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盧氏春節民俗文化有什麼
放鞭,毆柏朵
❷ 盧氏縣特色文化
河南方言、盧氏剪紙、盧氏麵塑、古滎龍舞、河南豫劇等。1、河南方言:河南方言,屬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是中國最大的方言。河南方言實際上就是古代的官話,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話。2、盧氏剪紙:是民間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俗文化品類,是河洛地域文化傳承的活態標本之一,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河南方言、盧氏剪紙、盧氏麵塑、古滎龍舞、河南豫劇等。
1、河南方言:河南方言,屬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是中國最大的方言。河南方言實際上就是古代的官話,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話。
2、盧氏剪紙:是民間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俗文化品類,是河洛地域文化傳承的活態標本之一,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河洛地區的民眾在剪紙方面具有普遍性,而盧氏則具有代表性。
3、盧氏麵塑:民間俗稱面花,又稱窩窩,麵塑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麵塑動物代替屠殺動物的習俗。清朝末年,麵塑老藝人高哲貴都會帶著簸籃大的花饃(30斤面一個)三個參加一年一度的盧氏城隍廟會。
4、古滎龍舞:1949年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面宏大,藝術風格獨特。
5、河南豫劇:喜歡戲曲的人沒有不知道河南豫劇的,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
❸ 盧姓的起源
一、姓名源流
盧(Lú)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采於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2、出自復姓改單姓為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代,齊桓公之後,有一支取盧蒲氏,後來改成姓盧;又據《魏書·氏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盧氏為盧姓。是為河南洛陽盧姓。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
3、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4、出自他姓賜盧氏。據《隋書·盧太翼傳》所載,隋煬帝賜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姓盧,很有才華,備受隋煬帝看重,受賜姓「盧」,子孫也就隨之歸於盧姓。此支是為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盧姓。
5、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陽(後望於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為盧姓;唐代有三原(後望於陝西省三原)的閭姓,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
6、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的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故受封於盧(盧以故城盧邑為中心。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其子孫遂以盧為姓。傒公「厚德載物」的品德普遍獲得人們的贊許,為史家所稱頌。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孫無知勾結邊將管至父和連稱,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此行為引起齊國臣民的不滿,便求助於國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請管、連二人來家赴宴,二人於席間被預伏甲兵斬殺,然後高傒迎立姜小白回來繼位,就是後來成為春秋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卓越貢獻,把盧邑(故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盧姓的發源地在今山東省長清的西南,春秋時在齊國繁衍,自「田氏代齊」後,盧姓便散居燕秦之間。秦時,有博士盧敖在涿郡定居,世稱涿郡盧氏。秦末,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國在涿郡,後涿郡盧姓又稱范陽盧姓,為五大望族之一,歷漢魏南北朝隋唐千餘年而不衰。與此同時,有盧姓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以東漢王盧芳為始祖。而傳自齊桓公的那支復姓盧蒲,改盧姓後亦在涿郡繁衍。