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粵西傳統文化是什麼

粵西傳統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5 09:33:53

A.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中國畫

中國畫。傳統造型藝術之一,也是一門典型的精英藝術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2、南戲

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

3、皮影戲

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4、粵劇

粵劇發源於佛山,是以粵方言演唱,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珠三角、粵西、港澳地區以及廣西的東南部,在國外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

其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間,由於廣府人的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弋陽腔、崑腔、漢劇、徽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影響而發展起來,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



5、評劇

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B. 為何說粵西獨特文化習俗「年例」失去了生命力

我國是一個注重文化傳統的國家,所以每當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就會按照傳統和習俗來准備相關的事宜。但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這些文化習俗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就比如粵西獨特的文化習俗“年例”,在當下的社會中失去了生命力。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與以下三個方面有關:一、經濟的原因;二、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淡薄;三、人口流失較大。

如今的經濟高速的發展,人們不再是以務農為主要的工作,而是都到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以此來維持生存,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粵西地區的人去珠江三角洲上班,這就致使粵西地區很少有人在家。再加上工作繁忙,即使遇到法定節假日也沒有時間回去。所以年例的生命力逐漸下降,再也沒有往年的熱鬧了。

C. 蘭石鎮的傳承傳統文化——年例

春節過後,蘭石各地的年例活動如百花競放,遍及廣大城鎮鄉村。年例與春節等傳統節日不同,是粵西地區一帶的農村文化風俗。有的以祭祀為主的群體性節慶,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形式豐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
所謂的年例,就是一年例或是年年有例。它是以土地神的「社境」為單位,一年之中在固定的一個日子裡做年例。在蘭石,從正月初七到十二月都有村莊做年例,但主要集中在正月二月。不少村子有兩個甚至三四個年例,如蘭石鎮的蘭石村、頓谷村,大小年例有四個。
過去做年例多數是白天游神舞獅,晚上演大戲或做木偶戲或放電影、燒炮仗、放煙花,邀請親友聚餐飲酒,盡情歡樂。吳川的年例節慶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越來越熱鬧。他們不但在村口搭門牌,張燈結綵,村中的老闆們還捐資十萬、百萬邀請國內頂級球員來比賽籃球,請著名歌唱家和省粵劇團或粵劇名伶前來演出,請飄色儀仗隊環村巡遊或請高樁獅隊舞獅,小小村莊引來八方親朋、熱鬧非凡,真可謂「年例大過年」。年例甚至促使物價飛升,市場出現應激性的活躍,形成獨特的年例經濟。 蘭石年例遍地開花,時間各不相同,右邊是部分村莊的年例時間和一些特別的年例樣本。 年例的典型代表,包括游神、「爆燒火器」、「擺盅」、「吃年例」、「唱大戲」等內容,旨在祈禱消災避禍、人畜平安、百業興旺的大型民俗活動。年例期間,家家戶戶大擺宴席,用茶飯酒菜熱情招待親戚朋友,充滿獨特的地方風情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年例宴客:除「睇(看)年例」所看到的喜慶活動外,「食年例」(請親友吃年例宴)更是遠近聞名。 做年例,一村做年例,周圍村莊的群眾都不得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故「做年例」又稱「吃年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例曾被當作:「四舊」,一度中斷,但年例「吃」的內容還是保留下來。
游神做醮:菩薩從廟里出來,到「社境」的各個村子巡遊,每個村子都不得有一個或幾個「擺盅」的場所,這是「起年例」的重頭戲。每個「擺盅地」擺上幾直張方桌,村民從家裡挑上上好的水果及糕糖,裝在盆子里,擺在方桌上,供菩薩「享用」。舊時還有道士在擲「杯較」(把一個木質的圓木對切開兩片,問神時往地上一拋,兩片切面向上謂之陽較,兩片切面向下謂之陰較,一上一下為聖較)。儀式上大放煙花炮竹,還有舞獅子表演。年例的當天中午,還舉行游神和「擺醮」。「擺醮」形式與「擺盅」相同,不同的是供品由水果、糕、糖改為「三牲」(雞、豬肉、魚)。
