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馬家浜文化的經濟生活如何

馬家浜文化的經濟生活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22 10:29:34

A. 馬家浜遺址的出土文物

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十分豐富,出土了大量完整或可復原的石、骨、木陶器物,其中石器包括石斧、石錛、石紡輪等,陶器有釜、盆、盤、缽、豆、鼎、碗、壺、紡輪等,骨器中有骨耜、骨哨。馬家浜的陶器獨具特色,分為三期。早期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紅陶為主,陶器成形基本採用手制。器表多素麵或磨光,紋飾較少,主要紋飾有弦紋、繩紋、劃紡、附加堆紋及鏤孔等,器型以釜為主。馬家浜出土的黑陶中有一件鏤空黑衣陶壺十分精緻,此陶壺器表施黑陶衣,撇口,短粗頸,折肩折底,圈足高而外撇,通體鏤空裝飾。此件鏤空黑衣陶壺是馬家浜文化的象徵器。馬家浜文化中期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仍有一定數量的灰黑陶和灰紅陶,以素麵的為多,繩紋基本消失,器型仍以釜為主。同時還出現了少量的鼎和較多的豆,還有牛鼻形耳的罐。晚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衣陶為主,主要器型是釜、鼎、豆。馬家浜文化最獨特的是一種「腰沿釜」,鼎足一般為扁平或鏟形,甚至有的鼎足為魚鰭形。以腰沿釜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陶器,體型大,器形多,已出現了三足器和袋足器。羅家角遺址出土的四片白陶片也尤為引人在注意。白陶是瓷器的先祖,據當今科學分析,製作白陶的原料主要是高嶺土,高嶺土由於鐵含量低而鋁含量高,較紅、灰陶耐得起高溫。白陶燒成後外型潔白美觀,堅硬耐用,人們對高嶺土的認識和使用,為後來瓷器的發明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白陶早了1500多年。從製作工藝和焙制方法上看,馬家浜的陶器是由手工捏制,泥條盤築,輪盤旋制逐步發展起來的。焙制方式的演變則更加漫長,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把制好的陶坯堆放在一起,四周圍上柴火燒制,但溫度不高,難以焙制大的器皿。後來逐步形成陶窯。據考古學家推測,羅家角白陶應該是輪制的,否則不會這樣光滑、均勻。焙制方法可能是用爐灶式。可見馬家浜人的生產力水平比同時代其他部落要高得多。馬家浜、羅家角遺址還出土了很多磨光穿孔石斧、弧背石錛和角骨制耜、鑿、錐和網墜等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用磨製石器和骨角器開墾農田、栽種水稻、飼養家畜等。農業經濟是馬家浜時期主要的經濟生活,特別是栽培水稻,培育出粳稻,是水稻種植的一大發展。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漁獵經濟在馬家浜人的生活中也佔有一定地位。草鞋山遺址還出土了三塊炭化了的紡織品殘片,經過科學分析,這種織物用的原料是野生葛,緯線起花的羅紋編織,說明編織工藝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水平,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織物標本之一。這說明馬家浜人不再是赤身裸體,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從出土的遺跡看,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表現出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

B. 思考題,古代歷史論述題。

遍布各地的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遺址
一.黃河流域的遺址、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大汶口文化
有關母系氏族公社的傳說 《楚辭?天問》、《穆天子傳》、《淮南子》所記神農氏、伏羲氏等即此階段。黃河中下游的典型遺址,以1921年最早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而得名。他們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今陝西渭水、晉南汾水流域和豫西一帶。足跡北到內蒙沙漠草原,南達鄂西北江漢平原,西到隴東的洮河上游,東到魯西南。目前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新石器遺址共有7000多處),據c14測定距今7000到5000年。
二.長江流域的遺址
(1)河姆渡文化:
浙江餘姚河姆渡為中心,分布在浙東一帶。經測定距今6000-70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徵:陶器較原始,手制,多為夾炭黑陶,陶質疏鬆,器形不規整,火候稍低,一般在8500c左右。夾炭黑陶是以經燃燒炭化的植物莖葉和稻殼摻和,具有顯著的特點。農業發達,磨製農業石器精製,骨、木器相當進步。
(2)馬家浜文化、
(3)大溪文化
這時期福建有閩侯曇石山貝丘遺址。舊石器晚期有東山近年發現的古人類活動遺址。
其他地區的文化遺址 1.北方細石器文化區 2.紅山文化、女神廟、積石冢群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經濟生活
1.以農業為主的多種經濟活動
磁山文化中發現碳化粟,半坡遺址發現菜種。
2.河姆渡文化發現大量碳化稻穀同時還發現有許多植物果實漁獵經濟。
3.原始手工業磨研器、陶器的燒制
「鸛魚石斧圖」、彩繪、刻劃符號、與商周文字有淵源關系,鑽孔技術精美藝術品注意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缽口沿刻有幾何形符號,臨潼姜寨、青海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統計起來有100多個符號,50多個個體。涵義未解釋。應是文字的萌芽。

