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音洞的景區概況
土家風情廊橋又叫鎖心橋,全長近600米,寬4米,是世界最長的土家風情廊橋,它不但有交通功能,還是供土家族人避風遮雨納涼休閑和年輕人山歌對唱、鵲橋相會、談情說愛、許定終身的幸福之橋,
因此故事多多,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它建在喀特漏斗之秀,蓮花湖之上,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與古韻棧道相望,人行廊橋、步步佳境。觀音洞洞口與廊橋相接,全長15華里,平均高度90米,寬30米,洞內絕壁對峙,氣勢恢宏、奇景疊生、似人似物、千姿百態,尤其是驚現慈祥典雅、栩栩如生的石觀音菩薩像。歷經萬年自然天成。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為此特題詞寫了「觀音洞」洞名,故有「天下第一佛洞」之稱。
佛教文化廣場位於觀音洞上方80米處,主要有觀音廟、三十三座觀音浮雕、羅漢堂、齋菜館、近3000平方米廣場等,是人們了解佛教文化、祈禱人生、祈禱世界、凈化心靈的聖地。
觀音洞 為地下溶洞,位於索溪峪景區東北部,索溪峪鎮雙星村老虎凹境內,距索溪峪鎮9公里。因洞中有石柱形如觀音,故名。洞高40餘米,寬約20米,長約1800米。洞中有地下河。十八羅漢拜觀音系最佳景觀。 【神鍾石】 在觀音洞口右側石壁上,高掛一石幔,布滿青苔,形如古剎神鍾。
B. 貴州的史前文化以( )為代表。
貴州的史前文化以觀音洞遺址為代表。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發現於貴州省黔西縣沙井的觀音洞。多數學者認為觀音洞文化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觀音洞遺址發現於1964年。
從該年至197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先後進行4次發掘,獲得石製品3000多件和哺乳動物化石20多種。觀音洞文化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觀音洞的文化特徵
觀音洞石製品的原料以硅質灰岩為主,也有脈岩、硅質岩、燧石、玉髓、細砂岩等,主要揀取岩塊用錘擊法打片。少部分石片與用碰砧法打下的石片特徵相似。大部分石核不加修理,少數石核、石片的檯面上有修理痕跡。
石製品中,石器多達60%以上,約有半數由石片加工而成,其次是用碎片和石塊,用礫石加工的很少。石器的形狀多不規則,大小也懸殊。以長、寬在3~5厘米的為最多。石器一般用石錘仔細加工、刃緣陡直而不平整,少數石器修整痕跡呈平行的窄長條狀。
加工角度和方向不甚穩定。加工方向有6種,向背面加工的約佔半數,向劈裂面加工的佔20%以上,其餘為錯向加工、交互加工、對向加工或橫向加工。
單刃石器少而復刃石器多,復刃石器中又以異向加工的為多。石器中,刮削器占總數的80%以上,端刮器有100多件。其次為砍斫器、尖狀器;尖狀器中又有厚尖狀器和錯向尖狀器。還有少量的石錐、凹缺刮器、雕刻器等。
C. 貴州黔西觀音洞是中國什麼時代文化類型
貴州黔西觀音洞遺址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有北周口、南觀音之說。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提出來的一個時間區段概念。所謂石器時代,並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3)觀音洞文化標志著什麼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到自然條件的極大限制,製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從附近的河灘上或者從熟悉的岩石區揀拾石塊,打製成合適的工具,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前一般都是這種情況,但並不全都是(通常這里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到了晚期,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和生產經驗的積累,這種揀拾的方法有時不能滿足生產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條件時,便從適宜製造石器的原生岩層開採石料,製造石器。
因此,一些能夠提供豐富原料的山地就會有人從周圍地區不斷來到這里,從岩層開採石料,乃至就地製造石器,因而出現了一些石器製造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郊大窯村和前乃莫板村的兩處石器製造場,就是當時人類製造和採集原料的重要場所。
大窯村地處大青山前的丘陵地帶,在村南的四道溝,有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製造石器的地點,相鄰的二道溝,則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製造場。在這個地點,廣泛地分布著晚更新世的粉砂質黃土,它的上面是一層黑壚土。
這兩層土的底部都發現有很厚的石片、石器、石渣層,其中典型的石片和石核數量很多,石器較少,製作石器所遺留的半成品和廢品則占絕大多數,反映了石器製造場的遺物特點。
在這個地點出土的石器中,以龜背形刮削器較為特殊,系用石塊做成,劈裂面平坦,背面隆起如龜背,遍布加工痕跡,形式和製法都比較固定,可用於剝獸皮、刮獸肉和加工皮革等。
前乃莫板村的腦包樑上發現的石器製造場,同大窯村二道溝的性質一樣,也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原料開采和比較固定的石器製造場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志。
D. 觀音洞文化的介紹
我國舊石器時代初期的一種人類文化,中國西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於貴州黔西沙井的觀音洞。觀音洞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其中又以刮削器的數量最大。
E. 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觀音洞文化中提到的早期為沙質土壤和晚期的紅土層,這種地質變化是因為什麼
距今約70萬~40萬年前。觀音洞遺址於1964年發現,位於貴州黔西縣沙井。觀音洞是沿東西方向裂隙形成的窄長洞穴。洞內文化遺物分早、晚兩期。早期堆積為含角礫的砂質黏土,有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哺乳動物有嵌齒象科、巨貘等,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晚期堆積為紅土層,含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石器中刮削器佔80%,端刮器有100多件,另有少量砍砸器、尖狀器。石器原料以硅質灰岩為主,石器加工形狀不規則,大小相差很大。觀音洞文化遺址是長江以南最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觀音洞文化和北京人文化一南一北,交相映照,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F. 為什麼說「觀音洞文化」是貴州的史前代表文化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
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黔西縣城南約30公里的沙井鄉井山村打開了一座舉世矚目的文化寶庫。遺址在一片封閉窪地的小山坡上,它是一個長約90米的天然溶洞,海拔1450米。經過幾次發掘,在這里出土了3000多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石製品分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類,石核、石片是加工過程中留下的遺物,石器多用石片製成,以刮削器居多,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還有幾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這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階段,人類已經能夠直立行走。
