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長江文化區有哪些

長江文化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9 21:18:47

Ⅰ 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分別代表的含義是什麼

黃河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傳承包含兩個元素,一是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黃河文化已經具備了這一點,它的強大生命力使其得以流傳千古,生生不息;二是對人們對文化的重視,任何文化的傳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不懈努力,才可以將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發展壯大。

黃河文化的弘揚與倡導,是對中華文明的承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其代代相傳不僅可以不斷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還可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由此,黃河文化建設工作立在必行,並需要在把握黃河精神的本質基礎上,適應時代的新特徵,持續創新並與當代實踐相結合加以推進。

長江文化

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無疑是兩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雖然,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形式、作用和歷史發展進程,但卻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乾的。在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它們既相互沖撞、相互對抗,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是兩支平行發展的、並駕齊驅的文化系統。這種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文化聯系,在血緣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統一體,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使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呈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並給周圍的海外文化以深遠的影響。

Ⅱ 長江流域文化典型

長江文化,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歸趨性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結的總和和集聚,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這些地區是長江水系的幹流或支流流經區,在文化體繫上同屬中國南方文化體系。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支主體文化。

Ⅲ 我想知道長江文化,有誰能告訴我嗎越詳細越好

長江,世界上的四大河流之一,中國的第一大河流。
世人論及長江,無不傾慕嚮往!但應該說,一般還是大觀的印象多,深入了解少。因此,一涉及到她的價值問題,往往就表現出認識和評價遠遠不夠。所謂「世界第三大河」就是這種印象性認識的一種表現。殊不知,論長度她雖比尼羅河和亞馬遜河短300和100公里,可前者屬從坦尚尼亞到埃及的東非9國共有,後者則分屬南美的巴西和秘魯兩國。就屬於一國獨有,便於開發利用論,長江則實為「天賜」我中華民族舉世無雙的寶河。我們前30年中,在長江流域缺少應有的投資和「棄水走陸」、「棄水就火」的交通及能源建設,就是對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價值認識不足的表現之一。而長江文化,本是一個上百萬年的客觀存在,可現在尚處於探討之中,則又是這方面認識遲慢浮淺的表現。
一、長江與黃河同是中華民族及文化的搖籃
一說中華民族和文化,許多人往往只想到黃河,而忽略長江,這是淺薄片面的。黃河誠然是我們民族和文化的搖籃,但應該說她主要是一種炎黃中上古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代表。如果以其概全,那隻能算是了解一半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另一半則是其南方文化,即既發端於上古,又在中後古超越了黃河文化的長江文化。
首先,從已發現的古人化石看,長江和黃河流域都是民族先民的誕生地,而且,據現有史料,長江流域還略早。 兩流域古人化石比較① 長江流域
名稱 距今萬年 發現年
元謀人 170 1965
鄖縣人 早於北京人 1975
鄖西人 相當北京人 1976
和縣人 30-40 1980
長陽人 晚更新世 1956
麗江人 同上 1956
資陽人 0.7
