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哪幾處
是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嵩山地區,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建築群介紹
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年)已經存在,現存建築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存建築多復建於明清,為官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築群。
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雕刻於漢三闕上的圖畫、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左:啟母闕(局部)。 右上:太室闕(局部)。 右下:少室闕上的浮雕石刻《蹴鞠圖》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登封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並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制時間卻早了300年。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八大景區之一。觀星台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 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 1982年版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少林寺塔林
位於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佔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 230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 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的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會善寺位於嵩山積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蔥郁,正是這樣一個納嵩山之靈氣的勝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並置鎮國金鋼佛像於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五代時於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後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少林寺初祖庵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此庵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游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 置身初祖庵山門前時,你會有置身世外、心曠神怡的感覺。這里三面臨壑,背依五乳峰,建築群雖不算大,卻給人以深刻印象。除了這深藏群山之間的神奇環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寶剎更是令人留連忘返
殷墟
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殷墟,東西南北各延伸3公里,佔地面積近36平方公里,氣勢恢宏的古代都城遺址。它受到保護的板塊含納了我們現在身處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河北岸,安放去世商王陵寢的位置,現在同時對外開放的殷墟王陵遺址;以及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側3公里處的洹北商城遺址。
這里做為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歷史距今已經有3300多年。在公元前1300年前後,商代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從山東曲阜遷到了安陽小屯村,商代被稱為殷的這片土地上。在這里定都255年,傳位8代12王,此間商代歷史皆被稱之為殷。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戰亂所致,這里逐漸荒蕪,淪為廢墟,史稱殷墟。
直到清末,當地的村民在耕地時,於田間發現了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才以此為契機,逐漸發現了這座被塵封了3000餘年的古城。
以殷墟的遺址形態來看,今天我們所處的只是古代國王居住、辦公以及祭祀的場所,即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文化中有這樣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別是:甲骨文字、青銅文明、都城遺址。
石 碑
在前方的石碑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刻寫的大字:甲骨文發現地。之所以佇立它,是因為我們想藉此景觀向您指出,現世中華文明最為重要的文化承載體系——漢字,它的早期形態甲骨文,便是誕生於今天咱們所處的洹河之濱的。
大 門
