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怎麼融合

中國文化怎麼融合

發布時間:2023-01-16 08:50:36

❶ 你以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打開歷史塵封的畫卷,回眸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會挖掘出許多價值珍貴的文化寶藏。

底蘊深厚,內涵豐富,體現著民族特徵與精神。

它們雖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但卻歷久彌新,在今天的當代社會卻仍然熠熠生輝,煥發出活力,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與進程,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

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2
千年的文化積淀,給東方文學寶庫留下了汗牛充棟般的巨著,為當代社會帶來了創作靈感,讓思想在浩瀚的書海中無限徜徉。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

經典名著《紅樓夢》被多次拍成電視劇,導演無一不是藉助這一著作,來仔細雕琢人物的內心活動,服飾細節等來進行創作藝術。

不僅如此,平時閱讀文化經典,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認識到作者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深入思考,也會將我們的思緒引向永恆話題的遐思。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悄然無息地滲透著我們的生活,激發了創作的靈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3
古代的王朝,歷代歷朝都有建造宮殿廟宇的傳統。

傳承至今,我們還能看到所遺留下來的城池古跡。

再歷史名城北京,西安,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的皇家建築,宮殿園林等。每逢節假日可供遊人參觀游覽。

建築作為園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國園林的特點,已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園林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苑、囿中的台榭。

魏晉以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中,自然景觀是主要觀賞對象,因此建築要和自然環境相協調,體現出詩情畫意,使人在建築中更好的體會自然之美。

同時自然環境有了建築的裝點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國園林建築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同自然景觀融洽和諧。

一些園林建築精緻小巧,造園手法獨特,陶冶人的情性,如此多的建築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情趣。

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建築的內部構造,外部材質,細節裝飾等等,這些都為當今社會建築園林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所借鑒,發揮著意義重大的參考借鑒作用。

❷ 迄今為止,中國共有幾次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

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狄人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山國,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第二次是二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隨著鮮卑、羯、羌等外族入侵,中原文化被動地融合外來文化。第三次是隋唐時期,隋唐開放大度,主動吸納外來文化,創造了強大的唐文化。第四次是元朝,伴隨著蒙古人的征服,中國文化被動地融合蒙古文化。第五次是清取代明,這一次應該算是漢文化吞噬了滿族文化,不能算是融合。

❸ 中國和外國在文化交流融合上應該怎麼做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

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❹ 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更好的融合

馮驥才談「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時間:2017年03月07日 14:38:13

今日14:30,全國政協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文化報:請問馮驥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馮驥才:你這個問題我也感興趣,因為青少年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主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修養特別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因為我們現在的漢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因為在現代社會里,社會節奏太快,我們通過手機、通過網路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好像我們跟傳統文化有一點遠。所以,怎麼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誘。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識,文化是讓我們享受的,特別是好的傳統文化。有的傳統文化修養,讓精神是幸福的。所以怎麼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喜歡、幸福。我也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www.cssce.com<---,他們學習、獲得一些知識,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把他們帶領到傳統生活里去。

還有一些典籍文化里的經典和精髓,比如清明節馬上到了,不只是書本告訴他們清明節的傳統知識,可以帶孩子們去走進傳統,現在有的地方帶著孩子掃墓,或者對英烈祭奠,這個很好。但是也可以春遊,踏青。傳統的踏青就是現在的春遊,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訴他們古人插柳的知識。插柳植樹就是綠化,有過這樣一次體驗,你開始不必講太多的知識,他會記住這一次活動,他會跟自然親近,他會聞到春天的空氣,他會知道我們古人多麼講究和自然的親和。這樣他就有了一個記憶,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識,一方面有情結,人的心靈進入了傳統,傳統也進入了他的心靈。所以,我認為,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

還有一個就是不斷創新的方式。大家也注意到,這兩年央視幾個節目,比如《鄉愁》《詩詞大會》《朗讀者》都很好。我們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修養。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修養不是一天來的,和賺錢不一樣,一筆買賣找到機會可能賺到不少,一天讓一個人有氣質、有修養很難。我們一定要踏下心來,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一定要做實,一定要想各種辦法。