以上資料表明,古人化石發現的年代北早南晚,黃河流域20年代和30年代的各一處,長江流域的均在50年代之後,這可能是前者影響大,後者影響小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則表明,化石的年代是南早北晚,元謀人比北京人早百萬年之久,這就是長江流域作為民族搖籃先於或至少是等於黃河流域的重要證據之一。
其次,從已挖掘的文化遺址看,黃河流域最早的是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主要出土了磨製石器、骨器、細泥或夾砂紅陶、彩陶,粟、黍等,屬定居農耕遺存。其下還有大汶口文化,距今約4500-65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4800年等。與此相對應,長江流域則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約5300-7000年,也出土了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骨器、木矛、刀、稻子等,同屬定居農耕遺存。其下也有松澤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距今約4000-70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約4000-6000年等。由此可見,兩流域的文化也大體相當,長江文化甚或略早。
再次,從邁入文明社會門檻的生產工具看,迄今最早的鑄銅遺址,一說是河南的殷墟,距今約3000-4000年②;一說湖北大冶的「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年代與上相同③。而鐵器,迄今,雖然出土於黃河三門峽的西周晚期鐵劍是最早的,但「鐵器的普及始於春秋晚期的楚國。迄今已知年代屬於春秋晚期的鐵器,除個別國屬尚有疑問者外,幾乎全數出自楚墓」。這也表明兩者文明的發端是大體相當的。
又次,從文明的發展看,則可以說是交替領先的。無疑,秦漢之前,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較快,文化比較發達,人口和人才也顯然較多。因而,夏、商、周、秦、漢基本定都於這一帶。但自「東漢時期,長江流域的經濟已經表現出上升的趨勢」④。「自東晉至陳亡的300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遠遠超過北方」⑤。許多朝代也就定都長江流域,南京就是10朝古都。唐以前黃河流域及以北人口佔多數,宋以後則長江流域就上升為多數了。人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在人少和生產力低的古代尤其重要。這是分別表明了不同時期兩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人才的情況類似,西漢的三公九卿基本上都出自黃河流域;唐後期的713名進士,兩流域就大體相當了,明代(1371-1643)年的267名進士,就基本來自長江流域了⑥。
二、長江文化的界定及其特點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搖籃之一,都是無疑的。但由於長江文化問題提出甚晚,過去的探討甚少,所以人們對她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我認為,最扼要地可把她概括為:中華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進一層則可概括為:沿長江從古至今開展的中國西南至東南的流域文化,再進一層還可概括為:以長江流域優美的自然山水為背景,以道家為主,高度融合了儒、佛、法、墨等家思想,連接藏、蜀、楚、吳4域文明,於今則牧、農、工、商和現代科技並茂的豐富多採的立體文化。其主要特點似可概括為「長、久、多、豐」4字。
「長」,就是地理跨線長。萬里長江從西到東貫穿了青、藏、川、滇、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加上支流則達18省(市),面積180萬平方公里,比黃河長近千公里,廣百萬平方公里出頭。
「久」,就是歷史悠久。從自然背景上說,可追溯約2億年前的滄海桑田山水之變,即現我國西南作為原屬地中海的一部分,因歷次造山運動,西南變成陸地和滇池、西昌、巴蜀、雲夢等湖澤,並向西流入地中海;後西南進一步升高,特別是3、4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水流改為向東的地質史。從人類史上說,按現掌握的元謀猿人算起,是170萬年。就文明史而論,則與黃河文明以及整個中華文明同古。
「多」,就是層次和方面多。從古文化形態上說,包容了道、儒、佛、法、墨等層面;從古地域文化上說,包容了青藏、巴蜀、荊楚、吳越等層面;從近現代說,又包容了分別以畜牧、農業、工業和商貿為主的各層面;從民族上說,則包容了中華56個民族的絕大部分。
「豐」,就是豐富燦爛。如從自然、社會、歷史、文藝和現實的結合上,則似可概括為許多個「萬」,如萬里長江萬里畫卷、萬里長江萬首詩篇、萬里長江萬年史鑒、萬里長江萬種風情等。
「萬里畫卷」,主要是指自然風光,即如畫的山水田野。大觀地說,其源頭神秘幻化,源頭之下的沱沱河,先是細流漫網,繼則江水滔滔,通天河兩岸綠草如茵,松柏挺立。金沙江奔騰在落差2.3千米的高山深谷之間,往下,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巴山蜀水、幽雄三峽、蜿蜒荊江、洞庭江夏、鄱陽廬山、九華黃山、揚子鍾山、江海交匯等處都無一不美。
「萬里詩篇」,主要一是指其自然和人文美景具有詩韻;二是指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為其自然和人文兼美所動而吟詠的詩詞,數以萬計。如僅詠三峽自然美和黃鶴樓古跡美的詩,就各在千篇以上。
