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平話文化有哪些

平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8 23:24:13

① 指出下列平話作品,後來分別發展成為哪部古典名著。

宋元時期創作的平話("講史"話本)作品,後來經過文人的進一步加工整理,就發展成為各種長篇歷史小說。

譬如說:《三國志平話》後來發展成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

大宋宣和遺事》後來發展成為《水滸全傳》。

武王伐紂平話》後來發展成為《春秋列國志傳前面部分篇章及封神演義》。

七國春秋平話》分前、後集,"前集"後來發展成為《春秋列國志傳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及《孫龐演義》(《前七國志》)、《鋒劍春秋》等;"後集"發展成為《春秋列國志傳》後面部分內容及《樂田演義》(《後七國志》)等。《新列國志》(後來修訂為《東周列國志》)則是在《春秋列國志傳》基礎之上進行刪改加工而成的很有歷史文化色彩的演義巨著。


需要注意的是,您在這里提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說經"話本,後來發展成為《西遊記》。

大唐秦王詞話》(又稱《秦王演義》)是據民間說唱舊本記錄改編的作品,不屬於宋元平話,《說唐演義全傳》即根據此書及《隋唐演義》和民間傳說等故事加工創作而成。

② 中國八大方言語系有哪些

中國漢語的八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南方言、閩東方言和粵方言。其中閩南方言和閩東方言合稱為閩方言了。

1、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 、貴州和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西部、北部一帶。

2、吳方言。以蘇州話和上海話為代表。主要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份(鎮江不在內)及長江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橋、東興等鄉)、通州(縣城金沙鎮及周圍鄉村)、海門(北部包場等12鄉)、啟東,浙江省大部份,上海市。

3、湘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

4、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東部沿江地帶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東南一帶。

5、客家方言。是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省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

6、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上個世紀方言分類曾稱為閩北方言,與閩南方言對應。閩東方言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灣省的一部份,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東方言。是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

7、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島的一部份,以及台灣省的大部份。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

8、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大部份地區和廣西省東南部。南洋及其他一些 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

(2)平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多數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

國外學者認為,各方言區的人互相不能通話,因此它們是很獨立的語言,尤其是閩語中的各方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

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一般認為,漢語可以分為七大方言:官話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官話方言又稱「北方方言」,其他六大方言可以合稱「南方方言」。總體來說,官話方言內部差異較小,使用不同官話方言的人能夠互相通話;南方方言和官話方言以及南方方言內部分歧較大,使用南方方言和使用官方方言的人以及使用不同南方方言的人往往無法通話。

