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是什麼全文

文化是什麼全文

發布時間:2023-01-19 15:58:23

⑴ 企業文化是什麼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能夠長期推動企業發展壯大的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和組織機構的總和。

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准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企業內外部環境、企業經營行為、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的產品和形象等,其中體現企業價值觀的企業精神和經營理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不僅是觀念形態的東西,而且是物質形態的,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

(一)企業文化的由來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為震撼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疆域狹窄的東方島國,在短短二三十年內,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迅猛發展,一躍撤女工委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後來成為第二大工業國),這一事實使整個世界大為震驚。 於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管理學界掀起了一場日美管理比較的研究熱潮。學者認為,美國的管理注重「硬」的方面,強調理性管理;而日本管理不但重視「硬」的方面,更注重「軟」的方面:注重企業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企業全體職工所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念;注重強化職工對本企業的向心力和忠誠度;注重企業中的人際關系。學者們將這些「軟」的特點認為是一種企業的文化。1982年,以泰倫斯.狄爾和愛倫.肯尼迪撰寫的《企業文化》一書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面世,標志著企業文化研究的興起。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發打破了大鍋飯的企業制度,我國企業才真正開了從壟斷走向競爭的進程,「企業文化」才開始被我國的理論界與企業界所關注。1984年海爾公司的張瑞敏在企業虧損147萬元的情況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業理念先行,為中國企業界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注入了強心針。

(二)企業文化的內涵

下面從以下幾個角度闡釋企業文化的內涵:

1、企業文化從形式上看是屬於思想范疇的概念。

企業文化屬於人的思想范疇,是人的價值理念。這種價值理念和社會道德屬於同一種范疇的。我們提出治理社會,首先提出要依法治國,人們要遵守法律,但是完善的法律也是有失效的時候。法律失效了靠什麼約束?靠社會道德,所以既要依法治國,同時也要以德治國。管理企業也是一樣,首先依靠企業制度,但制度再完善也會有失效的時候,企業制度失效了靠什麼約束?靠文化約束。由此可見,企業文化是和社會道德一樣,都是一種內在價值理念。都是一種內在約束。即人們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約束,因而都是對外在約束的一種補充,只不過社會道德是對社會有作用,而企業文化是對企業有作用,它們發生作用的領域不同而已。所以從形式上看,企業文化是屬於思想范疇的概念。

正因為如此,所以企業文化是極為重要的。例如:財務制度失效了,但是一個人如果有不是我的錢就不拿的價值理念,那麼即使企業制度對他沒有了約束,他也不會拿不是他自己的錢。相反,如果一個人有著不拿白不拿的價值理念,那麼財務制度一旦失效,他就會去犯錯誤。

2、企業文化從內容上看是反映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在內容上:是對企業的現實運行過程的反映。具體講,就是企業的制度安排,以及企業的戰略選擇在人的價值理念上的反映。或者說,企業的所有的相關活動,都會反映到人的價值理念上,從而形成了企業文化。

由此可見,從內容上講,企業文化是與企業的活動有關的價值理念,而不是別的方面的價值理念,它是反映了企業現實運行過程的全部活動的價值理念,是企業制度安排和戰略選擇在人的價值理念上的反映。例如:一個企業如果在制度安排上要拉開人的收入差距,那麼這個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就應該有等級差別的理念;又例如,一個企業要在經營戰略上擴大自己的經營,那麼這個企業就要在企業文化上有誠信的理念,等等。

總之,企業文化在內容上看是反映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3、企業文化從性質上看是屬於附諸於實踐的價值理念。

價值理念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信奉和倡導的價值理念,一類就是必須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既屬於企業信奉和倡導的價值理念,又屬於必須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真正的約束員工的行為,是真正的在企業運行過程中起作用的價值理念。

因此,我們在談到企業文化的時候,就應該明白,它其實是已經對企業發生作用了。企業文化沒有付諸實踐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就是一紙空文。

4、企業文化從屬性上看是屬於企業性質的價值理念。

文化可以說是與物質相對應的范疇,因而文化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也就是說,對於價值理念來說,如果從其擁有的主體上劃分類別的話,可以分為自然人的價值理念,民族的價值理念,國家的價值理念,法人的價值理念和企業的價值理念,而企業文化則是屬於企業的價值理念,是企業的靈魂。

5、企業文化從作用上看是屬於規范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價值理念,是對企業真正發揮作用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對企業的行為以及員工行為起到非常好的規范作用。例如:企業文化中關於責、權、利對稱性管理理念,規范著員工的責權利關系;企業中的共享、共擔、理念、規范著企業與員工在風險承擔及利益享受上的相互關系。

