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佛陀文化怎麼發揚光大

佛陀文化怎麼發揚光大

發布時間:2022-04-22 16:47:10

⑴ 佛教中流傳著三千諸佛的故事,這些佛陀都從何而來

一提到佛祖和佛教這些文化,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關於佛祖已經在中國有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歷史了,一直都很受人們的尊崇和愛戴。但有個問題一直讓人們想不變,為什麼佛祖一直都被稱之為是佛祖呢,這是本來的名字,還是有什麼含義呢。在佛教中一直“都流傳著三千諸佛的事情,那麼這些佛陀的故事都是從何而來呢?”

佛教在中國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喜愛。佛教所傳輸的這些教誨,也正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提倡的。

⑵ 釋迦牟尼佛怎麼這么厲害佛文化那些豐富的東西,他是怎麼想出來的!!!

也是需要文化的積累和歷史的沉澱
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
最後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離家之後,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後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6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後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 覺者 、 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

⑶ 關於佛教的疑問。

樓主您好,大可不必為自己的疑惑而妄自菲薄。您的感覺十分地正確與理性。

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都不乏有迷信的東西摻在裡面,當然連我們崇敬的無神論的佛教也包括在內。但我們並不因為他有瑕疵,就盲目地排斥,否定其思想信仰中的精華部分,我們不能不看不分析不研究就百分百地拒絕他。佛陀的人格是偉大的,思想是高尚的,智慧是無邊的,慈悲是無量的,善業是無限的,這些佛教的精髓,是值得我們終生學習和享用的。

佛教在中國經過近兩千年的發揚光大,這個外來的文化經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後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可是,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不少人認為信仰佛教就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葯師彌陀。活著的時侯,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死了之後,即由親屬請了出家的僧尼,為之誦經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約如此。當然,這些觀念和現象,作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說,佛教並不反對,只是佛教的內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並不僅是如此。

佛陀的人格、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教團,以及教團的發展和演變,歷史的傳流與擴張。佛陀的教義經過長時間的傳述及注釋,加上廣闊面的繁衍及發揚,本質雖然來變,形態卻因時、地、人物的不同而有了各式各樣的表現,在這些形態之中,確有真正的佛教教義,不過也有不少是和真正的佛教並不相應的東西,我們必須要能夠分清這些事實,擇其正都而學之!

努力吧,朋友。

⑷ 佛家與道家宗旨的區別

這個問題很大也很有文化底蘊,有幾方面要點:1,道教從根源上說是中國上古的巫覡文化和後來的老莊道家哲學的結合體。是由東漢張道陵天師將之正式定型並逐漸發揚光大。而佛教則是脫胎於受印度宗教哲學影響的釋迦牟尼佛,除了小細節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佛陀完全創新的宗教。2,早期道教信仰天神,也信仰三清和上帝,是一個追求肉身成仙的多神教;而早期佛教則更側重於灰身滅智的小乘道,強調「苦、空、無我」,而且佛教承認多神但是並不皈依他們,相反將一切天地善神都作為佛教的護法對待。3,到了大乘佛教發揚光大後,道教明顯處於劣勢,從而產生了結合道、釋、儒三教的全真道。全真道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以後道教的修學方式參考了禪宗的許多形式甚至公案。而且道教也從追求煉服外丹轉向靜坐修煉內丹。當然佛教在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許多道家、儒家的元素,以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縱觀道佛兩家的發展史,分分合合,時而相互借鑒,時而彼此詆毀。到了現代兩教都有很大發展但也各自留下許多迷信成分。從大方向來看,道教的宗旨是性命雙修,仍是以修仙為宗旨;而佛教則更側重於往生凈土(當然密宗也主張即身成佛),然後普度眾生。其共同點都是脫離苦海,但佛教是出離三界,成佛證涅磐,道教則仍然在天界中搏一個大羅金仙。

