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華文化如何重新崛起

中華文化如何重新崛起

發布時間:2023-01-17 00:39:45

❶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近來,許多報刊雜志發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將2008年的北京奧運辦成「人文奧運」,也講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揚?從世界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文化弘揚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我們是肯定不可能採用的了,但也在此一並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野蠻式弘揚,即武力弘揚,用武裝實力,強迫被侵佔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某種文化。所謂「殖民文化」、所謂「奴化教育」,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方式是最野蠻的。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韓國以後,不許韓國人講韓語,用韓文,必須講日語,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將日本文化「弘揚」到各國去。納粹屠殺猶太人,就是為了「弘揚」日耳曼文化,企圖取代猶太文化。希特勒發動戰爭,進攻蘇聯,也是為了將日耳曼文化「弘揚」到蘇聯去。也要「弘揚」到法國、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從而實現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廣泛「弘揚」。現在拉美國家使用歐洲語言,就是當年殖民文化的遺跡。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佔領美國,用屠殺驅趕的辦法,在美國的大地推行歐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邊緣化。孟子講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揚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優點與缺點,一種文化有某些先進之處,並非一切都比別的文化強,也不是都適合於所有國家。因此,應該由本國人向外國學習那些適合本國情況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全盤照搬。

第二種是文明式弘揚,即積極推廣、主動介紹式。將本國的傳統文化梳理、整理出來,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推廣。將許多重要典籍翻譯成各種外文,發行到世界各國去,讓外國人在閱讀中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達到弘揚的目的。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弘揚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當別論。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國弘揚佛法,中國僧人到日本弘揚佛法,明初鄭和下西洋,是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效果如何,都是比較文明的行動,無可厚非。日本人自認為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茶道,經常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人推銷,為了提高推銷的效果,專門僱傭一些外國人,特別是白種人來充當茶道表演中的各種角色。有一次,我作為外國人被請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鋪———裹千家。一群外國人圍成一圈,出來介紹茶道的是荷蘭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國人,還有中國北京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這給我的印象是日本人還是很重視茶道的,還保存著茶道的精粹,而且頗受各國人的認可。住的時間長了,我發現日本青年好像對茶道不感興趣。他們處於激烈競爭的快節奏的時代,沒有時間去品嘗茶味,只是為了解渴,買了瓶裝冷飲茶,像喝其他飲料一樣,咕嚕咕嚕下去,比《紅樓夢》上說的「牛飲」都豪壯。至於茶葉的種類和特色,茶具的講究與應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這一切,他們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國人不感興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讓外國人認可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向外國人宣傳儒學如何好,有哪些優秀倫理內容,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興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員對此還帶著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舉止都沒有儒學的痕跡,誰能相信呢?本國人不相信,如何讓外國人相信?自己不喜歡,如何讓別人喜歡?

第三種是無為式弘揚即無為示範式。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強了,第三是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養,社會風氣好,人民多數感到幸福滿意,令各國各民族的人民都羨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又說:「修文德以來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對別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會主動來學習。這樣,自己的優秀文化也就弘揚出去了。唐朝時,中國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即到古印度學習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國學習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國人到日本、到歐洲學習西方文化。現代中國人到蘇聯學習。當今各國派遣留學生,也都是主動「來學」的典型。文化傳播有「來學」與「往教」的區別。主動向外介紹,就是往教的方式。《韓詩外傳》卷三·第十四章載:「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來學」與「往教」,效果有很大區別。

野蠻霸道式的弘揚不得人心;文明介紹式的弘揚收效甚微;無為示範式的弘揚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揚。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要發展,社會的發展,對於文化有新的選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何弘揚?可以而且應該向外國人宣傳介紹中國文化,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本國得到充分弘揚,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要讓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取得好的效應。這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學習、研究,實現弘揚文化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許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往往要到曲阜參觀孔廟。如果曲阜市民對儒學毫無了解,在行為上也不夠文明,社會風氣也體現不出「禮儀之邦」,那麼,向外國人介紹儒學如何優秀,誰能相信呢?各國官方代表團前來訪問,曲阜市長出面接待,如果市長是一個「儒盲」,言行舉止都與儒學相去甚遠,那麼,其結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應該是本地文化的半個專家,應該了解本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情風俗,應該讀當地的地方誌,所謂「入鄉隨俗」吧。現在講2008年北京要辦「人文奧運」,是不是也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做點准備呢?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自然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這才有說服力。我沒有別的本事,提一個參考意見,也算我為奧運盡了一點心力。

