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討文學的跨文明互補與融會可以從哪些具體研究途徑入手
我們要在異質性的基礎上求得互補,進而達到某種總體性,將不同文明的文學共冶一爐,融會貫通,探索異質文化與文學的共同文學現象與規律,並進而建構起具有更大闡釋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論框架。異質文明間的互補和融會,是比較文學跨文明研究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比較文學在新的發展階段注重異質性研究的必然結果。對於不同文學之間的這種互補和融會,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幾種具體的研究途徑:歸類法、附錄法、引證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體如下:
歸類法:在文學的比較研究中採取歸類的方法,也即站在總體文學的高度,將異質文明中的文學現象加以類分,並歸結為若干理論問題,加以對比研究,進而達到特定的融合。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一書就是採取這一方法進行研究的成功範例。
附錄法:我國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就很典型地採用了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在研究某種文明體系的文學問題時,以「附錄」的形式將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與此問題相類比的對應文學觀念列出,以進行對比辨析。通過「附錄法」,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學觀念一並呈現出來,在一個宏闊的視野中,正文部分對特定問題的論述詳盡深入,附錄所列內容全面而清晰,這為我們比照不同文明文學提供了便利,也利於我們在較高層面上探尋共通的文學規律。
引證法: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和《管錐編》中所採用的「引證法」也是文學在研究異質文明之間互補與融會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研究文論時,「引證法」要求我們以某種文論的研究為主,而在研究過程中,將不同文明體系與此相關的例證和理論論述加以引證,從而把異質文明中的文論融為一體。
混用法:將不同文學的各種觀念、范疇、術語等匯於一處,熔鑄成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這種異質融會的途徑打通了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學之間的「隔」,它不分古今與中外,將各種文學觀念和理論融會到一個體系之中。朱光潛先生在其《詩論》中就大膽地嘗試了這種方法。
融合法: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將詩、畫、書法、音樂和建築等各種藝術門類融為一體,從具體作品欣賞和分析入手,雜糅中西而又以中國詩學精神的剖析為主,揭示出文藝審美活動中具有本質特徵的東西,也成為觀照異質文明互補和融會的一種有效途徑。
轉自新浪微博
2. 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從文化視角如何理解文學
文學性和文化的關系我是這樣理解的,從文化的視角的李小文文學文學,文學可以說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是文化再穿上這文學的發
3. 文體學如何幫助我們提高對文學的研究
文體學存在於文學作品的分析中,對應的作用是比較多的,轉變語言學研究與文學評論的不足,可幫助相關人員系統性與全方位地研究作品。 (一)文體學存在本質功能與文化功能 文體學在文學作品中應用存在顯著作用,以往文學作品的分析重視文學論,包含本體論與目的論,本體論關鍵是研究文體學的結構,文體學存在特殊的本質功能。 文學作品的分析上,依託文學作品體裁加以全方位關聯,可以確切地觀察文體學在全部分析中產生的重要影響。 文體學涉及漢語言文學階段對文學作品的體裁分析,使得文學作品的本質更為彰顯。 文體學的分析重點是對文學的諸多作用進行觀察,針對具體的文學作品研究,應充分明確文學作品的本質現象。 參照現有的文體學應用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優勢,文學作品以多種體裁的形式存在,特別是書信體裁,對應倒敘形式促使人們對待文學作品產生本質印象。 針對文化功能,分析文學作品時引進文體學,能夠挖掘文學作品的文學韻味,換言之對不相同的文學作品加以研究,彰顯出對應的文化特色,相關人員在文學作品中了解多種多樣的文化。 文學作品的創設,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先進文化,文學作品通過文體學進行分析,可充分凸顯文化功能。 比如,《詩經》、宋詞等相關的篇目,可在體裁形式上分析文學作品特殊的形式,藉助文體學研究較多的傳統優秀文化,深層次挖掘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之處。 利用文體學階段,相關人員能細致分析我國古代文學與現代漢語的內涵,深層次地觀察能夠把不相同國家的文學組成結構結合起來,對文學體系的發展創新方向加以初步判斷。 (二)文體學存在審美功能與實踐功能 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藉助文體學能夠展現審美作用,因為文學自身便是藝術的體現,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主要是增強閱讀者的文學素養,對閱讀者的審美趣味進行培養。 不相同的文學作品包含不相同的體裁篇幅,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按照多種多樣的體裁模式傳遞內在精髓。
