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歷史上一流下來的文化元素。是一個地區或者國家所特有的並且是歷史上所遺留的東西,。
比如北京等地區就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文化名稱。
傣族的潑水節等民俗節日也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表現。
歷史文化都有很強的地域性,時間性,和廣泛接受性。
Ⅱ 什麼是文化史免費下載
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指教育程度、思想、知識、文學、藝術的表現,以至生活方式及習慣等等。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生活里有意或者無意之中學習而得到的行為規范和思想方式。舉凡文藝、思想、制度、宗教、居住、等,都是文化的產物。因為「文化」是在社會行為中發生的,因此文化是群體的現象。要了解一個社會,也就等於要了解這個社會的文化。「文化」不能離開「價值」,對於價值的判斷沒有一定的標准,因此談到「文化」問題也常會引起爭議。舉個例子,關於「近代中國的文化」問題即有很多的爭議。有『中體西用論』、『全盤西化論』、『本位文化論』等等說法。然而對於探討文化的人說來,無論我們認為一種文化「好」或「不好」都應接受它是文化的一部份,而不應加以排除。
Ⅲ 什麼是文化史怎麼樣
究竟什麼是文化史? ——《什麼是文化史》讀後 一、什麼是文化史? 1,早在1882年,文化史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之後它的范圍不斷延伸。目前較權威的定義是——「文化,或文明,從廣義人種學的角度來看,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習慣的復合整體。」(1871年,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一書的定義)。 2,歷史學家眼中的「文化」概念的演變:由指稱上層文化發展到把日常文化也包括在內,包括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歷史學家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印刷文化」、「宮廷文化」或「絕對專制主義文化」等等,幾乎每樣東西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包括睡夢、食品、情感、旅行、記憶、姿態、幽默、考試;諸如美國的「新文化史」口號,法國的「心態史」、「社會相像史」,德國和荷蘭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帝國的擴張具有一種不斷增強的內在傾向,其中還包括對經濟現象提供文化的解釋。 3,吉爾茲把文化解釋理念的重點放在「深描」上,他給文化的定義是:經由歷史傳承下來的以符號為表現形式的意義模式,是一個以符號形態來表達的被繼承的觀念系統,憑借這一手段,人們交流,保持和發展有關生活的知識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 二、文化史歷史的四個階段? 1,「經典」階段; 2,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藝術的社會史」階段: 3,20世紀60年代的大眾文化史的發現階段; 4,「新文化史」階段。 三、文化史的領軍人物及其代表著作有哪些? 1,經典文化史: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61布克哈特於1860年發表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希臘文化史》及荷蘭歷史學家約翰61赫伊津哈於1919年出版的《中世紀之秋》 2,「藝術的社會史」階段: 馬克思61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經濟變化做出文化的解釋)、諾貝特61埃里亞斯的《文明的進程》(餐桌禮儀、刀叉和餐巾的歷史,自我控制的文化)、阿比61瓦爾堡(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關注古典傳統及其漫長的轉變過程、集中討論文化的或概念的圖式或公式,例如表達特定感情的手勢,或者詩人和畫家如何用年輕女子的頭發來表現風的流動)、庫爾烏斯《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威廉廷德爾(寫的有關約翰班揚的著作)、恩斯特貢布里希《藝術與幻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稱謂諸如「真理與套式」,「公式與經驗」,或「圖式與修正」等之間的關系,他把古希臘藝術中自然主義的興起描述為「源於對現實的觀察而漸次積累的修正」)、恩斯特卡西爾《符號形式哲學》、帕諾夫斯基的關於畫像解釋的經典論文,提出一種視覺詮釋學,把「圖像研究」區別於廣義的「圖像學」及其代表作《哥特式建築與經院哲學》(討論不同文化領域之間存在著的可能聯系)。 英國的社會學家曼海姆是馬克思主義的崇拜者,他使用歷史的方法去研究知識社會學,另一個英國的藝術史家安托爾則把文化當作社會的表達甚或「反映」來加以研究,豪澤《藝術的社會史》(將文化與經濟、社會的沖突和變化緊緊的聯系在一起) 3,大眾文化史階段:代表人物與著作有霍布斯鮑姆的《爵士風情》(書中不僅討了爵士樂,還討論了聽音樂的公眾。不僅將爵士樂看作一種職業,還把它看作一種社會和政治反抗的形式。)、愛德華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年,書中不僅局限於分析經濟和政治的變化對階級的形成所起的作用,還考察了大眾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的地位)、拉斐爾塞繆爾《歷史工作坊》、法國的《年鑒》雜志等等,對大眾文化的研究蜂起雲涌。 4,「新文化史」階段:托馬斯的《宗教與巫術的衰落》、《人類與自然世界》;洛特曼利用結構主義或是符號學的觀點對俄羅斯18世紀的「日常行為的詩學」進行了研究,文章指出一種文化離我們越遠,我們就越容易將它的日常生活當作研究對象來對待;羅伯特達恩頓的《屠貓記》就是受吉爾茲的影響而寫的,達恩頓把文化史學家的任務限定為「捕捉他者」,他指出:我們也能夠解讀儀式或城市,就像我們能夠解讀民間故事或哲學文本那樣;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里斯伊薩克《弗吉尼亞的轉變》;格林布拉特的《莎士比亞的談判》;史密斯的《歐洲人的視野與南太平洋》;巴克森德爾在《15世紀義大利的繪畫與經驗》;馬里奧比亞基奧里《廷臣伽利略》;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卡洛金茲堡的《乳酪與蟲子》;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該書分析了西方的旅行者、小說家和學者在認知中東時所使用的各種圖式,諸如落後,墮落,專制,宿命,奢侈,消極,沉於聲色等套式);喬治杜比的《西方婦女史》(婦女的教育,男性的婦女觀,女性的孝道,女性作家,供女性閱讀的書籍等內容);瓊凱麗《婦女有文藝復興嗎?》(婦女史的興趣推動了研究興趣從藝術的創作向藝術的消費的全面轉移);新型婦女文化史的代表卡羅琳拜納姆的《神聖的宴席與神聖的齋戒》(該書研究了中世紀晚期飲食的符號意義,特別是其中充盈著的宗教符號。);蒂莫西米切爾《殖民埃及》;克雷格克魯納斯《長物志》;杜比的《三個等級》、勒高夫的《煉獄的誕生》、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托馬思的《人類與自然世界》;皮埃爾諾拉主編的《記憶的場所》;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列特《記憶》;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文化史學家在傳統上一直比較注重思想,而將物質研究領域讓給了經濟史學家,但是在20世紀80、90年代一些文化史學家轉向了物質文化的研究,如宗教學家(英國社會史學家阿薩布里格斯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民、城市、物品》、文學史家(唐納德麥肯齊《自傳與文本社會學》將自傳重新定義為文化史的一種形式,強調需要研究「書籍的物質形態」,研究「印刷術與版式設計的細節」)、飲食史家(錫德尼明茨《甜與權:食糖在現代史中的地位》關注了消費者和食糖,同時關注了食糖的符號意義)、服飾史(丹尼爾羅什《服飾文化》在衣著背後看到心態結構)、居住史家(奧爾瓦爾勒夫格倫《文化的建設者》一書提出19世紀後期發生了從節儉向富足的轉變,而這一轉變發生的原因是住宅「變成了一個家庭炫耀其財富和展示其社會地位的舞台」)、科學家等(對空間的研究,閱讀史學家對圖書館的布局也給予了注意);1995年《身體與社會》雜志;海登懷特《元史學》; 四、文化史的研究對象為何? 