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節有哪些慶祝活動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❷ 春節節慶活動有哪些
春節節慶活動有哪些
春節節慶活動有哪些?春節是我們國家非常盛大的一個節日,這是一個大團圓的日子,春節也有著非常多的慶祝活動。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春節節慶活動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1、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合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
3、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4、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5、壓歲錢
每年除夕夜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6、貼春聯
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7、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8、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9、拜歲
祭祖拜神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悠久的傳統風俗。在辭舊迎新之際,都要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神靈保佑 。
10、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1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成一派。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2)春節榮成文化活動有哪些擴展閱讀:
春節是中國的民俗。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春節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歷史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動。是當時中國最為熱鬧,也是最盛大的一個古代傳統節日,也有的說法是春節在堯舜時期就有類似的活動,只是沒有形成規模。明朝則是每到春節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動。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2007年12月7日,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將春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就是春節從上古到現在的一個演變。
有哪些活動
大年三十當天早晨起來貼對聯,福字,掛錢等。大約弄完這些大約十點半左右!然後會做中午飯:煮大骨頭,魚肉,雞肉等吃食!十一點半左右會在院子里放一掛掛鞭和幾個雙響(鞭炮)然後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午飯之後換上新衣服,父母會往孩子兜里放一些錢,叫壓兜錢!下午出去串串門。等到晚上一起看看春晚!大約晚上十點左右會包餃子,會往餃子里放一些硬幣。這個十分重要,年夜飯吃到帶有硬幣的餃子說明這個人有福,預示著新的一年會交好運!其次就是燈光!春節這幾天,每當天黑的時候就開始點燈,家家燈火通明,意味著延年,香火不斷。
傳統習俗——貼春聯
按照古代歷法的規定,臘月三十這一天被稱為「大年」。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項目。貼春聯在古代又可以被稱為「貼年紅」,除了包括門兩側的春聯之外,還包括大門上的紅色「福」字。無論貼春聯還是貼「福」字,其實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有的地方還要貼上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門神」,認為可以讓一家人去邪避災。
