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

如何理解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19 11:36:19

㈠ 結合唯物辯證法中矛盾的含義,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現代文化是相對於傳統文化而言的,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現代文化主要是由傳統社會向經濟富裕、政治穩定、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過渡中形成的文化,由於種種原因,傳統文化至今仍然沒有完成向現代意識形態的全面轉型,而任何社會的轉型都將伴隨著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意識形態的轉型。

(1)如何理解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非遺保護的源頭活水在基層和民眾,鮮活經驗和創新智慧潛藏於社區街巷,關鍵是怎樣發掘民眾的潛力,怎樣調動普通人參與非遺保護的熱情。民間的力量不會小於政府的力量,這一理念既體現聯合國公約要求,也是中國非遺傳承保護實踐的重要經驗。

讓非遺面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未來10年,非遺工作的重心將放在深化對非遺項目規律性的探討和實踐上,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繼續擔起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㈡ 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歷史發展的兩個環節,既相互銜接又相互矛盾,應理智地把握其區別和銜接。傳統文化是昨天文化創造活動的積淀,是能影響後人的文化成果。現代文化則是當前歷史進程的目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必然的聯系。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根,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現代化,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只能批判繼承,並應首先立足於弘揚,使現代化與傳統更好地銜接、結合。

㈢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

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

1、中國正在進行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方面推動著文化的進步,一方面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2、作為現代化進程的文化背景,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立在弘揚個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現代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相背離,並以其特有的負面效應阻擋著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社會發展中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並與其構成種種沖突。

3、現代文化對現代化建設起促進作用。在我國,現代文化要合乎中國人心理,反映時代精華,揚棄傳統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之優秀,在各種文化因素的沖突與融合中,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文化。

4、所以,現代文化的創建必須解決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等問題。

5、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並存,唯一的科學態度是繼承其精華排除其糟粕,可稱之「吐故納精」,既不能一概肯定,搞民族文化保守主義,又不可一概否定,搞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

6、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有「血緣」關系。任何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生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

7、這種文化伴隨著本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當一種新制度產生時,既會對舊文化中一些不相適應的部分進行批判和排除,又會使其精華得到遺留,經過「改造」使其升華,適應新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需要。

(3)如何理解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㈣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

特點:(1)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要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2)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㈤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新文化

我認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存在著三層關聯,這三層關聯分別是繼承與發展,批評與遺棄,否定和肯定。

1
繼承與發展
在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展開論述的時候,第1個就是傳統文化在歷史和現今當中的作用如何真正的有效的去把傳統文化,在現今的時代擁有的活力展現出來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急切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通過傳統的內涵來表達出現今時代的話語,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現今的時代只有通過繼承傳統文化當中所最為核心,最為內涵的東西與現今的科技發展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結合起來,塑造一種,更有利於現今人們去更好的生活的方式。

這種方式,最直接的表現成我們所追求的中國夢,中國夢不僅僅只是個人的夢,而應該是一個民族的理想和未來的願景,而這個願景當中所深層蘊含的是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的無畏的精神和勤勞肯乾的精神等等的綜合。

2
批評與遺棄
在傳統文化當中也有許多的問題存在這些問題,包括對女性地位的歧視,還有對於三從四德等各式各樣的,更為落後的內容的重視。通過摒棄這些,不適合現今時代的,主旋律的內容讓傳統文化更為純粹,並且更為深刻的表現出來,這也是我們的一個任務,也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當中的關聯性最為直接的表現。

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的將這兩者直觀的聯系起來,與邏輯和觀念當中達成一致,去在實踐當中作為向方法論原則來踐行。

3
否定和肯定
在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作出評價的時候,並不能直接的對傳統文化否定,而對現代文明肯定也不能一味的說傳統文化的好處,而摒棄現代文化的發展這兩者,不僅僅是所處時代的反應,也是人類智慧的反映,在不同的時代,不僅僅只注重於對過去的繼承也要注重於對現今的創造。

只有將兩者不同於之前的肯定與否定而是吃一個中道的態度,並且以一種改造的方式來對待,才能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

4
總結
繼承與發展,批評和遺棄,肯定與否定三種層次的,關聯性的闡釋,對於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的關系,我們具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進一步就是在生活和實踐當中,去踐行這種對他們的認識。

㈥ 為什麼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差異這么大

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是我國自擁有文化以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精神思想,是各民族文化的匯總,而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導致現代文化跟傳統文化的差異非常大。最顯而易見的一個變化就是互聯網的誕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三、弘揚文化

