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美國多元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美國多元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21 11:34:17

1. 美國文化多樣性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美國文化多樣性的主要特徵:多樣的人口組成和多樣的文化造就了了美國文化的多樣性。

不僅僅是在大街上,在廣告牌和電視中也比比皆是,會聽到更多的語言和各種音樂。

受50年前頒布的移民法影響,今天的美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1920年代以來,美國根據固定的移民人數年度限額分配給世界各國,在某種程度上傾向於北歐人和西歐人。1965年通過的新法律則青睞技術移民以及已經在美國紮根的家庭。

美國人是贊同個人主義的。

美國近代史上的愛默生,他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愛默生在他對個人主義所作的著名的定義中,不僅改變了對個人主義評價的意義,而且也改變了對個人與體制之間關系的理解。愛默生認為,「如果社會被認為是反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人格的一個陰謀的話,人們應該躲避社會。」

愛默生深知社會並不是一種抽象的力量,而是由人組成並創立的,他繼而說,「社會是一個其成員同意成立的合資經營的企業,為了更好地保證每一個股東能得到麵包,必須換取吃麵包人的自由和文化。」他認為社會是建立在其成員允諾的基礎之上,社會受制於個人的選擇與行動,所以,社會制約不是不可逾越的。愛默生對美國個人主義作了最好的注釋。

他說,有一條永遠新鮮而崇高的教義,那就是:有一個「人」。人不是一個農民,或是教授,或是工程師,但是他是一切。人是祭司、學者、政治家、生產者、軍人。「認識你自己」與「認識大自然」是同一個格言。他主張人自己啟示自己,而不是從另一個心靈那裡接受真理;人應該經過相當時期的幽思,反省,自己掌握住自己。

2. 美國的多元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哪些不同呢

地域以及人口等因素。

任何國家需要傳承的都存在差異,所以每個國家的文化也存在差異,看起來類似,但也存在意義上的不同,那麼,美國的多元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哪些不同呢?中國文化幾千年,古老的歲月存在無盡的財富,文化也一樣,時間越長,價值結越高。然而像千年古樹,根深蒂固,生機勃勃;含有部分的枯枝敗葉。中國先哲留下寶貴的歷史遺跡,留下歷史包袱。望著這棵參天大樹,會被蒼勁而折服,你想像有多少秘密隱藏在其中。

漢族占總人口的90%,其他民族在膚色、人種上與漢族差異不大,中國是單一人種和文化的國家。儒、佛以及道家文化形成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對國人的思行佔有統治級別的地位。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尤為突出。美國屬於移民國家,人口構成復雜,世界各國在這里聚會,各種文化輝映,形成多元文化的特點。美國文化存在多元化這種顯著的特點,帶有時代氣息,隨時代的變化而逐漸的發生變化。

3. 美國文化特點

1、尊重個人的價值觀。

個人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意義,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

2、追求民主自由。

美國是一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的國家,受移民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很深,所以逐步形成一個崇尚自由的社會。除執法機關與執法人員外,任何機關與個人不得非法侵犯他人自由。

3、崇尚開拓和競爭。

美國人的格言是:不冒險就不會有大的成功,膽小鬼永遠不會有所作為,不創新即死亡。移民美國的開拓者,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和待開發的豐富資源,促使和培育了美國人頑強拼搏、艱苦奮斗、敢冒風險的性格。

(3)美國多元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作為一個從原野里創造出來的國家,美國在資源豐富亟待開發的早期,機會雖多,可是蠻荒未辟,心須獎勵個人獨立創造的性格,凡是囿滅個性發展的各種因素都視作當時拓殖精神的阻礙,加以貶責。

同時,在艱苦開拓的過程中,每個民族都必須發揮本民族的長處,尊重並吸取其他民族的優秀品質,堅信自我,尊重他人的文化取捨態度成為他們共同的准則,正是在這一點上,也只能是在這一點上,各國移民找到了共同之處。

這就是個性容於團隊的價值體系,它深入民心,以各種形式得到充分發展,由此形成了美利堅民族的特殊性格:對自己深信不疑,對自己的命運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為哲學信條。

