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

發布時間:2023-01-22 23:26:48

① 怎樣正確看待當前中國傳統文化

怎樣正確看待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熱
近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內、國外興起了一股中國傳統文化熱。表現為:
1.國學教育進課堂
2006年長春中小學生傳統國學熱,紛紛走入各類國學講堂,認真地鑽研起中國傳統國學。2007年河南省漯河市委宣傳部作出決定,把《弟子
規》一書列為該市幼兒園的必讀教材,同時作為中小學課外閱讀的優秀讀本之一。
2.國學啟動學位教育
嶽麓書院20世90年代開始對外招收國學研究碩士生,2003年開始招收博士生。2005年9月1日,國內首個開設傳統國學教育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開始正式接受學生報名。
3.傳統文化進入電視等主流媒體,流行於在全社會
鳳凰衛視有「文化大講堂」;央視就更多,有二套的「鑒寶」、十套的「百家講壇」、「網路探秘」、九套紀錄頻道;海南旅遊衛視有「國學堂」等。
各大出版社也爭相出版了琳琅滿目的關於傳統文化的書籍,並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追捧。象易中天、於丹等在百家講壇上所講的內容,均出版,其中於丹
〈論語〉心得》狂銷300多萬冊滿足了,無法觀看百家講壇節目的讀者。
4.文化需求進入國家事務日程
中國國家大劇院
2007年9月,中國國家大劇院建成。總投資額26.88億人民幣(大劇院最新公布的造價數字是31億元人民幣),總佔地面積11.8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
內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等四個劇場,有6008個席位(含站

(function() { var impMonitorUrls = []; var clickMonitorUrls = []; function visitUrl(url) { var img = new Image(); img.src = url; return img; } function visitAllUrls(urls) { for (var i = 0; i < urls.length; i++) { visitUrl(urls[i]); } } function addEventListener(node, event, func, useCapture) { node = node || document; useCapture = useCapture || false; if (node.addEventListener) { node.addEventListener(event, func, useCapture); } else { node.attachEvent('on' + event, func); } } function init() { var imgLin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_link'); if (imgLink) { addEventListener(imgLink, 'click', function() { visitAllUrls(clickMonitorUrls); }, false); } } function req_imp12() { visitUrl("https://ead..com/impression/wenku_post_json?p=7QwG6CnJcN4iXjqaNcUqp2-sg7EdXKNZIHRTfFi7xjZ3VGil4lm-sFPsqIJ-L7A9-Ks_Hfe626iIVrSIPoxDOz_0sVzNMrNAxTtQnycDAP_-__jDry9PawO9t0ERM4PyVlS7JC-BsCaEDGDlpXVeUSsthHs8bQH_HqqheZFmtzN-jxzdifgcnoS7CJYtZJUuZ--gVrOXy2qh_-_8NY_-U--_lQtF97IsX8t_Iiy_2P8=&price=0"); visitAllUrls(impMonitorUrls); init(); } if (window.attachEvent)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req_imp12); }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req_imp12, false); } }) (); .proct { position: relative; } .adv-logo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1px; z-index: 100; } .ad-label { left: 1px; } .dsp-logo { right: 1px; }

席) 。國家大劇院的建成,成為中國文化生活的重要標志,就像奧地利有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英國有皇家大劇院一樣,為中國多樣化得文化活動提供了舞台。
此外,長安大劇院、梅蘭芳大劇院等大型劇院的建成,為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提供發展的根據地。
5.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紮根
2004年,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開辦,2007年,孔子學院總部在北京掛牌統領海外分支,通過中外合辦的方式,到目前已發展到300多家海外分院,遍及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以歐美最多)。孔子學院,極大地方便了國外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這種熱鬧場面,客觀上有助於傳統文化在介質形式上的傳承,不至於
失傳;說明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提高,這有助於恢復我們的文化自信力、社會價值觀體系和社會道德行為准則。這對經歷了自五四以
來的長期坐「冷宮」的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一次復興的契機。
但同時要冷靜的看到「熱」背後的急躁和短期化。
1.首先,國學熱,帶有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要求,很大程度上是跟風的結果。這在經歷了市場經濟對價值觀的強大沖擊後,國學要復興的必需,但這僅僅只能是開始。而書畫熱、古箏熱,帶有一定的攀比心理和為升學、職業添彩,帶有比較強的急功近利性。只有當國學成為全社會所認可,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回歸和復興。
2.國學教育斷代,師資力量不強。五四以後,傳統文化教育在近百年的時間內退出了教育舞台,或處於邊緣化地位。目前,教師群體的國學素養,大多停留於初中、高中課本中所學的一些文言文和詩詞,缺乏系統的國學文化教育和比較深的理解,難以適應教育下一代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的要求。
從當下的傳統文化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復興勢在必然,但復興的道路必然艱辛,需要長期努力。

