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調查目的:
了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
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
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
走訪、查閱資料、網路等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為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灶
所謂「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灶在臘月二十四,祭灶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為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灶稱為「地鍋」,灶台稱為「鍋台」,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台上,再擺上事先准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匯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灶王爺的吃食,家裡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一、活動目的: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家鄉民俗文化的探究興趣,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讓學生知道保護家鄉的民俗文化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學生能隊家鄉的民俗文化進行簡單的考察,並寫成簡單的考察報告。通過觀察、查閱、走訪、調查、體驗等一系列時間活動,鍛煉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煉觀點的能力。
3、知識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等方面的知識。
二、活動方式:
1.到圖書館查書;
2.把資料抄好;
3.製成一本活動成果錄。
三、活動內容:
分頭行動,部分人上網查資料,部分人到圖書館查資料。
四、活動准備:
我們先確定今天誰應該查名人,誰應該查民族風俗。然後再分別查資料。
五、行動過程:
我們准備好後,就各自出發,我查名人名事,湯思寧查湖南古城,葉雙查民族風俗……
(一)活動過程與活動方式
1.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①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②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傳統的詩歌、散文、小說,並初步了解家鄉古代農桑文化、軍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
2.開展考察活動
①考察家鄉的著名建築及其特點與由來。
②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
③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
④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
⑤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
3.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
以下一些活動形式可供參考:
①學生編寫《家鄉民間故事》、《家鄉風俗習慣》、《家鄉風味小吃》、《家鄉名人故事》等小冊子,提供給有關文化部門&旅遊點。
②與有關部門合作,製作廣告牌張掛在家鄉顯眼處,宣傳自己的家鄉。
③為社區群眾策劃一次家鄉文化藝術表演或傳統游藝活動。
④開展題為「家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討論會,引導學生從民族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變進行探討。
4.就「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寫一份方案。
(二)總結方式
可在個人自我總結、小組內總結的基礎上,再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活動。總結形式可多樣,可是個人的日記、作文,實踐活動中的反思與建議,也可是在班級討論中的發言和資料展示。
摘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個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那麼,我們各自眼中自己家鄉的民俗和風情又是怎樣的呢?本文通過從「風味小吃」和「名族風情」兩個方面來介紹自己家鄉清鎮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細致的描述,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鄉,讓家鄉的民俗文化廣為傳播。
關鍵詞:
家鄉,民俗文化,風味小吃,民族風情
家鄉簡介: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雲貴高原上的清鎮市,這里位於貴州省中部,距省城貴陽22公里,面積1492平方公里。轄內有四個鎮六個鄉,現在有彝族、白族、壯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
清鎮市氣候溫和濕潤,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豐富,被人們譽為「珠聯璧合之地」。著名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紅楓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百花湖和東風湖,就是鑲嵌在這塊寶地上的三顆璀璨的明珠。
家鄉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鄉清鎮歷史悠久,是一個文化豐富,底蘊深厚的古老城市。據史記載:清鎮縣地,古為牂牁、夜郎境,唐宋時屬蠻州清州地。下面,我從「風味小吃」和「民族風情」兩方面淺談家鄉清鎮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鎮風味小吃
(1)劉姨媽黃粑
劉姨媽黃粑是清鎮市的著名商標,也是上百年的歷史的著名小吃,黃粑又名黃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黃豆、白糖等原料。從20xx年開始,劉姨媽食品廠對傳統產品進行了創新改進,在保持黃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時加入五仁、糯玉米、鮮肉等,於是有了現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蕎、八珍、鮮肉、熏肉、黑糯米、竹葉粑等來個品種。
說到黃粑的起源,還有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三國時期,貴州被稱作夜郎。據說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征戰孟獲,在夜郎國與黔國洞主作戰。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一聽,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餘里。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麼辦呢?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命