4. 什麼是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義目前已經成為繼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之後影響心理學的第四股思潮。因此,在多元文化主義指導下的多元文化咨詢(multicultural counseling)成為美國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近些年來,非白種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據人口調查顯示,1999年到2000年,美國非拉美裔白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從75%降至69.1%,拉美裔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從9.3%上升至15%,增長幅度遠遠超過總人口的增長幅度;在美國100個最大城市中,幾乎有一半城市的少數人種多於白人。盡管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經濟發展較快,但並沒有因此消除種族間的隔閡,相反,種族間的貧富差距更加劇了不同種族、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二十世紀90年代,美國種族主義又重新抬頭,發生了一系列焚燒有色人種教堂、種族歧視與仇殺等事件。因此,多元文化研究一直是美國社會所關注的核心課題。從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踐上看,無論在怎樣的一種咨詢或治療關系中,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來訪者在性別、年齡、教育、職業、宗教、價值等社會文化特徵方面的差異問題都是咨詢者所必須給予正視的。由於當前流行的各種咨詢理論與治療技術都深受美國主流文化的影響,因此這些理論和方法常常無法有效地滿足不同來訪者的需要。正如格根所言,西方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產物……一切都帶上了西方文化傳統的印跡。Pedersen也指出,在許多咨詢派別中,對個人主義的強調,特別是對個體獨立性的強調就是兩個相當常見的文化偏見。顯然,在美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而且數量正在日趨擴大的移民國家裡,對多元文化問題的重視程度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效果。但事實上,相當多的咨詢者在多元文化能力方面還無法滿足來訪者的需求。一項對美國心理學會成員(已取得臨床、咨詢或學校心理學博士學位)的調查顯示,他們之中認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為少數民族人群提供咨詢服務的應答者寥寥無幾。因此培養更多的、了解並懂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傳統、倫理道德的「文化熟練咨詢者」成為當務之急。
考慮到美國社會對多元文化咨詢者日趨強烈的需求,對多元文化咨詢應該並能夠在化解民族矛盾、緩解文化沖突、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訪者提供高質量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的期望,「美國咨詢與發展學會」(AACD)建立了下屬的「多元文化咨詢與發展學會」(Association for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同時,美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為心理咨詢專業的學生增設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其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它任何類型的課程。此外,為了強調多元文化咨詢的價值與作用,許多學者建議各專業學術團體制定相關的措施與要求,以促進專業心理咨詢工作者在多元文化咨詢能力方面的成長。目前,「美國心理學會」已經頒布了《不同種族、語言和文化人群心理服務者指南》,在「美國咨詢者學會」最新公布的道德規范中,也加入了強調對多樣性文化尊重的獨立章節,而「多元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以文化為中心」(culture-centered)等,已經成為專業工作者耳熟能詳的概念,有關多元文化心理咨詢的專業書籍和研究成果更如雨後春筍。這些積極的變化,正在推動著美國多元文化咨詢的發展。
在多元文化咨詢的理論建構方面,咨詢者更加重視文化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因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和調節作用,這與過去只把文化因素作為咨詢背景加以考慮的做法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在臨床實踐方面,令人鼓舞的發展是咨詢者嘗試根據不同民族、文化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一些理論和方法進行探索和整合。例如,東方文化中關於身心健康與治療的一些古老理論,近些年來在美國變得越來越為流行;有些咨詢者開始將中國的中醫、易經、禪宗等傳統理論和方法與西方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和方法融合,並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誕生的理論和方法完全可以進行有機地整合和使用,而且,對不同文化中的咨詢與治療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也有益於咨詢者從其他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理論與實踐。

5. 美國的多元文化是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因為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
有很多國家的人移民過去,就會有很多的語言,節日,文化,傳統等。
有很多國家的人在一塊就是多元化。

6. 談談美國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一詞的出現始於八十年代的美國。1988年春斯坦福大學校園的一場課程改革成為了後來被學者們稱為「文化革命」的開端,[1] 這場改革迅速波及整個教育界繼而在其他社會領域也引發不同的影響,學術界對此現象進行探討和爭論。到九十年代,由於爭論的激烈程度,有人甚至把多元文化主義及相關的爭論稱為「文化戰爭」。在我國的美國史研究領域,從1992年《美國研究》第三期沈宗美的《對美國主流文化的挑戰》開始(在文章中沈將multiculturalism譯作「文化多元主義」)到200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多元文化研究」,國內學術界也對多元文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有關於「多元文化主義」的研究成為了1900年以後在中國美國文化研究的重鎮之一。研究的成果除了以上所提的論文,其中朱世達主編的《當代美國文化與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一書中的文化部分也是重要的成果之一。學術界達成了一些共識,但仍有許多未解決的理論空白。

一 、多元文化主義的緣起

研究一個問題,首要的是要對所研究對象有明確的認識,即問題是什麼,接著才研究課題的意義、特徵及局限性等相關的問題。盡管多元文化主義一詞近年來已被頻頻地使用,但如同「文化」、「全球化」這些高度使用卻無公認的定義一樣,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至今未有一個清楚明晰的界定。王希在《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一文中將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析化,多元文化主義因不同領域的不同用途有不同的內涵,它「既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歷史觀、一種文藝批評理論,也是一種政治態度、一種意識形態的混合體」[2]。這種歸納法雖然全面,然而還是未能對多元文化下一個精確的定義,讓人對其內涵有個簡明扼要的把握。因此,在此基礎上,王希得出這些用途的共同點,即「1、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和族裔構成的國家,美國文化是一種多元的文化;2、不同民族、族裔、性別和文化傳統的美國人的美國經歷是不同的,美國傳統不能以某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歷史經驗為准繩;3、群體認同和群體權利是多元文化主義重要內容,也是美國社會必須面臨的現實。」[3]顯然,多元文化主義已不是純粹的理論探討,它成了教育、文藝、政治訴求的出發點和依據,從這個依據出發,目標指向元與元的平等,即所謂的「群體認同和群體權利」。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移民們創建並繁榮、發展、壯大著美國。美國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單元」的國家。從殖民地時期開始,來自西班牙、法國的殖民者構成了最早的移民。緊接著,不甘落後的是荷蘭人、瑞典人和英國人。特別是從1620年英國清教徒創建馬薩諸塞海灣的殖民地開始,英國便開始了持續的移民潮,奠定了日後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主體基調。非洲黑人的販運又擴大了移民群體的構成,但由於他們身份的特殊性(作為奴隸),非洲文化處於被壓制的、無足輕重的狀態。之後,另一支歐裔——日爾曼人也加入了北美大陸的移民群。這支非英語族族裔由於語言不通,經常相聚而居,自成一體,又由於耕作有方,小社會頗為繁榮,遭到了先來者的敵視,但並未發生更多的沖突。

