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常識謚號是什麼意思

文化常識謚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1-18 04:09:35

Ⅰ 年號廟號謚號文化常識

高中歷史課本中,皇帝有著不同的叫法,如:秦始皇、漢文帝、漢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唐太宗、宋高宗,明清的洪武、康熙、乾隆等。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有三種叫法:年號、謚號、廟號,它們有什麼區別,又是怎樣定義的?

一、年號 年號是我國封建時代帝王紀年的名稱。年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最早的年號是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定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年號除記載帝王在位之年,還可表示初登帝位、祈求福壽、表示祥瑞、記事等,如:漢宣帝繼位後定的「本始」;漢桓帝在位時的「永興」;明成祖在位_的「永樂」。明清以前的皇帝在位時經常更換年號,一般都有幾個年號,如:漢武帝在位時先後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大始、征和、後元,共11個年號;唐玄宗的年號有先天、開元、天寶3個;武則天掌權和當皇帝時年號最多,先後有17個年號。但是也有例外,如:唐太宗只有「貞觀」一個年號。年號一般是兩個字,武則天時用過四個字的,如「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明清兩代,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用年號指代皇帝,如嘉靖、崇禎、康熙、乾隆等。 年號還可以用來紀年,如:貞觀元年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溥儀在擔任滿洲國皇帝時使用過「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紀年。
二、謚號 謚號是我國古代帝王、貴族、文臣、武將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追加的稱號。謚號起源於周朝的周成王(周武王之子)。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如周平王的「平」、秦穆公的「穆」、楚莊王的「庄」;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的「惠文」、秦昭襄王的「昭襄」等。後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個字,如漢文帝的「文」、漢景帝的「景」、隋煬帝的「煬」;非帝王者多用兩字,如歐陽修的謚號是「文忠」、史可法的謚號是「忠烈」。謚號的用字一向都有特定意義,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批評的有煬、厲、靈等`;屬同情的有哀、幽、懷、愍、悼等。唐朝以前多以謚號指代皇帝。
三、廟號 廟號是我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為他們定的名號。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的廟號為「太宗」、太戊的廟號為「中宗」。到周朝時確立了謚號制度,廟號制度就廢止,秦朝時連謚號制也廢止了,秦朝皇帝嬴政看到謚號與廟號一樣都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謚號也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始稱「皇帝」,因此「始皇」是其自稱,既不是謚號也不是廟號。漢朝開始又承襲了廟號和謚號制度。兩漢時對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到唐以後的皇帝一般都有廟號,因此唐以前多以謚號指代皇帝,唐朝開始到元朝多以廟號指代皇帝。 廟號以「祖」為最尊,「宗」次之。自漢朝開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都稱「祖」,如劉邦的廟號為漢高祖、李淵的廟號為唐高祖、趙匡胤的廟號為宋太祖、朱元璋的廟號為明太祖;第二代以後的皇帝廟號多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仁宗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受漢人的影響一般也是如此定廟號,如耶律阿保機的廟號為遼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號為金太祖、鐵木真為元太祖、努爾哈赤為清太祖;第二代以後的皇帝也多稱「宗」,如遼太宗、遼世宗、金太宗、金世宗、元太宗、元憲宗、清世宗、清高宗等。
四、年號、謚號、廟號的區別 根據上文內容,總結到年號、謚號、廟號有以下不同: (1)起源的時間不同。廟號最早,起源於商朝;其次是謚號,起始於周朝;年號最晚,從漢武帝開始。廟號、謚號在奴隸社會已有,年`號到封建社會才有。但是,周朝廢除了廟號只有謚號,秦朝又廢除了謚號,年號是從漢武帝時開始。因此,商朝只有廟號,周朝只有謚號,秦朝是既沒廟號也沒謚號更沒年號,從漢武帝開始皇帝才「三號」具備。 (2)代指皇帝的時間不同。唐朝以前多用謚號指代皇帝,如:唐朝以前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隋煬帝都是謚號;唐朝至元朝多以廟號指代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清兩代多用年號指代皇帝,如:洪武、康熙、乾隆。 (3)使用的時間不同。年號是皇帝生前使用,謚號和廟號都是皇帝死後,後人根據皇帝生前的事跡追加的。 (4)使用的對象不同。不同年號和廟號是帝王才有的,謚號除帝王有之外,貴族、父臣、武將也有,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謚號「文」,明末的政治家史可法的謚號「忠烈」。
來源: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

