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要出從何入手
文化產業發達與否,事關一個國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無競爭實力。目前在世界最發達國家,文化生產力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這些國家的GDP半數以上來源於服務業,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扮演了主要角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朝陽產業。盡管發達國家對此使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或「新經濟」、「文化產業」等不同的概念和提法,但制定有效的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戰略,創新體制機制,大幅度提高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此突破發展的「瓶頸」,確保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具有領先優勢,則是這些國家的共同做法。
中國文化的發展負載著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大責任,只有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民族的優秀文化煥發青春和活力,成為鼓舞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只有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文化,既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辯證取捨、擇善而從,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的有益成分,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的交往和對話,才能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這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對內可以凝聚中國人民,成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對外可以感召四海賓朋,產生不衰的文明魅力。放眼未來,在國際上進一步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形象,還有賴於文化實力特別是產業實力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通過建設核心價值觀塑造文化的靈魂,通過知識的積累和應用鍛造文化的筋骨體魄,通過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練就克強制勝的競爭實力,通過樹立雍容大度的文化形象展現奪人的魅力。
㈡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發展文化產業,是需要巨額投資的,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完全有能力持續加大對於文化產業的投入。同時,為擴大內需,國家有支持文化產業的投入與建設,所以,未來發展前景極為光明。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觀眾的品位與胃口也越來越高,對文化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這個行業中的激烈競爭與優勝劣汰也是不可避免的。唯適者生存,還是真理。
㈢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首先,提高全社會對文化產業的認識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從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從實現全面振興的高度,從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高度,從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度,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
其次,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有了認識以後,文化產業發展還需要社會氛圍,需要輿論環境,更需要政策支持。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為文化產業抓園區或基地建設。實施產業集聚發展戰略,加大文化產業集聚力度,並以此為核心,把載體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推進園區建設,使園區成為創意企業和創意人才的集聚地,成為創意產業的發源地,成為創意成果的展示平台,成為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破口,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㈣ 如何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如何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繼中國經濟崛起在世界成為焦點之後,中國文化以軟實力也開始在世界顯示獨特影響力,它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注視,褒貶意見紛陳,然而,美國也有不少輿論指出,不能對中國文化的崛起採取抵制態度,而應該以接納態度支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說中國文化構成威脅,顯然是出於冷戰思維的說法,也是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深遠意義,只憑政治意識或需要而隨意做出的定論。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文化稍有理解,或者願意對中國文化加以探討,就完全可以得出中國文化絕對不是一種沖擊以英文為主的世界文化潮流結論。中國文化精深博大,教導後來者如何求取世界大同,完全沒有霸氣,因而,慣性思維提出的中國文化將為一種軟實力,對世界文化造成沖擊的言論,很容易解讀出刻意針對中國的意識。
核心是儒家思想
積極對外傳揚中國文化固然重要,因為這是中國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以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感受而提出發揚中國文化,其影響力就更加巨大,也有一份特別的號召力。「美中教育聯合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年會」最近在中國西部城市成都舉行,來自美國的四十多位學者,對中國的儒家思想持一致肯定看法,認為它是創造世界和平的基石。對於世界上還存在著以攻擊為主調的情況,與會學者們均表示,那是因為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不深入,甚至由於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誤讀而造成。
簡單來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和為主線,勸導人以和為貴,在和的觀念之下達致家庭團結、睦鄰友好、社會協調。然而,繼續持冷戰思維的人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這種核心價值,只把中國文化置於敵對位置上,因此便有了中國文化軟實力隨著經濟發展向世界輸出的威脅言論,並且以此作為另類武器,打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聲譽。
㈤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這個問題太大了啊,你是想了解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還是現階段的狀況?或者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抑或是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的宏觀政策?等等之類。
推薦一本書,不是寫得很精,裡面有些章節分得不清晰,但是總的脈絡還可以,是厲無畏的《創意改變中國》。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個概念,在中國和在英國、美國的提法是不一樣的,看看這本書你能知道個總體概念,之後才能了解細致的各方面內容。
