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發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我們應該怎麼做
(1)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 ,盡最大可能保留其原著、原貌、原態。
(2)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式繼承並加大宣傳力度。
(3)提倡將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編入教育教材 ,讓孩子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4)組織專門人員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式研究,讓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
② 如何進一步弘揚中國人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歷史幾千年,在這幾千年裡積淀的飲食文化也是意義深遠。從現代這個角度看,中國人現在吃東西也開始講究的營養,但是個人覺得更要重視健康。對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可以從一下幾點來弘揚:
第一、觀念的弘揚,中國人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家鄉菜在一個人一生中都會影響深遠,對於飲食也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家鄉味道,這是保持一個人的本色的東西。
第二,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有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和糯米饃饃,以及過年的餃子,這些都是中國特色。
第三、注重健康飲食,最近看了一部中國飲食衛生,個人覺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家在市場上很難難買到誠心如意的安全放心的食品了,瘦肉精、六個翅膀的雞做的烤雞翅等都在市場上暢通無阻,這些很是威脅到大家的飲食安全的。
相對於外國的飲食,個人覺得價位高而且比較油膩,不容易消化吸收,對食品的製作工藝過程也缺乏了解,個人覺得還是中國自己的傳統飲食比較安全健康。
以上僅僅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③ 如何弘揚中國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1、把中國的飲食文化轉化為全球性的商品。把握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研究中國的道佛教飲食文化,整理中國民族飲食文化,開拓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都可以從中採掘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居民認同、愉悅的美饌佳餚來,轉化而成為全球性商品。
2、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循著中國飲食文化活動的軌跡,透視現代食品工業進程中的種種文化現象,這對今後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發展道路,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3、改善飲食結構,發展食療品種,推出食療菜系。在膳食結構上,確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多樣食物合理搭配,各種營養素合理平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膳食營養模式。
綠色食品大量走上餐桌;馴養特種動物,培育特色植物,開拓美食資源;食品生產工業化。
4、消費者應該自覺樹立「飲食素養」觀念。個人飲食素養的重視與提升,不僅能從自我創造層面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從鑒賞、消費層面推動整個餐飲市場從消費需求到企業供給的全面升級。
具體而言,迎合時代的需求,當今消費者應該更新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吃」的表層,而是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僅應該自覺地熟悉甚至掌握諸如飲食營養、烹飪技術等飲食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接觸、了解各時各地飲食文化知識,掌握各國各地飲食歷史與發展、飲食風俗與習慣,從而獲知具體時空下的飲食文化的完整內涵,為其逐漸形成較強的飲食文化鑒賞與創造能力奠定文化修養基礎。
5、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因為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和培養人才,而且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傳承社會文化的基本途徑。因此,可以從教育入手,傳輸給消費者相應的飲食科學文化知識,即進行「食育」。注意事項
飲食文化的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飲食習慣,傾聽學生所遇到的飲食問題,認真、耐心地去解決每個學生的困難,讓學生能夠及時解決飲食問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④ 如何弘揚中國飲食文化
想要在生活之中弘揚中國的飲食文化,我們作為普通人來說,可能需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自己平時的生活裡面,就要特別的喜歡中國的飲食文化,要在潛移默化當中讓你的周圍人受到你的影響,當然如果你是一個父親或者是母親這樣的話你完全可以去給自己的孩子講一講關於中國飲食文化這一方面的知識。也許用你的力量影響不了多少人,但是你可以去影響你的家庭,讓你的家庭再去影響下一個家庭,這樣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是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⑤ 如何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並實現當代變革
我國飲食文化傳承與發展思路
