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茶馬古道為何被稱為普洱茶文化的靈魂
茶馬古道是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他們這次行程經受了各種意想不到的考驗,隨時都要面對死亡的危險,深山的洞穴中,陡峭的岩石下,一堆堆白骨,提醒著他們行走此路的艱難。最後,他們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步行兩千多公里,翻越幾十座47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數十條激流險灘,對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語言文化作了系統的考察,收集記錄了近百萬字的資料,拍下了三千多張紀實照片,錄下上百盤民間故事和音樂磁帶,採集了上千個實物標本。
結束時,他們把亞洲大陸上這條龐大的、以茶葉為紐帶的古道網路命名為茶馬古道。
❷ 論西藏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及茶馬文化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形成於漢藏民族「茶馬互市」的貿易往來,積淀著唐代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
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雲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遊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於此.實際上,還有一條線,就是走怒江大峽谷.這條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驢友」們的滇藏探險新寵.
有人說,看完怒江大峽谷和沿線豐富的民族人文景觀,其他的探險之旅就顯得平淡了.
第三條茶馬古道——怒江大峽谷,從大理、六庫、福貢、丙中落、五里進藏,這里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旅遊者極少,民風淳樸,尤其是在蒙蒙的細雨中,一個人行走在怒江大峽谷邊,遠山青翠、怒江潺潺,偶爾你還可以看到國外真正的「生驢」(驢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騎著自行車或從馬幫租來的馬匹.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里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里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之間主要的商業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里銷往中國內地.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貿易,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國家旅遊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遊開發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絕品.茶馬古道旅遊開發也作為區域聯動開發戰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全國「十五」旅遊發展規劃中.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徵.
它的歷史價值在於:1.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2.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側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淀,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3.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4.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5.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在專家學者眼中,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葯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然而,在專家眼中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馬古道,卻在時光的荏苒中沉寂過許多年.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達,茶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
「 在絲綢之路受到世界關注,被學者、專家們爭相研究,並引發旅遊熱潮的時候;在絲綢之路已名滿天下時,茶馬古道卻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專門研究茶馬古道的專家木霽弘說,茶馬古道的沉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它的僻遠艱險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雖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馬古道「熱」起來並不是沒有它的理由.
「茶馬古道是中華民族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旅遊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霽弘分析說,「古道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且不說,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風光、民俗、文化差異,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為主要特點,茶馬古道成為了一道文化風景線.」北京大學學者陳保亞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伴隨茶馬古道而生的馬幫文化、藏茶文化、商貿文化,因茶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現在,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❸ 關於茶馬古道的資料.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葯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茶馬古道簡介
世界海撥最高的古文化傳播通道——茶馬古道
每次打開地圖,我的視線立即會被亞洲大陸中部的奇異地貌所吸引。這里高山群峙,大江匯集,呈南北縱向,彷彿是地球母親緊蹙的眉頭。這就是著名的橫斷山脈。山脈西側,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土高原,東邊是奇妙的雲、貴、川地區,南面是富饒的東南亞、南亞諸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高山峽谷、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著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幾經滄桑;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時時可見森森白骨;許多岩洞、道旁被火煙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傾述著無數代馬幫風餐露宿、如歌如泣的傳奇經歷;上了年歲的老人喝著酥油茶,用蒼涼的聲音向人們講述著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故事……