「萬年史鑒」,除地質史外,主要的,一是指古人遺骨和用具等構成的人類史;二是其銅、鐵器具和文字資料等構成的中華文明史;三是指道法自然,流變俊逸的思想文藝史;四是指幾千年壓迫剝削和反剝削壓迫的階級斗爭史;五是指近代外敵侵略壓迫和我反侵略壓迫的民族斗爭史;六是指無數英雄的子孫過去流血犧牲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七是指近40多年摸索前進,建設新中國,特別是近10多年改革開放,大踏步邁進的奮斗史等。
「萬種風情」,主要是指生活在流域大地上的近4億炎黃子孫,由於自然環境、歷史條件、生活習慣等都有差別,風俗人情各有異趣。就經濟生產而言,自上而下大體有各側重牧、農、工、商某一兩個方面的差別。就飲食文化論,全國最著名的10大菜系中,長江流域的就有川、湘、鄂、徽、浙、蘇等6個。
三、長江文化的價值
長江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現在已漸為眾所認識。我們在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七五」規劃的《長江經濟開發》課題時,曾提出和論述了「長江將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脊樑」的觀點,並榮幸地為許多朋友所認同。後來,我國又提出了以上海浦東為龍頭,開放搞活長江流域這條龍的經濟發展戰略,這些都是表明了她極重要的經濟價值。
經濟與文化歷來是相伴而行,相輔相成的。長江文化的價值,主要的似可概括為4個「最」。
一是,最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這主要表現在她既有利於對外的介紹,又有利於對內的傳揚兩個方面。因為長江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既豐富多采,又較亮整和具有較強的連續性,也保存較好;還有以水運為主的較舒適、安全、經濟的交通條件。
二是,最有利於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這除上述有利條件外,主要的還有3個「交輝」。一是萬里多嬌江山的山水美與萬年史詩的人文美交輝:世人都說三峽是美麗的山水畫卷,其實,不僅如此,它同時也是炎帝及其子孫的發祥繁衍地,並留有歷代的眾多史跡;二是民族多採的生活與中華統一的文化交輝,其統一性,如三國文化,就是從西南高原直到淞滬出海口貫串全流域的,而唐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種子、綢緞、瓷器、歷法、醫葯、儒經以及工匠等,並沿途傳播,則是促進了漢藏文化的融合交流的,至今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塑像和通天河畔玉樹縣的文成公主廟就是見證;三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輝。青藏、巴蜀、荊楚、吳越文化以及三國文化等,均屬傳統文化,而攀鋼、重鋼、武鋼、鄂鋼、馬鋼和上海鋼鐵廠等現代化工業,以及武漢、南京、九江、枝江、重慶、沱沱河、通天河等已建和正在建設的十幾座跨江大橋,60年代建成的葛洲壩和發電廠,現開工建設的三峽大壩等,則無疑是現代文明的象徵。此外,她也是民族苦難史的深刻教材。各國帝國主義都在長江流域留下了大批罪證,滬、漢等大城市過去的「租界」、「華人與狗禁入」的牌子,「景明大樓強奸案」,特別是「南京大屠殺事件」等,都是應永遠銘記的國恥。
三是,最有利於發展科學技術。這主要表現在流域人民歷來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上。據武漢市統計局1985年的有關資料表明,沿江除中專教師少於沿海,社科人員和大學略少於內地外,其他都比沿海和內地多。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長江流域能以佔全國1/5的土地,養活近1/3的人口,創造1/2的工農業產值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有利於發展旅遊經濟和第三產業,主要在於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並勝。國務院確定的56個歷史文化名城和44個重點風景區中,長江流域即各占約2/5,且大都臨江和近江。加上交通條件較好,即在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主要運輸工具中,以船的活動空間最大,行走最穩,感覺最好、危險最小、娛樂最便。而長江的重慶至上海2495公里航道和洞庭、鄱陽等湖泊均可通行大型江船;宜昌至重慶和支流的3萬公里河道也可通航中小型機動船舶。長江及主要支流的旅遊,在這些地區,可取船、車、機、步行結合的方式,以船為基地,夜間和雨雪天及需休息時行船。近程的多發展中小旅遊車,與旅遊船聯運。這樣,白天參觀,傍晚上船後還可介紹有關景物資料和娛樂,是最佳的旅遊方式和時間運籌。遠程的則可實行火車、飛機和長途汽車聯運。如金沙江以上區段,屬探險和探奇旅遊性質,就需汽車、火車聯運,而如能開辟直升機服務,則可滿足高層次旅遊的需求。
總之,長江流域優良的自然條件,既蘊育了她較發達的經濟,也蘊育了她較發達的文化。其較發達的文化又是推動經濟進一步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應該認真地研究、利用、發揚長江文化,使之在把長江流域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的脊樑中發揮應有作用。

