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什麼特色嗎
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明珠!
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東亞著名僑鄉,是古代四大口岸之一,歷史悠久。
泉州十八景是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貳』 為什麼說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
提起東亞文化中心,肯定是少不了泉州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泉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古代時候的地位相當於現如今的上海。
元朝時候,泉州的發展達到了頂峰。被世人稱之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每天到達泉州港的船隻多達上萬艘,是我國歷朝歷代所不能企及的高度。而當時絲綢一路的發展,出現了路上和海上兩條線路。而泉州高度發達的港口經濟,使得其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點。
泉州還是我國古代至今的宗教重要之地。由於海上絲路的發展,許多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進行傳教,例如穆斯林的傳播。而直到今天,這里都還有很多的宗教信徒。所以泉州也成為我國宗教發展的重要地點。
『叄』 為什麼說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是中國第一個東亞文化之都,第一屆評選時同時當選的還有韓國光州,日本橫濱。泉州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整個東亞歷史上,特別是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類型,其文化也會間接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例如雲南傣族文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當然,相反的,外來文化也會在此地得到包容,甚至融合、發揚。泉州,作為一個從周秦時期就已得到開發,在唐朝更是成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的城市,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文化影響之深遠。
東亞顧名思義為亞洲東部地區,有點兒地理常識的都知道,東亞包括中、日、朝、韓、蒙古五個國家。泉州被稱為東亞文化之都,一是得力於中國古代開放的外交政策,二是由於該地地理位置優越,海洋運輸極為便利。三是對內有河道、陸路便利的交通條件,能夠把中華文化廣泛的傳遞出去。另外,泉州的城市風貌古色古香,泉州古城歷史積淀豐厚,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東亞特色的宗教文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特色建築皆有分布。
『肆』 東亞文化之都的中國泉州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是聞名海內外的國際花園城市,福建省經濟、文化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5年居福建省首位,中國三大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擁有國家馳名商標數目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泉州港是我國規模億噸以上的重要大港。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台灣漢族同胞中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來自泉州,同時泉州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與發祥地,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區與富集區,歷史文化深厚、名勝古跡眾多,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中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首屆中國東亞文化之都,與日本橫濱、韓國光州齊名。 這項條件要求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城市風貌、人文遺產能夠體現東亞文化傳統,具有鮮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
古代東方第一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來作為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友好往來,是古代中國與東亞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紀前後,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即高麗王朝)的貿易關系就已非同尋常,大量從高麗和日本進口的貨物從泉州進入中國。歷史上,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的文化交流是以貿易往來為基礎的,豐富的貿易史料留存印證了泉州在東亞文化圈中長期以來的交流中心作用。泉州與古代韓國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進而帶動了文化交融,出現了許多以「新羅」、「高麗」為名的事物和地方。泉州與日本最早的文化交往可追溯到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當時追隨這位高僧東渡的十四名弟子中,和尚曇靜就來自泉州。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國宋代的官方證明文件——公憑,這份公憑見證了泉州客商李充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日本貿易的歷史,也是迄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備的宋代貿易憑證。北宋期間,中國同高麗王朝的貿易活動中,泉州海商不僅人數最多,商業實力也最為雄厚,扮演重要角色。《宋史》載:(高麗)王城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宋代時,高麗王就曾通過泉州人傅旋來泉求借樂藝等人。在漫長的東亞交流史中,泉州與東亞各國在文化上互通有無,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要求各類文化場館和設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點場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城市到鄉村 文化場館星羅棋布泉州擁有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圖書館、泉州海交館、泉州市博物館、萬維生郵票藝術館、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泉州影劇院等一批市級重要文化設施,總建築面積達11.69萬平方米。隨著城市新區的建設,泉州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啟動泉州木偶劇院、泉州歌舞劇院、泉州大劇院、市圖書館新館等文化設施建設。泉州木偶劇院新址將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標准最高的木偶劇院。泉州各縣(市、區)文化設施建設都比較完善到位,並結合城區新區發展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新文化設施,如晉江、石獅、南安、泉港、惠安等地文化設施建設都走在全國縣級前列。泉州全市有公共圖書館 11個,其中國家一級館6個;文化館(藝術館)11個,國家一級館5個;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70多個,其中國家一級館2個。全市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3個,覆蓋面達100%;公共電子閱覽室鄉鎮(街道)覆蓋面100%;村(社區)級文化活動室2349個,覆蓋面100%。全市有村級文化廣場總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完成61個省級文化激情廣場示範點建設。全市建成農家書屋2349個,率先實現100%行政村(社區)都有「農家書屋」目標,率先實現「村村通」目標。 地方政府能夠提供資金保障,對當地發展文化事業及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能給予經費支持,能自籌經費開展各項文化活動。