這樣,在美國文明初步形成階段(一般認為是1607——1783年前後近兩個世紀)[4],盡管除土著印第安人外,還存在至少兩支以上的移民族裔,但這種多源移民結構的存在並無單元權利的呼聲的出現,融合是主流,由此形成了美利堅民族。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是多元的規模(族裔少、數量少)與日後的不可同日而語,也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密切的聯系。首先是區域分割使各個元呈各自獨立發展的狀態;其次各移民群體的共同任務是發展經濟,面臨最根本的任務與自然環境的生存斗爭。因此,各族裔差異和利益沖突被最小化,共同利益召喚著他們共同努力,從而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美利堅民族。

到美國文化的成熟定型時期,即從建國至二戰這一漫長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多元文化主義仍未被視為問題而提出。這一時期的移民依然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移民構成和人口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包括1890年代邊疆封閉前來、主要是來自西歐和北歐的「老移民」和從邊疆關閉後至1930年來、主要是來自東歐和南歐的「新移民」。在此時期內,根據美國政府對各種族的態度又可分為獨立初期和限制移民時期。獨立初期,由於美國國內急需勞動力,對移民來者不拒,美國成了自由的化身,自由女神像就是證明。然而,隨著美國工業化的基本完成,基於新移民對老移民的工作機會的威脅,美國進入了限制移民時期。美國政府針對移民制定的各個時期不同的移民政策和移民法案就是表現之一,特別是針對某一特定種族制定的排斥法案(如中國人和日本人)和對東西半球的移民配給的總數的不同規定,顯示了美國主流社會對本已存在於本社會中亞文化的歧視並將之推廣到此文化的來源國。

相應地,在思想領域里,「熔爐論」在美國排外主義思潮盛行中出爐。「熔爐論」認為其他種族或民族都應認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歸化這一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宗主。不服從同化者理應受到驅逐。且不論這種觀點的缺陷以及真實意圖,應該承認的是「熔爐論」反映了早期英裔人在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佔有統治地位,他們都把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當作主導文化,要求其他民族予以認同,力圖在此基礎上建立社會統一的文化。

而無論是老移民還是新移民,在當時作為不同文化的攜帶者,他們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此時處於亞文化地位的各元並未有太多的不同呼聲,多元文化主義仍未形成氣候。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1、美國剛剛成立,統一的政府與國家,一體化強化了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主體地位;2、無論是老移民還是新移民同屬歐裔,文化上有較多的同源性,在種族、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和美國主流相距不大,同化不是太嚴重的問題;3、移民們到來後就投身西進運動和兩次工業革命中去,他們的個體利益附屬於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

但是,很快地,「熔爐論」在一戰起就受到強有力的挑戰。一戰期間對德裔移民的不信任,「熔爐論」顯得蒼白無力。二戰期間,歷史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日本僑民和德裔美國人成了被孤立、排斥和打擊的對象。漸漸地,一種反對美國化、盎格魯服從以及民族熔爐理論的、宣揚文化多元的「文化多元主義」的觀點開始出現。但一開始並不受到重視。

這種狀況在二戰後特別是1965年新移民法的頒布後得到了實質性的改善,種族配給原則得到廢止,美國政府開始客觀、公正地對待各個種族。而在這次移民法頒布後,引發了又一次的移民潮。這次移民潮同以往有一個顯著的差別:西歐移民明顯減少,亞洲和拉美移民急劇上升,這又一次改變了原來的移民結構,社會摩擦隨之加大。戰後60年代,美國社會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動盪,黑人民權運動、新左派運動、同性戀運動、女權運動、反文化運動等等此起彼伏,各種社會運動高潮迭起,各種騷亂事件層出不窮,種族間的暴力事件比比皆是,社會發生了大分裂。也正是從這時期開始,1924年德裔猶太人、青年哲學家霍勒斯·卡倫所首創的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思想又以新的面貌重新活躍起來,這又直接導致了多元文化主義隨之興起。

朱世達在其文《美國社會中的文化斷裂》中將此時的文化沖突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1、二戰後,由於經濟繁榮,美國經歷了一個激烈的社會演變與過渡的時期。美國經濟由工業經濟而演變到信息經濟。大量的白領階層以知識、信息、思想經濟謀生。各種族大量中產階級的崛起;2、冷戰的結束使美國內的保守主義者有可能集中精力思考美國國內的文化戰爭問題;3、高等教育迅猛發展,更多的各種族的美國人接受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新思想、新觀念,改變了諸多人的世界觀;4、美國6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社會變化提高了婦女的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使婦女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社會力量。」[5]朱世達將目光投向美國國內,側重考察這一時期社會演變和移民的素質,與之相對應,有些學者還注意到國際的變化,認為也是文化沖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他們認為「國際政治朝著多極化的格局轉化,世界各民族裔人民的自我意識和民族主義思潮空前高漲,美國少數族裔人民的民族意識不斷被喚起,他們強烈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同實際社會地位低下之間反差,他們竭力為在美國爭得本民族的地位努力,宣傳多元文化主義就是一個重要方面的工作。」 [6]