總之,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理念。其核心要素是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念。

(三)企業文化的構成

綜合國內外各種定義和經驗,企業文化主要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理念層、制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根據分層,建立的四層同心圓模型如下:


理念層——也叫道德層,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層面,它明確了企業的指導理念、目的、願景和使命,包括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道德、企業價值觀念、企業口號、企業風貌等,是公司社會價值的主要體現。高尚的社會價值能夠獲得公司幾乎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認同,並對股東、公司高管、公司員工具有持久的激勵作用。如《企業文化》的作者迪爾和肯尼迪發現,在他們所調查過具有明確信念的公司中,2/3的公司不以利潤目標而以一些崇高的信念作為最高目標。

制度層——它明確了如何去實現企業的目標,主要包括企業領導體制、企業組織機構和企業管理制度三方面。具體來說包括企業的經營規模、運作方式、治理形式、人際關系、管理制度、激勵機制、利益分配等多方面內容。

行為層——它明確了企業成員實現目標的行動規范和要求,包括企業家行為、企業模範人物的行為、企業員工群體行為。

物質層——它明確了企業目標的外在表現,包括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企業環境和企業容貌、企業生產環境、技術設備的現代化與文明程度。

⑵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得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創造的文化。在近代人們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大討論,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過給中國文化取了一個名字就是國學。

文化的作用

文化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並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⑶ 《文化的解釋》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文化的解釋》((美)克利福德·格爾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49q5cpkl9qOHUeFawRRpAw

提取碼:pj5u

書名:文化的解釋

作者:(美)克利福德·格爾茨

譯者:韓莉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年11月1日

頁數:572 頁

內容簡介:

簡介:

格爾茨這本開拓性的著作,美國社會學協會1974年索羅金獎獲獎作品,有助於為整個一代人類學家界定其領域的終極目的。 ——《出版家周刊》

前 言

當一位人類學家在殷切的出版商的催促下,著手收集他的某些論文,以便對他自離開研究生院後十五年中的工作作一個回顧性的展示時,面臨著兩個困難的抉擇:收集哪些論文以及如何以誠實的態度來對待收集進來的論文。我們所有這些為社會科學雜志寫文章的人都有一本自己想像中的非書之書(nonbook),而越來越多的人也正在把它們出版出來。我們所有的人都設想過去自己寫的東西現在會寫得更好,而且准備好了要自己修改而決不讓編輯改動。想要從自己的行文中發現精巧的構思可能會同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發現一樣讓人失望;事後(post facto)編一個進去——「這就是我過去想要說的意思」——是一種強烈的誘惑。

面對第一個抉擇,我決定只收入那些與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顯關系的論文。事實上,這些論文的大多數不是理論探求而是經驗研究,因為當我離社會生活的直接體驗太遠時,我就會感到不舒服。但是所有的論文基本上都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實例,來提出一個獨特的——別人也許會認為是奇怪的觀點來闡明什麼是文化,它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應該如何恰當地研究它。雖然重新定義文化是我作為人類學家最持久的興趣,但是我也在經濟發展、社會組織、比較史學和文化生態學領域里做了一些拓展——為了避免離題太遠,本書就沒有反映這些關注。因而,我希望,這一組論文看起來就像是一篇通過一系列具體分析而得來的論文,不要僅僅是一種「爾後我寫道……」這樣的對有些漂泊的職業生涯的回顧。這本書要進行論證。

第二個抉擇不大容易處理。一般來說,我對發表過的文章採取一種stare decisis(維持原樣)的態度,即使僅僅是因為如果這些論文需要很大的修改,那就完全不應該重印它們,而應代之以能糾正錯誤的全新論文,也應這么做。況且,把改變了的觀點寫進早先的著作中來糾正自己的錯誤判斷,在我看來不太光明磊落。這樣做會模糊了選編自己的論文時首先想揭示的思想發展進程。

不過,即便如此,雖然爭論的實質不受嚴重影響,但要是對原文一字不改,傳達的就是過時的信息或因與現在已淡化的一系列事件聯系過於緊密而削弱了現在還有效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似乎還是有正當理由,回過頭去做一些校訂。

