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苗族文化中的蠱文化
典型的蠱有以下幾種: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製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發,曬干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放飲食中可毒害人。
癲轂在侗族中流行,多將蛇埋土中後生菌類,用以害人成癲;腫蠱則使人腹部腫大;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又蠱葯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蠱」這個東西已經漸漸地銷聲匿跡了,這些所謂的放蠱方式當然是無稽之談。
至於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當然更是子虛烏有的東西了。但是那些神秘的巫蠱文化,卻在在燦爛的中國古文化中,熠熠閃光。
Ⅱ 苗族的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蠱」是把許多毒蟲放在一個器皿里,使它們互相吞食,最後剩下不死的叫做「蠱」。蠱術也就是蜀地利用「蠱」害人的一種法術,就想我們道教的法術一樣。我們道教的法術需要修煉,但,苗族的蠱術需要「念蠱」-----早晚各對著裝有某種葯物的水盆念蠱。蠱術的種類很多,可是,我的學術不精,不能全部列舉出來,比如有,螭蠱,螓蠱等等。
Ⅲ 苗族的文化里,真的有巫蠱文化嗎
苗族文化里沒有巫蠱文化,其實這都是文學作品裡的創作,真實中是不存在的。
巫蠱文化完全可以說是一個想像產生的文化,經常會在電視劇和小說中看到,這就是文藝工作者想像創造的一種文化,在現實中是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的。它不屬於苗族,而且也不屬於任何一個民族,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把針插在一個寫有對方名字的稻草人上,對方就會出現跟小人一樣的病痛。這種巫蠱術是不可能會實現的,所以也只能說明巫蠱術並不真的存在。而對於苗族巫蠱文化的誤解其實來源於不了解。因為現在的人很難接觸到苗族文化,所以就會產生文化的偏見和誤解。而且又不願意跟苗族人接觸,隨著苗族不斷的遷移,這種偏見就更深刻了。
其實苗族並沒有巫蠱文化,苗族人只是很熱衷於遷徙,很享受自由,喜歡在山林中生活,這跟巫蠱沒有任何關系。
Ⅳ 苗族的蠱及其他
分類: 社會/文化 >> 民族
問題描述:
苗族有三大迷:趕屍、蠱和什麼來的?
解析:
苗族有三大迷團,至今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一是「趕屍」,苗族人居住在崇山峻嶺,偶爾有人外出客死他鄉,都要把屍體弄回家鄉安葬。有一種類似神漢的專職人員,通過某種法術,讓屍體一跳一跳的「走」回家去。有一部電影描寫過這樣的場景,很可怖的。這種法術已經失傳。不過,我還是不相信屍體會自己「走路」。
二、下蠱。苗族女子特有的「技能」,傳女不傳子。大意是,女子從野外採集多種毒蟲,放在一個器皿中,讓它們殘殺,最後剩下的一條活蟲,每天喂以人血。久後,將毒蟲放入香袋中以備應用。當姑娘發現戀人不忠時,就把香袋送給對方,對方就會中蠱,輕則失去靈魂,重則喪命。同時,該女子也會受害。看來是一種二敗俱傷的法術。
三、上刀山、下火海。這個我們親眼見過了。施術的人赤著腳,在鋒利的刀口上攀爬如自;赤腳在燒紅的鐵板上、火堆里走來走去。這些人是不會氣功的。確實神奇。
Ⅳ 你聽說過嗎神秘的苗族蠱術
說道苗族,自然的我們會想起它特色的服飾以及神秘的蠱術。相傳在苗族裡有一支叫做蠱苗,相傳其隱居於深山之中,少與外界接觸。蠱苗風俗奇特,因能夠運用蠱術因而得到苗人的敬畏。至於它的神秘之處,我帶你領略一下特色 民族文化 。
偏遠的苗族聚居地區,如果小孩吃食硬物,不小心嘴裡起了血泡,做母親的便一邊慌忙找針把血泡扎破,一邊憤憤地罵道:「著蠱了,著蠱了。挨刀砍腦殼的,誰放的蠱我已知道了。她不趕快收回去,我是不饒她的!」要是吃魚不慎,魚骨卡在了喉嚨,母親就會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幾大口飯,將魚刺一股腦兒地吞下肚裡。
隨後叫小孩到大門口默念著某某人(被認為有蠱者)的名字,高聲喊叫:「某某家媽有蠱啊,她放蠱著我,我知道了,她不趕快收回去,我是不饒她的:哪天我要抬糞淋她家門,揀石砸她家的屋頂,讓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蠱,有兒娶不來,有女嫁不去哩!」喊聲中充滿了憤怒和仇恨。據說通過這種喊寨的方式,「放蠱」的人聽見了,心裡害怕,就會自動將「蠱」收回去。
