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復興怎麼建設

中國文化復興怎麼建設

發布時間:2023-01-20 20:48:48

1. 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服務社會主義的方向,堅持鮮花盛開,爭先放待的原則,堅持走近務實的原則。走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世界,未來,民族科學的群眾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是增強整個國家文化的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台,讓所有文化創作源泉全面流動,創造全民族文化創作。和活力,使社會和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振興國家的靈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和教育,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社會思想,聚集社會共識。

(2)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強化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紀元。

(3)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受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創新導向,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堅持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造福人民,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自由開放。

(4)提升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力量和競爭力是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促進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發展哲學和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電影和電視,文學和藝術。

(1)中國文化復興怎麼建設擴展閱讀:

文化強國,對於每一個中國企業和個人來說,都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它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國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強國戰略從大的層面講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從小的層面講得看我們是否有叫得響的文化作品、我們的創意產業是否位於世界前列、我們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能否輸出海外。

文化強國 動漫在行動

我國動漫產業起步不晚卻發展曲折,但近年來政府認識到了大力發展動漫展業對於國家軟實力提升的作用,與動漫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紛紛出台,內容涉及資金、技術、人才、對外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國動漫產業乘勢而起,一躍成為公認的朝陽產業。

2. 如何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

一、怎樣從總體上把握精神實質?
二、怎樣理解」文化強國」這一概念?
三、為什麼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1.古代中國:獨特的歷史文明,獨特的歷史記憶
2.近代中國:獨特的歷史遭遇,獨特的發展道路
3.未來中國:為萬世開太平,獨特的歷史貢獻
四、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五、為什麼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放在文化強國建設的首位?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2.我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宏大構想,張揚的正是中國古聖賢的文化理想
3.多重視野下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六、核心價值觀應該具有的特點是什麼,它與核心價值體系是什麼關系?
七、怎樣理解「三個倡導」?
八、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須回答的問題
1.第一問:價值體系是一種合乎理性的道理嗎?
2.第二問:某種政治意識形態、理論、主義能直接作為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嗎?
3.第三問:是黨的價值還是全體人民的價值?
4.第四問:價值觀的表述非得要追求完滿嗎?
5.第五問: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普世價值?
6.第六問:構建價值體系的目的僅僅是強國嗎?
7.第七問:價值體系主要說出來的還是活出來的?
8.第八問:構建價值體系的關鍵是什麼?
9.第九問:為什麼董仲舒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復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4. 如何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

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堅持正確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

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

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國民族的根本。民俗習慣的不斷傳承,對於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重要保證。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不斷的受社會的影響。民俗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其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代社會的需求。

民俗文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社會心理等多方面都有著影響,民俗文化是社會團結的重要根源,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民俗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5. 如何才能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一、 從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看,最受人尊敬和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際人才》雜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前不久有的報紙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國訪問或考察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國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報載,2004年以來,世界上新設立的孔子學院有26所;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漢語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部古典小說,數百年來風靡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歷久不衰,並且滲透到了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去年一個時期,媒體報道的韓國與我國有關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排以上軍官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國家的軍隊,最需要的恰恰是兩千多年前中國軍事家的聰明和智慧。幾年前,人民解放軍一個代表團到瑞典訪問,其中參觀瑞方一個軍事院校,對方主動提出要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黃石兵書》。盡管瑞典的軍事裝備和軍事工業在世界上是很先進的,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反證,無論1860年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當時中國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搶劫文物,而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家的博物館。這真實一個絕妙的諷刺,那時號稱「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他們眼裡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國,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麼是傳統文化?當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完整的現成答案。不過,可以通過對文化定義的了解,使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非常寬泛,它不僅包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強調,都是舉足輕重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了被他統一的另外五國的文化,意在從根本上鏟除故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從反面印證了文化對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端重要作用。漢武帝為富國強兵、強化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立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接受五代時期頻繁動亂的教訓,在全國大《三字經》、《第子規》、《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學技術方面。這個領域成就和著作內容十分豐碩、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並監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製造的天文測量器材《渾天儀》,造紙、火葯、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科學著作「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方面。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著述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獨樹一幟,成果卓著。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記》、《孫臏兵法》、和《黃石兵書》等軍事著作享譽千古、惠及當代;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著名軍事家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李世民、趙匡胤、劉泊溫、戚繼光、左宗堂等,已成為聰明智慧的象徵、至今贊口不絕。第四,文學藝術方面。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膾炙人口。如從古至今人們廣泛流傳的對詩詞文章的最簡練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即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等,即是贊譽和贊美;至於文學、史學、散文、詩歌、小說創作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四部古典小說、三言兩拍等。近來看到一首小詩,把我國19部古典小說嵌入其中:「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兩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樹同樣成就斐然。第五,醫學、農業、建築、冶煉、製造、旅遊、烹飪、飲茶、養生健身等方面。傳統文化的積淀非常豐厚,非常難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茶經》等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