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導致盧姓大舉南遷,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於江浙一帶;又有一支盧姓北上遼沈,後發展成為遼西盧姓大族,此支盧姓,為後魏太保,錄尚書事盧魯元(昌黎徒河〔今遼寧省錦州〕之族所在)。唐代盧姓稱盛於黃河流域,唐憲宗時有盧姓入閩粵。據《始興范陽盧氏五修族譜》所載,遷居南京的范陽後裔盧富,率子孫遷江右虔化縣(今江西省寧都),曾孫盧光稠平黃巢起義有功而封開國侯,其次子的八世孫遷居福建蒲田、考滿。其支派有十七郎遷居廣東東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盧眉娘已名聞粵鄉,據文獻,她是廣東省南海人,可見在唐代時,盧姓在北方已稱盛於黃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名,南遷則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廣東一帶。元明清之際,盧姓已遍及全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盧姓人氏,作為中國的炎黃子孫,得姓較早,加之源於山東,後又沿著黃河,在河北、河南繁衍發展,現如今盧姓已遍布全國,尤以廣東、河北、廣西等省區多此姓,三省區盧姓約佔全國漢族盧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二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三、歷史名人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 植:今河北省涿州人,東漢官吏、學者,通古今學,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董卓專權用事,議謀廢立,眾皆唯唯,植獨抗論。
盧 循: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東晉大將,為士族出身。
盧 辯: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北周大將,北周世宗死時,官至大將軍。
盧 群:范陽(今北京市)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勁正聞,官至鄭滑節度使,盧群為范陽名門望族之一。
盧 綸: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人,唐代詩人,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遺有《盧綸集》。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 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 仝:范陽人,苦讀書,不願出仕,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好飲茶,為茶歌。
盧 鴻:河北省涿州人,唐朝畫家,博學,嵩山隱士,拒絕出仕,工籀書,擅山水樹石。
盧 摯:河北省涿州人,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盧 坤:河北省涿縣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歷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1834年,英軍兵艦侵入虎門,被其驅逐。
盧思道:隋代散騎侍郎,隋文帝駕崩,寫輓歌八首,時稱「八米盧郎」。
盧照鄰:幽州范陽人,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祖皋:浙江省永嘉人,宋代詩人,慶元進士,工樂府,詞風樸素,意境清遠,有《蒲江集》。
盧象升:江蘇省宜興人,明代抗清名將,清兵三路南下,他孤軍奮戰,戰死沙場。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盧戇章:原名擔,字雪樵,感化里古嶼保古庄村人。縣考名列前茅,府試卻落第,從此不人科場。當時,「歐化東漸」,盧戇章參與基督教活動,受西方文化影響尤深。這使他與科舉制度進一步決裂。他說「求學期於濟世,尋章摘句胡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盧戇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文。光緒四年(1878年)回到廈門,住在鼓浪嶼日光岩下,應英國傳教士馬約翰的聘請,助譯《英華字典》。由於他兼通英語華語,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為師。
盧永祥:原名盧振河,字子嘉。濟陽人。皖系軍閥。幼時家貧,1890年投軍。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歷任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男爵,袁死後歸入皖系。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爭奪上海,發生「江浙戰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兵敗後逃往日本。段祺瑞當政後被任命為江蘇宣撫使。曾出資為家鄉建小學、印縣志等。1933年病死於天津。