Ⅳ 有關長江的文化

長江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一脈。炎黃文化發育、繁榮於960萬平方公里的東亞熱土上,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長江文化在共建炎黃文化中,既有作為炎黃文化的共性,又有作為中華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研究和弘揚長江文化,既是挖掘和深化炎黃文化研究;又是當今改革開放大潮中,發揚長江流域和上海的優勢,為上海的「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地位作文化先導。
一、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 .長江流域水稻的栽培,以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的稻穀為最早,距今大約有9000年,這還不是中國史前時期栽培稻的開始。 長江流域以及華南等地區的稻作農業與黃河流域等地區內的粟作農業,是中國史前時期南北的兩大農業系統。中國目前水稻種植的總面積達5億畝,佔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3,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3.8%,是世界上生產稻穀最多的國家,佔世界稻穀總產量的1/3以上。由此可見,長江流域的史前人們對水稻的栽培種植和發展,直到現在,仍對國計民生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蠶絲業的起源地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蠶絲的起源地,至於起源於何處,學術界還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起源於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在早期的文獻中就有種植桑樹、飼養蠶的記載。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內發現的半個蠶繭,是這一方面的一個證據,也有人對這個蠶繭的年代提出疑問.
三、薴麻織品的產生是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在考古資料中現已發現的薴麻織品的實物,是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三塊薴麻布和薴麻繩等。薴麻布均為平紋織品,每平方厘米經線為24 31根,緯線為16 20根,可見,紡麻技藝已經是相當的高超,才能織成這樣精細的薴麻布。
長江流域史前時期的人們利用薴麻纖維紡紗織布,與其他植物纖維的利用,是史前時期的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重大勝利成果,與蠶絲一樣是走向文明跨出的重要一步。
四、干欄式建築與有段石錛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傳世傑作 .干欄式建築是中國江南等地的一種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房屋;有段石錛是一種生產工具,兩者不僅名稱不同,性質、功能各異,怎能把它們連接在一起呢?是從這兩者對海外關系的影響上,有一定的聯系,可以起到相互補充說明的作用,以此試作這一方面的探討。

五、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成就

漆樹原產於中國,是一種著名的特產。對漆樹的利用,是史前文明一大成就。水稻的種植馴化,是對其稻穀可作為糧食;蠶絲是對昆蟲的馴化;薴麻的栽培,是使用它的纖維;漆樹是采割它的漆液。能夠認識到漆樹的液汁是一種重要的工藝材料,是史前時期人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上的一大突破。這個突破以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第3層發現的一件木質漆碗為最早,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歷史了。

河姆渡遺址第3層的木質漆碗,是在碗壁外表塗上薄薄的一層紅色漆。在馬家浜文化時,其圩墩遺址發現兩件喇叭形木質漆器。到崧澤文化時期,把漆用到陶器上,出現漆繪陶器。這種漆繪陶器,一直延續到良渚文化時期,如吳江梅堰、江陰青陽南樓等遺址多發現有漆繪陶器,還在杭州水田畈遺址的3號墓的棺板上發現有紅色漆遺跡。由此可見,良渚文化時期對漆的應用已是相當的普遍了。

漆樹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業,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它在史前時期及其以後流傳到日本等許多亞洲國家,成為一門獨特的手工業。

六、玉器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玉的民族。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對玉這個字都涵有褒意,並且進而道德化、人格化。