在後面選收的論文中,有兩處與我上面的考慮有關,因而我就對原來寫的東西做了些修改。第一處是第二編中的兩篇關於文化與生物進化的論文,原文給出的化石年代已被確切地替代了。這些年代,一般說是向前推了,這一變化基本上未觸動我的核心論證,我認為引入比較新的測算沒有壞處。在考古學已經發現四百萬或五百萬年前的化石後,再說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可以追溯至一百萬年前就沒有多少意思了。第二處與第四編第十章《整合式革命》有關,自這篇論文在本世紀六十年代寫作以來,新國家歷史的潮流——如果它應該這么稱呼的話——已使其中的一些內容讀起來很古怪。既然納賽爾已經去世,巴基斯坦已經分裂,奈及利亞已經非封建化,共產黨已從印度尼西亞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如果寫得彷彿這些事件沒有發生過似的,會給討論帶來不真實的感覺,而且即使現在不是尼赫魯而是尼赫魯的女兒在領導印度,馬來亞共和國已經擴大為馬來西亞聯邦,這個討論我認為還有意義的。因此我在這篇論文中做了兩類修改。第一,我變換了時態,引入了從句,添加了一兩處腳注等等,從而在使論文的正文讀起來不太像過去的十年沒有出現過一樣。但是我沒有為了增強論證而改變任何實質性的東西。第二,我給每一個歷史實例都增加了一段內容,概括自這篇論文寫作以來與之有關的發展——而且清楚地與實例正文分開,以此來明確指出,假如有任何事件發生,它的發展顯示出在這篇論文中以早先的事件為根據的討論仍然與剔除過時事件( Rip Van Winkle)的影響有關。除了一些印刷和語法上的小更正(以及為索引風格一致所做的修改),本書的其他內容基本上沒變。

不過,我增加了新的一章,即第一章,盡可能概括地表明我現在採取的立場。因為各章討論的觀點跨越十五個年頭,在引論性的第一章中討論某些事情的方式的確與出現在重印的某些其他章中的方式有些不同。我早先的一些關注——比如功能主義——現在在我的思想里已不太突出;而一些後來的關注——比如符號學——現在更突出了。但在我看來,這些論文中的思想走向是相對連貫的——它們的排列是按邏輯順序而非年月順序,而第一章代表的是一種努力,要更清楚、更系統地說明這一思想走向是什麼:總之,努力說出我一直在說的東西。

我刪掉了論文中原有的所有致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知道他們幫助過我,並且也知道給我的幫助有多麼大。我只能希望他們至今還知道我也知道這些幫助。而我不再忙亂地提及他們,代之以對三個出色的學術機構的真誠的感謝:哈佛大學社會關系系,我在那裡受過訓練;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我在那裡教了十年書;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我現在在那裡工作。在美國大學系統被抨擊為不合潮流或日益惡化的時刻,我只能說,它 一直是一份拯救我的禮物。

(克利福德·格爾茨 一九七三年於普林斯頓)

作者簡介:

克利福德·格爾茨(1926—),美國文化人類學家、修辭家、符號人類學和釋義人類學倡導者,普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其符號人類學認為,文化是「使用各種符號來表達的一套世代相傳的概念,人們憑借這些符號可以交流、延續並發展他們有關生活的知識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因而也是可以解釋的文本,而人類學家的任務就是對每一種文化的各種指導性符號進行解釋以達到能被理解的目的。格爾茨的文章側重修辭,富有特色,常以比喻例證以闡其說,很少出之以平鋪直敘。作為一位雄辯的理論家,格爾茨以其《文化的解釋》、《爪哇的宗教》、《地方性知識》等著述影響了人類學界內外的眾多學者,被譽為二十世紀一位「具原創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類學家,也是致力於復興文化象徵體系研究的知識運動的前沿人物」。

⑷ 什麼樣的文化是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無論怎樣一種歷史文化,它在發展過程中都積淀了以觀念和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內涵。所謂精神內涵,就是包括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內的精神性文化。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改造客觀與主觀世界的活動方式與結果,有觀念、物質和制度三種形態,其中都分別包含和凝聚著知識性文化,同時也凝聚和體現著程度不同的精神性文化的內容。由於精神性文化往往體現為佔主導地位的價值和思想,起著引導人、教化人、陶冶人和塑造人的作用,對經濟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與知識性文化相比較,它明顯處於更加重要的地位。精神性文化或精神內涵,它作為滲透在一個社會的觀念、物質和制度中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既是文化的本質與核心,也是文化中具有強烈能動作用的部分。歷史證明,精神內涵對經濟社會轉型與發展始終起著能動作用。首先,精神內涵可表徵並能動地影響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關於變革與發展的選擇。在全球化所影響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以及在適合的發展模式方面,都涉及到價值取向的選擇問題;而每個國家或地區也都是從自身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視野出發,以一定的方式和理念來進行選擇的。其次,精神內涵可反映並能動地導引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先進事物的自覺認識、積極把握和主動追求。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精神內涵,反映著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們的精神生活狀況,其中所包含的先進性內容,即精神內涵的優秀方面和精華部分,既是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文化的具體表徵,也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的追求所在。再次,精神內涵可體現並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化條件下推進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在全球化條件下,在敏銳把握發展趨勢和要求、實現全球化戰略和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體現著先進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始終是推動新發展、開創新局面的精神動力。