盧嘉錫:福建省廈門市人,著名的科學家。他在結晶、新材料的研究中,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盧嘉錫不到40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1981年榮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省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古書《郡望百家姓》說:「盧氏望出范陽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
此外,還偶爾看到少數盧姓宗族用淮陽、弋陽、三原和頓兵等為郡望。
2、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盧姓後人即以專經堂為堂號。
講述堂:明代大理學家盧一誠,他著有《四書講述》,此書行世以來,影響很大。盧姓子弟以講述堂為堂號以紀念盧一誠。
考禮堂:北魏時代范陽人盧辯,年少時聰穎勤學,知識廣博,精通經書古籍,官至太學博士,著有註解大戴禮記等書。盧姓後人為紀念盧辯「考禮」的功績,以考禮堂為堂號。
得閑堂:緣起於盧孝標的《得閑堂集》。南宋,盧孝標為父守墓三年,事畢在山林中築室居住,一邊講學一邊著書立說。著有《玉溪文集》、《得閑堂集》等。
抱經堂:清代學者盧文弓召 ,取號抱經,把自己的書齋稱抱經堂,學術界稱他抱經先生。
顯承堂:福建省漳州市天寶鎮盧橋頭村的盧姓宗祠的堂號就是「顯承堂」。其意在於彰顯先祖盧如金將軍的功績,激勵後人繼承與發揚先祖的拼搏精神。
此外,盧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范陽堂」、「君德堂」等。
============================================================
【盧姓宗祠通用對聯】
〖盧姓宗祠門楣題辭〗
四傑傳芳
「四傑傳芳」為盧、楊、王、駱四姓的共同門楣題辭。典故出自初唐四傑盧照鄰(河北涿州人,著名詩人)、楊炯(陝西華陰人,著名詩人)、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駱賓王(浙江議烏人,文學家)四位初唐詩人。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不甘居人下的雄傑之氣。,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提倡剛健骨氣。被稱為「初唐四傑」。「初唐四傑」在創作上的不同個性特點。其中,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長於歌行,楊炯《從軍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長於律詩。「四傑傳芳」盛贊初唐的這四位傑出人物,美名傳揚,留芳於世。
-----------------------------------------------------------------
〖盧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范陽名族;
涿郡高楣。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兵部郎中盧群,字載初,范陽人。曹王皋節度江西,奏為判官。以勁正聞,入為侍御史、兵部郎中。官至鄭滑節度使,以剛強正直、識大體聞名。盧群為范陽名門望族之一。下聯典指清代涿州人盧坤,字靜之,號厚山,嘉慶年間進士,歷官陝西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潛心研究經世之學。在兩廣任上時,英國侵略者律勞卑率艦侵入虎門,進而停沂黃埔,並多端要挾。他嚴加拒絕,又把英國艦艇驅逐出口,事後還加強海防。「高楣」,謂高官門第。
德為世表;
學乃儒宗。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涿縣人盧昌衡,字子均,博覽經史,善行草書。開皇初年任尚書禮部侍郎,文帝曾召集群臣自報功績,人們都競相爭功,只有盧昌衡一言不發。後出任徐州總管,以才能知名。吏部尚書蘇威對他考察後說:「德為世表(世人表率),行為士則(士人榜樣)。」官至太子左庶子。下聯典指東漢涿縣人盧植,字子干,曾跟馬融讀書,通古今之學。靈帝時歷任博士,九江、廬江太守,曾以北中郎將軍率軍鎮壓黃巾起義。後任尚書,因得罪董卓而罷職,隱居於上谷。著有《三禮解詁》等。曹操稱他「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儒家宗師)」。
綺羅香暖;
笙歌翠合。
——宋·盧祖皋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詩人盧祖皋《南鄉子》詞句聯。
盛唐四傑;
大歷十才。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盧照鄰,為「初唐四傑」之一。下聯典指唐·盧綸,工詩,「大歷十才子」之一。
-----------------------------------------------------------------
〖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列初唐四傑;
為大國十才。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詩人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范陽人。曾任鄧王府典簽、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困,相繼居太白山、具茨山、嵩山,投潁水而死。詩文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稱「初唐四傑」。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盧綸,字允言,河中蒲人。大歷年間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官至檢校戶部郎中。工詩文,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露出寒山外;
