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陝西民族文化怎麼樣

陝西民族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1-25 20:57:26

① 陝西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人喜歡吃酸湯臊子面,比如岐山哨子面,乾縣一口香等。陝西人愛秦腔,比如陝西電視台的《秦之聲》就一直是陝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陝西人性子直,嗓門大,比如演小品的郭達就是陝西人的代表。陝西人很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因此外出打工的不是很多。因為這里曾經是十三朝古都,風調雨順,氣候濕潤。……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② 陝西風俗文化介紹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陝西風俗文化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陝西歷史悠久,早在一百多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大約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領各自部落在陝西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稷開啟農耕文明,倉頡創造漢字,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司馬遷著成史書絕唱……無不標志著陝西深厚的文化與燦爛的文明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文明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然會孕育出獨特的風俗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剛剛過去。春節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陝西人一定也不例外。春節期間,步入陝西的農家小園,映入眼簾的一定是絢麗繽紛的剪紙窗花和年畫。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在是黃土高原,到處都能見到花花綠綠的剪紙。陝西剪紙歷史悠久,窗花為其代表。我們常見的民間剪紙,是單色窗花,那粗獷的風格,精湛的工藝,豐富的式樣都寓意著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套色窗花裝飾精美、顏色搭配合理、風格典雅。在陝西農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龍鳳呈祥」、「連年有餘」和「花開富貴」。剪紙窗花已成為陝西的民間工藝品。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年畫承載著人們對新春的祝福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陝西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發展頗為興盛。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其中鳳翔木版年畫最為著名。鳳翔木版年畫是西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陝西省關中的鳳翔縣。它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與手繪相結合,想像豐富,取材廣闊,以線造型,設色以橙、綠、桃紅三色為主,簡潔明快。而特別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間性——由於由畫稿到雕版、印刷、彩繪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鄉村藝人或是農閑時的農民,主要銷售對象又是中國西北、東北的農戶,因而它具有純粹的民間美術特色,體現了數百年來中國農民的理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風尚習俗等。

陝西年畫發展興盛,促進了陝西美術作品的興起。現如今,「戶縣農民畫」也已成為了陝西著名的民間作品。它產於陝西戶縣,多取材於人物、山水、花鳥等,反映田園生活,鄉土風情濃厚,令人頓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值得一提的是,戶縣農民畫家作畫時,注重傾注自己的感情,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家鄉圖畫,色彩強烈,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徵和農民朴實強悍的氣質。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現已擁有眾多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深受國內外人士好評。

欣賞完迷人的民間工藝品後,走進小屋,主人一定會熱情地捧著一杯熱騰騰的清茶遞給你。「茶」是老少咸宜的飲品。陝西人不僅喜愛品茶,還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漢中的茶文化最為家喻戶曉,漢中城鄉除了商店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紅火的地方就數茶館了。茶館是人們談心議事的好去處,許多生意人以飲茶為名尋信息,談買賣,將價格,拍板成交。也有遠地農民進城辦事,坐進茶館小憩。至於清閑的人,更是茶館的常客。在漢中,一家一戶也是一個茶館,不僅自己養成喝茶的習慣,還形成了「客來先敬茶」的風尚。賓客登門,茶水當先,敬茶時雙手捧杯,輕遞輕放,頗有茶禮。

幽幽的清茶,沁人心脾,品完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而陝西的飲食更讓人大飽口福。

陝西既有黃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魚米之鄉的秀麗,物產豐富,人傑地靈,飲食文化特色突出。

過年期間,陝西人一定要吃餃子。人們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要包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就是陝西過年期間重要的風俗——吃餃子。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即今天的23:00—1:00,「交」與「餃」諧音,子時是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的時間,吃餃子即「相交子時」,有「辭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說起「饃」,人們一定會十分熟悉。「饃」又稱「饅頭」,是陝西人的主要食品。「花饃」又稱「面花」,是陝西民間的一種禮儀活動時用的「禮器」。陝西花饃遍布各地農村,其中澄城、合陽、韓城等地花饃久負盛名,合陽花饃還被列為「秦藝六絕」之一。陝西花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動誇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製作精巧細膩的特點。每逢婚嫁、生子、祭祀,親朋好友之間都會以花饃為禮品。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做花饃以示慶祝。花饃藝人把做花饃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他們無拘無束,任感情投入在隨心所欲的藝術創造之中,讓豐富的想像力在廣闊的藝術天地里自由馳騁,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饃,讓觀者贊嘆不已。

欣賞了民間工藝品,品嘗了特色飲食,走出農家,你一定會感嘆陝西風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勝吧!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鄉齊吼秦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朴實的陝西人,朴實的陝西人熱愛著厚重的秦川大地。陝西人屹立在黃土高原上,仰頭齊吼秦腔。粗獷的秦腔依託著壯美的黃土高原傳遍大江南北,傳遍長城內外,讓中國,讓世界聽到陝西的聲音!