面前的這扇大門,便是根據甲骨文的「門」字仿建設計的。您看到的整扇大門就是根據3個甲骨文中的「門」字組成的。門兩側的浮雕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型玉 放大仿製而成的。這是我們中華最早的龍的形象之一。
司 母 戊 鼎
正前我們大家看到的這個便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於1939年出土於武官村王陵遺址。原件通高一米三三,口長110厘米,重達875公斤。鼎最初的作用是用來烹煮食物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到夏商周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權力的象徵。相傳,夏朝的國王大禹在統治國家的時候便把天下分為九州。而每一個州都用一個鼎來表示。大禹擁有九鼎就代表他統治了九州方圓的領土。我們平常所說到的「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而得。象這個鼎的重量現在咱們的遊客朋友問的話沒關系。但在當時是沒人敢問這個鼎有多重的。因為當時誰要是問這個鼎有多重的話表明這個人心存野心。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經專門從武漢來到中原,那個時候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在洛陽。他到洛陽以後不問別的,只問洛陽的鼎有多重。在當時誰都能看的出來他問鼎的目的並不是真的想知道鼎的重量,而是心存野心,想得到中原。有一句話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所以我們平時所用到的「問鼎中原」便是由此而得,另外象「三足鼎立」等等這些含有「鼎」的成語一般都跟權利有關系,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復製品。
大 殿 外 觀
這個宮殿是在原址上復原的。商朝的建築材料主要是以木頭為主的。經過三千多年的變遷如今都已腐朽了,留到今天的只是地基。原來的地基東西總長51米,現在只復原了31米,我們看到房子的外形是四面坡,雙重檐,這樣的建築結構在我們中國歷代都是最高級別的象徵。
殷墟發掘簡史展廳
最早對殷墟科學發掘的時間是1928年,到今天為止已發掘出殷墟的范圍是3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家族墓葬地以及洹北商城。今天我們修復的這座建築是宮殿宗廟遺址內一座較重要的建築之一。
清朝末年,附近的小屯村民在此地耕種勞作時,經常刨出一些帶字的骨片,上面的文字便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著名的學者夏鼐先生曾說,殷墟聞名世界有三大要素:甲骨文、青銅器、都市。
殷墟的發掘離不開甲骨文的發現。1899年,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買葯時發現中葯「龍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劃,他對古文字考訂造詣頗深,經過認真研究,他認為「龍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王懿榮被人們稱作是「甲骨文之父」。1900年7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以身殉國,他死後的第二年,其長子王翰甫為還債,把一千多片甲骨賣給了劉鶚。
劉鶚從自己一共收藏的五千多片刻辭甲骨中,挑選出一千多片,編成《鐵雲藏龜》一書出版。這是著錄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劉氏在自序中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筆文字」,甲骨文的拓片也在眾多學者之間廣為流傳。
然而人們並不清楚甲骨文的真實出土地。羅振玉經過細心探訪,在1908年,他終於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就是今天的安陽。
在甲骨文研究的初期階段,成績卓越的要算王國維,他在文字考釋的基礎上,用甲骨文來研究殷代歷史。並把甲骨卜辭中發現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與《史記·殷本紀》中所載的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相互對照,證明《殷本紀》基本上是正確的。
1928年——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掘總面積為46000餘平方米,在殷墟范圍內發掘出宮殿宗廟、王陵、手工作坊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數以萬計的甲骨片、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為研究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價值。參與發掘的學者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他們是中國考古界的領軍人物,首開先例在殷墟進行野外考古發掘。所以說,殷墟的考古發掘,是中國考古學者的搖籃。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野外考古工作者。
甲骨窖穴展廳
