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佤文化是哪裡的

佤文化是哪裡的

發布時間:2022-04-22 10:32:01

A. 臨滄的七大特徵是什麼

臨滄的七大特徵,地理環境、水利水文資源、氣候獨特、礦產資源豐富,還有「世界佤鄉」、「滇紅」之鄉、 "南方絲綢之路"。
(1)地理環境方面,地勢高差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
(2)水利水文資源,臨滄市內水資源豐富,河流分屬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
(3)氣候條件方面,屬亞熱帶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有「亞洲恆溫城」美稱。
(4)礦產資源豐富。臨滄已探明的主要礦種有16種53個礦屬。
(5)「世界佤鄉」 。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全區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臨滄被譽為「世界佤鄉」。
(6)「滇紅」之鄉。臨滄是雲南紅茶即滇紅的主要產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同時被譽為「天下茶倉」。
(7) "南方絲綢之路"。 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也是歷代「西南絲茶古道」,因此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
臨滄,古稱緬寧,是雲南省管轄的一個地級市。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位於中國西南,瀾滄江畔,雲南省的西南部。
臨滄民族眾多,其中佤族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此外還生活著著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國著名的「核桃之鄉」,也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因此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

B. 瓦族是哪個國家的民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ǎ)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 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在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文化(語言、經濟、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佤族民間舞蹈:「木鼓舞」、「甩發舞」都是佤族的民間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C. 幫我介紹一下佤族這個民族

佤族是雲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盂連等具。有35.1 萬多人,其中西盟、滄源兩個侃族自治縣就有18萬多人。
佤族的先民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漢晉時期,「濮」人就生活在瀾滄江和紅河以西的廣大地區。侃族的稱謂很多,自稱有「佤」、「布饒」、「阿佤」等。1962年,根據本民族大多數人的意願,統一改稱為「佤族」。

佤族生活的地區主要在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地帶。這里崇山峻嶺連綿起伏,很少平壩,故稱為阿佤山區。阿瓦山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歷史上侗族曾長期處於原始氏族社會,原始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生產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佤族人民獲得了新生,黨和政府向佤族地區派出了民族工作隊,按照「慎重穩迸」、「團結、生產、進步」的方針,疏通民族關系,爭取民族上層,發展生產。1954年以後,滄源、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以及耿馬、雙江、孟連三個與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民族自治縣陸續成立。阿佤人民結束了遷徙無常的時代,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佤族的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等都有許多特點。在社會組織方面有嚴格的家族制度,即由某個祖先繁衍下來的若幹家庭組成一個家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姓氏和嚴格的族規,家庭成員有互助、恤孤等義務。村寨是一個經濟、政治和軍事單位,幾個或十幾個材寨組成一個部落。成年男子平時生產,戰時皆兵。所謂的「戰時」是指保衛邊境、保衛村寨的自衛防禦戰斗。這些組織形式,雖然具有氏族社會的痕跡,但也充分顯示了佤族群眾團結互助、勤勞尚武的民族精神。佤族普遍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班洪(滄源縣境內)地區的佤族則信仰小乘佛教。基督教傳人後,不少人也信仰基督教。由於對鬼神的信仰崇拜較普遍,每年群眾性的祭鬼活動較多。最突出的有「拉木鼓」和「砍牛尾巴」。佤族群眾認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把「木鼓」拉回村寨,要剽牛祭把,祈求上蒼保佑,使穀子豐收,不受外寨人襲擊,百姓生活美好。「木鼓」是從樹上截下的一段兩米左右的樹干,經加工製作而成的鼓。「拉木鼓」活動很隆重,每年12月(佤歷的「格瑞月」),由村寨的小頭人帶領人們到山上選定好大樹,然後砍倒截下一段,拉回村寨。在拉回的路上,男女老幼又是唱又是跳,盡情歡樂,甚是熱鬧。拉回村寨「木鼓房」後,接著舉行各種活動。木鼓用鼓槌敲打,能發出「咚咚』之聲。在木鼓聲中,人們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達到了高潮。木鼓是佤族的重要象徵物,佤族的每個寨幹部有木鼓,也都有木鼓房。