③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陝西民俗文化介紹

1、陝西民俗文化有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陝北的佳縣、洛川、榆林等地稱社火為「打社火」,「地儺子」,陝南的商南、洛南、商縣等地稱社火為「花燈會」,關中扮演社火則被稱為「耍社火」,「耍獅子」,「耍龍燈」,「耍竹馬」等。
2、陝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陝西歷史悠久、民風質朴,從古至今流傳並繼承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產物,民俗文化豐富而獨特,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多姿多彩、瑰麗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戲、眉戶、唐三彩,這些都是陝西日積月累的歷史文化結晶。
3、秦腔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嗓。

④ 西安的民俗有哪些文化、小吃、歷史各是什麼

西安節日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

時間: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

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是由陝西省旅遊局主辦的一項大型的國際書法交流活動。漢字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長安(今西安)既是歷代書法名家輩出的地方,又是保存歷代書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譽為「書法之鄉」。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於1986年舉辦第一屆,每年吸引眾多的海內外書法名流前來參加獻藝,在國內外有重要的影響。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為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舉辦。屆時,海內外的書法名家和書法愛好者將雲集古城,切磋技藝,交流經驗。年會主要內容有:大型仿唐代雁塔題名儀式;歷代名人墨跡展覽;中外書法家筆會;優質文房四寶展銷;書法理論研討會,參觀碑林、石門十三品活動等。

西安兵馬俑石榴節

時間:每年9月中旬

西安臨潼既是兵馬俑的故鄉,又是享譽全國的石榴產地。每到秋高氣爽之時,亦正值旅遊旺季,火紅的石榴在陽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為驪山增輝添色。西安兵馬俑石榴節把這兩項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使旅遊客同時滿足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

兵馬俑石榴節為每年9月中旬在臨潼舉行,為期一星期。其主要活動為參觀兵馬俑、華清池貴妃浴旅遊、萬畝石榴園觀賞及品嘗、傳統石榴節慶、驪山古烽火台點火儀式等。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

時間:每年9月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是西安市的一項大型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從1990年開始,每年金秋9月舉辦。古文化藝術節薈萃了陝西民間藝術精華,內容豐富。主要活動項目有:

宮廷儀仗鑼鼓;高蹺、旱船、竹馬、耍獅、舞龍等表演;大型宮廷焰火;街頭社火表演;大型文藝節目,如大型音樂歌舞《長安瑰寶》、《絲路風情》、《長安神韻》、《秦俑魂》、《鳳鳴長安》等;深受海內外賓客歡迎的仿唐樂舞;陝西地方戲秦腔、眉戶、碗碗腔、木偶、皮影等;古城牆藝苑,舉行別開生面古城牆夜景夜市入城式,來賓通過南門吊橋,魚貫而入,進入瓮城,然後登上古城牆,盡情觀賞文藝、武術、氣功和仿唐斗雞表演等,參與各種游樂項目;民間工藝品和紀念品展銷。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

時間:每年11月第1個周日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從1993年開始舉辦,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03年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被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體育旅遊金牌賽事」。比賽期間,會在西安古城牆上舉行男、女組5公里、10公里及半程馬拉松賽。

西安歷史文化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11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國都史,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與羅馬齊名的古都。從西漢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西至羅馬古城。「長安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主幹。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是全國最早響應的省會城市之一。1936年12月12日,這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後,設在這里的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為延安革命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軍需物資。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都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國後,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計劃單列市;1992年被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西安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城市服務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西安的文化氣息濃厚,不論是文學創作、舞蹈藝術、器樂演奏、書畫風格,還是傳統戲劇、民間表演藝術、古文物收藏,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

西安民俗文化概覽

吹糖人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准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製糖人先將一小塊飴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後握起拳頭,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後就可以吹了。製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等,有的還圖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剪紙

在中華民族的搖籃里,孕育發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紙俗稱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內容之一。剪紙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喜愛,其中陝北剪紙猶為引人注目。陝北剪紙包含秦、漢之風,風格既纖細秀美,又粗獷大方,粗中見巧工,土中觀美感,曾連續數年分別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獲得好評。