將文化事業 納入城市長遠規劃為改善閩南文化保護傳承軟硬條件,從2004年起,泉州市縣兩級每年都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市本級投入3億多元,建成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梨園古典劇院、泉州南音藝苑、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閩南文化標志性場館設施。2014,泉州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先後投入7000多萬元對「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遺」的考察點文物進行維修及環境整治。為了讓文化事業在資金上有長久支持,泉州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續增長機制,把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藝精品創作量、人均公共圖書擁有量等指標納入政績績效考核指標,作為衡量各級業績的重要依據。2011年以來,全市共投入文化體育傳媒經費15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未來,泉州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實現與新區同規劃、同建設、同發展。到2015年,泉州規劃投入12億元,結合泉州環灣城市發展,新建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海峽文化學術交流中心、工人文化宮、歌舞劇院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指的是城市文化活動活躍,氛圍濃厚,文化產品和服務多樣化,在對外文化交流尤其是與日、韓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良好基礎,並且在成功承辦國內國際大型文化活動已形成特色品牌。
對外交流主打閩南風 規格高經驗豐富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戲、南音、梨園戲、泉州花燈、海交史文物等活動。文化團體受上級文化部門指派,參加過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動這類高規格活動。泉州先後組織130個文化團組2108人次赴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和港澳台等六大洲的3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時,泉州還邀請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128個文化團體前來參加閩南文化節、中國航海日活動等。1986年,泉州市木偶劇團首次赴日本演出,至今共計21次前往日本、7次前往韓國演出交流,並與「結城座」木偶劇團、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泉州市木偶劇團昨日還受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提線木偶戲劇節」演出。研究洞簫(日本稱「尺八」)的日本竹精會和泉州南音樂團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已經連續6次應邀到泉州進行演出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及研究人員也經常應邀到海外舉辦各種展覽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及團體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泉州具有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的豐富經驗,已先後成功舉辦4屆閩南文化節、10屆國際南音大會唱、1屆中國航海日、7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3屆國際木偶節、1屆國際童聲合唱節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 這項條件要求具有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政府履行主導責任,在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內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創新,尊重並體現市民多樣文化需求,市民參與熱情高、參與能力強,參與渠道暢通,參與方式便捷,參與效果好。
從上至下不遺餘力 構建文化網路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並於2009年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推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格局。泉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達到國家東部示範區創建標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則走在全國前列。全市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每周開放不少於70小時,文化館、博物館不少於55小時,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於94小時。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務工程,每年送萬場戲、千場文藝培訓輔導、百部數字電影、十個流動圖書點下鄉。全市全年各級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2萬場以上。同時打造大眾文化活動品牌,中心市區泉州元宵燈會、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歡樂泉州·才藝大比拼」、「府文廟之夏」等活動豐富多彩。在全國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比賽等全國大賽中,我市共獲得32枚獎牌,獲獎數排在全省之首。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全市社會力量舉辦市場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動2000多場。全市活躍著近700個業余文藝社團,集聚了2萬多名業余文藝骨幹,其中有南音社團233個,民間職業劇團131個,覆蓋老、中、青各年齡層次。 保護與傳承
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護體系和機制較完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及傳承機制健全,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場館,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實踐卓有成效,有體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當地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程度較好。
