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唐朝文化怎麼形成閉環

唐朝文化怎麼形成閉環

發布時間:2023-01-18 01:58:35

A. 唐玄宗時期唐朝文化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代國力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宋代詩論家嚴羽曾用「盛唐 氣象」來稱贊開元前後的詩歌。詩歌最能體現唐代文化在鼎盛時期的精神面貌,即寬廣、博大、自信的胸襟,宏大、磅礴、灑脫的氣質。正因有此胸懷與氣質,唐代文化,不僅在詩歌,而且在書畫、音樂、舞蹈、散文、宗教、思想方面,均達到發展的高峰,極一時之盛。
文化的盛世,不僅表現在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完美繼承與發揚,也表現在對異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不僅使得唐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擴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匯,有助於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游牧民族活躍、奮發進取的精神,與中原漢民族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相結合,迸發出勃勃生機,使唐文化性格在整體上有一種明朗、高亢、奔放、熱烈的時代氣質。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化在汲取外來文化之時,始終沒有放棄、否定或懷疑固有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終是唐代文化的基礎與核心。
唐代的這種對異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大規模采擷,吸收,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堪稱典範。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世界簡史》中比較歐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異時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並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的特有氣質,正是這種「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B. 唐朝文化上為什麼衰弱,前不如漢,後不如宋

唐文化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漢族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階段。成熟階段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類文化內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納異己的胸懷。

唐詩唐朝文化其實被嚴重低估了,但是軍事被嚴重高估了要不也不會被宋朝取代如有幫助望採納

C. 中國文化發展歷程中唐朝文化概述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它給後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國力強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點就是輝煌燦爛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榮基因,我們不難發現,其間政府的引導功不可沒。

在統一、開放的背景下,統治者不斷調整政策對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與儒學,並稱「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釋、道、儒三教為了維護各自的地位,既相互爭斗,又相互滲透。到了唐朝,在統一、開放的背景下,統治者不斷調整政策對宗教加以扶植,使這種局面得到較大改觀。

唐朝開國之初,李淵為了抬高門第,神化統治,認李耳為先祖,將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發展。武則天想當女皇,實行武周革命,僧人懷義、法明則造《大雲經》宣傳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為其大造輿論。武則天上台後大肆佞佛,廣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雲經》,將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興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後期的不良影響,復將道教放到佛教之前。盡管前後的統治者出於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積極的扶植,獲得了充分發展。

正是在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赴印度求法17年,載譽歸國後受到至高禮遇,唐太宗令大臣、僧眾出城高接遠迎,又多次在宮中接見玄奘,與之談經論道,倍加褒獎,頗有相逢恨晚之嘆。朝廷還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經院,讓玄奘在那裡著書立說,傳經佈道。武則天雖說佞佛,卻也提倡三教並重,既不準僧人排斥老君,也不準道士毀謗佛法,命大臣匯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書《三教珠英》,傳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奮好學,精通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國家,調和各類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開元十年、天寶二年先後兩次給《孝經》作注,頒行全國,以示教化;又於開元二十三年親注《道德經》,下令每家必備一部;接著在次年還將其《御注金剛般若經》頒示天下,對佛教給予支持和弘揚。

唐王朝對釋、道、儒三教並尊的做法不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倫理觀為基準、佛道學說兼收並蓄的盛唐獨具的統治思想體系,大大鞏固了帝國基業,而且也促進了三者間的相互吸收,不斷完善。佛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向成熟,進而成為中國式宗教的。

銳意經籍,大興文治,「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

貞觀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勵精圖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須以德行、學識為准。他採納魏徵「偃武修文」的建議,銳意經籍,大興文治,「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太宗重視文治由來已久,早在秦王府時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學館收羅人才,號稱「十八學士」,參謀左右。正式即位後,他又於弘文殿左邊建弘文館,精選天下賢良文學之士,給以優厚待遇,讓他們校理典籍,考注《五經》,參議禮、律,釐定製度,或引入內殿,商討政事。同時選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入弘文館學習。在唐太宗的關注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學制,在中央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算學,在州縣則有州學、縣學。唐太宗尤其關心最高學府國子學的建設,貞觀二年以後,下令立孔子廟於國子學,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每年定時「釋奠」(即舉行祭奠孔子的開學典禮儀式);又擴充學校規模,增置房舍1200間;廣收天下儒生,且資助盤纏,派車護送進京;規定在校學生能精通一大經(如御注《老子》、《孝經》,須三年學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職。唐太宗還多次到國子學視察,給學校調派碩學名儒充任老師,命學校的負責及主講當場講經授課,並給他們頒賜獎賞。