②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國學熱

國學是我們國家歷史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該銘記在心裡。國學熱其實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隨著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我們的中國文化也逐漸被世界所認識。國學熱正是外國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肯定。

現在掀起的這一股國學熱潮象徵了我們國家的強大,我們也趕著時代的潮流,溫習了我們的歷史。同時也向外國友人展示了祖國的強大。為歷史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贊嘆。優秀的文化只有國人自己欣賞還不夠,我們要努力把它展示給所有人。我們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弘揚者!

③ 為什麼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越來越興盛

因為隨著時代毫不留情的往前發展,這些“老時代”的傳統文化自然越來越會被甩在後面。如果任其消失,是我們自己歷史文化不可估量的損傷。因此當然要對傳統教育進行提倡,擴大其影響力,注入新的時代特色,讓其延續下去。

現在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是因為有越來越多人看到了、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美麗。漢服、茶藝、國畫、古典器樂,時代阻礙了它們的發展,但也是時代讓它們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它們有了新的能量,也讓人們選擇去將這種美好傳承下去。

④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教育

一、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民族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不斷吸收和引進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充斥著我國的各個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讓國人有些迷失了方向。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占據國人生活的現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部分年輕人青睞於外來文化,不論是國外影視還是國外書籍、國外節日,已經占據了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許多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什麼是《三字經》,反而操著一口生硬的英語、韓語、日語,對外來文化信手拈來;嘴裡天天喊著吃肯德基、麥當勞,不喜歡吃面條等傳統中餐;他們不再重視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等,不會在傳統節日進行相關教育,反而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還進行誇張的裝扮,舉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動引人注目。許多年輕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飾、食品等偏愛於外國牌子,認為國產品牌質量低下,點滴之間把中國之根、中國傳統文化拋之腦後。此外,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也在逐漸減弱甚至淡化,如春節放煙花爆竹被禁止,元宵節打紙質燈籠被認為危險,清明節掃墓認為不必要,甚至感覺污染環境……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印記與標識,卻在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逐漸消亡,這是多麼可怕。
二、如何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遭受猛烈沖擊的情勢下,如果國人再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再不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蝕,那麼我們的國家、民族將深陷萬劫不復,會給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真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輔,並包涵各種文化形態,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種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知識、習俗等而形成的一種文化[2]。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不留餘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真正領會中華文化的精神,需要學會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摒棄傳統落後文化,學會審時度勢,用發展進步的眼光去解讀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強化各階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年輕的一代人。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各教育系統和單位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起步階段,即潛移默化地對兒童階段的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和培養,讓其從小身受古代優良文化的影響,使其具有辨別鑒賞文化的能力,學會認可精華,摒棄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兒教育教學階段或者中小學階段開展古典詩文品讀誦讀,陶冶兒童的情操;可以開展以儒家典籍為主的淺顯易懂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賞鑒,豐富學生的思想;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系列教育活動,弘揚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對孩童時代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高中及以上階段的學生,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更不可因為專業課而忽視傳統基本文化課的學習。有的高校因專業性極強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開設和學習,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塑造和培養,這是極不可取的。在大學階段我們仍然提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將其設為大學必修課,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相關文化的學習任務,以免年輕人不知儒學,崇洋媚外。
