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保護本民族文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以保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 ;
2、出台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有力地推動民族地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拓寬渠道,增加投入,為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保證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質投入的多寡。由於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水平較低,對文化發展的投入受到限制, 所以要拓寬渠道,增加投入,開源節流,首先要依靠民族地區的努力。各地要牢固樹立自力更生興文化的思想,根據自己的情況,動腦筋,想辦法,增加對民族地區文化的投入;
3、舉辦大型活動和設立文化藝術政府獎,推動文化工作創新,由國家民委主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以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集中反映了全國各地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的大好形勢,展現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文藝戰線的 精神面貌和巨大發展。
Ⅱ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國家,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傳統文化
首先,我們要全面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范圍。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其內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諸子百家思想;傳統文學、中國戲劇、宗教哲學、民間工藝、中華武術、中國建築、中醫、茶藝、漢服、琴棋書畫、十二生肖等等。
其次,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所有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加以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指經過幾千年的考驗都得以繼承的精神財富,需要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精髓的認同、肯定和堅守。當人們處於一種不同文化接觸、碰撞、對抗的環境中時,自然需要一種文化認同以保持自身統一的理性應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大致可以從科學技藝層面和倫理價值層面兩方面來加以概述。從科學技藝層面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園林建築文化、工藝美術文化、戲劇舞蹈相聲等娛樂文化、武術健身養生等體育文化、天文歷法、發明創造及中醫理論等。從倫理價值層面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為君子文化、尚賢文化、謀略文化、恥感文化、禮儀文化、忠孝文化、愛國主義、人道主義、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顯然,第二個層面的精髓是最能使我們自信和自豪的。它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已深深地融進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已滲透到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規范社會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
其三,要辯證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要認識到一些傳統文化有其時代屬性,帶有農耕文明時代和封建制度時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適應當前新時代和民族復興大業的現實要求。比如「誠信」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儒家倫理作為幾千年來中國的主流文化,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其誠信理念中的一些重要構成形態,是植根於由封建皇權至上、官僚權力等級和宗族血緣親疏決定的尊卑貴賤的「垂直關系」之中的。首信於君主,為忠;次信於家父,為孝;再信於夫妻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為義;對陌生人遵循什麼規則,卻較少涉及,幾近空白。這種由「垂直關系」決定的「特殊信任」程度高、「普遍信任」程度低的誠信結構,與現代誠信觀所要求的「水平信任」的均等性、一致性相悖,難以適應從傳統人際交往范圍由有限的「熟人社會」向現代人際交往空間無限的「陌生人社會」過渡的倫理需求。此外,儒家的立信授信觀更多依賴於人格自律,忽略外在制約力量保證,強調德性而輕視規則,把道德培育看作是一種人格的單純自我修煉活動。 這與現代誠信觀主張自省與他律、強制性約束與引導性約束有機結合的立信授信結構有較大差距。上述文化歷史傳統的無形滲透和深層惰性,使我國社會大眾誠信理念的現代化更為艱難。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與現代社會完全沖突的,中國的哲學思想也不是與現代思想根本對立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精華可以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有機內容。
第四,要倡導通過文藝創作生動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文化故事的感染力是非常強大的。比如2002年的電影《英雄》劇情中充分表現了一種大義英雄主義和家國情懷:「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較之天下也不再是仇恨。」無名在關鍵的一刻沒有殺秦王,最終逃不出萬箭穿心而死,他是自己築了自己的冢,他是為天下大義築冢,秦王為統一大肆暴政為自己築的是梟雄冢,站在高處有大遠見的人都是孤獨的,因為沒人能夠理解。秦王的孤獨是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自己的知音卻是自己的仇人,面前能懂得自己的人,周圍的群臣卻希望他殺之,這種孤獨既可嘆又可恨。看過電影的觀眾自然會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審視自己,審視高處不勝寒後面的孤獨。再比如,與普通古裝劇的宮斗主題不同,電視劇《琅琊榜》劍走偏鋒,講的是權謀,最終落腳在個人救贖與家國情懷。這部劇非常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忠君愛國思想,主人公梅長蘇不是愚忠,但他一直在走曲線救國路線,不能揭竿而起,不能直言進諫,通過高明的謀略來匡扶正義,雖然方法受到歷史的局限,但使廣大觀眾深深欽佩主人公的人格和思想。難怪有人評價《琅琊榜》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可惜的是,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沒有通過文化產品創作和表達出來,這是今後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五,要全方位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比如通過新聞傳播節目即可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2017年由央視主持人董卿主播的《朗讀者》、 《中國詩詞大會》等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大型綜藝節目,不但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同時激發了廣大群眾對詩詞文化的極度熱愛,達到節目熱播與群眾熱愛共贏的局面。比如在宣傳方面可以運用先進技術的加強影響效果。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展示和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嶄新方式,如3D列印、AR和VR技術、O2O等。在旅遊中特別能夠把中國文化的各個因素融合起來,比如將建築、傢具、琴棋書畫、茶藝等因素組合起來,可以形成多種有吸引力的場景,這是非常值得我們中華民族自豪的地方。當然最重要的是,當人們在現實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往往能從中國文化精髓中找到解決的鑰匙,比如易經、中庸之道、和合學等等。孔子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具有深刻的道理。假如僅僅追求「學而優則仕」,忽視「仕而優則學」,就容易形成官僚主義,甚至導致社會的腐敗現象。
第六,要及時糾正一些地方政府和個人的錯誤做法,阻止中國傳統文化的負面傳播。「文化大革命」時期,自上而下地對傳統文化作品、學術思想和學術界的代表人物進行了激烈的政治批判。「文革」時期宣揚的 「破四舊」對古典文物進行了極大破壞,造成了傳統文化傳播載體的湮滅。這給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很壞的負面作用。改革開放後,西方國家憑借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傳播話語權上的優勢地位,不斷向話語權相對弱勢的國家滲透自身的價值觀、文化習慣等,給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同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還不令人滿意,最突出的問題是: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宣講。這是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當的庸俗化做法可能會起負面的作用,比如國內某知名傳統文化旅遊景點出口的禮品店擺滿了以孔子為形象的布藝小玩偶,形象拙劣,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偶像是很不尊敬的,甚至是一種醜化,此類現象應盡快制止。