③ 湘西苗族語言文化特色如何

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的綏寧、通道兩縣舊屬古苗疆,主體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為「五溪蠻」地。明清以來,史稱綏寧、城步為「苗疆」或「苗疆要區」,直至清朝中葉仍未劃入「省地」。由於歷代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和民族歧視,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漸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兩大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徵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純苗文化,也不是漢文化,而是一種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徵,又滲透著中原漢文化成分的一種「雜交文化」。因此,對「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對苗族文化的源流和發展演變規律的認識。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文化則為語言的內涵,二者互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羅常培先生在《中國人與中國文》中所說:「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這個民族的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語言為視角,可以讓我們透過語言現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獨特、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
「平話」是湘西南綏寧、城步青衣苗話的自稱(城步青衣苗有自稱「人話」的,但和「平話」同屬一種方言)。現代苗族「平話」是一種已經基本漢化,但仍殘留下一些苗語底層的少數民族漢語,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漢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標志。一個民族語言的詞彙系統能夠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該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本文旨在通過對「平話」詞彙的調查研究,從中窺探湘西南苗族社會的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恩伯所說:「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表現在詞彙內容或者詞彙上。」本文的語料一是來自筆者親自調查的綏寧關峽苗族鄉「平話」詞彙三千餘條,二是來自李藍(2004)所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話》一書的詞彙部分。下面我們將從地理特徵,生產、生活習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幾個方面談談苗族「平話」詞彙所體現的文化內涵。
一、湘西苗族地理特徵
綏寧、城步地處雪峰山脈南端,南嶺山脈北麓。境內崇山峻嶺,溪河縱橫。境內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夏少酷暑,冬少嚴寒,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境內森林資源豐富,以綏寧為例:縣內森林覆蓋率高達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綏寧縣志》「物產」中載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種。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對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體察和認識。例如,作為全省17個重點產竹縣之一!「平話」中對「竹」的命名尤其豐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實心竹、方竹、箬竹、箭竹、鳳尾竹、紅竹、紫竹、桃竹等,還有觀賞價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話說「靠山吃山」,豐富的林木資源也成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熱量的來源,據李藍提供的城步青衣苗人話中對燒火取暖的「柴」的命名就有上十種,如:樅柴、白油(白楊)柴、桑柴、楊柳柴、桐葉柴、桃柴、李柴、櫻桃柴等等。
森林茂密,溪谷幽深,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出現在綏寧、城步苗族「平話」(人話)中關於野生動物的命名也比較豐富,例如哺乳動物有:野豬、老蟲(老虎)、火辣婆(母老虎)、猴、熊、刺豬(刺蝟)、豹狗、黃鼠狼等等,爬行動物中僅蛇的命名就有十餘種:五步蛇、百步蛇、烏梢蛇、眼睛蛇、油麻蛇、大碗蛇、竹葉青、烙鐵頭、兩頭蛇、五錦蛇、秤砣蛇、枯爛蛇、赤鏈蛇、臭蛇、水蛇、雞公蛇、豬崽蛇等等。可見,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已經滲透並豐富了苗族「平話」詞彙。
二、湘西苗族生產、生活習俗
清雍乾時期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雖然具有明顯的民族壓迫性質,但對苗族地區的風俗改良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舅霸姑婚的風俗遭到禁止。咸豐、同治以後,清朝進一步實施對苗族的同化政策,一再申令無論生苗、熟苗,一律剃發,改變膚色。各地苗族的生活習俗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湘西南綏寧、通道、城步等地,苗族男子的服飾與當地漢人沒有什麼差別。民國以後,女子穿裙子的越來越少,穿衣褲的越來越多。苗族男子也不再留發椎髻,不再戴耳環。察今之湘西南苗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已與當地漢族無明顯區別。
溫端正先生(2003)指出:「舊的民俗消失了,總的趨勢是反映這種民俗的方言詞語也逐漸隨之消失。事實上,一些方言詞語有時並沒有隨著民俗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們比形成它們的民俗更具有穩固性。」湘西南苗族「平話」也有一部分詞彙保留並反映了當地苗族已經或正在消失中的一些生產、生活習俗。
