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具體大眾文化現象有哪些

具體大眾文化現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26 11:47:54

A. 新時代以來大眾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如今大眾文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種。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在前進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在變化,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於是這種現象給了文化一個推動力,讓更多形式的文化出現在了人們眼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種潛移默化的轉變從知識付費就可見一斑。那麼,新時代以來大眾文化的形式有哪些呢?

第三種形式是電視、廣播以及新媒體。沿襲時代的縮影,電視和廣播在如今並沒有退場,甚至逆流而上,創新出了不同的形式。例如現如今電視已經可以聯網觀看網路視頻、廣播也更新了內容和內涵。新媒體更是我們現在接收文化的主要形式,網路的進步讓更多自媒體出現,同時出現了更多的文化傳播者。實際上,小編只是列舉了三種但新時代以來大眾文化的形式遠不止這些。

B. 大眾文化有哪些特徵,結合實例分析

以韓劇為例說明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1、大量化2、類型化3、日常化4、娛樂化5、商業化舉例1:
長達170集的韓國電視劇《看了又看》前晚播完了大結局,但許多觀眾卻意猶未盡、欲罷不能。雖然這部講述家長里短、看似「婆婆媽媽」的電視劇,又被安排在深夜時段播出,可在該劇播出的3個多月里,卻吸引了無數觀眾每晚守在電視機前看得有滋有味。它表現的是沒有虛假矯飾的百分之百的平常生活。在猶如小河淌水般靜靜流過的100多集故事裡,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也沒有豪華的場景,說的是幾對年輕人在追求理想愛情中的快樂和苦惱,婆媳之間、夫妻之間、妯娌之間相處中的矛盾和無奈,這些平淡樸素的瑣事,卻讓人感到特別真切,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處處流露出令人感動的親情和溫馨,其中蘊涵著很多做人的道理。觀眾從中可以觸摸到普通韓國家庭的真實生活狀態,看到韓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與新的生活觀念的沖撞。
舉例2:
《大長今》,是韓國一部大型勵志劇。講述了一代奇女子徐長今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朝鮮王朝歷史上首位女性御醫,被中宗賜「大長今」稱號。
《大長今》2003年9月15日開始在韓國播放,收視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並以47.8%的高收視率獲得2004年度收視之冠,尤其是2004年3月23日大結局時的收視率竟然達到57.8%,播放達七個月之久,直接收益100億韓元。更誇張的是,《大長今》播完後相當一段時間電視觀眾急劇減少,有人稱這種現象為「大長今後遺症」,因為《大長今》之後沒有可以和它媲美的電視劇出現所以造成了收視率嚴重滑坡。2005年9月1日起,《大長今》在湖南衛視播出,自開播以來,平均收視率穩定在4%,平均收視份額17.3%,收視表現一直穩居全國同時段的第一位。
舉例3:
《豪傑春香》在05年開年就令KBS大火了一把,「春香」在韓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與李夢龍間純真的愛情故事婦孺皆知。《春香傳》是韓國人喜聞樂見的歷史劇,曾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歌劇,動畫片等多種形式。這次,全尚基導演經過精心構思,終於將電影《春香傳》改編成了電視劇。在劇中,每集的最後幾分鍾,都對原版古裝故事的特別改編,讓人會心一笑。本劇核心搞笑人物是高二就結婚的李夢龍和成春香,典型的不見面想,見面就死掐的歡喜冤家,一段很清新的愛情故事,兩個不富有的年輕人,他們的愛情既不復雜也不庸俗,簡單而直接。影片的音樂和每集的片尾也是一大亮點,略帶美國黑人風格的電子樂和影片的節奏配合的天衣無縫,讓人聽著音樂就想笑,每集的結尾也是嚴重惡搞原版《春香傳》。
舉例4:
《新娘十八歲》是一部以類似漫畫手法展現的清新愛情喜劇。女主角是古怪精靈的十八歲高中小太妹,而男主角卻是嚴肅認真的二十八歲英俊檢察官,兩人在家族長輩的安排下訂下娃娃親,由命運的安排相遇,直到相知、相愛。男女主角迥然的個性、身份以及家庭背景碰撞出一串串妙趣橫生的喜劇場景。同時,也展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韓國傳統風俗。

C. 現在的文化現象有哪些如圖第一個問題的話也麻煩舉個例子。

文化現象包含三個方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方式文化。文化現象所反映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狀態和聯系,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