雖然現代文化是根據我國國情而萌芽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傳統文化。我國傳承幾千年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不容忽視的一面。所以面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一個跟現代文化相結合的美好時代。

㈦ 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關系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

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由於孕育傳統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展的個性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獨成一系,以其獨特風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

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和發展其精華,這種「血脈」和「精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構成現代文化的主體。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傳統文化精華主要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崇尚人的價值,注重和諧穩定;道德價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觀整體思維,矛辨證分析;長盛不衰的傳統美德;和平友善,熱愛祖國。

三、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必須去除,才能更好發揚現代文化。

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四、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首先是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

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其次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

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7)如何理解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加強文化引領的地位,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有效提升文化引領的質量,既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現代文化的機能、現實訴求和基本依據。一是現代文化是現代人的主導性生活方式。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不是用文化去引領文化,而是用現代文化去引領發展,用現代文化去引領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用現代文化力促新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二是科學的發展觀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發展應是共享性發展,增長當為包容性增長。三是現代化理論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很重要尺度。新疆人要以先進的文化和現代人格塑造,去創新發展理念,去打造新疆效率,去砥礪新疆精神,去追求新疆卓越。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益成果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核心內容。

㈧ 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1、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內蘊深厚、聚合力強、擴散性大的傳統型的文化模式,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歷史的沉積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相對穩定的特徵。文化描述主要側重於精神層面或者說觀念層面的文化。因此,所謂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指從中國歷史上沿襲和保存下來的,具有一定特點的思想意識、信仰、道德、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與社會心態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分析,要把握這樣幾個尺度:①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也就是說,它是歷史形成的、與一定歷史社會(主要指封建社會)相聯系、有其特定歷史階段標志的傳統型的文化。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具有包容性。由於文化具有民族性、傳遞性(繼承性)、階段性和滯後性的基本特徵,因此,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又是一個統一的。互相聯系的流動過程。③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總結實際是基於對其他文化模式比較後的結果(這里主要以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歐美文化模式為基本參照模式)。④特點的總結只能取其大要,難以周全。以主要特點為綱,次生(派生)特點為目;以類相從,辯證分析-既避免一味贊美的理想化,也不可採取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⑤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是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兼及法、墨、陰陽之學。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及其派生性特徵:
1) 思維方式上的中庸之道。我們常說在思維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活方式上,中國人主中庸,西方人主競爭;中國人取相對,西方人取絕對;中國人講含蓄,西方人講直率;中國人主靜,西方人主動;這主要是由思維模式的差異所造成的。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和制約。由孔子提出並在中國封建社會為整個社會所接受的中庸思想強調,於己、於人、於家、於國、於事、於物都要取一種執中和適度的態度,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傳統中國,中庸思想基於一種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它滲透於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乃至中國人的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上,其表現形式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中庸思想的派生性特點有三方面:一是調和折中的處世方法;二是溫良和順,忍耐性強的人格特徵;三是重安定,忌變革的社會心態。中庸之道的從正面效應講:①有辯證看問題的思想因素。②主張和平,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③剛柔相濟,有理有節的處世之道。④和諧的人際關系。⑤行為有致,社會有序。從負面效應看:①調和矛盾,強求平衡,不利於社會的改革、創新,不利於個性的張揚。②容易形成因循守舊,恪守傳統,缺乏良性競爭意識,不敢為天下先的社會心態以及個人的惰性心理及抗爭意識的缺乏。
2) 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結構。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的社會,中國社會卻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宗法制或家族式文化。中國傳統社會的制度支柱就是宗法制度以及由宗法制延續變化的封建家族制度。中國傳統社會在結構體繫上是「家國一體」,這種結構的基本構架是:家庭-家族-宗族-社會(國家)。家族(或宗族)是社會關系的基本單位,國家的治理機社會各種關系的處理實際是家族關系和家族原則的外延。家與國的對應關系可以用「三綱五常」來概括。這種家族本位的文化派生出一系列特點;①崇宗敬祖的濃厚的祖先崇拜意識。②尊老重孝,由孝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會意識和政治意識。③家長意識和君主意識相結合的權威意識濃厚。④社會關系的取向主要依據血緣關系及由血緣關系外延的地緣關系,由親情關繫到地緣關繫到政治關系,社會網路關系往往通過這種多重的人情關系來構建。⑤重群體,輕個體。強調個體在群體中的義務和責任,忽略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
