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孔子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孔子文化處於本土文化主流地位的時間是佔多數的,對我國2500多年的封建文化影響最為深刻。他歸納和發展起來的「禮」、 「仁」 、「孝」、 「樂」等言論,至今仍然是人們為人處事的行為道德准則。他首先提出了統治者應該以「仁」治國,以「德」治民的主張,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同時,他也強調,民應忠於國忠於君。這為緩和階級矛盾清除了思想障礙。 孔子留給世人的非物質遺產,大體可分為做人、處世和做學問三部分內容,這些理念迎合了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禮之用,和為貴」,這些幾乎都已成為後人廣泛接受的為人處世准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學習經驗和技巧同樣也深人心。 作為中國社會教育事業的鼻祖,孔子一生中的一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打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地位,開創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創立和總結了一套系統化的教學方法,主張對學生實行「應材施教」的方針,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態度,這些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教育從業人員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科舉制度,便是依據孔子教育思想量體定做的一套選材方案。 綜觀孔子一生的發展歷程,我們不僅僅看到了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也看到了他在人性傳播領域的卓越貢獻。他為思想襁褓中的世人搭建了有別於神靈或者魔鬼的靈魂小屋,他為快樂或者悲傷的人規范了言行,他為富貴或者貧賤的人找到了和諧的紐帶。我想,一群被孔子思想哺育著的孩兒,是無法遺忘母體那份溫暖的。『貳』 中國傳統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還是孔子為什麼呢
1、儒家:禮的守護者
先秦以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對禮儀制度的維護。即便是孔子以後觀點分歧較大的孟子和荀子,他們對人性的看法雖各執一詞,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便是維護“禮”。
雖然法家思想有些極端,但是確實也有其合理性。就後世的儒家,市面上也有許多說法是外儒內法,這種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法家的努力,才讓後世的君主看到了“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