比如人們的飲食習慣、穿著習慣、表達方式等,都可稱之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現象多種多樣,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某段時期的智力程度、生存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向。

對於近代的文化現象,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人們的經濟情況、以及政治局勢,宗教文化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中國三教合一。

關於文化研究:

青少年文化研究是青少年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各青少年研究的專業刊物都刊發了大量的相關文章,同時,一些青少年文化現象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作為我國青少年研究領域的重鎮,對青少年文化方面的話題也多有關注。

2002年,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課題組,進行了以「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與對策研究」為題的調研,並於2003年出版了課題成果——《中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報告》,對近些年的青少年流行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

D. 當代大學生流行文化現象有哪些

一、目前大學生流行文化表現方式
1、流行語
流行的時尚文化給語言帶來了無窮的活力,新詞語不斷的涌現出來形成了一種流行語。流行語就成了現今大學生當中相互交流時必不可少的方式,成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流行的的流行語大體上可分為網路流行語和影視流行語。比如在大學生當中比較流行的網路語言有:「有木有」、「神馬」、「給力」、「御姐」、「蘿莉」、「正太」、「hold住」、「神馬都是浮雲」、「我爸是李剛」、「高富帥、矮窮矬」、「白富美」等等。電視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體,在人們生活中成了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每當春節的時候春晚節目中的形形色色的台詞也將成為人們當中新一代的流行語。例如:「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麼聊齋」、「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智商余額不足」等等。這些影視語言剛出現不久就出現在大學生的日常語言當中。
2、消費的流行時尚
社會不斷地在發展,社會的目光也突然地轉向關注個性、時尚的時候,思想活躍、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當然不會落後緊跟時尚的潮流,成為流行時尚的風向標。大學生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意外,注重別致的發型、換新款手機、泡吧、進健身房、旅遊熱、網購等等,總之一切顯得自己「更時尚」的事情,都會沖擊大學生的價值體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於新型手機的追求,各種智能手機、音樂手機等等都是大學生追逐的對象。Iphone、三星、HTC、SONY等等都是大學生當中最流行的品牌。大學生們為了這些流行的東西不惜花重金買這些電子產品,更有甚者不惜省吃儉用不吃不喝來攢錢來買這些所謂的「時尚品」。
當代大學生的節約意識的淡薄,突出的表現在社會交際方面。社會交際包括大學生談戀愛,已被大學生看做是大學中必修的一門「課程」。現在大學校園中比較流行「人際投資」,無論是過生日、考試得高分、入選學生幹部、比賽得獎都要請客。
3、文化的流行時尚
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流行音樂的產生也無疑是另一種流行的時尚。流行音樂的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被廣泛傳唱或欣賞。對新事物很敏銳的大學生也已然成為流行音樂的最佳追隨者。從最初的「港台風」直至後來流行的「歐美風」、「拉丁風」、「日風」、「韓流風」,流行音樂在校園中的每一個角落流動。
游戲文化已成為時尚大學生流行的休閑娛樂方式。那些時尚、前衛大學生當然也絕不會放過這個時尚的機會。更有些游戲出品公司也專門找一些各大著名高等學府來選拔時尚、前衛、了解游戲的學生來為他們的游戲產品做代言,這樣更使得大學門湧入這個風潮。游戲的吸引力是非常強大的,玩它的隊伍越來越壯觀不僅是男生現下女生當中玩游戲的也非常多。
大學生們還喜歡從影視劇當中可以提取信息,從而讓他們「走在時尚的尖端」。大學生們對於時尚元素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可以很很容易的從影視文化當中現下流行的服飾飾品,也有些大學生可以隨口就能說出影視劇當中的經典台詞,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4、 服飾的流行時尚
服飾流行時尚對於現代大學生的穿著打扮及行為舉止構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流行時尚信息鋪天蓋地,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可以從網路、雜志報紙、電影電視中,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時尚信息。電視模仿秀、明星訪談、歐美大片以及韓劇等都對大學生的穿著打扮及舉止行為都構成了巨大影響。不論是「歐美風」還是「韓流」,新的文化概念或是新的信息所帶來的新的時尚觀念,都可能得到大學生隨時隨地的模仿和表達。這種模仿與表達的狀態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既是時尚的文化受眾,同時又是對時尚文化起到推動的作用。
二、大學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心理特點
1、求新的慾望
作為時代的驕子,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都是對大學校園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嶄新的期待的。可是正當他們踏入校園時,那些暫時的新鮮感和憧憬會逐漸退去,迎面而來的是繁重的學業與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而這時,外面的花花世界與校園三點一線的乏味節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落差心理必定使大學生產生挫敗感。原本美好的願望在現實面前必須低頭,現實的壓力是他們心生失落、厭煩的情緒。這時流行時尚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他們通過對服飾、話語的了解、模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求新慾望得到了滿足。所以,多姿多彩的校園流行文化就應運而生了。
2、自我防禦和自我顯示意識
普遍的大學生可以透過這種補償方式得到一些自信和暫時的精神滿足感。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特殊心理狀態:既希望追隨大潮,求同,和周圍的人群環境相融合,不想被人看成很「另類」,通過對共性的順從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又想要「存異」顯示與眾不同,而後獲得精神上的優越感。
3、 時尚的個別差異
當時尚在大學生中開始發展之時,當代大學生群體間因為物質基礎、家庭條件、個人文化素質、現有知識水平和對新鮮事物敏感度的高低等因素差異,在追求流行時尚的方式上會表現出多樣化的差別特徵。差異性是讓大學生內部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與動態化的基本原因。個體間的差異性性與群體內的多元性都與時尚的個別差異特徵相適應,其次現實這些特徵的同時也會受到社會轉型這一大背景的影響。