❺ 文化融合的中國歷史上的文化融合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同時,也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主要時期 。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北魏官吏舊無俸祿,中央官吏按等級得到戰爭中獲得的財物和勞動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數量的租稅和絹帛等實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結果吏治黑暗,貪污成風,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後果,直接威脅到北魏政權的穩定。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484年,實行俸祿制。詔書說:「故憲章舊典,始班俸祿。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魏書·高祖紀》)俸祿制就是由國家徵收統一的租調,籌集祿銀,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同時將班行俸祿與嚴懲貪贓緊密地聯系起來,規定了在「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的嚴厲懲治措施。孝文帝實行的俸祿制,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整頓吏治、懲辦貪污,使北魏吏治狀況開始明顯好轉,為北魏政權進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為推動北魏王朝走向興盛的重要因素。史書曾稱頌孝文帝時代「肅明綱紀,賞罰必行,肇革舊軌,時多奉法」(《魏書·良吏傳序》)是符合當時實際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晉後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來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無煙」,土地大量拋荒,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為可能。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485年,馮太後、孝文帝採納大臣李安世的建議,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標准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同時,鼓勵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均田制的推行影響深遠:首先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農民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從而積極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並未觸動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於國家徵收賦稅和徭役,另一方面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從根本上鞏固了北魏的統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極大地推動了北方內遷各族改變原先落後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農民的轉化,推動了這一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現;還有,均田制對後代田制也有很大影響,先後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這一制度的選擇、推行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設立三長制
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採納大臣李沖的建議,實行三長制。規定: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選擇本鄉「強謹」的人充當。三長制是北魏基層行政組織。其職責是檢查戶口,徵收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於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調制
在實行三長制的同時,頒布與均田制相適應的新的租調制。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這一制度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這些改革措施以發展生產,緩和矛盾,鞏固政權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後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490年,馮太後病逝,孝文帝親政,北魏改革進入新階段,為繼續推進改革,孝文帝首先確定遷都洛陽。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鮮卑貴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而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迫切需要漢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舊都平城,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經濟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說:「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流行的歌謠也這樣唱道:「紇於山頭(今山西大同市東)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惡劣的氣候環境,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而且又無水陸漕運,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再次是軍事上,與北邊的柔然相比鄰,時受騷擾,很不安全;還有從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基於以上認識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為保證遷都順利進行,孝文帝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遷都之實。495年,北魏正式將都城遷到洛陽。
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業,人心戀舊。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利於北魏政權的鞏固。在王肅、李沖、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遷洛之後,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裝。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族人一律改穿漢人服裝。孝文帝自己帶頭穿戴漢族服裝,並在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建議教師利用教材中《北魏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兩幅圖片,讓學生對比指出鮮卑族服裝款式有何變化,這種變化有何意義?使學生從鮮卑族服裝變化的感性認識出發,進而形成對孝文帝「易服裝」改革措施有力推動了鮮卑族向中原農耕文明的轉化和發展意義的理性認識。
講漢話。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六月,正式發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員上朝時要講漢話,但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可仍講鮮卑話,暫不處罰;30歲以下官員必須嚴格執行法令,否則要降職。
改漢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復,都要更改。」於是,當時,他帶頭將拓跋氏改為元氏,因為北人稱土為拓、稱後為跋,魏主認為他們祖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黃色的,它是萬物之元,所以改姓為元。其餘鮮卑姓氏也改為漢姓。改姓以後,鮮卑族姓氏與漢姓完全相同。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族的門第高低,並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陝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後宮,並親自為六個弟弟聘室,六個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於鮮卑貴族外,其餘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通過這種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鞏固統治。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漢代「和親」政策,進一步加深理解這一改革措施對加強民族聯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並進而認識「政治聯姻」是處理民族關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種重要策略。
改籍貫。孝文帝發布詔令,規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於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開始經營起小塊土地,築起數間房屋,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個體農民。自從魏孝文帝建都洛陽起,先後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陽北郊邙山一帶,即有魏孝文帝的長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靜陵。
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地區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匯,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曾經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導致中國在清朝初期就開始衰退。然而,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卻是每個中國兒女的最高願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匯讓中國重新走向希望,也讓國人看到了希望。在融合與交匯的過程中,各種先進的技術、科技、文化都得到了融合與交匯,一些先進的東西得到了很好的引進並在全國內迅速發展起來,從而讓中國文化得到了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發展。這些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讓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是個快要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❻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

文明必然趨同。文化必然存異。這是馬未都說的,既然能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那麼就必然不可能一致。這好比宗教,飲食習慣等。可能會有互相的借鑒但永遠不可能統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交融。除非是某一天統一了,才有可能產生民族大融合。參照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最後都能民族大融合。

❼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❽ 中國文化應該怎樣和當今世界交融

無論是什麼文化,能得到更廣泛的的認可,就會有好的交融。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交融到世界各地。
但我們也在發現問題:

首先是:「不打擾別人」,是人權平等的表現,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具有的較高素質。大家都努力去做到不打擾別人,底層方面民眾會減少潑皮無賴、流氓碰瓷等衍生不良現象的出現,高層方面管理者會減少濫用職權。

不打擾別人,甚至比中國式過馬路更基礎,中國式過馬路的本質問題就是打擾了別人。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打擾別人的嚴重性,否則治理中國式過馬路更像是治標不治本。

還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句話對嗎?這是道德被捆綁,難道幫助人就要回報,還必須加倍回報?