(三)中國各文化宣傳職能部門應職責分明,重視相關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際,我們都會在各種新聞媒體上瀏覽到新一年的日歷,日歷上標紅的節假日更是吸引眾人眼球。那麼到底有多少國人真正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呢?他們僅僅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放假,什麼時候可以遊玩,什麼時候可以和同事舉行派對聯歡……而本應該引起思考的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僅僅被當成了玩樂的標識。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些傳統節日的關鍵點在於有內容含義的「節」,而是把它單純理解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義首先是追根溯源,銘記先輩,牢記傳承,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清明節,眾人皆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是一個對已逝故人先賢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的節日,是一個對先人表達我們追思與敬意的節日,清明更是代表著一種感恩文化。現在的我們需要感恩先賢,感恩祖宗,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智慧創造了當今燦爛的文化,正是他們留下的這些優良傳統文化讓我們有了自己的根本。這就要求中國各文化宣傳部門應該在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加強對節日由來、傳統歷史、文化背景等的宣傳教育或者開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動,使國人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接受並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預國人過分重視洋節,如萬聖節、聖誕節和情人節,加深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意義
教育總是伴隨著一國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教育發展背後的真正推動力。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文化的消亡沒落勢必導致教育落後。只要文化不滅,文明就會延續下去。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起到積極導向作用,是國人精神力量的支撐,是國人行為舉止的指南。在優良傳統文化的引導下,中華兒女踐行著「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和為貴」「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兼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華夏子孫演繹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4]。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我們高尚的愛國情懷和道德品質,給予我們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氣,支撐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現實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國古代歷來追求同一性,這源於古代君主對政治局勢的把控,但在如今看來,盲目追求集中統一的思想嚴重束縛了思維的發散,嚴重阻隔了創新的發展。追求同一的價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如果教育課程、種類、設置等整齊劃一,長期集中統一,勢必會造成教育靈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後導致教育體系的滯後,學生缺少學習上的主動性,學習被動化,缺乏創新意識,嚴重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⑤ 如何看待當前社會盛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熱潮的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優久歷史,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熠熠生輝。
傳統文化也是國文化寶庫中的最亮麗的明珠,它用之不竭,取之不盡,被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不斷地傳承、弘揚和發展。
幼兒品德教育的基礎源於傳統文化,怎樣將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幼兒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是值得每一個幼兒家長、老師及幼兒教育研究者等,需要考慮並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儒、道、佛學是一種人生的哲學。
儒學主張人與社會和諧,它的基本出發點,是社會倫理道德,就是要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受到關心和愛護,這就是儒學中的仁;
其次,儒家思想還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建設,即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關於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儒學中提到了「五倫」,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怎樣處理好五倫的關系,儒學提出了要婦有禮,父子有仁,兄弟有智,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另外,儒學還提出了「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要求每個人必須遵守這五種基本道德規范。
道家思想則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強調的是修身養性,道家的核心思想定位在道,道就是順應自然,取法自然;
道家還強調質朴、本原的東西,強調返樸歸真,強調自然人性的真摯、個性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
佛家思想則主張人與自和諧,追求的是心靈慰藉,佛家思想中提出人生六大毒葯之貪、嗔、痴、慢、疑、惰;
佛家思想還強調因果關系,主張行善、積德、忠孝和修行等。
二、現代幼兒品德教育面臨著的壓力
幼兒是生命幼苗成長的時期,是人格成長的最初階段,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他(她)們必須得到保護,避免心靈受外界歪風邪氣(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污染,純潔幼小的心靈最容易受到誤導,所以正確的指導和教育是很重要。
整個社會大環境使得現代幼兒品德教育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一方面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多元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地球的每個角落,多元文化沖擊著的傳統文化,導致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變化。
其次是現在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一家三代都將其視為掌上明珠,嬌生慣養,幼兒從小就在溫室的環境中成長,使其形成了任性,以自為中心,自私,不知尊重他人,不知禮讓、謙虛,不合群,挑吃挑穿,愛攀比,不知愛惜物品,依賴性很強等特點。

⑥ 怎樣看來現在全國興起的傳統文化熱

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一些高尚品質。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詞,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辭,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