例如,過去,城步、綏寧苗民在農閑時,常結伙上山打獵,稱為「打山」、「趕山」。打獵時,先敬「梅山神」,圍獵之中,一切聯絡均以梅筒為信號。打得獵物後,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第一槍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獸者分獸頭和獸皮。獸頭的砍法是將獸耳向後壓倒,於耳之所到之處砍斷。補槍者可比一般獵手多分一斤獸肉,稱「分槍口肉」。項圈肉也分頭圈、二圈。先尋獲獵物足跡者,可得四足。其餘參加圍獵和在場見到的人,按人數平均分配,即使婦女抱著小孩路過見之,也要分給兩份。現在,由於國家環境保護法的貫徹實施,獵捕活動逐漸減少,上述保留了古代遺風的民俗詞彙也漸漸從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淡出了。
又如,清代和民國時期,湘西南苗族青年男女有「跳月求偶」、「跳鼓擇對」、「對歌戀愛」、「草標幽會」等求婚形式,解放後,隨著新婚姻法的實施和青年男女接觸的形式日趨多樣化,上述形式已經逐漸消失,那些與舊民俗聯系的詞語也只有少數上年紀的老人還依稀記得。
當然,活躍在今湘西南苗族「平話」中的相當一部分詞彙仍舊反映了今天苗家獨特濃郁的民族、民俗及地域風情。下面是筆者記錄的綏寧(關峽)苗族部分民俗詞彙:
米粉肉米粉肉是關峽苗寨喜慶宴席上最受歡迎的佳餚,客人來了,桌上的菜再豐盛,但如果沒有米粉肉,那將被認為是很不體面的,米粉肉是用切成小塊的豬肉拌上炒米粉、五香粉、食鹽和味精等調料,調勻後,放到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一席一籠,每籠五、六斤不等。很多村寨至今有夾菜的習慣,入席的人席上只吃配菜,而將米粉肉全部夾完,用一根竹簽串上帶走。如有缺席的客人。主人也要為其夾上一串,並親自送到家中。因此當地流傳一句俗語:吃不完一串米粉肉,算不上一個山裡人。
烏飯 即黑飯。它是用一種樹葉汁(苗家稱其為黑飯葉胖合著泡透了的糯米蒸制,顏色藍黑,其味芳香。農歷四月初八,是關峽乃至全縣苗族楊姓的「姑娘節」,這天無論是出嫁還是待字閨中的姑娘都是要吃烏飯的。
值席 關峽苗家辦酒宴時,會請鄰里能乾的婦女來值席,即類似於餐館服務員的工作,負責傳菜、招待一桌的客人,所不同的是值席也和正式的客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待遇;肉菜是苗家酒席的主打菜,主人會根據自身經濟狀況的好壞決定一桌用幾斤肉,一般情況是一桌五斤肉,一桌九人,主人會把肉分成九份,那麼值席也是有一份的。
過十五端午節也是關峽苗家重視的節日,他們會走親戚、迎朋友,為了避免你請、我也請的沖撞,於是當地蘇、楊兩大姓就約定俗成:楊家過五月初五、蘇家過五月十五,避免了這種尷尬。
三、湘西苗族信仰習俗
湘西南苗民長住深山老林,對於地形山貌的奇形怪狀、各種自然現象、天體的風雲變幻、人世間的旦夕禍福等都以苗族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予以解釋,以人之心,度物之本,於是產生了萬物崇拜的虔誠心理。在綏寧、城步的苗族信仰習俗中有祖先崇拜、盤瓠崇拜、自然崇拜還有人造物崇拜等等。由於篇幅關系,這里只簡單談談盤瓠崇拜。
湖南皋司彭而述的《飲綏寧城樓贈萬使君》詩曰:「??楓門樟嶺叢蟣虱,相傳乃是盤瓠宅??」楓門樟嶺即今綏寧縣關峽苗族鄉一帶,傳說是盤瓠居住過的地方。綏寧苗族歷來有敬狗愛狗的習俗,敬香時要求菩薩保佑自己的孩子像狗一樣健康,小孩取小名愛帶一個「狗」字,幼兒愛戴「狗兒帽」,小孩生日稱「狗過橋」,小孩病了稱「做狗」。吃飯時,鍋里的第一碗飯必須喂狗,每年七月嘗新節實際上是敬狗節。這完全是一種「犬圖騰」崇拜,是盤瓠崇拜的具體表現,顯示著苗族傳統文化的民族特點。
四、湘西苗族民族心理
如前所述,湘西南苗族「平話」所負載的是一種熟苗文化,一方面它接受和傳播著中原漢族先進的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又在深層次上固守苗文化的「基因」。就「平話」而言,它是湘西南苗族棄用母語而轉用優勢語言——漢語的產物,其本身就是苗漢兩種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 我們從「平話」中保留的一些古語詞可以推測湘西南苗族可能自中古時代就開始接觸漢族文化了。例如:如:走(跑)、行(走)、面(臉)、窠(巢)、陋(丑)、中目(漂亮)、歸(回)、甌(茶杯)、帕(洗臉毛巾)、著衣(穿衣)、唱諾(作揖)、篩酒(斟酒)、牛欄、豬牢、食飯(還可食煙、食酒等)、箸(筷子)、眠(睡眠)、差官(衙役)、趕考、開蒙(也叫發蒙)。李藍根據普通話的人稱代詞「我、你、他」在城步青衣苗人話中對應為「我,爾、伊」判斷:在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中,「我」在《尚書》中就開始使用,「伊」主要見於魏晉時期的文獻,「他」和「你」都是唐代才出現的,因此,青衣苗人話應該是從漢代、魏晉直到唐都受漢語的影響。
可見,湘西南苗族接觸漢族文化的歷史可謂漫長而深遠,以至發生了語言轉用的現象。但另一方面,就民族心理而言,操「平話」(人話)的湘西南苗族都認定自己祖祖輩輩都是苗而不是漢,這種民族認同感是非常強烈而明確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自己語言的認定上。筆者在綏寧、城步調查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往往堅持認為自己所說的話才是真正的苗語。「平話」中有些詞也非常具有民族感情色彩。例如:客人:漢族、漢人;客話:漢話、漢語;讀洋書:讀漢語的書等。另外,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些苗語的成分作為「平話」的底層詞而保留下來。例如:城步苗族的「一」有文白異讀,當它單用的時候是文讀,與漢語一致,當它與量詞搭配的時候,如「一粒」的「一」是白讀,這個白讀音正與其它地方的苗語對應,說明白讀音是原苗語底層,文讀音是從漢語進入苗語的讀音。可見,湘西南苗族本說苗語,但受漢語的影響而轉用了漢語,不過這種轉化是漫長而漸變的,對於使用者自身而言是難以認識到的。
第二,對苗族文化的認同。應該說今天持「平話」的湘西南苗族在語言、服飾上都基本漢化了,大部分生產、生活習俗也與漢族無明顯差別。但在某些傳統習俗上還保留著苗族的文化特徵。如城步的白毛坪、蘭蓉、蓬洞、大陽等地苗族至今還有過「苗年」的習俗,「苗年」又稱「十月節」、「慶鼓堂」,即在農歷十月的戌日或亥日,苗家村寨都要舉行祭祀祖先神靈、慶祝五穀豐登的活動。又如,所有「熟苗」對敬奉祖先都是十分虔誠的,「寧可殺其身,不可挖其墳」,「熟苗」往上追溯就是「生苗」,其念念不忘祖宗,實際上是念念不忘苗情。
綜上所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任何民族的語言都負荷著該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熟苗」是「生苗」不可違抗的發展趨向,因此,「平話」作為負載湘西南「熟苗」文化的載體,以它為視角繼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是一項既具學術價值又有社會價值的工作。
更多關於湘西苗族語言文化特色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53c3f161573115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④ 兩粵的語言文化