唐太宗重視文教、修文興學的事跡給後世開了個好頭,以後的高宗、武後、玄宗也都代代相傳,使學校教育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這不僅給帝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成為唐王朝興旺發達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惠及友邦,給周邊國家及部族培育了許多英才,促進了那裡社會的發展。

日本、新羅等國的學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學,學成回國後,把唐朝的先進制度,如田制、法律、科舉制等在本國推廣,成功地實施社會變革;或藉助漢字拼讀本國語,創制為新文字;或學習唐朝的醫學、天文、歷法,在本國加以傳播,佛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傳到了日本、新羅等國,對那裡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還有一些留學生長年居住中國,讀書做官,著書立說。如新羅國崔致遠18歲考中進士,任過縣尉、侍御使、內供奉等官,寫下了至今尚存的《桂苑筆耕錄》。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即晁衡,善著詩文,與詩人李白、王維等交情至深,常常一起詩酒唱和,在唐朝做過御史中丞、秘書監等官,至73歲客死中國。遠在雪域高原的吐蕃貴族子弟通過在唐朝讀書,學習中央王朝的典制禮俗,儒家及佛教經籍,大大加強了與漢地的聯系。直到安史之亂發生後,吐蕃佔領了河隴地區,從敦煌發現的材料看,吐蕃在這一地區仍然保存著唐朝的不少禮儀習俗,敬佛禮儒,如官方派人抄寫佛經、《孝經》,學校里仍舊按時舉行祭祀孔子的「釋典」之禮。

所有這些,加強了與周邊國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來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國際地位。

規定在科舉考試中加試詩賦,更加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唐代文學,詩賦散文,傳奇小說,千姿百態,盛極一時。尤其唐朝的詩歌,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名家輩出,氣勢恢宏,流傳千古,深受珍愛。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燦的明珠,是冠絕古今的詩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唐朝文學繁榮的原因,首先在於它植根於盛唐這片沃土之中。國家的統一與強大,社會的安定與寬松,新興中小地主勢力的崛起與經濟的全面發展,使文人、學子充滿自信、理想與追求,給他們抒發情懷,表達思想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空間。其次,與唐朝皇帝的愛好與提倡有很大關系。唐太宗不僅擅長政治,而且喜好文學。處理國事之暇,常與大臣賦詩唱和,清人編輯的《全唐詩》、《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許多詩賦。繼太宗之後,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導文學。特別到後來,規定在科舉考試中加試詩賦,更加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刺激並影響了文學創作。然而科場里那種規定過死的考試方式,往往使舉子們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作為補充,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行卷」風氣,舉子們為了讓主考官了解自己的文學才能,紛紛事先精心創作一些詩賦傳奇之類的東西,或文辭華美,或故事動人,在科舉開考前送到考官及權貴手中,搏得人家賞識,以便加以舉薦。唐朝知識分子參政熱情極高,科舉制給他們開通了入仕之門,所以精研文墨,求取功名,報效國家,便成為最大追求。

此外,科舉制還促成士子們在江湖闖盪的風氣。進士放榜後,有的高中,有的落第;落第者自然返鄉,高中者則進入「守選」(即等待任用),這個時間一般都在3年以上,長者甚至可達十幾年。年復一年,造成大量無官可做的士人在社會上奔波,或投親訪友,或供職軍鎮,或漫遊江湖,或隱居田園。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曲折的生活經歷使得文人志士不勝感慨,於是舞文弄墨,斐然成章,創造出大量的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從軍詩,以及傳奇小說,絕妙文賦,為唐代文學的繁榮增添了內容,蔚為絢麗多姿的盛唐氣象。