Ⅱ 關於年號的文學常識

一、年號的起源
它始於漢代,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紀年稱建元元年。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於是,「建元」就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號。此後形成制度。

二、年號的發展
之後,歷代帝王皆用年號紀年,年號一個接續一個,從未間斷。不管是正統王朝,還是偏安王朝,「僭竊」的君主,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政權,只要一立國號,便要確立年號。

改換年號叫作「改元」,任何一個新君即位,都毫無例外地改元,建立自己的新年號。但一個帝王究竟可以使用多少年號,並無定製,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少則一個,多則幾個、十幾個不等。從歷史上看,元以前,一帝多年號的情況十分普遍,明清兩朝則基本上是一帝一年號。獨有明英宗,因其先後兩次即帝位,故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所以,我們今天稱呼古代的皇帝,元以前多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而明清的皇帝則習慣以年號為其稱謂,如洪武帝、萬曆帝、乾隆帝、宣統帝等。

三、年號的廢除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西方公元紀年。而也有少數人提出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世界紀年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恢復年號的建議。

年號,作為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著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四、年號的意義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繼位者仍使用當前年號,新年後改元。如永樂二十二年七月駕崩,八月朱高熾登基,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我國古代的年號名稱繁雜,但多表達吉祥、太平、國泰民安及皇權的神聖性的意思。年號的用字,以二字年號居多,也有少數三字、四字的,如王莽時的「始建國」,武則天的「天冊萬歲」,宋徽宗的「建中靖國」等。最長的是六個字,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

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餘年,究竟出現過多少個帝王年號?據上海人民出版社印的《中國歷史紀年表》(1976年1月第一版),就有歷代主要年號五、六百個。如把重復的計算在內,那就更多了。

Ⅲ 有關謚號年號廟號的文化常識

1. 我想要一份歷史基本常識,例如皇帝的稱號分為:年號,廟號,謚號
1)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

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

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

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

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

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

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

另外,在古籍中,對一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岳飛作岳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另附解釋: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准,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

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

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慣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劉秀上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庄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佑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

唐朝以後,由於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
2. 中國古代謚號,廟號,年號,尊號的詳細規則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3. 廟號、謚號、年號的含義是什麼
「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

始於殷商,其後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後才有,皇帝死後要進太廟,或家廟,奉先殿。

廟里放一個木牌位來祭祀他,因而要給他一個稱號,即廟號。歷代 廟號並無嚴格規定,也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廟號,比如唐朝女皇武則天就沒有 廟號。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謚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等。 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

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 《禮記》有曰:「祖有功,宗有德。」

謚號就是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即皇帝死 了之後要給他一個評價,給他一個稱號,叫做謚號。

文人可以有謚號,但不能有廟號。謚法中,常選擇特定涵義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惡。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年號則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
4. 謚號、廟號、年號是如何使用的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 般在死後都有廟號、謚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皇帝的家廟) 立室祭祀時所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期,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 同一個名字。

後來,人們覺得直呼已死的先帝、先王有些不妥。於是,商時祭祀就用他們的 生日天干來稱呼,以表示恭敬。

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謚號是古代帝王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 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平事跡以示褒貶所給予的 稱號。

它最早出現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謚法,每個天子死後,根 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

譬如,周 武王因為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謚為「武」。 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 關心內政,就謚為「文」。

這種謚法一直流 傳了兩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 著清王朝一同消失了。一般說來,臣子的謚號由朝廷賜予,一 般以兩字居多,如諸葛亮謚號「忠武」,歐 陽修謚號「文忠」。

謚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 這是因為 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謚號是「子議 父,臣議君」,不可取。

於是下令廢除了謚法。 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謚號才恢復過來。

東漢以後,也曾出現私謚。它不是由朝 廷賜予的,而是由儒生們評定的。

如陶淵明 的私謚是「靖節」。年號是皇帝在位期間紀年的名號。

年號 最早從漢武帝開始。新皇帝即位,必須改變 年號,稱改元。

同一個皇帝在位時,也有改 元的。明清兩代皇帝基本上不改元,絕大多 數只有一個年號,因此可用年號做皇帝的稱 謂。

如明神宗年號叫萬曆,被稱為萬皇歷帝。 清高宗年號乾隆,被稱為乾隆帝。
5. 謚號、廟號、年號是如何產生的
在中國古代,人的姓氏習慣和由此而形成的規章制度曾受到過異乎尋常的重視,姓氏制度被納入封 建宗法禮儀制度的核心後,成為體現封建權威、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工具。

