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產生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歷史、地理等方面存在著差別是產生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文化多樣性指的是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①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 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傳統節日和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世界遺產的分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相對於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指的是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❷ 為什麼說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血脈相連、息息相通、歷史交融
新疆地區歷史上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長期交流交融,既推動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發展。西漢統一新疆地區後,漢語成為西域官府文書中的通用語之一,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禮儀制度、書籍、音樂舞蹈等在西域廣泛傳播。
二、新疆地區歷來是多元文化薈萃、多種文化並存
新疆地區歷史上是歐亞大陸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連接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從這里經過。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耀眼舞台,也成為我國各民族文化的藝術寶庫。
三、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終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是在中華各民族文化融合發展中形成的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離開了中華文化這個懷抱,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最初形成於漠北時期的維吾爾文化,深受我國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摩尼教、佛教等影響,從一開始就體現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本質特徵。
四、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之魂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才能鞏固。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才能綻放光彩。
(2)民族文化的產生基於什麼擴展閱讀
新疆的歷史文化
1、史詩《瑪納斯》
史詩《瑪納斯》最初產生於9至10世紀,後來在流傳過程中,經過柯爾克孜天才歌手們世世代代的琢磨,溶進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濃烈的民族特色。
2、阿肯彈唱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一連數日地盡興。
3、回族花兒
回族花兒俗稱山曲兒,最早流傳於寧夏、甘肅、青海一帶。後傳入昌吉,經二百餘年演變,已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花兒曲調高亢,節奏明快,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一定格律,一般為4句一節,偶可押韻。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官網-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❸ 國文欣賞中產生文化的要素有哪些
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❹ 中國文化形成的統一文化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它有著共同的文化源,
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滲透互豐促進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第三、漢民族文化在整流器個中華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導作作,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團結和凝聚務民族文化的作用。
❺ 「華夏文明」是怎麼傳承下來的,起源於什麼時候
華夏文明起源於5000年前。 河南是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姓氏文化、根祖文化、農耕文明核心發源地。中原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繁衍棲息之地,也是華夏子孫的精神沃土。設計產業的優勢在於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引導和創新生活方式。在當今時代,優秀的設計產品能夠悄悄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方式,引導並更新、擴大消費需求、消費領域、消費層次,對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起到推動作用。河南省作為我國中部的人口大省,提升設計產業競爭力,主要在於傳承創新發展華夏歷史文明的基礎上激發全民文化創造力。傳承是基礎,創新是關鍵。在大河之南,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今天對中國的民族文化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殷商甲骨文、開封汴河古景、洛陽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等厚重的河南文化深深感染著華夏大地,使得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華夏歷史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在保護的前提下有效傳承和創新。來源:藝術大觀
❻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由什麼決定的
主要是生活環境。比如我國是大陸文化,而西方是海洋文化。
形成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❼ 在民族發展過程中,什麼因素影響最大
民族發展過程中宗教影響最大。
1.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條件下形成的,建立在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的,使用共同語言的,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社會人群共同體。對於一個民族的生成來說,沒有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沒有共同的經濟生活,就根本不會形成異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徵,民族問題也就無從談起。語言和文化要素則是民族共同體中的內在、精神方面的因素,它們雖然是在前兩項要素的作用下生成的,但是一經形成,卻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更為穩定,持續時間更為久遠。
2.從某種意義上說,某些外在的因素變化了,甚至消逝了,構成民族的內在因素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下去,成為某一民族的主要特徵。在近、現代社會,民族的這一特點表現更為突出。世界各民族廣泛、頻繁地交流,地域的隔閡不復存在,經濟生活融為一體,民族語言趨同甚至消逝,但宗教作為民族文化中最內核的成分,仍可以使一個民族維持自身的存在,西方的猶太人,中國的回族就是最為典型的例證。宗教這種文化意識形式,滲透在民族其他各個要素中間,對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及其巨大的作用。
3.宗教所具有的神聖性、神秘性,使原始的民族成員必然地產生敬畏感和依賴之情,使這種人為的劃分具有了一種超人間的意義和力量。
4.宗教對於一個民族的經濟生活特徵有著重要的影響,宗教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不對民族的語言產生重大的影響。宗教作為民族文化中負載著價值觀念的部分,往往起到原創性和激勵性的作用,成為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指南。所以宗教和民族文化的相互關聯,可以說是一切文化的關聯中最深刻、最全面、最復雜、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種。
所以,宗教在民族形成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宗教本身也就成了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徵,且最具有感情色彩的內容。在處理民族問題時必須對宗教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傷害民族宗教就是傷害民族情感。
❽ 什麼是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廣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廣東文化又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涼文化。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❾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民族所處的地理境、所從事的物質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造成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不同的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化;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的組織制度狀況制約著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直接造成一個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差異。
就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看,地理環境是一個極有迴旋餘地的半封閉的暖溫帶大陸型國家;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組織是血緣宗法制。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決定了中國文化的類型,使中國文化獨具特色。
一、中國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自發性和獨立性。半封閉的狀態,使中國文化不會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從而使整個民族在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堅決得多;也正是因為活動范圍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鑄造了中國人獨具風格的世界觀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相比較而言,正由於這樣的地理環境,使中國人更加註重自己的傳統文化。
最後,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和內陸性的特點,使得中國人對外部的世界知之較少,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可以從中國所繪的地圖中得到很好的驗證。不可否認,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政治、經濟、文化都比周圍的地區先進,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華夏中心主義的觀念,使人誤認為天下只有華夏民族及其周圍的蠻夷部落,把「天下」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一詞,正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富於尊嚴感的「自我意識」。
二、中國文化形成的經濟基礎
文化總是與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原因也正在於中國幾千年來始終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
從人類文明的歷史看,「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①早期農業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這是因為,只有當社會生產出多餘的食物,才有可能從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從事非生產性活動的文化人,去進行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創造。因此,「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②|.
中國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農業文明的痕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華東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漢流域的新時期文化等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水稻文化」。正是由於黃河流域比較高水平的農業,從而使黃河流域形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文明逐漸向長江流域擴展。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是農業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換。實際上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農業、家庭手工業、官府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獨立自由」的手工業者與商人。秦代大一統帝國形成後,由於度量衡、貨幣、文字等的統一,更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比較繁華的都市。唐宋兩代的商業城市更加繁華,並在北宋時期首次出現了工商業的行會組織。明清兩代,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加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商品經濟始終沒有能夠占據統治地位,一直作為自然經濟的附屬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中國文化是從農業經濟的土壤中生長並發育起來的,以農業經濟為主於的中國封建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農業經濟培養了中國人因循守舊、樂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農業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國社會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哲學觀念,就是中國人依賴自然、被動地適應自然的一種表現。從事農業生產,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發生災情則生活無著。所以,對自然條件的依賴養成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的特性。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中,在農業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下,農民生活在一種區域性的小社會,與外部世界幾乎處於隔絕狀態。因此,農民從生到死都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復循環。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既』培養了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又養成了農民因循守舊、不圖進取、安於現狀、知足常樂的心理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