押舟:押舟的時間表在年例當晚8點至10點,人們接線員著神像和紙船在村中巡遊,或是停放在「醮地」,各家從家裡拿出些雞毛、亂頭發、麻種、豆種(象徵麻疹、瘡痘),放在紙船里,接線員到村外的三叉路口或江邊焚燒掉(意即祛邪逐鬼)。舞獅:舞獅子的習俗有個神奇的傳說。話說中國古代沒有獅子,說不清是秦朝或是漢朝,西域的番國與我國交惡。有一年,番王派使者給我國送來一頭獅子,並要求把獅子馴服,表示交好,並約定第二年我國皇帝壽辰前來觀看馴服的獅子表演。誰知獅子難以馴服,半年後竟逃出鐵牢,咬死了幾個宮娥美女。幸好兩個馴獸員武藝高強,三兩刀就把獅子砍死了。這下右闖了大禍,皇帝壽辰拿什麼給番國使者觀看呢?弄不好兩國會再次發生戰爭。好在兩個馴獸員機靈聰明,在皇帝壽辰那天,兩人披上獅子皮在舞台上表演,一跳一縮,左右搖擺,一醒一睡,栩栩如生,跟真獅子一樣,番國使臣一點破綻也看不出來。從此便產生了舞獅子的習俗,民間逢年過節,都愛舞獅子表演。
搶炮頭:不少村莊的年例,在晚飯後有「搶炮頭」的習俗。「炮頭」就是煙花升空後掉下來的紙團。炮頭有「發財炮」、「豬仔炮」、「添丁炮」、「菜炮」等。民谷相傳,誰拾到炮頭,當年就會順順利利,添丁發財。誰拾到什麼炮,第二年便要還什麼炮,如果把拾到「豬仔炮」的,每二年還要還一頭豬崽,拾到「菜炮」的,第二年也要還一桌酒菜。指令性計劃炮頭的場面很熱鬧。燒炮時,一支支火箭射向天空,隨著「噼噼啪啪」的響聲,火箭在天空中炸開,空中飛舞著五顏六色的綵球,美麗極了。最後通牒「嗖」的一聲,從炮筒里射出一個炮頭,在空中劃出一首美麗的弧線後掉下來了,人們爭先恐後前去搶奪。
做大戲:年例有些村莊還演木偶戲。叫木偶戲為「鬼仔戲」、「鬼兒戲」。吳川的木偶戲有三種:一種是單人木偶,流行於長岐、淺水、蘭石一帶,另一咱是小班木偶,流行於吳川流不息西南各鎮,唱吳川山歌腔,再一種是大班木偶,又稱粵劇木偶,唱粵劇腔。有些大班,日場木偶演出,夜場演員演出,故又稱陰陽班。小班木偶、大班木偶已基本消亡,還有少量單人木偶班,演員多是六七十歲的老藝人。演大戲。吳川流不息人稱粵劇為「大戲」。大戲在吳川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村村有戲班。改革開放後,每逢年例,幾乎村村演大戲。每逢年末,政府都組織粵劇春班訂戲會,來自兩廣粵劇團的演出經紀人瀑滿會場。有的富裕村莊的年例,一場子近十萬元的省粵劇團,能一口氣連演十晚;有的村莊同時邀請兩個粵劇團「雙拍台」,一連演幾個晚上。吳川的古老年例活動,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其積極意義不容忽略,它既聯系了親情、友情,增添了喜慶氣氛,弘揚了傳統的地方特色文化,又刺激了誇張消費的增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傳為一種傳統習俗,年例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既融匯了健康向上的內容,也滲入了許多低級沒落的東西,既活躍了文化交流,也滋長了封建迷信、奢侈腐敗和攀比浪費的歪風——有人通過年例大肆鋪張浪費,大搞面子工程;個別地方大張旗鼓建設廟宇,修葺豪華迷信殿堂。這些突出的問題,是任其自然衍生?還是加以引導使其健康發展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教,是一種效應的民心警鍾。有民俗專家認為:「年例是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集中的時間段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么讓人們和諧地延續下來。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產功能。」民俗節慶儀式活動在封建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許的,而且政府官員都熱心參與各種節慶,目的是利用節慶的民俗喚起民心向背,達成一種團結友愛的社會風尚,昌啟民族精神文明。那麼,在新社會主任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年例? 首先,年例作為一種大文化,包含著巨大豐富的文化財富,政府要做好挖掘和保護工作,從中提練出物質和精神財富。其次,年例作為一種傳統民俗,只能引導,不能阻止。政府要用科學的眼光明辨年例中存在的神靈祭祀、宗教信仰內容,不能動輒就為其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簽,要充分考量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再次,年例作為一種載體,可以成為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的通道。政府要加強正確引導,抵制不良風氣,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豐富,提高年例的文化品位;要組織創作出群眾喜歡的精神食糧和排演形式多樣的節目娛樂大眾,讓新文化、新思想在農村蓬勃發展,使年例成為新時期的農民文化節。
當大城市居民日益覺得傳統的節日過得越來越無味的時候,吳川地區家鄉的漢族傳統風俗依然可以保存得很好,吳川家鄉的傳統文化沒有在今天的一切都全球化的大潮中消失殆盡。反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文化環境的不斷改變,吳川年例的節日內容和節日功能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吳川年例文體活動的繁榮,是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心理需求這一層次的迫切需要。
吳川年例是廣東省乃至中國少有的風俗習慣,它以獨特的地方特色和傳統習俗,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一些民俗專家和學者也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吳川地區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融入這具有文化內涵的年例,將其加以開發、發展以此為主題特色的旅遊經濟,將為湛江旅遊業添磚加瓦,市場潛力也是巨大的。