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1、民間的耍社火,每年都會有很多個區縣組織各個慶祝春節的活動,耍社火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慶祝活動,會吸引很多人一起參與,也可以說是一場盛會,場面絕對不亞於明星開的演唱會。
2、政府組織的慶祝活動,比如每年在西安城牆上都會舉行新春燈展,那場面也是非常壯觀,人們在歡樂的氛圍中,猜燈謎,觀燈展,歡度新春。
3、還有各種各樣的廟會,廟會上可以品嘗陝西很多傳統的民間小吃,也讓工作的一年的人們,有了充裕的時間,放鬆一年的疲憊,盡享合家歡樂。
春節放假是怎樣安排的呢
春節的放假是根據每年大年三十的時間定的,因為每年三十的時間都不一樣,所以,放假的時間多多少少會有變化,主要是依據過年時間而定的。還有就是不同公司和不同學校放假時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一樣。大家若想知道大概的放假時間可以提前翻翻日歷,看看大年三十是什麼時間,就可大概知道了,具體時間還是要看各自單位的情況了。
❸ 關於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關於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有: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裡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團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裡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❹ 榮成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春節,過去叫「年」。它的出現,和歷法的出現緊密相聯。根據歷法。十二個月為一年。當十二個月過完之後,新的一年的頭一天叫「年」。所以,過春節也叫過年。因為新年伊始,古代又稱元旦、元日、元正、元朔、三元等等。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在全國范圍內改行公歷。為避免與公歷的「年」相混淆,就把陰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但在榮成,無論是機關職員,還是普通百姓,仍把春節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年,仍然習慣叫春節為過年。榮成的存節列為三大節日之首,非常隆重,也非常講究,持續的時間也長。整個節日可分三個階段,即節前准備、正式節日、節日延續。
過小年
過完臘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後,便拉開了節前准備的序幕,從這—天起,就意味著進入過年的階段了。過小年的主要活動是辭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時在夏天。相傳漢代陰子方臘日見灶神,祭以黃羊。因成巨富。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臘月,唐宋時定在臘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軍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說軍隊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當時榮成地界駐軍很多,除兩衛兩所外,縣地大都是衛所的屯田,許是受到駐軍的影響,榮成的祭灶日定在臘月二十二。