兩廣的語言文化極其多樣。廣東境內包括的粵語、客語、閩語、邑語、粵北土語等五大方言類型,其中珠三角、粵西等地使用粵語;北江、東江地區和韓江上游、粵西部分山區使用客家話;潮州地區使用屬於閩南語系的潮州話;雷州半島使用屬於閩南語系的雷州話;四邑地區使用語法的接近粵語,語音卻與粵語差別很大的四邑話。粵北地區使用系屬不明的粵北土話。在廣西境內,賀州—憑祥連線的東南部通用粵語,桂林,柳州地區使用西南官話,廣西西部的左右江地區的漢族通用平話,而少數民族通用壯語,廣西東北部的全州,灌陽等地通用新湘語。另外博白,容縣一帶有客家話分布。
粵語又稱廣語、廣南方言。可分為廣府片、勾漏片、陽江片、邕潯片、欽廉片、吳化片、等,以廣州音為代表和標准音。
客語又稱山語、秦語、赤子語、槎語,典型口音為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音,民間互通程度最高的口音為惠陽音。福建明溪、連城、平和、詔安客語閩化程度深,廣東陸河、龍門、茂名、廉江等地客語粵化程度深。
閩語在福建省境內外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等五種,在兩廣和海南主要分為潮州、雷州、海南、海陸等四種。
邑語全稱四邑方言,有時歸入粵語,此方言系統有被廣州話同化的趨勢,原本分布江門和珠海兩市,但珠海邑語已高度廣州化。
粵北土語主要包括兩個類型,一是以南雄土語為代表的韶州土話,一是以連陽土話為代表的連州土話。