E. 當代大眾文化現象有哪些

當代大眾文化之所以會有「消費性、快餐化」的稱號,原因在於大眾文化的消費性來去的速度加快,並且參與的人數眾多。這種消費型的大眾文化已成在中國頗具影響、文化上佔主要地位的一種文化。同樣,當代的大眾文化,它的涉及面逐漸延伸,且形式多樣化,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的各方面無不也受著大眾文化的影響,而且在百花齊放的大眾文化中衍生出許多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的發展,雖然有不利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使大眾文化趨於全面化、多樣化。
關鍵詞:大眾文化;時代主流;衍生現象
在當代的大眾文化中,歷史一直是其范疇內的討論熱點。在商品經濟盛行的消費型大眾文化中,像以消遣、娛樂、休閑為時尚的商品一樣,歷史類作品也是很搶手的,具有娛樂性、吸引性的事件被拍賣和供人們消費。人們更對那些具有聰明才智,文韜武略的歷史人物崇拜羨慕。國人對像之前中國被壓迫的事件仍就無法釋懷。而大眾每每看到這些就痛心不已,並希望通過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吸取教訓且總結經驗。但大眾歷史雖有助於大眾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普及,但它從歷史中獲得利益破,使得歷史不再變得那麼深沉,還有穿越劇、穿越小說的編寫,使歷史變得面目全非。而且對歷史正面完善化,導致大眾對史實了解不全面,也丟棄了文學應有的批判功能。與此同時,因大眾喜愛對史料進行借鑒與利用,造成了文化領域藝術創造力、想像力和辨識力的缺乏,從而使文化失去發展活力。

F. 文化現象都有什麼具體點舉一兩個例子

文化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 文化現象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它是群眾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和不斷給予陶冶的結果。

它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文化現象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認識產物。

例子: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6)具體大眾文化現象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化現象的作用:

人類的文化現象,從很早以前就有了。比如人們的飲食習慣、穿著習慣、表達方式等,都可稱之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現象多種多樣,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某段時期的智力程度、生存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向。

對於近代的文化現象,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人們的經濟情況、以及政治局勢,宗教文化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中國三教合一。