人歸暮雪時。
——唐·盧綸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盧綸《送李端》詩句聯。
廉母垂教箴;
眉娘擅神姑。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崔元暐母親盧氏,曾告誡兒子說:「你做官如果不清白,就就應該活在世上!」下聯典指唐代女工藝家盧眉娘,南海人,眉細如線而且長,人稱眉娘。擅長刺綉,工巧無比,能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還沒有米粒大,而點畫分明。更善作飛仙蓋,用一樓絲分成三段,染成五色,在手掌中結飛蓋五重,有十洲島、玉女台殿、麟鳳之像,外邊排列有執幢捧節童子千餘。順宗嘆其工,稱她為「神姑」。
姜水源流遠;
范陽世澤長。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巷盧氏大宗祠聯。全聯典出盧姓的淵源和郡望。
-----------------------------------------------------------------
〖盧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廉母賢垂箴戒;
眉娘號稱神姑。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崔元暐母盧氏,戒子為官清廉。下聯典指唐·盧眉娘工於絹綉,順宗謂之「神姑」。
-----------------------------------------------------------------
〖盧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文章出眾稱八米;
詩品過人列十才。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散騎侍郎盧思道,字子行,才學兼著。仁齊為散騎常侍,直中書省。文宣帝崩,令朝士各作輓歌,擇其善者用之。別人止得一、二首,惟思道獨八首,時稱「八米盧郎」。官至散騎侍郎卒。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盧綸,字允言,河中蒲(今江西永濟)人。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塞下曲》很有名。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有《盧綸集》。
茶曲馨香傳後世;
蒲江清遠度人間。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范陽人,年輕時家境貧困,刻苦讀書,曾隱居少室山,不願做官。他喜歡飲茶,曾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極力贊美茶的妙用。下聯典指南宋詞人盧祖皋,字申之,號蒲江,永嘉人,慶元年間進士,嘉定年間以軍器少監直北門。工樂府,格調清遠,著有《蒲江集》。
茶歌馨馥名傳世;
塞曲悠揚笛喚春。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盧仝,范陽人。自號玉川子。家貧,苦讀書,不願仕進。曾為《月蝕》詩,諷刺宦官專權。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好飲茶,為茶歌,句多奇警。下聯典指隋代散騎侍郎盧思道。
詩色鮮明塞下曲;
詞風樸素蒲江篇。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盧綸下聯典指宋代詩人盧祖皋,字申之,永嘉人,號蒲江。慶元進士。工樂府。詞風樸素,意度清遠。有《蒲江集》。
薄命詞追傷晚嫁;
催妝詩幸偶仙人。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宮人盧女,善鼓琴,七歲入宮。魏明帝死後,盧女已中年,嫁尹更生為妻。南朝梁簡文帝作《妾薄命詞》,感傷盧女的晚嫁。下聯典指唐代元和年間狀元盧儲,未及第時,曾將詩文送尚書李翱,李翱長女無意中看到,對婢女說:「此人將來必中狀元。」李翱便招盧儲為婿。第二年,盧儲果然狀元及第,成婚之夜,作《催妝》詩:「昔年曾向玉京游,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已成秦晉約,早教鸞鳳下妝樓。」
竹杪飛亭枕石泉;
松壇香霧散茶煙。
——元·盧摯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盧摯《游茅山》詩句聯。
自古幽燕無雙地:
天下范陽第一州。
——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題盧姓的發祥地范陽郡
-----------------------------------------------------------------
〖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士林楷模,象賢子千;
詞韻風雅,嘆美照鄰。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兵部郎中盧群事典。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盧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今北京市)人。任新都縣尉時,因染瘋痹辭官,自號幽憂子。其詩多憂苦憤激之作,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被譽為「唐初四傑」之一。終因不堪病痛折磨,投穎水而死。
錦標狀元,吟詠獨別;
白衣卿相,風度自閑。