1936年在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編號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17096片,在1996年召開的國際圖聯大會上被專家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中國最早的檔案庫」。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發掘情況,這坑甲骨的坑底距地表6米深,考慮到天氣的原因和安全的因素,考古學家決定把這坑甲骨整坑運到南京室內發掘,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當時拍攝的照片,它們先把甲骨層做成一個灰土柱,接下來做了一隻特製的大木箱,套在甲骨層上,然後通過馬道和繩索把這坑甲骨拉到地面上,由於這坑甲骨重達6噸,而1936年安陽沒有汽車,也沒有起重機,所以他們組織了64個人來抬這坑甲骨,把它送到了火車站,運往南京。在南京室內花費了半年的時間,分解出17096片。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到YH127剛出土的原貌,它是一個橢圓形的,直徑長1.8米。
我們在2003年5月份揭示了這坑甲骨的原址,現在我們到這邊來看一下,大家看到的這坑甲骨是按照原件復原的,我們可以看到甲骨層的旁邊有一具屍骨,它是和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是當時看管這坑甲骨的管理人員,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坑甲骨表層有很多完整的龜腹甲,其中最大的一版長44厘米,經過鑒定它是馬來西亞進貢過來的。這坑甲骨所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現在我們大家到這邊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商朝人對於當時很多自然的現象不能夠解釋,所以凡事依賴於鬼神,經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用的龜腹甲,他們在龜腹甲的背面鑿上很多圓孔和長槽,把燃燒的木炭放到其中進行灼燒,甲片的正面會產生裂紋,商人根據裂紋的走向來判斷吉凶,然後把結果刻上去,我們它稱這上面的文字就為甲骨文。他們刻詞有一定的先後順序,首先刻敘辭,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時間和貞人名字;接下來命辭,就是說明占卜什麼樣的內容;緊接著刻占辭,就是商王根據裂紋所判斷的吉凶。占卜過去一段時間以後,他們要刻上驗辭,記錄占卜的是否靈驗。
車馬坑展廳
在史書中記載,中國最早的馬車是夏朝的奚仲發明的。可是我們至今沒發現夏朝的馬車。目前中國最早的馬車就是1935年從殷墟發現的。我們看到的6輛馬車和這段道路遺存是1999年和2000年從殷墟的孝民屯和劉家莊發掘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些車的輪子和車廂等主體結構都是用木頭作成的。這里是馬的屍骨,商朝都是駕兩匹馬,到商朝晚期和周朝才出現了4匹馬,隨之也有了我們今天講的成語:駟馬難追。我們再來近距離的看一下這些車。它們是在國王和貴族的墓葬周圍發現的。商朝的人非常迷信,他們認為生前榮華富貴,死後應該繼續享用,所以要把生前用的馬車陪葬了。他們不但要葬馬和車,還要葬一個奴隸來伺候他們。
截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商朝的馬車有40多輛,他們的結構基本是相同的。您看到的這張圖是商朝馬車的結構圖。一輛完整的車是由一個車衡,兩個車軛,一個車轅,一個車廂組成的。看過著張圖後,我們再來看甲骨文的車字。最開始是這樣寫的,您看有車橫、車軛、車廂,就象把這輛車畫出來的一樣。後來他們覺的這樣寫太麻煩了,就把他簡化了,變成了這樣的車字。最後變成了兩個輪的車,直到今天變成了一個輪子的ju 字。
在古時候形容一個國家是否強盛有一個成語:萬乘之國。比喻這個國家的戰車達到了上萬輛。商朝也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來看一輛戰車清理的非常完好。您看它的車軛是用青銅鑄的,另外您、看車軸兩端突出的車wei 也是青銅的,這就象汽車前的保險杠一樣,防止兩輛車錯車的時候把車軸撞斷了。我們特意復制了兩輛馬車——
婦 好 墓
婦好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她是商朝武丁國王的妻子,這位國王有三個妻子,但是非常寵愛婦好,因為婦好能文能武,經常帥兵出征,在甲骨文里記載她帥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由於她過度操勞國事,在中年就病故了,國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宮殿區中,由於很多人沒有料想到宮殿區內有墓葬出現。所以這個墓葬沒有被盜過,保存的非常完好。隨葬品有1928件。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她墓中的隨葬品。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母辛銅觥,它是當時盛酒的用具。您看它的頭部是馬頭,也有人說是牛頭。前邊的兩條腿很明顯是蹄類動物的腿,後邊卻是鳥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馬的下巴。
我們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名叫zeng 形器。它是一種氣鍋。鍋的中間有一個氣柱,把食物放在氣柱的周圍,水蒸氣從氣柱噴出來,能把周圍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們吃的雲南的氣鍋雞一樣。
這件青銅器是孔斗當時舀酒用勺子。
這兩件兵器名叫鉞,是權利的象徵,大的這一件重量是9公斤,另外這一件重8.5公斤,您看這一件上邊有兩只老虎在吃人頭,這叫虎吃人頭紋,在商是兵權的象徵,另一件上邊是一個龍頭,兩條龍的身子,這在商朝是王權的象徵,說明這個女將軍當時集軍權、王權一身。