⑤ 中國漢語的方言分類

現代漢語的方言分類
現代漢語的方言分類方法以下兩種較為常見。

中國方言的分類方法 一
漢語的方言現在可以分成七區,它們的分布情況大致如下:
1.北方方言 包括四個次方言:(1)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2)西北方言,分布在西北各省漢人聚居的地區,包括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以及湖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的小塊地區.(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蘇兩省的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徐州,蚌埠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不包括在內),此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的沿江一帶(如南京,鎮江等地)也屬江淮方言.
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在漢語各方言中分布地區最廣,使用人口也最多,約占漢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三.
2.吳方言 分布地區包括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分(鎮江不在內)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區,也叫江浙話.吳方言以蘇州話或上海話為代表,使用人口有八千多萬,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七點二,以人口而言,是僅次於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
3.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西北角除外),以長沙話為代表,使用人口有四千六百多萬,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二.湘方言由於處於贛方言,西南方言以及客家方言的包圍中,內部分歧很大,有些地區更接近於贛方言和西南方言.
4.贛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湖北省東南一小片地帶也屬於贛方言區.歷史上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人民因躲避戰亂曾幾次大規模南遷,江西是南遷必經之路,對贛方言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再加上長期接受鄰近方言影響,贛方言的特徵已經不很突出.
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口有兩千多萬,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三.
5.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閩,粵,贛三省的邊緣地帶,也就是廣東的東北部,福建的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西的南部.此外,四川,湖南,台灣等地也有小塊的客家方言區.客家人原本是中原地區的居民,由於躲避戰亂等原因,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遷徙,主要在閩,粵,贛三省邊緣地區定居下來,與中原地區的居民失去聯系,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方言.
客家方言以廣東東部的梅縣話為代表.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多於贛方言,有三千七百多萬,約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三點六.
6.閩方言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廣東潮汕地區,海南省大部地區以及浙江省南部一些地區說的也是閩方言.
閩方言是漢語方言中內部分歧最大,語音現象最為復雜的一個大方言.一般分為閩南方言和閩北方言兩大支系.根據近些年來的研究,至少應該細分為三個次方言:一)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包括福建南部的廈門,漳州,泉州,晉江,龍溪;龍岩等地區和廣東東部潮汕地區,海南島大部分地區以及浙江南部地區的一些縣.此外台灣省大多數漢人說的也是閩南話.(2)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各縣.(3)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北部山區建陽地區建甌,建陽,崇安,松溪和浦城等縣.除以上地區外,散居在南洋群島的幾百萬華僑也都以閩方言作為自己的母語.使用閩方言的人在四千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七.
7.粵方言 粵方言也稱廣東話,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省的東南部,以及港澳地區,數以百萬計的海外華僑也大都以粵方言作為母語.使用粵方言的人在五千萬以上,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
就與普通話的差別來說,上述各大方言中,閩,粵方言與普通話距離最大,吳方言次之,湘,贛,客家等方言與普通話距離相對較小.