保護培養傳承 建立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泉州全市現有各級非遺項目565項,其中國家級31項、省級76項、市級134項、縣級324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基本建立。泉州現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個(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個(泉州木偶戲領銜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這是我國首個入選該名冊的項目。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以建設標志性文化設施為重點,並構建四級閩南文化保護網路。通過制定《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泉州較早開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認定工作,給予傳承人相應的榮譽與地位;通過大中專院校開設專業課程,培養綜合性藝術人才,並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利用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和各種有利契機,由政府部門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泉州於2007年9月成立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10年5月制定實施《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全力做好保護傳承工作。 市委書記:黃少萍
市長:鄭新聰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全國著名僑鄉
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全國文化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八連冠」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
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之一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全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中國品牌之都
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強市
中國城市綜合創新力50強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獲獎城市
中國十大品牌城市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共和國60年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轉型·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
中國外貿100強城市
全國人防先進城市
『伍』 中國漢語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談到東亞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漢字。因為盡管東亞文化圈裡有漢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諸多共同要素,但漢字始終作為文化積淀﹑傳承和交流的主要載體,承擔著不可欠缺的歷史任務。它在東亞地區所擔當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從古代中國的儒教與佛教傳播到邊緣地區,到人們解讀和精通這些儒教和佛教書籍,都是要靠漢字作為載體;
第二﹑邊緣地區為了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字體系,借用大量漢字來標記本土語言,並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統里;
第三﹑日本和韓國等地區在接受西方文明的過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漢字來翻譯或創造一些新文化用語;
第四﹑在現代社會里,漢字仍然在東西方以及東亞各地區之間的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產業鏈交流,首先就需要進行大量專業用語的翻譯工作。
第五﹑另外,從提高人們的知識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來講,仍有必要在東亞各地區堅持漢字教育。
漢字在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中起著如此非凡的作用,與它自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如上所述,漢字屬於自源文字,夏商之際(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前後)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統,源頭是河南安陽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塊字形是漢字最突出的個性之一,它的每一個音節都具有獨立的意義,使人們很快就能記住並適應漢字。而且漢字的形﹑聲﹑義三者在方塊字中形成一種完美的結合,造字方法非常獨特。漢字除了這些構形方面的優點,還具有超越空間和時間限制的特點。這些都為漢字負載豐富的文化信息,鋪墊了良好的基礎。每一個漢字都是廣義文化意義的全息碼,它積淀著無文字時代的文明信息,又蘊含著有文字時期文明進化的韻律,體現了多維的價值。東亞文化圈的復興之路也是實現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道路。這條路雖然比較坎坷,但有了漢字這一強有力的武器,就見到了一線燦爛的光明一樣,它的前途也是無量的。
每個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歷史階段和發展過程,『東亞文化圈』也應遵循這個原理。『東亞文化圈』一度崛起﹑發展,又由於各種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現過裂變時期。隨著「東亞文化圈」的發展和變遷,漢字也在東亞各地區有了不同的發展和演變過程。東亞文化圈與漢字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存在~
『陸』 泉州為什麼成為「東亞文化之都」
因為,置身歷史與全球的坐標,泉州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是唐宋元時期「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國際性大都市、「東方第一大港」,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泉州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全市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3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有31處,其中泉州南音、提線木偶等四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為全國唯一擁有全部三大類聯合國「非遺」項目的城市。
『柒』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是一條文化之路
一帶一路自古以來,以商業為主,這是一條從東亞通往西亞乃至歐洲非洲的古商陸,當然現在已經變成一條國際化的商業帶了,之所以是一條文化之路,是因為在商業交流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交融、傳播。把東方文明傳播到了西方,如四大發明;也把西方文化帶來了東方,如阿拉伯數字。現代更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促進絲路地帶國家經濟發展,推動全球化進程。
『捌』 東亞文化之都的中國寧波
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於2015年7月底啟動。8月上旬,寧波接到省里通知。作為浙江省唯一一個申報城市,寧波立即啟動材料准備、文案策劃等工作。8月底,長達50多頁的《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申報書》准備就緒,報省文化廳、省政府同意後遞交給文化部。9月11日舉行的評選活動初審會議上,經專家認真評審,最終浙江寧波、江西景德鎮、湖南長沙以前三名的成績入圍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
2016「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定於2015年9月29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終審由申報城市代表陳述理由、現場答辯、評審委員會專家打分三個環節組成。其中最受考驗的是現場答辯,因為是根據抽簽決定具體哪位專家提問,事先不知道專家會提哪些問題,考的是答辯者對自己所在城市各項文化領域的了解程度及臨場應對能力,每位城市代表要接受三位專家的提問。