6.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有必要嗎該如何復興

西風東漸,世人把傳統文化棄如敝履,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不中,西不西,導致了傳統文化的斷層,幾乎盪然無存。一個國家,倘若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就如同一個人失去了靈魂,不過行屍走肉而已。

對中國文化的這種強大的能力認識不足,缺乏自信。傳統文化中有寶貴的財富。忠孝禮儀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該牢牢記住的,只要我們共同信仰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就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偉大民族。因此復興傳統文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或者對這種僅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通過吸收、轉化西方先進的科學及文化,從而產生了以傳統文化為根脈的先進文化感到不適應,或者持懷疑態度,他們對充實了非常多的當代的新的內涵中華文化,感覺到不適應,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學者提出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

這次疫情中醫功不可沒,限於篇幅軒轅提出六以之道就不一一展開了,有心諸君可慢慢品咂內中滋味!我們沒法用編程的思維再去繼承的計算方式。當AI徹底取代計算機,算盤只能被放進歷史的塵埃,你認為當它當今博物館,還有機會被復興嗎?除非人類現代文明被摧毀,所有又回到農耕時代。

去過度的工業科技城市化。翻開我們的歷史的畫卷,唐宋元明清寫好的生活的場景。清明上河圖的場景的生活樣態。

7.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近來,許多報刊雜志發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將2008年的北京奧運辦成「人文奧運」,也講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揚?從世界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文化弘揚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我們是肯定不可能採用的了,但也在此一並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野蠻式弘揚,即武力弘揚,用武裝實力,強迫被侵佔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某種文化。所謂「殖民文化」、所謂「奴化教育」,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方式是最野蠻的。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韓國以後,不許韓國人講韓語,用韓文,必須講日語,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將日本文化「弘揚」到各國去。納粹屠殺猶太人,就是為了「弘揚」日耳曼文化,企圖取代猶太文化。希特勒發動戰爭,進攻蘇聯,也是為了將日耳曼文化「弘揚」到蘇聯去。也要「弘揚」到法國、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從而實現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廣泛「弘揚」。現在拉美國家使用歐洲語言,就是當年殖民文化的遺跡。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佔領美國,用屠殺驅趕的辦法,在美國的大地推行歐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邊緣化。孟子講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揚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優點與缺點,一種文化有某些先進之處,並非一切都比別的文化強,也不是都適合於所有國家。因此,應該由本國人向外國學習那些適合本國情況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全盤照搬。

第二種是文明式弘揚,即積極推廣、主動介紹式。將本國的傳統文化梳理、整理出來,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推廣。將許多重要典籍翻譯成各種外文,發行到世界各國去,讓外國人在閱讀中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達到弘揚的目的。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弘揚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當別論。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國弘揚佛法,中國僧人到日本弘揚佛法,明初鄭和下西洋,是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效果如何,都是比較文明的行動,無可厚非。日本人自認為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茶道,經常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人推銷,為了提高推銷的效果,專門僱傭一些外國人,特別是白種人來充當茶道表演中的各種角色。有一次,我作為外國人被請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鋪———裹千家。一群外國人圍成一圈,出來介紹茶道的是荷蘭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國人,還有中國北京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這給我的印象是日本人還是很重視茶道的,還保存著茶道的精粹,而且頗受各國人的認可。住的時間長了,我發現日本青年好像對茶道不感興趣。他們處於激烈競爭的快節奏的時代,沒有時間去品嘗茶味,只是為了解渴,買了瓶裝冷飲茶,像喝其他飲料一樣,咕嚕咕嚕下去,比《紅樓夢》上說的「牛飲」都豪壯。至於茶葉的種類和特色,茶具的講究與應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這一切,他們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國人不感興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讓外國人認可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向外國人宣傳儒學如何好,有哪些優秀倫理內容,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興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員對此還帶著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舉止都沒有儒學的痕跡,誰能相信呢?本國人不相信,如何讓外國人相信?自己不喜歡,如何讓別人喜歡?