火頭軍士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三下兩下便吃了個精光,當地百姓也仿此手法製作,世世代代延續下來,貴州便又多了這么一道風味小吃———黃粑。
(2)羊肉粉
這里主要是指當地回民的吃法,流傳開來,以清湯羊肉粉為主,不放一點辣椒,味道鮮美無比,但是用於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個小小的紅辣椒,就受不了,而當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隊吃羊肉粉的清鎮人以學生為主。
(3)三角花園小吃一條街
清鎮市區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園廣場卻熱鬧非凡,小吃檔口一直擺到路中間,有各式燒雞,烤肉、絡鍋土豆、湯園、冰粉冰漿,一直要吃到零晨4點,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風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場):每年的正月初八或農歷四月初八,清鎮各個支系的苗族同胞們都會成千上萬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著蘆笙、踩著舞步、載歌載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還有地戲表演、少男少女對歌等,是一個民族大聯歡的節日。
(2)布依族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布依族同胞會身著節日的盛裝,大家紛紛聚在一起,以對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風情風貌。同時,布依族姑娘會唱起優美動聽的《敬酒歌》,請您品嘗她們親手釀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節:清鎮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干竹等火把,遊行村寨、田間,以壩子作為節日活動場所,堆砌寶塔形火炬,選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間,點燃後,全民歌舞,通宵達旦。節日期間,殺豬宰羊祭諸神。
(4)仡佬族吃新節:「吃新節」是仡佬族最講究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歷七月的龍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將收割時,摘取谷穗,回家炒干,去殼成米,將新米煮成飯,一是為祭奠祖先,二是為供奉穀神。每逢節日還邀請地戲班子演唱地戲,歡送祖宗神靈和五穀之神。
題目:體驗民間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系部名稱:中文系專業:漢語言文學年級:大二班級:漢語言《1》姓名:xxx
實踐單位:周口淮陽鄉村
實踐時間: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實踐目的: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生活的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在農村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個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對農村的了解進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對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幫助下,了解了我們那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習俗。我又和朋友調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然後對節日進行了記錄。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周口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農村的過年習俗其實和城市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我們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里外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春節的准備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裡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 「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農村還有一些地方喜歡把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我們那裡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水果等,這些不僅是我們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我們那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守歲與「年夜飯」
我們那裡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過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
一、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們那個地方,要起的很早。起來之後要放鞭炮,燒香,吃飯,拜年。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況下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要給老人磕頭的。然後大人准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上午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串親戚
從初二開始大家都要走親串友了。初二我們有外甥要去給舅舅拜年,在我們那裡舅舅說話是比較有權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給舅舅拜年。在初三閨女回娘家,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帶很多東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餃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吃面片,是為了補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財神爺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來的比較早,因為正月初六是搶財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為了今年生意興隆,多掙點錢。
正月初九是老天爺的生日