二 、幾點結論

本文初略地回顧了美國的移民歷史以及在此背景下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關系以求探索多元文化主義問題的產生,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從美國的移民歷史看,自民族形成之初始,一直存在多元和元與元的差異。最初階段,主流文化(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占絕對優勢的存在,其他處於非優勢地位的各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系主要以和平共處為主,隨著時代的變化,元與元的差異性突現,族裔要求權利的呼聲逐漸高漲,並最後以多元文化主義的形式體現。

2、多元文化主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與特定時代下社會的巨大變化,包括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種族關系等領域的新變化甚至與國際大背景緊密相關。多元文化主義是對這些變化的理論回應,也是代表了當前國際學術界的文化研究傾向。

3、存在有一個核心的美國文化,但此文化的內涵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充實。這種移民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這也是多元與一元的關系。新移民的到來往往對原有存在的社會產生沖擊,導致社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經過長期的沖突和融合,新的一輪又形成,如此循環往復。
4、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出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的意義。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也顯示社會本身的進步,體現了各種族融合的成功。

7. 美國文化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美國是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其主導文化為歐洲文化。 由於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美兩國文化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一、美國文化的特點

文化開放、文化包容、文化進取是美國文化的三大特徵,也是美國文化的優勢。美國文化的開放性,有利於美國現代化的推進;美國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美國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利於美國文化的豐富多彩;美國文化的進取性,有利於美國人民戰勝困難不斷追求美好的生活。總之,美國文化的優勢是美國發展的動力。

(一) 美國文化開放的基本形式

1.通過人員流動而實現的文化交流。

2.報刊、印刷品和音像製品是進行文化交流的最普遍形式。

3.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實現文化開放的基本方式。

4.計算機網路、衛星通信系統 、電話的廣泛運用 ,正成為文化開放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形式。

(二)美國文化包容體現在三個方面

1.各種政治思想可以在美國存在。

2.美國容納了各國文化之精華,且各種文化互相滲透 、彼此交融。 在美國,常見的有歐洲文化、亞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

3.美國文化具有寬容兼納的一面,美國的宗教和難民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三)美國文化進取性的特徵

1.美國人敢於探險,體現為對地理考察、對企業的風險投資。

2.美國人對權利和優越的追求,體現為美國人對公民權利及美國夢的追求。

二、美國文化模式

美國文化是建立在「個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平等的概念貫穿美國的各種社會關系。美國人的平等觀念以人性為基礎, 強調每個人生來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We are all human,after all.」在美國 ,「平等」是指機會平等 ,即所有人在生活中有同樣的機會,無論其膚色、性別、國籍來源和宗教信仰如何,而不是在處境方面人人一樣。 在《獨立宣言》中,傑斐遜提出要維護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

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模式的主要內容, 這里的個人主義不是利己主義,美國人的個體觀念根植於英國哲學家洛克為代表的哲學傳統。 個人主義在西方人那裡是一個美麗的字眼。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強調個人獨立性、創造性,強調個人自由發展,不受或少受社會、政治和宗教勢力的限制。

個人主義使美國人習慣於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斗, 獨立地求生存、求發展,而不依賴他人。跨文化交流學者拉里·A·薩姆瓦說:「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是至高無上的,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和肯定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在美國可能是主導一切的。 」

中國人看重的是群體意識,注重整體價值。 個人應為社會做貢獻,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群體利益高於個體利益。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強調集體主義,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當兩者產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該做出必要的犧牲以保全集體利益。

三、中國人對美國的誤解

(一)中國人認為美國種族歧視嚴重 ,是一個充滿歧視的國家

確實,美國曾經有過黑奴及種族歧視的歷史,這是美國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這也是美國人的榮耀所在,因為美國人通過自己百年奮斗不但解決了黑奴問題, 而且基本上解決了種族歧視,以及其他各種歧視的問題。

在美國, 歧視是十分敏感的話題, 而且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在美國求職招聘,不能過問性別、不能過問年齡、不能過問籍貫、不能過問家庭情況(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更不可把膚色、種族、民族條件作為招聘的條件。 否則,就有歧視嫌疑,除非你能夠說明這份工作非某類人做不可,否則就要被告上法庭,以涉嫌歧視罪被起訴。

(二) 美國的教育收費很高,窮人的孩子讀不起

談起美國的教育,許多中國人的誤解也很深。 其實,美國教育是很公平的,教育機會均等這一條做得非常到位。 在美國,嚴格執行K-12義務教育制度,即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美國均執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學生不用交學費, 也不收其他費用。 無論什麼孩子,只要在美國,都可以就近入學。 大學雖然收費,但是,並不會因此導致有才能而無經濟能力輟學的現象發生。 因為美國有四萬多個基金會,還有許多大型公司企業,他們會提前在這些大學里物色那些有才能而家庭貧窮的學生給予資助。所以,在美國凡是被錄取的學生,都是有辦法讀完書的。