母系氏族社會的初期,生產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活的資源,同時也使他們面臨嚴峻的環境。氏族是人類向自然界謀求生存的依靠。人類的生產活動——採集、狩獵和捕魚依然必須集體進行,否則就不能有效地抵禦野獸、飢餓和疾病的威脅。他們還沒有私有財產觀念,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
母系氏族社會里,存在著按性別和年齡區別的簡單的不穩定分工。青壯年男子外出狩獵、捕魚。婦女則從事採集果實,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縫制衣服,管理雜務,養護老幼等公益勞動。因為當時的採集經濟比漁獵經濟收獲穩定,成為氏族成員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所以是維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證。婦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員的世系均按母系計算,更使婦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於主導的地位。

C. 太湖流域源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馬家浜文化是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我國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

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

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

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

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D. 馬家浜文化有哪些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環太湖地區范圍內與河姆渡文化平行發展的一支新石器時期文化。其年代和河姆渡文化相當,距今7000年之久。其分布范圍東自東海之濱,南至太湖流域,西起寧鎮山脈,北達江淮之間。

馬家浜文化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玉玦兩件,一件乳黃色,一件乳白色,直徑分別為3.2厘米和7厘米,在墓穴中都置於頭骨旁邊,似作耳墜用。另外,在吳江縣梅堰鎮遺址、蘇州市西南郊越王城遺址、吳興縣太湖邊的邱城遺址、武進縣戚墅堰鎮、西南的圩墩遺址及該鎮西北方位的潘家城遺址等,發現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鐲、玉管及玉墜等。所用玉材有白玉、青玉、蛇紋石玉料和瑪瑙。

馬家浜文化玉器狀況與河姆渡文化相仿,屬玉器文化的初起時期。但是,這一切都為以後玉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E. 馬家浜文化的介紹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F. 馬家浜遺址的遺址現狀

