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文化都是什麼人學的

傳統文化都是什麼人學的

發布時間:2023-01-22 06:38:50

❶ 怎麼回事,讓大家學學傳統文化都這么難,你們了解傳統文化嗎是中國人嗎

關於你的問題,其實很好理解的,原因是傳統文化已經被大家普遍定性為是糟粕,打倒孔家店的影響很深遠,至今依然難以正視聽,雖然少部分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可是這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改變的,需要潛移默化。現在人先四書五經是什麼都不懂了,你跟他們說什麼傳統文化,另外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偏見,如果一直很為那是正確的,那就是很難改正了。
不能夠因此說這些氣話,中國人不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已經一百多年了,現在想要恢復,只能從小孩子抓起了,大人已經形成固定的思維了。傳統文化雖然好,但是不學肯定沒有什麼實際的益處,對於改良社會風氣,也就談不上了。關鍵是人,這個人已經被教育失敗了。
傳統文化也就是聖賢文化,中華聖賢文化,大體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這些事。也是人人離不開的事,怎麼個學法?必須專心,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孔子的學行准則,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也是中華歷代聖賢文化的精粹。

❷ 傳統文化是不是都是給老頭子學的

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怎麼是「給老頭子學的」?

❸ 孔子、墨子、老子、莊子都是什麼學派創始人

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為墨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