佤族人民喜愛歌舞,他們的舞蹈真可謂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圓圈舞」、「舂米舞」、「打歌」、「拜年歌」和「擺腳歌」。圓圈舞是群眾性集體舞蹈,動作很簡單,不分男女老幼,圍成一個圈,彼此手拉手,順著一個方向轉動,邊歌邊舞。舂米舞往往在蓋新房期間進行,一般是青年男女參與。當夜幕降臨之後,在新房門前燃起火堆,人們聚在門前,圍著火堆,由4個人手拿木棒沖擊木錐,做出舂米的動作,其他人和著木棒的節拍跳起歡樂的舞蹈。佤族舞蹈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敲木鼓和甩發。佤族女青年在跳舞時常常甩動披肩的長發,隨著長發的甩動,那戴在頸上的銀項圈也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構成了和諧的畫面。

佤族的服飾體現了本民族的傳統特點。男子用黑布或紅布包頭,上身穿無領短衣,褲子短而寬大,身佩長刀,青年男於頸帶竹藤圈。婦女穿無領短衣,下穿圍裙,小腿上纏裹腿布並套若干藤圈。頭戴銀(或篾)箍,耳戴大銀環,並有紅黑線穗。頸戴銀項圈和料珠數串,腰圍幾道藤圈,腕戴銀鐲。

佤族是一個具有勇武精神的民族。佤族人民曾經和其他民族一起,進行了長期的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發生的震驚中外的滄源班洪佤族反抗英帝國主義侵佔銀鉛礦的「 班洪事件」。在這次事件中,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組成抗英武裝,狠狠打擊侵略者,他們「寧可戰死,決不投降」的斗爭精神,令英國侵略者聞風喪膽。他們的英勇斗爭保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保衛了邊疆的和平安寧。

習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食俗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也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用木難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
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竹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低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農,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節慶
佤族過去普遍信奉萬物有靈原始教,有部分地區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節日都伴有祭祀活動。傳統的祭祀活動除殺雞殺豬外,還要進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進行剽牛,剽牛儀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屆時由主人持鐵剽刺進牛的心臟使其致死,而後把牛肉均分到客戶祭祖。牛骨歸主人,牛頭骨被視為富有的標志。祭祖儀式後,全家吃午餐,開始播種旱谷。

「崩南尼」是舌燭舊迎新的年節,要選在佤歷一年最後一月的祭亥日,當夜四更,全寨的頭人、青壯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並湊錢買豬、雞各一隻宰殺,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飯、一塊粑粑等給寨王拜年,祭神靈和祖先。後互贈粑粑,互相祝賀。天亮時祭神樹,並開始打獵、撈魚蝦,以求新的一年裡交下好運。

其他節日如接新水節、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動,都要殺雞、殺豬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規模較大,整個過程要十餘天,需全家一起置酒慶賀,拉木鼓前後不得吃薑,還能用芭蕉葉盛飯,還能使用碗筷等。

滄源崖畫

在滄源縣境內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餘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著10餘處古代崖畫,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這些崖畫圖案皆呈紅色,繪畫的染料多採用當地所產的赤礦粉,用牛血調和製成。崖畫內容以舞蹈和狩獵場面居多,也有生產勞動,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在一塊長30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獵人物及牛、猴、鳥等動物圖像多達數百種,體態形象逼真。還有一幅類似慶祝勝利凱旋的場景,一群勝利歸來的人們手執兵器,驅趕著豬羊,分成若干隊伍走回村寨。村寨用一橢圓線條圍成,內有多座干欄式房屋。崖畫中,還有疊立羅漢、頭頂長桿、弄丸、舞流星等「雜技」表演的畫面。崖畫表現手法古樸獨特,畫人體多勾勒成三角形,面部不細繪五官,僅通過四肢部位表現出人體的動作、體態與感情。描繪動物也省略細部,粗線條地勾勒出角、尾、耳等。

滄源崖畫分布在佤族聚居區,被當地佤族視為神聖之地。崖畫上的人物圖像,被佤族人們奉為「仙人」。千百年來,每逢旱季或年節,佤族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畫地點舉行庄嚴的祭祀活動,點燃香燭,擺上象徵吉祥的祭品,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拉木鼓

在佤族的各種器物中,最神聖、尊貴之物莫過於木鼓。

過去,佤族篤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舉行多次大型的「祭鬼」儀式。於是木鼓就成了一種獨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項整個村寨人都要參與的盛大活動。傳統的木鼓以紅椿、紅色樹為原材料,長約2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鼓身挖一條長約150厘米,寬約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兩側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圍留有空隙,起共鳴作用。每個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對以上的木鼓,較小者稱「公鼓」,較大者稱「母鼓」,供奉於專門的木鼓房中,置於兩根橫木之上,以防潮濕。較大的村寨,有數個木鼓房和數十個木鼓。大約一兩年就需要更換新木鼓。製作新木鼓時,首先需要從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樹干,稱之「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在陽歷1月間進行。屆時,魔巴(巫師)鳴槍並敲擊召集村寨群眾。舉行祭祀和剽牛活動。製作木鼓,大約要6至10天時間。