在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視。起來洗刷完之後要燒香,祈福希望老天爺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從初九一直到元宵佳節。大家似乎沒有什麼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親戚。元宵佳節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里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還有在元宵節大家都喜歡放煙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著團團圓圓。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採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裡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裡給家裡灶台,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但是呢!現在生活都在變化好多風俗都已經被遺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大人才能記得。
實踐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們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我們的過年的風俗文化在慢慢的發生著變化。一些細微的變化使我們的春節文化,慢慢越來越淡。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觀的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我們要具體分析。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而我們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㈡ 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
關於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
當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時,我們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並且最終的調查結果會寫在調查報告中。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調查目的:此次調查主要是將我的家鄉安福縣的飲食文化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組同學對我的家鄉的飲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調查對象:安福縣部分村落
調查方法: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縣史,是江西省18個文明古縣之一,歷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保存較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節、火把節、燒塔等數十種民俗活動。
表嫂茶
在元宵節後到春播之前,安福會以自然村為主,每天一戶,輪流進行「表嫂茶」習俗表演。「表嫂茶」,俗稱「請茶碗」,是安福縣境內農村已婚婦女們之間流行的一種獨特茶俗,氣氛熱烈,特色鮮明。它分布於安福的南鄉片和西鄉片,而以南鄉洲湖鎮塘邊村最典型。請茶時,請茶主婦要用黃條蘿卜、甜姜、黃豆等茶點熱情款待。喝茶時,不講究規矩程式,大家無所不談,氣氛熱鬧祥和,平日里的各種嫌隙,都在暢談中化為烏有。待到茶興濃時,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會唱《採茶歌》、《三碗茶》等來助興。
吃新節
至每年早稻收獲之前,安福將會舉行「吃新節」盛宴。安福吃新節是安福縣68個鄉村盛行的一種地方性傳統民俗節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島。人們困在島上,一天,一隻大花狗泅上了孤島,從尾巴上抖落數十粒稻種,救了人們的大難。故此,豐收的稻穗便像彎彎的狗尾。後來每年早稻收獲之前,人們便舉行盛宴,讓大花狗嘗新,以表謝意。另一種傳說武功山有隻「白霧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霧,把農民即將收割的稻穀毀掉。後來,「五穀神」將「白霧精」打敗,救了農民,人們在新谷登場前舉行宴會,請五穀神嘗新,以致謝忱。
節日的內容主要是祭祀五穀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諸神菩薩。形式有敬齋、耍龍燈、游壠、打火把、唱山歌等。節日主要是為了慶賀豐收,並祈禱神靈,祝願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也是為了聯絡親朋好友、愉悅心身,促進社會和諧。吃新節群眾參與面廣,場面喜慶熱烈,規模宏大,其隆重程度,勝過端午,超過中秋,僅次於春節。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古老的山村一片歡樂,以迎接垇雲火把節的到來。垇雲火把節歷史悠久,僅在安福縣彭坊鄉垇雲村就歷經9代約170餘年。當日,家家戶戶備好祭品,製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親朋好友來山裡。他們白天在自家田裡祭拜山神、土地,並點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蟲;晚飯後,全村男女老小敲鑼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靈,祈求神靈驅魔消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期間,他們還打著火把游壠,圍著篝火唱山歌。
燒塔
待至中秋佳節之日,安福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日子興旺、歡慶中秋佳節,又將開展「燒塔」民俗活動。安福縣是「吉安中秋燒塔」習俗保存最好的地區。境內南部陳山河流域的六個鄉鎮尤為盛行,而以金田鄉柘溪村最為典型。「安福中秋燒塔」習俗主要內容有壘塔、燒塔、封塔三部分,燒塔過程伴有祭月、對唱山歌、小調、舞龍燈、舉龍鳳旗、撐宮燈等活動,特色鮮明。
結束語
這種種民俗文化旅遊風採的展示,帶動了安福鄉村旅遊發展,也使安福越來越受遊客的青睞。民俗文化不僅代表了農民生活中的喜悅的凝結,也展現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之間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鄉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一、 調查背景
現在年輕的一代對當地的民俗民風關注的越來越少,因而對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導致一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漸漸沒落。在這個背景下,我做了當地一份問卷調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風。
二、 時間
20xx年2月10號—20xx年2月16號
三、過程
① 問卷調查個人情況
我調查的主體人群為16—20歲的年輕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數幾分為小學生。
② 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他們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團圓等,這些節日都由來已久,文化底蘊豐厚,值得的我們了解。除此包括24節氣也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銘記與探究。