中國方言的分類方法 二

一,中國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話方言,使用人口佔全國人口的70%,以北京話為代表,其內部分為四片。
1, 華北官話:北京、東北、山東、河南為一個部分,或稱為北方話。也有將東北話分立一個次方言區的。
北京地區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漢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將安祿山就是據北京起兵的,五代後更是讓於契丹族。北京一帶的方言是在遼、金、元時期,漢、滿、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語言混合而成的,這一時期變化較快。明朝,其受南方漢語影響較大,相對穩定。清軍入關後,「疑ng、微v」聲母消失,入聲消失定型。其是和古漢語差異最大的方言。清雍正朝開始向全國推廣,稱為官話。作為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權威方言有其合理性。但正如部分網友所說,再權威也是方言,北方話不是高於其他方言的語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話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普通話不是完美語言,所以才有趙元任殫精竭慮設計帶入聲國語的事情。
其語言特點是,最大特點是不保留入聲;其他還有無全濁音,分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但是沒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和南方漢語聲韻體系差異大。
2,西北官話:分布在西北地區。
3,西南官話:分布在西南地區。其語言特點是,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不太分,原來帶有「疑ng」聲母,南部地區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官話:分布在揚州、南京、鹽城、鎮江一帶。揚州城歷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幾次多是滿蒙軍隊所為,其它江淮方言區情況大致如此。所以,這個地區歷史上是吳方言區,現在語言發生變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區。江淮次方言歷史上曾經是明朝時期的官話。
其語言特點是「n,l」不分,帶有入聲,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也未必分。
二,吳方言或稱江南話,分布在蘇南、浙江和上海,是中國的第二大方言。
吳越地區一直是北方漢族貴族和全國各地文人的導入區,在東晉、南宋有兩次大規模的北方移民浪潮,另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蘇東坡、白居易等歷代文化人都長期生活在這里,或晚年定居於此。東晉、南朝、南宋時期曾經是南方漢族政權的官話(南京歷史上也是吳方言區)。近千年來,吳越地區文化發達,崑曲、彈詞皆是以吳方言為載體的。所以,其語音面貌較多的保留了古漢語的特色,為中國文學的貢獻也最大。但是,解放後吳方言受政策限制、文化歧視相對閩、粵方言大,使用人口比例下降較快,有可能使用人口數很快會降到閩粵方言之後。
其語言特點是,保留有全濁音、保留入聲,不分平翹舌音、前後鼻音,可以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
三,粵語或稱廣東話,第三大漢語方言,原來分布在廣東省廣州地區,解放後政府相對重視,加之香港不在中央政府治下,所以保存較好,使用人口數穩重有升。廣東話內部原來也有差異,也有以東莞話為尊的歷史上。但是現在以廣州話為准,省內也在推廣。
其語言特點是,全濁音清化,但是一般屬於陽類聲調與清音不相混;保留入聲的「p,t,k」三種促音、鼻音的「m,n,ng」三種韻尾。聲母「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能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
四,閩方言使用人口和粵語相當,分為南北兩片,也有將其分為兩大方言區的,閩北話主要是福州一帶,閩南話分布較廣,包括廈門、潮州、台灣、海南,東南亞僑民也多使用。和普通話差異最大,內部差異也最大。
其語言特點是,全濁音清化,但屬於陽類聲調與清音不相混;部分次濁音變為「[b][g][dz]」三個濁音聲母;入聲有「p,t,k,?」四種促音,鼻音有「m,n,ng和鼻化音」四種韻尾。聲母「f,h」不分。能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
五,湘方言分布湖南,原來老湘語也有全濁音,推普後基本清化。保留入聲,不分前後鼻音,無翹舌音,聲母「n,l」不分,甚至「f,h」不分。
六,贛方言分布江西,全濁音清化,但屬於陽類聲調與清音不相混;保留入聲,不分前後鼻音。聲母「n,l」有時不分。
七,客家話是早期北方移民後裔的語言,帶有較多唐代以前北方話特徵。原來全濁音清化,但是全部轉為全清音,並且屬於陽類聲調與全清音不相混;保留入聲;沒有「f」聲母;也沒有翹舌音。
八,晉語:山西一帶的一種方言,不等於山西方言,其與周圍北方話的不同在於,保留了入聲。推普後入聲也在趨於消失。
九,平話:分布在廣西,是新被確定的方言區之一。

⑥ 與方言文化有關的素材

中國方言是漢語的分支。中國地域廣闊,漢語的方言眾多。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多數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種。

簡介:

國外學者認為,各方言區的人互相不能通話,因此它們是很獨立的語種,尤其是閩語中的各方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

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根據教育部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介紹,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即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