古往今來,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當時,遇有戰爭等緊急事態。用木鼓示警集眾;獵手捕獲虎豹等野獸,也要擊鼓表示敬意。逢年過節或宗教祭祀之時,木鼓更是振奮人心的樂器。當人們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音響,(多為一人敲打,也可數人合擊)鏗鏘有力,節奏交錯,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鼓語」。20世紀70年代以後,木鼓經過改制,成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樂器,登上了新時代的文藝舞台。

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

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相傳,從前阿佤山的原始森林裡常有野熊出沒,野熊有個特性,抓住人死不放手。一天,一個美貌的佤族姑娘上山採集,碰上了野熊,躲避不及,聰明的姑娘趕忙從竹籃里拿出飲水的竹筒,套在手上,大膽沉著地迎上去,讓野熊握住。野熊自以為獵物到手,竟飄飄然起來,姑娘乘機悄悄從竹筒抽出來,化險為夷。從此,姑娘們外出將竹筒套在手腕上,以防不測,久之,竹筒就演變成寬手鐲了。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D. 佤族文化的發祥地在什麼地方有哪些好玩的了

都知道雲南少數民族有很多,不光是傣族,還有佤族等。想要了解這個民族,那就來到小編要介紹第11站-雲南臨滄,也是佤族文化的發祥地。它臨滄為雲南省地級市,地處雲南省西南部,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當然除了河流之外,還與當地的民族文化有很大關系。

南滾和自然保護區,這里景色與內地有很大不同。因為是熱帶雨林區,植被更加茂盛,動物種類也是比較多。有許多可能在內地,都從來沒有見過,很值得一看呀!這里據說還有「野人」,不過後來證實是子虛烏有,至今沒有發現。

想要了解臨滄的美麗,還需要你自己實際來遊玩一番!

E. 佤族有多少人其主要聚居在哪裡有什麼習俗處於什麼社會

佤族約有3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滄源、西盟二縣。另外散居於孟連、瀾滄、耿馬、雙獎、鎮康、西雙版納及德宏等縣、州。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佤族有三個方言區,西盟、孟連一帶的所謂「阿佤」,位於阿佤山中心地,更多保留了佤族古老的語言、文化特色,其音樂最具原生態的佤族風格。約40餘年前,佤族尚處於帶有濃厚原始公社殘余的奴隸制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底下。「阿佤」信仰原始宗教,篤信萬物有靈。他們常常舉行拉木鼓、砍牛尾、剽牛的祭祀活動,甚至獵人頭祭谷。有些原始習俗,近年已逐漸革除。佤族的傳統民歌非常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佤族創造出傑出的音樂文化。

F. 佤族的民族簡介

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緬甸的主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和緬甸邊境兩側的群山之中,中國一側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緬甸一側在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及周邊地區。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文化(語言、經濟、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佤族民間舞蹈:「木鼓舞」、「甩發舞」都是佤族的民間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分布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於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佤族人口數為429709(2010年) 。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分為巴饒克、阿佤、佤三種方言,每種方言又分若干土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前,英、美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了一種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圍小。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派語言工作者對佤語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於1957年設計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G. 佤族的民族歷史

中國的民族學研究者多數認為,佤族是現今雲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書的記載中,漢朝所稱的「閩濮」、 「裸濮」唐朝所稱的「望蠻」、「望苴子」,明清所稱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由於歷史上受傣語和漢語的影響較深,有相當程度的借詞現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稱為「佤族」。

佤族對本民族來源,各地傳說不一。比如有從「司崗里」出來;從葫蘆里出來;天神創造了達古亞和葉里,由他們繁衍人類;達能在女始祖燁奴姆(又稱媽農)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媽農生育人類等等。在眾多傳說中,「司崗里」傳說最為普遍。佤族格言「司崗里來,葫蘆里生」源於佤族敬祭神靈時,上告祖先神靈下傳子孫的祈禱詞。「司崗里」傳說,嚴格細分為兩部分:神話與歷史傳說。神話又可分為感測神話和釋然神話。感測神話反映母與子生命信息的相互承傳關系,是母體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儀的解讀。(關於「司崗里」為母體崇拜,王敬騮教授和胡德楊先生在《佤族的創世紀神話-司崗離研究》一文中有此說,見《民族研究》第7期;筆者通過多年調查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見拙文《西崗里神話:感測神話的典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天恩出版社1996年3月版。)釋然神話則是佤族思維發達了以後利用想像力對宇宙萬物作各式各樣的解讀。