G. 大眾文化的形態

1.1大眾文化關於大眾文化,恐怕很難用幾句話來定義。大眾文化的概念,學術界已有很多認知和爭論,孰是孰非亦無定論。察各類關於大眾文化的定義,雖各有側重,但歸於不外乎兩類:一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內涵,著重強調文化的內容;另一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尤其強調文化的傳播形式。兩類觀點的側重不僅源於認知觀點和方法結論的不同,它還與文化所處的具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初期的大眾文化及定義都屬於強調內容的大眾文化,強調內容的原因並不是輕視和否定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而是將文化的內容作為命題的前置,以內容為主導的,形式服從於內容。強調形式的大眾文化是以文化的表現形式為主導的,而作為文化內涵的內容則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是指此。這類文化形態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內容並不俱備某種特指性,而是服從於定義它的文化表現形式,尤其是傳播形式。當然,現代的觀點也都涉及到了大眾文化的內容方面,但那也只是對形式的一種限制。辨析大眾文化命題需明確這樣幾個前提:(1) 大眾文化的內容具有指向性,在政治環境動盪或階級矛盾激烈的社會中具有很強的階級性。而在政治環境平穩或階級矛盾緩和的社會中,大眾文化則是一個泛階級的文化形態,其內容的指向是分散的,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即是指此。需要強調的是,主流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內容有很強的導向性。(2) 大眾文化的經濟基礎不必然是市場經濟。現代的多數學者均認為「大眾文化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1]強調大眾文化是依商品規律運作的。但事實上,非市場經濟環境中存在且普通存在著大眾文化。二者的區別是傳播目的不同,一個是為實現經濟效益,另一個則是為實現社會效益,具體傳播方式也有很大區別。(3) 大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對具體文化形態的作用都是等量的,但往往由於大眾文化傳播的特殊性使這一等量關系產生了扭曲。茲就前述對大眾文化定義如下:大眾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為主要手段、以實現某種利益為目的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眾喜聞樂見,被公眾廣泛認識、復制、傳播的社會文化形態。1.2大眾文化傳播 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大眾文化以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與大眾傳媒攜手並進的。」[2]一方面,大眾傳播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和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大眾傳播使得文化不再局限於一部分人之中,令它具有了更復雜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大眾文化作為大眾傳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大眾傳播產生了強有力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對於大眾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一層面來講,大眾文化也引導著大眾傳播。 與大眾文化更為聯系密切和直接的大眾媒介,構成了大眾文化得已生存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情境,構成了大眾文化得以傳播的物質傳播渠道。從修辭效果看,「大眾媒介直接關乎大眾文化的意義構成。」1當然大眾文化對大眾媒介也有很強的反作用力,在二者的關系中,大眾媒介對大眾文化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甚至,大眾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大眾文化的傳播與其它信息的傳播有著同樣的構成,但基於大眾文化的特殊性,它的傳播就有了一些獨特的規律在討論大眾文化的傳播問題時,應當重視它的源頭和歸結——受眾的分析,什麼人需求它、什麼人創造它,以及什麼人、通過什麼渠道、什麼形式傳播它等,繼而可以歸結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些獨特之處。大眾文化傳播的構成,也就是這一分析的過程和結論。
[1]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3頁。[2] 陸楊、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第16頁。1 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頁。 1.3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 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具備商業性這一特徵,有的學者甚至將大眾文化與商品文化等同起來,歸入了商業文化的范疇。商業性,是大眾文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才具有的特性,它是將交換價值放在第一位的。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中,使用價值是第一位的,要遠遠大於它的交換價值。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是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文化生產過程是進行商品化生產、資本化投入和價值化收益的,又依據市場規律進行交換、復制、再交換。大眾文化便這樣融合到市場經濟環境中去,成為商品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活動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生產」2的社會大環境下,大眾文化的傳播必然服從於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傳播過程體現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變得更自由、更快捷,但同時也愈來愈對傳播的內容產生漠視,反而對傳播的形式反而愈加重視。