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龍山文化遺址反映了什麼

龍山文化遺址反映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23 12:23:49

Ⅰ 龍山文化是什麼

龍山文化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陝西,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杭州灣地區以及江西樟樹鎮和台灣省等,分布極其廣闊。龍山文化大體分為四種類型,即早期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及典型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晉南、關中一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多為粗灰陶,紋飾多為籃紋,也有劃紋和堆貼裝飾,器形主要有鼎、斝等生活用品。河南龍山文化分布於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器形主要有甑、甗、盉、罐、杯、鬲、斝等,出現了較典型的蛋殼黑陶器。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陝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豫西、晉南地區,器形以鬲、斝、罐為代表。紋飾有籃紋、繩紋及方格紋等。典型龍山文化以山東為中心,北到遼東半島,南達江蘇北部,出現了大量黑陶器,製作以輪制為最多,器面裝飾較少,主要以劃紋、弦紋及鏤孔等工藝為主。器形有碗、盆、瓮、豆、杯、鼎、鬶等,其中鬼臉足鼎極其別致。

Ⅱ 山西高速擴建挖出4000年龍山文化遺存,此處遺址有哪些考古意義

據山西電視台報道,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省晉城的一項高速公路擴建項目中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存。那麼這次發現有哪些考古意義呢?

這次遺址的發現意義非凡,它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在晉城地區的空白,為晉城地區史前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Ⅲ 山西高速改擴建項目工地,挖出4千年前龍山文化遺存,這有哪些價值及意義

這些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在這一時期的空白,對研究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

這有哪些價值及意義?

要知道這是一個4000多年前人類活動的遺址,所以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所以在這個地方的研究可以對我們歷史的形成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其中發掘的一些遺址也將填補考古史上的空白,無論是文物、文化還是歷史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只有了解古人的生活習慣,才能對古代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有更充分的了解,這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只有摸清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才能更好的傳承我們的文化。只有通過不斷的研究,我們才能對古代歷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Ⅳ 城子崖遺址的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歷史
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中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3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類型
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①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④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⑤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 千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發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Ⅳ 龍山文化是怎麼樣的

龍山文化最初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500—4000年,主要分布於今天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考古學研究表明,所謂的龍山文化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文化概念而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它的內部文化系統和來源各不相同,根據文化面貌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不同的地方文化。如山東龍山文化,稱為典型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東地區;河南龍山文化,又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三個類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河、渭河流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

不同地區的龍山文化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這就是黑陶。黑陶是龍山文化的突出特徵,也是龍山文化區別於仰韶文化的根本特點。與仰韶文化初現時稱為「彩陶文化」的稱謂相對,龍山文化剛發現時也被稱為「黑陶文化」,可見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興起的一種優秀制陶技術。由於利用快輪輪制技術,所以陶胎極薄、胎骨緊密、通體磨光:又由於在燒制過程中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所以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甚是精美。它不以裝飾取勝,而以造型見長,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等,但卻具備了黑、薄、光、細四大特點。而這些黑陶藝術的集中代表則是被稱為典型龍山文化的山東龍山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山東省中部、東部和江蘇省的淮北地區。它上承大汶文化,下續岳石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和獨特的成就。它是最早被發現的一種龍山文化,研究也相當深入。

黑陶罐與所有的龍山文化相似,山東龍山文化也是以黑色陶器群為顯著特徵。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壁薄而均勻,造型規整。器表多素麵磨光,常見紋飾有劃紋、弦紋、竹節紋、鏤孔,並盛行盲鼻、乳釘等附件,籃紋少見。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比較發達,但未見斝和鬲等三足器。典型器物有袋足鬻、嶴、覷、罐形鼎、盆形鼎、三足盤、高圈足豆、折腹盆、罐形杯、筒形杯、高柄杯、折肩罍、大口深腹瓮等。其中,鬻、盉類為黃色或白色的薄胎細砂質陶,也有的是白衣紅陶,無論陶形和器形,均異常突出。大量使用陶鼎,罐形鼎多為砂質,鼎足多作鏟式,盆形鼎多為泥質,鼎足多作「鬼臉」式。特別是高頸陶鬻和「鬼臉」式足的鼎,特徵鮮明,並給相鄰地區以強烈影響。在山東龍山文化分布區的偏西部分,由於與河南龍山文化交流較多,所以文化面貌稍有不同,灰陶比例略高於東部地區,出現了少量帶繩紋、方格紋的大口深腹罐,陶鬻多為子母口短頸大袋足,罐形鼎的鼎足多作側三角式,大口深腹瓮多為灰陶並常在器腹上安有寬橫把手或拍飾籃紋,筒形杯數量較罐形杯多等,還發現過有灼無鑽的卜骨。這些屬於地區性的變異,表明山東龍山文化本身也存在地域性差別。