Ⅲ 高二政治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4: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拓展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
Ⅳ 怎樣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詳細點)
滿意答案好評率:0% 文化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是我們的道德尺度和行為舉止標准。事實是,只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就活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示特別關注。某些政協委員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矯正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病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因此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一些代表還做出具體分析,認為「西方工業文明逐漸產生了種種社會頑症:物質豐裕和精神貧困並存,焦慮、恐懼、空虛情緒彌漫,環境破壞,能源危機……」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對解決當前全球性矛盾有著深刻啟發。」他們提出的一個論據就是「世界正在逐漸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中國傳統演出在各國受到歡迎、國外的中國文化研究者越來越多,便是明證」。
我相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委員代表們一定多是從事文化工作的。但是從上面他們的論點論據看出,他們所用的文化這個概念既寬泛,又狹窄,十分模糊。從窄的方面看,他們運用的這個概念,好像把中國傳統文化等同於到國外做的中國傳統演出,比如京劇雜技什麼的。從寬的方面看,又似乎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那就是傳統中國的哲學、文學和歷史精神資源,好像這些資源都已經進了歷史博物館,需要保護。
提倡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文化。從根本上看,文化,並不僅僅是博物館里的展品。文化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是我們的道德尺度和行為舉止標准。
事實是,只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就活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比如「孝」這個儒家文化概念,不管一個人是否對其父母實行孝道,孝,對父母表示尊敬並在他們老年的時候照顧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至今就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活在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一個人對父母不好,我們就會批評他不孝。事實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在20世紀經過種種批判,但是傳統文化本身一直活在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里。提倡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看成是與中國當代生活無關的東西,把中國傳統文化看成是陳列品似的要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那就要政府關注了,什麼樣的文化就舉行什麼樣的節目來祝賀。
Ⅳ 國家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Ⅵ 如何保護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知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道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Ⅶ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一、首先就是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1、一是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二是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3、三是要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四是要建立傳承的保障機制。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
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調整適應當前時代的變化,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才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與當代文明相互映襯,相互協調,成為新時代的新動力。
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傳承與弘揚方式較為單一
1、全球經濟、文化交融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棄民族文化的現象。
2、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廣大群眾的文化敬畏感逐漸喪失,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集體退步,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感日益減弱。
3、三是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出現割裂現象。
4、傳承手段較為單一。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社會參與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實施的傳統文化「包辦傳承」。
Ⅷ 關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能說幾點就幾點吧
前言: 一位專家說自己曾在課堂上被學生搶白:「與其花時間讀沒用的唐詩宋詞,不如背英語上計算機,『更適應社會的需要』」他感嘆:「博大雋永的古典文化的確難被功利地實用,但正如老子所言『無用即大用』其對青年一代文化的積累、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養,乃至整個民族精神都異常重要。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之所以對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其根源也在於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為新時代的發展中的大國,隨著日益增強的國家影響力和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讓世界清晰地認識一個真實的、發展的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於中國來說開發利用傳統文化發展自身以及對傳統的文化加以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提到傳統文化,大多數人很自然想到中國的古典文學或是傳統道德觀念之類的,涉及傳統的基本方面。那麼首先應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歷史對於我們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現狀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時代傳統文化的保護顯得非常困難,中國的發展必須融入國際社會,融入國際社會便會受到國際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以至於本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和冷落。大部分年輕人對於中國的古典文化了解不多,有的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組成方面不甚了解。從對社區青少年寒假期間活動的調查,以及網路問卷題為「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很多青少年寒假期間的主要活動內容,是以完成課外練習以及學校布置的寒假作業為主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上課外補習甚至都比閱讀古籍和了解傳統文化來的契合實際。目前的大部分年輕人對於中國古典文化中如京劇等經典文化的認識主要持不感興趣的態度。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以了解較少居多。同時,大部分人表示平時也並沒有閱讀古籍的習慣,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甚至偶爾的翻閱也成了奢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絕大部分的受調查者認為很有必要學習傳統文化。 