⑸ 如何發揚摩尼教二宗思想

從五蘊入手,已經說盡解脫之法,不需後人再行添加,世間變幻,但人類煩惱沒變。

一乘清凈道

/羅睺羅法師講 魏善韜譯
佛教徒應該能夠區別以下三個術語:「上座部(Theravada)「小乘」(Hinayana)及「大乘」(Mahayana)。據羅睺羅法師說,在王舍城舉行的一次僧伽會議後,「上座部」一詞首先出現於佛教歷史中。這個會議在佛陀般涅盤後三個月舉行,與會者為五百位阿羅漢,他們也是佛陀嫡傳的子弟。「上座部」沿用數百年後,才有「大乘」一詞出現。佛教學者接受「小乘」及「大乘」的分別,乃是大乘教徒所「發明」的看法。
「上座部」與「小乘」二詞,經常為人所誤用而視為同一義。羅睺羅法師說:「事實上,今日世界上,並無一獨立的佛教團體可以被稱為小乘。」因此,我們在言及東南亞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及柬埔寨等國的修行系統時,應該使用「上座部」而非「小乘」。
無論修持什麼佛法系統,上座部或大乘佛教,皆一致尊崇釋迦牟尼佛為導師,並一致認定「法」(真理)是獨一無二的。導致究竟寂靜的境地只有一乘。而無論上座部或大乘的僧伽,乃是世界和平的潛在力量。羅睺羅法師指出,當今世界正遭受著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核子武器,核子競賽的重大威脅,上座部及大乘僧伽兩者所能從事且勢在必行的宗教服務,就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諧、平靜及幸福,而不是在別人的背後貼上宗派標志。
羅睺羅法師是佛教界知名人士,在此不用多做介紹。只簡單說明他是斯里蘭卡Kelaniya大學的校長。以下文章是他在1981年12月,於台灣台北所舉行的「世界佛教僧伽會議」第三次國際會議中所發表的演說概要。
--《佛教之聲》編者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他的教法被當時人以各種不同的名稱所認知,諸如佛語(Buddha-vacana①)、佛教(Buddhasasana)、大師的教示(Satthu-sasana)、教理(Sasana③)或法(Dhamma④)。在那時並無「上座部」或「大乘」的名詞使用。根據斯里蘭卡的古代編年史:《島史》(Dipavamsa,西元第四世紀作品)、《大史》(Mahavamsa,西元第五世紀作品)及《一切善見律》(律注)所記載,Theravada,Theriya,Therika這些名詞,於佛陀般涅盤後三個月,在王舍城舉行的第一次僧伽會議中,首次進入佛教歷史;此次僧伽會議由五百位佛陀的嫡傳阿羅漢弟子參加,大迦葉尊者主持會議;他們花了七個月的時間,將所有佛陀口傳的教示,包括法與戒律,加以誦持整理,並一致同意,此乃是世尊純正的教理。在此會議中所贊同的內容,被稱為長老正教(上座部教義)或長老傳統(Theriya or Therika⑤)。
「大乘」一詞於佛陀圓寂後數百年,才出現於佛教歷史中,大約是在基督紀元開始之際;而大部份早期的大乘經典,則是在西元數百年後產生的。但是大乘哲學為兩位偉大博學的法師所闡述與整理,此兩大師被尊為兩大大乘宗派的開山祖師。一為龍樹(西元二世紀人),以其著名的作品《中論》闡釋空性哲學,和他對般若思想的大量注釋,而建立了中觀學派。另一為無著(西元四世紀人),以其十七卷重要著作《瑜伽師地論》,建立起瑜伽唯識宗的學派。此處對於下列三名詞「上座部」、「小乘」、「大乘」做一釐清,是適宜且有助益的。「小乘」(Hinayana)及「大乘」(Mahayana)二詞在上座部巴利典籍中並不存在,無論是巴利三藏或是巴利三藏注釋,甚至是斯里蘭卡的巴利編年史:《島史》及《大史》中,都沒有發現「小乘」及「大乘」的用詞。
佛教學者普遍認為「小乘」和「大乘」乃是大乘教徒後來的創作,上座部系統並不能適用於「小乘」、「大乘」這樣的區分。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上座部」一詞在「小乘」、「大乘」二詞出現以前,已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上座部」可視為佛陀最初的教法,在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時代傳入斯里蘭卡,並且穩固地紮根。在那時,並沒有「大乘」的名詞。「大乘」一詞是數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沒有「大乘」就不會有「小乘」。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代,第三次僧伽會議所認可及接受的三藏教典及其注釋,隨著佛教的推展而傳入斯里蘭卡,仍保有純凈的「上座部」系統,並沒有陷入後來在印度大陸上所發展的大小乘諍論的漩渦中。因此將「上座部」系統視為「小乘」或「大乘」系統,是不恰當的。
而後,斯里蘭卡於1950年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後,東西方博學多聞的人士,均使用「上座部」稱呼盛行於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及泰國等的佛教系統,而非用「小乘」來稱呼。但仍然有一些觀念老舊的人士,繼續使用「小乘」一詞。事實上,今日世界上,並無一獨立的佛教團體可以被稱為「小乘」的宗派。