而封建權威的最高體現者就 是皇帝。因此,關於皇帝和皇族成員的姓氏、取名、稱呼方式等規矩則異常嚴格、異常繁瑣並且敏感,稍不 注意就可能遭到不測之禍。

到了今天則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問。 自從西周時代確立了姓和氏分離的制度後,除周天子外,社會上普遍稱氏而不稱姓。

秦始皇統一中 國後,認為自己的歷史功績超過了遠古的三皇五帝,所以定稱號為「皇帝」。並選定一個字作為自稱—— 朕。

春秋時各國諸侯通常使用的則是「寡人」,兩者成了代表至高權威的封建皇帝的專用稱謂。 臣下則 稱呼皇帝為「陛下、天子、今上、皇上、萬歲」等,這些名稱無疑是將皇帝視為最高級、最尊貴的國家代表的 一種體現。

而皇帝死後,也不能稱名,只能稱「謚號」。所謂「謚」,《說文解字》中說:「謚,行之跡也,即 根據死者一生的行跡,確立一個謚號,作為對他的尊稱。

這種別號也可謂是後世人對死者生前作出的客 觀評價。 西周初年最初制定了謚法,是為了對周朝的開創者姬昌、姬發表示敬意,並由此制定了天子死後稱謚 的制度。

春秋以後,各國諸侯也紛紛確定謚法,使自己死後也享用謚號,到秦始皇當政時,為了將皇帝永 遠做下去而廢除了謚號。 隨後的漢朝很快又恢復了謚號制度,並逐漸將謚號從皇帝諸侯擴展到宗室大 臣,以便在祭祀或其他場合使用,獲得謚號因此而成為一種榮耀,自然,最髙統治者也以賜謚作為對臣下 的一項重要恩典。

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西漢初期各代皇帝的謚號都很簡 短,漢高祖劉邦死時,謚號制度尚未恢復,後世追謚為「高皇帝」(也稱廟號);第二代皇帝劉盈的謚號為 「惠」,劉恆謚「文」,劉啟謚「景」,劉徹謚「孝武」。

社會上也漸漸形成了以謚號作為已故皇帝稱謂的習 慣,稱他們為「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像這樣以謚號作為已故皇帝的稱謂習慣一直持續到隋 朝,達一千多年之久。

唐代以後,定謚號成為朝廷的一項重要制度,並逐漸形成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式。由於謚號要經過如 此隆重的官方程序,並代表了朝廷對該人一生行為業績肯定,因此在社會上謚號也被當作別號來使用。

北宋時期,謚號的用字有著嚴格的規定,品行、功績用字需在幾十個固定的字中挑選,因此謚號的重復現 象十分嚴重,影響了謚號作為別號的作用,謚號也就很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甚至由於某種特殊的政 治原因,朝廷給予某個人的謚號與社會輿論的看法完全背離,如南宋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時竟獲得了 「忠獻」的謚號。

這個謚號顯然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可而成為別具諷刺意味的別號。 與官謚相應的是私謚,社會上較有口碑而無權勢的名士、學者和隱士等,由於其才能、道德情操在社 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民間便會自發地對其形成一種美稱,或其親朋好友、門生在其死後為他專取謚 號。

這些稱號由於經過世代廣泛的流傳和積淀,自然比官方的賜號稱呼更有生命力。 唐朝時,則形成了以廟號來稱呼已故皇帝的習慣。

所謂「廟」,也稱「宗廟」,是古代人們專門祭祀祖 先的地方。周朝以前的統治者一般設立五廟,即考廟(祭父),王考廟(祭祖父),皇考廟(祭曾祖父),顯考 廟(祭高祖父),太廟(祭始祖)。

周朝又專門為周文王、周武王設立專廟,成為七廟。廟號最初見於商代, 但只稱謚號,不用廟號。

漢初尊劉邦的廟為「高祖廟」,重新恢復了廟號,並代代沿襲成為制度。而以廟 號作為對已故皇帝的稱謂的做法,則自唐以後流行。

但不同朝代的皇帝由於廟號中大多都有「太宗」、「世宗」、「高宗」等,重復現象很多,為了有別於其他故去皇帝的廟號,又產生了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謂。 我國封建社會最初是以甲子紀年的,西漢初期開始實行在新皇帝即位的時候設立年號,作為新紀元 的開始。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宣布這一年為建元元年,從此後中國每一個新皇帝即位都要宣 布中斷舊年號,設立新的年號。最初年號的更改比較隨意,一個皇帝的統治期間往往有多個年號,如漢武 帝統治的54年中,就先後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等十一個年 號。