另外,搜一下我國的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雖然看起來比較枯燥,但是想了解這個題目就必須看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有助於你。想談些更詳細的內容歡迎追問。
㈥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1、1978—1999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預熱期。
這一階段,我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對文化產業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的焦點是文化可不可以產業化、文化能不能夠產業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文化是否構成生產力等問題。
2、2000—2005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創期。
在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概念提了出來,強調:「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3、2006—201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改革攻堅期。
這一階段,我國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視製作、發行、廣電傳輸、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逐步推進。
(6)如何發展中國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未來趨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於我國文化產業來說,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向高質量、高層次、精細化發展模式轉變。
這就要求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好未來發展藍圖;突出創新、創意、創造性發明和原創知識產權掌控,堅持內容為王;推動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與文化、審美、藝術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跨界運行,創造出一批適應市場化運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
㈦ 如何推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振興,迫切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然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相比世界先進國家,創新機制匱乏,技術手段落後,專業人才緊缺,文化產業發展滯後,對GDP貢獻小.要振興中國文化產業,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時要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洋為中用,博採眾長,不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用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文化精華和現代的和諧文化,引導社會,感化民眾,推動社會發展.
文化產業的提出,在國際上僅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國際上一般把文化產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強烈大眾需求的通俗性娛樂,對這類文化產業的生產組織,一般強調其盈利目的而不過份強調其藝術價值。這類產業需要市場機制的商業運作。另一類是非盈利文化產業,包括古典音樂、嚴肅戲劇、詩詞欣賞、古典與現代藝術舞蹈,高雅藝術等等。
㈧ 如何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報將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在中國的文化、傳播、新媒體、經濟管理、新科技等領域的優勢,依託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報平台,融合文化界、學術界、藝術界、資本界、產業界、政府等產業權威研究中心信息,重點收集、整理、提煉、推廣文化+創意、文化+科技、文化+資本的產業項目及產業資訊,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全球業界同行。促進中國文化藝術與國際交流,將中國文化產業向全球延伸。縱觀目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特別制定了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振興規劃》綱要,在國內整合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在國外積極推廣中國五千年文化和歷史。無可否認,整個文化行業目前正處於不斷「升溫」的階段。《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報》強強聯手,及時、全面、詳盡的收集、整理、提煉國內外的海量信息,作為中國對境外宣傳中國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窗口,通過覆蓋全球的網路渠道傳遞中國文化藝術信息,將有力促進中國文化藝術與國際接軌,將文化產業鏈延伸到全球發展。
㈨ 高中政治: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展文化產業,也要與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樣,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二要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圍繞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依法運營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通過改革,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營造有利於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三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要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製造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發展和集約化經營。主要包括: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生產能力,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的需求;推動出版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發行業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路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印刷復制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碟復制業;廣告業要擴大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演藝業要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路建設;娛樂業要重點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型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文化會展業要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並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要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路化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