中國古代認為玉是祥瑞之物,同時認為青銅禮器也是吉祥之物,最明顯的是「漢武得鼎而名其年」。這就是說,漢武帝得到了青銅禮器的鼎,認為是一件大好事。就把他原來「元狩」年號改為「元鼎」。這種思想意識,在當時只是在上層人士中存在,並且以後逐漸地淡薄起來,而玉則不同,直到近代在人民群眾中還是普遍存在著愛玉的心理,對它有著特殊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源遠流長的。在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阜新查海遺址、內蒙古的興隆窪遺址、餘姚河姆渡遺址和太湖地區的馬家浜文化、寧鎮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等,發現的玉器,不論製作、器形上大多與其他器物有不同之處,顯示其有著與眾不同的功能。

從上述的分析闡述,我們可以看到史前時期的長江文化是燦爛的,生氣勃勃地向前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對海外各地區文明的發展,或早或晚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蠶絲、綢帛的貢獻,迄今仍為人們所關注,成為研究中西關繫上的一個重大課題。推其淵源,不能不聯繫到長江文化。

Ⅳ 長江文化是什麼

主要從事欄目、電視劇和新媒體節目的研發、製作、投資和發行的公司。

Ⅵ 長江中游飲食文化區的發展

其內部又因地理環境,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 不一,又表現出若干差異性,形成了江漢文化和湖湘文化,這在飲食文化上的表現就是形成 了兩大菜系--湘菜和鄂菜。這兩大菜系,均為全國十大菜系之列,其風味有同有異,相同 之處就是繼承了楚人注重調味,擅長煨、蒸、燒、炒等烹調方法。不同之處在於湘菜偏重 酸辣,以辣為主,酸寓其中。湘人嗜酸喜辣,實際上與地理環境有關,湖南地多山區和卑濕 之地 ,常食酸辣之物有祛濕、驅風、暖胃、健脾之功效,而且,由於古代交通不方便,海鹽難於 運達內地山區,人們不得不以酸辣之物來調味,因此,養成了人們偏愛酸辣的飲食習俗。鄂 菜的調味則偏重咸鮮。湖北素稱千湖之省,淡水魚蝦資源豐富,而咸鮮口味的形可 能與楚人愛吃魚有關,因為魚本身很鮮。方愛平《荊楚飲食風俗 擷談》,載《楚 俗研究》,186頁,湖北美術出版社,1995年。又由於湖北有九省通衢的雅稱, 因而在飲食 上的兼容性很強,鄂菜吸收了長江上游的巴蜀,長江下游的吳越,乃至中原、粵桂各地飲食 文化的精華,因而形成了以水產為本、以蒸煨為主、雅俗共嘗、南北皆宜,既有楚鄉傳統, 又有時代特點的風味特色,體現了長江中游區域的飲食文明。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游交接處的南岸,歷史上有吳頭楚尾之稱,部分地區又曾屬越, 所以江西的飲食習俗具有吳、楚、越的特點。又由於江西在歷史上曾是儒、佛、道三教的活 動中心,合流之處,因而在飲食上也具有俗家飲食與佛道飲食文化結合的特點,它創制出了 許多養生葯膳。(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Ⅶ 江淮文化分布在哪裡江淮文化和吳越文化有什麼淵源嗎

江淮文化又叫做兩淮文化,主要就是以巢湖為中心,范圍大致包括今天的長江以北的江蘇與安徽的境內。江淮文化處在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北與黃河地區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接壤,南與隔著長江的兩湖文化區、吳越文化區是互相相望,它也是中國南北文化的走廊與南北文化連接的橋梁。

共同淵源

可以看到,江淮文化與吳越文化共同的淵源就是漢族文化,都有漢族中原文化傳承與發展。只不過吳越文化更像南方文化,夾雜著越人與商業文化氣息,江淮文化是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吳越文化的過渡。

Ⅷ 中華文明都是有什麼關中文化、中原文化還有呢

其實中華文化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南一北,其一為黃河文化,其二為長江文化,沒有主次之分哈,都很重要。

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

Ⅸ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讓我你帶你開看看,長江文化,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歸趨性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結的總和和集聚,以下是我分享的長江流域文化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1