⑸ 文化在哪裡 文化是什麼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萊的小販乎里接過找回的零錢?如果他在會議、教室、電視屏幕的公領域里大談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在自己家的私領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裡的保姆和工人以禮相待嗎?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范,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麼樣?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提問者事後告訴我,他以為我會談音樂廳和美術館,以為我會拿出艱深的學術定義。我當然沒有,因為我實在覺得,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否則,我想我會慢條斯理地繼續說:胡蘭成描寫他所熟悉的鄉下人,儉朴的農家婦女也許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撿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即使是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也必先進屋裡去,將裙子換上,再出來和客人說話。穿裙或穿褲代表什麼符號因時代而變,但是認為「禮」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卻代代相傳。農婦身上顯現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蘊。什麼叫底蘊呢,不過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因為祖輩父輩層層傳遞,因為家家戶戶耳濡目染,一個不識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於焉形成,就是文化。希臘的山從大海拔起,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簡陋的農舍錯落在荊棘山路中,老農牽著大耳驢子自橄欖樹下走過。他的簡單的家,牆漆得雪白,牆角一株薔薇老根盤旋,開出一簇簇緋紅的花朵,映在白牆上。老農不見得知道亞里斯多德如何談論詩學和美學,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牆邊種下一株紅薔薇,顯然認為「美」是重要的,一種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環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過任何美術館,但他起居進退之間,無處不是「美」。在台灣南部鄉下,我曾經在一個廟前的荷花池畔坐下。為了不把裙子弄臟,便將報紙墊在下面。一個戴著斗笠的老人家馬上遞過來自己肩上的毛巾,說,「小姐,那個紙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給你坐。」字,代表知識的價值,斗笠老伯堅持自己對知識的敬重。對於心中某種「價值」和「秩序」的堅持,在亂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來。今天我們看見的巴黎雍容美麗一如以往,是因為,佔領巴黎的德國指揮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徹底毀掉巴黎」的命令時,決定抗命不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住一座古城。梁漱溟在日本戰機的炮彈在身邊轟然炸開時,靜坐院落中,繼續讀書,思索東西文化和教育的問題。兩者後果或許不同,抵抗的姿態一致,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1.閱讀全文,組合文中語句,給「文化」這一個概念下一個定義。2.第二段中的詞「謙虛」原為「謙抑」,有必要改動嗎?3.在作者看來,怎樣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你對此又是怎樣認識的?4.有人說,(倒數第三段第一句話)似乎可有可無,可以刪去,談談你的理解。5.雍容的美麗的巴黎沒有被毀,梁漱溟面對炮彈在身邊轟然炸開,靜坐院落繼續讀書,這些都是源於「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請你在列舉一個類似的事例,以佐證作者的觀點.

⑹ 文化一詞的起源

江蘇省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214044) 徐松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 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兩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識: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范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

有了上述的知識,再回過頭來看《胡同文化》,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汪曾祺先生是深諳「文化」之義的。文章一開始便點明,「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了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就說明了一定的生存狀態,久而久之,便會產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狀態;而一定的思想文化狀態又會產生一定的固有的生活狀態。接著作者在第二段一下子告訴了我們大量的胡同名字,是為了增加「文趣」嗎,非也。因為胡同名字的演變,實際上從側面說明了胡同歷史的悠久;胡同名字的通俗,正說明了胡同文化的平民化,它直接與第五段內容相照應。第三段作者則重在說明胡同的大小和種類的繁多。接著介紹了胡同與大街的關系以及胡同與四合院的關系,從而指出了胡同與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因而所謂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析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了作者之所以不惜用大量的筆墨向讀者介紹北京胡同的情況,正是為了落實和說明胡同「文化」產生的根源。試想,如果沒有了眾多的大大小小的胡同,沒有了胡同悠久的歷史,當然也就無法形成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胡同文化」。正如前面所說的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所以說,《胡同文化》上部分材料在全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這一點。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05/4801.html

閱讀全文

與文化是什麼全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