馬家浜文化遺址與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一脈相承,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現發現馬家浜文化類型遺址已達200多處,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
1961年,羅家角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16日,國務院將羅家角遺址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羅家角遺址的發掘證明了馬家浜文化在我國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辯地說明了嘉興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創造,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1989年,馬家浜文化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和嘉興市人民政府在嘉興聯合舉辦紀念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40周年座談會,確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脈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同時,在嘉興博物館開展了「馬家浜考古標本展」。但馬家浜遺址發掘後並未在社會上產生普遍影響,如今仍有很多人認為馬家浜文化晚於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博物館史前文化陳列中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紹,但卻沒有馬家浜文化的陳列內容。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嘉興市委、市政府把宣傳、弘揚馬家浜文化列入了議事日程。浙江省政府有關部門也開始重視馬家浜文化的歷史地位,大力支持嘉興建設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興建馬家浜博物館。規劃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已經完成,並於2004年3月,嘉興馬家浜遺址公園規劃啟動,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2004年4月,為紀念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45周年,嘉興市文化部門出版了《馬家浜文化》一書,填補了馬家浜文化專著的空白。馬家浜文化,作為古代太湖文化的搖籃,隨著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將繼續展現給我們更多有關「江南之源」的寶貴資料 。
中新社嘉興十一月十四日電 題:七千年一夢今朝醒 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中新社記者 汪恩民
五十年前,浙江嘉興馬家浜村農民無意刨出的獸骨,讓世人「觸摸」到一個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記憶。五十年後的今天,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金庸先生手書的「江南文化之源」的遺址紀念碑迎風佇立。
回眸: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嘉興市文物局副局長王登峰告訴記者,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距今約七千年。
據悉,一九五九年三月,馬家浜的農民在挖「馬骨泥」積肥時,大量的獸骨、陶片和人體骨架重見天日。考古隊來到了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遺跡一座,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完全不同於黃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態,改變了考古學界對於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的認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重視。
王登峰介紹,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正式確立了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蘇、錫、常、杭嘉湖和上海地區。它正處於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大約到距今五千五百年時,發展為崧澤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又演進到良渚文化。這一文化序列的發現和確立,說明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王登峰表示,正是它的開拓、創新、奠定了豐富、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礎,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成為領先一步的文明古國開創了堅實的第一步。「二00一年六月,國務院公布馬家浜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醒:千年文明記憶重現世間
據悉,半個世紀以來,馬家浜遺址僅因基本建設而搶救性地發掘了兩百多平方米。
王登峰稱,十月二十八日,國家文物局批准了嘉興上報的考古發掘方案,發掘時間預計三個月。「此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探究馬家浜遺址內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圍、內部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等,為馬家浜文化研究開辟新的空間和角度,推動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弘揚。同時為馬家浜遺址公園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更好的實物例證和嶄新的展現方式。」
規劃:馬家浜遺址公園建設啟動
嘉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家騏表示,根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嘉興市政府編制了《嘉興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經過多次的專家論證、修改,該方案終於在今年八月獲得了國家文物局批准。規劃專門設立了『遺址發掘區』的概念,就是為了將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
「馬家浜遺址公園是嘉興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護工程之一,也是嘉興經濟開發區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一項實事工程。」吳家騏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馬家浜文化,以馬家浜遺址發掘為起點,馬家浜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開始啟動。

G. 從馬家浜文化遺址中可以發現哪些信息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H. 馬家浜文化的簡介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在吳縣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纖維織造的緯線起花羅紋編織物,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隨葬品不甚豐富也不很懸殊。在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發現用陶器覆蓋人頭骨或把人頭骨置於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還發現幾座死者年齡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屬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
1、更早發現和面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
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跡。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表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徵。還有較多的鏃鑿、碓、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等,還有牛、鹿、豬、魚類等動物遺骸。
中層,距今約5000多年,屬松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萬斧和長條形石鎊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包括鼎、豆、(上禾下皿)、罐、杯、解、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
上層,即城牆部分,1957年發現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王夫、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邱城山東南文化堆積的上層,出土有夾砂繩紋陶鼎、三角形斜把石破土器、弧背有段石錛等遺物。
2、稍晚後發現,面積僅一半的嘉興馬家浜遺址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1959年3月間,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范學院歷史系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
,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西南7.5公里,面積約1萬5千平方米,發掘區在遺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個,計213平方米。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礰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達15—75厘米,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紡輪1件、玉珠2件。還發現長方形房屋遺跡,南北7米,東西3米,門朝東,周邊一圈柱洞,尚有殘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墊放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還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的牆壁殘跡。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圓角菱,與南湖菱相仿。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最終命名過程
在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由於馬家浜文化的遺址發現並不多,資料相對較少,其中以首個發掘的邱城下層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層的資料比較豐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當時確定考古學文化的標准及其命名習慣,應該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邱城文化』」的說法,也有人提議命名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將之歸入「江南青蓮崗文化」。這樣的爭論整整持續了16年。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吳汝祚(浙江省嘉興市人) ,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發文,率先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由於夏鼐(吳汝祚的浙江大學導師) 等考古學家的堅持,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1981年12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第三屆考古學會年會上,到會專家學者聽取了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後,加深了對馬家浜文化的認識。1984年11月在嘉興召開的太湖流域古文化討論會上,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對馬家浜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給予很高的評價。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隨後進行的桐鄉羅家角遺址、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的考古發掘成果,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作為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的觀點。尤其是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制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面的領先創造,對於當時流行的馬家浜文化是從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有力的糾正。
3、同期發現的吳江梅堰遺址
同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發掘的吳江梅堰遺址中,也含有這一類遺存。60年代,有人把它歸屬青蓮崗文化。後來,有人進一步定為青蓮崗文化江南類型的馬家浜期。70年代起,有人把它與青蓮崗文化相區分,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現已普遍得到承認。
4、 羅家角遺址
位於浙江桐鄉縣石門鎮東北2公里處。1956年,當地農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獸骨、陶片和鐫刻精美的豬獠牙飾品。省文物部門派員調查,發現這是浙江迄今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63年3月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由省文物考古所與嘉興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隊,配合農田基本建設對羅家角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338平方米,清理灰坑 53個。發現4個文化層,各文化層的包含物十分豐富,獲得小件編號器物794件,有陶片5萬多斤,獸骨2千多斤,還發現了帶榫卯的建築木構件和稻穀等植物遺存。出土稻穀156粒,其中粳谷55粒,秈谷101粒。羅家角遺址的4個文化層都屬馬家浜文化,代表了馬家浜文化的若干個不同發展階段,豐富了馬家浜文化的內涵,找到了馬家浜文化的早期類型,是我國考古工作又一重大成績。羅家角第4文化層出土的蘆葦經碳14 測定,為距今7040±150年,第4文化層出土的陶片熱釋光測定為7170±l0%年,兩種測定結果基本一致。馬家浜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4000——5000年。
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1987年日本農耕史代表團專程到羅家角遺址考察馬家浜文化,1989年日本東亞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團到羅家角遺址考察時說:「羅家角遺址發掘出土稻穀,證明這里是日本栽培水稻的發源地之一。」代表團成員日本廣播大學教授、農學家渡部忠世說:「日本出版的有關馬家浜文化的書刊都把羅家角寫成羅家谷,這是因為它是水稻的發源地的緣故。」
5、嘉興市的分布處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 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6、 太湖流域的蘇、錫、常、滬、杭、湖地區分布處
有湖州邱城、杭州吳家埠、蘇州越城、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埝、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澤下層和常州圩墩、武進潘家塘的下層。