在婦好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貴的象牙器,我們看到就是其中的兩件象牙杯,您看到的這一件上邊是綠色的,其實上面鑲嵌的是綠松石,而一件雖然沒有鑲嵌寶石,但是花紋雕刻的非常精細,手柄雕刻的是一隻栩栩如生的大老虎,杯身上的花紋非常有立體感,採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完全可以和我們的電腦繪畫相媲美。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婦好墓的最底層,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沒有墓道,呈豎井形直上直下,我們看到正中間紅色的就是婦好棺材的位置,由於挖掘到6.4米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它的棺墓沒有任何防水的措施,所以棺材和屍骨都腐爛掉了。相反我們看到二層平台上奴隸的屍骨反而保留了下來,這是因這它們都在水面之上,沒有被水浸泡到,我們看到壁龕里陳列的是婦好生前的貼身侍從,她的右上方是一個嬰兒,左過的屍骨是被腰斬和截肢的,在婦好死後一共有16個奴隸來為她殉葬,除此之外還殉葬了6條狗,我們來看一下她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正中間黃色的是海貝的化石,海貝是商朝的流通貨幣。是我們中國最早的貨幣之一------貝幣。今天和金錢有關的漢字一般都要加一個貝字旁,如「賞」「賜」貴賤等等。您看到這些是玉器,有755件。經過鑒定後大多數是新疆的和田玉。說明3000多年前從新疆的和田到安陽已經有了一條玉石之路了,比我們了解的絲綢之路還要早1200多年。四周的是一些青銅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您看到二層平台上的小圓坑,是三千多年千商人用木頭夯土時留下的。您看周圍的土層非常堅實。他們把土夯實後,在婦好的棺材周圍的槨室中放置隨葬品,這就是我們說的棺槨,然後把另外的隨葬品擺在槨室的上邊,回填一層土,再擺放一層隨葬品,再填一層土。就這樣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層,算上最底層婦好棺木,一共是七層。
墓葬土層的切塊。第一層的是一些陶器。第二層白色的是一隻玉臼,用來研磨硃砂用的,我們還可以看到上面有紅色的粉末。第三層是一隻石磬,這是商朝的樂器。在一隻石頭上可以敲出五個音。我們今天的音樂學家可以在一隻石頭上完整的演奏出東方紅的曲子。可以看出,婦好墓中的隨葬品越往下越豐富和珍貴,您看到的象牙杯和她用的發簪,灰色的是陶塤,商朝的一種樂器。最外面這一層是銅觚,商人的酒杯。
龍門石窟
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潛溪寺
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賓陽三洞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
(萬佛洞)
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花洞
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奉先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後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❷ 河南道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河南道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活動公關,品牌策劃推廣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宣傳製作機構。地址位於河南鄭州.長期專注於房地產公關活動、主題發布說明活動、商業推廣活動、文化聯誼活動、品牌策劃、各類活動公關等廣闊領域。擁有創新的團隊,完善的管理,推動著公司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穩步前進。「點化平凡,演繹精彩」,以精準的策劃為框架、獨到的創意為主體、專業的設計為支撐、精良的執行為保障,道恩奧菲爾竭誠為客戶提供最完美的作品和服務,先後為數百家企業單位提供專業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一致肯定和贊譽。秉承「專業、高效、創新、科學」的精神,堅持「為作品負責,為客戶負責」的理念,道恩奧菲爾以共同的理想和責任,謀求與客戶的和諧共榮!歲月洗禮,風雨兼程,道恩奧菲爾一直在努力!
法定代表人:楊淑鈞
成立時間:2013-10-31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0500040626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黃河路129號天一大廈A座14層11號
❸ 想了解下 在河南鄭州有幾家養老院 及他們的地理位置 電話號碼 床位價格 。。。詳細
河南鄭州現在最好的養老院有兩家:
一、河南愛馨養老集團:河南省愛馨養老集團成立於1999年3月,是一家專業從事社會化養老的服務機構,目前擁有八家法人單位,六家實體養老機構,也是河南省愛心助老基金會發起單位之一。目前在職員工近300人,被列為中國老齡科研基地、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文化研究中心。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愛馨養老集團建立和完善了以機構養老為基礎,社區居家養老為依託、互動養老為延伸的大服務體系。愛馨養老作為河南省的養老界的航母,走的是普惠型路線,收費不高,但是服務很環境絕對是最好的。而且各大媒體對愛馨養老都做過報道。
二、滎陽和佑尊長:我去看過,宣傳做得挺好,但是1.太遠,去看老人不方便,太偏僻了。2.收費太高了,一般人根本就承受不了,動不動就讓交幾十萬。其他養老院都不要考慮了,基本上條件比較差。