1,「經典」階段的文化史家們關注的是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學科中傑出作品的典範的歷史;他們特別關注不同藝術類別之間的聯系,根據不同的藝術類別與通常所說的「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來討論這種聯系,目標是描繪出一個時代具有特徵性的思想與情感,以及它們在藝術和文學作品中的表達與體現。 2, 「藝術的社會史」階段: 他們的研究方向經歷了一個由社會學向藝術史轉化的過程,並創造了文化圖式的觀念。 3,大眾文化史的發現階段; 他們關注符號以及對符號內涵的解釋(諸如藝術、建築、地理、文學、音樂和科學等等) 4,「新文化史」階段的文化史家關注文明、集體心態、社會集體想像物;心態史、情感史或「集體表象」;物質文明、社會想像。 五、文化史的經典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諸如直覺、計量法、對意義的探索、實踐和表象的研究、描述、以故事的形式來展現等等可以視作為文化史的特徵 六、文化史的創新在何處? 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印象式的」或「系列史」、 「內容分析法」、 「戲劇類比」、「大眾文化」、精英文化、文化轉向、文化心理學、文化地理學、文化經濟學、文化政治學、 「心態史」、「社會相像史」、「日常生活史」、多元性與亞文化概念、「雙棲文化」、表象和實踐、「狂歡節化」、「脫冕」、「集市語言」、「怪誕現實主義」、「高級」文化被「下層」文化、「多音性」、「多語性」和「雜語性」、 「窘境的門檻」和「反感的門檻」、 「自我控制的社會壓力」、「競爭」、「慣習」與「組構」、 「譜系學」、 「偶然事件」、 文化的的非連續性或者「斷裂」、「知識系統」或「真理的體制」、「權力微觀物理學」、 話語實踐」、 「規訓社會」、 「馴服身體」、 「場域」、 實踐的理論、「慣習」、 結構主義、圖式框架、「身體圖式」和思想圖式、文化再生產的思想、「區隔」、 「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策略、「實踐」。
Ⅳ 什麼是文化史 PDF電子版,伯克
化種抽象概念指教育程度、思想、知識、文、藝術表現至式及習慣等等文化社意或者意習行規范思想式舉凡文藝、思想、制度、宗教、居住、等都文化產物「文化」社行發文化群體現象要解社等於要解社文化「文化」能離「價值」於價值判斷沒定標准談「文化」問題引起爭議舉例關於「近代文化」問題即爭議『體西用論』、『全盤西化論』、『本位文化論』等等說於探討文化說論我認種文化「」或「」都應接受文化部份應加排除
Ⅳ 什麼是文化史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文化是個民族創造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文化是人們習得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1982年,世界文化大會在《總報告》和《宣言》中,對文化含義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體現出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群體特點的那些精神的、物質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徵的完整復合體。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文化賦予我們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賦予我們判斷力和道義感,從而使我們成為有特別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們正是通過文化辨別各種價值並作出選擇。人正是通過文化表現自己、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善、懷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義和創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為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共同體獨一無二的特徵,以及思考和組織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雖然沒有專門學習但都知曉的知識領域和價值觀念。」由此可見,文化的含義十分廣泛,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納入文化的范疇,這一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什麼是文化的內涵?
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區域內人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麗水精神)、行為規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與經濟、政治並列的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物,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藝術、習俗、語言、生活方式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其特性和功能是什麼?
文化內涵作為我們的精神產品,能夠豐富某一地區的內涵,提高民眾素質,展示地區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能夠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該回答在由回答者修改過
Ⅵ 什麼是素質文化歷史
含義
定義1:《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定義2: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後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就不無道理
定義3:「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乾和道德力量.⑧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別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識別英雄和偉人最為關鍵的標准
定義4:「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
來源
素質一詞本是生理學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素質是心理活動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談不上心理發展。
各門學科對素質的解釋不同,但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素質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實際作基礎,以其自然屬性為基本前提的。