蠱在苗族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有苗族學者調查後認為,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他們認為除上述一些突發症外,一些較難治的長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體消瘦等,以及內臟不適、腸鳴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著了蠱。
屬於突發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讓所謂放蠱的人自行將蠱收回就好了;屬於慢性患者,就要請巫師作法「驅毒」了。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
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的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Ⅵ 苗族下蠱是什麼意思苗族下蠱的含義
1、苗族下蠱是是一種介於醫術和法術只見的一種東西,一般是以養毒蟲為主,也可以稱為民間巫術的一種。
2、蠱也分植物蠱和動物蠱,故名思議植物蠱就是用一些帶毒性的植物下蠱,動物蠱一般都是毒蟲分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等。一般下蠱,也就是說把這些東西神不知鬼不覺的放到吃的會是喝的裡面。
Ⅶ 誰知道黎、苗的蠱文化是怎麼樣的能做一個詳細的說明或者解釋嗎
蠱在苗族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有苗族學者調查後認為,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他們認為除上述一些突發症外,一些較難治的長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體消瘦等,以及內臟不適、腸鳴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著了蠱。屬於突發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讓所謂放蠱的人自行將蠱收回就好了;屬於慢性患者,就要請巫師作法「驅毒」了。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的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傳說中製造毒蠱的方法,一般是將多種帶有劇毒的毒蟲如蛇蠍、晰蠍等放進同一器物內,使其互相嚙食、殘殺,最後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蟲便是蠱。蠱的種類極多,影響較大的有蛇蠱、犬蠱、貓鬼蠱、蠍蠱、蛤蟆蠱、蟲蠱、飛蠱等。雖然蠱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來,蠱就被認為是能飛游、變幻、發光,像鬼怪一樣來去無蹤的神秘之物。造蠱者可用法術遙控蠱蟲給施術對象帶來各種疾病甚至將其害死。對於毒蠱致病的法術,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於慶歷八年(1048年)曾頒行介紹治蠱方法的《慶歷善治方》一書,就連《諸病而侯論》、《千金方》、《本草綱目》等醫書中都有對中蠱症狀的細致分析和治療的醫方。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放蠱時,蠱主在意念中說:「去向某人找吃去,不要盡纏我!」蠱就會自動地去找那個人。或者在幾十米開外,手指頭暗暗一彈,蠱就會飛向那人。甚至有人說蠱看中了誰,即愛上了誰,就叫它的主人放蠱給誰。不然,蠱就要它主人的命。所以有蠱者不得不放。苗族民間就流傳這樣一則放蠱的故事:</font><font size="2">從前有位有盅的母親,盅看上了她的兒子,做母親的當然不願意她的兒子。但是,盅把她嚙得很兇,沒有辦法,她才答應放蠱害兒子。當這位母親同她的盅說這些話的時候,正巧被兒媳婦在外面聽見了。兒媳婦趕緊跑到村邊,等待她丈夫割草回來時,把這事告訴了他,並說媽媽炒的那一碗留給他的雞蛋,回去後千萬不要吃。說完後,兒媳婦就先回家去,燒了一大鍋開水。等一會兒子回到家來,他媽媽拿那碗雞蛋叫他吃。兒媳婦說,雞蛋冷了,等熱一熱再吃。說著把鍋蓋揭開,將那碗炒雞蛋倒進滾沸的開水鍋里去,蓋上鍋蓋並緊緊地壓住,只聽鍋里有什麼東西在掙扎和擺動。