8. 美國文化特點是什麼

美國文化特點是個人主義,是他們比較崇拜的。美國人的喜歡直率,坦誠相待,不喜歡彎抹角,要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同時美國人不喜歡過分依賴他人。美國文化顯著特點有很多,主要體現在個人、社會、民族等方面,表現出文化的差異。


美國起源概況

1492年,在歐洲頂了十幾年老騙子帽子的哥倫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又一次開始了他的發現之旅。經過長時間的航行,終於他們到達了美洲,在碧空如洗的藍天下,他們振臂高呼,激情慶祝,馬上宣布這地方屬於西班牙帝國。只是多年後,直到我們偉大的哥倫布大爺逝世前,他還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所以那些在美洲的土著居民,一直也被稱為印第安人。

9. 美國多元文化的形成及原因。

1、發展趨勢;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呈現出多元和諧發展的局面。

2、多元文化社會里,由於每個人對各種文化都擁有自主選擇權,都擁有對各種文化自由選擇贊或貶的權利,並因此每個人都互相尊重,和而不同。那麼對多元文化就會產生一種共同認知,而自然帶進一種社會融合,即共和狀態。

3、民族融合;這樣,在美國文明初步形成階段(一般認為是1607——1783年前後近兩個世紀);盡管除土著印第安人外,還存在至少兩支以上的移民族裔,但這種多源移民結構的存在並無單元權利的呼聲的出現,融合是主流,由此形成了美利堅民族。

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是多元的規模(族裔少、數量少)與日後的不可同日而語,也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密切的聯系。首先是區域分割使各個元呈各自獨立發展的狀態;其次各移民群體的共同任務是發展經濟,面臨最根本的任務與自然環境的生存斗爭。

因此,各族裔差異和利益沖突被最小化,共同利益召喚著他們共同努力,從而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美利堅民族。

4、多元文化會讓一個國家的文化顯得充實豐富,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比如美國的洛杉磯,目前基本是華人的天下,隨處可見的華人,唐人街,華人超市,其實不僅僅是華人還有黑人,墨西哥人,

各種移民的種族,不同的種族在美國相遇磨合,融合發展,他們之間的交流可以看做是幾種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縮影,可以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合作,豐富文化內涵與人民的生活。

所以他們存在有一個核心的美國文化,但此文化的內涵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充實。這種移民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這也是多元與一元的關系。

新移民的到來往往對原有存在的社會產生沖擊,導致社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經過長期的沖突和融合,新的一輪又形成,如此循環往復。多元文化雖有爭論但也顯示社會本身的進步,體現了各種族融合的成功。

(9)美國多元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結論:

1、從美國的移民歷史看,自民族形成之初始,一直存在多元和元與元的差異。最初階段,主流文化(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占絕對優勢的存在,其他處於非優勢地位的各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系主要以和平共處為主,隨著時代的變化,元與元的差異性突現,族裔要求權利的呼聲逐漸高漲,並最後以多元文化主義的形式體現。

2、多元文化主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與特定時代下社會的巨大變化,包括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種族關系等領域的新變化甚至與國際大背景緊密相關。多元文化主義是對這些變化的理論回應,也是代表了當前國際學術界的文化研究傾向。

3、存在有一個核心的美國文化,但此文化的內涵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充實。這種移民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這也是多元與一元的關系。新移民的到來往往對原有存在的社會產生沖擊,導致社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經過長期的沖突和融合,新的一輪又形成,如此循環往復。

4、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出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的意義。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也顯示社會本身的進步,體現了各種族融合的成功。

網路——多元文化

網路 ——世界多元文化

10. 美國 多元文化

要了解美國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此消彼長,不得不從美國的歷史說起。美國最早的移民,都是歐洲移民過來的虔誠清教徒,自由主義的開國精神是內含在基督教傳統之中的。羅伯特•貝拉在其名著《心靈的習性》裡面分析說,在美國的歷史傳統裡面,有深厚的基督教和共和主義傳統,美國的個人主義是以這兩種傳統為自身基礎的:「古典共和主義提出了為公共利益盡心盡力的積極公民形象,宗教改革的基督精神,以清教主義與教派主義的形式,倡導以個人的自願參與為基礎的政府觀念。然而,以上兩種傳統都把個人的自主性置於道德與宗教責任的背景之下。」 個人主義與基督教的內在結合,使得美國直到1950年代,一直是一個在道德價值上非常保守的國家。所謂的保守,實際上是一種以基督教為背景的個人主義,或者崇尚個人價值的基督教主義:既尊重個人的道德自主性,同時個人又對家庭、社群、國家和上帝負有責任。美國是一個有著共同宗教背景和價值觀的文化大熔爐,新的移民不管你來自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都要融入這個以基督教為主流價值的自由社會。