在吳川年例期間,主人與在其他地方生活的有著共同血液的親戚和在外工作、生活的朋友共聚一堂。或許,一年當中就只有年例這一天才能見到許多好久不見的朋友,在這一天,和好友們說著當年,說著以後,聯絡著朋友間真摯的感情。
吳川年例作為吳川地區一項自古沿襲的重大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表現的更多的應是優良的傳統,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如對整個地區的人們的精神文化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吳川年例不斷的得到了發展和創新,對它的存在也賦予了新的意義:
1、溝通的橋梁。當今社會網路、通訊發達,但是人們工作的壓力也增大了,減少了他們回家的時間,很多人很難在一個時間聚在一起,缺少了和親朋好友面對面的機會。在這里,外出的人過年的時候可以不回家,但吳川年例時她們會不顧千里必須要回家團聚。而且是吳川年例 線,年例之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鄰近各鎮各村莊的群眾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親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也都一起涌來,主人家會盛情款待,招茶呼飯,宴飲盡歡,小朋友還可以收到利是,吳川年例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這真是來得開心,走得歡心!給春天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2、促進經濟發展。吳川年例期間,吳川地區鄉鎮和城區的消費劇增。菜市場、各商店、道路兩旁到處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滿目。據調查結果顯示:水果糖果、餅乾等供應會大大增加,增幅在40%以上;新菜式的興起也逐漸成為經濟的一個亮點,它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同時也拉動了相關物品的需求,直接增加了菜農的收入,增幅也在15%左右;家庭電器用品,煙花、彩燈等喜慶物品的消費比例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比其他月份相對會增長20個百分點;年例的娛樂演出(如醒獅、舞龍、飄色、粵劇……)等市場潛力也巨大。據有關人士統計分析,吳川年例經濟約占農村市場經濟的四份之一份額。吳川是一個旅遊城市,而年例正是吳川地區的一大文化特色,過去的精神財富已經產生了可觀的物質價值,並正在加快腳步,影響這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文化在經歷了以文養文、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階段之後,已經開始給自己搭台,自己唱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文化與經濟越融合,文化生產力所釋放出的潛能就越巨大,將文化產業融入到服務行業特別是旅遊業中,更是一種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3、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發揚光大。年例正好給了這些節目一個發展的空間,並且這些精彩的民間藝術表演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
4、成為社區的一種新文化。隨著經濟和文化發展,吳川各村年例也隨著時代變遷,不僅演大放煙花,還舉辦游園活動、健身舞等,開展歌詠、體育、棋類、牌類等有獎比賽,這些活動在表演上生活化、趣味化、深受大家的歡迎,成為社區的一種健康的風俗文化,也成為農村文化的新亮點。文化是一個地區文明的標志,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個城市、一個社區只有精神文化和經濟文化同時發展,才能使這個地區歷久不衰、現代文化蓬勃發展。
5、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民俗文化內容反映和表現了民族的共同心理,思維習慣,生活等內容,規范人民的價值取向,產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社會和諧價值。吳川年例作為一種地方特色風俗文化,它所昭示出來的決不僅是一種藝術面貌,更多的是一種和諧的人文精神風貌。文化的地區交往有助於文化的融和發展,推動了地區間的交往與合作,促進了地區間的穩定和和諧,梅菉飄色等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多次參加了各地區舉辦的各項活動和比賽,並奪得了大大小小的榮譽,所有這一切,不單向外展示了民俗文化之鄉的巨大魅力,而且也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為地區間的和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正月初七:頓谷村(吳川蘭石鎮)(頓谷村委會有:上村、下村,埇仔村、岑旺村、塘尾村、高坡村、塘口村都做正月初七、三月初三、七月初七和十月十八)
正月十三:蘭石鎮蘭石村、大村、墩頭村、鯉魚頭、新屋村、上元村、下山村、山腳、三星嶺、茂良塘村、油衍屋、下博崖、梧桐嶺
正月十五:蘭石庄艮、百官水村、百官山村
正月十六:蘭石新屋地、上博崖
正月十七:博崖山
二月初二:蘭石名利村(註:該村有兩個年例,另一個是六月十九)
三月十六:蘭石新屋地
六月十六:蘭石蘭石村(註:該村兩個年例,另一個是九月初九)
七月十六:蘭石新屋地
九月初九:蘭石蘭石村(註:該村兩個年例,另一個是六月十六)
十月廿五:蘭石百官山(註:該村兩個年例,另一個是正月十五)