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

唐朝對外奉行開放政策,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發展外交關系;對內則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在歸附的民族聚居地區,採取懷柔做法,設立856個自治性較強的羈縻州、縣。唐太宗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各族人民,他曾講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為此,他通過和親與吐蕃、吐谷渾等民族發展關系,加強團結;通過任用少數民族首領在朝廷做官,在軍隊帶兵,表示對他們的信任與重用。太宗以後的繼位者也都沿襲這些做法,這對中外文化交流,胡漢民族融合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盛唐時代的到來,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許多國家的商人、使節、僧侶與留學生,大量湧入唐朝境內,在絲綢之路沿線,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國人、外族人居住。唐都長安儼然是國際大都會,僅接待外國使者、賓客的機構鴻臚寺就擁有外國人四千多。在長安西市有來自中亞、西亞的許多胡商擺攤設點,酒店裡有美貌如花的胡姬招徠生意,詩人李白常來此光顧,詠嘆「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此外,還有移居長安的周邊少數民族,如突厥人進入長安的就有上萬家。大量外國人、外族人長期在唐朝生活,與漢族雜居,或娶妻生子,入籍唐朝,帶來了外國文化,邊地風俗;從衣食娛樂,到宗教信仰,都對唐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到唐朝經商的外國人首推中亞河中(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區俗稱粟特地區的粟特人,因這一地方有眾多小國,國人皆以國為姓,故漢籍又稱他們為九姓胡人。九姓胡人尤善歌舞,如曹姓的曹保、曹善才、曹綱是琵琶世家,安姓的安萬善是篳篥高手,米姓的米禾稼、米萬磓是婆羅門舞專家。康國的胡旋舞,石國的胡騰舞、柘枝舞傳進唐朝,深受喜愛,贏得幾多詩人作詩稱嘆,上下百姓爭相效仿,正所謂「伎進胡音務胡曲」,「洛陽家家學胡樂」。對這些外來音樂,唐朝廷一方面大膽引進,如把康國樂、安國樂以及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天竺樂、高麗樂列入國家大典運用的十部樂之中;但對不符合國情的玩意兒則加以禁止。如在入冬時節表演的潑胡乞寒戲,以其衣著不潔,露體不雅而下令禁斷。

波斯與阿拉伯商人也在這一時期或從陸路,或從海上進入唐朝,他們以經營珠寶著稱,動輒獲利巨萬。通過他們,菠菜、蜜棗、胡餅、三勒漿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類的雜技進入唐朝社會;而造紙、織錦等手工業技術也輾轉傳至西方世界,使那裡的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西域胡人的到來,其信仰的伊斯蘭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內地傳播。這些外來宗教,特別是早已在中國流傳的印度佛教,滲透到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哲學、文學、語言學、建築、藝術等均產生了巨大影響。

外國人及外族人影響於唐朝社會的,還有衣食化裝,流行時尚。唐朝初期,社會風氣還比較保守,婦女出行時頭戴冪籬,長可過膝,遮蔽全身。其後學胡人,戴胡帽,穿翻領開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無復遮蔽。仕女化裝追求時興,如發型仿效少數民族,有烏蠻髻、椎髻;面飾則有吐蕃妝、回鶻妝等。至於餐桌上的飯菜,也在變換花樣,開元年間,宮廷御饌「盡供胡食」。

