味中透著錚錚鐵骨,令人敬佩。山西名醫閆潤紅先生有文章專門講傅山與頭腦,摘錄於此,與大家分享。

                名醫故事|傅山與「頭腦」

                                            閆潤紅

「頭腦」是什麼?一般人恐怕很難與食品聯系在一起,殊不知,它的確是一種地方「名吃」,也是一種特製的「葯膳」,為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發明。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陽曲(今太原市)人。傅山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是進士,父親是貢生。自幼博覽群書,聰明過人,14歲中秀才,深受當時山西督學文太清、袁繼咸等人的器重與賞識。甲申之變(1644年)後,由於他儒家正統思想濃厚,認為滿清入主中原系「亡國、亡天下」,故出家為道,自稱「朱衣道人」,以行醫佈道為掩護,秘密從事反清活動,反清失敗後,堅持不與清廷合作,保持民族氣節,隱居鄉村,論字畫,談學問,施醫葯,取得很大學術成就。其友人曾對其作出「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人」的評價,這個評價從一個側面描繪出傅山德才兼備,醫儒皆精的概貌。

「頭腦」考證

「頭腦」作為食品名稱並非傅山首創,據考證大約始於十四世紀末(元末明初),《水滸》第五十一回中有「趕碗頭腦」的話,足見那個時期已經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時的「頭腦」用什麼材料,如何做法,不得而知。作為食品的「頭腦」也並非只是太原的傳統名吃,上海有一種名吃也叫「頭腦」,與太原的「頭腦」原料、做法、完全不同。但不管怎樣,提起「頭腦」,人們總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這是因為太原的「頭腦」是傅山發明的,太原「頭腦」最有養生價值,文化底蘊也最豐厚。

據說,傅山中年喪妻之後,一直未續,侍奉於母側。其母年邁體弱,長卧病榻。為使母親康泰頤壽,傅山便研製了以肥羊肉、蓮藕、山葯、黃芪、良姜、煨面、黃酒、酒糟八種葯材和食物為原料的「八珍湯」,作為老人冬季進食的早點和調補品。經過一個冬季的精心調治,他的母親百病盡消,精神煥發,從此,「八珍湯」之名不脛而走,人們稱其為「名醫孝母劑」,紛紛登門求此食方,時值清兵入主中原,傅山立志反清復明,遂易「八珍湯」之名為「頭腦」,寓意反清復明需要用頭腦。當時一位甘肅尕(gǎ)姓移民戶,在太原南倉巷開設專賣羊雜割的飯館,生意清淡,傅山懷著濟世扶貧的願望,傳授給他「頭腦」的配製方法。並親筆為這家飯館書寫牌匾,取名「清和元」。每逢遇到體虛需要滋補的病人時,傅山便讓他們吃「清和元」的「頭腦」,經傅山廣泛宣傳與「頭腦」顯著的養生療效,三百年前的太原「清和元」飯館,熱鬧非凡,門庭若市。需要說明的是當年的「清和元」飯館在太原市南倉巷的中段西側,民國年間遷到太原市橋頭街。

傅山發明「頭腦」只是百姓口傳,並未見於書籍記載,這是因為在屢興文字獄的清朝,無人肯把傅山深微曲折的反清復明用意形之紙筆的緣故。從「頭腦」的配方看,它是一服滋補良劑,有深刻的葯物配伍原理和特定的劑量,這一點也可佐證其由傅山所發明。

「頭腦」的配方和服用注意事項

「頭腦」的製作方法為:以羊肉、山葯、蓮菜(蓮藕)為原料,先將羊肉切方塊,入鍋用大火燒沸,加花椒、黃芪、良姜,改用小火煮熟後撈出,另將酒糟汁入鍋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麵糊湯,再把羊肉塊,熟山葯,蓮藕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澆上麵糊湯即成。品嘗時可以感到葯、酒和羊肉的混合香味,風味獨特,越吃越想吃。

在吃「頭腦」時,一般佐以腌韭與「帽盒」,腌韭好比是服葯的葯引子,「帽盒」是一種烤制的面餅,短圓柱形,中間空,是用不發酵的麵粉殼,合在一起,入爐烤制,喝「頭腦」時,把「帽盒」掰成小塊,泡在「頭腦」湯里,噴香耐嚼,別有風味。

清代山西榆次也有數家飯館經營「頭腦」,其中「清盛園」「頭腦」最為有名,其特點在於選用羊肉是上等的肥山羊肉,而不用綿羊肉。一碗「頭腦」,通常是四塊肥山羊肉、二塊長山葯、二片藕根、白湯無味,調料自加。

在山西晉中一帶,除太原和榆次兩地外,尚有昔陽「頭腦」。昔陽「頭腦」與太原「清和元」、榆次「清盛園」「頭腦」同出一源,在食法上,太原、榆次「頭腦」佐以稍麥、帽盒等面點,而昔陽「頭腦」則是以水餃相佐,「頭腦」做好後,即開始煮水餃,將煮熟的水餃撈入碗內,澆上「頭腦」,里邊再倒少許白酒,吃起來香甜暖熱。

傅山對吃「頭腦」的季節和時間都有特殊的要求,「頭腦」每年白露至立春上市,出售時間為寅時至卯時(凌晨三點至七點)。從前的飯館,都是在清晨掛上燈籠賣「頭腦」的,這樣做的好處有兩種說法,一是促使就餐者進行晨間運動,既有滋補之效,又取鍛煉之功,一舉兩得;也有人說,傅山讓人們天亮前打著燈籠前來是取「天不欲明人慾明」之意。

筆者個人認為這裡面還有很深的醫學道理,前面講過,中醫養生要遵循「天人相應」的原則,從「頭腦」的成份看,屬於溫熱類葯膳,用來補助人體陽氣之不足,從現代營養學來講,屬於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類食品,凌晨三至七時是一天中大自然陽氣升發的時刻,氣溫在此時最低,然而「陰盛則陽」,陰氣最盛之時即為陽氣萌發之時,這時服用溫補之品,可謂「順天而行」,與人體「生物鍾」相吻合,自然效果會好。現在有一種減肥的新理論,就是不提倡少吃,特別是早餐,應該吃飽,只要將就餐時間提就能既可保證一天足夠的能量,又不致於營養過剩,這個理論與「趕頭腦」越早越好的古老傳統不謀而合,現在很多人習慣不吃早餐而晚餐過量,從中醫養生理論來看這是「逆天而行」的,很不利於健康。

必須指出的是,「頭腦」屬於中醫的葯膳,必須遵循葯膳的服用原則,即辨證施膳,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所謂辨證施膳,就是要把葯膳當做葯來服用。葯都有偏性,中醫治病的道理,通俗地講就是「以偏糾偏」,葯膳也有偏性,與葯相比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所以葯膳必須有適用人群,具體到「頭腦」,其性偏溫而升散,故適合於體質偏寒之人,平素脾胃虛寒、畏寒喜溫者或產後營養缺乏而致奶水不足者最宜;陽盛體質,平時易「上火」者,或陰虛陽亢如某些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不宜。就年齡而言則中老年較青少年更為適宜。別外,按「因地」和「因時」制宜的原則,「頭腦」適合於北方秋冬季節服用,南方和春夏之季則不宜。以上這些都是需要十分注意的,否則不利於弘揚「頭腦」這一傳統美食。

⑺ 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佛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羅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閱讀全文

與頭腦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