屬於傳說部分的「司崗里」,主要敘述佤族產生的過程、居住過的地方、民族遷徙的路線,以及佤族與其他民族交往關系等等內容。無論是勒佤人「司崗里」傳說,還是布饒人的葫蘆傳說,共同之處,都說他們的祖先從「司崗里」出來之後,自南向北遷到滇池、洱海一帶居住過。後來被打敗了,又遷徙下來居住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流域,所以他們也自稱兩江的兒女。史學界一般認為,南亞語系各民族,是我國雲南西南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廣大地區的最早居民,而這些地區的彝語支和傣語支各族是後來才遷入的。

對「司崗」的解釋各地稍有差異,西盟佤族認為「司崗」是石洞,「司崗里」,意即人從石洞里出來。據說這個洞位於阿佤山中部緬甸境內的布拉德寨(又譯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縣馬散寨約25公里。至今,西盟縣和緬甸佤族地區等地的佤族還把它視為「聖地」,每隔5年還帶上豐厚的祭品舉行祭祀活動。西盟部分佤族自稱「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護聖洞之人。滄源等地佤族認為「司崗」是葫蘆,「司崗里」,意即從葫蘆里出來。學術界對「司崗里」的解釋也不同,一說是佤族先民對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一說是佤族古代先民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雖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區視為佤族的發樣地,這說明他們在阿佤山區居住的歷史已很久遠。新石器時代佤族地區的重要文化遺存中的滄源岩畫(崖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佤族先民歷史上有不同的稱謂。秦漢以前稱「濮人」;漢晉稱「哀牢」;隋唐稱「望蠻」、「朴子蠻」、「茫蠻」;宋元稱「金齒」;明清稱「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

關於濮人的族屬,時下學界雖有不同觀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認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濮人可能源於本民族對人的稱謂和自稱。佤語至今仍稱人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稱為「布饒」。不僅濮人一名源於佤語,「永昌」地名也可能源於佤語。「永」為寨子意,「昌」為人名。「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西盟一帶傳說,昌即艾昌,他是女王葉東與達亞的二兒子,他與同母異父的哥哥達太上來在大理保山一帶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為「永昌」。除永昌外,永平、永壽、永臘、永德、永丁、永東等等,均為佤語地名,關於「哀牢」,有族名和地名兩種,大概先有族名後有地名。即哀牢山和「哀牢國」(《華陽國志》)源於「哀牢」人。而「哀牢」人為永昌濮人,這是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觀點,「哀牢」當時為濮人中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一支。

唐代樊綽《蠻書》記載「望蠻」、「朴子蠻」和「茫蠻」,是濮人和哀牢的後裔。「望蠻」包括現今瀾滄縣芒景、打崗一帶的布朗族和紹帕紹興等地的佤族。至今他們仍自稱為「望」(佤)的後代。布饒人和一部分布朗族則是「朴人」的直接後裔。從古至今他們一脈相承地自稱為「濮」(古代苞、朴、蒲、普、扶、卜、磅均指濮人,當為同音異譯)。而「茫蠻」是因部落酋長稱謂而得名。佤族至今仍稱頭人為「阿茫」、「西茫」、「拉茫」等等。據說山通、岩城(境外)一帶的賽叟氏家族便屬阿茫的後裔。宋元時期的「金齒」夷,就總體而言指佤德昂民族先民,有少部分為撣傣民族。《馬可·波羅行記》記載的「金齒」,「肉米共食」,飲「水酒」等習俗,至今仍保存在佤族文化里。「金齒」可能源於古代「鑿齒濮」習俗。「鑿齒」是古代濮人、僚人保存靈魂和壯大家族生命源流的一種方式。這種習俗基於這樣的觀念:人類膚發及牙齒都含有本人的靈魂,姑娘長大了,要出嫁到別的家族,把她們兩顆門牙取下留在父母家裡,由父母及族人時常為她們祈禱,既保證本人安康,又保證家族靈魂不滅「鑿齒」習俗後來演變為「金齒」習俗。明清以後,佤族稱謂與現在基本相同。