莊子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❹ 中華傳統文化的創立者是什麼族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智者說
國學熱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如今的許多人都在講國學,也出現了許多的「國學大師 」。那麼,誰知道國學的精髓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糟粕是什麼。中華傳統文化當然不全是糟粕,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們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個主要的糟粕,我談過了,那麼,精華呢?尤其是最主要的精華是什麼?這就是我今天在這里所要說的問題。
我把這個話題,取了個名目,叫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東西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易經的變化哲學;孔子的君子之道;老子的辯證法;莊子的認識論,孟子的民本主張;荀子的學習之道;孫子的軍事韜略;韓非子的法術勢;鬼穀子的權謀之術;禪宗的禪悟;朱熹的格物致知與陸九淵、王陽明的發明本心等等,都是值得肯定與發揚的,當然還遠遠不止這些。
中華傳統文化當然也體現了很多精神,比如;做人方面的道德精神,講究善良、仁義、剛毅,不屈不撓,自強不息,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精神;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以律己,寬於待人、講信修睦精神;政治生活方面的公道、捨生取義精神;物質生活方面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學習方面孜孜不倦、持之以恆、不恥下問的精神,實踐方面與時俱進、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治理國家方面反對暴政的「愛民」精神;國家外交層面熱愛和平的「非攻」精神;還有在天人關系層面上的畏天、事天、人定勝天的精神等等。
上述精神,無疑都是值得肯定、贊揚,值得傳承、發揚的。那麼,在所有這些精神之中,或者在這些精神之上,我們能不能找出,或者說概括出一種精神來呢?按照我的設想:這種精神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這種精神理應是最偉大、最值得贊揚,最值得提倡,最值得發揚光大的;這種精神理應像內核一樣,隱秘存在於上述所有精神的深處;這種精神與上述所有精神既有聯系,又高於其上,懸浮其上。好,就讓我們找找看——
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提出:「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的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一個特性」。(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影印本,第162頁)錢穆先生在辭世前不久通過口授,由他的夫人筆錄了一篇文章,刊登在1991年8月《中國文化》第4期上,題目叫做《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這個標題非常好,非常宏大,非常重要。我們總說自己的文化好。那麼,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可能會是什麼呢?錢穆先生告訴我們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之歸宿處。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此。」
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中外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哪一個也迴避不開。但是,對這個命題的理解、解釋和闡述,卻相當分歧。」季羨林先生對於《中華思想大辭典》中「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的觀點,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是很有見地的話,這是比較廣義的理解,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3年01期 )
毫無疑義,兩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師,均提到了「天人合一」,而且都是頗有深意的。那麼,「天人合一」是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不是可以作為中華文化所提倡的最偉大精神呢?
中國古有「天人合一」之說,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董仲舒等學者的闡述,由宋明理學總結並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最深刻的思想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以為,迷信於所謂的「天人感應」自然是不可取的;望文生義,單純地理解為人與自然的統一也是膚淺的。「天人合一」是不是一種文化精神?從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種精神呢?我以為,完全可以。但是這種概括,必須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來進行。
從「天人合一」中可以概括出一種什麼精神呢?我覺得,有一個詞彙比較准確和恰當,這就是「圓融」。我以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圓融」二字,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偉大精神是「圓融」精神。為什麼這么說呢?
從哲學的意義上講,首先需要作出解釋的問題是:天是什麼?我以為,天是自然,是客觀,是客體,是物質;那麼,人是什麼呢?我以為,人是意識、是主觀、是主體,是精神。「天人合一」的本質含義在於,思維和存在、精神與物質的圓融。在認識領域,是主觀與客觀的圓融合一;在實踐領域,是主體與客體的圓融合一。
下面,就讓我們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來分析一下,天人合一所蘊含的「圓融」精神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具有統攝的意義?
哲學本身都有哪些內容呢?首先是本體論,即對於世界及其本源的認識。其次,是認識論,就是人們總結自己的認識過程,從而得出的結論。再次,是真理觀,人們得出的認識,換個名詞叫做真理。那麼,對於真理本身的看法,就是真理觀。所有這些哲學層面的認識,就是元哲學。就是抽象於其他知識之上的最高的學問。當然,在具體領域,還有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等等。
我第一個要講的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圓融。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本體及其起源的呢?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認為,道(規律)是先於事物而存在的。老子這個「道」是不是先於世界而存在的呢?我們暫時不用管,且聽他接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上的萬物就是這么來的。對老子的這句著名的話,我們還可以倒過來理解:萬物是三演化而來的,三與二比,是個多。那麼這個三是怎麼來的呢?是陰陽之二衍生的;而這個二,又是由一演化而來的,這個「一」就是大一統的一。老子在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還有「周行而不殆」 之說,以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各得其和而生」的論斷。在後來的道教《太平經》的中,也有「陰陽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萬物,聖人亦當和合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的教義。
在《國語·鄭語》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道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說,只有各不相同的東西取長補短,圓融和合,才能產生和發展萬物,如果完全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狀態,不可能變化發展。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個「太極圖」,這個圖和我們古代的「眾經之首」——「易經」有關。太極圖的圖形,是一對陰陽魚。一陰一陽。我們看到的太極圖,都是靜止不動的,是一種「定格」的狀態,就像面對一個活動的物體,我們拍照一樣。物體是活動,而照片上的圖像卻是固定不動的。在我們看來,陰是陰,陽是陽。事實上,真實的情形不是這樣。這個陰陽魚是動態的,旋轉著的。這種旋轉就是一種圓融。
宋代周敦頤有個《太極圖說》。顧名思義,是對太極圖的一個說明。全文僅249個字。他認為,在太極之先有個無極。其中還有這樣的話,道是:「太極動而生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他告訴我們太極的是「動」的。他強調「二氣交感」。
按照宋代張載的說法,充滿宇宙渾沌無間的太虛之氣,在不斷進行著「鬱蒸凝聚、健順動止」等不同形式的變化。這種運動變化的原因是,太虛之氣是陰陽之二氣的合和體,陰陽交互變化而生萬物。陽氣的特性是清、浮、升、動;陰氣的特性是濁、沉、降、靜。
陰陽、雌雄的圓融交合可以解釋有機物的發生與發展。對於無機物而言,能夠解釋得通嗎?當然也可以。有機物中有雌雄之別,無機物中同樣有正負電子之別。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是一個普遍性的物理規律。在自然界,我們可以根據物質屬性的不同,解釋很多力的產生,因而也可以解釋很多的運動變化。比如風力,風是怎麼來的?因為冷空氣與暖空氣的交匯。電閃雷鳴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帶有正負電荷的雲團相遇。
陰陽圓融,運動變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找到了世界的本源,而且找到了世界發展、運動變化的原因及其動力。
我第二個要講的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圓融。
我讀《莊子》,尤其喜歡他的《齊物論》。所謂的「齊物」,是指天下萬物包括人都是齊一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看似屬於本體論的范疇,本質上是屬於認識論的。他揭示了認識的本質、展現了一種崇高的認識境界。他提出的所謂「乘物游心」的境界就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認識客體,與天地萬物圓融一體。
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而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就可以遵從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圓融共振了。在心性、心智、道德智慧修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則「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
公元667年 正月初八,惠能來到了廣州的法性寺。當時主持法師印宗正在講涅槃經,惠能在座下參聽。風吹幡動,兩個僧人爭論起來,一個說是幡在動,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聽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風在吹動,幡在飄動,都屬於自然現象。如果將其作為「認知結果」提將出來,那麼,作為認知主體的人心,無疑是不可缺位的。心若沒有認識到,心沒「動」,一切的「動」作為認知結果都是不復存在的。