第三種是無為式弘揚即無為示範式。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強了,第三是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養,社會風氣好,人民多數感到幸福滿意,令各國各民族的人民都羨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又說:「修文德以來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對別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會主動來學習。這樣,自己的優秀文化也就弘揚出去了。唐朝時,中國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即到古印度學習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國學習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國人到日本、到歐洲學習西方文化。現代中國人到蘇聯學習。當今各國派遣留學生,也都是主動「來學」的典型。文化傳播有「來學」與「往教」的區別。主動向外介紹,就是往教的方式。《韓詩外傳》卷三·第十四章載:「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來學」與「往教」,效果有很大區別。

野蠻霸道式的弘揚不得人心;文明介紹式的弘揚收效甚微;無為示範式的弘揚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揚。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要發展,社會的發展,對於文化有新的選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何弘揚?可以而且應該向外國人宣傳介紹中國文化,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本國得到充分弘揚,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要讓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取得好的效應。這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學習、研究,實現弘揚文化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許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往往要到曲阜參觀孔廟。如果曲阜市民對儒學毫無了解,在行為上也不夠文明,社會風氣也體現不出「禮儀之邦」,那麼,向外國人介紹儒學如何優秀,誰能相信呢?各國官方代表團前來訪問,曲阜市長出面接待,如果市長是一個「儒盲」,言行舉止都與儒學相去甚遠,那麼,其結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應該是本地文化的半個專家,應該了解本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情風俗,應該讀當地的地方誌,所謂「入鄉隨俗」吧。現在講2008年北京要辦「人文奧運」,是不是也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做點准備呢?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自然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這才有說服力。我沒有別的本事,提一個參考意見,也算我為奧運盡了一點心力。

8. 如何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要想復興傳統文化,這是一個任重道遠壯舉。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里,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古老的廢紙堆了,現在要把傳統文化拿出來炒一炒熱一熱那是很容易的,而且是非常有市場的,但要讓這些文化內涵進駐中國人的心裡,那就變得十分困難了。即便如此,只要中國還有人願意復興這些文化,那麼他們就要從自己開始修身養德,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一群人,像滾雪球一樣的讓這個群體發展壯大,那麼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也許就可以看到復興的希望;還有就是要在復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所發展,不能講究教條主義,要靈活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讓傳統文化有指導現實生活的意義。
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復興傳統文化是很有希望的,而且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面,復興傳統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傳統文化能夠復興成功,那麼意義將比歐洲的所謂文藝復興還要大,如果你有這方面的理想,那麼你就可以嘗試一下,加油!

