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多如繁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這里就分別舉幾個例子。中華傳統文化: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贍老愛幼的家庭規范傳統、與人為善的社會處世傳統、廣交朋友、友好相處的人際關系傳統、在艱苦磨煉中成長的傳統、國家利益重於生命的傳統等。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如下:
一、內涵:
1、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
2、人本思想體現到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3、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5、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6、中華文化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7、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
二:特點:
1、本土性;
2、多樣性;
3、包容性;
4、凝聚性;
5、連續性。
③ 談一談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徵。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6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的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的歷史關頭,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代潮頭,我們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上中華民族戰勝種種艱難險阻而薪火相傳的偉大精神瑰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
④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是什麼
1、民族特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2、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3、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日等),是其具體表現形式。
⑤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構築了中華兒女獨特而堅定的精神世界,是現代教育的重要使命。2.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是先進教育的核心目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漸受到重視,而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也成為了新的改革方向。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確立了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目標的教育理念,將本民族特色文化蘊含在內,構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指標評價體系,依據此進行評價,這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個較全面的評判。在該指標評價體系下,學生也會追求自我的核心素養的提升,而不是單一的追求課業成績,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自身的應試能力上。3.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需「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備核心素養的重要條件。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需「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要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更好的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資產階級不良思想入侵對學生的三觀產生不良思想的影響。現代學生只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才能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
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融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
1.「仁愛」的崇高道德思想和奉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思想為核心,而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可以用一個「仁」概括,孔子在論語中對「仁」的思想進行了論述,指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良性的人際互動模式。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都對「仁」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指出「仁」是一種極高的價值追求,蘊含極強的包容和奉獻精神。而這種「大愛」之心則是具有人文底蘊的崇高情懷,是現代學生應該去追求的境界,應該被納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2.嚴於正己,謹言慎行的行為修養。想要擁有「大愛」,不能僅停留在精神層面,而是要在社會參與中體現出來。我國中華傳統文化不僅給予學生提供極高的價值追求,還將這種價值追求具體化。《孟子·離婁下》提出「存心」的概念,即強調人要嚴於律己,提高自己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學生想要提升自身核心素養,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參與素養,獲得他人的信任,從而結交同樣可靠可信的朋友,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3.反省改過的修煉方法。孟子強調人性本善,但也強調人要通過反省改過才能不斷完善自我,保持自己善的本性的同時,糾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修煉更高的德行。「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認為,對於仁者來說,即使射箭射不中,也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會從自身找原因,反省自身的原因後調整自身的行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幫助自己更加接近目標。
三、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融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方法
歸納起來,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從三大方面體現出來,每個方麵包含兩個素養,一共六大素養,旨在塑造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能力的個體。學生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又要在文化基礎上擁有創新的能力,且能很快地適應社會。1.基於傳統文化內容構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框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於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都能產生正面的影響,起到教育的作用。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傳遞了思想,又歸納了方法,強調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自我發展提供參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省自勉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保持一個謙卑的心。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傳遞的誠信、禮貌、謹言慎行的為人處事的方法能讓學生被社會接受,跟合作團隊友好相處、共同協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責任擔當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2.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鞏固學生的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方法非常豐富。學生正處於學習文化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打好文化基礎,也是為未來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路徑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想要把握學科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首先自己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學科體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在增添了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會結合自身的興趣,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產生了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慾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自身的文化基礎,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做到自我提升,從而踐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學相長的學習理念。3.結合生活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要多結合生活實際案例。一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社會與現實社會進行對比,從而更加了解現實社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現實社會許多問題產生的原因。二是讓學生將中國傳統社會與現實社會進行對比,提升自身的判斷力,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一味的盲從。三是讓學生運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對學生來說就等於是吸取了無數先人的經驗教訓,使得學生少走一些彎路,提高人生效率。4.布置社會實踐任務,促進學生的社會參與。掌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理論和方法,就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因此,教師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以後,還要布置社會實踐任務。而理論想要作用於實踐,進而轉化為實際價值,需要有一個過程。學生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在社會參與中獲得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和差異,只有理論經歷了實踐的檢驗,學生才能更加有辨別能力
⑥ 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品質
中華民族從5000年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中走來,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范,儒學的許多思想都與道德規范直接有關系。一些具體的道德規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思想價值。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論述了一般人如何才能成為「君子」「仁人」,認為主要標準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理想,做到「以德為先」。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一個總的道德規范,稱之為「仁」。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想幹得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去干。在孔子看來,這種愛心不限於自己的親屬,而是以此為出發點,「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要廣泛地和大眾有愛相處,並親近有仁德得人。怎樣才是博愛大眾呢?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使老年人得到安樂,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少年人得到關懷愛護。
1.誠信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概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體系的基礎是由《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奠定的。中國古人觀察自然、人事變遷,認為天是真實的、長久的,只有具備天一樣的德性,人才能最終獲得自身長久的幸福。因此,人必須追求真實、不欺妄,以「至誠」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人的內在德性,表現為真實、誠懇、表裡如一,即「內誠於心」;「信」體現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講信義、守信用、言行一致,即「外信於人」。「誠」與「信」是分而為二、合而為一的道德規范,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基礎。
《周易》中孚卦,闡釋誠信得原則。誠信,為立身處世的基本,一切道德的根源。中孚象徵的是心中的誠信,誠於心而信於外,存誠於心,取信於外。彖曰:「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是說,誠信是天道,是天德,這種中孚所以利於正固,是因為應乎天的,應乎天當然也能應乎人。心中誠信,堅守正道有利;這樣才能符合天的法則,因為天的德性,就是誠信與堅貞。
誠信是立人之本。在《論語》為政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人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2.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持久和穩固的心理及情感基礎
⑦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
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核心就是關於人的自覺的思想。此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為貴等,也是中國文化優秀傳統中的精湛思想,但最重要的是關於人們道德自覺性的思想。
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獨立人格精神;憂國憂民、竭誠盡忠的愛國精神;「慎獨」的高度自覺的道德精神以及敬老愛幼、尊師重道、溫、良、恭、儉、讓等,都是「傳統美德」。
優秀文化傳統應當具備的特徵是:
1、反映中國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
2、能夠、鼓舞人們前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中,都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認同功能;
3、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穩定性;是中華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