灶王,又稱灶君、灶土老爺,據傳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察善惡的神,就本質而言,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戶的奸細、坐探,從年首到歲末.始終守在各家各戶,監視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臘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報,報告這家人的善惡。而玉皇大帝呢,則偏聽偏信,根據灶王的密報,把這一家在新一年中應行的吉凶禍福交給灶王帶回。因此,人們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東廚司命」,又有點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這點在祭灶儀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祭灶之前,要請一張新「灶馬」,榮成俗稱「灶馬頭」,實際上是一種木刻印刷的年歷。「灶馬」除印有灶王神像外,還印有一年的日歷。日歷的內容,隨歷法的不斷完善而有所增刪。
祭灶前,先用白泥漿把鍋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給「灶王老爺」洗洗臉,修修面,免得他埋里埋汰的。吃過晚飯後,在灶前擺好供品——米飯、餃子、酒菜等,但麥芽製成的糖瓜和秫面製成的黏糕是必不可缺的,有的家還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吃了糖瓜嘴甜,見了玉皇大帝凈揀好聽的話說。至於黏糕和酒糟則是為那些不受賄賂的灶王准備,把嘴給粘住,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吃了酒糟的灶土,醉得東倒西歪,昏昏欲睡,哪有心思告密呢?供品擺好後,一家人跪在灶前,焚香叩拜,並將舊「灶馬」取下,用「格登棒棒」(即高粱秸)把灶馬夾好,在香火中焚化,灶王老爺也就騎馬上天了。此時,男主人一邊燒一邊祈禱:「上天言古慶,下界保平安。」
舊灶王升天,新灶王便鳩占鵲巢,升為「一家之主」,貼在舊灶土的位置卜。榮成灶王的位置,一般貼在正面東鍋台上方的牆上,也有貼在東里房西山牆上,少數人家的「灶馬」兩旁貼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更多的人家對灶王採取實用態度,除過小年外,平日並不恭敬,「灶馬頭」實際只起到日歷的作用。
辭灶以後,諸神上天,百無禁忌,長期被各種禮儀、禁忌壓抑的人們,突然被解放了,便「肆無忌憚」地准備過年。殺豬宰羊、搬物動土,全不受禮儀和禁忌的束縛,完全自己說了算,大概這也是一種宣洩吧。
打掃灰
即徹底的大掃除。俗話說:「辭灶辭灶,年節來到。」過完小年之後,第一件重要日程是打掃灰。時間上,可以從臘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三天中,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暖和天。因為在一年的時間里,由於各種禁忌和習慣的約束,很少進行徹底的大掃除,所以掃灰這天,全家一齊動手,凡能搬動的東西,或者由於禁忌而沒有搬動過的東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櫃衣物,全部移位,有的搬到院子里,有的移位於屋中間。全家人掃的掃,抹的抹,把屋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徹底清掃干凈,幾明窗凈。桌椅板凳或鍋碗盆瓢,如有積垢,要用鹼水洗刷,使具煥然一新。最後,將掃起的灰塵用簸箕盛起,倒在村頭或路邊的水溝里,讓水沖走。打掃灰的意義不僅是清潔衛生,也預示著將一年的晦氣、苦惱和貧窮像灰塵那樣,掃凈、倒掉,以迎接新一年。打掃灰的習俗在榮成山來已久,深人人心,有很多歲時節日中的習俗被逐漸淡化,但打掃灰的習俗卻被一代代傳承下來。即使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也樂此不疲,不僅農村,就連機關、廠礦,春節時也要把辦公室、車間清掃干凈,門窗擦得光可鑒人。
殺年豬