總之送老人去養老院老人一定要同意再送!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❹ 成都廣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成都廣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2013-06-21在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成都市成華區華翰路33號8棟2樓。
成都廣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0100069797804N,企業法人周令,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成都廣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委託管理股權投資企業,從事投資管理及相關咨詢服務 (不得從事非法集資、吸收公眾資金等金融活動)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四川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96167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197家。
成都廣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成都廣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簡介鄭州以及河南的的文化遺產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情(太康縣) (2007-05-05 21:06:34)
標簽:道情 分類:魅力河南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情(太康縣)
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於春秋遠古時代的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其周邊地區。劇目豐富,據普查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系、表演程式、音樂體系、曲牌子曲調、打擊樂。太康道情這些類系的形成,既有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也有姐妹藝術穿插,最後形成太康道情的獨自特色。原有古裝傳統戲160多個,現代戲60多個,這些劇目在長時期的流傳中,有很多已失傳。太康道情戲自形成之日起,經歷了數次的沉浮於1957年才得以正名。
「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道情戲。」在豫東和皖北等地區,太康道情曾經以獨具特色的魅力征服了千萬觀眾,太康縣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全國惟一的一個道情專業劇團———太康縣道情劇團,贏得「天下第一團」的美譽。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地方小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道」不盡的過去事
陽春三月,慕名來到道情之鄉——太康縣。在當地人的引領下,進入黌(hong)學街北一條無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後停了下來。當地人指著掛牌為太康縣黌學研究所院內的一幢三層小樓說:「這里就是道情劇團。」
木字招牌字體斑駁,木牌上的漆已經脫落。三層樓里,一樓是倉庫,裡面堆滿道具和樂器;二樓是排練廳,僅有一張桌子和十來把木椅;三樓是演員的住室,眼下的情景已經說明了現今劇團的生存狀況。
春季是演出旺季,劇團去漯河演出,家裡關門落鎖,聽說來訪道情戲,當地人還是熱情地把曾經名噪一時道情戲演員朱錫梅請了來,14歲就進入縣戲劇培訓班學藝並登台演唱小生的她,因為嗓音飽滿純正,吐字清晰流暢,表演氣質端莊,受到省內外觀眾一致贊賞,她主演過《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寶弔孝》、《跪洞房》和《前進路上》等道情戲的代表劇目,多次到鄭州、豫東、安徽等地演出,並灌制了唱片。
《王金豆借糧》劇照
朱錫梅拿出她的定妝照,回憶起當年演出時的盛況,臉上浮現別樣神采:「我們在安徽界首公演時,連演十幾場座無虛席,買不到戲票的群眾,要求將演出實況用大喇叭傳播出去,深更半夜大街上仍有上百人圍坐在廣播下面聽,演員在街上行走,行人指點相告。我們吃飯、照相、洗澡、理發,群眾畢恭畢敬,拒不收錢。劇團離開界首時,賣包子的小販,擔著包子攆到演員乘坐的汽車前,硬往演員手裡塞包子。」
「當年我在鄭州大石橋露天大舞台演出的時候,和常香玉、申鳳梅這些大師唱『對台戲』,這些不同劇種的主演誰也不敢休息,十場八場都不換人,要不觀眾不答應啊,當時大家都誇道情好聽,著名現代豫劇《朝陽溝》里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後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其實就是移植我們道情的唱腔。」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個。在豫東和皖北等地的鄉村,隨意拉個30歲以上的人,他或許就能大膽地哼段道情戲。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部道情戲《前進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國內億萬觀眾因此知道了「太康還有這么好的道情戲」。上世紀80年代之後,《王金豆借糧》、《富裕之後》等名戲更是讓無數人津津樂道。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總是載譽而歸。如今的道情劇團每年的麥收前南征北戰,演出400多場,而絕大部分演出是在農村,演出曲目大多是他們自編自演的題材,豫、皖、魯農村的群眾又給道情劇團送了個名字:「莊稼農戶的劇團」。
扯不斷的戲曲「情」