這就是當今社會要討論的問題,當幫助別人成為責任,是文明程度的提升。

我授之他人恩惠,無求回報,是自己願意,應該做的。如果倡導回報,甚至追求回報,不是施恩,那是投資。始終是狹隘的自身利益經營,嚴重的會演變成利益集團的利益交換。

相似的情景:「喂不熟的狗!」。顯然是權利者、資源掌控者的話。你需要奴隸,你要求有可奴役的人,問題是怎樣做狗?這就出現了「恩重如山」,那就是還不完的恩情,當狗償還?

社會需要進步,要求高回報的東西,有時就是赤裸裸掠奪。當幫助別人是無償的,也不要給接受幫助的人帶來壓力才愛心,才是社會的進步。

總之,我國急待提高民族素質,有了好的應用型文化,國家的發展阻力也就會降低。

❾ 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文化的融合

是多民族文化融合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5個少數民族合計1億多人。就人口說,少數民族不到全國人口的10%。在5000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境內各民族分分合合,有斗爭,有融合。

一、中國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概況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民族融合的大浪潮。這些融合使許多一度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民族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例如漢代的匈奴,三國的烏桓、南北朝的鮮卑、隋唐的吐谷渾、遼宋的契丹和黨項等等。還有些民族雖然現在還存在,但除了血統的差異外,在文化上已不再具有什麼民族特點,例如滿族、土家族、壯族等等。當滿族最初入關,定鼎中原之時,強烈的民族界限觀念,曾因留發易服這樣的文化習俗差異而發生大規模流血屠殺,但經過300年之後,漢滿在文化上已再難找到什麼差異。
任何一個國家,總是希望各民族放下根基性的民族感情聯系,而團結在國家群體的公民聯系之中,但事實上,政治群體的感情很難取代民族感情。俄國與東歐共產世界解體後的局勢變化,即為最好的見證。經過半個世紀以上強調無產階級感情,但是在共產政權解體後,這兒又回到以民族為單位的政治對立之中。

二、民族感情的源來
究竟什麼是「民族」?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民族戰爭與族群沖突在今日世界各角落時時都在進行之中,也時時造成大量的人群傷亡、家庭離散。
對各民族溯源的追究不是區分民族的根本,民族是以文化來區別的。倘若各民族間不能找到文化的共同點,不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那麼民族的界限就很難打破。經濟、文化的互動才是消除民族隔膜的根本方法。只有在理念和精神文化的趨同,才能使得人們的心理素質走向一致,民族的認同感才能產生。這種文化上的融合的極至到最後就是民族融合,其實中國一些國學大師並不是漢族人,他們往往比漢族人還漢族。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或群體以不同的社會群體成員身份,參與社會資源的競爭與分配,但在遭受挫折後,許多人則經常回到「族群」中尋求慰藉。這是因為,在每個人的人性深處,埋藏著我們對最原始人群感情(同胞手足之情)的信賴與渴求。現實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體系,及人們追求個人或群體利益之動機,仍是產生民族認同的根本原因。無論如何,由商周時期華夏邊緣的形成,至秦漢間華夏邊緣的擴張,及至於歷史上非華夏人群成為華夏或華夏成為非華夏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見到人群間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系及其變遷,是華夏邊緣形成、擴大與變遷的主要背景。

三、中國出現中華民族提法的原因
20世紀初民國肇造之時,在全球性國族主義概念風行下,已無模糊的邊疆。在一個「邊疆」爭奪的時代,過去模糊的「邊疆」,在資源爭奪中逐漸被各個民族與國家之邊界所取代。在20世紀上半葉,許多法國、英國調查者紛紛中國西南邊疆,日本調查者也走入滿、蒙,並宣稱日本大和民族與這些北亞游牧人群有密切的民族文化關聯。面對著西方與日本學者在中國周邊地區「學術調查研究」中所隱藏的政治與資源野心,當日本人提出「滿、蒙在中國歷史上非支那領土」之論時,傅斯年等歷史學者乃急促寫成並出版《東北史綱》一書,辯證「滿洲」乃中國之「東北」,自古以來一直為中國的一部分。
近代國族主義概念下,以及在近代殖民主義列強企圖瓜分中國及其邊緣之資源利益的刺激下,合傳統華夏與其邊緣人群為一族的國族藍圖逐漸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形成。因華夏邊緣人群一直被華夏認為與自身有長久的血統、文化與歷史關聯,因此他們都被劃入中國而包容於一新的「中華民族」之中。從此,許多華夏邊緣人群由「四裔蠻夷」成為中國境內「少數民族」,與今為「漢族」的華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以建立共享資源的新國族,來解決華夏邊緣形成以來整體地區經濟失衡而導致的沖突、暴力與紛擾。
在此時代背景下,接受「國族主義」與相關「民族」概念洗禮的晚清民初中國知識分子,憂心西方列強勢力在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擴張,極力呼籲民族團結及喚醒國魂。在此國族藍圖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重新描述了中國的歷史觀。「中華民族」這個稱謂就歷史性的出現了。