1967年1月,「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一次國際會議於斯里蘭卡可倫坡舉行,在創辦者、已故的秘書長Pimbure Sorata長老的邀請下,我提供一些「上座部」及「大乘」均可接受且可統合兩者的簡明信條。【此信條印於本人所著的《比丘的傳承》(Heritage of the Bhikkhu, Grove Press, New York,1974)一書的附錄四。】
這些信條可重新敘述如下:
1.無論我們的宗派、教派或系統為何,身為佛教徒,我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為開示我們真理的精神導師。
2.我們全體一致依止三寶:佛陀,我們的導師;佛法:佛陀的教理;僧伽:聖賢弟子的和合團體。也就是,我們依止導師、教理及依教奉行者。
3.無論是「上座部」或「大乘」,我們都不相信世界是由上帝依其意志所創造及管理。
4.我們依止導師釋迦牟尼佛--大悲及大智的化身--為修行的榜樣;我們認為生命的目的,是發展對於所有生命毫無歧視的慈悲,為所有生命的利益、幸福與和平而工作,並且發展導致實現終極真理的智慧。
5.我們接受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真理。苦(Dukkha),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處於困境的,是無常、不完美、不滿意、充滿沖突的事實;不圓滿的原因(集Samudaya),不圓滿或苦的原因乃是由於眾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而這又是根基於錯誤的自我觀念;苦的斷除(滅Nirodha),自我中心私慾所造成的困境,可以完全根除,而達到解脫、自在、圓滿;滅苦的方法(道Magga),解脫圓滿可經由德性培養、精神鍛練及開展智慧的八正道中道行而達成。
6.我們接受緣起法則所說明的宇宙因果律,因此我們接受每件事物是息息相關、相互依靠及相互關連的;並且,在此宇宙中沒什麼事情是絕對的、永久的和持續不壤的。
7.根據佛陀的教理,我們了解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是無常、不完美及不圓滿的;並且所有受因緣約制的法(有為法),與不受因緣限制的法(無為法)都是無實我的。
8.我們一致接受佛陀所教導有助於達成正覺的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做為獲致正覺的方法。
9.依據每個眾生的能力與根器,有三種達成正覺(Bodhi)的方式:聲聞、獨覺、正等正覺。我們一致接受修持菩薩行而成為正等覺佛陀,其解救眾生的作為是最高貴、最英勇的行徑。但是,這三種方式所達成的正覺並無不同。事實上,在一部知名而重要的大乘經典《解深密經》,清楚且強調地指出,無論修持聲聞乘、獨覺乘或如來乘,皆由相同的道路而體證無上涅盤,且只有唯一的清凈道,唯一的凈化,並沒有另一種凈化,也沒有所謂不同行持和不同的證果,聲聞乘與大乘組成一乘(Eka-yana)不二乘,沒有所謂不同的乘行⑥。
10.我們承認在不同的國家,僧伽的生活方式、教徒的信仰、修習、儀式、風俗、習慣等等,有著種種差異存在。但是這些外在的形式與表現,不應該與佛陀的教理精義相混淆。
但是對於認識較不深入的大眾而言,膚淺的信仰,外在的形式、行持與律制,就是他們宗教的一部份。那些信仰與行持,應該根據其相對價值,加以同情地認可。對於外在戒條與儀式的執著,乃是修行者朝向體證究竟涅盤的弱點、束縛及枷鎖。且不僅是戒禁取,執著於意見、理想、觀念、信仰、理論(法執),也會造成修行人如實觀照事物的阻礙。這不僅是體證真理的障礙,也是成就人際交往間和諧與安祥的障礙。
佛教不是一個以種族為中心的宗教。佛教是超越人種、民族和國界限制的。佛教從一個國度傳播至另一個國度,本身並未附加任何種族習慣、風俗或儀式。然而,佛教流傳弘揚遍及亞洲國家,且對之有深遠影響,也自然溫和地調適自身,切合於那些國家、民族的文化體系。因此,佛教文化的變異性——藝術與建築的差異、僧伽成員服裝的差異、戒律與儀式的差異——從北方的西藏到南方的斯里蘭卡,從西方的印度到東方的日本,隨時空演變而存在著。但是佛法精義的單一性,就像項鏈的絲線貫穿各種不同顏色的飾珠一樣,連結著這些各式各樣的外在差異性。盡管外在的表現形式,種多而殊異,但法(真理)卻是一而不變的。
僧伽的成員,不應被今日世界上某些地區盛行的具有侵略性及怪誕不經的趨勢所影響。僧伽應該以庄嚴與勇氣,來保持佛教理解與容忍的長久榮耀傳統。在佛教兩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中,從未發生為改變他人宗教信仰的戰爭或是迫害。僧伽在過去已將佛陀的教理遍及亞洲各地,並且現在正將佛法以一貫性和平、理性、容忍、無敵對、慈善、溫和的態度,傳揚至世界其他各地。僧伽的成員能在這方面對世界樹立一個榜樣。
今日人類正受到核子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的嚴重威脅,可能導致整個地球遭致無法想像及空前的毀滅與災難。兩大超級強權,正彼此恐嚇對方,並炫耀最新式的殺人武器。那些手握大權、支配資源的人物,似乎心態並不健康;只有廣布世界、有良好組織的群眾,其呼籲可以將這些人士導入健康。今日世界上的僧伽,包括上座部及大乘,超過一百萬的僧侶。他們對廣大的人群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向世界人類散播慈悲與智慧的法音,以達成世界和平,乃是僧伽義不容辭的使命。最偉大的宗教服務,乃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諧、和平與幸福,而不是在別人背後貼上宗教標志。