⑦ 平話的簡介

平話是福建省閩東地區人們對自己方言的稱呼,包括福安話、福州話、蠻講,屬於閩方言的閩東次方言。 平話意指話平、易懂,本意與白話一樣。(詳細內容見福州話詞條)
閩東方言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的一種漢語閩方言。使用該方言的人主要在福建東部的福州地區(含台灣的馬祖列島)和寧德地區,使用者將該語言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近年來,美國使用福州話的閩東移民亦不斷增加,致使紐約曼克頓唐人街東百老匯一帶(紐約有三個唐人街,分別在曼克頓、布魯克林第八大道及皇後區,法拉盛)已通用福州話。總使用者人數估計超過一千萬。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是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福州話又稱平話(區別於「廣西平話」,兩者沒有任何關系),雅稱晉安語。
總使用人數: 超過一千萬
語言系屬分類: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東語
平話字:「平話」
平話字:「福州話」
→福州話
福州話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閩東語南片,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整個閩東地區代表性方言。閩語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話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晉安語的由來,是西晉時期因中原人為了避難入到閩江中、下游所帶來的語言,還可以叫它「晉安語」, 因當時所稱福州「晉安郡」。
雖然福州話被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准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福州市
福州話主要通行於中國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長樂、連江、永泰、閩清、羅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華僑組織稱福州十邑同鄉會。 覆蓋面占福建省面積五分之一。
福州閩劇院
中國台灣省的「連江縣」(馬祖)也使用福州話。今寧德地區所轄的部分縣市(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美國的華人社區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其主要原因由漢代、晉代、唐代大規模移民,也有古齊語、古晉語的殘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現代晉語中的切腳詞),這些來源逐漸融合形成了現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來,福州話在語音的聲韻母、音變規律、字音的變讀方面和詞彙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是極其緩慢的。
特色
從音類來說,古時同一個音類的字
福州市
在福州話中常有多種讀法,這些不同讀法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語音特點。從字音來說,一個字有幾種讀法現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見的,其中有的屬於文白讀,有的是因為在不同時代構詞分別讀為不同層次的音,有的是為區別字義而變讀。從語言結構來說,由於語音系統自身條件及詞彙語法的制約,福州話的語音包含著一系列的語流音變,包括變聲、變韻、變調、輕聲等。日本不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受中國唐宋影響,而唐宋和東洋交流的過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現日語里的詞彙有許多都和福州話相近,放慢語速以逐詞交流日語和福州話還是有共同之處,和閩南話的差異是同樣道理,不過福州話和閩南話同是閩語,同源和語法一樣,日語則有自己的發展。
歷史
福州地區遠古時代,古閩人就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造原始文化。在戰國後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和繇遂帶領部分越古臣民遷徙至福建,並很快與古閩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閩越族,後一度形成南方最強大的閩越國。公元前110年閩越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後,以閩越人民風彪悍且閩越之地山勢險阻為由,將大部分閩越人遷徙至江淮一帶。後來,部分逃避遷徙的閩越遺民在故地重建家園,漢朝在此設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
福州十邑
西漢時期,中原地區漢人第一次南遷入閩,並與閩越人逐漸融合,中原方言首次進入福州。[1]
兩晉時期戰亂頻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區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入閩,中州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現代福州話仍保留許多中州古漢語痕跡),漢人與閩越人進一步融合,閩越族的名稱逐漸淡出史書,漢人成為福州地區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滲透融合進當地方言。
唐初,中州陳元光父子入閩。唐末戰亂頻繁,中原地區漢人第三次入閩,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閩國,建都福州長樂,進一步促進中原方言與當地方言的融合。而福州話大致形成於唐朝,經過500多年,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福州話逐漸固定下來。
歷經數次中原地區漢人入閩,帶來不同歷史層次的中原漢語,所以福州話中留有上古、中古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許多痕跡(如福州話保存了大量古齊語的痕跡),福州話事實上是中原古漢語的流承。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詞彙(如福州話「硬幣」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語「便士」的音譯)。
現狀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基本屬於單語社會。辛亥革命之後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公共場合、媒體,尤其是校園中使用福州話。
幾十年來國語運動導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區,由於學校長期使用普通話教學;甚至使用體罰的方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說福州話;和不少家長認為說福州話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加之外來人口湧入,越來越多的福州年輕人無法使用母語交流。2004年,東南快報記者對福州市區的20名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發現其中9人不會說福州話,占將近半數;受訪者的學生中,沒有一人會哼唱福州話童謠。近年來,政府和民間人士逐漸開始致力保護福州話。2008年3月16日,福州電視台生活頻道開設福州話節目《攀講》欄目,此後數年,該欄目獲得眾多福州市民的喜愛。
在馬祖,福州話也面臨同樣的式微困境。台灣當局於2000年頒布《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保護福州話在公共場合的使用,並在馬祖校園里實施當地鄉土語言教育。在福州,福州電視台開播了福州話節目《攀講》,福州人民廣播電台《左海之聲》頻率FM90.1於2010年10月開播,這是全國第一個24小時以福州方言為主,專門對馬祖播音的廣播頻率,其中,《福州話、齊來講》播音員有與聽眾互動,教學福州話。以上那些都對保護福州話起著積極作用。但閩東一帶不以福州話為方言的地區,方言接近福州話,許多共同之處。