從太康返回鄭州途中拐道道情劇團正在演出的漯河。太康縣道情劇團團長張天印說起道情戲就打開了話匣:「春天是整個演出的旺季,秋收以後和冬天也都會到各地演出,今年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到各地表演,合同一直簽到了農歷四月十五。演出的地方很多,安徽臨泉,河南項城、漯河、舞陽、禹州、許昌、開封、鄭州,以及黃河北邊的幾個地方。我們每年都要排新戲,今年就排了《出宮恨》、《五世同堂》等。全團出來表演的共有60個人,最大的54歲,最小的14歲。全年能表演400多場,在河南省劇團當中首屈一指,總收入在30萬~40萬元之間。」
可是,和其他稀有劇種一樣,道情發展並不景氣。道情劇團面臨著演出市場逐漸萎縮、經濟困難的問題,生存時刻受到威脅。
「演員每年外出演出的時間,多集中在過完年的三四個月,而此後的夏收秋種,許多農民出身的演員還必須回到家中種田,兩頭掛念,其間沒有工資,這種窘境迫使許多藝人離開戲曲舞台,下海經商。」經了解,一批道情新秀如呂清麗、李艷玲、劉粉霞、張小花、丁彩艷眼看著就要茁壯成長起來,可是受市場經濟影響,有的去鄭州唱戲劇茶座,有的外出打工。
「觀眾聽戲就是看『角』,現在演員太隨意,啥劇都唱,想怎麼唱就怎麼唱,如果讓老演員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培養新生力量,再加上政府對少數劇種給予相關扶持,太康道情肯定有觀眾。」已經66歲的朱錫梅仍然沒有放棄她的道情情結。
一段光榮的家史
坐在簡陋的房間里,太康道情劇團團長張天印依然興趣盎然,隨後,他緩緩講述著道情的歷史淵源和故事,就彷彿是在講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歷史悠久,源於我國的道教,時奉老子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經》和《太平調極論》為主要道教論典,至東漢末年制定樂章(道曲音樂)誦誡新法,用詩、詞、曲、歌等文學形式編寫道教題材,誦唱道義、情理,合而為一,曰「道情」。
道情原為詩贊體,宋代後吸收詞、曲牌,衍變為在民間佈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與鼓子詞類似。之後,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要流行於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於北方,並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採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鑼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戲。內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
自民國初年,道情從曲藝演唱形式走上舞台,人們稱之為「道情班」。解放前夕,戲班離散,銷聲匿跡,建國後復得挖掘振興。道情擅長演唱兒女家庭故事,情節曲折,以唱制勝,具有濃厚的地方鄉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稱一絕,早期道情演唱時,穿插加入一些「繞口令」,如「百家姓與三字經混唱」等。而演員在扮演鬼怪角色時,要佩戴外形像雞蛋的銅鈴假眼,眼珠會滾動,驚奇可怕,這也是其他劇種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個。當時道情戲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流傳著不少諺語,如「寧叫面發酸,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班」,「任憑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戲」,太康也因此被譽為「道情之鄉」。
一段驕傲的經歷
在豫東和皖北等地的鄉村,隨意拉個30歲以上的人,他或許就能大膽地哼段道情戲,道情的普及面之廣令人贊嘆。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部道情戲《前進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國內億萬觀眾因此知道了「太康還有這么好的道情戲」。上世紀80年代之後,《王金豆借糧》、《富裕之後》等名戲更是讓無數人津津樂道。
之前,曾聽人說,太康道情劇團在當地有「金獎專業戶」的美稱。張天印抱來的一大摞榮譽證書和獎杯證實了此言不虛,原來太康道情屢次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總是載譽而歸。
1992年,《王金豆借糧》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八大獎項,劇團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0年,道情劇團被評為河南省文化先進集體;2001年,《富裕之後》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隨後又拿得全國人口文化獎;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中,太康道情劇團憑借一部《戀歌》摘得桂冠……與此同時,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睞。
被譽為「天下第一團」稱號的太康道情屬全國稀有劇種。太康道情被國務院定為首批非質物文化遺產。
鄭州日報大型系列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行
http//www.zynews.com 2006-03-23 11:10:22 中原新聞網-鄭州日報
視力保護色: █ █ █ █ █ █ █ █