開元、天寶時期,大量外國人及周邊少數民族充斥長安,長期與漢人雜居,相互習染,社會風氣一度甚至出現了「胡化」苗頭,引起世人的擔憂。但唐王朝不但沒有禁止,反而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將胡風夷俗,融聚為中華文明,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盛唐文化。~

````````````````````````````````````````````````````````````````````````````````````````````````````````
如果幫助到你,求採納!

D. 唐朝文化有哪些

文學

詩: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極盛時期,唐代中國被譽為「詩國」。唐朝有名的詩人數以千計,其中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等。

散文:中國古代散文在這一時期得到重大發展。唐朝發生了一場反對華而不實文體,提倡「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這場文學運動的領導人是韓愈和柳宗元。

小說:唐代開始把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進行創作。唐代的文言小說叫做傳奇。傳奇的故事性強,結構完整,情節曲折,對人物性格進行細致的描寫,對後世文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藝術

書法: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個光輝時期。主要的書體如篆(zhuàn)、隸(lì)、草、行、楷等發展成熟,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代表人物有顏真卿、柳公權、張旭和懷素等。

雕塑:中國古代雕塑和壁畫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進入全盛期。著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kū)、敦(dūn)煌(huáng)的莫高窟等。唐代陶塑,造型逼真,色彩艷麗,人物神態逼真,馬和駱駝栩栩如生,是享譽中外的藝術傑作。

舞樂:隋唐兩代,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舞,紛紛傳入中原,與漢族的音樂歌舞交相融匯,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如著名的《霓(ní)裳羽衣曲》,便是漢樂與胡樂融合發展的成果。

科技

天文;唐代張遂suì(一行和尚)在奉命改編歷法的過程中,通過實際觀測,發現了恆星移動的現象,比歐洲天文學家哈雷的同樣發現早了一千年。一行和尚又通過測量,實際計算出子午線的長度,這是世界上對子午線的首次計算。

醫學:唐代實行分科治療,當時已有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婦、針、按摩科等。唐代名醫很多,最著名的是孫思邈(miǎo),他特別重視勞動人民因營養缺乏而引起的病症如腳氣病、夜盲症、大脖子病的預防和治療,醫葯著作有《千金方》、《千金翼方》。

建築:隋唐二代木結構建築技術達到了成熟的境界,產生了不少著名的經典建築作品,如隋代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和唐代長安城等。長安城建築宏偉,設計周密,城內有相當完備的排水系統,是古代城市設計的代表作品。

E. 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特點:多元性(兼收並蓄)
原因:唐朝實行開放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

F. 唐朝文化的介紹

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後半葉,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緩慢變化,藩鎮割據勢力的壯大與周邊諸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此後近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G. 唐代文化的基本特徵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唐朝文化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唐文化體系中,包括文學、宗教與哲學、史學、藝術、天文歷法、地理、數學、醫學、百工技藝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數組成部分。這樣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唐文化的發達程度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二是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唐文化開放性表現在兩個方向,一是唐文化的內在特質,二是唐政府對待文化的態度。三是唐文化有著明顯得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徵。成熟的唐文化擺脫形式的桎梏,向著自由和靠近民眾,現實世界的方向發展。比如宗教文化在理論上成熟之後往往較形而上的抽象探討更重視採取易為俗人接受的方式靠近民眾,把握民眾。至唐代發展成熟的中國文化就表現出了這樣的特徵。

H. 唐朝的文化特徵是什麼還有它形成的原因!

詳細的請參看這里:http://bk..com/view/6527.htm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歷史--