❷ 如何才能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一、 從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看,最受人尊敬和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際人才》雜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前不久有的報紙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國訪問或考察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國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報載,2004年以來,世界上新設立的孔子學院有26所;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漢語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部古典小說,數百年來風靡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歷久不衰,並且滲透到了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去年一個時期,媒體報道的韓國與我國有關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排以上軍官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國家的軍隊,最需要的恰恰是兩千多年前中國軍事家的聰明和智慧。幾年前,人民解放軍一個代表團到瑞典訪問,其中參觀瑞方一個軍事院校,對方主動提出要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黃石兵書》。盡管瑞典的軍事裝備和軍事工業在世界上是很先進的,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反證,無論1860年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當時中國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搶劫文物,而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家的博物館。這真實一個絕妙的諷刺,那時號稱「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他們眼裡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國,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麼是傳統文化?當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完整的現成答案。不過,可以通過對文化定義的了解,使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非常寬泛,它不僅包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強調,都是舉足輕重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了被他統一的另外五國的文化,意在從根本上鏟除故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從反面印證了文化對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端重要作用。漢武帝為富國強兵、強化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立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接受五代時期頻繁動亂的教訓,在全國大《三字經》、《第子規》、《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學技術方面。這個領域成就和著作內容十分豐碩、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並監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製造的天文測量器材《渾天儀》,造紙、火葯、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科學著作「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方面。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著述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獨樹一幟,成果卓著。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記》、《孫臏兵法》、和《黃石兵書》等軍事著作享譽千古、惠及當代;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著名軍事家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李世民、趙匡胤、劉泊溫、戚繼光、左宗堂等,已成為聰明智慧的象徵、至今贊口不絕。第四,文學藝術方面。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膾炙人口。如從古至今人們廣泛流傳的對詩詞文章的最簡練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即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等,即是贊譽和贊美;至於文學、史學、散文、詩歌、小說創作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四部古典小說、三言兩拍等。近來看到一首小詩,把我國19部古典小說嵌入其中:「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兩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樹同樣成就斐然。第五,醫學、農業、建築、冶煉、製造、旅遊、烹飪、飲茶、養生健身等方面。傳統文化的積淀非常豐厚,非常難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茶經》等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

❸ 未來,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進一步發揚中華文化

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促進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推陳出新,賦予傳統文化適應當代的時代內涵,實現創新性發展,接著,就是要使傳統文化與我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發展處符合我國人民需要的文化,最後就是要在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又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傳播出我們國家的聲音,努力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轉型文化強國,提高民族自信。

❹ 如何振興中國文化

要振興中國文化,就要首先弄明白,中國五千年文化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如果中國文化沒有主題,能活五千年還很年青?這顯然從邏輯上不成立。既然中國文化必有主題,主題是什麼?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也全人類的。這里提個醒,全人類實際上只有三人,一是黃人,一是白人,一是黑人。這是提醒一。這就是說,中國文化的主題,必定是濃縮在三個中國文字中,這三個文字一定是三合一的。這是提醒二。道、佛、儒這三家文化,也正好是三合一,還並列在中國文化幾千年,中國文化的主題,必從這三家出。這是提醒三。中國文化主題,必須要符合定分變三位數理,正順逆三位時間法理,以及陰陽二進制、即廣狹相對論亦是二進制。這是提醒四。講中國文化的,必須要從認知上超越中國文化,才能把中國文化講得明白。這是提醒五。

❺ 如何讓古老的中國文化煥發生機

從小孩子開始培養,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熱愛的意識,國應該對所有的傳統文化,系統精細的分類,對已經丟失和即將丟失的,盡快挖掘和保護。

❻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如何崛起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復興,這里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的關系。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眾多難題和種種挑戰,在自主創新中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在中國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進程中,面臨著三大挑戰,這就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短缺的挑戰,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解決這些問題,要靠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些話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然而要真正把它們變成全國范圍、全體規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覺行動,歸根到底還有賴於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升,有賴於最廣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確應對三大挑戰。

第二,從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國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總是由先進文化引領,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今天,國際社會認同中國的「崛起」,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連續20多年以平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發展;而國際社會有人擔心中國崛起會威脅別人,既有出於意識形態偏見而把中國「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引起的問題。這後一方面,即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的問題,我認為也很值得深刻注意。這是因為,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使中華文明愈益向世界顯現其親和力、感召力,則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又一方面。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那就不僅要在世界樹立起「和平中國」的形象,而且要樹立起「文明中國」的形象。

第三,從中國自身的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的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實現中國人100多年來的強國夢,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❼ 如何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

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堅持正確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

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

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國民族的根本。民俗習慣的不斷傳承,對於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重要保證。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不斷的受社會的影響。民俗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其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代社會的需求。

民俗文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社會心理等多方面都有著影響,民俗文化是社會團結的重要根源,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民俗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❽ 如何復興中華文明

「復興」不是「復舊」或「回歸」,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重鑄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以和為貴、民為邦本、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

近10多年來,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西方強勢文明無孔不入,滲透到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中華文明受到國外文明的嚴重沖擊和威脅。為防止中華文明被同化,為保護中華文明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恢復和創新傳統,復興文明大國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第二。據一些學者推測,再過幾十年,中國將在經濟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國防和軍事實力也迅速增長,成為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大國。而文化發展相對滯後,與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比,呈現不均衡、不協調的狀態。倘若長此以往,不增強文化的力量,社會就不可能和諧,經濟也不可能持續發展,中華文明的特性之一「人文性」也將不復存在。