一般在臘月二十六七進行,也有提前至二十五日的。過去,農民生活很苦,一年難得吃幾次肉。平日喂豬攢糞,年底豬也肥了,加上過年,便將豬殺掉,補償一年付出的勞動。殺年豬時,充滿節前的歡樂。一戶殺豬,全村人趕來圍觀。特別是孩子更為興奮:由於是年豬,豬的主人大都將豬血留做食用,榮成稱為「接豬血」。因為是留做自家食用,接豬血也有一定講究;首先在盆里放少許涼水、鹽、白面,屠刀抽出後讓血稍流一會兒再接。這樣接下的豬血干凈,凝固得快,開水煮後血塊中呈蜂窩狀,有咬勁,好吃。境內殺豬,無論是否年豬,均剝皮。人們在歡樂的氣氛中,看殺巴(屠夫)鼓氣、開膛、剝皮;而殺巴們也格外賣弄精神,一邊說笑一邊操作。干到興奮處,隨手把豬尾巴、豬尿泡割下來,丟給圍觀的孩子們,讓他們燒了吃。豬的主人不僅不嗔怪,甚至白搭柴草。雖說殺年豬是為自家食用,但一般人家只留半扇豬肉,另半扇則略低於市價,分給殺不起年豬的親戚鄰舍。自己留的半扇,割下年節時所需,剩餘部分暫時用豬皮裹好。豬皮裡面撒少許鹽,以防變質。這樣處理後,存放在閑屋裡,春節時需要則割下一塊,不需用則待節後鹽制,供平日食用,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農業合作化:農業合作化後,豬肉實行計劃供應,平日由國營食品站供應,春節則由生產隊屠宰集體飼養的肥豬,記賬分給社員過節。改革開放以後,農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豬肉也敞開供應,殺年豬反倒不合算,所以私戶殺年豬的現象基本絕跡,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牛羊肉及海產品的追求。
磨豆腐
一般在臘月二十七,打掃完灰以後進行。過去,農民備年貨時十分節儉,能不花錢的盡量不花,以節省下來充做來年的生產資金。那麼調劑節日生活的上要副食品,首推豆腐,做豆腐便成為節前准備的主要內容。做豆腐費工費時,程序復雜,鄰里間便相互串通、相互幫助,一邊說笑一邊於活,倒也增添了節前的喜慶氣氛。做豆腐首先要用干磨,把豆粒碾成 二至四瓣,俗稱「拉豆碴子」。「豆碴」拉好後,加水浸泡,直到豆瓣全部泡透、放開,才能上磨去磨。豆腐磨俗話叫水磨或濕磨,不常設,都是臨到年節附近幾家鄰居商量,用舊磨支架起來。磨床上不搭磨盤,直接支磨。磨床下面放只大盆或者舊鍋,磨豆碴時,一邊推磨—邊用勺子連豆帶水舀進磨眼,磨好的豆粕兒,直接落進大盆或鍋里。如果大盆豆粕滿了,另一個人便舀進桶里,倒進家中的鍋里。豆粕全磨完,便用熱水稀釋,然後舀進面袋反復揉搓,榮成土話叫「納豆腐」。這樣,豆粕變成豆漿和豆腐渣。「納豆漿」是在鍋上的豆腐床上進行的,豆漿直接落進鍋里,當豆粕全部「納」完後,把豆漿燒開,舀進非常潔凈的缸里,准備用「湛」。榮成靠海,點豆腐都用鹵水,俗話叫「湛子」。下「湛子」點豆腐。十分講究技術,首先要掌握漿的溫度,其次掌握用「湛子」的數量。鹵水加早了,加多了,豆腐老,粗澀.口感不好,顏色泛黃,出豆腐也少;鹵水加晚了,加少了,豆腐嫩,易碎,切不成塊,口感同樣不好。所以,「湛」豆腐一般都請有經驗的老年人操作。下「湛」後,操作人密切注視著缸內變化,全家人也屏聲斂氣,彷彿喘口氣會殃及豆腐似的。直到缸里豆腐變成豆腐腦,大家才喜笑顏開。連那些躲在炕上、兩只小眼目不轉睛地盯著地下的孩子們,此時也咧開小嘴兒。家長們便毫不吝嗇地滿足孩子們的期望,每個人一碗豆腐腦兒。當孩子們狼吞虎咽的時候,大人將豆腐腦舀進鋪好白包袱的筐里,蓋上蓋,壓上石頭,一家人在漿水的滴嗒聲巾酣然入睡。
蒸供兒
臘月二十八日,家家戶戶蒸供品,榮成俗稱蒸供兒。供品的種類很多,包括家堂供兒、天地供兒等等,而且大小不一。最大的,當屬家堂供的餑餑,底部直徑起碼一尺,高六至七寸,頂部三開,插棗,每個少說也在五斤左右,俗稱棗餑餑。少數買不起棗的人家,可以蒸光頭餑餑,蒸熟後在頂上打個紅點兒,俗稱點餑餑點兒,以示鮮亮,但大小同棗餑餑一樣,數量也都是十個。這樣大的餑餑,光用頭羅面蒸,連富戶人家也蒸不起。過去,農民全年的使費,主要靠賣小麥和花生,所以蒸大餑餑只好偷工減料。發面時,頭羅面二羅面同時發。做餑餑時,先把發好的二羅面團成團兒,在外面裹上一層頭羅面,頂部厚些,底部薄些,因為擺供品時,都是底部朝下,第四個雖然朝上,但又被第五個底部遮住,沒人看得見,不過,餑餑蒸得太好,頂部笑得露出黑面,人們也見怪不怪,家家如此,誰也不笑話誰。天地供兒小,比拳頭大點,俗稱小棗餑餑,因為個頭小,全用頭羅面。年糕蒸成板狀,俗稱板糕,有插棗的,有不插棗的,在糕面上點紅餑餑點兒,鮮亮、美觀。當供品的,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狀兩塊,摞在一起,,家堂供兒個頭大,蒸時加屜,燒火計時用香。一炷香盡.餑餑蒸熟。
蒸供兒最忙,勞動強度大,特別揉面更累。鄰舍間的主婦們樂於互助,誰家面先開,先幫誰家。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排上用場——插棗兒;供兒蒸好後,鄰舍間相互看供兒笑得好不好,如果是新媳婦做的供兒,笑得又好,人們不約而同誇她手巧,新媳婦會美得合小攏嘴兒。