從西漢到宋元時期,大多數統治期較長的皇帝都不止設立過一個年號。明清時代,中國開始實行一 帝一元制度。

新皇帝挑選年號極其嚴格,決不會與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的年號重復,因此人們開始把一 個皇帝統治時期的年號作為對這個皇帝的流行稱謂,並在社會上廣泛使用起來。
6. 皇帝的年號、廟號、謚號
「祥」這個字在皇帝的年號中作為正式的兩個字的年號出現只有趙昺和同治兩個人,因為「祥」這個字,在年號中是很不吉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趙昺,取了個帶祥的年號,結果國滅了,自己也和陸秀夫跳了海。所以後來的皇帝取年號的時候很忌諱這個字。

宋真宗的那個大中祥符,這個就很好玩了,「偽天書」事件,一句話兩句話的說不清楚,自己去看《資治通鑒》《宋史》都有

同治的祺祥年號,不是咸豐定的,也不可能是咸豐定的,這個不用解釋,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也不會這么說。「祺祥」這個年號是肅順、端華、載垣他們八大臣弄出來的。由於用的時間很短所以歷史上也很少說這個年號。對古幣收藏來說倒是有用處,因為的確發行過祺祥通寶,很少。

廟號和謚號中沒有帶祥的
7. 廟號,年號,謚號是怎麼規定的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後都有廟號、謚號。而這些廟號、謚號在歷史書籍及書報上是常見的。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謚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謚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謚他為「武」,後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謚他為「文」,後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謚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

但是,謚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謚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謚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謚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謚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謚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打開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謚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謚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謚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總之,只要我們在讀書看報時對於我國朝代、古代帝王稱號留心注意,分清它們的歷史異同,掌握它們的規律,那麼正確地區別和掌握它們是不困難的。
8. 關於年號、廟號和謚號的問題
謚號是根據生前的事跡影響來的評價,廟號也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有所不同。

"廟"字,《說文》解釋為:"廟,尊祖貌也。"宗廟是祭祖的場所,帝王的宗廟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個特立的廟號與謚號相比,廟號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義的 廟號謚號中國自古就有,廟號似乎稍早,如商朝有廟號「高宗」者,但似乎沒看見有謚號的,至周朝開始加謚號,周文王,武王等都是謚號 漢朝開始的皇帝稱的是謚號而不是廟號,原因是當時只有對傑出的皇帝才會在身後有廟號,例如漢景帝就沒有廟號,所以一般就只以謚號來稱呼 而後世皇帝慢慢的不論傑出不傑出,都有廟號了,魏晉南北朝以後除了被廢的皇帝(如南朝劉宋的前後廢帝)一般都有廟號有謚號。

而唐朝開始皇帝的廟號都是巨長無比,李世民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太不容易記了,所以就變成以廟號來稱呼 至於明清時期,一個皇帝一般一輩子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開始用年號來指代皇帝。
9. 關於中國歷代皇帝謚號、廟號、年號
像是廟號,在漢朝、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像是漢惠帝、漢景帝都沒有廟號,而那個時候皇帝的謚號簡單,就兩個字,其中前面的是固定的,都是孝字;像漢武帝謚號是孝武,漢武帝也就是由這個謚號來的。

但是到了唐朝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年號很多,而謚號又很長,不像漢武帝這樣能概括出來,比如唐太宗謚號就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高宗謚號就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所以後世稱廟號能比較容易知道說的是誰,不然一個人十幾個年號,誰記得住啊。無論是謚號還是廟號都是皇帝死了之後叫的,皇帝活著的時候,還是叫年號的。

而明清皇帝只有一個年號,當時就稱年號,也就這樣延續下來了。明清皇帝的謚號也都是比較長,但是因為習慣稱年號,也就沒在皇帝死後叫廟號。

Ⅳ 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過秦論》: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
《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
【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廉藺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
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 「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如《餚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餚。」「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後。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
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
位低的人謙稱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
很平常、不足掛齒;
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
女子自稱妾;
老和尚自稱老衲;
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
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風俗禮儀【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Ⅳ 古代文化知識:賜姓,持節,踐祚,薨,進士,謚號,祭祀,黜陟使,御史,母憂,禮部,弱冠分別是什麼意思

賜姓——1、謂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2、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

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旄節以為憑證。

踐祚——1、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2、指即位,登基。

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進士,——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謚號——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