縱觀全球,放眼中國,我們不難發現,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家務勞動社會化越來越深化,當今人們的飲食生活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運行模式:現代餐飲業以餐飲產品為橋梁將餐飲企業和餐飲消費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飲食文化運行機體。飲食文化在餐飲大眾層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現象,表現在人們吃什麼、怎麼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觀念、吃的情趣及吃的禮儀等等,它既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餐飲消費者的需求的表現形式。飲食文化在餐飲企業層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現象,在表層要素表現為餐飲品牌名稱、菜點等;在深層要素表現為企業的價值觀念、經營哲學等所表現的文化內涵,它是飲食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餐飲企業的經營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對餐飲消費者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自身在經濟實力、業務能力等因素,選擇經營業務的范圍進行經營運作。餐飲企業在餐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通過為餐飲消費者提供的餐飲產品與服務,向餐飲消費傳遞的是從外到內的企業文化。餐飲消費者和餐飲企業在由價值規律形成的互動機制下使飲食文化得到不斷的自我發展。因此,針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也應該從消費者、餐飲產品和餐飲企業三要素切入。
(一)消費者:飲食文化的締造者
正如以上分析,在商品經濟時代,雖然表象上消費者更多表現出享受者、接受者的身份―享受現有市場可能提供的各種飲食產品,體悟與之對應的各種飲食文化,但仔細思考,不難得出其實深入到飲食文化乃至文化的本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商品經濟「需求決定供給」的本質,歷史上的廣大勞動人民和當代的消費者其實一直都是不自覺或自覺中創造、沿革並傳承著自己的飲食文化。因此,從飲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消費者當之無愧應該是真正的締造者。
當今,人們的飲食生活已經進入了「體驗經濟時代」,飲食文化逐漸走向多元化,人們的飲食需求已從溫飽型向質量型、享受型轉變,講究飲食的美感、情趣和健康等等。消費者要扮演好飲食文化締造者的角色,完成好其在中國飲食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歷史使命,歸根結底集中於其是否全面、准確地理解飲食文化內涵。
一是,自覺樹立「飲食素養」觀念。作為飲食文化的締造者,系統的、全面的飲食知識是一個消費者進行飲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看家本領。個人飲食素養的重視與提升,不僅能從自我創造層面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從鑒賞、消費層面推動整個餐飲市場從消費需求到企業供給的全面升級。具體而言,迎合時代的需求,當今消費者應該更新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吃」的表層,而是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僅應該自覺地熟悉甚至掌握諸如飲食營養、烹飪技術等飲食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接觸、了解各時各地飲食文化知識,掌握各國各地飲食歷史與發展、飲食風俗與習慣,從而獲知具體時空下的飲食文化的完整內涵,為其逐漸形成較強的飲食文化鑒賞與創造能力奠定文化修養基礎。
二是,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保障作用。誠然,中國飲食文化的締造根植於每一個消費者的飲食素養,但要達到實現中國飲食文化整體傳承和發展的水平與高度,僅有消費者個人的自我修養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更多地取決於國家、地方有關飲食文化層面教育體系的完善程度。因為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和培養人才,而且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傳承社會文化的基本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從教育入手,傳輸給消費者相應的飲食科學文化知識,即進行「食育」。搞好「食育」教育應採取以下舉措:一是全民性。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食育」應注意覆蓋各地域、各類人群,面向公眾普及飲食科學知識,使公眾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飲食科學知識。二是全程性。「食育」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設計不同的「食育」內容,使公眾從入學開始直到成年、老年全程獲取所需的飲食科學知識。特別是青少年的學齡時期,應將「食育」與德、智、體、美並列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三是專業性。「食育」應特別注重專業性,應制定「食育」行業准入制度,規范專業人員的從業標准,避免公眾獲取不正確的飲食知識。四是規劃性。「食育」應由政府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共同制定面向不同人群的「食育」規劃,既要有短期規劃,又要有中長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食育」。五是監督性。「食育」應確定政府有關部門對「食育」進行監督與管理,規范行業行為,清理不符合行業標準的機構和人員,規范有序地實施「食育」。