鳳翔木版年畫

據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歷史。按從事其業的一個家族一幅祖宗檔案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副業生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開辦早期年畫「畫局」,以後一直延續六代人190多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經過了多次起落、興衰,成為中國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的民間年畫勝地。邰氏《世興畫局》在近兩個世紀的進程中,立足鳳翔,面向全國,打向國外,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鳳翔泥塑

陝西鳳翔縣六營的彩繪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彩繪泥塑有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飛禽走獸一百多個品種。這些泥塑,色彩絢麗明快,造型誇張、簡練、質朴大方,妙趣橫生。最受人歡迎的是卧牛、立虎、掛虎、胖娃娃等。這些彩繪泥塑,多被西北各省農村視為逢年過節的佳品,或是給孩子做滿月的紀念品、家庭日常擺設的裝飾品、饋贈親友的禮品。近幾年,鳳翔彩繪泥塑已被陝西省列為旅遊紀念品,對外大量供應。

安塞腰鼓

腰鼓為民間舞蹈中常見的活動,古往今來一直不絕於世。至今,陝西民問,特別是陝北一帶,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們腰間斜跨帶子,繫上腰鼓,兩手各執小木棍,於前後左右擊打,並有鑼、釵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聲清脆響亮,格外入耳悅目。陝西各地學校、團體,每遇節日,青少年組織演出腰鼓,是最引觀眾賞目的,而陝北安塞腰鼓,則是獨樹一幟的佼佼者。

洛川蹩鼓

陝北洛川民間舞蹈中的蹩鼓,別具一格。相傳,由秦、漢時軍士操練發展而來的。這種邊蹦邊跳邊打鼓的活動,已紮根民間,代代相傳。表演時,鼓手頭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戰服,背插靠旗,腿系雲紋戰裙,扎綁腿帶,腳蹬戰靴,胸前橫掛二尺面寬的圓鼓,邊蹦邊擊,激烈猛狠,隊伍變化多端,時分時合,整齊有序。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慶祝活動在西安舉行開幕式,洛川蹩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牛拉鼓

陝西咸陽市的「牛拉鼓」,為民間鼓舞中的獨特項目。「牛拉鼓」表演時,兩只牛身披紅彩,各拉一車,上置大鼓,鼓手背向前方,面向後面數百名鑼鼓手,邊敲邊作指揮鼓,落音鏗鏘,迴音相配的鑼鼓聲響徹雲空,鼓手個個身著彩裝,頭戴白巾,腰系綵帶,前後呼應,配合默契。每逢大型慶典或節日,「牛拉鼓」為必演的節目,使觀眾一飽眼福。

蛟龍轉鼓

「蛟龍轉鼓」是陝西民間民俗活動的獨特項目。它流行於乾縣王村鄉一帶,以其粗獷豪放、完整優美的色彩和表演,成為享名省內外的民間打擊樂藝術活動。據傳,明代大王村一個叫梁梅的宦官,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告老還鄉,曾組織過多種娛樂活動,其中「蛟龍轉鼓」就是他親自教習的。數百年來,這個傳統節目,紮根於民間,完善於民間,歷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日,大王村各鑼鼓隊,從各條街道邊打邊行,最後匯集於村東「三義廟」前,對陣擂打,熱鬧非凡。

跑鼓

流行於陝西麟游縣的「跑鼓」,是漢族傳統的鼓舞之一。表演時,場內架大鼓兩面,兩個鼓手身著武士衣褲,頭戴包巾或武士帽,邊舞邊到鼓前打鼓,打鼓的鼓點,要和鑼、鐃、釵配合默契,渾然一體。鼓手擊鼓時,由慢到快,由緩到緊,都按一定的節拍進行;到激烈處,不但鐃釵拍打變化多端,鑼聲插空相配,而且出現號子喊聲,一陣接連一陣,聲聲互相呼應,氣氛濃烈而不亂調。

秦腔

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於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

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據民問口碑傳說,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榆林一帶就有活動。當時把「琵琶」叫「蠍子」(樂器像一個大蠍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藝人或盲藝人靠彈琵琶、敲板說書謀生,唱腔多以「雙音調」連帶敲竹板唱「蓮花落」;後來,在晉北、陝北一帶漸漸形成雙音、單音、落子調、慢板、竹板等調子。陝北說書各地有「九脛十八調」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長、吳旗一帶流行;三弦在綏德、神木、府谷、內蒙、黃河畔、甘肅省一些鄰縣流行,說書是單音調;佳縣、吳堡是東路調;定邊、志丹、靖邊是西涼調、梅花調。雙音調有慢板、武調、快板三種調子,長短書均用。