供兒蒸好後,先放在盤子上、簸箕里,待涼透了,再拾到柳條笸籮里,上面蓋好紅包袱,以待過年祭神用。如果涼不透.餑餑之間會粘皮,不美觀。
辦年菜
臘月二十九日足節前准備最後一天。此前,供品及人們節日食用的主食已准備就緒,所剩的只是辦年菜了。年菜分兩種:人食和神供。人食的蔬菜,包括白菜、蘿卜、菠菜、蔥、香菜等。白菜扒去老葉,蘿卜切成蘿卜絲兒,菠菜、香菜也擇去黃葉兒。神供蔬菜,除上述外,沿海人家還備有染成紅色的龍須菜。臘月二十九日這天,除把人食和神供的菜餚製成半成品外,主要是油炸食物。榮成人過年或遇有喜慶事,很講究吃「化魚」,就是把老闆魚干或鯊魚干用水泡軟,剁成小塊,加雞蛋麵粉調成糊兒,拌勻.人油鍋炸熟,然後與白菜一起燴食,實際就是燒溜魚塊。既然要炸魚,索性把想炸的東西全炸了,如炸小丸子——豬肉丸子、蘿卜丸子、豆腐丸子等,甚至連走親戚、壓包袱用的面魚兒、麻花扣也一起炸了,這一天,孩子們都不願上街玩,而是圍著鍋台瞅。母親們心疼孩子,總是把那炸老了或炸得不漂亮的,塞給他們。等到吃晚飯時,這些小傢伙們早已嗝飽脹氣了。
年三十
臘月三十包括小盡二十九,榮成習慣地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最忙,主要活動有:
貼對子 榮成俗稱貼春聯為貼對子,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貼對子與貼春聯略有差異。貼對子是在清晨,做媽媽的把新衣新帽准備好,放在子女枕邊,子女醒後,穿戴一新,端著糨糊盆同父親一起敞開大門,先放鞭炮,轟走晦氣和貧窮,後貼對子。「對子」的內容有強烈的時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復始,萬象回春」、「向陽門第春常在,富貴人家慶有餘」之類,連袁世凱當政時,也「國徽翻五色,民幟定八方」。建國後,「對子」的內容,多為歌頌黨的恩情,如「春風綠萬里,黨恩澤九州」,「風景這邊獨好,江山如此多嬌」。「對子」之所以貼得早,與「年」有直接關系。傳說「年」是個兇殘的妖怪,每年除夕都要吃人害命。有一天,它剛到一個村莊,准備行凶,忽聽「叭」的一聲脆響,「年」以為是炸它的,拔腿便跑。其實,那是村裡人賽牛鞭的。「年」喘息未定.跑到另一個村門,突然眼前紅光一閃,向它打來,嚇得它抱頭鼠竄,這次是個閨女曬紅襖,恰巧掄在「年」的眼前,從此人們知道「年」怕響怕紅,就發明了鞭炮和春聯,「年」再也不敢進村傷害人了。但榮成貼「對子」,和催債討債有直接關系。過去,貧苦人家遇有紅白喜事或災病,往往向有錢人家借債。年終歲末,債主清理債務,就派人到各借債人家裡討債,踏進臘月門,討債逼得更緊,無法還債的借債人便躲,只要躲到大年三十,門上對子一貼,討債人看見對子扭頭便走,借債人可以安穩地過年。正是這個道理,榮成的對子都是一大早便貼好。民國年間章村一位老人更絕,他因還不起債,「過小年」那天貼對子:「刀槍劍戟來要賬,針尖削鐵不能還」,橫批:「來年論計」。然後把門一鎖躲債去了,不到過年不回家,債主們無可奈何。
春聯不同,可以等吃完早飯再貼,大年三十早飯,崖頭以南吃燙麵包子,菜很講究,褶兒細密,非常漂亮,不次於城市裡的三鮮蒸餃,取其平安富足之意。崖頭北喝面條,謂之錢串,預示來年錢財滾滾而來,必須提前准備穿錢的繩子。
早飯過後,家長們忙著敬神的事務,子女們則在家裡貼春聯,如迎面牆貼「抬頭見喜」,箱櫃貼「招財進寶」,米囤貼「五穀豐登」,畜欄貼「六畜興旺」、「騾馬成群」等等。「福」字不僅貼在門纂上,而且到處可貼,並且故意將「福」字倒貼,謂之「福到了」。至於小姑娘們則貼窗花,什麼盛蟲(小龍)啦,合和二仙啦,年年有餘、喜上眉梢啦,盡其所能,花樣不斷翻新。若家中成年死者不滿三周年,不貼紅紙對子,如貼應用素紙。貼春聯的習俗不僅延續到今天,內容也有所增加。從抗日戰爭時間起,榮成百姓出於對保家衛國的軍人及為國捐軀的烈士家屬的尊敬,每逢大年三十都敲鑼撲鼓地給烈軍屬貼春聯,掛紅燈,掛光榮牌,以示崇敬和慰問。
擺供桌 早飯過後,男主人便擺供桌,供桌一般擺在客屋家,如果沒有客屋家,則安置在堂屋正位。供桌擦洗干凈,圍上綉花桌衣。供桌擺正後,將家譜從閣龕里取下,面南懸掛在供桌北面牆上,兩旁配有對聯。因為是家譜,不是祠堂,所以對聯一般不追溯家族的由來,而是帶有家訓的含意,如「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讀書得真味,飲酒肆狂言」。家譜懸好,將神主從閣龕取下,在家譜下面按世次排列,但不摘神主套(過去叫啟櫝)。同時,將祭祀神主的專用器皿,如酒盅、茶盅、碗、盤、碟、香爐、蠟台等洗凈抹乾,按次序擺好。擺好後,該斟酒的斟酒,該斟茶的斟茶。香爐裝沙,以便插香。蠟台的蠟扦上插上描金的火紅蠟燭。當主婦將供品、菜餚辦好後,男主人按次序擺放。