祭祀——舊俗備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

黜陟使——唐朝官名,「黜」是貶斥、廢除的意思;「陟」指晉升。「黜陟」指官吏進退升降。黜陟使即是對地方官吏進行考察、並將其政績情況上報更高一級的部門,並提出推薦或貶黜的建議,以便 朝·廷對官吏的職務升遷或貶黜的長官。他可以不上報直接處置一些違法犯忌的官員,可以罷官、可以入獄甚至可以直接處·決

御史——御史,是 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

母憂——母親的喪事

禮部——禮部是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Ⅵ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博士

1.高考語文中該怎樣考查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要怎麼積累
文化常識對應的大方向是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掌握。2017版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及「傳統文化」「文化常識」,要求「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對應在考試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道3分選擇題。文化常識的記憶功夫應當在平時,不建議拿文化常識清單去背誦,當然這也是一種辦法。個人在教學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積累,每題4個,碰到即列入應當掌握的范圍,同時,每個文化常識都是可以輻射其他知識點的,這方面強烈推薦王力先生的一本書——《古代文化常識》,學習空餘翻看,權威准確,內容涵蓋廣,可以積累很多,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的來歷本身也很有趣。
3.古代文化常識高考宗廟
宗廟

詞意探源

(1)指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為維護宗法制而設立的祭祀祖宗的處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廟社稷。」孔穎達疏:「君出則長子留守宗廟社稷。」按後世自大夫以下皆稱家廟。(2)王室的代稱。《漢書·霍光傳》:「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

基本解釋

1.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 宗廟之祟。——《戰國策·齊策四》 2. 先王之宗廟。 3. 立宗廟於薛。 4. 王室國家的代稱 宗廟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傳》 宗廟之事。——《論語·先進》 5.宗廟會同。

詳細解釋

1. 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 《國語·魯語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史記·魏公子列傳》:「今 秦 攻 魏 , 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陛下神聖英武之德,為巨 唐 中興之君,宗廟神靈,所共祐助。」 葉恩《上振貝子書》:「甲午之役,陵寢躪於戎馬之足;庚子之亂,宗廟翻夫五色之旗。」 2. 朝廷和國家政權的代稱。 《墨子·非命下》:「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後漢書·伏湛傳》:「猾臣 王莽 ,殺帝盜位。宗室興兵,除亂誅 莽 ,故羣下推立 聖公 ,以主宗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言書》:「而今公卿大夫,莫肯為陛下長慮後顧,為宗廟萬世計,臣竊惑之。」《三國演義》第二回:「中官統領禁省, 漢 家故事。先帝新棄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
4.高考語文中該怎樣考查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5.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要怎麼積累
文化常識對應的大方向是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掌握。

2017版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及「傳統文化」「文化常識」,要求「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對應在考試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道3分選擇題。

文化常識的記憶功夫應當在平時,不建議拿文化常識清單去背誦,當然這也是一種辦法。個人在教學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積累,每題4個,碰到即列入應當掌握的范圍,同時,每個文化常識都是可以輻射其他知識點的,這方面強烈推薦王力先生的一本書——《古代文化常識》,學習空餘翻看,權威准確,內容涵蓋廣,可以積累很多,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的來歷本身也很有趣。
6.高考歷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比如陰陽五行,天乾地支等
這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屬於天文歷法,因為古代使用干支紀念法,當然現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對應的。

(很不幸的是現代很多小人拿此來算命欺騙老百姓)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

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什麼是五行 在中國古代哲學所記載,五行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們是金、木、水、火、土,而它們之間也存有相生相剋的關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 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並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於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常。 中醫五行相生相剋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相生 五行相剋 五行相沖 五行相生相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剋』。

『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斗、制衡。 根據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生了植物(木).再經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現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後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

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狀態。 又 *** 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才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築牆保衛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為保衛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 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間的萬物產生之後,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 ,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狀態。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乾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乾地支產生於漢代,它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歷的正月初一。

天乾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辭源」里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1]——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干支是大撓創制的。

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

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天乾地支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

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乾地支,是古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

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 *** 數字般的單純,而。

Ⅶ 古代文化知識:賜姓,持節,踐祚,薨,進士,謚號,祭祀,黜陟使,御史,母憂,禮部,弱冠分別是什麼意思

賜姓的話就是給有大功勞的人賜姓氏,例如徐世績賜姓李,節是一種權利的象徵,例如假節……第四個是死的意思,進士就不用多說了,謚號就是給一些死去的臣子的一些名譽上的,例如文正等等。祭祀有祭祖,祭神等等

