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族文化技術有哪些成就

民族文化技術有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3-01-17 19:08:32

Ⅰ 中華民族還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

1、四大發明(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2、瓷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3、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大古老劇)

4、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5、中國畫(文人山水畫,寫意畫,水墨丹青中彰顯文人獨特的意境,按內容分,國畫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按技法分,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小寫意畫、大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敦煌壁畫)

6、文學(代表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7、酒文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茅台酒產於中國西南貴州省仁懷縣茅台鎮,同英國蘇格蘭威士忌和法國柯涅克白蘭地並稱為「世界三大名酒」)

8、茶文化(代表人物陸羽,傳入日本後發展為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9、建築(紫禁城,大成殿,蘇州園林等,洋溢著天人合一,陰陽和諧對稱的思想,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拓展資料:

其它文學成就: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70部雜劇。那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那輕松、明快、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公案戲《魯齋郎》,那翻卷著時代風雲的歷史劇《單刀會》等風格多樣、色彩紛呈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唐詩和宋詞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志市民文藝樣式"的"宋話本"。元末明初又有兩部長篇小說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內容博大、氣勢恢宏、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其他成就:

1.「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在建設橋梁方面領先世界的能力。港珠澳大橋開創了世界橋梁建設領域的多個第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

2.中國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更是令人贊嘆不已。2.2萬公里的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第2至第10位國家的總和,其中近六成都是在這5年建成的。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13.1萬公里,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3.IGBT晶元,這種能讓高鐵平穩運行的晶元,三十多年來一直被少數製造強國壟斷。但3年前,中國已取得突破,而今高鐵成為了中國的一張亮麗的名片。至於互聯網,中國已經將5G商用時間鎖定在2020年,全球領先。這片土地上,光纜線路總長已達3041萬公里,為全球第一,其中有60%都是這5年鋪設的。

Ⅱ 概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的主要成就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主要成就有:紙的發明、指南針和方向測定技術、火葯的發明和使用、印刷術的進步,還有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
中國的古代藝術有:「出鬼入神」的書法藝術、畫中有詩、金聲玉振、宮廷舞和民間舞、戲曲等。
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詩的經典、漢賦的風采、「李杜詩篇萬口傳」、宋代詞苑、元曲與市民社會、明清小說的人情世界等。

Ⅲ 中華名族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取得的成就事例如下:

1、東方紅一號衛星於1958年提出設想計劃,1965年開始研製工作,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1988年9月7日凌晨4時30分19秒,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1988年10月15日失效,運行39天。『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首次發射成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能良好,獲取的試驗數據和運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製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數據。

3、長征二號第一、二級採用常規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1970年啟動研製,1974年11月5日首飛失敗,1975年11月26日第二次發射成功。該型火箭已退役,總發射次數4次,成功3次,失敗1次。

長征二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液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使中國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研製、發射返回式人造衛星技術的空間大國。

4、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

2009年至2012年,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2012年6月,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5、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Ⅳ 請列舉出三個方面少數民族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上取的成就

科學方面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圖是我國用解析方
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個人。明安圖不僅用解析方法證明了三個公式, 又提出證明了超出當時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證明這些公式的方法總稱割圓十三術, 後來被學者譽為「 明氏新法」。另外李四光著名地質學家,是蒙古族人。
技術方面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盧溝橋,它設計科學, 採用「 連續橋」的結構法, 是我國橋工因河制宜技術的創造
性應用, 橋長266.5 米, 共有11孔, 兩邊橋欄石柱上雕有485個神情活現的獅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態之動人, 堪為建築史上的傑作。
文化藝術上,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
統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維吾爾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熱巴, 壯族的綉舞, 土家族的擺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生活。典型代表楊麗萍—白族為。在石窟藝術上聞名於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出自少數民族,人物壁畫「身若出壁」。吳道子的繪畫深受其影響。

Ⅳ 少數民族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

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繁榮的必然選擇,經濟和文化任何一方面滯後都會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只要把民族經濟搞上去民族文化自然也就進步了。我們認為首先這種自然的文化變遷是朝多方向變化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而產生的反文化的侵襲力量有時是很強的。其次,這種進程緩慢,滿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最後,落後的傳統文化將人為地得以持久保留,影響力難以短期內消除,也妨礙了民族團結。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尤其是在民族地區要慎重對待。
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結合點———人力資源的開發。人力資源是現代社會最根本的資源,是一個地區總體資源中最關鍵的部分,尤其是隨著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人力資源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增強,對落後地區更是如此。
在政治方面,雲南自建國後已先後建立了8個自治州、29個民族自治縣和197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0%。民族自治地方的州長、縣長均由實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民族鄉的鄉長亦由建立民族鄉的民族的公民擔任。1999年底,全省少數民族幹部已有26.7萬人,佔全省幹部總數的25.6%。
在經濟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二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999年,雲南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產總值達561.71億元,發展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人民生活不斷改善,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49元。