從神主向外延伸:第一行酒盅、茶盅、筷子;第二行米飯、水餃交替擺放;第三行菜餚,四盤四碗,四盤是魚(必須是有鱗魚)、雞、豬或豬頭 (過去有很多人會用豬肚加細繩系成小豬,裡面楦上蘿卜絲兒,塗上糖色,酷似烤乳豬)、鍋塌豆腐。四碗—般是炸小丸子、化魚、扣肘子、粉條,辦供品時,主婦們大搞形式主義,特別是大碗,裡面全是熟蘿卜絲,只在上面擺上薄薄的一層做好的菜,另將整棵的香菜、紅色的龍須菜加以點綴,顯得非常好看。第四行是菜碟,包括四水果碟:蘋果、金棗、白果、核桃或柿餅。以前,榮成不產水果,買的數量有限,一般是兩個蘋果、六顆金棗、白果、核桃。四點心碟:桃酥、江米條、燎花、麻花扣。兒,第五行正中是香爐,香爐兩側是蠟台,蠟台兩側擺棗餑餑,每摞五個。下面仨呈品字形,正放;第四個倒扣在品字上,第五個放在第四個底部。這樣擺放,比較牢固平穩,即使受到震動,也不致滾落。大概神們不食人間煙火吧,供品中飯萊大都半生不熟。那隻雞頂多在開水裡打了個滾兒便裝盤上桌,老爺老婆能否咬動,似平沒人理會。
午夜飯 從前農業生產到了月日便地了場光,進入農閑時期,榮成百姓也從這天起吃兩頓飯,晚飯叫「兩頓夜飯」,時間在3點半到4點之間。年三十的晚飯,便叫「年夜飯」。榮成年夜飯很講究,酒菜豐盛。不同的是富庶人家質量好些,貧苦人家質量差些,但必須滿盤子滿碗,數量以雙數為吉利,而且各有名稱:四個菜叫「四季發財」,六個菜叫「六六大順」,八個菜叫「四平八穩」,反正都是吉利詞兒。年夜飯有個規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請客人,吃飯時鄰舍間也不串門,只有—家人坐在熱炕頭上,吃團圓飯,喝團圓酒。主食是大米干飯,沒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發紙用,然後煮熟自食。凡是年飯,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餃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飽吃好還有剩餘。剩飯一定存放在糧囤里,蓋上紅色包袱,寓意「年年頓頓有富餘」。
吃完年夜飯,主婦們忙著包發紙的餃子,男主人便領著孩子,端著香紙供品盤子,扛著木杴,提著灰簍子,到場院祭場。祭場時,先焚香紙。酹酒叩拜。拜畢,男主人用木杴鏟草木灰,在場院上撒上圓圈,圈內十字交義,在十字中心點上放上撮糧食,謂之「打糧囤」。圓圈旁邊用灰撒成梯狀,謂之糧梯。意思是糧圈太滿太高,只有踏著梯子才能夠得著。糧囤撲好後,再焚燒紙燃放鞭炮,磕頭叩拜。祭場回來,又在各自的門前撒一糧囤,放上五穀,預示來年五穀豐登。走進街門順手將早已准備的桃木棍橫擋在門檻前,叫「擋門棍」,擋住財寶,防止外流,同時又能阻擋厄運進門。放下香紙盤子、木杴、灰簍。男主人便將一種紙制的幾何形、長條刻紙品,插在自己的屋檐下,榮成土話叫「吊貫」。掛上「吊貫」,等於宣布過年正式開始。因為掛上「吊貫」後,除寢膳事務外,禁止一切勞務活動,並有諸多禁忌,如不耕不織,不漿不洗(指衣服),不縫不補,不羅(雀)小捕(魚),不推(磨)小搗(碓),不摟(草)不挑(水)。不鋤(草)不掃,不潑(水)不掏(灰),禁說不吉利的話。
請神 也叫請神靈,實際是一種祖先崇拜。吃完年夜飯、祭完場之後,天擦黑兒,男主人領著兒子,端著香紙盤子和供品,提著燈籠,到祖墓請祖先回家過年。首先擺好供品,提上燈籠,按世次高低,繞每座墳轉一圈。榮成稱奶奶為婆,轉時嘴裡要虔誠地念叨:「請老爺老婆回家過年,請老爺老婆回家過年……」每座墳都照完,收拾起香紙盤子和供品,提燈前面引路,路上仍要念叨,直到把「老爺老婆」引導到擺供桌那個屋,俗稱伺候神主的家,才停止念叨,稟告「老爺老婆」到家了。然後,將燈籠別在供桌左手桌面上,男主人先把神主套揭下,古代叫啟櫝,再點燭上香,焚紙叩頭。這套程序完成後,方能將引路的燈籠熄滅移開。請神之前,家庭成員及供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這也是年夜飯必須全家人一起吃、不招待外人的理由。此後,供桌上的燭火常明,香火繚繞,每日三時燒紙叩拜祖先,香台前的紙灰不能掃掉。同時,神靈請來,後輩必須嚴守規矩,供桌兩旁座位,任何人不得擅坐,免得和祖先爭位。不得吵嘴罵陣,以免驚動祖先,或對祖先不敬。不得把自己喝剩的水潑在地上,混淆澆奠。祭神時不得大聲呼喚小孩的名字,以免門外的野鬼遊魂聽到而索命,使小孩不好養。
神主牌位只祀太、高、曾、祖、父五世,太祖以下者入家譜,懸掛祭祀。逝世未滿三周年者,不能當神供奉,因此不入家堂,而是單獨設供桌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簡略些。