Ⅷ 高考語文知識點古代稱謂

也許有人困惑:擁有許多知識的人怎麼變成書獃子?有些人讀書不多在事業上卻取得了成功?在我看來:變成書獃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將知識得以運用。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考 語文知識 點古代稱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知識點稱謂1

人稱姓名

1.直稱姓名

(1)自稱姓名或名。

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後序》)

(2)用於介紹或作傳。

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3)稱所厭惡、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指南錄後序》)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出於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出於禮貌和尊敬,古人對平輩或尊輩一般稱字。如稱屈平為屈原。

(2)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

(3)稱謚號

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叫謚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如歐陽修謚號為「文忠」。

(4)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某人。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

3.稱籍貫、官地

(1)稱籍貫

指用籍貫之名來稱呼某人。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2)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某人。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是因為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4.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之。

(2)稱爵名

如《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高考語文知識點稱謂2

謙稱、敬稱、賤稱

1.謙稱

(1)古代帝王自稱

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轂(不善)。

(2)讀書人自稱

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4)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

常用「家」「舍」等謙辭。「家」是對別人稱比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辭,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5)其他自謙辭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老人自謙時可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

2.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稱呼,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

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2)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

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3)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

令,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堂(對方母親)。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郎(對方的兒子)。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謂前面加「先」「太」或「大」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經死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3.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中的「豎子」就是對人的蔑稱。

高考語文知識點稱謂3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

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一起經歷過艱難困苦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泥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高考語文知識點古代稱謂相關 文章 :

★ 高考語文之古代文學常識

★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

★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常考點

★ 高考語文文言文必背知識點大全

★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

★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大全

★ 高考語文8大文化常識總結

★ 高考語文必備八大文化常識

★ 有關高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的梳理

Ⅸ 文學文化常識有趣

1.詩人有趣的文學常識小故事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靜夜思 (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浦歌 (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李白 (701—762年),唐朝,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稱為「詩仙」。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

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鄴(今陝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

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

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夏意 】蘇軾 別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蔭滿地日當午, 夢覺流鶯時一聲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

《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 *** 《歸園田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陶淵明代表作有《桃花源記>>>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公元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

採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並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649~675年),唐代詩人。字子安。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2.經典實用的文學小常識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 中國文學 文體、術語、理論 文學 文學也稱「語言藝術」,藝術的基本樣式之一,它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

通過審美的方式發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 國學 「國學」的說法,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在章太炎、魯迅、王國維、胡適等一大批國學大師的推動下。

大盛於20世紀20年代。 國學又稱國故。

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包含經、史、子、集四部分。 體裁 體裁又稱「樣式」。

一般指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的類別。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藝作品結構的穩定形式。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會不斷地有新的體裁產生。我國文學體裁大多採用四分法分類,即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每一種文學體裁中,又分為若干樣式。

詩歌 詩歌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體裁,它產生於勞動中,具有想像豐富。飽含感情,音韻和諧,語言優美的特點。

詩歌以情感為直接表現對象,表達人民情感的詩作往往深受人民喜愛,成為不朽之作。詩歌就形式方面而言有格律詩、由詩、散文詩、民歌等;就音律方面而言,有韻詩、無韻詩兩類;至於敘事詩和抒情詩,則是按表現內容劃分的。

詩、詞、曲的區別 詩要求節奏和講求韻律,詩歌最高成就在唐代;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詞的鼎盛時期在宋代;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句法更為靈活,盛行在元代。 詩歌的分類 1.按有無完整的故事情節分抒情詩、敘事詩等; 2.按所表現的內容分田園詩、山水詩、諷刺詩、史詩、牧歌、頌歌、哀歌、哲理詩等: 3.按表現形式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打油詩、格律詩、自由詩、十四行詩、散文詩、民歌等。

古詩 廣義的「古詩」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的一切用古漢語寫成的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部分。

所謂「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一種「格律詩」,當時人稱為「近體」,那麼對唐以前的詩,便稱為「古體」了。

古體詩 唐以前的詩的稱呼。它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押韻自由,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定聲,可長可短,不講平仄、對仗。

它包括《詩經》、古樂府、樂府民歌及六朝以前文人所寫的四、五、六、七雜言詩,都稱為「古體詩」。 絕句 絕句又叫「截句」,是近體格律詩的一種形式,五、七言均四句,押韻平仄較自由。