四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還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重普遍高於10%。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㈩ 怎樣發展文化產業
據業界估計,「十二五」期間全國文化產業的產業規模將增至3萬億,在GDP中的比例有望從2010年的2.75%增至5%以上,到「十二五」後期,文化產業將晉升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後,部分地方加速出台「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備受關注並引發廣泛熱議。
合理發展文化產業園聚集區
由於產業分工,產業聚集區能夠發揮產業聚焦效應,通過產業鏈組合,把成本降到極致。但是,發展產業聚集區要適可而止,不應一哄而上。
在國外,文化產業聚集區是很好的文化發展形式。近幾年,全國各地也都紛紛涌現出大大小小的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僅北京在「十一五」時期就分4批先後認定了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另外,區級聚集區、自發形成的聚集區達到200多個。這些聚集區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有的文化產業園區用於招商引資或者變相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令人擔憂。
很多文化產業園區在建園初期都進行了明確定位,後來開始轉向重視入住園區的企業數量,忽視了質量,出現有的企業同時到很多園區入住,但是不經營的現象。產業聚集區不是新概念,但是,他認為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需要管理者對文化有足夠的認識,只提供物業管理是不夠的。還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這些文化產業園區工作指導,建立園區之間的信息互通機制,搭建有效的產業服務平台,強調功能化建設和功能配套,建立分工合作的產業鏈,並引導各個文化產業園區實現差異化發展,讓聚集區之間能夠協同共贏。
從工業發展角度講,合作、聯合、結合,才能讓文化產業真正獲得發展。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要有大致分工,如果全國一擁而上,將造成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另外,產業聚集區發展要「適可而止」,因為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總和,是特殊產品,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屬於個體生產,不能把所有零部件進行分解。
要看到,文化產業園區與其他工業園區不一樣,如果產業聚集區都建成鋼筋混凝土森林,藝術家們生活成本加大,環境改變,如何留住這群「金鳳凰」恐怕是較大的挑戰。
動漫產業可以聚集,創意產業更講求靈魂迸發。所以,在發展文化聚集區時,要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分類。如動漫產業等文化工業類,可以分工組合,對於文化創意類,可能就要採取差別的發展方式。
對此,文化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如何與弘揚文化主旋律相結合?以及如果把高端文化推向市場能否生存下來?所以,有人就建議對文化產業還要進行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區分。
破解資金難題
這次在對通州文化產業發展調研時發現,資金問題是文化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實際上,這也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遇到的普遍難題。
資金難題對於像文物保護這類國家公益文化單位尤其明顯,資金不足會帶來文物保護不到位、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社會上批評「博物館老一套」,不能推陳出新,也主要是因為資金短缺。除了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之外,也與GDP的考核制度有關。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相比,文物保護往往退而求其次。
另外,創意產業也存在「微笑曲線」,在設計-原料-生產-銷售這個過程中,設計和銷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盡管國家表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但是,文化產業發展領域仍然存在「天花板」現象。有的文化產業存在實實在在的行業門檻,有的存在無形的行業門檻,包括審批環節造成的門檻,這導致民營企業家無法涉足文化產業。當然,這與文化屬於意識形態,受政策影響大、風險大,社會資本逐利特性等有關。對此,有必要放寬社會資本准入門檻。
而在財政專項資金使用上,「遍地撒芝麻」以及側重扶持具體項目的方法都無法達到很好的扶持效果。專項資金應該主攻一個方向集中使用,而且要充分論證使用得是否恰當。財政專項資金要更多用於服務平台的搭建和文化人才的獎勵。
但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設立的專業金融機構,現階段主要還是以金融信貸服務的方式存在。但有的地方可以鼓勵民間捐助資金的投入。
此前提出的建設政策性文化創意產業銀行也只是過渡的金融機構。據了解,文化產業的企業多是中小企業,有形資產少,規模小,多擁有的是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往往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其價值不容易確定,風險難以評估。
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讓文化企業被金融機構認同,他建議讓無形資產評估標准化,根據文化產業的不同類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這需要信用評級公司、擔保公司、產業交易中心、信託公司等中介機構一起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搭建良好的服務平台。
「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
當國家形象宣傳片通過BBC全球播出時,當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時,應當看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還略顯艱難。在國內,一部《阿凡達》便讓國人連夜排隊買票,日本動漫及相關產品受到青少年的青睞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而目前制約其步伐的瓶頸就是,與國際相比,在經營管理經驗、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游戲規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對此,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與「引進來」要並重。要鼓勵國內與國外多層次的合作和交流,特別是中國文化產業機構要與國外大牌的知名文化機構合作,不只停留在項目的引進上,而要包括成立合資公司等股權合作在內的深度合作。通過「引進來」,引進國外文化產業機構的經營管理經驗、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游戲規則,結合中國的文化特色來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
尤其在確定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之後,目前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與國際機構合作,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國際平台和基地,從而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政策修正才能實現文化繁榮的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發揮文化活躍骨幹人才的帶動作用,豐富文化樣式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