發紙 除夕晚上,發紙、迎則財神、辭歲,都在半夜子時進行,興許這就是守歲的由來吧。發紙,在天地桌前進行、除夕白天,在庭院正南方位設天地供桌,為走路方便,天地桌一般用六仙桌或飯桌,供品不如神主桌興盛、齊全,供牌上寫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君之神位」,祭祀時間在晚飯前。祭祀時焚香酹酒,磕頭跪拜,祈求天地老爺保佑。最後,燒道黃表才能起來,說是「送錢糧」。此神也許是玉皇大帝,要不,普通百姓為什麼要給它納「皇糧國稅」呢?這叫祭天地。
請神回來以後,全家圍坐在熱炕上,開始守歲。過去年歲,一般都通宵達旦,徹夜不眠。到了半夜子時,各家各戶在天地桌上擺好供品:餑餑、水餃、米飯、酒、菜等等。家長帶領全家人焚香燒紙,鳴放鞭炮,先叩拜天地神,再按順序叩拜門神、灶神、家堂,最後祭祖,在進行這些儀式的同時,家庭主婦將一棵白菜攔腰切開,口中念道:「切白菜,(家)發得快!」 切完白菜,接著切開一個方瓜,念道:「切方瓜,打的糧食觸(榮成方言念「促」)屋笆!」謂之「借口彩」。發紙的餃子,煮時要燒苞米或谷秸,發時口中念念有詞:「燒得壯,莊稼人丁都興旺。」日廣過得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發紙時,語言要謹慎,嚴禁不吉利之詞,對兒童及剛過門的媳婦,家長再三叮嚀。發紙後到家堂祭祖,祭祖起來,順手將預先放在供桌旁邊的升拿走。端上香盤子,按「灶馬頭」所示當年財神所處方位,到村外焚香叩拜。然後順手摸起一塊石頭(不一定是石頭,凡是手最先觸到的硬物,如泥塊、柴棒等,摸到什麼拿什麼),輕輕放進升里,扭頭回家,路上嚴禁說話。回家以後,將升放在供桌下面,升上蓋以紅布。有些地方在家裡專設財神供桌,懸掛財神像,擺下供品,焚香祭祀。這叫「迎財神」。財神要比祖先祭祀的時間長,從迎財神起,到正月十六日大祭一番,才能將升從供桌下拿出來。因為「十五」已過,百事俱興,財神也就負起責任,保證一家財運亨通。
當男人迎財神的時候,主婦在家裡包餃子、煮餃子。過去,辭歲餃子和初一的餃子,要包成元寶形,俗話叫「元寶餶扎」。即將捏好的餃子,兩角交替捏在一起。迎完財神後,全家圍坐一起,吃辭歲餃子,也叫辭年飯。農業合作化以後,這些習俗逐漸消失,守歲也流入形式,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徵性地擺擺樣子,既不發紙,也不迎財神,便各自安寢。這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電視機的普及,電視節目的新穎、吸引力強,守歲、辭歲餃子重新興旺起來。看完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是深夜一二點鍾,老年人和孩子們興許睡了,青年人哪有心思睡覺?發紙被鳴鞭炮所代替,從半夜12點,一直放到大年初一早晨,而且鞭炮越來越大,越來越響。
❺ 春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春節的年俗活動有哪些
導讀:春節的風俗多,年俗也不少,不少人小時候經歷過,只不過那時候覺得熱鬧有趣,不了解其真正內涵,如今長大再看這些年俗和風俗,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那麼,春節有哪些風俗活動?春節的年俗活動有哪些呢?和我一起去查詢了解下吧。
春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春節習俗有舞獅、逛廟會、逛花街、放煙花、祭灶神、接玉皇、照田蠶、飄色、趕亂歲、祭祀神靈、拜祭先祖等。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春節是由上古時代祈年祭祀演變來的,在歷史的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春節的年俗活動有哪些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看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現在這台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台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春節戲曲晚會、春節歌舞晚會、各部委春節晚會(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日綜藝晚會。隨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台頻頻效法並力求創新。