——佚名撰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狀元盧肇,字子發,宜春人。會是中,與黃頗同舉,郡牧獨錢頗。明年,肇以狀元及第歸,郡牧迎接,因觀競渡,肇賦詩雲:「向道是龍人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下聯典指唐代開元魏州刺史盧暉的事典。
盧王威靈日朝日頭;
廟前溪水長漲長流。
——佚名撰江西省萍鄉市蘆溪區麻田村盧氏泰公祠盧王廟聯(1)
江西省萍鄉市蘆溪區麻田村盧氏開基始祖宗泰公,自唐代晚期遷居江西虔州虔化縣,至今已一千多年。孫枝藩衍,瓜佚綿綿;方今贛、閩、粵、桂、湘、蜀諸省及台、港、澳及海外之盧氏宗親,多為其裔孫。宗泰公為唐兵部尚書,授贈同平章總諸軍事。五代時公之玄孫光稠公者,經梁太祖褒封為五嶺開通使,進封為開國候,追封忠惠廣利王。
昔日扶助,後唐主四方平靜;
今日韶水,佑黎民百姓安寧。
——佚名撰江西省萍鄉市蘆溪區麻田村盧氏泰公祠盧王廟聯(2)
德貫日月,麻田黎民齊感德;
恩施宇宙,韶溪百姓皆沾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鄉市蘆溪區麻田村盧氏泰公祠盧王廟聯(3)
來來往往,賴盧王川流不息;
古古今今,敬神像求之則靈。
——佚名撰江西省萍鄉市蘆溪區麻田村盧氏泰公祠盧王廟聯(4)
❹ 盧氏家族的來歷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
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采於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2、出自復姓改單姓為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代,齊桓公之後,有一支取盧蒲氏,後來改成姓盧;又據《魏書·氏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盧氏為盧姓。是為河南洛陽盧姓。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
3、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4)盧氏最好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盧姓的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
河南郡:西漢時期改置,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民國時期置河南省。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西漢時期置郡,轄地在今河北河間一帶。
淮陽郡:西漢時期置淮陽國,漢成帝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淮陽市、鹿邑縣、太康縣、柘城縣、扶溝縣一帶。
弋陽郡:漢朝初期為弋陽國,三國曹魏改為郡,治所在弋陽縣(今河南潢川西部)。
三原郡: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戰國時期,朔州歸入趙國版圖。秦朝時期置雁門郡,治所在善無(今右玉縣)。
頓兵郡:亦稱彭城、北徐州(今江蘇省的徐州市)。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
❺ 姓盧有什麼好處
關於盧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聚集地: 遷徙分布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台灣的盧姓,較為普遍。尤其是在台南一帶,堪稱當地的大姓之一,素有「南河盧」之稱。盧姓被排為第三十九位。最先把盧姓帶入台灣的是一位名叫盧雲廣的人,他於清康熙年間,入居台北縣淡水鎮蕃薯里開墾,定居之地曾被稱為「雲廣坑」,以示紀念。 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❻ 盧氏宗祠的介紹
祠堂是漢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漢族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盧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二位的大姓。人口約有2468萬多人,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據史料記載盧姓來源有「齊太公姜子牙後裔公子高的被封盧地」「炎帝之後後裔孫封於盧」「他姓改盧姓等,盧地的盧氏後人逐漸遷徙,在全國各地形成宗族聚居區,並建立宗祠,以祭祖和傳承,國內,在浙江瑞安、廣東東莞、河北涿州、河南焦作都保存有盧氏宗祠。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❼ 盧氏有什麼好玩的
(一)城隍廟
位於縣城西北隅,這座典型的明代建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轉角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二間,左右香積廚房各兩間,前門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整體建築金碧輝煌,檐牙飛翹,工藝精湛,朱門高柱,明麗豁敞,渾然一體。
(二)夏禹導洛處