我讀張載,比較感興趣的,是他的「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的論斷,以及其弟子呂大臨提出的「物我兼體」。
程頤認為,,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不重外面事物。程頤提出了「定性」的理論。「定性」實際就是「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他認為,要使內心平靜,不受來自外部事物的干擾,就應該做到即接觸事物,又不執著、不留戀於任何事物,「內外兩忘」,超越自我。
朱熹強調,只有達到「物格知至」,方可進入聖賢之域。「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朱熹主張要通過格具體之物,致知大道理。格物的目的當然不是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散兵游勇那樣,回不到老家。他說:「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間,此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飯也。」用沙子怎麼能做出飯來呢?
陸九淵認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要「脫略文字,直趨本根」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他悟到了什麼呢?他說: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心即理。在他看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七年之後,王陽明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經歷回顧總結到:「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我們中國人講究頓悟、感悟、直觀,這種心與物的圓融無礙,這種伴隨著快感與喜悅的認識方法與路徑,被西方稱之為神秘主義的東方智慧。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首要的任務是什麼?是認識這個世界。怎麼才能實現這個認識呢?就是我們古代先賢所謂的「心」與「物」的圓融。用哲學的詞彙來講,就是主觀與客觀的圓融。主客圓融,方有認知。主客圓融方能達到認識的最高境界。
我第三個要講的是,真理觀意義上的圓融。
《老子》開篇就驚世駭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總是願意把這句話與釋迦摩尼的「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即為錯」聯系在一起。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真理是唯一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真理是不可反駁的。真理渾然天成,個數難分,說不完,道不盡。
中國佛家講「萬法圓融」,這個所謂的「萬法圓融」,意味著萬千真理圓融一體,全部真理圓融一體。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佛門中的故事,說的是兩個小和尚爭論問題。老和尚走了過來,一個小和尚問:「師傅,我說的對不對?」老和尚回答說:「對。」另外一個小和尚問:「師傅,哪是我說錯了?」老和尚笑著說:「你說的也對。」兩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老和尚接著說:「走,喝茶去。」
人們常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們還常說:「人嘴兩扇皮,咋說咋有理」。 在普通的老百姓那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兩種意義完全相反的樸素的抽象思維。譬如,一種是「勤儉持家」,相關的論斷有——「過日子嘛,既要有摟錢的耙子,又要有裝錢的匣子。不怕耙子掉了齒,就怕匣子掉了底」、「有米一鍋,有柴一灶,不是正經過日子人家」。另有一些論斷及其依據,則明顯與前面的相反,「小錢靠掙,大錢靠命」、「馬不吃夜草不肥,人沒有外財不富」、「錢是冤種,越花越涌」等等。
我們在日常說話中,總喜歡作出類似的轉折,一方面講什麼什麼,又接著說,從另外一個方面看;「雖然」怎麼怎麼的,「但是」又如何如何;剛剛說了一番話,馬上用一個「不過」,又折回到反面去了。簡簡單單的兩面,構成了一個最基本的圓。說的相對比較圓滿了,沒有過頭、沒有遺漏。
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追求的是什麼?是「圓滿」二字。不圓,意味著缺失。我們所要明白的道理,無疑是應該圓滿的,沒有缺失的。我們在智慧上的終極目標,是把握所有的真理,而這所有的真理理應是圓融一體的。
所有的真理不僅是圓的,而且是活的。當人類的理性把真理這只小鳥抓在手裡,一經用語言進行宣告,這只活生生的小鳥立即就變成了死去了標本,變成了僵死的、極端的、片面的教條。如果人類看清了這種無奈的結局,認識的觸角就抵近了一個新的高峰:如何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美妙圓融,讓真理這只小鳥活在靈動的體驗之中呢?我的回答是,首先要讓所有的真理在我們心裡美妙地圓融為一體。
我第四個要講的是,實踐意義上的圓融。
中國古代有一本講軍事謀略的書,叫做《孫子兵法》。軍事戰爭無疑是性命攸關的實踐活動。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什麼呢?孫子告訴我們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思是說,了解敵人,了解自己,歷經百戰才不會有危險。那麼,如何做到知彼知己呢?
從實踐的意義上,莊子給我們做了一個形象的描述。這個描述,見之於他的《庖丁解牛》。莊子的筆下庖丁這樣說:
「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這個庖丁潛台詞的意思是說:只看見骨肉相間、骨肉相分離的一種存在。庖丁接著說:「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那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砍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嘩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莊子這篇文章,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被總結歸納出了一句成語,這個成語叫做什麼呢?游刃有餘。如果我們凡事都能夠做到「游刃有餘」,這又意味著什麼呢?毫無疑問,意味著實踐的成功。
莊子的文章還沒完,他接著寫道,那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意思是:庖丁提著刀站立起來,為自己的成功舉目四望,為自己的成功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凈,收藏起來。一個完滿的殺牛過程結束了。庖丁的收勢動作,讓我們想到了一個高超的劍客的收勢,想到了書法大師、繪畫大師在完成一部滿意作品時的收筆動作。
就一切實踐活動而言,我們所嚮往的,就是達到一種游刃有餘、出神入化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具有什麼條件呢?那就是我們作為主體本身,要做到對於客體的完全了解與把握,要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美妙圓融。
我第五個要講的是,處理社會人際關系以及社會政治意義上圓融。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所包含的,不是單純的漢族。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還包含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偉大的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生生不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雖然有過元朝、清朝等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但是,大漢民族並沒有滅亡,中華傳統文化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斷裂。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在兼收並蓄的同時,融匯了各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本身也實現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大融合。
我們的大中國,好大的一個家。我們國家的人口,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時,我們的疆域也相當遼闊。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我們的國家為什麼會這樣大呢?這與我們國家當初的封建專制體系的完善有關。更主要的,是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其文化心理有關。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在處理國家間的關繫上,講究一個「和」字。我們有世人為之驚嘆的萬里長城。這個萬里長城,從秦始皇到明代,一直在修建。但是,它作為一種軍事設施,卻是防禦性質的。隱藏在這種修建行為背後的文化心理是什麼呢?我不侵略你,你也別來侵略我,大家相安無事。寧可把公主送出去嫁給你,也不要打仗了。圓滿地融合在一起,多好。
《尚書·堯典》提出,親睦九族,協和萬邦。在我們的古典文獻《禮記·禮運》中,還有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理想。
從人生哲學的意義上講,老子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消磨鋒銳,不要事事「咬尖」,避免和消除紛擾,調和光芒,不要「各色」,要和塵土一樣普通與平凡。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墨子告誡人們說:「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特別強調「非攻」,意思是不要去主動進攻別人。為了阻止楚國攻打宋國,墨子曾與公輸般進行模擬攻防,以此說服公輸般放棄進攻,結果獲得了成功。墨子晚年到了齊國,又力圖勸止項子牛征伐魯國。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有言:「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關繫上,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主張「和平」、「和諧」、「協和」,堅守和平主義。我們主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犯人」。在這種主張的背後,潛藏這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你讓我生,我讓你生,你不讓我安生,你自己也不得安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個道理衍化為一種基本的哲學理念,那就是,圓融——大家最好圓滿地融合在一起。
陰陽圓融,化生萬物;主觀與客觀圓融,可以達到認識的最高境界;萬法圓融,可以真正把握真理;主體與客體的圓融,可以達到實踐的最高境界;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圓融,則可以實現美好的大同社會。
從對於世界及其本源的認識,對於世界運動變化的原因與規律的認識,到對於認識過程本身的反思;從對於認識結果即真理的反思,到對於實踐真理的過程的反思;從具體的為人處事,到治理國家和處理國際關系,傳統的中華文化自始至終隱含著一個特有的基因密碼,那就是圓融,圓滿地融合。這個恰恰就是我們值得自豪與驕傲,值得發揚光大的文化精髓。