本報訊 為提高廣大讀者對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本報從3月上旬開始,派出主力記者深入全省各地現場采訪。從今天開始,這組飽含著記者熱情和心血的報道,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行」系列報道的形式在本版連續推出。
非物質文化
遺產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
下來的、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不以物質形態展現的文化的統稱,其中包括傳統戲劇、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以及手工藝和手工技術,此外還有傳統節日、民俗等重要精神文化遺產。
我省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搶救和保護工作也居全國領先水平。2003年,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領導小組;次年,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全省正式啟動。今年1月中旬,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501項,我省上報的57項中,有20項榮列推薦名錄。
記者采訪了解到,根據《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我省已確定了第一批46個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保護名錄和首批24個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並選出57個項目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同時加大民族文化民間文化保護宣傳力度,在國內率先舉辦了「河南文化遺產日」。
據了解,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總體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4年至2008年,為先行試點和搶救瀕危階段;第二階段從2009年至2013年,為全面展開和重點保護階段;第三階段從2014年至2020年,為補充完善和健全機制階段。
據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委員會負責人介紹,當前他們正在進行5個方面的工作:在全省各地調查發現民間文學、美術、表演藝術方面的優秀代表人物,100名入選者將被授予「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並從中選出10名重要傳承人由國家對其進行必要的扶持和保護;啟動《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編輯工作,對民間口承文學進行搶救保護;開展河南十大民俗經典評選命名及編撰出版工作;對我省1949年以前創辦的「老字型大小」進行全面普查,並予以記錄;對我省民居民間建築進行普查,對其中的經典予以合理開發利用。
河南省申報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單
(帶「▲」的為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民間文學/口頭文學:5個
1.花木蘭傳說(商丘虞城縣)▲2.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駐馬店汝南縣)3.帝舜傳說及文化空間(濮陽縣)4.「白蛇鬧許仙」傳說(鶴壁淇濱區)
5.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焦作武陟縣)▲民間美術:2個
1.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開封縣)▲
2.王橋農民畫(駐馬店市汝南縣)民間音樂:9個
1.板頭曲(南陽)▲2.中州箏派(省藝術研究院)3.籌(許昌)4.司馬懿得勝鼓(焦作溫縣)5.超化吹歌(鄭州新密市)6.嗩吶(焦作沁陽市)▲7.銅器舞(平頂山市郟縣)8.大銅器(駐馬店西平縣、遂平縣)
9.武陟盤鼓(焦作武陟縣)民間舞蹈:1個
1.官會響鑼(周口項城市)戲曲:14個
1.豫劇(省藝術研究院)▲2.曲劇(省藝術研究院)▲3.越調(周口)▲
4.大弦戲(省藝術研究院、安陽滑縣、濮陽縣)▲
5.羅卷戲(省藝術研究院、駐馬店汝南縣、開封通許縣)
6.目連戲(濮陽南樂縣)▲7.道情(周口太康縣)▲8.宛梆(南陽內鄉縣)▲
9.四平調(省藝術研究院、商丘市、濮陽縣)
10.大平調(省藝術研究院、濮陽縣、安陽滑縣)▲
11.道情皮影(三門峽靈寶市)12.羅山皮影(信陽羅山縣)13.杠天神(駐馬店新蔡縣)
14.懷梆(焦作沁陽市)▲曲藝:5個
1.河洛大鼓(洛陽)2.河南墜子(省藝術研究院)▲3.王屋琴書(濟源)4.灶書(信陽固始縣)
5.絲弦道(駐馬店平輿縣)民間手工技藝:5個
1.杜康酒釀造工藝(洛陽)2.鈞瓷(許昌禹州市)3.玉雕工藝(南陽鎮平縣)4.泥咕咕(鶴壁)▲
5.棠溪寶劍製作工藝(駐馬店西平縣)生產商貿習俗:1個
1.確山打鐵花(駐馬店)歲時節令:1個
1.九九重陽節(駐馬店上蔡縣)民間知識:5個
1.少林功夫(鄭州少林寺)▲2.太極拳(焦作溫縣)▲3.八卦文化(省社會科學院)4.洛陽正骨(洛陽)
5.針灸銅人(省中醫葯管理局、開封)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9個
1.馬街書會(平頂山)▲2.太昊陵人祖廟會(周口淮陽縣)▲3.老子生日廟會(周口鹿邑縣)4.浚縣正月古廟會(鶴壁浚縣)
5.盤古廟會(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南陽桐柏縣、駐馬店泌陽縣)
6.百泉廟會(輝縣市)7.大營社火(三門峽陝縣)8.民間社火(鶴壁浚縣)9.地坑院(三門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