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也最遙遠的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中華民族擁有一個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間,要發展,要交流,就必須打破地理環境的拘束。「茶馬古道」作為大西南地區自古以來聯接地域文化,打通對外交流途徑的道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致說來,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這么兩條:一是從雲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奔子欄、德欽到西藏的左貢、邦達、然烏、察隅或昌都、洛隆、邊壩、嘉黎、工布江達、拉薩,再經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或從康定到甘孜德格、昌都),與上述線路重合,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或經阿里西行克什米爾。在兩條主線沿途,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網般密布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藏、川「大三角」區域息息相關地聯絡在一起。
在過去,這些道路無一例外全靠馬幫、氂牛幫連接起來。是他們一步一步踩踏出了茶馬古道。就是這千千萬萬馬幫、氂牛幫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的來來往往,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硬是踏出了一條山道,終於「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成為大西南地區的聯系紐帶,成為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那些馬幫集中住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往往就成了後來的城鎮。古道上經濟物資的大量交流,必然帶來相應的其它文化的傳播和相互影響,更由於行進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載體」,使得茶馬古道逐漸形成了聯系沿途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
「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
在水、陸、空交通發達的今大,對很多人來說,從未聽說過什麼由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進入世界屋脊____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自遙遠的、開放的唐代開始,直到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為止。至今,在短途區域里,仍在通行。
(一)茶馬古道的起源
1、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於人畜長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
在陡峭的羊腸小道和絕壁上開鑿極為簡陋的棧道、雲梯,十分險峻,行走極為艱辛。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一書,形容西藏交通狀況時說:「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昌都地區交通運輸一直處於人背畜馱的騾馬驛道原始狀態。
2、公元7世紀,昌都地區的路道狀況。
唐儀鳳至調露年間,吐蕃佔領了滇西北廣大地區,並在吉比頂設置了神川都督府,派一員大倫統領,在滇西北設立了16個軍事據點,史稱鐵橋16域。昌都境內各宗(縣)都有人畜小道相通,山區過河路澗有溜索和溜索橋,少數江河上還架有石木結構分層向前延伸的懸臂橋和鐵索吊橋。15世紀的噶舉派僧人湯東傑布,編演藏戲,募鐵造橋。傳說他曾建造58座鐵索橋和60座木橋,昌都索曲鐵索橋就是其中的一座。過去,昌都境內的溜索橋、溜筒橋和伸臂橋最多。
3、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吐蕃把比較發達的高原畜牧業、水利、冶煉技術傳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區,而南昭的傳統工藝和茶葉為吐人所喜愛,神川鐵橋成為畜產品和茶葉交易的樞紐,形成「茶馬互市」、「絹馬交易」的肇端。隋唐時,驛道交通進一步發展,從長安經興元、利州(今廣元)、劍州(劍閣)、成都、彭州的驛道可通昌都;唐蕃通婚後,從四川經昌都至吐蕃的驛道有:「西山路」、「靈關路」、「和川路」三條。
4、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據史書記載,唐時藏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到了宋代,「茶馬互市」成為藏漢民間交往的主要貿易活動。因此,進藏路線也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有川、滇兩條,一是四川雅安產的磚茶(獲茶),以康定為集散地,馬幫由此上路,經甘孜、昌都到拉薩,轉運西藏各地:另一是雲南版納、思茅產的砣茶(碗茶),以大理為集散中心,商隊由此上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邦達、察雅、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再轉運江孜、……日喀則、阿里等地。
5、元朝,大力開辟驛路、設置驛站。
根據《漢藏史集》記載,從漢藏交界處起直到薩詡以下,共設置27個大驛站,僅朵甘思宣慰司(下轄今青海玉樹、甘孜州北部、昌都地區北部、那曲地區北部等)下就設立9個人站。驛站是接待和迎送以金字使者為主的過往旅客的機構,也是薩沙的帝師、本欽以及蒙古和西藏的使者們來往的道路。各大站負責的區域中又設若干小站。各小站間的距離,大約為騎馬者一大的路程。備站戶以烏拉差形式確保驛站供應和應差。大站幾千戶,小站幾百戶。
6、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占據中甸,滇商每年從麗江、鶴慶、大理、普洱運來茶、糖、銅器、糧食、副食品到中甸、康南、江卡、鹽井等地銷售,又從這些地區運出羊毛、酥油、藏香、氆氌和蟲草、麝香等山貨葯材,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明永樂五年(1407),下令藏區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和國師率川藏各族合力恢復驛站,並開辟雅州(今雅安)烏思藏驛站,使中原通往烏思藏的驛道保持在南北兩條。無論南道北道,昌都是必經之地。當時昌都的重要驛站有朵甘、靈藏、籠答、上下邛部等。
7、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致。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西藏地方政府要求在中甸互市,得到清朝皇帝的批准,中甸正式立市,商號、喇嘛藏商、古宗馱隊相繼出現,礦業、手工業在中甸得到發展,外來客商不斷增多,中甸成為滇藏貿易的主要市場和商品集散地。清朝對驛站規模、人戶多寡、住宿情況、地理環境進行造冊登記,還增闢了西寧經玉樹、昌都至拉薩的入藏驛道。《清史稿》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驅逐准噶爾軍入侵,清王朝派兵進藏,修建和改善了康定至拉薩的驛道。1910年,駐藏大臣聯豫派臧漢官員查看拉薩至昌都道路情況,並報告清王朝請將這條路修成「寬一丈五,能通牛車兩輛為度」,但清王朝無力實施。咸豐、同治年間。因為戰亂,商道阻塞,清末民國初又有恢復。
8、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商人除藏商外,還有漢族,納西族等,商人將茶葉、食鹽、布匹等運進西藏,再將藏區的獸皮、葯材等土特產品運往川、滇兩省。在藏區往返運貨,有時還得雇請人力背運和氂牛馱運,遇到江河激流只有靠溜索和牛皮船。
9、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的情形。