然而,1960年代的文化反叛和種族平權運動,使得美國發生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反叛和種族平權,雖然是兩場相互平行的運功,前者是青年一代對上一代人所奉行的基督教價值的文化反抗,後者是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群爭取社會經濟權利的平等,但二者在精神目標上卻有著內在的默契和聯系:解構以基督教為核心的社會主流價值,為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打開決堤的閘門。《白宮中的上帝》作者哈切森這樣寫道:「60年代文化反叛造成的根本變化之一,乃是新教主流派與美國社會的主流利益之間互相支持的關系,變成了一種憤怒的敵對關系。……面臨激增的多元化和在公眾生活中明顯缺乏以宗教為基礎的價值觀,猶太-基督教傳統受到明顯的侵蝕,隨之造成了公共道德的衰退。這一衰退正是美國基督教中日益發展的福音派潮流主要關心的事情」。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重心,戰後的美國,如果說1950年代的重心在意識形態冷戰,1960-1970年代在種族平權的話,那麼,1980年代以後的社會焦點,就逐漸轉移向宗教、道德和文化價值的分歧。由於美國的早期移民具有基督教的共同背景,而二戰以後的新移民大量來自非基督教民族,美國成為了一個文化多元主義與基督教福音主義同時並存的國家,因而在文化價值上似乎也分裂成了兩個美國:一個是文化激進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的美國,它存在於學院和媒體,在地域上主要分布於東西海岸,另一個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美國,它紮根於美國的草根社會,占據了南方和中部這些腹部地區。近年來,圍繞著墮胎、同性戀等問題的大爭論,正是兩個美國之間的文化較量,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小布希與克里較量的「勝負手」所在。

一方面是文化激進主義乃至虛無主義的波濤洶涌,以及多元文化傳統提出的「差異的政治」和「承認的政治」,另一方面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強烈反彈,夾在中間的自由主義真是左右為難,苦於應付。作為建制化的自由主義,本來作為「公民的宗教」,本來在文化價值上與基督教個人主義並不沖突,而且後者還是自由主義的倫理基礎之一,然而,如今被文化激進主義一沖擊,自由主義就陷入了價值上的尷尬境地:正如甘陽所分析的:「以羅爾斯為代表的美國自由主義近年來可以說一直在辯護兩個多少有點矛盾的立場。即第一他們要維護美國的新政自由主義傳統,從而論證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合理根據;但第二他們作為對六十年代種族、性別、文化問題上所謂『文化多元化』的支持者,則強烈論證國家不能幹預道德宗教文化領域。」(《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古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復興》)。

已故的哈佛名教授羅爾斯作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一代理論宗師,在《正義論》裡面做的前一項工作:論證國家要在經濟領域實行合理的干預,實現「公平的正義」;而在《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重點論證的是後一項工作: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自由民主社會中,如何達成關於正義的「重疊共識」?作為建制化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一方面要回應後現代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的挑戰,將價值的諸神時代作為一個合理的事實予以確認,另一方面又要應對基督教傳統和文化保守主義的批評,避免滑落到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為社會整合找到一個共識的基礎。羅爾斯在自由主義思想史上做出了一個重大的調整:將自由主義從一個整全性的倫理政治學說,改變為僅僅是一種政治社會的組織原則。自由主義首先將善(good)與正當(right)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區別開來,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美好的人生這些倫理價值問題,自由主義沒有任何特定的立場。自由主義只是堅信:人是有理性的,他能夠為自己決定什麼是最好的價值,只有自主選擇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因而,各種互相沖突的宗教、道德和哲學,從它們各自的價值立場來說都是可理解的、合理的、可證成的。自由主義對它們保持完全的價值中立。不過,對於什麼是正當、什麼是正義這些政治價值問題,自由主義容不得半點的價值相對主義,它堅信「正當優先於善」,不管你在信仰的私人領域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或者什麼也不相信,在政治的公共領域,必須遵從由憲法的核心觀念和程序規定的公共理性,遵從普遍的正義原則。而這一普遍的正義,是各種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學通過公共討論和對話,反復的「反思平衡」最終達成的「重疊共識」。

羅爾斯雖然是一個學院派知識分子,但他所論證的政治哲學,正是當代美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公平的正義」乃是從羅斯福新政到六十年代種族平權法的合法性論證,而政治自由主義則是多元文化時代解決公共認同問題的自由派綱領。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以克里為代表的民主黨自由派人士,正是按照這一思路來回應同性戀、墮胎等辣手的價值沖突問題。然而,這次克里的敗選,表面上是民主黨的政治失敗,從深層來說,乃暴露了政治自由主義深刻的理論困境。

自由主義放棄了自己特定的整全性學說,退而成為社會政治層面的組織原則,本來期望收到雙刃劍的效果:以價值中立主義回應多元文化,以正義的「重疊共識」整合社會,與文化虛無主義劃清界限。但是,從這幾年美國國會、總統大選中,保守主義屢屢得勝、自由主義連續失敗之中可以看到,在道德價值這一當今時代焦點問題上,政治自由主義顯得蒼白無力,交不出一張令選民滿意的答卷。為了使正義原則在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中能夠獲得最廣泛的認同,政治自由主義不惜放棄自己的整全性,將價值問題擱置起來,把它驅逐到私人領域。然而,從前門被公共事務驅逐的東西,又從後門溜回來了,不僅回來,而且成為公共領域各方輿論矚目的主角。