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並非要復興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相關信息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⑦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7)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⑧ 如何看待我國傳統文化在當今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藝術創作、科技發明無不對中國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中國文化也不限於儒家,還應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因此,傳統文化對我國的教育也有著積極的一面。
(一)傳統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養與提高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特別強調自律,自我修養,從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孔子的學生曾參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講的都是自我修養,而且認為自我修養是人一生的事,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中國傳統道德還重視向他人學習,把他人的品行作為鏡子來對照自己。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國傳統道德雖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許多內容滲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許多精華,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人類共有的品質,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被世界譽為中華美德。 
(二)傳統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因材施教作為傳統教育的原則,一直被人們所重視。最早實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對自己的學生很了解,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並且針對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才歷代進步教育家都重視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決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教學中不能沒有統一的要求,但也應該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學生資質 性格 才能 志趣等方面的差異,通過不同的途徑,最終實現共同的目標 這就要求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准確掌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在現今的教學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視 它有利於各類人才的培養,能把各類學生的潛力發掘出來,而不至於使每個學生在統一的大要求下都變成一樣平庸的人。 
 (三)學思結合的教育方法 
學思結合的教育方法,古代也有提出,儒家教育重視思考,領會事理的精神實質。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也是這種意思,每個人都有優點,應該向每個人學習。與學思結合相聯系的還有孔子提倡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而知新」等等。孔子這些話,都為中國人所熟知,成為中國傳統格言,幾千年來為廣大人民所傳誦和運用。 
(四)傳統教育下培養的愛國情懷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講究練習,從小教育兒童灑掃庭院,禮讓應對,形成習慣;稍大一點就要讀書明禮,通過學習經書子集,學習做人的道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 乾卦·彖辭》 ) 中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包括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 坤卦· 彖辭》 ) 中寬厚、兼容的品格。這樣的民族精神,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崇尚統一、 追求和諧、 注重實用而又強調道德的特點。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出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跡,作為教育的典範。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顧炎武在 《日知錄.正始》中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則變為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宋朝時期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南宋時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揚的都是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的都是古代人對國家的忠誠,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體現愛國主義的精神,如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都表達出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 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勵人們,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對當今社會也同樣有積極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消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同時其消極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一)科舉制度對現今考試制度的影響 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科舉取士制度 科舉制將人才的選拔制度和培養制度結合在一起,學校根據科舉考試的要求來組織教學活動,學校教育成為科舉考試的前提,科舉又是學生做官的必由之路,於是,科舉刺激了人們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但科舉的影響力仍然延續至今 可以說,現今 社會是一個文憑社會 ,能力反而次之,這與科舉時不管是否有真才實干,只要會引經據點,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樣的 其實,會讀書並不代表有很強的實踐能力 唯讀書論 造就了一批讀書能力強,動手能力弱的書生。雖然現在沒有社會等級制度但 讀書做官的心理仍影響著人們,廣大學生 家長都希望能通過讀書,拿個好文憑,找個金飯碗 ,從此飛黃騰達。雖然現在推行素質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變,試圖變得更符合素質教育,但很難見到其成效。  
(二)尊師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學生的思維 
 封建統治者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一般不允許有不同於自己的聲音出現,在當時,言論自由並不存在。現代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從小就一直對孩子灌輸要聽話 的理念 孩子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聽話 所束縛,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們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師重教是傳統美德,我們提倡尊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尊重教師的人格,但尊師不唯師 尊師的同時要愛生,愛生最主要的是愛護學生的發展,不壓抑學生。尊師與尊重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現代教育提倡亦師亦友式的師生關系。 
(三)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學技術發展 
首先,它把人束縛在家族的倫理關系之中,思想被嚴重地禁錮。所謂「非禮勿思,非禮勿聞,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養成一個沒有個性人格的人。有的學者說,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就是兩個字「聽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人不敢想,不敢講,不敢闖,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其次,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影響到我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人李約瑟曾經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歷史上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近代中國卻大大落後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復雜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經濟結構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說與中國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只重倫理,不重視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有關。中國古代教育輕視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性內容給我國近代科學的發展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不可估量的。不僅阻礙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而且養成一種脫離實際,崇尚虛榮,不講科學,妄自尊大的社會心理;只講雄辯,不講實證的思維方式,嚴重地阻礙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四)傳統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錮  儒家文化傳統固守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為貴」的中庸精神,倡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和」的觀念已經輻射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治國安邦強調「和睦興邦」,治理家園講究『家和萬事興「,為人處世恪守「貴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由於過度的和諧追求,極大地消解了個體的獨立性。

⑨ 傳統文化教育為何會受到高度重視

據報道,近些年,傳統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新版語文教材增加古詩文比例更是受到多方關注,有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教材,配合語文、歷史等學科的滲透,以形成立體化的教育格局,有序、有效地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希望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早日貫徹落實!

⑩ 我國傳統文化如此之「熱」的原因

答(1) ①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我國傳統文化「熱」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特徵的反映。
②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國學熱」的興起,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熱」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這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④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熱潮的涌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絕對正確。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