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它必然要求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以文化商品交換和流通所形成的文化市場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文化市場供求雙方的物質和利益為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並在一定范圍內起到調節作用。市場經濟對大眾文化的影響直接作用於文化形式,繼而通過文化形式間接的對文化內容產生作用。我國現階段是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肯定。所以,這一問題的探討對於現實生活是有宜的。2大眾文化的傳者與傳播控制2.1傳播的前沿文化的傳播有著明顯的廣泛性,大眾文化尤為如此。它的傳播者即包括了專職的傳播者、專職的文化製作者,又包括了非職業的傳播者——受者群。我們可以將參與大眾文化傳播者分作三個不同的群體:(1) 媒體傳播群。媒體是大眾傳播的中堅力量,在大眾文化的傳播中擔負著重要的傳播職能。它是通過傳播社會對大眾文化的鏡像反映來間接的傳播大眾文化,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文本的間接製作者。媒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自覺的、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媒體吸引受眾的需要。(2) 製作傳播群。大眾文化的文本製作活動主要是由職業文化的製作群里來完成,其文本本身在客觀上具備了大眾傳播的功能。所以大眾文化的製作群不僅是大眾文化產品的主要的製作者,它還通過直接復制、傳播具體文化產品來傳播大眾文化。製作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來源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3) 個體傳播群。大眾文化有泛文化、泛階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每一個大眾文化傳播的受眾者有可能成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有傳播個體,也有媒體或文化製作傳播者的組成人員,但無論是什麼都存在受者與傳者雙重身份的轉變。參與大眾文化傳播過程的所有個體即構成了個體傳播群,它的能量總合要遠大於專業的傳播機器,所以我們在研究大眾文化傳播時應當重視這種傳播力量及它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個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分散地、非技術的、非盈利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傳播個體的文化素質、興趣、喜好等。在這三個傳播群中,個體傳播群的認知實際上是社會個體文化意識的總集合,它通過對具體參與傳播人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及信息需求的反饋與其它傳播群產生聯系。2.2施控行為與角色互換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由傳播者在其內部與外部不斷的進行選擇、加工、傳播來豐富的,大眾文化文本不斷的在各個傳播群中被選擇、解讀、再加工、傳播著,並在各個傳播群內部重復著這一過程。信息源在被層層選擇、解讀後,最終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只是信息源中的少量信息,這一少量信息經過傳播者的再加工、再創作成具體並傳播出去,文本再傳播中不斷的被選擇、復制,不斷的得以修正並形成穩定的模式,最終擴散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文化形式,形成了量化優勢。很明顯,從源信息到大眾文化文本的過程就是各級傳播者不斷施控的過程。隨著信息的反復傳播、復制以及不同傳播者所作的不同解毒,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會逐漸的發生變形甚至施異化,有時往往出現背離原文本的現象。毋庸置疑這一現象也是由不同傳者的不同施控行為所造成的。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文化製作和傳播組織,而具體的製作和傳播過程是通過具體的操作者實現的,他們對具體大眾文化文本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傳播中,傳者除受經組織傳遞的社會控制、組織內的潛網等影響外,傳者的個人因素是一個很明顯的控制因素,是由社會文化所決定的。傳者是具體文本的製作、傳播者,但其也是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他對具體文本的選擇性施控,其實是他本人在對其它大眾文化文本的選擇、理解後,在個人因素的影響下進行的二次加工、創作、傳播。即作為個體的傳者只在他實際操作的個案中扮演著傳者的角色,而在大眾文化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卻成為了更多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並將其解讀文本的內容或形式轉移到他所製作傳播的具體文本中去。於此,把關人與受者的角色形成了互換,這也是文化控制在傳播活動中的表現。2.3傳播者的受控特點 在文化傳播活動中,各類傳播組織有著最強的選擇能力和傳播能力,但其受到的各種控制也是最強的。它在傳播過程中的選擇動機和飢渴的傳播慾望也並無非是源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控制,即這種對大眾文化進行選擇、製作、傳播的行為實際上是傳播組織受控的表現。 傳播者受到的控制無非就是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受控控制、自我控制四種,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傳播者的受到各種控制是不均衡的,各類控制手段對傳播者的控制強度和程度是不同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傳播者必須依據市場規律運作,其文本必須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實現經濟效益是多數大眾文化傳播者的主要動機。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的傳播者產生了最強、最為直接的作用。僅次於它的是受眾控制,傳播者受到受眾控制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已經受到經濟控制,為了實現利益就必須適應收受以吸引更多的受者。政治控制、自我控制雖然也是很明確的控制力量,傳播者也必須接受其控制,但對於依市場規律運作的傳播者來說,終究不如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來的具體、直接。