附註:
①《律藏》(PTS)II(Cueavagga)p. 139.
②《法句經》偈頌381, 382;《增支部》(PTS)I. p. 294。
③《律藏》(PTS)I, p.l2《長部》(PTS)I, p.110;II,p.206;《經集》偈頌482.
④《中部》(PTS)I, p. p. 133,141等等。
⑤ Therehi katasamgaho theravado』ti vuccati(長老所結集約經教稱為長老正教),《島史》Dipavausa, Chapter I V, verse II . Thereh'eva katatta ca therya'yau parampara(長老所完成的教義稱為長老傳統),《大史》 Mahavausa, Chapter III, verse XL. Thereh'eva katatta ca therika'ti pavuccati(長老所完成的教義是被認定屬於長老教義),《一切善見律》Samantapasadikka(PTS)I. P. 30. 約在五世紀時覺音論師將三世紀的錫蘭文律注善見律譯成巴利文。
⑥《解深密經》Sandhinirmocana –sutra edite et trait par Etienne Lamotte, LouvainetParii(1935),p. p. 73,147, l98, 255.
(本文譯自Voice of Buddhism 1982年 12月號,第12~16頁。)
(1992.7.《新雨月刊》第58期)

⑹ 佛陀在世弘揚佛法49年,在做什麼呢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一段,基本上能回答你的問題,不光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都是為這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諸佛都是要開示眾生究竟的妙法,揭示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也就是《妙法蓮華經》等圓教經典的義理。說到圓教,您應該了解一下五時八教,五時,分別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因為眾生以開始不能接受高深佛法,所以佛次第說法,人天法、聲聞緣覺法、藏教、通教,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等圓教經典,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令一切眾生直了成佛。這就是佛49 年做的事情。

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佛教的基本思想及其發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系,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7)佛陀文化怎麼發揚光大擴展閱讀:
佛教認為人是稀有的。這是非常罕見的所有眾生獲得個人機會,如「盲目海龜」在無盡輪回。對於佛法來說,沒有八個時間,十個令人滿意。不管我們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還是為了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為了學習佛教,為了從世間獲得解放,我們都必須依靠這個非常珍貴的人。