D. 列舉有湛江本地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例子

湛江位居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地理位置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其中有六項傳統文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東海人龍舞、遂溪醒獅、吳川飄色、雷州石狗、姑娘歌和湛江儺舞。東海島人龍舞起源於東海島東山鎮,始於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其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大人和孩童結合而成,規模可大可小,節數多少不等。昨天表演的東海島人龍舞,就是由當地188名大人與孩童組合共同創作的。他們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現場數萬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在公證人員現場監證下,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當地乃至湛江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近年來,遂溪縣因勢利導,加強組織、積極扶持,全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空前活躍。吳川飄色是吳川民間藝術「三絕」(飄色、泥塑、花橋)之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幹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一板飄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動的小舞台表現著一出精彩的特寫鏡頭。現時飄色一般由2至6歲左右的兒童上板喬裝打扮,並由過去的一板一層飄色發展到如今的的一板兩層或三層飄色。雷劇已有500多年歷史,是雷州土生土長的文化藝術瑰寶,是粵西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雷劇起源於廣東省雷州市(原海康縣),廣泛流傳於雷州半島以及雷州話方言地區,輻射人口約800萬。其演出人物眾多,場面寬闊,內容豐富,深受群眾的喜愛,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

E. 廣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有什麼特色

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三、南雄珠璣,認同標記

廣府民系是嶺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漢族南下移民與本土居民融匯時間最長、融匯形式最多,構成最復雜的民系。各個區域的廣府文化與粵方言一樣,共性突出,個性鮮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廣府民系為主體族群的區域,該區域的廣府民系較其他區域的廣府民系而言,有著較強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大多數人均為「珠璣後裔」,有共同的發祥地--南雄珠璣巷。細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廣府民系的構成

唐宋以後,南下移民多取道粵北大庾嶺梅關新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南遷移民的聚居地及轉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區的中轉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粵方言,吳語痕跡較明顯。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布在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佔了總數的98%。這種特定的民系構成,使珠三角廣府民系易於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2.珠三角的發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蓬勃發展,並漸具規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基塘農業模式,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依託著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建立了活躍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清中期便馳名全國。從19世紀末葉,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崇尚興辦實業,是廣府文化有別於客家、潮汕兩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自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工農商並舉,迎來了廣府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可見,「南雄珠璣巷」,是特定的歷史與特定的民系構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認同標記,有著極強的凝聚力。 宋代是嶺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廣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宋以後,珠三角地區領先嶺南地區的發展,影響全國,並成為著名的僑鄉,「珠璣後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璣巷」,成為海內外廣府人的尋根祖地,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成為廣府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廣州文化成為主導,廣州話成為粵方言的標准語,並最終成為跨國界的語言,「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幷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Languagesindaily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Chinese)。」便不難理解了。

F. 廣州的民風民俗

目前,廣州保留較好的民俗民風有廣州的茶樓(涼茶)、廣州的除夕花市、廣州的銀龍舟、廣州的波羅廟會、盤古王廟等等。下面分別說明這些風土人情的特點:

1、廣州的茶樓(涼茶)