Ⅵ 列舉幾項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5、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陽區,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7、登封觀星台: 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8、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歌(在鶴壁淇縣)。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下面僅從中原文化的簡易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書中選取部分內容,簡要介紹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Ⅶ 各時期我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同學,你的這個問題可以寫本1000頁以上的書了。非常非常簡略的談談我的個人理解吧,先理解什麼是文化,文化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本來就不能一言以蔽之,是百家爭鳴的,但用最普及的觀點表述就是「人類創造的精神、物質文明總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非常有限的列舉最通俗的例子吧。科技方面,奴隸制、封建時期:四大發明、圓周率的精確度領先推算到小數點後6位、周髀算經、農政全書、本草綱目、齊民要術。。。。。。近現代:侯氏制鹼法、人工首次合成牛胰島素、雜交水稻、納米技術。。。。。。文藝方面,奴隸制:甲骨文、詩經,封建時期: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現代:魯迅、茅盾、賈平凹。。。。。。思想方面,奴隸制、封建制:百家爭鳴、道釋儒、孫子兵法(軍事思想),近現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Ⅷ 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西域的樂器大大豐富了中原漢族的音樂,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囊馬,朝鮮族的長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蘆笙舞等,在我國都是富有盛名,世界聞名的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等都是漢鮮卑、吐蕃及西域人民共同創造的。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藏族建築的藝術精華。元代回族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設計領導修築的大都工程,為以後北京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歷史文學方面:《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好似蒙古族的三大歷史著作。藏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是《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是文學文庫中的瑰寶。少數民族還有許多豐富的民間文學,如壯族的劉三姐,彝族的阿詩瑪,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等。
三、科學技術方面:許多少數民族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元代回族天文學家札馬魯丁編制的《萬年歷》曾頒行全國,他還製成了渾天儀、方位儀、斜緯儀等7種天文儀器。元代維吾爾族魯明善編寫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農事歷書體裁的農學專著,為元代三大農書之一。17世紀初蒙古族外科專家墨爾本,卓爾濟著有《醫學大全》《葯劑學》被世人稱為當代華佗。著名的雲南白葯是彝族醫生曲煥章根據祖傳秘方研製而成的神奇外科止血良葯。
編輯於 2015-09-01
展開剩餘40%
查看全部8個回答
5條評論
熱心網友1
vvvvvvvv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高中做題方法_這幾個步驟看完不後悔
高中做題方法原來學習是這么簡單的,適合98%的學弟學妹,北大分享高中學習方法技巧,近69萬尖子生贊了該文章,太棒了...
廣告2021-01-08
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發展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也做出。這個貢獻總的來說也是特別大的。
1贊·44瀏覽2020-11-08
各名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科學技術方面:許多少數民族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元代回族天文學家札馬魯丁編制的《萬年歷》曾頒行全國,他還製成了渾天儀、方位儀、斜緯儀等7種天文儀器。元代維吾爾族魯明善編寫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農事歷書體裁的農學專著,為元代三大農書之一。17世紀初蒙古族外科專家墨爾本,卓爾濟著有《醫學大全》《葯劑學》被世人稱為當代華佗。著名的雲南白葯是彝族醫生曲煥章根據祖傳秘方研製而成的神奇外科止血良葯。 歷史文學方面:《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蒙古族的三大歷史著作。藏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是《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是文學文庫中的瑰寶。少數民族還有許多豐富的民間文學,如壯族的劉三姐,彝族的阿詩瑪,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等。 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西域的樂器大大豐富了中原漢族的音樂,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囊馬,朝鮮族的長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蘆笙舞等,在我國都是富有盛名,世界聞名的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等都是漢鮮卑、吐蕃及西域人民共同創造的。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藏族建築的藝術精華。元代回族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設計領導修築的大都工程,為以後北京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希望能幫助到你ˆ_ˆ
18贊·353瀏覽
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了哪些貢獻?
科學技術方面:許多少數民族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元代回族天文學家札馬魯丁編制的《萬年歷》曾頒行全國,他還製成了渾天儀、方位儀、斜緯儀等7種天文儀器。元代維吾爾族魯明善編寫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農事歷書體裁的農學專著,為元代三大農書之一。17世紀初蒙古族外科專家墨爾本,卓爾濟著有《醫學大全》《葯劑學》被世人稱為當代華佗。著名的雲南白葯是彝族醫生曲煥章根據祖傳秘方研製而成的神奇外科止血良葯。 歷史文學方面:《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好似蒙古族的三大歷史著作。藏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是《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是文學文庫中的瑰寶。少數民族還有許多豐富的民間文學,如壯族的劉三姐,彝族的阿詩瑪,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等。 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西域的樂器大大豐富了中原漢族的音樂,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囊馬,朝鮮族的長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蘆笙舞等,在我國都是富有盛名,世界聞名的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等都是漢鮮卑、吐蕃及西域人民共同創造的。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藏族建築的藝術精華。元代回族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設計領導修築的大都工程,為以後北京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7贊·3,016瀏覽
名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旗袍是從滿族婦女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9贊·495瀏覽
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事例?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 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得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 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8)民族文化技術有哪些成就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文化政策,把握少數民族文學發展規律,尊重少數民族作家的創造性勞動,積極幫助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創作出版、學習進修,不斷壯大少數民族作家隊伍。要加強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宣傳推介工作,推動更多少數民族作家和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日報-植根民族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進步寫史立傳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日報-如何理解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4贊·1,614瀏覽2020-11-25
正在載入
評論

Ⅸ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還有其他的文化。

閱讀全文

與民族文化技術有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