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措施: 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現行的社會制度和人文氛圍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採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准。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1.要在全社會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青年人甚至更小年齡群體做起。 將傳統文化深入校園,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以及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對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在2008年初,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通知》,決定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並在已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中增加了有關京劇教學的內容,確定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智斗》、《兒行千里母擔憂》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新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將15首京劇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個年級。我認為這一舉措就在為傳統文化的保護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使得文化的傳遞成為現實而非空話。年輕一代是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從年輕人開始推廣文化培養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是傳統文化開發利用的重要的並且是極其有效的方式。年輕人接受事物的能力較強學習伴隨較大的好奇心,在學校中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 2.採取有效措施,對民間藝人加以保護,以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民間藝人一直是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建立文化傳承認定和培訓機制。通過藝人命名,幫助扶持、保護等形式,做好對傳承人的激勵機制。解除傳統單一保守的傳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培訓班,加強培養民間藝術後備隊伍,使民族文化傳承現實可行,以達到對傳統文化中「絕學」、「絕技」等的有效保護。 3.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涵蓋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別人搶注的時候我們才去著急。有專家呼籲,如果中國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的飲食文化很豐富,如果我們不及時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有數據顯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因此,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緊急而重要。申報各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對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方面。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一、 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共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黨要積極制定並頒行有利於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意見和決定。二、 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闡明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三、 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結束語: 對於如今的中國,處於發展的高速期,需要應對國際社會的各種挑戰。中國也用自己的方式不斷融入世界,為世界和人類的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不斷產生著影響,而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實施而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和外國思想的沖擊。可以說現在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比任何時候都更值得重視。作為中國人應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有清晰地認識、了解,不斷提高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一個國家之所以強大,在於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課題顯得緊迫而不容忽視. 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說,應將「政績訴求」上升為政治訴求,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的高度來看待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與我國的國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認同息息相關。各級地方政府都應該在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兩個文件的基本框架內,架構自己的具體的非物質遺產保護思路。而不是從本地區、本單位乃至個人的短期行為和政績需求出發,來考慮非物質遺產保護保護問題。為此,各級立法機關必須加強和加快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明確職責和分工,確定具體的保護體制和法規,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政績考核中。 更為很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應該認識到文化問題的特殊性。目前有不少省份提出打造「文化大省」的口號。動機也許不錯,但方法卻大可商榷。因為文化從來就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一個自然生長的活態過程。文化是一棵樹,不是一架機器,需要的是細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遠無法恢復或再生。應當認識到,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很豐富,但也很脆弱,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大多處在瀕危狀態中,政府目前要做的工作是藉助這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對非物質遺產保護的修復上來,精心呵護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鼓勵民間自發地培育和發展出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環境。對於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多重申報主體,政府應耐心聽取專家論證,理清不同申報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 其次,從學者這個層面來說,應將理性的學術化的訴求轉化為具體的感性的調查研究,切實做好對民間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的普查工作。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者一方面要拋棄一切學理上的先入之見,放下架子,深入民間,尊重民間的習俗和做法,尊重民間的首創精神,不能採取拔苗助長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方法強行將民間的思路和做法納入自己的學術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勢利導,將民間的素樸的文化訴求逐漸上升到文化自覺的高度,讓民眾充分認識到本土的民間智慧和地方性知識,在全球化時代所具有的價值和文化意義。 總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都應清楚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真正主體和主人是民間,是大眾,政府和學者都是為大眾服務的。政府應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給民間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和一定政策和財政上的扶持,而不是以是否有利可圖為標准,強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占為己有,作為自己政績工程的一部分。學者應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間進行客觀的調查,而不是帶著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成見或偏見,改造甚至扭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所用。從根本上來說,政府和學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從加強民族凝聚力和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局出發,調動民間參與文化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積極性,建立起一個豐富多樣的、和諧發展的、良性互動的文化生態環境,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為保護全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