山東龍山文化在陶器製作方面有自己值得驕傲的精湛絕技,最值得一提的首推它蛋殼黑陶製作技藝。蛋殼黑陶是中國古代陶器中特別與眾不同的一個群體,它僅見於山東境內龍山文化的早中期遺址中,是在此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制陶方法基礎上產生的,也是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的反映,代表著黑陶技術的最高成就,它的標志型器物是蛋殼高柄杯。

高柄杯是蛋殼黑陶中僅有的一種器形。陶杯經輪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應是用刃口極鋒利的刮刀類的工具,邊旋轉邊刮修坯泥,當器壁達到極薄時,再進行磨光,並在杯身上加刻鏤孔和纖細的劃紋作為裝飾。蛋殼陶之所以光亮無比,是因為用磨光石對胎體表面做長時間打磨,導致胎體中的石英、雲母、絹雲母等反光物質的顆粒順著一個方向排列,對光線由漫反射變為平行反射,才使得器表熠熠發光。這種成型技藝費工耗時,且要耐心細致,稍有疏忽,將前功盡棄,因此就是在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進行仿製也不是件易事,它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雖然陶杯胎體極薄,但質地卻極為細膩堅硬。有人稱贊它們「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蛋殼黑陶高柄杯可分為粗柄與細柄兩種形式。粗柄杯有的杯體和柄部分別製成,再套接在一起;細柄杯聯體製成,上面是個敞口深腹的小杯,中間是倒置花蕾形、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形態纖巧秀致。有一種動人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蛋殼黑陶杯僅出土於少數大、中型墓葬之中,是一種高貴用品,非常人可以享用,應是一種顯示身份的禮器。

山東龍山文化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同一基地上的墓葬方向一致,但各墓地之間則不盡相同,有木槨、石槨等葬具,均為單人葬,流行仰身直肢葬式,個別為屈肢和俯身二次葬。多無隨葬品。少數大墓隨葬品十分豐富,除高柄杯、白陶鬶、三足盤、鼎以外,還有罕見的玉器裝飾品等。部分墓葬中,死者手持獐牙或隨葬豬、狗的下頜骨。

山東龍山文化在其分布區內文化面貌相當一致。從渤海海峽的島嶼到蘇北、魯中南地區,各地都出土有精緻的蛋殼高柄杯及其他薄胎磨光黑陶器,造型及製法十分接近,反映出社會經濟的活躍和產品交換的發達。制陶業、制玉業的成就,已超出了通常原始經濟所能達到的水平。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多處城址,發現了與城址有關的祭祀坑、大型基址、大墓等重要發現,貧富的懸殊與貴賤的對立表現得非常明顯,意味著社會上已產生階級分化,即將進入史前文明。

Ⅵ 關於龍山文化的問題

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而得名。
龍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們展示出當時社會的發展面貌。當時,掠奪或保護財富、資源和生存空間的戰爭連綿不斷,由此伴生的城牆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大。同時,部族集團內部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地位的懸殊越來越明顯。從隨葬品的情況來看,一部分大墓隨葬品豐富,有棺有槨,顯得豪華而高貴。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小墓,則無棺無槨,隨葬品很少或者沒有,有些墓壙極小,僅能容身。而且,從整個龍山文化墓葬中可以看到,非正常死亡和死後得不到正常埋葬的「灰坑」在不斷增多,這些大多是人骨架凌亂,相互疊壓,還發現有的死者被砍頭,身首異處,或被腰斬,或被剁去雙腳。從有些屍體中還可以看到被砸傷、砍傷,甚至是被捆綁活埋的跡象。這說明當時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外部的戰爭也日益頻繁和激烈。《史記•五帝本紀》說堯時「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左傳•哀公九年》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於萬國」。龍山文化城址作為初級文明社會的綜合載體,正是在這種風雲激盪的時代應運而生的,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夏王朝建立以前數百年之久的「萬國林立」的酋邦時代。

Ⅶ 龍山文化遺址的遺址特點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龍山街道辦事處(原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000-46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
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尚義縣現存大量龍山文化遺址,曾經出土過大量遼金時期的文化遺存。 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從泰沂山脈遷徙到平原,擇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許是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從山上到山下,是人類邁出的頗具關鍵性的一步,有了這一步,才會有以後的篳路藍縷、「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我們稱之為華夏文明的黎明期——龍山文化。