就詩歌分類而言,古絕句實際上可視為形式自由的古體詩。 近體詩 近體詩萌芽於南北朝,形成於唐代的「格律詩」。

其特點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平仄、押韻、對仗都有一定的規律。它包括「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新詩 新詩是「五四」以來形成的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它沖破了古體詩歌嚴格的格律束縛,在借鑒外國詩歌的基礎上,廣泛地吸收我國民歌的優良傳統,採用運行加工提煉的白話語言,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願望、要求。

抒情詩 抒情詩的特點是直接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即使是描繪典型事物也是為了言志或寄情。

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生活,同特定的社會背景相聯系。 敘事詩 敘事詩的特點是以敘事為主,與抒情詩相比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以及生動的人物形象。

但它的敘事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感情,有濃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

說理詩 說理詩從廣義上來講包含在抒情詩內,它主要是藉助景物描寫來闡述深刻的哲理。 自由詩 自由詩的特點是不受格律限制,其字數、句數完全按抒情、敘事的需要而定。

多採用口語,有一定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能夠比較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 格律詩 格律詩發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朝。

指有嚴格的格式和韻律的詩。它的字數、句數、節數、平仄音調、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需要變化,也須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

現代格律詩,形式比舊格律詩自由,但仍講求格律。 散文詩 詩歌的一種體式。

具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深刻內涵的散文式的詩體。散文詩篇幅短小,語言精美,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藏豐富的哲理或發人深省之處,引人聯想和揣摩,給人以啟迪。

它每句無固定字數。整散不一,也不分行排列,呈現出一種參差錯落的美,雖形散而神聚,富有詩的神韻。

樂府詩 樂府詩是古代一種與音樂有關的詩體,兩漢時最為盛行。漢樂府詩創制了雜志體詩歌以及完整的五言詩,內容有較多的敘事性,標志著中國古代敘事體詩歌的新發展。

著名的作品有《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 文人詩 文人詩是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創作的詩歌就不再是民歌了,只能說是用民歌形式寫的詩歌,屬於文人詩。

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眾口頭傳誦的詩歌後經文人整理而成。 信天游 信天游又稱「順天游」,陝北民歌形式。

形式自由靈活;兩句一節,可以換韻;多用比興手法;句子以七言為主,靈活多變。 詞 詞是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型格律詩體。

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的音樂逐漸和漢族的傳。
3.經典中國文化常識有哪些
文人書齋名趣 我國歷代文人雅士都很講究書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願。

劉禹錫--陋室 諸葛亮--茅廬 楊 雄--玄亭 陸 游--老學庵 蒲松齡--聊齋 張 溥--七焚齋 劉 鶚--抱殘守缺齋 梁啟超--飲冰室 魯 迅--綠林書屋 聞一多--何妨一下樓 朱自清--猶賢博弈齋 柳亞子--羿樓 梁實秋--雅齋 孫 梨--耕堂 姚雪恨--無止境齋 楊樹達--積微居 豐子愷--緣緣堂 梅蘭芳--梅花詩屋 馮友半--三松堂 王 力--龍蟲並雕齋 阮章競--苦噪樓 陳 恆--勵耕堂 歷代文壇「四大家」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審言、崔融、李嶠、蘇味道。 楷書四大家: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元代趙孟頁? 宋代書法四大家:蔡襄、黃庭堅、米芾、蘇東坡。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晃無咎、秦觀。

宋代程門四大弟子:謝良佐、游酢、楊時、呂大臨。 南宋四大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南宋詩壇四大家: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代儒林四傑:黃晉?虞集、柳貫、揭俊斯。

元代山水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元代詩壇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槨、揭俟斯。

元代吳中四傑:高啟、張羽、徐賁、楊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明代書壇「吳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 清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 、王鑒、王原祁。

清初文學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冒襄、侯方域。 「揚州八怪」與「秦淮八艷」 「揚州八怪」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在揚州賣畫的一批「怪畫家」。

他們的繪畫風格與當時的正統畫家有所不同,他們的思想行為與當時的習俗也不大一樣。 他們是:李漁、鄭燮、金農、高鳳翰、李方膺、黃慎、邊壽民、楊法、汪士慎、高翔、陳撰、羅聘、閔貞、李勉?。

「秦淮八艷」是明末清初生活在古城金陵的八位名妓。 「八艷」是:卞玉京、陳圓圓、馬湘蘭、柳如是、寇白門、李香君、顧橫波、董小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與補充。 名與字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 (1)名與字意思相同,戰國詩人屈平,字原,平與原是同義詞。