3) 倫理至上的觀念文化與價值取向。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體現著一種泛道德主義的人文特點。這種傳統倫理講求的是在個人修養基礎上處理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的准則與行為規范,這種准則在理論規范上可用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九個字來概括;行為規范則主要通過禮法或禮制來約束。這種倫理至上的文化特徵的派生特點是:①它與宗法制度、專制政治相結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級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過禮制來規范社會行為,形成重禮制、重人治、輕法治的社會格局。③群體本位主義,強調群體的認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會習俗與社會心態。⑤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但這種道德的養成是為了群體的和諧與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義輕利與重道輕器的價值取向。⑦儒學(經學)獨尊並成為官學。這是倫理至上的一種外化。⑧以人為本和人道主義傾向(孔子的仁學、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愛、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
4) 重實際求穩定的農耕文化心態。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務實、求穩是中國人的一種普遍心態。其派生特點是:①重經驗、重感性認識;輕科技,不追求精密嚴謹的思辨體系。②安土重遷、安定自保與知足守成的社會心態。③重農輕商、崇本抑末的價值觀念。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思想。
5) 專制集權一貫制的權威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現。
中國自奴隸制時代就形成專制主義的政體,至封建社會而高度強化,由此形成君權至上的政治觀念和社會意識。農耕經濟、儒法學說、宗法制度(家族制度)分別構成專制集權政治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其派生特點是:①民主精神的缺乏(有民本,無民治)。②官本位意識。③君權至上和君權、族權、神權三位一體。④苟且心理和奴性意識。
6) 宗教影響的弱化與泛神論性質的宗教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鬼神的關系問題上,中國人更突出並強調(現實)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文化是一種人本(以人為核心)文化而非神本文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宗教的態度是一種理性(「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實用(為現實政治服務)相結合。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其表現是:①政治上,神權從屬於皇權。②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不能取代儒學的官方正統地位而只能作為儒學的附庸和補充。③中國人的人生觀或者說生活信念是重現世而輕來世,宗教觀念相對淡泊。④佛、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雖然比較大,但遠不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在宗教信仰上,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質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種形式的宗教。這與中世紀基督教在歐洲獨斷及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世界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形成明顯對比。
2、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1) 現代化從理論上講就是一個社會文化的現代化(即經濟、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都可以納入廣義文化的范疇。)
2) 關系之一:對傳統文化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綜合創新。
批判的理由:現代化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文化的問題。即需要在社會結構、制度、思想、觀念乃至人的本身諸多方面由傳統社會轉型到現代社會。而傳統文化是與一定歷史社會和歷史階段相聯系的文化,必然帶有舊制度。舊觀念的種種特徵,不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現代化就無從談起。這就涉及到對「國粹主義」和「文化本位主義」的批判問題。
繼承的必由性與繼承的原則:從文化一般性特徵來說。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傳遞性,因此,對於有獨特文化特質的一國文化不是一個能不能夠繼承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繼承的問題。舍此則一國無根,所謂國民性則無從談起。這就涉及到一個對「全盤西化」的批判問題。但是,繼承不能是全盤繼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繼承上繼承,這是繼承的第一個原則;第二個原則是在批判繼承基礎上的綜合創新,綜合創新的方法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具體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質。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當代中國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質。③保留某些傳統的文化素質(如民族認同觀念、愛國主義意識、價值觀念的優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鑒部分等等)。④揚棄某些傳統的文化素質(如專制政治和價值觀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義、平均主義、重農輕商意識、人情觀念、地域觀念、重人治輕法治思想等等)。
3) 關系之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適應。
由文化的民族性和傳遞性看。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實際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問題。文化傳統可以造就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因此,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適應實際上就是要克服文化優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義,通過對外開放,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過程來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新文化。這對長期以來以文化悠久,有文化優越感的中國文化尤有必要。當然。適應的過程也是一個批判繼承與綜合創新的過程。

㈨ 我們該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關系

首先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發展到現在還依然不斷延續和變化的文化,都是有他的魅力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都有他們的長處。我們無法否定這些文化的魅力,從建築,文學到繪畫音樂以及服飾,舞蹈,飲食等等各個方面的文化,中西方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格,是可以得到融合的。

但是還是以音樂距離,西方的很多古典音樂,卻有著很強的兼容性。我們很多人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就是在優雅的音樂廳中以天鵝般的姿態,演奏著管弦樂器或者鋼琴等鍵盤樂器。但其實古典音樂離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近,一個廣告的配樂,或者一個電視節目的插入樂曲,都有可能是經過了改編的古典樂作品。所以中西文化合璧一定是可行的,但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個問題要六個文化藝術界的工作者來解決,同時也要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與如何理解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