陝西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在關中地區很為流行。皮影戲演出簡便,表演領域廣闊,演技細膩,活躍於廣大農村,深受農民的歡迎。皮影的製作十分精細,影子的材料選料講究,用上好的驢皮或 牛皮在水中泡軟後,經過泡製,使其光滑透明,然後精心雕刻,塗上 艷麗的色彩。人物、動物等均刻成側影,干透後刷上桐油。四肢、頭 部可動,用細長很支掉牽製表演。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屏幕(屏 幕大小根據場地而定,基本像小電影的銀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 幕下,把皮影貼到屏幕上,燈光從背後打出,觀眾坐在相對燈光方 向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演唱者和操縱者配合默契。表演技術 嫻熟的,關中人稱其為「把式」,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 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綠亂。

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也稱過小年,過十五。從正月初五(也有從初六)起,舅舅給外甥、干父給干兒、奶媽給奶兒開始送燈,一般一個孩子多送一對燈,每個燈十根蠟燭,每增加一個孩子多送一隻燈,外帶一捆麻花、一包糕點。連送十二年。父母也給出嫁的女兒第一年送一對大紅碌碡燈(宮燈)或玻璃燈和一對花燈,叫追燈,有了外孫加送小燈籠。孩子接到燈後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玩耍嬉鬧直到十五。十五晚家家門前彩燈高掛,屋裡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意為鬼邪無處躲藏。新婚媳婦於十四晚回嫁家「躲燈」、十六返回。十五晚上吃元宵、十六晚上稱過「把把年」(意為過年之尾),孩子們可以繼續打燈玩耍、嬉鬧,燈籠繼續懸掛,到十七就全部收了。

陝西十大怪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也有說「陝西八大怪」的。灞橋地區農村過去在此方面表現的也尤為突出。

一、面條像褲帶面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兩三寸,長度則在1米左右,厚度厚時與銅元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

二、鍋盔像鍋蓋

鍋盔即大餅。傳說在秦朝,秦軍一統六國,四處征戰之際,由於軍中士兵所攜帶的干糧容易發霉變質。於是,軍中的伙夫就發明了今天的鍋盔。又有一說,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不論怎麼講,鍋盔饃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了。

三、辣子一道菜

辣子在陝西「油潑辣子」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門前也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故俗語雲:「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陝西人怕不辣!"

四、碗盆難分開

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至吃飯時,村莊、門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邊聊,此即有名的「老碗會」。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關中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汗擦手包東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在關中農村,卻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據說是因為陝西乾旱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七、姑娘不對外

關中地區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好出門不如呆在家」之俗語和「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之民諺。久而久的,不僅男人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也不遠嫁他鄉,現如今同時隔壁對門成親的也見怪不怪,一些村還為不願出嫁離鄉的姑娘修建起「姑娘樓」,築巢引鳳,既為建設新農村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也了結姑娘們的心願。

八、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下棋「丟方」,於是關中就養成了「蹲」的習慣。

九、睡覺枕石塊

陝西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這是和陝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在陝西,當夏季酷熱難耐的時候,莊稼漢晚上睡覺的時候,更願意枕著一塊磚頭或者石頭當作枕頭,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陝西人親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換」,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換的寶貝,足以見得陝西人對於這個頭下石塊和木塊做的枕頭,其依戀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是指唱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桑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不解其中味,開玩笑說:「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要身體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要膽子大,以免嚇死了」。

⑤ 陝西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他們說的太專業了反而不易常人理解
先說陝西的地理
陝西古稱關中是歷代王朝建都的地方為什麼建在這里,因為關中正好被黃河的那個大幾字形環抱在中間由黃河以及北方的黃土高原成為他天然屏障,南部沒有黃河的地方又有一條南北分界線秦嶺橫亘保護關中的南部,關中內部則是八百里秦川水道縱橫利於生產不過現在不行啦,但是全封閉起來不好,關中又有四道關口出入東邊的潼關東南的武關西邊的蕭關西南的陽平關,可謂山河環抱,關山四塞。前幾年我國修通了有世界級難度的秦嶺隧道使陝西的交通更加便捷。
陝西的歷史文化
陝西是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基調的周文化的發祥地後來秦漢隋唐又在這里建都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就憑無數的文化遺產這其他地方比不了。
陝西的風土人情
陝西人淳樸而實用他們要做事就做實實在在的事情不搞虛假浮誇的一套,也不愛做生意以前甚至認為做生意是種恥辱,吃苦耐勞實用至上。況復秦兵耐苦戰,就是說的關中人實實在在的這種性格要打仗就堅決完成任務不會搞退縮逃跑那一套