③ 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傳統節日有助於我們了解傳承中國文化,但我們不能把過節的形式僵化了,我們不能固守一些相對保守落後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著時代發展結合一些地方特色進行活動。
④ 實踐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風調查選擇在我老家黑田鋪進行,總體來說收獲較大,了解了些平時不知道的風俗及其來歷,同時也給了我一次與老人們交流的`經歷。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不識字,我就把題目給他們念一遍,解釋清楚,然後將他們說的一些風俗記錄下來,總體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四、如何保護傳統節日
保護傳統民俗的首要工作時進行記錄傳承,我們需要把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節日記錄下來,傳承下去。單純的記錄更多的只是原始的,傳承才是更大意義的保護。首先對其進行現代化認定,即對其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的認定,以這為基礎對傳統節日的一些形式篩選,認定那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化價值,然後推動文化保護法,建立相應的文化博物館交流各地民風民俗。從小學開始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培養學生民俗文化素養與興趣,同時開展各類民俗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大家更多的接觸與了解。
一、調查時間: 寒假期間
二、調查對象 : 家鄉人民主要是村裡人
三、調查方式:
采訪式調查,查資料,親身實踐
一、調查目的
1、圍繞風俗習慣、民間建築、方言土語等主題,指導學生通過網上調查、社會考察、采訪等方式和收集相關資料等方式了解家鄉傳統文化。
2、引導學生通過對身邊傳統文化的調查了解家鄉的傳統文化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特色,並在活動中受到
3、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活動成果,互相學習,增強彼此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二、調查內容
1、風俗習慣
下面是有關春節時候的習俗,雖說小打小鬧,但也是地方的風俗吧。大年初二上午,各村民在村領導的帶領下,打開祠堂的大門,把裡面供奉的觀音壽星公公等神仙抬出來,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裡輩分較大的前輩們將其擦洗干凈,再給他們一番仔細裝幀。神門便被打扮的光彩奪目。隨著他們便在鞭炮嗩吶聲中被請入到專制的木架上,將木架放入一頂裝飾的十分漂亮的木轎里,由村裡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抬圍繞遊走。後面通常跟著浩浩盪盪的觀看隊伍,尤其是孩子們喜歡跟隨木轎追打嬉戲,場面甚為熱鬧!木轎過處,人皆歡喜!當然你還可以請他們到你家停放一會兒,但你必須不停地放鞭炮,還得包紅包,圖的一個吉利。這些財務便充當村費 ,供以後一些農節開支,為各種村裡活動提供保障。
農事安排在農村很講究的。我們村要過農歷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勞作。發試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時,各家各戶先要開秧門,下田栽禾苗時秧不夠。不能互相用手遞秧,栽不贏後面的人拋在田中間叫吃田螺。我們這有種特產紅桔,紅桔產區採摘紅桔時,摘桔人不能喝酒,還得剪指甲,並要用木製馬梯來摘。
我們還有飲茶風俗,以擂茶最為顯著。擂茶是我們新干一枝獨秀的奇葩。過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現在已被新干大多數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譚丘。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我一根半米長的擂棍將茶搗碎,邊擂邊不斷的給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也可以。直到缽中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同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葯用。
除此以外,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新干蓮花落又稱為落離蓮或者搖錢樹,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內容多為勸世人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效。
2、方言土語
下面是一些吉普方言,也就是我們吉安人說的話。我們肉不說肉,說妞。玩不說玩,說些。吃不說吃,說掐。掐不說掐,說撅。說不說說,說挖。掰不說掰,說缺(第四聲)。丟臉不說丟臉,說跌股。喜歡不說喜歡,說做新。很棒不說很棒,說接棍。倔強不說倔強,說熬咧。閑聊不說閑聊,說唆泡。算了不說算了,說脫卵。要命不說要命,說休命。聊天不說聊天,說缺牙膏。騙人不說騙人,說打啞哇。完蛋不說完蛋,說切里貨。開小差不說開小差,說過陰。倒霉不說倒霉,說草捏(造孽)。做什麼不說做什麼,說組咋過。惡心不說惡心,說膩(第一聲)卻。很不說很,說幾哦。你做夢不說你做夢,說你想粉吃。瘋瘋癲癲不說瘋瘋癲癲,說懂懂黨黨。亂七八糟不說亂七八糟,說哈死巴人。你騙人不說你騙人,說你奉鬼嘖閻王。傻了吧唧不說傻了吧唧,說神頭得腦。 顧左右而言他不說顧左右而言他,說嘖七嘖八。欺負不說欺負,說掐色。 、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臟不說臟,說瓜啦煩不說煩,說切; 臟不說臟,說瓜啦煩不說煩,說自說暢銷不說暢銷,說跑火!說好不說好,說掐尬說舒服不說舒服,說撒火
3、民間建築
新干寶塔山七級狀元塔位於105國道旁,是為了紀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諱,敢疏小人,為當朝做出了豐功偉績。也是為了激勵廣大新干學子端正態度,積極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學知識為國家做貢獻。青銅文化公園和大洋洲青銅博物館都展示了商朝時候的文物。極大地深化和推動了江西對殷商文明的認識與研究,還有利於考古工作的進行。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關於風俗習慣結果的調查分析 通過上網查資料、向父母請教等方法了解了家鄉的傳統節日,以及相關的文化習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2、關於方言土語結果的調查分析 通過平日收集的一些較為典型的家鄉話,了解到我們家鄉方言的獨具特色,吉普話也可以說是贛方言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講家鄉方言。因此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若干年後,地方方言可能就會消失。
3、關於民居建築結果的調查分析 在活動中,我們參觀的建築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家鄉的建築特色,而且了解到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們也發現這里的文物急需要保護,希望我們的政府和群眾積極加以保護。
四、體會總結