❻ 山東威海的習俗有哪些
1、漁民節,漁民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常常進行開光、敬龍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動。漁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
2、穀雨祭海祈福,春汛水暖,百魚上岸,休息了一冬,漁民開始整網打漁,為了預祝豐收,最主要是為了祈求平安,人們虔誠地向海神獻祭,並舉行盛大儀式,成為漁家狂歡節。
3、剪紙,海里的魚、蝦、蟹以及漁家生活和海上勞作等場景都栩栩如生,形成獨具威海特色的「海味剪紙」。
4、乳山大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與海陽大秧歌、膠州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並稱山東四大秧歌。
5、新船點睛,新船造好後,只畫眼,不畫睛。也就是邊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間是白色的一個大圓,下水之前,船主請人選擇黃道吉日,屆時,敲鑼打鼓放鞭炮,船主親自為新船點睛。
❼ 春節有哪些傳統文化風俗
春節傳統文化風俗有:
1、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3、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逛廟會: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
❽ 春節的慶典活動有哪些
1、廟會
廟會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
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萬歲山春節大廟會」(農歷初一至十六)都是國內有名的廟會,最富有過年的特色。
❾ 春節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春節傳統文化:
1、臘月二十七習俗,宰公雞:這一天人們把家裡的家禽殺了備用,因為過年的飯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動物,還得有能飛的,寓意著來年能飛黃騰達,當然這一天也是趕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戶戶在這一天會備足年貨,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2、臘月二十八習俗,把面發:臘月二十七准備肉食,二十八這一天就得准備主食了。因為從前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不開門營業,所以大家年前必須准備充足飯食。
3、臘月二十九習俗,蒸饅頭:這一天家家戶戶把二十八那日發的面蒸饅頭,越多越好,這是為了給年後要來的客人們准備主食,有的大戶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號這一天就開始蒸饅頭了。
4、臘月三十晚上,熬一宿: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從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來准備包餃子的面,餃子餡,年夜飯需要的菜品。家裡的男人准備著貼春聯,放鞭炮,貼福字等,年三十晚上稱之為守歲,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小孩子們放鞭炮,一直等到過了十二點,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5、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這一天大家都會起得很早,吃完早飯,天一亮就開始挨家挨戶去拜年,全國各地的百年習俗也會不一樣。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