4. 為什麼要從文化視角來切入研究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形成於中國文化的發生、創造期,對先秦文學的研究,必須納入到文化的綜合動態的系統中來,將它置於最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審視。例如,對史傳文學、諸子哲理藝術散文的研究,即涉及到「史官文化」、 「先秦理性精神」,以及民族精神、思維方式、審美心理等一系列文化問題;對《詩經》、《楚辭》的研究,亦涉及到南北文化、儒道源流及宗教、民俗等文化問題。而卓絕一世、彪炳百代的《庄》、《騷》的產生,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需要從縱深的歷史、文化繼承和時代精神氛圍等與文化因素相關的方面,揭示其由於蓄勢久遠、積淀深沉從而以包羅萬有、氣象雄渾的面貌登上時代高峰的緣由。可以說,先秦文學中的問題,幾乎無一不涉及到廣泛的文化問題。因而對先秦文學的研究,離開了文化視角就無從切入和深入。
5. 如何淺入深的研究中國文學詳細些,先從哪些知識,作家了解。非常謝謝~
研究中國文學,必須要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否則將是無本之木。
中華文化無法「淺入深」也無法「深入淺」,因為它的「內涵極其豐富但是原則極其簡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里的這段理解了,就會有所感悟。
直接一點說,《論語》讀完一百遍(方法很簡單:不求注釋、不求甚解),中國文學估計就能通了大半朝上了。
6. 淺談文學與文化的關系
文學是文化現象,它歸屬於文化。文化現象與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相比,它的特點是內涵深邃,變化比較緩慢,具有很大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文化與其說是某種意境完成的結果,不如說是趨於完成的過程。中外文學史上很多復雜的典型,僅僅作政治觀,從政治角度是解釋不清楚的,只有轉移到文化觀,從文化角度說明,才能令人信服。說不盡的阿Q,當然體現一定的政治現象和經濟現象,但主要體現的是文化現象……阿Q、奧勃洛莫夫以及其它類似的審美對象,不僅打著階級的、社會的烙印,更凝聚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正由於他們飽含現實中的文化成分,體現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才有如此廣泛的涵蓋面,如此長久的生命力。他們是現實的,是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又是超現實的,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高長印《文化討論對文學研究的啟示》7. 是否應該把文化研究納入文學研究中,就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系談談你的看法。
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的區別:(1)狹義的文化批評:即嚴格意義的文化批 評,主要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 的一種文學研究方式。(2)廣義的文化批評 :廣義來說,如通常所謂的「用文化學方法來研究文學」,或「藉助文本來研究文化」等。事實上,今天漢語大陸的文化批評取向,更像是傑姆遜就文化研究而說的「是一種願望」,這一願望的真實含義起碼有三點:(1)是把文化研究看作「探討普遍社會問題的特殊途徑」;(2)是通過文化研究凸現和回應「當下社會的精神和文化問題」;(3)是把文化研究當成一項「學術改革方案」,以維護「交叉學科」的優越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既有學科、學術體制本身就是文化研究的反省對象 。文學批評是文藝學的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標准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包括文學運動、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認識和評價。文學批評以文學鑒賞為基礎,同時又是文學鑒賞的深化和提高。在文藝學的諸種研究形態中,文學批評是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的一種。
8. 什麼是文學研究的文化學方法,其內容如何
文學研究方法論是文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參照準則、切入視角、研究手段的總稱。根據查詢網上相關信息顯示,文藝的文化學研究法把社會看作一個文化的整體,從社會教化、社會角色、社會傳播等文化學角度來研究文藝興衰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9. 分析一部文學作品的文學意義和文化意義,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文學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區別是什麼。
文學的范圍較小,文學意義主要指作品的藝術成就和在文學發展中的作用,依據作品做詳細的分析即可。文化的范圍就要廣得多,包括了內容,思想,情感,歷史,和現實的聯系,宗教,民俗等一系列的文化元素,入手分析時也要多方面的考慮。舉個例子吧,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分析詩句,格律,音韻,意象,意境都屬於文學范疇;而分析「更上一層樓」給人們的啟迪和表達的情懷,情感和對後世及讀者的影響都屬於文化范疇了。
當然,文學與文化本身不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相互間有很多聯系,文化遠大於文學,文學離不開文化。不知道我的解釋你能明白嗎?不清楚我們再探討。
10. 本人想研究文學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作者的信息和當時創作的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