⑥ 陝西的文化淵源

在華夏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承伏羲――女媧之習尚,五千年留存下來的傳統文化與祖輩傳承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燦爛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承載了先民的哲學、美學、民族史學諸多的文化內涵。其中民俗文化更是中華炎黃子孫的精神基礎,還是一首頌揚農耕文化的膾炙人口的贊歌。陝西因為其厚重的歷史淵源,其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和深厚,集中展現出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底蘊,蘊涵著黃土地粗獷豪放的神韻。
陝西的民俗文化在民間有著十分廣闊和厚重的群眾基礎,民間蘊藏著鮮活而豐富的內容。在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黃土地上的人們,呼喚著我們民族、民俗文化的騰飛和發展,有眾多的民間藝人渴盼這些民族的精華能夠走向世界;專家、學者、企業家們也都期待著他們能夠一展身手,使這一古老純朴的民族民俗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重振雄風,得以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這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躍在民間,活躍在基層。陝西民俗文化藝術節的舉辦,就是要從深閨中把她們請出來,撩起大紅的蓋頭,露出俊俏的臉龐,讓她們在當今的舞台上一展風采。使她們能夠得到全社會的關注,使我們的民俗文化寶貴遺產薪火傳承、經久不衰,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神聖使命。
★ 陝西民俗文化藝術節的盛況
由於是陝西省首次舉辦這樣的節日,由於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由於陝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舉辦民俗文化藝術節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再加上民間各界的大力響應,其規模之大、形式之新、參與之廣,必然將會產生極大的社會轟動效應。她所營造的祥和、歡樂和喜慶的氣氛,將是建國五十五年來各類其他的社會文化活動所不可比擬的。這一屆民俗文化藝術節將為參與的企業打造絢爛奪目的企業形象,將為擴大企業知名度和張揚企業品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歷史機遇。企業將伴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一起走出三秦,遍及中國,飲譽世界。
★ 藝術節主題、特性、宗旨、目的、效果
主題:歡樂、文明 、祥和、健康
特性:地域代表性、民族獨特性、傳統深厚性、群眾廣泛性
宗旨:弘揚傳統文化、展示三秦風采、增強企業活力、振奮民族精神
目的:挖掘、保護、展示、發展
效果:繁榮文藝嘉年華 民俗文化展風采
打造品牌走出去 企業形象樹起來
★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陝西省文化廳
承辦單位:文化藝術報社
協辦媒體:陝西日報、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陝西電視台、西安晚報、西安人民廣播電台、西安電視台、華商報、三秦都市報、陽光報等三十多家媒體
支持媒體: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香港大公報、新浪網、中國娛浪網、慧聰網、文化藝術報網、天人網路、中國西安在
線、西安網訊、古城熱線、陝西省政府信息網。
榮譽顧問:張保慶 (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
楊永茂 (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
馬中平 (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潘連生 (陝西省副省長)
安啟元 (原陝西省政協主席)
牟玲生 (原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
董繼昌 (原陝西省委副書記)
藝術顧問:李若冰 (陝西省文聯主席)
冀玉鎖 (原陝西省檢察院檢察長)
任賢良 (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電局局長)
秦天行 (陝西省文化廳廳長)
尹維祖 (陝西省記協主席)
陳忠實 (陝西省作協主席)
孫豹隱 (陝西省文化廳副廳長)
肖雲儒 (陝西省文聯副主席)
賀 藝 (陝西省音協主席)
李開方 (陝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
方鄂秦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鍾明善 (中國書協副主席)
劉文西 (原中國美協副主席)
楊曉陽(中國美協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長)
賈平凹 (西安市文聯主席)
趙季平 (中國音協副主席、陝西省歌舞劇院院長)
王新民 (西安市出版局局長)
李秋實 (西安市廣電局局長)
張書省 (陝西電視台副台長)
鄒宗緒 (陝西省美協副主席)

⑦ 你最喜歡陝西的什麼民俗文化並說明理由

最喜歡的陝西民俗,還是陝西話,以及陝西的美食比較多一點

閱讀全文

與陝西民族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