過一會沒動靜了,揭開鍋蓋來看,只見燙死的是一條大蛇。這些所謂的放蠱方式當然是無稽之談。至於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當然更是子虛烏有的東西了。雖說是子虛烏有的東西,但苗族的一些婦女卻深受這種觀念的誣害。人們認為「蠱」只有婦女才有,只能寄附在婦女身上,傳給下一代女性,而不傳給男性。比如某男青年「遊方」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有蠱」姑娘而未徵得父母的同意就娶來,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凡屬女性,均要從她母親那裡將蠱承傳下來,並代代相傳。在漢文典籍中,放蠱者並不僅限於女性,為什麼苗族認為只有婦女才有蠱呢?這與漢、苗兩族的社會文化傳統有關。在漢族的巫術信仰中,只有正邪之分,沒有性別的對立。而在苗族等南方少數民族中,在母權制被父權製取代過程中形成的文化上的性別對立遺存要強烈得多,這種對立表現在巫術信仰中,就是占據正統地位的男性巫師成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一方.而在母系社會曾經居統治地位的女巫則成了秩序的破壞者,被誣為黑巫術的傳承者。一切男性巫師無法解釋或禳解的天災人禍,統統被扣在了女巫的頭上。於是,婦女有蠱的荒謬結論就這樣被推理了出來。由於放蠱被認為是謀財害命的嚴重犯罪活動,歷史上一直將它列為嚴厲打擊對象。《漢律》中就有「敢蠱人及教令者棄市」的條文;唐宋以至明清的法律都把使用毒蠱列為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一,處以極刑。官府對所謂施蠱者的處罰極其殘忍。明人鄺露說,壯族地區的「峒官「提陀潛抓到施蠱婦女後,將其身體埋在地下,只露出頭部在外,再在蠱婦頭上澆上蠟汁點火焚燒。在苗族地區,被誣為有蠱的婦女,盡管不會都有性命之憂,但被誣者名譽掃地,受人歧視非難,精神上造成極大痛苦,甚至含冤而死。那些被認為有蠱的人家,受盡歧視和羞辱,連親友也害怕與之往來。不論誰家有人病了,只要巫師說中了蠱,那麼有病人家就指桑罵槐地大罵,罵的是誰,人們心照不宣,而被罵者自己也明白,就像本文開頭的喊寨。有蠱的人家也只好忍氣吞聲,因為一申辯,無異於公開自己家裡有所謂的蠱,所以只好憑白遭受這等羞辱。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民國時期湘西有位漢人,曾在軍隊中做過官,有權有勢。他得了腹部膨脹的怪病,每當膨脹時,似乎覺得腹中有物在遊走,由於請的幾位醫生醫術不高,吃葯無效,便歸咎於被鄰居苗婦施蠱。經過巫師多次作法仍然毫無起色,這位漢官一怒之下把鄰居苗婦捆綁後吊起來,百般辱罵,施以非刑,差點將其折磨而死。苗婦的丈夫懾於漢官的權勢,敢怒不敢言,只能在一旁束手旁觀。後來過了一年多,經人介紹,這位漢官延請一位高明的醫生診治,該醫生看後,說是某種鼓脹病,並不是什麼蠱毒。果然一劑葯吃下之後病就好了。可憐苗婦無故含冤,差點殞命。經過該醫生的證實,這位苗婦才恢復了清白的名譽。而那些一輩子不得洗去冤屈的苗婦不知又有多少.在苗族地區,以盅婆名稱罵人或泄私忿進行報復,會惹出糾紛。苗族「談蠱色變」,尤其是在婚姻上最忌諱。兒女要開親的話,雙方父母都要暗地裡對對方進行嚴格審查(俗稱「清針線」),看其家庭及親戚干凈與否,即有沒有蠱。如果發現對方有不幹凈的嫌疑,就借口婉言拒絕,因此造成不少婚嫁上的悲劇。有些青年婦女,被人懷疑有蠱,只能嫁給有缺陷的或家境貧寒的男子;有的青年婦女甚至為此自殺。由於害怕與有蠱人家結親,造成有的苗族地區基本上單線開親,在自己的親戚之間相互開親,導致血親越來越近,人的素質越來越低下.鑒於蠱術陋俗對苗族社會的嚴重危害,許多苗族學者感到對蠱的迷信到了非鏟除不可的地步,大聲疾呼,呼籲移風易俗,革除陋俗。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在苗族地區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
Ⅷ 歷史悠久苗族巫文化有著怎樣的特色
歷史悠久的苗族巫文化是一種民族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且苗族文化滲透到生活中各個部分,其中包括醫療、生產、生活、風俗、禮儀、婚喪嫁娶、社會交往各個層面。
而我們在以前的社會中,經常看到有演雜技的」上刀山「」撈油鍋「等絕技的表演,多數表演者是苗族人民,可見彰顯了他們獨特具有歷史傳承的民族文化。
苗族的巫文化是一種歷史性的民族文化,具有傳承性,也具有神秘性,它具有應用廣泛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