位於該縣范圍里鄉山河口,距縣城15公里,為洛河在盧氏境內最險要的一道關口。傳說為夏朝大禹鑿山導洛處,懸崖上的「古雒」字樣為大禹親手篆刻,另有唐宋兩代所刻的字跡。崖下有「禹王廟」和伊尹樂道外,舊時艄公放筏竹舟自至此,常駐船敬神,以求「保佑來安」。清人刻有「神屬導洛處」五字於壁上,至今猶存。河上新建一單孔跨度為百餘米的山河口大橋,氣勢宏偉。隨著下游故縣水庫的建成,遊船可直抵庫壩,使該地區成為「小三峽」旅遊點。
(三)九龍洞
位於該縣雙槐樹鄉石門村,距縣城26公里,為一天然石洞。傳說有一富家小姐吃了河中漂下的仙桃,在此生下了九條小龍而得名。洞口有一棵多產於南方的清風藤科柯楠樹,約生於300年前,樹高18米,冠幅13米,胸徑38厘米,其開化顏色有赤、紫、黃等色,年年異樣,果實為黑色球狀,北方稀有。近年來雙槐樹鄉對此洞進行了大力開發,初具旅遊規模。
(四)湯河溫泉
位於該縣湯河鄉境內,溫泉由陡崖壁縫中湧出,每小時出水量7噸,平均溫度51ºC,HP值為8.5,水中含有硫酸根和鈣、氟等14種微量元素,常洗此水可醫治皮膚病和婦科常見病。目前在此建有溫泉療養院,每年到此洗浴者絡繹不絕。
湯河溫泉又名「湯池」,系天然形成,背靠湯池邊,山勢險峻,冬青松柏覆蓋,終年綠色。光緒十九年「盧氏縣志」記載「湯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雞,冬可沐瘍……」,神話傳說為泉山之下壓一太陽,乃後羿所射之日,經專家測定,泉山時流量20噸,水溫49.5℃,富含硫酸根、氟、鐵、鈣、鎂、磷等二十多種礦物質身微元素,水質PH值8.5,總硬度9.25,經醫學鑒定,常沐此水,可醫類風濕、關節炎、皮膚病以及麻痹症、神經痛等多種疾病,許多實例證明泉水具有消食、散寒、導氣、化瘀、殺菌去毒、舒筋活絡、抗增生、去疲勞、助睡眠的神奇功效,許多客人稱為「天賜聖水」。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青山腳下,大河岸邊,男女輪日裸浴,向著藍天白雲,盡情沐浴自已的胴體,形成獨特罕有的裸浴奇觀,湯河乃我國著名文學家、前中蘇友好協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曹靖華先生的故鄉,其父清秀才曹植甫先生制訂了「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男女輪日共享泉水裸浴俗習沿襲至今,形成中原一絕的裸浴文化,令無數外來遊客為之感嘆。
熊耳山系秦嶺支脈,北側耳為黃河流域,南側為長江流域,熊耳山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篇「導洛自熊耳」,《水經注》載「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其兩峰向中斜,狀似熊耳,幫得此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自唐宋至今,香火不斷,從一些遺存的石像上可以得到鑒證,與武當山一脈相承,「武當山志」曾有記載,其山勢走向,古建遺跡,與武當山多有相似。熊耳山的山水集大氣、秀氣、靈氣於一體,居山頂遠眺,四周層巒疊嶂,群山皆向熊耳山主峰,呈萬山朝拜之勢,真可謂「一覽眾山小」,近看大小青龍壁環四周,展翅欲飛,呈五龍捧聖之狀,熊山巍巍,灌洛盪盪,此乃大氣。數十處自然景觀險、峻、獨、奇,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大孤山、小孤山挺拔競秀;梳妝樓一根獨木橫跨懸岩峭壁之間,歷經千年而不朽,堪稱神來之筆;透眼窯一徑穿山,朝陽洞一線貫天,風洞四季有冰,霧雨岩飛流直下,冒雲洞是百姓的氣象站,古有「熊耳戴帽,長工睡覺」之說;觀月樓、望鄉台、仙家洞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獨特景色,而「熊耳積雪」為盧氏古八景之一,素有「熊耳不墨千秋畫,白雲積雪映仙境」之稱,是豫西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湯河溫泉—熊耳山景區境內奇山異峰遍布,河流澗溪眾多,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不勝數。屬暖溫帶至亞熱過渡地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既有「駿馬秋風薊北」的粗獷,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靈秀,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五)玉皇尖森林公園
位於該縣獅子坪鄉境內的國營淇河林場盧氏縣和洛南縣交界處,海拔2057.9米,為該縣最高點,山上有原始森林,林濤聲聲,風光秀麗,淇河林場在此建有「麒麟賓館」,是縣內最具有山區特色的旅遊景點之一。
(六)伏虎山盧敖洞
位於文峪鄉境內的伏虎山上(俗稱老虎鼻子),相傳古時神醫扁鵲救活虢太子後,曾在此著書立說。後有秦博士盧敖在此煉丹滅疫,得益成仙。據清代《盧氏縣志》載:盧氏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即為紀念盧敖而得名。另據大明寺碑記載:「盧氏居萬山之中,為盧敖得道之鄉,乃扁鵲降升之地,因名盧氏」。
(七)魚鴨混養示範園
位於該縣文峪鄉伏虎山盧敖洞下的洛河大壩內,佔地400畝,建池塘22個,人工湖1個,形成水面面積240多畝,建鴨舍16座112間4000平方米,養鴨20000隻,養魚1000萬尾。示範園內10米寬砂道環繞暢通,沿路栽植垂柳、黃洋球、百日紅等花木2.13萬株,湖光、山色,分外妖饒,是集生產、旅遊為一體的示範園區。
(八)石峪牧場
位於該縣杜關鎮西北部,總面積31平方公里,近年來,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實現了水、電、路、電話四通,修建了具有蒙古特色的牛、羊、圈舍27座,162間,養牛存欄1408頭,羊2230隻,目前已形成了集生產經營、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畜牧基地。