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20世紀初來中國講學時,十分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和諧、中庸等道德和核心價值,希望保留這些美德並發揚光大。然而他在當時就提出疑問:「中國人的這些美德能留傳下去嗎?」(羅素:《中國問題》)。不幸的是,當時羅素的擔憂成為現實。近一百年來,人們在批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之時,也拋棄了她的精華。因此,必須面對現實,充分認識歷史上的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復興」不是「復舊」或「回歸」,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精華,創新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以和為貴、民為邦本、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羅素曾說:「……如果中國不採用軍國主義,將來所產生的新文明或許比西方曾經產生的各種文明更好。」

中國歷史上以文明立國,應該弘揚歷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國之路,提升國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恢復文明大國的地位。這是海內外所有華人的共同希望和夢想。

重塑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中國人

文明或文化的傳承者是人,中華文明是否能夠復興並世代傳承,關鍵在於造就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人。目前傳統美德在許多人身上已經看不到蹤影。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價值失落,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唯利是圖;私慾膨脹,貪得無厭。許多人身上已經找不到禮儀之邦的特徵。

中華文明的趨同性具有使全體公民趨向於共同的道德和價值,趨向於具有共同人格的人。傳統文化造就人的任務主要在家庭和家族,家長和長輩都根據傳統禮教,負起教育晚輩的責任,並進行嚴厲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使每個人都恪守本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現在,家庭和家族的教育功能縮小,塑造人的任務主要在學校。據反映,中小學教科書中,關於優秀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內容並不多,並沒有把道德和價值觀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台灣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初便把「四維」(禮義廉恥)當作最基本的道德和價值觀教育,每個學校的校園和教室里都有「禮義廉恥」四字。教育部門應加強中小學的傳統道德和價值的教育,一方面在中小學課本里增加關於傳統的核心價值和倫理道德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加具有現代意義的「民主、平等、公正、仁愛、和諧」等核心價值的內容,使廣大中小學生既了解傳統的道德和價值,也熟悉現代的核心價值。

文藝作品應貫穿中華文明的優秀道德、價值和理念

中國古典名著一般貫穿傳統的倫理道德和核心價值,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各種小說、電影和電視片等也一樣,大多以「五常」、「五倫」、「四維八德」等核心理念,使人們在娛樂中受到教育,使傳統的道德和價值內化為個人的理念和規范。西方國家也一樣,大多文藝作品都參透著西方的道德和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一些文藝工作者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不強,沒有繼承古代優秀的創作理念。文藝作品影響范圍大,文藝界應該為保護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和獨特性作出貢獻,通過文藝作品使全國公民成為具有中華文明特點的人。

加強文化整合,保護中華文明的整體性

歷史上中華文明的整合性很強,其方式主要是通過核心道德和核心價值進行整合,使全國各民族、各地區的道德和價值都具有共同性。即使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也以中華主流文化為正統文化,採用歷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等。尤其是在清代,強調華夷不分、華夷一體,採用多種措施,推進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應該借鑒傳統經驗,構建超民族、超地區的核心價值體系,加強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整合,強化現代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目標。共同道德和核心價值的一體化或同質化有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助於保護中華文明的整體性。

觀點集萃

保護古村落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我近年一直致力於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即將提交的提案仍然是關於這個方面,同時,今年的提案里還涉及古村落的保護。古村落目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現在各地政府都在搶、炒農村土地,這是10年之內中國文化的最大危害,如果不加以保護,文化的根、文化的家園恐怕要丟失。

「非遺」的當務之急是保護和傳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非遺」當務之急是保護和傳承,而不是發展。這方面應借鑒日本的經驗:他們曾嘗試歌舞伎的歌劇化,但如今完全拋棄了「遺產也要發展」的觀點,而將保護和發展當做是兩條並行不悖的、兩個同時存在的不同的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多讀《勸世賢言》

全國兩會,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問題備受關注。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陳曉瓊、姚媛貞兩位代表建議有關部門將《勸世賢言》一書作為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重點讀本之一進行推介。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的引導,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精品力作。

《勸世賢言——道德教育新民謠》用新的道德觀念結合古傳古訓,以《增廣賢文》的文字表達方式編撰而成,通俗、明理、朗朗上口,針對性強、涉及面廣、其中特別是針對清正廉明、反腐治貪、治根治本、醒悟人生等方面的內容,讀後發人深省。

當前,該書被推薦為湖南「三湘讀書月」讀本,受到讀者廣泛好評。這充分說明,結合現實創新性地利用傳統文化內容,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註: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路轉載請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李魯傑

❾ 對如何實現中華文化重新崛起的看法

實現中華文化重新崛起,那麼就要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吸收外國的先進經驗。

閱讀全文

與中華文化如何重新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