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戰爭中,尤其是1942年緬甸陷入日本侵略軍的魔爪,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條國際交通道路滇緬公路被截斷,從麗江經西藏再轉道至印度的茶馬古道,頓時成為抗日戰爭中後期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其繁忙景象非今日所能想像。滇藏運輸線上,每年馬幫達一萬多匹,雙程運量,每年一千多噸,財貿總值每年近一千餘萬元。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條神秘的古道,其源頭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東南亞;向北直達昆明,入昆後可快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滄桑歷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峽谷縱橫,風光旖旎,氣候多變,民風古樸,她曾經見證過普洱茶貿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她,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源頭翠雲區、普洱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為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為始發點,經景東、大理、麗江、中甸等進入西藏,沿途為人煙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險絕的雪山,炎熱的瀾滄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海拔從普洱茶的產區千餘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蒼蒼,悠悠漫漫,讓世人深深感受到開道者的艱辛與無畏。
翠雲區、普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馬古道遺址,現今仍何留著石頭、石條、石板,並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現在石板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等。茶馬古道的石板上還保留著幾厘米深的馬蹄印,這就是歷史的風證。
茶馬古道,是雙向物資交流通道,馬幫將普洱茶馱運道到國內外後,又將那裡的工業品、土特產品馱運到雲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無,各得其利。
山間鈴響馬幫來。蹄嗒蹄嗒的馬蹄聲和清脆悅耳的鈐鐺聲,使邊遠的山寨、寂靜的山林充滿了生機。也讓山裡人充滿了對外界的遐想。古道馬幫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組成,每人都要隨身攜帶刀、槍等工具,浩浩盪盪。趕馬人當中還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數民族語言、風俗和路線、天時地利、馬幫宿營地點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馬古道上,馬幫連接起來長達3—5公里。從一個山谷到另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浩浩盪盪,甚為壯觀。
五條茶馬古道主要線路是:
北道:翠雲至昆明,途經15個驛站。由於人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翠雲至昆明的茶馬古道由原來的土路改為石鑲路,後來,此路延至六大茶山,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馬古道。
西道又稱後路馬幫,經翠雲、景谷、景東、彌渡等13個驛站入下關,然後再分兩路:一路經保山入緬甸、印度;一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入西藏,此道是更為古老的銀生茶馬古道。
南道分三線,即東出寮國、越南,南出緬甸、泰國,西出緬甸、印度。
無論哪一條道,都均為思茅、版納而出。因此,翠雲區是各路茶馬古道的源頭。
❹ 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惻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淀,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❺ 茶馬古道沿線的文化特徵
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里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由於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後宗教信仰標志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淀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淀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里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綵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系並協同發展。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
❻ 什麼是茶馬古道中應該推崇、敬仰的文化遺產
我覺得茶馬古道中應該推崇、敬仰的文化遺產當屬」馬幫「文化。
在茶馬古道上有這么一群被稱為「馬幫"的人,他們憑借道義,遵從使命捍衛了自己的職責,連接起西南經濟文化的交流的走廊,促進了那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人文交流,這才是該推崇敬仰的文化遺產。如果沒有這群人,茶馬古道將不復存在。
馬幫引申:
馬幫,就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它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面對險惡而隨時變化的環境、生死與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馬幫自己嚴格的組織和幫規、有自己幫內的習俗禁忌和行話。
❼ 茶馬古道是什麼意思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陝康藏(川藏線)、滇藏線兩路。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等三條主要路線,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7)茶馬古道有哪些文化元素擴展閱讀
茶馬古道的歷史價值
1、文明傳播古道
茶馬古道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2、民族文化的遷徙走廊
在這條綿亘10000多里的古道上,幾千年來漢、藏彝、納西、傈僳、哈尼、基諾、羌、普米、白、怒、景頗、阿昌等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凸顯了我國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始形態。
3、民族精神之路
提到茶馬古道,就不能不提起馬幫。馬幫在千百年在歷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的載體。他們的精神又附著在這條古道上,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4、民族團結、融合之路
茶馬古道就像中國西南一張巨大的網,各民族人民通過這張網,加強了聯系和溝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發展和融合,增進了彼此間情感的聯系。
5、安疆固邊之路
茶馬古道的拓展,茶馬貿易的興盛促進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定和鞏固。
6、經濟發展之路
千年茶馬古道通過茶馬貿易,促進了這一地區許多城鎮的形成,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