那時的古人類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洞里留下了25種哺乳動物化石。這些動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貓、最後鬣狗、嵌齒象、貴州劍齒象、似東方劍齒象、巨獏、中國犀等,大抵屬於「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它們當中,有8種動物已經滅絕,根據這些動物遺骸,地質學家們判斷正處在地殼演變的「更新世中晚期」。遺憾的是,在這里並沒有發現古人類化石。古人不知何處去,文化依舊閃光芒。考古學家根據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物,把它命名為「黔西觀音洞文化」。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它不僅展示了貴州遠古時期的開發情景,而且是我國南方最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裴文中先生認為,這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文化面貌獨特,「對於研究我國舊石器的起源和發展,研究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活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以白壽彝先生為總編的《中國通史》,對黔西觀音洞文化有幾句很有分量的話。其一是說:「在我國南方,屬於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其二是說:觀音洞石器「加工之細致和方法之多樣,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這幾句中肯的評語,充分體現了黔西觀音洞文化在南方和中國的重要地位和科學價值。
觀音洞以其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引人注目,在全國與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專家們經過大量比較,認為黔西觀音洞文化是有別於其他文化系統的另一種類型。不但是「與歐洲大陸的舊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種新文化系統」,而且「與中國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處」。《中國通史》把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為三種類型或三個古文化區:第一個文化區是以山西的西侯度和河文化為代表,第二個文化區是以北京周口店為代表,第三個文化區則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為代表。這就是說,在中華大地上,文化起源是「多元」的,早期的人類分別在不同地區創造文化,以後才漸漸合「多元」為「一體」,黔西觀音洞文化就是這「多元」中的「一元」。
正是這個原因,人們在談論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時,常說「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也正是這個原因,2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
G. 黔西觀音洞的簡介
其原料、製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發現的2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以劍齒象、犀牛等最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50、60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
洞穴堆積厚達9米,分為上、下兩部分。已經發現石製品3000多件,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多種。石器的原料、製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已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劍齒象、犀牛等的數量為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經中國古人類學家鑒定,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
1973年間,貴州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觀音洞進行了多次聯合考察,發掘到石器四千多件,動物骨化石數十件。石器有砍砸器、削刮器、端尖器、雕刻器、尖狀器等;動物骨化石有大熊貓、柯氏熊、蘇門羚、犍牛、獮猴、豪豬、猩猩、狐、東方劍齒象等。專家評價為長江以南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人類起源、進化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定名為黔西沙井「觀音洞文化」。
H. 中華文化從古到今發展歷程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古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大集合中華文化體。象雄文化通過古象雄王國浩瀚的疆域影響著廣大的中亞文化。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慈悲心、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現今,藏區以及印度、尼泊爾、布丹、蒙古國、俄羅斯等地區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產生的宗教文化的遺跡和寺廟、僧侶,從藏區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國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I. 黔西沙井觀音洞如何
黔西沙井觀音洞位於黔西縣南部的沙井彝族仡佬族鄉錦山村,是一座石山間的石灰岩溶洞,內有主洞和南支洞、北支洞,有進出口。黔西沙井觀音洞是一處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遠在五六十萬年以前,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
1973年間,貴州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觀音洞進行了多次聯合考察,發掘到石器四千多件,動物骨化石數十件。石器有砍砸器、削刮器、端尖器、雕刻器、尖狀器等;動物骨化石有大熊貓、柯氏熊、蘇門羚、犍牛、獼猴、豪豬、猩猩、狐、東方劍齒象等。專家評價為長江以南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人類起源、進化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定名為黔西沙井「觀音洞文化」。
更多關於黔西沙井觀音洞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6330b161572494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J. 貴州的史前文化以什麼為代表
貴州的史前文化以觀音洞遺址為代表。貴州已躋身於國內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省區之一。
觀音洞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龍縣龍廣鎮七星村平廣寨觀音坡一天然溶洞內。其是一處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洞穴遺址,遺址面積約1200平方米。該遺址填補了貴州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對探索貴州乃至中國新、舊石器時代過渡問題具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