傳記社長指出,佛教反對殺戮、反對自殺,提倡護生。佛陀有明確的責備和禁止自殺行為:「你是愚蠢的!」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珍惜所有的生命,為什麼我們現在還不記得這朵雲?所以說「自焚不違背教義」這句話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⑻ 阿育王是如何弘揚佛法的

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印度文明裡。

據說,羯陵伽所在的那塊地方,卻是被譽為純粹的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古籍中說它是「神聖之國」。「可以贖罪的地方」。這就是說,羯陵伽之戰,是佛教國家征服了印度教國家。看來,雖說佛教和印度教都要尊從神的教誨,尊從殺戒、再生和因果報應,但為了征服領土,人的利益還是高於神的利益。

⑼ 佛教在為何印度衰落 在中土為何又發揚光大了呢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說或者都很想了解,末學的意見和各位大德,學者的有點不一樣,末學就自己淺薄的知識回答閣下的一問題
首先,第一是持續千年的「空有之爭」佛陀為了對制不同根性的眾生,就說了不同的法門,一轉阿含,二轉中觀空義,三轉唯識,程度上是越來越圓滿,但是所需要的才智根性也就越來越高,結果有的人並沒有達到對法義透徹的了解和實修,也沒有對大乘唯識的掌握,卻認為自己就已經了達了法義,妄談空性,認為自己證到了所謂的空,但是離開了緣起那裡去找個空?他們這個空是惡取空,正確的中觀是不離開因果的。惡取空最有名的是應成派「不立自見專破他宗」他們揭開了長達千年的「空有之爭」!他們既然是惡取空(什麼都沒有),那麼那裡還需要修行?那裡還有因果輪回?因果輪回是整個佛學的根本,沒有這個根本他們必然歪曲法義。到了印度佛教後期這樣的惡取空發展達到了鼎盛,賴耶緣起,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處,唯識止觀等等重要思想被他們排斥,這樣的情況下,所謂的密法產生了,沒有了具體的有效的修行內容和高度與婆羅門教的同質化那麼衰落就是自然的了,(關於惡取空佛陀早有預言,請查看解深密經)。
第二,其實就適應性上來說,婆羅門教(後來叫印度教)比佛教歷史長,包括佛教最鼎盛的時代,婆羅門教並沒有衰落,只是相比較而言勢微罷了,並且婆羅門教的教義很符合印度的特色,有很深厚的基礎,後來佛教分裂,應成派鼎盛,結果婆羅門教的商羯羅冒充佛教徒。剽竊佛教唯識宗教義,擊敗應成派,於是印度佛教在這一擊下一掘不振。
第三,就是政治上的原因,孔雀王朝阿育王(佛陀有預言查看阿含經)以後的巽加王朝,他們本來是靠反孔雀王朝上來的,所以對孔雀王朝所立的國教--佛教也大加摧殘,又後來阿拉伯的入侵,帶來了最後的一擊,婆羅門教也在阿拉伯的入侵下也不得不進行了改革,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度教。
所以從上面三點我覺得阿拉伯的入侵時,其實印度佛教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了,基本上大小乘法已經轉移,正如佛陀在涅槃經中預言,我的法以後長住北方了。
為什麼在我國長時間發揚光大?
第一 是文化上,我們國家從文化上不論是儒家提倡的仁義,還是道教提倡的道,慈,儉,無為,還是易經說的厚德載物,尚書說的好生之德,墨家說的兼愛非攻,等等都和佛教思想有很大的共通之處。
第二 地理上是我們和印度同屬於是農耕文明。
第三 是歷史上佛教的來到確實是豐富了我們的語言,文字,思維,並且調節了社會矛盾,為政治的穩定帶來了相當的益處。
第四 我們國家的祖師們,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包括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六祖,永明大師等他們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因為對印度佛教深刻的了解,所以並沒有吸收後期的惡取空,相反極力否定這樣的理論,所以在我們國家(不包括西藏)並沒有過所謂「空有之爭」,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團結和以三轉發輪為中心。

⑽ 如何弘揚佛教文化中的精華

1 惠能大師開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2 《普賢行願品》開示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3 《增壹阿含經》開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4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開示「自愛身命,不應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

5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

6 《大阿彌陀佛經》開示「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7 惠能大師開示「一切經書,因人說有」「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閱讀全文

與佛陀文化怎麼發揚光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