□文/片翟伯成「兩河流域」產生了華夏文明的黎明期龍山文化發源於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發源於歷城區西營鎮拔槊泉,東支發源於章丘市曹范鎮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經巨合故城西。」東西兩支在龍山鎮北匯集流入現杜張水庫後,經歷城鴨旺口入小清河。全長約46.8公里,河床寬50米。此河兩岸遺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匯入巨野河的第一個河邊台地遺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東部,據《水經注》記載:「武原水北經譚城東,又北經東平陵縣故城西。」歷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譚國故城就在兩河之間。1930到1931年,考古界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上層為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下層首次發現了一種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後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現在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遺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盤、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帶扳杯、三足盤、高柄豆、鳥首足鼎、白衣黃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還有漆黑光亮、做工極其精緻、薄如蛋殼的陶器,稱之「蛋殼陶」,其製作技術高超絕倫,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遺址周圍還發現一處平面為長方形的版築夯土圍牆遺跡,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390米,牆基厚度達10米,考古發掘者認為這可能是當時的城牆基址。發生在「兩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戰役「兩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為「濟左走廊」之鎖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相,領兵攻齊,路過龍山。韓信意欲出奇兵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故不從城內穿過,在龍山北1公里許的巨野、武原兩水交匯處架起一座石橋,大軍往東直撲臨淄,大敗齊軍。以後,這座橋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為了紀念韓信,當地百姓稱此橋為「韓信橋」。歷史上著名的「耿弇討張步之戰」也發生在兩河流域。《水經注》記載:「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營也。與費邑戰,斬邑於此。」張步,字文公,琅邪人,為當地豪強,聚眾數千人,自封為五威大將軍,據齊地。後受命劉永,自封定漢公,未成。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將軍耿弇起兵討張步,張步聞之,派大將費邑守濟南(即東平陵),派費敢守巨里(即龍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並在長清及泰山西側置數十營以待耿弇。因巨里西臨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樹木,揚言要填平巨野河。幾天後,巨里有降者,告之費邑要發兵救巨里。聞之大悅,急令攻下巨里後,自引精兵於巨合城外高岡上大戰費邑,將邑斬之。這是東漢時發生在兩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戰役。尋覓古河畔的紅襖軍營寨巨合河邊問李全,妙真營寨尚依然。三分輕重歸誰是,槍號梨花二十年。這是晚清著名詩人王象春在《齊音》中的一首詠唱妙真寨的詩。詩人憑吊遺蹤,遙想當年馳騁疆場二十餘年的女英雄,在欽仰之中蘊含著惋惜和遺憾。「巨野河邊問李全,妙真營寨尚依然」,詩人說出了在巨野河邊,金代末年農民起義軍——紅襖軍的女英雄楊妙真曾在此結寨駐兵,後人稱之為妙真寨。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蒙古軍再度南下,在山東、河北等地大肆擄掠。金朝統治者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無力抵禦蒙古軍南下,依然對境內人民橫征暴斂。為反抗金朝的統治,在山東、河北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紅襖軍起義。當時,山東紅襖軍共有三支軍隊:魯東的楊安兒、魯南的劉二祖、魯中的李全。當時的章丘,在李全的勢力范圍內。楊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紅襖軍著名首領楊安兒之妹,善使槍,自稱「梨花槍天下無敵手」,與李全部會合後,遂與李全結為夫婦,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勢力也空前壯大,漸漸控制了整個山東,並順利說降了金朝山東元帥張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等二府十二州。李全割據一方,很重視在章丘的營建,他在金興定二年與楊妙真進駐章丘,在今之龍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當數章丘相公庄北會仙山上梨花槍山寨壁壘,至今遺跡猶存。清康熙年間章丘梭庄進士李縉明有《嘯園自記》考其遺址曰:「長白山之麓……會仙峰,孤峰壁立,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槍壁壘尚屹然也……。」李全離開章丘後,又縱橫天下十餘年。金正大八年,因內亂兵敗李全被殺。楊妙真北渡淮水,與養子李璮返回山東老家,繼任益都行省,居數年而死。李璮,襲父職治益都行省,專制山東三十年。後投蒙,又叛蒙,不久被俘處死。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北省尚義縣的石井鄉四台蒙古營發現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遺骸一具。
其中陪葬物品有夾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鏟一把、石磨輪兩個及頸項佩戴飾品。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此墓葬出土的夾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隨葬物品,對研究龍山文化以及當時葬俗生活習俗有著重要意義。
其他主要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編號 名 稱 地 點 方 位 范 圍
1 崔碾遺址 邊河鄉崔碾村南 100×80米
2 石家毛托遺址 辛店街道辦事處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
3 於家店遺址 辛店街道辦事處於家店村北 200×300米
4 王家莊遺址 稷下街道辦事處王家莊村西 不清
5 蔡王莊遺址 敬仲鎮蔡王莊村東 不清
6 河溝遺址 敬仲鎮河溝村西南 350×200米
7 朱家莊遺址 敬仲鎮朱家莊村東北100米 100×50米
8 大馬岱遺址 皇城鎮大馬岱村西南 1000×800米
9 韓家六端遺址 皇城鎮韓家六端 不清
10 崖付遺址 皇城鎮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
11 金召遺址 召口鄉金召村南磚廠 300×300米
12 三中院內遺址 臨淄三中院內 不清
13 葛家遺址 齊都鎮葛家莊東200米 100×70米
14 蘇家遺址 齊都鎮蘇家廟村東 200×200米
15 小杜家遺址 稷下街道辦事處小杜家莊北300米 800×150米
16 石廟孝陵遺址 齊陵鎮石廟孝陵 100×100米
17 趙王莊遺址 齊都鎮趙王莊西 不清

閱讀全文

與龍山文化遺址反映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