(二)餐飲產品:傳遞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市場經濟時代,餐飲業以餐飲產品為橋梁將餐飲企業和餐飲消費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餐飲業中餐飲產品的概念不僅僅指菜餚,還可以指一個各類經營要素的有機組合,通常包括實物產品形式、餐飲經營環境和氣氛、餐飲服務特色和水平、產品銷售形式等內容。如今,飲食消費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消費,消費者在選擇餐飲產品的過程中,向企業傳遞著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餐飲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特定的產品和服務,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實際上是與消費者進行著相應的文化交流。此外,中國飲食文化擁有幾千餘年的悠久歷史,地域差異性和多民族特性使得餐飲產品具有明顯多元的文化特徵。餐飲產品因此成為大眾吸收和傳播飲食文化的媒介,人們不僅獲得了飲食享受,還受到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熏陶,學習到了相關飲食哲學的深刻內涵。
餐飲產品作為飲食文化的物質層面,中國悠久的飲食歷史和繁榮發展的現代文化為其不斷發展、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從烹飪、菜點文化或人們飲食觀念的角度來說,當今的餐飲產品應該在充分滿足人們求衛生、求安全的前提下,以餐飲產品的味、質、香、色、形、器等基本屬性為物質呈現,追求飲食的審美化。立足當今消費者需求的發展趨勢,未來餐飲產品發展的方向主要有:
1.時尚化。飲食時尚的風向標本身就是餐飲產品創新的導航儀,大致來看,根據現代餐飲消費者的飲食需求,餐飲產品時尚化的內涵主要又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簡潔。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在烹飪上要求簡潔,對烹飪美的追求同樣要求簡潔明快,反對繁瑣。二是富有個性。現代人的審美觀是強調個性的。在過於共性化的生存環境中,人們特別欣賞帶有個性色彩的審美對象。對於日常的飲食,那些有著鮮明個性的菜餚點心和就餐方式總是更受歡迎。三是崇尚自由。自由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審美。人類的飲食活動現在已經從往昔固定的模式中走出來,去追求一種自由的方式。自助餐方式的受人歡迎,就是人們追求飲食自由的具體反映。這也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特點。
2.返璞化。所謂返璞化的菜點,即是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利用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原料而製作的菜點。由於現代都市生活的緊張、快節奏和喧囂,加之社會大工業的發展,受抗拒污染及保健潮風行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都市生活產生了厭煩和不安,渴望回到大自然,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反映到飲食上,各種清新、朴實、自然、營養、味美的粗糧系列菜、田園菜、山野菜、森林菜、海洋菜等系列菜品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這正對應於飲食美「俚俗」、「天然」的范疇,注重講求原料的天然、質朴,製作工藝的綠色環保,營養搭配的多樣平衡,飲食氛圍的隨意自在。因此,返璞化既充分利用資源,又保護生態環境和有益於顧客身體健康是餐飲產品創新的重要趨勢之一。
3.健康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富貴病」成了現代人的一大隱患,如何在飲食上做到更科學合理就顯得更加重要。這種更多考慮健康原則的飲食傾向,必然對餐飲產品帶來新的發展思路。比如,在烹飪中注重健康的合理搭配有時比口味更為人們所重視;低鹽、低糖的食物受到普遍的歡迎,以及強調筵席的改革等等,都是基於健康的目的。另外,人們對濫用化肥、農葯的農產品對身體健康的危害越來越重視,「無污染、安全、優質、具有營養價值」成為人們選購食品首要標准。因此,允許使用高效低毒農葯和化學肥料的無公害食品;允許限量、限品種和限時間的使用安全的農葯、化肥、獸葯和食品添加劑化學合成物質的綠色食品;以及強調從種植、養殖到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各個環節中都不使用農葯、化肥、生長激素、化學添加劑、化學色素和防腐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的有機食品受到人們的青睞。
4.多元化。飲食口味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差異性的一面。這就決定了菜品創新趨向的多元化。首先表現在經營的多元化,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導致了國際交往的頻繁和擴大,廣大烹飪師走出國門的機會增多,外國客人不斷走進我們的餐飲市場,中外烹飪的交流越來越深入。由此帶來了餐飲經營多元化的局面,菜點製作技藝相互模仿、學習、擴散,各地區與國家之間在技藝和款式上取長補短,不斷借鑒與融合的菜點製作風格將更加明顯。其次還表現在烹飪原料上。從發展趨勢來看,以下的原料將成為今後的方向:可食性野生植物、藻類植物、人造烹飪原料、在國家法律允許范圍內由人工繁殖飼養的部分優質野生動物以及昆蟲等。另外還表現在烹飪設備的多樣化、就餐形式的多樣化、口味的多樣化等等。
(三)餐飲企業:飲食文化的傳承者
在宏觀層面,餐飲產品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餐飲業某一類或某一種菜點在質、味、觸、嗅、色、形等方面以及製作和享用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內涵,從屬於餐飲文化的物質文化層;在微觀層面,餐飲企業文化傳播是由餐飲產品的制售來完成的,餐飲產品文化是餐飲企業文化的物質載體。因此,餐飲企業作為飲食文化的另一個重要主體,較個體的消費者,明顯具有相當的開發實力和廣泛的大眾影響力,是飲食文化的傳播者和開拓者,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從以下兩方面提出企業層面傳承與發展中華飲食文化的思路。
