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粵劇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劇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3-01-16 05:04:15

Ⅰ 粵劇是怎樣由來的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

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

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台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

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朴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

(1)粵劇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粵劇獲得榮譽;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建立導演制度,凈化舞台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台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贊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全省專業粵劇團最多時發展到73個。1953年成立廣州粵劇團;1958年,廣州地區9個粵劇大班合並成立了廣東粵劇院;1960年成立了廣東粵劇學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曾三多、靚少佳、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紅線女、羅家寶、林小群、陳笑風、譚天亮等分別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柳毅傳書》、《十奏嚴嵩》、《三件寶》、《寸金橋》、《金雞嶺》、《紅花崗》、《劉胡蘭》、《山鄉風雲》等優秀劇目。其中,《山鄉風雲》在全國還被移植成20多種戲曲劇目。

還曾組團到朝鮮和越南進行友好訪問演出。薛覺先「萬能老倌」的藝術造詣,馬師曾的「乞兒喉」唱腔,白駒榮的「平喉」,羅品超的文武生,陳笑風的「風腔」,紅線女的「紅腔」,文覺非、羅家寶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觀眾喜愛。

80年代粵劇代表作有《三脫狀元袍》、《袁崇煥》、《昭君公主》、《南唐李後主》、《魂牽珠璣巷》等。關國華、林錦屏、盧秋萍、倪惠英、馮剛毅、丁凡、郭鳳女、陳韻紅、彭熾權、曹秀琴等成為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劇團還頻繁地到港澳地區和一些國家演出。

參考資料:網路-粵劇

Ⅱ 粵劇的來歷

粵劇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弋陽腔、崑山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傳入廣東,廣東本地戲班演出的聲腔受這些外來聲腔的影響很大,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被稱為"廣腔 ", 從現在粵劇的音樂中還可以看出弋陽腔和崑腔的痕跡。清代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為本地班和外江班。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戲,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動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間外省戲班來粵者甚眾、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豐富的養份,藝術日臻成熟,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山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為基本唱調。同時也保留了部分崑山腔、弋陽腔、廣腔, 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 此時的本地班已經與外江班"判然迥殊",進而逐漸形成粵劇。

Ⅲ 廣東粵劇的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粵劇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粵劇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繼崑曲之後「申遺」成功的第二個中國劇種。成為粵港澳共同擁有的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11月28日,廣東慶祝粵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聞通報會暨中國粵劇網開通儀式在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及廣東省粵劇界知名人士和粵劇研究專家以及粵劇院團有關人員近百人參加。在2003年粵港澳三地政府文化部門舉行的第三次文化合作會議上,三方商定聯合申報粵劇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並確定每年11月下旬舉行「粵劇日」活動。
廣東文化部門將積極履行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扎實推進保護和弘揚粵劇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法規政策,為粵劇的繁榮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實施「粵劇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海內外粵劇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普查和清理;三是組織建立粵劇傳習制度,保證粵劇藝術的穩定傳承;四是建立粵劇藝術研究中心,加強跨地域的學術研究;五是廣泛團結海內外粵劇表演藝術團體,定期進行粵劇展演,扶持重要的粵劇演出活動,使之成
為檢驗粵劇保護成果的重要方式;六是支持在社區、廣場、學校、劇院等的業余粵劇演出,在基層推廣粵劇藝術,維持、擴大粵劇觀眾群。

Ⅳ 為什麼粵劇被批准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歷史悠久,保留了中國戲曲發展的很多要素。
傳播范圍廣,唱腔優美有特點

Ⅳ 粵劇起源於哪裡

  1.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

  2.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漢族戲曲之一。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3. 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 加拿大、英國 、東南亞等廣府華僑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

  4.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5. 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Ⅵ 用一段話介紹粵劇

用一段話介紹粵劇如下:

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府戲、廣東大戲,是廣東及廣西粵方言區最大的劇種。發源於佛山,以粵方言演唱,漢族傳統戲曲之一 。粵劇形成於廣東,後傳入廣西、香港、澳門、台灣,在東南亞和美洲各國有華僑居住的地方均有粵劇演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912年前後,粵劇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廣州方言,表演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調,並改假聲演唱為「平喉」演唱。

2003年開始,粵港澳三地政府將每年11月最後的一個星期日定為粵劇日,藉以擴闊觀眾層面,達到推廣及保存粵劇的目的。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36。

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Ⅶ 粵劇是不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的,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粵劇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