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

G. 嶺南文化是什麼

嶺南文化指的是嶺南地區發展的文化。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廣東文化又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涼文化,尤其以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構成了嶺南漢文化的主體。

(7)粵西傳統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嶺南文化的特點是:

1、嶺南文化基於獨特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發展戲曲中形成了更獨特的特點。

2、嶺南文化,從古老的民間傳說開始,就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放心態,至今南海神廟中還立有波羅國使者達奚司空的塑像,西來初地還有達摩祖師的遺跡。

3、實利重商

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它在唐宋時代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區,以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為中心向外輻射,特別是清中葉以後,隨著國際市場對茶葉、絲綢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

H. 廣東省陽江市有什麼傳統文化。

老陽江珍品:指刀,陽江豆豉,漆器
陽江珍品:是指陽江豆鼓,小刀,炒年糕

豆豉。陽江豆豉,歷史悠久,顏色,味道和美容用傳統的方法,優良的調味品提出了在廣東省和國家獎,卓越的產品以優質的產品。

刀:陽江刀很長的歷史,中國和國外知名品種繁多,美觀,鋒利,在國內和國外銷售。

漆。陽江漆器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藝術和手工藝,東方民族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之一。
陽江炒年糕:著名的神聖粵香占炒年糕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廣東省陽江市陽江正統古碳烘烤本質的香港炒年糕,連同獨家秘方,材料的選擇是非常嚴格的,巧妙的烘烤出來油炸米果香溢出四方回味無盡的歡呼陽江市新三寶之一,被稱為「陽江一絕。」

I. 廣州傳統文化的文化起源

廣東木偶戲 我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元、明、清。古時稱「傀儡戲」。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傳入。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作出富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精雕細刻,神采各異,傳神逼真,栩栩如生。劇目有:《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廣東木偶劇團的木偶藝術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名,曾獲羅馬尼亞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銀質獎章,深得各國藝術界的贊賞。
八音班—鑼鼓櫃 粵曲產生、衍變和發展的150年,大體上經過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為「八音班時期」。八音班演唱粵曲始於道光初葉。當時的粵劇未能滿足廣大農村觀眾要求,便出現了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不多的八音班。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據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統計,從業人員達500多人。除為民間的喜慶、迎神等活動演唱外,還常到農村或小城鎮演出,有些較小型和業余性質的八音班,將樂器放置在一個如花轎模樣的大櫃里,演奏時抬著櫃「遊行」,只奏不唱,人稱鑼鼓櫃。

J. 例舉4項能體現嶺南文化元素的事物

首先要搞清楚嶺南文化指的是啥么了:

一指廣東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來源,構成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縱橫,生活在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從早期的漁獵文明、稻作文明到後來的商貿文明,都離不開江海水運,喜流動,不保守,便是區別於內陸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秦漢以後,嶺南統一於中華,修靈渠、開庾嶺,嶺南與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軍貶官,更有幾次戰亂的大量移民,強勢而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有如「韓潮蘇海」,席捲珠江,進而構成嶺南文化的主體。

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秦漢以降,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嶺南作為始發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東西方的商業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從這里登陸引進,近代以來其勢更甚。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廣州作為現階段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後的漢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綿延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考古文物到文獻記載,從歷史遺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文化藝術,都貫穿著一種開放的人文意識,特別是變改意識、商業意識、務實意識和平民意識,反映出廣州人的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1)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書法、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雖然從嶺南文明史開始,粵北的韶關,粵東的潮州得益於江西學派南下閩學西進在唐宋曾為廣東的文化中心,而粵西的高州一帶隋唐冼夫人期間曾為政治中心,但從明朝開始廣州作為廣東的省城,與其他省份一樣開始確立了其他府無法撼動省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你最好影一些粵劇,人物的畫。。。

2)嶺南文化包括粵劇、嶺南畫派、廣東話、廣綉、廣彩、嶺南建築風格

3)代表嶺南文化的作家:歐陽山、杜埃、陳殘雲、秦牧、黃秋耘等,這些作家都是廣東人,寫的文章多少都會帶有嶺南文化特色。

4)嶺南畫派的代表: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嶺南三傑」、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陳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何香凝、方人定、客大槐、蘇卧農、李撫虹、黃獨峰、黃少強、葉少秉、張坤儀、趙少昂、何漆園、周一峰等。 都非常有名。

閱讀全文

與粵西傳統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