三國時大將周瑜,字公瑾,瑜與瑾都是美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字子固,鞏與固也是同義詞。

(2)名與字意思相反。 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字子明,蒙與明意思正好相反。

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與晦語義相反。 (3)名與字語義相關聯。

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字笠鴻,有漁翁戴笠的意思。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而大鵬展翅就是飛。

(4)名與字取自古書古典。 三國時曹操,字孟德,是叢《荀子》中「夫是之謂德操」中而來的。

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面加個「子」,表對男子的尊稱,如宋代文學家蘇軾,字子瞻。 用「元,公,德,文」等褒義詞起字,表對男子的尊稱或美稱。

例如:桃淵明,字元亮; 周瑜,字公瑾; 劉備,字玄德。 在貴族女子「字」的前面往往加上「姓」。

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大臣們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生平的作為,給予的一種稱號。 (1)用「文武昭景宣惠元平康明」表褒揚; (2)用「靈厲煬」表批評:歷史上的周厲王,暴力且多疑,「防民之口,甚與防川」,故謚號「厲」; (3)用「懷慰哀」表哀憐,《屈原列傳》中的楚王,屢次被張儀等欺騙,客死於秦。

令人哀憐,故謚號懷。 (4)一些有名望的學者死後,其親友門人也給謚,稱私謚。

注•給人謚號,一般在下葬之時,也有死後一段時間才追贈的。 例如《五人墓碑記》中的周順昌,死後「贈謚美顯,榮與身後」,周順昌死於明熹宗之時,崇禎皇帝即位後才追贈謚號。

書院 書房 古代 戲曲 我國十大古典悲劇和喜劇 十大古典悲劇 《竇娥冤》(雜劇),元代關流卿作; 《趙氏孤兒》(雜劇),元代紀君祥作; 《精忠旗》(傳奇),明代馮夢龍作; 《清忠譜》(傳奇),清代李玉作; 《桃花扇》(傳奇),清初孔尚傳作; 《漢宮秋》(雜劇),元代馬致遠作; 《琵琶記》(南戲),元末高則誠作; 《嬌紅記》(雜劇),明代孟稱舜作; 《長生殿》(傳奇),清初洪升作; 《雷峰塔》(傳奇),清代方成培作。 十大古典喜劇 《救風塵》(雜劇),元代關漢卿作; 《西廂記》(雜劇),元代王實甫作;。
4.文學文化常識
1.女子 男子 2.兵器 玉器和絲織品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3.《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4.真、草、隸、篆 5.「風」指《詩經》「國風」,「騷」指《楚量辭》中的《離騷》 6.《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 7.《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 8.「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氦護份咎莓僥逢鞋撫貓《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9.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 《無家別》 《垂老別》 10.《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 11.《家》、《春》、《秋》 12.《春蠶》、《秋收》、《殘冬》 13.《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14.《竇娥冤》(關漢卿)《漢宮秋》(馬致遠)《梧桐雨》(白樸)《趙氏孤兒》(紀君祥) 15.《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 16.夏洛克、阿巴貢法、歐也妮·葛朗台、潑留希金 17.禮、樂、射、御、書、數;《易》、《書》、《詩》、《禮》、《樂》、《春秋》 18.柳宗元;《小石潭記》 累死了。

樓主加分!!。
5.文學趣味知識:古今文壇名人軼事
(一) 友 善 常 唱 和

翻開白居易,元稹詩集,彼此唱和,酬答的詩篇幾乎隨處可見。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與足下小通則以詩相成,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他們之間的友誼,長期以來傳為佳話。 815年春,元稹 降職通州司馬,白居易寄給元稹的詩是: 「蒲池村裡匆匆別,澧水橋邊兀兀回;行到城門殘酒醒,萬重離恨一時來。」不數月,白居易又被貶江州司馬。元稹聽到消息後,也寫了一首詩: 「殘燈無焰影憧憧,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深厚的感情溢於言表。 他們互相尊重,並且十分喜愛自己摯友的詩作。白居易在江州時曾把元稹的詩句寫在屏風上,朝夕詠頌,元稹在閬州時也曾親手把白居易的詩寫在西寺壁上。白居易有詩講到這件事: 「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形成了一種在唐代乃至中國詩歌史上都獨樹一幟的自然流暢的風格。盡管他們的成就不盡相同,風格也各有特色,但中國文學史上把他們連稱「元白」。卻是很有道理的。 原作:王宜早 《古今中外》

閱讀全文

與文化常識謚號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