(九)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峽谷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漿擊水、穿流於翠岑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龍泉溝原始森林區峰巒疊嶂、古藤纏繞,野生錦雞、松鼠、草鹿嬉戲其間,野趣橫生,民谷--天井窯院內剪紙、皮影戲、木偶戲、猴戲等民俗薈萃。這一切構成了美麗奇特的峽谷風光和引人入勝的豫西民俗風情畫卷,實為絕妙的旅遊勝地,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和玉皇山原始森林,湯河溫泉裸浴風情區,九龍洞風景區連為一體是您豫西旅遊的首選。
豫西大峽谷漂流----中原第一勇士漂
豫西大峽谷中原勇士漂流刺激浪漫,全長3公里,全程約90分鍾,雙人漂流船安全系數高,操作簡單,雖有驚但無險,堪稱中原第一勇士漂,峽谷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槳擊水,穿流於翠嶺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
豫西大峽谷呈東西走向,象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總長度30餘公里,寬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兩側山峰最高海拔1111.20米,最低620米。狹長而深邃的峽谷河流灘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漫步風景區,只見青山如黛、幽谷疊翠、銀練飛瀉、野花叢生,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能給人以極好的視覺享受和心理享受。峽谷內幾處懸崖絕壁勢如刀削,兩旁植被豐茂,滿谷蒼翠,石峰形態各異,峰峰相連如畫卷,暢游其間移步換景,別具風韻。每逢雲蒸霧繞之時,山峰宛如空中樓閣,點綴於縹緲雲海之間,望之倍感心曠神怡。
❽ 盧怎麼介紹自己的姓氏
你可以見了個同學介紹或者和你的朋友介紹你欣如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然後這樣的話會顯得比較有文化。
盧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
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佔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
當代,盧姓人口約有650萬,約佔中國漢族人口0.47%,排在第四十二位。
在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盧姓在當地人口比例多為0.24%一0.56%之間,上述地區居住了大約40%的盧姓人群。
古代最善於製造火爐的一族人稱為盧族,他們以火爐為原始圖騰,以火爐的形狀作為氏族的族徽,自然,盧人居住的地方稱為盧地,建築了城牆後稱為盧邑,最早的盧邑是在今四川岷江流域。
盧人是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後隨周武王東進滅商,進入中原,在河南盧氏境內建立了盧國。其實盧氏縣是在秦朝時設置的,就是依據商周時期的盧國而命名的。
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
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正跟漢、唐兩代的金碧輝煌一樣,盧氏在這段時期也表現得精彩出色。漢代的盧綰、盧植,以及唐代的盧照鄰、盧同、盧綸,無一不是在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
❾ 春秋時期盧氏國遺址
在悠久歷史長河裡,盧氏是一個最古老的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年前,盧氏人民就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也可以說盧氏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它同祖國血脈相連,與祖國同根同宗同族。它的血液流通著祖國民族的血液。遠在新石器時期,出土文物就表明,盧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
但至今有人值疑,盧氏歷史這么悠久,為什麼全國百強古縣市遺址就沒有盧氏縣呢?筆者認為一,地方對盧氏研究重視不夠,古藉文物不同被毀(如盧氏古城),以值證據不清。二,打造品牌與開發力度不強,使古跡盪然無存。為了大示宣傳盧氏文化,打造盧氏歷史不被丟失,以證後人無誤,我們必須以行動正確探討盧氏,以免誤害千秋。當前在宣傳文化保護和保護盧氏古文化遺產中,眾說紛紛,有說盧氏是古國,有說冠雲山就是盧氏山的,有人說盧氏三角城就是盧氏古國遺址的。這些都無憑無據,無證可考。我認為,探源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出土文物為史證。假想憑造只會遺誤千秋。作為一位盧氏人,作為一位盧氏愛好者,赤誠盧氏這片土地,好奇研究盧氏之根由。本人有不同觀點和認識,不周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本人認為盧氏不是古國,他是氏族社會遠古部落圖騰。盧氏是號不是姓,盧氏遠古的尊盧部落以虎頭為圖騰,以耕田為生,以藤條編器皿──「盧器」。因此,繁體「盧」字上為虎字頭,中為田,下為皿。
麒麟或獬豸作勢吞鼎器內之「人」,為巫覡驅邪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