寧波排在最後。首先,寧波的宣傳片向評委展現的是寧波這座「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國際港口城市的特質和內涵。
隨後,寧波市副市長張明華向評委解說了寧波一系列引以為傲的文化名片、城市地域特色和優勢以及與日韓兩國的歷史文化淵源和交流合作成就,也介紹了務實可行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策劃方案。在答辯環節,寧波抽到的三個專家所提的問題是:一、中日韓三國友好發展的未來寄望於青年,鑒於當前中日關系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如果寧波能夠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將以何種方式、舉辦什麼樣的活動來吸引更多的中日韓青年投入到這個活動,從而實現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願景?二、寧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何將「東亞文化之都」活動融入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框架之中?三、寧波的公益性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占什麼樣的地位?如何把非遺傳承落實到「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中去?張明華胸有成竹一一解答。當聽到張副市長介紹寧波與日韓兩國多年來已在頻繁開展的系列文化、經貿交流合作活動以及開展「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的各項務實、可行的策劃方案時,專家們尤為滿意。
經過十幾分鍾的短暫休會,終於到了揭曉當選城市的時刻。文化部副部長上台宣布三個城市的得分情況,按陳述順序分別為:長沙市86.8分,景德鎮市81.3分,寧波市89.2分。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為———寧波市!」
015年12月20日,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在青島舉行。會上,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共同簽署了東亞文化交流行動計劃《青島宣言》,宣布寧波、奈良、濟州三個城市當選為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 據介紹,當選「東亞文化之都」並非易事,根據三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的具體要求,「東亞文化之都」需要具備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國際領先水平的硬體設施、較為深厚的對外文化交流基礎、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民參與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等多項指標。在評選工作中,寧波在這些指標上都走在全國前列,文化部對寧波市的綜合發展水平及各項文化事業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
寧波是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遺址」發源地,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自古人文淵藪,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淵源流長,馥郁書香孕育了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等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開啟了近代維新變革思潮。河姆渡遺址、天一閣藏書樓、保國寺、阿育王寺……寧波的這些文化名片歷經漫長的歷史歲月,卻依然熠熠生輝。
唐代起,寧波已是與日本、新羅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廣州、泉州並稱為東南地區三大對外貿易港口。近年來,寧波與日韓交往更加密切,與日本的長岡京市、上田市、益田市以及韓國的順天市、平澤市均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寧波與日本、韓國旅遊往來密切,開通有多條國際直飛航線。由於寧波在中日韓交流中的特殊地位,2012年4月,第六次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議在寧波舉行。
寧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11個縣(市)區個個成為「浙江省文化先進縣」,其中有7個縣(市)區還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最近10年來先後推出了大型民俗風情舞劇《十里紅妝》、青瓷甌樂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和寧波地域風格的文化精品50餘批次,在海外演出深受好評,而且還打造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海外寧波文化周」、「國際聲樂節」等國際性文化活動品牌。
寧波在非遺保護上還獨創了「三位一體」的「寧波模式」,受到文化部表彰並在全國推廣,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3項。「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綉」、「泥金彩漆」、「骨木鑲嵌」等非遺工藝代代相傳,流芳百世。 據了解,上兩屆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的中國城市泉州和青島,利用「東亞文化之都」這一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帶動城市文化建設、激發城市活力、擴大城市的國際知名度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據首屆當選城市泉州市的統計,2014年,在「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的直接帶動下,泉州共舉辦了20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2萬多場群眾文化活動,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300億元,佔GDP比重超過5%,位居福建省首位。
「東亞文化之都」寫入2015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的宣言中。宣言指出,祝賀韓國濟州、日本奈良、中國寧波當選為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並支持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聯盟」,推進「東亞文化之都」開展國際性交流。
2016年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開局年,寧波將以「春、夏、秋、冬」為設計主線,開展「東亞文化之都·2016中國寧波」開幕活動、東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展覽、第24屆中日韓青少年運動會、中日韓文化藝術交流季、中日韓青年設計藝術節四個大型主體活動。在國外,寧波還將組織「海絲之旅」「非遺之旅」兩個「寧波文化周」,組織寧波交響樂團、「十里紅妝」赴日、韓巡演展示。按計劃,寧波將開展國內、國外兩大板塊活動100餘項。
隨著2016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寧波活動年的逐步開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界必將更多地了解寧波,寧波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寧波的文化底蘊、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必將在國際舞台上得到更為璀璨、輝煌的呈現。
『玖』 印象東亞文化之都作文1000字
印象東亞文化之都作文1000字
有人問:「為什麼東亞文化之都是泉州?而不是大家看好的西安和咸陽呢?」讓我來解釋吧!