⑧ 極具特色的南寧語言文化

由於我國各個地方的區域文化不一樣,所以所使用的方言也有所不同。我國存在著許多種不能互相通話的語言,所以各地區彼此之間互相不能理解對方的方言也是情有可原。下面就讓我們走進 南寧文化 ,了解一下南寧地區極具特色的南寧語言吧。

南寧話,使用范圍是南寧市及周邊地區,屬粵語邕潯片,也是邕潯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

邕潯粵語與梧州粵語和廣州話都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桂平市的古稱)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橫縣、崇左市、寧明縣、桂平市、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八十年代後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市區內南寧話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寧話使用人口銳減到不足三成。

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現在也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話事實上已經變成死語。

和南寧粵語的狀況相似,存在於南寧市區江南的平話,也同樣瀕危。

與其他方言瀕危的城市不同,南寧市政府至今沒有任何官方的挽救承諾和實際措施。相反,南寧市官方通常將南寧市定位為一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在任何公眾場合都盡力避免任何方言的出現(包括市區粵語和江南平話)。《雪狼湖》在南寧上演時,僅僅上演國語版本。

⑨ 平話的歸屬

平話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強勢的方言。它的分布面積要大於現代平話。從漢越語反映的情況看,它的古全的語音特點早在十世紀前就已經形成。它還向周圍非漢語大量輸出借詞。這種情況和廣西地區在古代具有較為重要的軍事經濟文化地位有關。但清初以後,兩廣的經濟文化重心移向沿海一帶,廣西地區相對變得落後,平話也開始衰落。如果說平話在早期還能對桂東粵西的白話施加影響。都是不同方言影響的結果。
平話的分布地區日漸縮小。它不僅從絕大多數城市退出,退卻到集鎮和農村地區,而且逐漸由社會交際工具向家庭內部用語蛻變。粵語,桂南平話區內白話也日益通行。社會交際作用的逐漸喪失還使各地平話失去交流機會,導致方言分歧的加劇。而這一結果反過來又將進一步加快平話喪失社會交際作用的過程。
前文提到,關於平話在方言區劃中的地位問題,要考慮到共時和歷時兩個方面。平話在歷史上無疑有過不同於其他方言的獨立發展,而且對周圍其他語言和方言有過重要影響。但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桂南平話可能融入白話,桂北平話和湘南土話、粵北土話可能消亡。在這種情況下,把一個沒有發展前景、又正在失去社會交際功能的方言和官話、吳、湘、贛、客、粵、閩等大方言並列納入一級分類的系列,恐怕是需要斟酌的。但把它歸入其他方言(如白話),至少就目前來看,也還不適宜。而是作為各大方言以外的一種土話(這種情況可能不止平話一例)暫時擱置,同時注意它的發展,以後再作處理。
討論方言的歸屬,既要著眼於方言共時的特點,也要注意歷時方面有無共同發展的經歷。桂南平話和白話語音相近,還必須探索平話的歷史,說明它和白話經歷過共同發展的時期。但事實並非如此。
特別是明代傅友德、沐英平定雲貴(1382年)以後進入廣西北部的,存在不過六百多年。白話是清初海禁大開、洋貨湧入以後,由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商人、移民循水路帶入桂東南的,存在也不過三百多年。客家話是清乾隆以後廣東沿海的客家人向內地反向移民時帶入的,時間更為短促。湘語則主要是近一百年來由湖南湘語區的移民帶入的。但據史籍記載,早在漢唐時就已經有漢人進入廣西地區了。因此,廣西當地必定早已存在一種和上述各種方言都不相同的漢語方言。這種漢語方言應該就是平話的前身,可以把它叫做「古平話」。

閱讀全文

與平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