這次關於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活動可以加強我們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加深學生與社會的了解,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接受更多的鍛煉。並更深的了解了家鄉傳統文化且對我們學生也優秀教育指導作用,希望廣大學子積極行動真正領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㈢ 民俗研究過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1.田野作業法,又叫直接觀察法。因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是廣大群眾的生活、文化現象,而這些一向是很少被記錄的,並且,隨著社會情勢的發展,它不免或多或少的變化著。為了得到鮮活的、豐富的科學資料,就必須進行實地調查、採集工作。這種工作收獲的結果,就是民俗科學的建築基礎。田野作業法,是民俗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
2.歷史研究法,又叫歷史考證法。民俗學既是一門現在之學,也是一門歷史之學。民俗學對任何一種民俗事象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它的歷史過程的考察。所謂歷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縱的歷史聯系。歷史研究法,是許多學者早就採用了的。在民族學研究中,學者們經常採用歷史文化殘余分析方法。所謂歷史文化殘余,是指現代各民族中還以某種變形的形式保留的許多文化現象。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現象的分析研究,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十九世紀的許多學派,如神話學派、儀式學派和進化人類學派等,曾用比較語言學、比較宗教學、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民俗現象,而且大都把民俗作為文化「遺留」物來對待。十九世紀晚期,芬蘭歷史地理學派及其方法形成,這時民俗學(主要是民間文學)才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民間文學是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對整個民俗學的研究也是適用的。任何一類民俗事象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都表現為一定的歷史過程,許多民俗學事象不僅現在仍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歷史文獻中早有記載,藉助古籍文獻資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態和它以後的發展和今天的傳承。
3.比較研究法。這是各種科學,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可以採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對於民俗學,似乎更特殊地需要它。
比較研究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五四」運動之後,隨著我國民俗學研究的開展從國外介紹進來,而且首先運用在我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神話學的研究,民間故事的研究和歌謠研究等。近幾年來隨著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入,比較研究法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所謂民俗學的比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學研究中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民俗事象拿來作比較,從而找出各類民俗事象之間的縱的和橫的聯系,探討某一民族民俗產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的方法。由此看來,比較研究法便可分為兩種: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歷史比較法,是對歷史上有關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歷史聯系和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變異和原因。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徵、分布及文化史方面被廣泛採用。這種比較研究法常常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比如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有時也可能是某一具體的民俗事象。類型比較法是將歷史上沒有關聯的民俗事象,作橫向的排列比較,探討它們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這種方法重點在橫向比較,所以它常常將眾多的民俗事象進行分類比較,以探討同一類民俗事象的傳播和變化幅度。在民俗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孤立地看,某一民俗事象並不見得有什麼特點,也似乎和別一地區的民俗沒有什麼聯系,但是如果將不同地區的同一類民俗在一起作比較,不僅特點很快明顯起來,而且這一類民俗互相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也十分清楚,即使是沒有聯系,我們也很容易找出這一民俗產生和流傳的原因來。民俗學和民間文學中「中心起源說」和「心理共同說」就是這樣得出的。
除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之外,有時學者們還採用深度的區域比較法,控制比較法和交叉比較法。區域比較法,是為了使比較深入而採用的方法。它將比較的范圍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由此出發將這一區域的特殊民俗事象加以比較,區別類型,然後再和民俗學總的分類發生聯系,進行比較。所謂控制比較法,是指研究者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構成,然後再去了解這一民俗的全部內容和形成過程(歷史)。這樣對某一民俗的結構和歷史的前後關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顧到。交叉比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圍內,從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中,抽出某一部分,作統計分析,由此說明某一類民俗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演變和發展的規律。
㈣ 家鄉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的變化調查的訪談提綱怎麼寫
方法如下:
1、明確訪談目的,如了解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家鄉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2、訪談的方式,線上訪問還是面對面交流。
3、訪談的對象,如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在校學生,公園大爺大媽。
4、問題
您是什麼行業,專業,現在幹啥的家裡幾口人?
您在這個城市縣鄉生活了多久?
是什麼原因使你來到這里?
剛來的時候怎麼安身下來?
那時候這里是什麼樣的?