四、中國現在的民族政策概況
本著以「統一」國內所有民族為一體為目的而造出一個「中華民族」這樣沒有血緣文化基礎的概念,如果缺乏足夠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這個詞將逐漸成為空洞化,虛無化的政治詞彙和口號。在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斗中,單一民族國家被證明更能適應全面競爭需要。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集合體,為了避免「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口號,在向單一民族國家的方向發展奮斗中,應該如何走呢?
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當局宣布民族問題「已經解決」,「蘇聯人民」成為新的共同體名稱,蘇聯「已經成為全世界真正民族平等與合作的榜樣和典範」。但實際上,蘇聯對民族矛盾的鎮壓加深了民族關系危機,造成雙方互相指責,甚至《俄羅斯文學報》等報刊發出了要求俄羅斯與其他共和國分家的呼聲。失誤的民族政策,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關鍵因素。
法國在1789年大革命之前,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和巴黎人是決不會互認為是屬於同一民族的,前兩者甚至不講法語。但在大革命中,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被其它最高原則所覆蓋:「人民」、「愛國」、「平等」等等。全國實施整齊劃一的教育、不再按語言和風俗劃分為不同集團,在這種舉國團結一致的激情中,一個 「法蘭西民族」無中生有地變成了事實。同樣,融合了各色人等的美國,也靠「自由、民主」,把各社會階層組織在一個「美利堅民族」之下。要將一個多民族的集合體鍛造成一個民族,就需要「平等、自由」等超民族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不可能再通過暴力的方法來進行民族融合,只有通過這些超民族的價值觀,才能為各民族的意識形態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基礎,促進民族融合。
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立,為了改善民族關系,消除民族分離傾向,在經濟、醫療、教育,甚至在法律上都給予少數民族優惠,人們為了追求較好的社會存在,使得原先曾往「漢化」方向擺盪的少數民族,如今許多人都樂於承認或爭取得到少數民族身份。
中央1984年第5號文件提出的:「對少數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堅持『少捕少殺』,在處理上一般要從寬」。這是我國的民族刑事政策,即大家常說的「兩少一寬」政策。
這項政策,第一從制度上為少數民族的犯罪分子獲得優惠提供了法律依據。按照「兩少一寬」政策的基本精神,從寬包括司法上的從寬和立法上的從寬。包括刑事訴訟程序上從寬,定罪上從寬,量刑上從寬和刑罰執行上從寬。對於"少數民族的犯罪分子"來說,這無疑是優惠,甚至成了免死金牌。第二從執行上為少數民族的犯罪分子應當「少捕少殺」、「在處理上一般要從寬」。按照「兩少一寬」政策的基本精神,對於少數民族中犯罪分子的處理,同罪行和認罪態度最相類似的漢族中犯罪分子的處理相比較,一般要適當從寬,並要堅持少捕少殺。
「兩少一寬」刑事政策出台及適用20年,對漢族來說毋庸置疑是不公平的,為了顧全大局,可以在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上對少數民族給予照顧、支持是應該的。但是在刑法上也分三六九等,這種「中國特色」的刑事政策是否違反法律最核心的公平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精神又如何解釋?漢族作為一個主體民族,不能和其它民族在法律上處於平等地位,對我們夢想的「中華民族」是無益的,同樣律法的寬大也不利於少數民族移風易俗。

五、構造新民族
歷史從來就沒有標準的教科書,民族問題長期令人爭論,主要是因為影響我們思考此問題的潛在「偏見」,不但存在於所有的「資料」之中,也常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即使是研究「民族」的學者也難以避免。為了各民族能平等相處,共享我國的資源分配,有一個雙贏的發展,形成一個新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國家最好的利益之所在。但是凡事也不能強求,如果無視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強求一個新的「中華民族」反而會造成社會的動盪。
但願我國能早日處理好歷史背後的資源情境、社會認同與個人情感,促進民族的和諧發展,消除民族之間的差異與爭論。希望各民族能得到平等的地位,期待「中華民族」的真正出現!

❿ 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如何融合

互相通婚,民族間的融合主要是北方各蠻狄少數名族融合入漢族,包括征服,通婚,文化覆蓋等手段,具體可參見陳序經著《匈奴史稿》一書,對這方麵包括民族融合有較詳細論述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怎麼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