I. 馬家濱文化的馬家浜文化簡介

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省古遺址調查中在江陰護城河北岸發現一處古文化遺址。遺
址面積東西長近300米,南北大部疊壓在黃淤土之下,己暴露的最寬處約30米,文化層距
地表深約1米左右。遺址西部發現紅燒土塊和墓葬。出土有石斧、石錛和表面施紅色綵衣
的紅砂陶鼎以及陶缽等遺物,屬於馬家浜文化。而後來在江陰石庄鄉高城墩也出土有紅
陶鼎足、紅陶殘片等馬家浜文化的遺物,這些都證明了6000多年以前的江陰已經出現了
最早的原始聚落。
馬家浜文化時期,江陰的原始先民處在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這個時期,先民們開
始使用磨製石器,開辟農田,種植水稻,並燒制陶器,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家畜
飼養和魚獵的經濟生活。
江陰地處濱江,草木豐茂、氣候溫暖濕潤,先民大多選擇在高爽的崗地上營建旁屋
,周圍有水塘、河流等水源。當時用來蓋房子主要是竹、木、草和泥巴。擋風避雨的家
有了,先民門也開始定居下來。當時的先民已開始了最早的男耕女織。水稻開始在這片
土地上出現。男人們不只是捕魚打獵,而是開始用經過簡單打磨後的石斧,石錛等原始
農具種植水稻,而女人們除了採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也開始學會利用野
生葛纖維紡紗織布,做成衣裳,到後來崧澤文化的遺存江陰周庄龍爪墩遺址出土的陶紡
輪就證明先民們已掌握了最原始的織布技術。而這個時期,作為農業的副業,家畜飼養
業也開始出現了,先民們開始飼養豬、狗和水牛。
制陶業是當時婦女從事的一項重要手工藝,她們用手制的方法,燒製成夾砂陶和泥
,下面生火,用來燒煮食物。當時的陶器製作還較原始,火候較低,陶器表面大多素麵
,極少裝飾。

閱讀全文

與馬家浜文化的經濟生活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