9.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主要過程

蔣介石不僅為這場運動制定了思想綱領,還親自出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會長。 他說:「中華文化之基礎,一為倫理;故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其始也,固在『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且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棄者皆有所養』。二為民主;故日:『民為貴』,『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乃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三為科學,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故孔子以為政之急者,莫大於使民富且壽。而致富且壽道,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耳。余篤信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基石也。」
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有經有權,有常有變。孔孟荀所稱道的三代禮樂文化,內聖與外王之道是統一的。但到宋明理學之後,二者漸趨分離,使儒學僅僅成為一種心性修養功夫。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行者的膽識和氣魄,勾勒出了孔子以仁愛為哲學基礎,以大同為社會理想的新形象,為儒學在現代的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作為其政治綱領的三民主義,最初只是三個十分具體的目標(驅除韃虜;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缺少理論的超越性。稍後,將它們定義為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for the people),則又完全失去了中華文化自身的特徵。
蔣介石的這一段講話的意義即在於,在孫氏的三民主義思想框架里,把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精華整合到一起,從而將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文化展模式落實為貫通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同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綱領。蔣氏據此綱領,提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基本路線是「守經知常,創新應變」,表明復興不是復古,一方面要發揚傳統,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來文化之積極因素。它的前途是「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融合一種新型的第三種文化。」 由蔣氏親自掛帥,黨政要員擔綱的文復會從「發揚倫理道德,培養法治觀念,促進生產建設」三個層面展開工作。這里的倫理道德較之「三綱五常」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孫中山嘗謂,「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文復會秘書長谷鳳翔則說,「要健全社會,必須以孝弟仁愛的精神維護家庭倫常關系」,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建設互助盡已的大同社會。所謂「促進生產建設」,也不只是單純經濟發展,而是指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實施充分就業,做到均富安和」。至於「培養法治觀念」,主要是指促進社會由「訓政」向「憲政」的過渡。 盡管倫理建設表現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重頭戲,但實際並不表現為「運動」形式的民生主義經濟實踐,才是這一運動更為本質的內容。 同是儒教資本主義,在日本,儒學是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在民間促成了東方式的管理文化的形成;在台灣,卻是通過三民主義而被最高當局當作社會發展的價值標准,自覺追求「東方式現代化」。這自然要「先立乎其大者」。在運動的領導者乃至孫中山先生看來,「大者」就是中庸之德,以大同社會為終極目標的民生主義經濟。
中國歷史上沒有個體本位的自由主義傳統。「均富安和」的文化理想決定了執政當局必然在市場經濟的生產和分配過程扮演某種解色,來發揮協調和均衡的作用,而不可能象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所鼓吹的那樣,放縱個人行為,相信物競天擇即可自然而然形成合理的制度格局。台灣官方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政策是根據民生主義而制定的,是計劃性自由經濟」。所謂自由,是指允許民營經濟的自由發展;所謂計劃則是指公營經濟以社會責任為動作軸心,二者公私相協互補,共同促進。從均富安和的社會發展目標出發,對自由的民營經濟並不完全放任。當局一方面節制個人資本,防止兩極分化,一方面又平均地權,使「耕者有其田」。有學者將此民生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經濟進行對照,認為:資本主義偏於個體和自由,社會主義偏於群體和公平,民生主義則同時兼顧二者。換言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這背反之二律的問題上,民生主義是取其中道,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
這種思想有著傳統文化的背景依託。《易傳·系辭》謂:「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及萬民。」「富民」與「教民」是政府的本分和義務。孫中山從「正德、利用、厚生」的人文主義出發,提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1)個人企業;2)國家經營。他特別強調,「要完全解決民生問題,不但要解決生產問題,分配問題也是要同時注意的」。毫無疑問,孫氏「實業計劃」中的「分配社會化」,必須以相當規模之分營經濟的存在為前提。1958年,台灣分營企業產值為全部工業產值的50%。隨著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這個比率逐漸下降,但是在70年代降至20%左右時,便穩定下來。
蔣介石認為,「政治的內容,綜合起來講,就不外國計民生四個字」。但他並沒據此即認為政治家即等於經濟管理之專門人才。傅高義注意到,從表面上講,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是經濟政策的最高決策機關。但在實際上,1949年後的幾十年中,一部分受到技術訓練的官員們被賦予極大的權力,指導工業的發展。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台灣的44位最高層經濟計劃官員中,有43位是大學畢業;其中52%在美國取得學位,9%在歐洲取得學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官員中工程師的比例較經濟學家為高。因為民生主義並不崇拜市場,而注重社會系統工程的協調,強調政府在獲得科技成果,為重點項目分配資金和指導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有研究者將尹仲容、李國鼎這樣的專家比作傳統的儒家謀士。
正是由於這種儒家謀士的存在,才使政府投資中公營事業的高投資比率得到維持,才使台灣經濟的民生主義性質得到組織上的保證。在石油危機和世界范圍內經濟衰退的1974年和1975年,台灣經濟大幅下跌,外貿出現巨額逆差。但十分注重協調就業增長率與收入增長率關系的台灣決策機構並沒象一般資主本義國家那樣,用裁減員工的手段以保證收入的增長,也沒有通過壓低工資以維持充分就業,而是通過由政府採取財政與金融措施,動用公營經濟力量,保證老百姓在困難時期亦能爭取就業率與收入的同步增加。
改革開放後,大陸主流典籍和辭書都以肯定的態度作詮釋:「台灣當局開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際結果是關注和思考中華歷史文化作的行為,運動促進了台灣同胞越來越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前途。」台灣文化人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工作上是付出努力的,至少強調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是不能分割的。 文復會設有眾多專門機構,各司其職,如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輕一代普及學術精華。負責倫理道德之發揚工作的是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1967年,文復會即發起了「復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定出「青年生活規范」三十條。「規范」包括通則、食、衣、住、行五大部分,斟古酌今,均是按照可行性原則,以培養健全優秀的國民為目的。此後,文復會又制定了「國民生活須知」,對全體國民在食、衣、住、行、育、樂諸日常生活方面出了基本要求。1970年,經過修訂的「國民禮儀範例」正式頒行,把對青年的培養目標擴展為全社會的生活理想。
重視教育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台灣當局對教育實行經費保證和法律保證。1969年,義務教育從六年延長至九年。這不僅有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同時也有助於中國文化在社會生根。孫中山認為語文教育是統一國家,團結民族的重要工具。蔣介石亦指示「國文是一國文化的根基,無論學習文科和理科的學生,都要特別注意」。亡國先亡史。日據時期,台灣的學校禁讀中國史,光復以後,台灣教育部門為增強民族認同,培養民族自信心,堅持以「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為重的政策,自小學至大專院校,均講授《生活與倫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民思想》等課程,冀使中國文化和道德「得以生根闡揚」。 台灣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後,1986年文復會又通過「現代國民生活綱要」,指出文化復興運動推行的目標是;「提升現代化的國民素質,建立現代化的幸福家庭,締造現代化的社會國家」。針對工商社會物質主義對人的精神生活的侵蝕,這場「現代國民生活運動」重點推行孝弟、勤儉、禮節、秩序與整潔諸德日,希望藉此使人們確立生活准則,注意身心修持,重視家庭倫理,增進社會和諧。尤其是希望能通過發揚孝道,由孝親而推廣為愛人,以至於愛國愛民族,「使世界人類認識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鼓舞群倫,相與為善」。
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傳統之落根處在家,中國文化復興之著力處亦必在家」。工商社會使人與人的關系日趨理性化,人文資源日漸稀缺。東方式的現代社會應該具有經濟與倫理二元合一的特徵。文復會將蔣介石去世的四月定為「教孝月」,以促進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民族的團結,堪稱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本之舉。文復會的具體措施有評選孝行楷模、編印《孝行傳真》、鼓勵三代同堂制度,建宗祠修族譜等等。八十年代,又會同教育部門推出了「加強家庭教育的五年計劃」。
當局重孝,確有「推此孝順之心,擴大為民族感情,為民族盡大孝」的考慮和作用,但同時也包含有移孝作忠,為專制黨國尋求社會基礎的動機。在體制上,國民黨政權與其它專制國家的差別只在程度上。但從其五十年代以來的實踐看,卻屬於亨廷頓所謂的新權威主義,亦即傳統文化所謂的賢人政治。從二個角度可以對這種新權威主義表示理解。其一是台島孤懸海外,需要某種權威維持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其二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極易發生的「發展病」,諸如通貨膨脹、失業、分配不公和社會脫序等,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機構加以預防克服,為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保障。