Ⅸ 你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國上下5000年歷史的結晶,它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現在做的非常不錯。但是在一些方面上還需要加強,因為很多的中國的很多傳統技藝已經失傳,意味著我們再也不能夠見到這些中國傳統技藝了,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是找不到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人,這種情況的發生無疑是非常可惜的。為了不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消失,我們應該要加大力度去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它能夠流傳的更加久遠。關於你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代代相傳
中國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而那些歷史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因為這些歷史被代代相傳。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保護,一定要把重點放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代代相傳才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最有效的途徑。
關於你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Ⅹ 高二政治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擯棄封建主義的糟粕,巨集揚和光大優秀民族傳統.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利於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就可以學習,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就要摒棄。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時間太長,所以有些好東西都變極端了(比如「孝道」變成了愚孝,,再比如「依法治國」變成了嚴刑峻法)。
還有一些很明顯的缺陷,比如男女不平等之類觀念,必然要拋棄。
易中天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叫「抽象繼承」。比方說「依法治國」不是學習嚴刑峻法,而是學習公平合理的精神;比方說「孝」不是犧牲自身尊嚴去侍候父母,而是學習擁有感恩的心;在比方說男女不平等不可取,但是男女工作合理分工確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他方面同理。
(1)堅持辯證否定觀,對待我國文化遺產,就要採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義糟粕,吸取其精華。(2)堅持辯證否定觀,對待傳統文化,要採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的態度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東西。
宗祠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特徵性瑰寶,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地標。過去,過多的評判其作為「族權」的消極方面,產生了許多無法挽回的遺憾。今天要基於科學認識、科學運用、科學發展的要求,積極保護和傳承宗祠文化。
1.法制規范,切實保障宗祠文化的存在環境。從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要求出發,制定和實施宗祠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充分尊重歷史,尊重人民群眾的情感需求,在城鄉規劃、文物保護、非遺保護、土地保障和供應、財政保障、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宗祠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全面的法制保障。
2.加強調研,全面掌握宗祠文化的存在狀況。要像文物普查一樣,通過切實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全面掌握區域內的宗祠分布、歷史沿革、結構規模、經典範式、遺跡遺存、重建和修繕計劃、代表性管理人、活動內容和特色,並及時了解其發展動態。
3.綜合利用,完善宗祠文化的存在方式。把宗祠納入公共服務網路體系,要充分利用宗祠的廣闊空間和熱鬧人氣,在行政、法律、文化、教育、體育、科技、醫療、康復等方面設定服務站點,配置必要的裝置設施和專業人員,面向全體村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4.積極引導,發揮宗祠文化的存在作用。一直來,各級 *** 和幹部對宗祠及其活動沒有正面應對,發揮其對農村基層建設的積極作用。發揮好了,這是一份寶貴的社會資源,「有利於提高村民自治的執行效率並降低成本」。應該積極利用,要積極主動地了解群眾的想法和要求,做好引導宣傳,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社群發展和宗族興旺的關系,把寶貴的人力、物力、時間、精力都疏導和匯聚到發展這個主渠道上來,這也是擺在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5.廣泛宣傳,引導正確的宗祠文化存在理念。通過平面和網路媒體,積極有效宣傳附著於宗祠的優質精神文化資訊,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關心宗祠文化,共同參與宗祠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多創作宗祠文化題材的藝術作品,對優秀作品給予獎勵,條件成熟時設立專項獎勵基金。
宗祠文化起源於名門望族,原本是權貴和財富的象徵。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和發展,它和老百姓的信仰、生活逐漸密切相關。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源於祖先的驕傲和自豪,那是一股神奇的精神動力,匯集起來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們對待中華文化的態度:推陳出新,使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繼承和傳播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古為今用。
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採眾長,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不要盲目崇拜,推崇。
傳統文化中理應包括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成果,這些內容的本質其實也是百年中國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如何對待西方文化」進行探索的結果,現在把它歸為中國傳統中,不只是理論上應該,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不做重復性勞動(其實我們從新重新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未必比得上彼時的祖先們,無論是從自身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還是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歷史使命感,現在可能都遜於百年前)也是對近代祖先的尊重。
事物是永恆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不斷增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主次方面是辯證統一的,要求我們堅持矛盾分析法,堅持一分為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主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堅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適應時代發展的合理的這一主流價值,也要看到其不符合時代的成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發揚也要批判。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是揚棄,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在進行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面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我們應該尊重各國民族、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堅持為我所用、博採眾長的原則,全盤排斥和全盤收取都是錯誤的,而是要在批評中繼承,加強溝通了解,尊重雙方的文化價值,應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