長江正源是一個寬闊的地理單元,它包括昆侖山至唐古拉山間的廣闊地域,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里。長江歷史悠久,那麼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呢?在長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布著吳越文化區、楚文化區、巴蜀滇文化區。其中,以楚文化的影響為最大。楚文化的擴張,是東周時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時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戰國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發展,隨後由於楚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又向東擴張,進入長江下游以至今山東省境,說楚文化影響所及達到半個中國。楚文化崛起於長江中游楚文化的崛起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國開始變小為大,變弱為強,稱雄於江漢之間,但楚人並不以此為滿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史記·楚世家》)中國即中原,其問鼎中原的野心溢於言表。兩年之後,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楚武王轉戰漢水西東,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吳越文化及其楚化長江下游的江東,大致以太湖為緩沖的水域,北有吳國、南有越國。東周的吳就是西周的宜,或稱「勾吳」;越即戉,或稱「於越」。吳越雖是兩國,土著卻是一族。 吳國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寧鎮丘陵為主體,擴展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蘇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國的疆域以寧紹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為主體,擴展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時,越人從杭嘉湖平原西出,渡過長江,滲入淮南。巴蜀滇文化地處長江上游的巴、蜀因為山高水險的地理環境所限,長時間處於相當閉塞的狀態,直至春秋戰國之際,這里的文化面貌仍無重大變化。後來秦、楚對抗,才給長江上游的文化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緣。蜀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都城,應在今成都市轄區之內。這里「地稱天府」,據晉人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 、犀、象、氈、耳毛、丹黃、空青、桑、漆、麻、紵之鐃。」總之,物產豐富。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2

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長江,日夜奔流,向浩渺的東海傾吐著億萬年的脈脈深情。縱貫6300公里,流淌天地間的長江,滋養著無數華夏兒女,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徵,也是涵養中國人民拼搏進取、創新發展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長江流域人傑地靈,思想薈萃,潤澤流長。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吳國興修貫通江、淮的邗溝,成為南北大運河的開端;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描繪了130多項中國古代的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其中大半來自長江流域……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下,是勤勞的長江兒女用自己的雙手繪出的「長江盛景」。

長江文化,既有歷史的,也有現代的。池州陵陽,一座由舊糧倉改造的糧票博物館,20萬張糧票記錄了物資匱乏年代的.生活光影;長江銅陵段的一個廢棄碼頭上,建起了一座微型圖書館,宛如江上懸浮的盒子。長江岸邊有故事,有遺珍,更沉澱出文化、閃耀著智慧。與江相伴,激活更多沉睡的「文化庫存」,長江文化與現代生活對接、與時代精神產生共鳴,也是創新性發展的具體體現。

在20xx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暨金秋經貿周活動開幕當天,長江數字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啟動。博物館將通過5G、虛擬現實、三維動畫、全息影像等技術,向觀眾展示長江流域文化歷史,成為具有歷史記憶、文化傳統,而又現代時尚、面向未來的文化綜合體。順應歷史規律、結合新的方式,我們才能對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互聯網+」創新,既有對長江文化的持續解讀,也有對關鍵人物的內容「解鎖」,這是涵養長江歷史文化根脈,是讓奔騰的每一朵浪花,都訴說曾經的精彩。

從熱烈火辣、開放曠逸的巴蜀,到情懷濃烈、自強不息的荊楚,再到清新雅緻、靈秀精巧的吳越,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長江文化體現出崇德重義、明理重學、自強不息、革故鼎新、開放融合、團結和合等精神要義。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不僅要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更要激活流淌於血脈中的精神力量。如今,與長江緊密相連,這里走出了全國第一個自貿區,也有全球在建裝機規模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繼承「首吃螃蟹」的膽識,依靠「勇涉險灘」的精神,千千萬萬勤勞朴實的長江兒女,以精神為舵,以文化作槳,綠色發展理念在這里不斷延伸,讓唇齒相依的長江沿岸城市生態和諧共生。今日的長江經濟帶,仍能從文化中汲取豐厚的養料,正是民族精神傳承發揚的體現。

黃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接續長江的文化滋養,挖掘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守住長江文化的精氣神,才能鑄就長江經濟帶發展之「魂」,共同推動沿江十一省市高質量發展,用我們的拼搏奮斗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閱讀全文

與長江文化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