泉州入選「東亞文化之都」,本身已經證明泉州這座城市擁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無可比擬,說明泉州的文化價值得到國內外的認可。由於「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由中日韓三個國家主辦,參選城市都是東亞三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入圍的城市更是有西安、南京、北京、洛陽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因此「東亞文化之都」花落泉州,可以說是泉州無上的榮耀!!!東方第一港,多元文化城——泉州,閃耀全東亞!!!
泉州是無愧於「東亞文化之都」這一美譽的,理由有四個:
一是與其他幾個城市相比,泉州擁有的歷史文化具備較大的影響力,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古代泉州就與韓國、日本等國家保持著經濟貿易往來,文化聯系頻繁,這是泉州的一個強項。
其次,泉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為其他國家帶去了物質財富,也帶去精神財富,包括茶葉、瓷器、絲綢以及航海技術。泉州對世界人類文明的貢獻巨大, 這是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
第三,泉州古城本身歷史積淀深厚,海絲文化、華僑文化、宗教文化、閩台文化並存,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是別的城市所不具備的,以泉州為代表的閩南文化深深地影響著全世界。
最後,泉州這座城市具有包容性,能夠海納百川,泉州文化影響別的國家,而外面的文化也能傳播到這里來。正是這種獨特魅力,才能讓泉州順利獲得「東亞文化之都」這一殊榮。今後,這也將成為泉州又一個重要文化品牌,將激勵人們更好地保護當地傳統文化遺存。
泉州,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是聞名海內外的國際花園城市,是福建省的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三大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經濟特別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是國家級金融改革實驗區之一、福建省民營經濟改革實驗區。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泉州港是我國重要的規模以上億噸大港。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台灣漢族同胞中約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來自泉州,同時泉州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與發祥地,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區與富集區,歷史文化深厚、名勝古跡眾多,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被中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克波羅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市被國家文化部
評為首屆中國東亞文化之都,與日本橫濱、韓國光州齊名。
去年4月,修繕泉州台商投資區洛陽鎮昭惠廟的施工隊發現,古廟石板下竟有39枚完整可辨識的貨幣,其中還有4枚刻有「寬永通寶」的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的日本銅錢。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認為,這足以說明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海洋金融方面發揮的作用。
其實,早在公元9世紀前後,泉州與日本、韓國的貿易關系已非同尋常,泉州有大量從韓國和日本進口的貨物,豐富的貿易史料留存印證了泉州在東亞文化圈中長期以來的交流中心作用。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國宋朝的官方證明文件——公憑,它同時也是迄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備的宋代貿易憑證。
以貿易往來為基礎帶來的密集交流,也促進了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民族大融合,而這都可以在泉州覓得蹤跡。擁有全球2億信眾的「媽祖信仰」以泉州天後宮歷史最久,規格最高,其中也不乏日韓信眾。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日本長崎平戶人,以鄭成功為代表的古代泉州人身上所體現的尚武、忠誠的精神,正是泉州與東亞各國相似的海洋文化精髓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