唐朝前期

唐朝的建立

。。。。。。。。。。。。

。。。。。。。。。。。

I.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融是怎樣的

在中國古代,唐朝的開放與大度,是引人注目的。
有兩種原因促進文化的進步,一種是文化內在的積累,一種是文化對外的交流。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回顧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對於促進我們今天的文化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唐朝京城,「老外」扎堆
唐朝處在古代交通不太發達的時代,然而因為開放,唐朝有機會接觸諸多域外文明,人民有機會享受到外來文化。
如何了解唐朝的對外開放呢?有一個指標就是看看到達唐朝的「老外」。
唐朝時候的「老外」,可以是以下幾種人。第一種人指的是跟漢族人長得不一樣的少數民族、其他民族。第二種情況才是外國人。唐朝在唐高宗的時候,其西部的邊境已經到了鹹海,地域包括伊朗東部地區。在中亞地區,當地的許多官職都要聽命於唐朝的。很多國家的國王一面在當地當國王,同時卻擁有一個唐朝的官號,或者是都督,或者是刺史等等。這在唐朝叫做羈縻制度,就是一種類似附屬國一樣的關系。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的皇帝就有一個名稱,叫天可汗,這個「天可汗」是一個區域性的含義,就是周邊其他國家,唐朝的皇帝可以給他們發號施令,有點像有限范圍內的天下共主。
唐朝所在的歷史時期,有日本學者總結為存在一個漢字文化圈。當時在東亞,以中國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周邊的各國和各個少數民族都用漢字。其他有些少數民族,比如說契丹、西夏,他們也發明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大家一看便知道,它的文字是仿照漢字來製作的。這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唐朝的行政、文化,對於周邊地區都有十分強烈的影響。
我們今天講座的重點不是唐朝對外有多大影響,而是唐朝如何開放,迎接來自外族或者外國的文化成果。來到中國的老外,不免都帶來本民族的文化,於是唐朝有了跟其他文化充分接觸吸收的機會。
有很多地區和國家,都向唐朝派遣留學生。日本的「遣唐使」送來的有學問僧,也有留學生。有的時候,國子監講學,不僅有唐朝的學生聽課,也有來自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學生聽課。
除了留學生,還有其他途徑來到唐朝的老外。貞觀4年,唐太宗出兵打敗東突厥,頡利可汗投降,很多突厥部落前來投降。唐朝政府把大量的突厥人口安置在長城沿線,而很多突厥貴族則住進了長安。有多少人呢?有一萬戶。唐朝首都長安,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大約是30萬戶,唐太宗貞觀的時候,有20萬戶就不錯了。那麼,突厥一次就來了一萬戶,相當於長安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突厥有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那麼長安人接觸突厥文化的機會當然增加,突厥文化對於長安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
安史之亂時,很多外國使者、外國商人沒有離開長安,因為回不了家,就在長安買房置地、娶妻生子。有多少人?在唐朝政府掛號的至少有四千戶。公元760年,是唐肅宗乾元3年,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軍閥田神功率兵進入揚州,雖然是唐朝的政府軍,卻在揚州大肆掠奪,「商胡、波斯被殺者數千人」。當時揚州的外來商人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唐朝末年,黃巢領導農民暴動,採用流動作戰的辦法在各地與唐朝斗爭。他起兵於北方,後來攻入廣州。公元879年,唐朝與黃巢談判失敗,黃巢在廣州大掠,一次殺掉外國人包括商人和教士12萬。這從一個側面證實,唐朝各地特別是商業發達的地區,確實生活著許多老外。
身處長安,疑在異域
有這么多外國人在中國,對唐代的中國,當時到底造成了多少的影響?可以說,影響是巨大的。下面我們以長安為例,講講長安的異域情調。
唐代的長安,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還是時尚中心。而長安時尚的源泉就是宮中的女人們。公主、宮女還有貴族家的女人們是長安時髦的風向標,領導著長安的時尚生活。
唐初的時候,宮人出行都戴一種帽子。這種帽子四周垂紗,把全身都能遮住,不讓外面的人看到本來面目,顯得很神秘。唐高宗的時候,一種新式帽子開始流行,叫做帷帽。這種帽子最大的不同是垂紗變短了,僅僅垂到肩上,騎馬賓士的時候,偶爾臉部會有所暴露。這若隱若現的裝束,可能更有吸引力。朝廷曾經下令,禁止這樣的裝束,但是行政命令管不住時尚,一旦流行就難以遏制。到武則天的時候,一種叫做「胡帽」的帽子更受上層婦女的青睞,而它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了垂紗,臉部全部無遮擋,五官艷妝,一覽無余。而從這種帽子的名稱上,你就知道它的來歷。其實,這個帽子的演變過程,說起來是宮內影響宮外,其實是異族影響漢族,總的方向是更加自由更加開放。
漢族服裝,原本寬松華麗,但是到了唐朝卻受到流行服裝的沖擊,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據說這是來自吐火羅地區(中亞)的式樣。還有波斯式樣的披肩,有大小之分,在長安上層婦女中十分流行。
其他方面,長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很多。唐玄宗有一個涼殿,每到夏天的時候涼爽宜人。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它的四周牆壁上都有流水,所以屋裡面到處都是涼爽的水汽。唐玄宗有一個大臣叫王鉷,他家有個亭子叫自雨亭,似乎自動在下雨一樣。這種建築風格和技術在後來的圓明園建築中也有。根據學者的研究,這是來自東羅馬(當時叫做拂林)的技術。