以當今爭得一塌糊塗的墮胎和同性戀問題來說,按照政治自由主義的邏輯,這些都屬於私人的價值偏好,屬於個人的懷孕意向或性取向,與公共領域的正義問題無涉。不過,自由派人士忽略了,在這個政府權力空前擴張的時代裡面,過去屬於宗教或道德管制的私人事務,如今統統變成了由法律和政治來管理的公共事務:墮胎是否合法?幾個月大的胎兒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同性戀可以合法化嗎?他們(她們)是否享有與異性戀同等的合法婚姻權利?――這一系列高度分歧的社會文化問題,保守主義的回答十分乾脆,而政治自由主義則像克里在大選中的回答一樣,含含糊糊,莫棱兩可。文化價值不僅是個人的取向,也同時是公共事務,任何個人的價值選擇都離不開公共的價值標准,政治自由主義的善與正當二分的基本預設,雖然在理論上可以成立,但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卻處處碰壁,文化沖突的本質就是政治,政治背後也是文化的分歧,所謂的「文化政治」是也。

當然,羅爾斯早就預見到私人的價值(善)與公共正義(正當)之間並非那樣井水不犯河水,他所論證的政治自由主義,設定了一條核心的基本原則:「正當優先於善」。也就是說,當自己的宗教、道德或哲學學說與社會正義原則發生沖突的時候,普遍的正義相對於特殊的善,擁有無可爭辯的優先性。然而,問題在於,「正當優先於善」,只是自由主義的特殊信念,而不是社會普遍的規范認同,不要說各種宗教學說堅信信仰的絕對優先性,社會的正當性只可能來自宗教價值上的善,而且連社群主義、施特勞斯的古典政治哲學等各種保守主義,都反對抽離善的價值觀念來預設正當的優先性。「正當優先於善」這條政治自由主義的第一原理,在一個價值多元的自由主義社會裡面,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甚至是不可通約的分歧性。當今美國社會的主要分歧,幾乎都發生在文化道德領域。那些善與善之間的價值沖突,以「是否正當」的政治方式體現出來,而且無法用法律或政治的普遍正義原則來裁定它們。

政治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來自各種宗教、道德或哲學學說的重疊共識,然而,由於價值上的分歧,有些可以通過理性的合理對話形成重疊共識,有些則不可通約,難以形成共識,比如同性戀問題、墮胎問題就是這樣,越是涉及到世界觀的核心價值,就越是難以找到共通點。羅爾斯之所以認為在不同信仰的人群中間,能夠形成「重疊共識」,乃是有一個「政治人」的預設:相信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有可能按照公共理性來進行公共對話,以「正當優先於善」的方式進行價值選擇。然而,即使美國這個有著兩百多年立憲民主歷史的國家,由於多數人依然是基督教徒,凡是涉及到文化政治的諸多社會問題,他們更多地不是從法律的程序正當性,而是從上帝那裡尋求選擇的答案。薛涌在書中分析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立國的國家,但後來的歷史發展使得宗教一分為二,一個是理性宗教,相信政教分離,他們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基本上是一批投票給克里的自由派,主要分布在東西海岸的大都市裡,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另一個是情感宗教,其信徒大多是一些投票給小布希的基督教福音主義者,他們雲集在南部和中部地區,生活在半封閉的小城鎮里,每個周末要上教堂,向上帝祈禱。

兩個美國,兩種宗教。克里所抓住的只是理性化的美國,這個美國相信羅爾斯,相信「正當優先於善」。就像很多中國人以為紐約、波士頓、洛杉磯就是美國一樣,他們也以為理性化的自由主義代表了美國精神。殊不知還有另外一個美國,另外一種美國精神。那就是小布希所依靠的美國,基督教福音主義所代表的情感宗教精神。這些生活在鄉下的傳統「楊基佬」,平時是沉默的大多數,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些全國性大報上,看不到他們的蹤影,聽不見他們的聲音。但是他們確確實實在地存在,每當選舉年的時候,這些相信信仰高於一切、善優先於正當的虔誠教徒們,就成為了左右白宮的力量。這次決定布希和克里最後命運的俄亥俄州,雖然經濟衰退,但多數選民最終還是選了布希。他們所作的選擇,不是功利自由主義的「經濟人」選擇,也不是政治自由主義的「政治人」選擇,而是虔誠地相信上帝、相信信仰高於一切的「宗教人」選擇。正如一位俄亥俄州選民所說:「這四年我收入少了三分之一,但我不會責怪布希。工作來了又去,但信仰卻是永恆的」。

在文化道德問題上,政治自由主義的價值中立政策,實際結果是對文化激進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的寬容。自由主義對它們的步步退讓,使得後者不斷挑戰政治和法律的底線:先是自由墮胎,然後是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大麻合法化?自由克隆後代?…這些在政治自由主義看來屬於個人自由選擇的非公共性問題,已經或者即將成為公共問題的焦點。難道生活倫理真的僅僅是私人事務?難道在什麼是美好的生活、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這些問題上,真的什麼都行?文化激進主義者當然會這樣認為,自由主義者雖然內心不贊成,但礙於價值中立主義的原則,只能保持寬容,就像克里對待切尼副總統的女兒同性戀的態度一樣,有著過多的曖昧。