5、過去現在對比。步驟,安排地點人物,如何記錄總結。
關於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調查報告
一、調查者(即小編):只小編一人。
二、摘要:利用寒假在周邊進行一次關於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的調查,從中看出現代人們在對待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問題。
三、目錄:
1、調查對象
2、調查背景
3、調查步驟
4、調查辦法
5、調查內容(提煉)
6、調查分析
7、調查結論
8、建議
9、結語
四、內容
1、調查對象:調查的對象大部分是女性,年齡大部分是在二十歲以下的中學生,少部分是36-50歲的中年婦女。
2、調查背景:由於現實條件限制,本次調查本人並沒有採用訪談,而是通過網上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此次調查。
3、調查步驟:編寫調查問卷通過互聯網發放調查問卷最後收集調查問卷提煉主要信息並進行反思。
4、調查辦法:調查問卷。
5、調查內容(提煉):通過六道多選題了解到,大部分調查對象是十分了解潮汕文化習俗,比如潮汕民俗、潮汕民間藝術、潮汕方言、潮汕音樂與潮劇和潮汕飲食文化,少部分了解了潮汕民居和潮汕工藝美術,只有一人知道並了解潮汕僑批文化。
關於潮汕文化風俗傳承方面大概有80%的調查對象覺得現在的人們在此方面的表現還行,大概有20%的調查對象覺得良好。有人認為,潮汕文化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文化旅遊信息傳播缺乏有效整合;太過於古板,不懂得靈活變通。
在對待自己的文化方面,有人留言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應該繼續發揚傳承。
㈤ 民俗調查報告
民俗調查報告範文
引導語: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民俗的傳統,下面是我收集的民俗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參考。
一、實踐目的:
為了了解家鄉文化,感受精彩紛呈的民族風情,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並增強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特利用假期時間對遼寧部分地區的風俗民情進行調查。
二、實踐內容:
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同學,采訪長輩等方式,利用圖書館和網路查詢,電話查詢等調查手段來獲悉遼寧各地民俗加深對民俗的認識,了解其各地民俗文化。
三、實踐成果介紹:
(1)遼寧省簡介: 遼寧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遼寧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從燕國置遼東、遼西郡開始,遼寧的建置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
遼寧省省會沈陽,轄14個地級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沈陽、大連),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黃海、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也是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
遼寧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是全國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國近代開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 2013年
8月31日在遼寧召開了全國第十二屆運動會,吉祥物為斑海豹“寧寧”。
遼寧共有14個城市,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部分城市的風土人情。
(2)錦州:
錦州是我的故鄉,地區處遼西走廊,是關內外重要通道,也是漢、滿、回、蒙古、錫伯、朝鮮等二十幾個民族雜居的地方。各民族都具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千百年來彼此互相影響,使得錦州地區民間文藝活動百態千姿,久盛不衰。諸如遼西高蹺、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錦州滿族刺綉、義縣社火、黑山二人轉、遼西木偶戲、黑山皮影戲、陳派評書等。
(3)沈陽:
沈陽是省會城市,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蘊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在漫長的歷史中,沈陽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燦爛豐富的民間文化,繪畫方面有羽毛畫、五穀畫、手撕畫等;戲曲曲藝方面有關氏皮影、沈陽秧歌、沈陽京劇(唐派)、傳統二人轉藝術、新民傳統二人轉、沈陽評劇、沈陽東北大鼓等;民間工藝方面有馬家燒麥製作技藝、面人湯技藝、慧英發綉、傳統書畫裝裱、指畫絕活、火炕上剪紙、初春枝剪紙、東北古建築傳統彩畫、地仗(油飾)技藝 、皮具製作工藝等。
沈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由多民族組成的聚居區。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是滿族、朝鮮族、回族、
錫伯族和蒙古族,所以,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族的民間文化便成為沈陽民間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如滿族的剪紙藝術、滿族的香荷包、滿族的莽式舞、滿族慶隆舞、韃子秧歌、說唱藝術-滿族八角鼓、薩滿歌等,此外還有滿族的婚嫁習俗、服飾習俗等等,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朝陽:
朝陽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有滿族、蒙古族、回族等30多個民族,是遼寧歷史上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朝陽地區先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各種神話、歌謠、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皮影、剪紙、繪畫、刺綉、雕刻等藝術和技術及各種禮儀、節日、民族體育活動等。
喀左東蒙民間文學、凌源皮影,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寶”級保護對象。建平縣(剪紙)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藝術之鄉”;傳統民間音樂“建平十王會”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平剪紙”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建平十王會有著傳統民間音樂的“活化石”之稱,以其傳統的十番樂的演奏形式和它所保留傳承下來的古老樂器及大量的曲譜。此外,還有朝陽刺綉、朝陽絨綉、手工編織 、紫砂製品、木版年畫、麻花布、 二人轉、地秧歌、皮影戲等民間藝術,已成為一種旅遊新景觀。
(5)葫蘆島:
葫蘆島有漢、滿、蒙古、朝鮮等40多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匯集了葫蘆島各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如滿族大秧歌、遼西大鼓、霸王鞭、太平鼓、連山皮影戲、建昌鼓樂、遼西燈會秧歌等使中外遊客大飽眼福,連山手撕畫、龍港烙畫、龍港木刻畫、龍港剪紙等手工技藝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6)阜新:
阜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民俗事項。從新時器早期就有查海人生活在阜新,被稱為“中華第一村”。查海遺址出土的青銅短劍、石鐮、石鋤、石紡輪等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居民在此從事游牧、狩獵和原始農業、手工業生產;民間蒙民篤信喇嘛教,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蓋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動;與此相呼應的還有海棠山、千佛山的摩崖造像。豐富的歷史文化,必然影響到民眾的日常生活形態,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如飲食文化中的“喇嘛燉肉”、“喇嘛羔”、“蒙古餡餅”,服飾文化習俗有蒙古男袍、女綉袍、馬甲等;寺院經典舞蹈有查瑪舞;還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達慕”盛會等。民間工藝習俗有繪畫、剪紙、風箏。文體游藝習俗有“跑黃河”、驢皮影、大秧歌等等。
(7)盤錦:
盤錦擁有獨特的自然秉賦和豐厚的歷史積淀。鶴鄉人民的實踐史使盤錦初步形成了以石油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濕地文化、稻
作文化、蟹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地域文化。
盤錦的古漁雁民間故事以惟一能展示我國古代海洋文明的口頭文學而入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還有上口子高蹺秧歌(民間舞蹈類、國家級);民間香蠟製作技藝(傳統手工藝類、省級);大荒皮影戲(民間傳統戲劇類);小亮溝葦編製作技藝(傳統手工藝類);榮興朝鮮族鄉"農樂舞"(民間舞蹈類);田莊台鎮龍舞(民間舞蹈類)等多項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8)鐵嶺:
鐵嶺歷史悠久,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區,境內有漢、滿、朝鮮、蒙古、回、錫伯等31個民族,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聞名遐邇的東北二人轉,這種特別的曲藝形式有說有唱、載歌載舞、生動活潑,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地方特色;白旗寨秧歌是滿族先人在自身歌舞形式的基礎上,融合了漢族秧歌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滿族的秧歌,顯示出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才華;指頭畫這種奇特的畫技,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朝鮮族的農樂舞、長鼓舞和頂水舞等生動熱情的舞蹈表現了儒雅重禮的朝鮮族人民豐富多樣的生活習俗。
四、實踐感悟:
這次社會調查實踐,使我了解到了家鄉濃厚的文化底蘊,讓我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意識到現代化的物質生活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中華文明不能斷送,她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永遠地傳承下去。
一、調查背景
現在年輕的一代對當地的民俗民風關注的越來越少,因而對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導致一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漸漸沒落。在這個背景下,我做了當地一份問卷調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風。
二、時間
2014年2月10號2014年2月16號
三、過程
① 問卷調查個人情況
我調查的主體人群為1620歲的年輕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數幾分為小學生。
② 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他們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團圓等,這些節日都由來已久,文化底蘊豐厚,值得的我們了解。除此包括24節氣也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銘記與探究。
③ 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傳統節日有助於我們了解傳承中國文化,但我們不能把過節的形式僵化了,我們不能固守一些相對保守落後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著時代發展結合一些地方特色進行活動。
④ 實踐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風調查選擇在我老家黑田鋪進行,總體來說收獲較大,了解了些平時不知道的風俗及其來歷,同時也給了我一次與老人們交流的經歷。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不識字,我就把題目給他們念一遍,解釋清楚,然後將他們說的一些風俗記錄下來,總體如下:
(1)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2)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3)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4)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5)八月十五中秋節。
(6)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7)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四、如何保護傳統節日
(1)保護傳統民俗的首要工作時進行記錄傳承,我們需要把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節日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2)單純的記錄更多的只是原始的,傳承才是更大意義的保護。首先對其進行現代化認定,即對其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的認定,以這為基礎對傳統節日的一些形式篩選,認定那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化價值,然後推動文化保護法,建立相應的文化博物館交流各地民風民俗。
(3)從小學開始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培養學生民俗文化素養與興趣,同時開展各類民俗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大家更多的接觸與了解。
;㈥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中國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洩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准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