可以這么說,唐代的長安,業余的娛樂生活基本上屬於外國風格。舞蹈特別是流行音樂都有從西方傳過來的。
異域的音樂這么流行,有沒有政府的官員出來反對呢?確實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不過李家的皇帝各個都是音樂高手,從唐高祖李淵開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是音樂家。面對大臣反對,李隆基因為特別喜歡這些時髦的音樂,所以他只好耍兩面派,大臣們反對,他就說反對很對,我們要注意。但一轉身,他又組織自己的樂隊演奏新的時髦的曲目了。好像玄宗也親自演戲,被後代認為是戲劇的鼻祖。
不僅是音樂,不僅是舞蹈,還有繪畫。唐朝的畫風在中國繪畫史上有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就是利用了凹凸法。這種立體的畫法是從印度傳來的,印度經過中亞,傳到中國,所以在長安很多寺院里,都畫有各種各樣的壁畫,因為有立體感,感染力更強了。
那個時候長安最流行的一件事是什麼?是打馬球。時髦少年或者時髦女郎,如果你不會打馬球,那你在長安沒法混了,因為你根本談不上時髦。唐朝的馬球是從波斯傳來的。
唐代很多皇帝喜歡馬球,唐太宗、唐高宗都喜歡,最擅長的就數唐玄宗。中宗的時候,玄宗當時是一個親王臨淄王,他從山西探親回長安,正好趕上中宗要送金城公主入藏。而來迎接公主的吐蕃有打球高手,於是中宗在梨園亭准備了一場比賽。沒有想到,禁衛軍根本不是吐蕃軍隊的對手,被打得大敗,皇帝很沒面子。於是李隆基及時出場,他組織四個親王和駙馬,與吐蕃十人交手,結果勝利了,可見他的球技確實很高超。大概因此中宗皇帝就把他留在了長安,後來他發動了政變,當了皇帝。
以長安為代表的唐朝充滿了異族的情調,我們這里只能簡單說說而已。開放的一個重要成績,是讓更好的東西,讓大家喜歡的東西,有機會被大家學習、享受。
玄奘取經,誠哉其心
唐朝,很多西方的宗教傳到中國,一方面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國人到外國去學習佛教的,這中間最有名的就是玄奘。
當時傳到中國的佛教經典,經過不同人的翻譯,譯成不同的版本,觀點上出現分歧。有的佛教經典,還根本就沒有傳到中國。唐初,玄奘跟他哥哥到寺院里學習,開始討論一些佛的問題:佛的本質是什麼?佛性和人性到底是什麼關系?是不是人人皆可以為佛?由於中國佛教經典在這些問題上說法不清楚,於是玄奘就到中國各地去取經,長安、四川、襄陽、相州所有的名師幾乎都求教過了,一路學下來之後發現,他想解決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於是有人告訴他,你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只有到印度去。
於是玄奘開始學中亞語言,准備去印度取經。玄奘遞交了出國申請,他要辦一個通行證,但朝廷覺得西邊現在相對比較安定,你一去不要惹什麼事端出來,就沒有批。那是貞觀元年,正好趕上關中鬧旱災,人們要到外地去找吃的,政府就發通行證了。這給了玄奘一個機會,他變成了災民,拿上政府給的通行證沿著絲綢之路往西就跑。這一路很艱辛,有時被追拿,有時又受到威脅,最後一位老年胡人給了他很大幫助,因為給了他一匹識途老馬,終於九死一生從玉門關到達了哈密。
哈密人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人可以穿越大戈壁的,現在終於有人打破了這個紀錄,滿城人出來歡迎他。這個消息被高昌國鞠文泰知道了,立刻派人前往哈密迎接他。那高昌王原來是蘭州人,在隋煬帝的時候曾經到過中國,對佛法很熟,玄奘在中國很有名他也知道。
高昌王邀請玄奘到高昌國做客,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玄奘留在高昌,做國師,教導國人。玄奘不肯,但不肯高昌王就不放人呀,玄奘就絕食。這樣拼了三天。這一路取經,三天三夜不吃飯在玄奘是常有的事,結果把鞠文泰嚇壞了,於是妥協了,就說你到印度去學習了以後,到高昌來住三年,現在先住兩個月,為高昌人講法,我為你准備盤纏。玄奘答應了。
玄奘是一個人到高昌的,兩個月以後,玄奘從高昌出發的時候,那就是一隊人馬。高昌王專門給玄奘配備了四個小沙彌,作為他的徒弟,貼身伺候他,這四個小沙彌我很懷疑就是《西遊記》裡面的四個徒弟的原形。此外還專門派給他17名勞力,幫他運送物資。給他准備了20年的盤纏,給沿途18國的國王都備了禮,還跟玄奘結拜為兄弟。
玄奘到了印度,這一學學了19年。貞觀19年的時候,他在印度已經學成,在大辯論的時候,辯敗所有的對手,國際知名度非常高了。
貞觀19年的時候,他被印度國王送回中國,此時高昌國已被唐朝所滅,玄奘第一站到了和田,唐太宗派人去接他,一直接到長安。
玄奘翻譯的標准非常高,因為他懂兩國的語言,過去的翻譯家如鳩摩羅什是不懂漢文的,譯經書要好幾個人一起翻譯。後來佛教在印度消失了。所以印度佛教的經典,全世界佛教的經典,大多數是以漢字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這就是玄奘等人的巨大功勞,中國就成了全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代表國家。
玄奘代表的其實是民間的對外文化交流,成效也是十分顯著的。中國自漢以後,最重要一個外來文化就是佛教,佛教跟中國文化合一以後,儒、釋、道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對外開放十分全面,中外文化交流很發達,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間層面,對中國文化的正面發展都起了積極的、正面的推動作用。所以今天在一個改革開放的年代,重新來看唐代的開放,我們會覺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鑒的。

閱讀全文

與唐朝文化怎麼形成閉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