當文化激進主義步步緊逼,而自由主義只能對此保持綏靖政策的時候,就產生了保守主義的強烈反彈,保守主義在精英層中,表現為施特勞斯的古典貴族政治哲學對羅爾斯主流自由主義的挑戰,在民間草根階層,則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再度崛起。這兩股勢力,一個是強烈置疑從自由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保守主義思潮,另一個是訴諸信仰和情感的宗教大眾,它們正是小布希政府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

這些保守主義的力量,本來是一盤散沙,分散在學院的邊緣和民間的草根,不要說沒有建制化,連組織化都談不上。然而,小布希政府上台以後,以白宮為中心,保守主義終於獲得了建制化的機會。特別是9•11以後,小布希以反恐戰爭為借口,為美國製造了一個外部的敵人――自由制度和基督教文明的敵人,並且大打新「政治正確」的愛國主義牌,試圖以保守的基督教價值觀,重新將上帝召喚回世俗社會,整合美國的道德基礎和價值基礎。

去年,亨廷頓發表了他的新書《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此書已由新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譯本),這位美國學院保守主義權威人物將「文明沖突」的視線從國際社會外部轉向了美國社會內部。在他看來,美國的國家認同,過去有四個組成部分:民族(不列顛民族)、種族(白人)、文化(基督新教)和政治(美國憲法),經過一個多世紀中歐、南歐、東歐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和亞洲移民所帶來的文化多元主義的沖擊,如今只剩下一個東西:共同的政治信念。這也是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立論的基本事實基礎。不過,在亨廷頓看來,僅僅靠政治信念立國是非常危險的,當初的羅馬帝國、蘇聯帝國就是因為缺乏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而靠國家意識形態的粘合力維持整合,最好這些帝國無一例外,通通崩潰解體。為美國之未來憂心忡忡的亨廷頓大聲疾呼:要堅決抵制國家認同中的文化多元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堅定地捍衛盎格魯-基督新教文化在美國社會中的核心地位,這一由「五月花號」船帶來的原初定居者的文化,正是美國國家的立國之本。顯然,亨廷頓這本書提出的觀點,為白宮的基督教復興作了理論上的背書。

一方面是文化激進主義的咄咄逼人,另一方面是保守主義的強大復興,自由主義何去何從?相信價值中立的自由派何去何從?這次民主黨的敗選,不僅是克里個人的失敗,而且是其背後的政治自由主義理論的重大挫折。自由主義所預設的「正當優先於善」只能是一半美國人的公共理性,無法整合另一半美國人,因而在如今沖突最激烈的道德價值問題上,自由主義顯得左右為難,拿不出一個讓多數人服氣的方案,這正是政治自由主義的現實困境所在。

在政治社會經濟權利的公平安排上,自由主義基本實現了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學學說之間的重疊共識,但是在更核心的道德價值問題上,因為各自有各自對善的理解,重疊共識何其之難!政治自由主義的重疊共識,其背後的價值基礎是比較單薄的,雖然它有其道德基礎:對人的尊重和對不同信仰的尊重,但當不同的信仰發生沖突時,中立的自由主義就很難像解決分配公正一樣,給予弱勢者以適當的補償。善的失落、美好生活的喪失,是無法用任何其它的物質或精神方式所能補償的。

理性的美國,情感的美國。這是兩個美國,也是同一個美國,分別體現了美國精神的兩個側面。這是美國有活力之處,也是麻煩之處。搞得好,理性與信仰、精英與草根,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和平衡的互補;搞得不好,沖突頻頻,威脅國家的社會道德整合。自由主義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整合另一個美國,另一個信仰的美國、基督教的美國;是如何回應文化道德價值問題,不再是用消極的辦法,用括弧將善的問題擱置起來,將之放逐到私人領域,而是積極地面對價值的分歧,重新將之置於公共領域予以對話和討論,尋找自由民主生活最一般的倫理基礎和價值底線。

馬克斯•韋伯當年指出現代性就是「祛除魅力」的過程,自由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祛魅」的產物,是世俗化時代的公共宗教。它相信隨著世俗化的發展,人會越來越告別傳統的宗教、信念和情感,成為「理性人」,這也是自由主義對自由民主秩序理性王國樂觀其成的緣由所在。然而,自由主義忘記了韋伯當年對「祛魅」以後「價值諸神」沖突的憂慮,世俗化越是深入,神聖、超越這些價值之物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以更尖銳的方式表現出來。自由只能提供給人選擇的可能,民主賦予人以平等的尊嚴,但它們並不能因此給人的生活帶來意義,告訴你美好的價值何在。而只有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才是完美的人生。然而,現代性的世俗化以工具理性的方式摧毀了人的內心世界和社會道德生活的完整性,使得價值危機在民主化以後格外地凸現出來。9•11事件所觸動的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世俗社會最深處的一根宗教神經」,(哈貝馬斯語) 而布希、克里之爭所反映的,正是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民族國家內部同樣的問題:世俗社會的「價值諸神」沖突。

2004年美國總統的選舉,預示著美國的自由主義不得不面臨新的突破,在實踐層面期待著一位像羅斯福、肯尼迪一樣能夠改變美國歷史的偉大總統,在理論層面則期盼著一位自洛克、康德、羅爾斯以後有能力開創自由主義新生命的一代大師。不過,這一切都可望不可即,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將是下一代人看到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美國多元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