10. 如何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其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四個:
一是全球化使人們在趨同的氣氛中產生了求異的意識。席捲全世界的全球化,正在使各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沒的危機意識出現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為一種與全球化同時存在的世界性潮流。

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必然給中國人以文化的自信。因為中國今天的局面是由成千上萬被中國文化武裝起來的人干出來的。發展的成就證明了文化的價值,這其中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三是今天社會風氣的浮躁使當代中國人難以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優良文化,人們不得不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找價值觀和精神寄託。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一種品質,你越是了解它,就越是喜歡它,它的博大精深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四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經歷了由頂禮膜拜到理性看待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充滿了敬意,否定「黃色文明」、頌揚「藍色文明」成為知識精英的時尚;但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西方文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美國霸權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對外政策,包括《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所反映的驚心動魄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給中國人提供了全面認識西方文化的反面教材。
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獨特面貌自立於世,在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具有巨大文化潛力的大國,它完全有能力在繼承自己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有別於當今西方文明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東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能夠給未來的人類以新的選擇和更加和諧、舒適、平衡的感受。但是,這種潛力只是一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中國的經濟實力能否發展到足以輻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過程中,中國需要把自己的獨特文化加以繼承、提純和創新,使之適應時代。努力滿足這兩個條件,是當代中國人的責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復興怎麼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