佤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廣大區域,自漢以來就和祖國內地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聯系。漢武帝開西南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領二十縣,其中雋唐為現今雲龍縣,不韋縣在保山市境內;東漢設永昌郡,這些地區正是當時佤族先民濮人和哀牢人聚居區。三國時期,雲南稱為南中,屬蜀漢,西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益州地置寧州,領永昌郡。永昌領不韋、永壽、比蘇、雍鄉、南涪、雋唐、哀牢和博南八縣。「永壽縣為今鎮康、耿馬一帶,曾為晉代永昌郡的郡治。」《佤族簡史》,雲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11頁。從三國至隋朝的370年間,中原雖長期分裂混戰,但歷代皇朝仍在濮人居住地區設州郡以遙領之。

唐朝前期,雲南設姚州都督府,永昌郡屬姚州都督府管轄。開元以後,南詔蒙氏強盛,統一六詔,佤德昂先民居住的地區永昌、銀生等節度均屬南詔。南詔統治者並從望蠻中徵兵服役,「凡出征以望苴子為前驅。」(《新唐書》卷222,南蠻傳。)

宋代佤族先民故地,屬大理國永昌府,元朝設置的鎮康路軍民總管府、順寧府、孟定路軍民總管府都是蒲人居住區域。當時的「蒲人」是以「布饒」人為主體的佤德昂語各族的統稱。

明朝在佤族地區設鎮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和孟連長官司。清沿明制,稍有變動。民國時期,鎮康、雙江、瀾滄(含孟連和西盟)皆改為縣,並置滄源設治局和耿馬設治局,以直接管轄當地佤族和各民族。

從上述佤族地區的歷代建置沿革來看,充分說明佤族居住區域早已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佤族早已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

長期以來,佤族人民同國內外反動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如1796年(清嘉慶元年),佤族與毗鄰的兄弟民族一道,為反對土司「連年苛稅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區首舉義旗,並一度佔領其轄地。這次起義斷斷續續堅持十年多,給清王朝和傣族反動土司以沉重打擊。辛亥革命後,佤族人民反對雲南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此起彼伏,終於在1940年後,擺脫當地反動土司的封建統治。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開始侵入阿佤山地區。佤族人民堅決反對中英簽訂的《中緬未定界條款》,以永和部落為首,聯合其他部落,嚴懲槍殺佤族群眾的侵略者和叛國敗類,挫敗了帝國主義分子妄圖使佤族人民脫離祖國的陰謀。1934年,英帝國主義以武力威脅和金錢利誘,進入班洪、班志地區,妄圖掠奪阿佤山豐富的銀鋁礦。因此爆發震驚國內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寧肯戰死,決不投降」,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並聯合十多個部落的民族武裝會集於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抗日戰爭時,佤族人民高舉抗日旗幟,組織了游擊軍,粉碎日軍進攻。

H. 中國臨滄世界佤鄉的理由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市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神奇美麗的阿佤山有聞名海內外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築、雕刻、繪畫 為一體的雲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築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

I. 那裡被稱佤族之鄉

【佤族之鄉】——魅力臨滄
在瀾滄江畔,在滇之西南(雲南省),有一塊神奇美麗豐富多彩的熱土——臨滄。臨滄,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佤族、傣族、拉枯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頗族等2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37.9%。臨滄市總面積24469平方公里,轄臨翔、雲縣、鳳慶、永德、鎮康、耿馬、滄源、雙江八個區縣,總人口218萬。
臨滄,有著燦爛無比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古代文明。滄源古崖畫群,歷經三千多年風雨而原貌依然,她講述給世人的是人類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部奧秘,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哀牢地新大陸」、「滇西南人文史詩」;耿馬石佛洞、文明禮儀之邦鳳慶的「文廟」群、佤山滄源的廣允緬寺、勐省農克硝洞遺址、雲縣忙懷新石器遺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顯示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流動著美麗的古老傳說,無不昭示著這塊土地曾擁有的不朽古代文明。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區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神奇美麗的阿佤山有聞名海內外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築、雕刻、繪畫 為一體的雲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築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

J. 中國最後的原始村落佤寨翁丁消失於火海!臨滄文化是不是收到了重創

是,臨滄文化受到了重創。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寨,一把火過後僅剩三四件草屋,中國最後一個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也徹底消失於這場大火中。這不只是臨滄文化受到了重創,對於人類文明也是一次打擊。

這次大火以後翁丁村的村落也許可以復原,但原汁原味的一些民族特色文化卻隨著大火消失在歷史中,遺憾之時也警醒著人們古村落保護問題應愈加重視。再見了,翁丁村。

閱讀全文

與佤文化是哪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