2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3.多元與多態——認識大眾文化3.1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有如下基本特徵:商業性。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是依賴於市場機制來進行製作、傳播、消費的,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文化產品是作為產品出售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必然會進行商業化運作,文化活動成為一種社會生產,文化產出則成為一種地道的商品。「文化工業的產品到處被使用,甚至在娛樂消費的情況下,也會被靈活地消費,文化工業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經濟上巨大機器的一個標本。」1這不僅是文化對市場經濟環境的適應,更是一種社會需要:一方面,文化的製作者、傳播者將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生產,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商品化生產或商業化傳播;另一方面,文化的消費者和接收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也引導了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傾向,受眾的消費需要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商品化。技術性。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是密不可分的,大眾傳媒的技術發展擴展了大眾文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大眾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可能。技術媒介為大眾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眾文化的傳播已經完全依賴於眾傳媒技術:一方面,技術性含量高的傳媒成為大眾文化最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技術媒介給大眾文化帶來的是文化的多元與多態;另一方面,技術性使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成為可能,使文本的製作復制、傳播更為簡易和方便,並使大眾文化產品由個體創作轉為工業化生產。娛樂性。娛樂,直源於受眾的享樂動機,在市場環境中大眾文化的製作、傳播者則利用了這一點;以服務於文化的商業化生產。對於受者來說,娛樂性是大眾文化的第一效果,大眾文化傳播的一大功能就是娛樂受眾,使受眾消遣娛樂的需求得以釋放。而對於傳播者,大眾文化的娛樂功能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傳播者的商業需求。應說明的是大眾文化的娛樂性不等同於娛樂文化,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是一種外在表現的功能性傾向,而娛樂文化的娛樂性則是內容的基本屬性。通俗性。大眾文化不同於高雅文化,是在極大多數人群而不是在小群體內通行的。大眾文化之所以被大眾接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眾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上的通俗性,這是由大眾文化受眾的廣泛構成所決定的。通俗性給大眾文化首先帶來的就是傳播優勢,不論受者的文化層次如何都可以看得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很容易得到廣泛傳播。此外,通俗性間接的豐富了大眾文化的內容,任何形態的文化只要對文本進行了通俗化處理就都可以融入到大眾文化中來。從這一層面上講我們甚至可以說,不通俗的東西就不是真正的大眾文化。但是也要主義通俗性帶來的消極方面——易於流俗。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的文化很容易使通俗性由形態擴散到內容中去。為了迎合最廣泛文化大眾的趣味,大眾文化產品愈來愈傾向於世俗、庸俗,甚至是媚俗。這種一味追求通俗性的後果是使大眾文化變成一種無節操的文化,增加了大眾文化的浮淺。3.2大眾文化傳播表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在傳播中呈現如下現象:模式化。大眾文化使一種群體文化,是以大眾傳播為擴散方式的,這就難以避免其內容和形式產生類似甚至使相同的樣式,形成了短期內固定的模式並反作用於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模式化直源於文本的流行性,原創的文化文本在經過批量復制、大眾傳播等一系列流程後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伴隨著文化流行的是對文化形態的反復模仿和不斷復制,以至於最後形成文化模式。大眾文化的模式化既有內容的也有形式的,還有則是直接復制文化元素。如某一電視節目一旦流行,其它的製作單位也都競相模仿,於是很快就會出現眾多與此類型相似的電視節目,並形成一種形式作用於其它文本。比如齊魯電視台2005年開播了一個用地方方言演播社會新聞的節目,埠內多數電視台(頻道)很快都有了相類似的節目。雖然大眾文化文本的創作者不斷的在創作新的文化賣點以及個體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十足的內容無非是對共性中相關類型的模仿,於是越有個性的反而越失去個性。主流化。大眾文化吸收了豐富的主流文化,它是建立在公認的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環境之上的,是它與它們相統一的。也只有與它們相統一,大眾文化才具有生命,才可以沒有任何阻礙的通行於文化大眾之中。可以說任何的大眾文化文本都必須與同時代的主流文化相統一相適應,才能構成大眾文化,凡是與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相悖的斷然不會被廣泛認同。大眾文化是與同時代的認知水平相當的,它的適應不僅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強制,大眾文化文本也在積極適應主流文化。如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許多文本都去迎合這一主流,像某保健品廣告中的動畫人物換成俄羅斯民族服飾,出場動作改成俄羅斯民族舞蹈。