1.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中華飲食文化承載著千年的中華文明,它的發展軌跡是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積沙成塔的積淀過程,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徵。談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餐飲企業首先要善於挖掘歷史上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飲食文化,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民族的飲食往往是傳統思維的表現形式,例如,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蘊含著民本、敬糧的飲食觀念,「以味為本」的美食追求和崇尚自然的飲食哲學。加上傳統飲食結構、飲食器具、飲食慣例和加工技藝的演變,使中華飲食文化的內涵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得以豐富。餐飲企業可以通過舉辦或參與一些飲食文化主題活動,通過加深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理解,進一步推動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11年12月17日以「仁和、博學、發展、共贏」為宗旨的「第二屆中國(曲阜)孔府菜發展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辦,來自海內外的餐飲企業經營者和魯菜烹飪大師就孔府菜的發展歷史、繼承、創新、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此次活動凝聚共識,匯集力量,搭建了餐飲企業文化交流平台,不僅傳播了孔家菜「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理念,而且弘揚了中華儒家傳統飲食文化。
此外,餐飲企業可以把傳統飲食作為特色推廣,把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通過實踐落實體現在餐飲產品上。注重對傳統飲食文化工藝的把握,秉承繼承、發揚、創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宗旨理念,探索挖掘中國各地各民族美食文化價值,通過其用心傳承,為中華食文化的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
還有,針對消費者求新求變的消費心理,餐飲企業可以加大對餐飲產品的開發研究,使之與當下健康的飲食觀念以及時尚的飲食風格相結合。餐飲企業要緊跟現代飲食文化發展的腳步,注重餐飲產品的創新,人們對餐飲產品的實用性消費上升到文化消費的境界時,中華餐飲文化在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2.加強餐飲企業間的國際交流。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來飲食文化不斷介入人們日常的飲食生活中。要讓中華飲食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就要求餐飲企業在堅持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正確的對待外來飲食文化,積極參與國際飲食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文化交融的同時汲取其中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有益成分,做到洋為中用。另一方面,餐飲企業要充分利用我國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這一文化交流平台,將中國飲食文化納入教學內容之中,以傳播技術向傳播文化轉變,提升中國飲食文化在國外的影響力。
2008年10月,「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餐飲・食品博覽會」,同每四年舉辦一屆的「第六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視為餐飲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同期在京舉辦。來自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餐飲企業的廚師代表,均在比賽中展示了各國不同的飲食文化背景下的特色菜餚和烹調技術。大賽組委會專門設立的20個精品宴席美食展台,體現了各國餐飲企業的餐飲產品的文化特色。此次活動不僅是全世界餐飲業的盛會,更是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平台,是餐飲業人士學習交流的絕佳機會。
這類飲食文化的國際交流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各國餐飲企業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友誼,並擴大了中華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
綜上所述,嚴格遵循當今飲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規律,緊緊抓住人類現實飲食生活運行的三要素,理解其要義,實現其提升,將實現中國飲食文化的更好傳承與更快發展,從而最終融入並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⑥ 如何弘揚中國飲食文化
1,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文化的內涵可以首先挖掘出來,例如菜名的來歷,或者這道菜怎麼做出來的,有什麼典故。這樣可以吸引人們更多的關注飲食。
2,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視飲食的國家,中國菜品之多.種類之繁,各大菜系都有特色的手藝,色.香.味.美,更體現出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但為什麼現在垃圾食品當道,快餐事業鼎盛?由於社會節奏變快,越來也多的人覺得做菜很麻煩,也虧時間,喜歡出去吃,並且向麥當勞.肯得雞更搶佔了小孩的市場,中國的新一代就被垃圾文化吸引了。所以我覺得可以把一些簡便快捷的小吃讓人們學習製作,激發興趣。對於工作緊張的人,可以用符合中國式的快餐,最少在營養方面有保證。
3,國家必須積極宣傳,中國的飲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經是和世界頂尖的地位,那味道可以打敗所有在飲食方面的敵人。各種國際性飲食大賽必不可少,國類也可以舉辦飲食聯賽,各大菜系爭相過招,共同進步,讓人們更多的了解。
暫時就有這些,也希望中國飲食文化的前景能更美好。
⑦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弘揚中國飲食禮俗的優良傳統
先要知道中國飲食文化,然後才能知道怎麼弘揚。