❺ 青年人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答:因為我國傳統文化及習俗都是存在很多道理的,對我們青年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要把傳統文化習俗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和明白中國傳統文化,還有就是增加了青年人的文、禮、智、語、體等五個方面的認知,讓青年人更快地走上愛國之路,走上教育孩子之路,這就是為什麼青年人要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了。謝謝。

❻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值得年輕人學習呢

傳統文化的來說我覺得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正統的就是四書五經了,主要是教人通達世事,為人處世的學問。
除此之外都可以算作另一類,比如縱橫家、法家、帝王術、醫道、琴棋書畫等。
這些都是精華。看你對哪一類有興趣了。都可以學習。

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7)傳統文化都是什麼人學的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❽ 什麼是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學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慎獨拒腐。慎獨是先賢倡導的一種自我約束方法,也是今天領導幹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成就事業。

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民本、尚公、仁愛、貴和、誠信等優秀品質,能夠激勵領導幹部奮發有為、敬業奉獻。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保護措施

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一些高尚品質。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

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並非要復興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

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❾ 為什麼學習傳統文化需要50.60.70後的人

因為他們作為前輩,在那個年代更加了解歷史及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歷史作為記載

❿ 現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還多嗎

我覺得還是很多的,就拿現在大街上,有越來越多的人穿起了漢服,可能在幾年前穿漢服上街都會被人桃林,但是現在不會 了,也已經習以為常了,也有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宣傳中華傳統文化,讓人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還有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也是在讓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所以中華傳統文化會一直有人學習,也會一直傳承下去。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都是什麼人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