多元化。大眾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源起於大眾對社會各種文化形態的吸收、解讀、再創作。在大眾文化中可以得到幾乎所有文化形態的影子,只不過其內涵和形式已被過分解讀、演化,甚至異化。這種多元化不僅僅是文化的互滲,更是構成大眾文化內容的核心架構。大眾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吸收、解讀高雅文化、民間文化、商業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形態的過程。從這一點上講,大眾文化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大眾解讀社會文化並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現實中,大眾文化也積極的尋求與各種文化形態的融合,多數文本在製作的過程中都主動的吸收各類文化元素以實現自己的多元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文本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符合最廣泛人群的口味,這也符合文化商業化的需要;二是文本的多元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引入,可以給文本罩上高雅的外衣,盡可能的掩蓋文本的空洞和世俗,以此提高文本的文化品位,為其正名。導向化。大眾文化對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意識有一定作用的導向作用,而且愈加強大。不僅是受者,還包括了傳者,都會不自覺得由大眾文化所引導。由於大眾文化傳播涉及面的廣泛性,大眾文化的文本模式會給社會文化形態總體、社會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傳播時間的增加而形成引導。但需認清的是,這一引導只是社會文化流程中一部分,大眾文化本身還被其它的文化所引導。從宏觀的角度看,它也只是文化引導力傳遞者中的一員,而不是原初的導向動力。3.3信息在傳播中的幾個表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信息傳播多有如下幾個表徵:信息情感化。人是情感動物,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物質文化無疑是最為突出的,而大眾的精神文化則相對缺乏。於是,在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壓迫下人對情感的需求達到了一個歷史最高點。在充斥著物質文化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甚至是人對物的情感成為大眾文化傳播反映的重要內容。傳者通過情感元素的採集和重新語境化來保存情感,受者通過接受這樣的信息得到慰藉。不僅是情感信息,許多非情感信息也套用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和情感元素,造成了一種大眾文化整體的情感化。與此同時,文化產業與流行媒介也「能夠有效的把象徵性形象與個人情感聯系起來。」1信息故事化。故事化的信息對於受眾往往很強的吸引力,「故事代表文化價值觀並提供文化連貫性。」2以各圖書館文字類圖書的借閱情況為例:借閱頻率最高、書刊數量最多的是小說等故事化的文學作品,而散文、詩歌等故事化不強的文學作品借閱次數則相對較少,而無敘事的文學理論作品則鮮有借閱。故事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文本的一個普遍現象,許多非敘事性的體裁往往也摻雜進了故事化的形式,比如流行音樂前綴的敘事性文字,甚至是故事化了的歌詞本身。對於多數受眾來說,故事形式易於理解,更符合消遣的需要,易於達到情境再現的效果。當故事化成為一種信息加工和傳播方法的時候,大眾文化文本的製作和傳播變的更加容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情境被壓縮提煉成象徵性形象,通過不斷的重復,使意識形態和文化主題模式化。信息可讀化。基於大眾文化的非嚴肅性和受眾的多樣性,便於讀取、易於理解成為大眾文化信息表徵的第一要素。大眾文化信息的可讀化除包括了話語的可讀性外,它還有更廣泛的內容,具體包括了簡易化與圖像化兩個方面。簡易化主要體現在了信息話語易讀和文本內容的淺顯上,目的是便於受眾接受和解讀。圖像化是指通過文本的圖象化表達來實現信息的可讀性。信息的可讀化使大眾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許多繁難、呆板的文化形態都可以經過可讀化的加工與大眾文化產生交叉,豐富了大眾文化的信息含量、提升了大眾文化的品味。但可讀化也會使受眾對其它文化系統的認識變得淺顯、片面,甚至產生誤解。

H. 生活中的10個文化現象是什麼

如下:

1、草根文化:屬於一種在一定時期內由一些特殊的群 體、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潮流現象,它實際是 一種「副文化、亞文化」現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質, 屬於一種沒有特定規律和標准可循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一 種動態的、可變的文化現象,它有區別於陽春白雪的雅文 化、上流文化、宮廷文化以及傳統文化

2、大眾文化:指興起於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 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 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准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 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採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 化消費形態。

3、小眾文化:是相對於大眾文化而言的,它是以個人 為基礎,並局限於鄰人、同道或者朋友等小圈子裡而形成 的明顯差別於大眾文化的一種文化形式。

4、宅文化:是指一種對於私人空間,專注精神的追 求,其精神內核是趨於封閉的心理狀態,和不拘泥於形式 的文化,是一種在全球化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亞文化現象。

5、狗肉不上席!這就是很有文化深意的農村生活禁忌,也蘊含著深層的文化傳統。農耕時代在農村地區最莊重的一種禮儀形式,莫過於各種各樣的宴席。宴席是農村十分重要的集會,也是承載著很多規矩和禮儀的文化現象。

閱讀全文

與具體大眾文化現象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