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文化的內涵可以首先挖掘出來,例如菜名的來歷,或者這道菜怎麼做出來的,有什麼典故。這樣可以吸引人們更多的關注飲食。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經是和世界頂尖的地位,那味道可以打敗所有在飲食方面的敵人。各種國際性飲食大賽必不可少,國類也可以舉辦飲食聯賽,各大菜系爭相過招,共同進步,讓人們更多地了解。
禮俗作為一種文化對象,其產生受到經濟基礎,即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禮俗受到階級的影響;禮俗與宗教信仰的關系密切;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禮俗受到政治的影響。
(7)談談如何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精神擴展閱讀
1、春節食俗:「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團圓飯。食年糕、餃子、元宵的習俗,喝元寶茶、年酒的習俗。
2、端午節食俗:吃粽子的習俗,食鹹蛋、飲雄黃酒(避毒與邪)俗話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鼎盛階段。
3、中秋節食俗:吃月餅,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史籍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民間傳說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
⑧ 如何增強中國飲食文化自信
需要大力破除文化自卑心理弱勢心理防禦心理 在當前形勢下,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自信問題是針對我們民族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來的,即針對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勢心理、文化防禦心理等提出的。
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保持發展中華文化的民族特性,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立足於社會實踐,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尊重文化多樣性,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克服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8)談談如何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精神擴展閱讀: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
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⑨ 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意義
現在的中國人吃為的並不僅僅是滿足於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經超過了吃的本身,有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我們可以將其社會意義概括為精、美、情、禮四個字。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古人對於食物求精的意識。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在中國的宴席中,選料、烹調、配料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同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已把精視為一種重視、尊重客人的表現。
美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審美要求的概括。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食物不僅應該是味道美,其色、香都應該符合美的要求。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有著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或訴說自己情感。
在中國傳統的宴席上,大家圍圓桌筵席而坐,這就首先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置於中心,人們相互敬酒讓菜,熱鬧非凡,這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而中國人也經常通過這種吃宴席的形式來達到增強親朋好友之間關系的目的。
通過同桌共食來表現和睦、團圓,從而使飲食的社會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數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品質。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順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種禮節的體現。
我們談禮,不能簡單地將它看做一種禮儀,而應該把它看做是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它貫穿於中國的飲食活動之中,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表現,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豐富的。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既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國的飲食文化,不僅是一種生存手段,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及其意義,對於中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必將產生積極的、有深遠意義的影響。
⑩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文化概述
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美」食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