也就是說,個體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決定著個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對人的素質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為前提。
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
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與發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遺傳素質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中發展起來的。
而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就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人的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分類
三類八種
三類素質是指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
八種素質是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 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
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
教育要避免納入應試教育的軌道,我們就必須認識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諸多方面。
歸納起來,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素質即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應試教育旨在應付考試,片面追求升學率。
在教育對象上,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則把學校工作放在少數所謂優秀的即有升學前途的學生身上。
在教育內容上,素質教育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全面開花」,把幾項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應試教育則只重智育,片面強調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教學生學習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質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因材施教;應試教育則只是對少數學生提出「升學」的統一要求,並沒有實現因材施教。
在教育評價上素質教育要求從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素質水平;應試教育則把考試作為惟一的評價方法,將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標准。
在教育結果上,素質教育「不求個個升學,但願人人成功」,或者每個學生「及格+特長」模式;應試教育則只有少數人升學,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學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敗者的心態走向社會。
從上述兩種教育的「對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於應試教育存在著如此眾多的負面消極因素,所以才激發、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文化的概述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
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 all c)。
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
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
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
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
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
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 *** 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文化的研究
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
精神產品:文學藝術和一切知識成果,代表性的場所為博物館與圖書館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關於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為「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al)
著重於第三方面內涵的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歷史: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
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
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
」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
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
從又持中。
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Ⅶ 中國文化史是什麼
中國的文化史是指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到現在的發展歷史。從古至今中國文化是如何發展的,如何一步進步的的發展過程。
Ⅷ 哪位大佬有 《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資源下載
254.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epub
鏈接:https://pan..com/s/1TPpzdirZq1PzEclWZppZuw
Ⅸ 求分享《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全集電子版免費百度雲資源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全集電子版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GtSWKgPNr6dgUwbwKxnwLw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圖史系列)-陰法魯-2019更新.mobi
Ⅹ 什麼是文化歷史
文化是一個時代的典型的代表之一,其通過衣食住行等等各個方面體現出來,不可泛泛而論,而歷史是通古博今之學。文化歷史,就是在歷史的研究過程中側重於時代文化標識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