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兩宋時期文學藝術領域的特點及時代風貌
兩宋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 詞是兩宋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據唐圭章所輯《全宋詞》統計,在所收作家籍貫和時代可考的873人中,北宋227人,佔26%;南宋646人,佔74%。
李清照、辛棄疾、陸游、姜夔是南宋最傑出的詞家,李清照是繼秦觀之後宋代又一婉約詞派大家,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傑出女作家,又不完全受婉約派束縛,還具有想像大膽、感情奔放的豪放派詞風的某些特色。辛棄疾上承蘇軾豪放詞風,將詞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在詞史上他和蘇軾並稱「蘇辛」,成為豪放詞派的主要代表。陸游是南宋最傑出的詩人,以其激昂悲壯的詩歌,成為南宋詩歌的一座高峰。以姜夔為代表的格律派,受周邦彥詞風影響,作詞追求格律精嚴,造語精工,意境清幽,主宰了南宋後期近百年的詞壇。就詞的藝術形式而言,已發展到了最後階段,達到了格律嚴謹、圓熟的頂峰。格律派對後世亦有相當影響,直到清朝,仍將姜夔、張炎奉為宗主。
此外,與陸游並稱「中興四大詩人」的還有楊萬里、范成大等,以及「遺民詩」代表文天祥、謝翱、林景熙、汪元量。
趙宋王朝定都杭州,湖山佳秀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生活,促進了宋代繪畫在藝術風格上的變化和開創,南宋由李唐、劉松年開端,至馬、夏而達高峰的水墨山水畫,其影響至明清不衰,以至遠及東洋,為日本國畫壇所重。
南宋初期,仍為北宋之流風,而自馬遠、夏圭、梁楷三大巨匠出後,宋代畫風大變,他們獨樹一幟,成為一代大師,馬遠畫山水多寫湖山一角,而精意貫注全幅,夏圭善以禿筆寫長江大川,意境開闊綿渺,梁楷以水墨減筆的嶄新風格創造出寫意人物畫這一畫派,給予後人以巨大影響。馬遠、夏圭與北宋山水畫大家范寬、李成,並稱宋代山水畫四大家,南宋亦成為我國繪畫史上一個輝煌絢麗的時代。
2. 兩宋時期,中國南北文化呈現何種差異
差異:北方文化表現為游牧文化與中原先進文化的碰撞、融合,少數民族呈現封建化趨勢。南方文化呈現出濃厚的憂患意識。原因:少數民族同兩宋長期的戰爭與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受到中原先進封建文化的影響。兩宋長期遭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圍困與進攻,被動挨打,割地求和,山河破碎。
3. 宋代文化的主要特點
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創新思想、經世理念、理性態度、民族意識、平等觀念等時代特點,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不僅在當時中國境內諸政權以及東亞儒學文化圈各國發揮了主導文化的作用,還對世界文明以及宋代以後中國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為篩選官員而建立的科舉考試推進了教育制度的發展,印刷品的廣泛流創促進了文學的交流與對藝術的鑒賞,景德鎮瓷器的高度繁榮。
宋朝文學思想與晚唐的文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唐太宗堅決反對齊梁的綺麗文風,要求作品有利於政治宗教,提倡內容與藝術並重,以氣勢與感情取代艷情來開創新天地,即所謂興寄與風骨。隨著唐朝沒落,文壇出現淡泊境界,崇尚高情遠韻,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到了晚唐,回歸綺麗文風,追求詩歌情韻之美。
4. 宋代文化的特點,要簡練
宋代文化空前進步,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
二程、朱熹、歐陽修、蘇軾、司馬光及沈括等優秀人物,享譽千古;而活字印刷、
指南針及火葯的發明和應用,更對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詩詞、歌賦、雜技、戲曲、民間音樂、小說、書法、建築等藝術都在宋代高
速發展。與此同時宋朝出現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騷客,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
蘇軾、歐陽修、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岳飛、文天祥、沈括、辛棄疾、朱熹、
李清照等,這些學者們即使現在看來也是風華依舊,其光澤不減當年,古今中外
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佔了六位之多,可見其文化之光輝是何等之耀眼!
因文化的百花齊放,兩宋大家又分之為南北 : 南宋有四大家:陸游、楊萬
里、范成大、尤袤。北宋有二程:程頤、程顥(理學家)。南宋東南有三賢:朱熹、
張拭、呂祖謙,也正是因為宋文化的蓬勃發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學復興」產生
了新儒學(即理學),使得傳統的「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也促進了儒、
釋、道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 。
5. 宋代的文化特徵是什麼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男不當兵」「學而優則仕」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學的興起、宗教勢力退潮、言論控制降低、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優秀文人輩出,知識份子自覺意識空前覺醒。其後中國由於蒙古的入侵並對文人採取敵視政策,加上明清八股文與清朝文字獄嚴重壓制學人思想自由發揮,中國除晚明外再也沒有出現過象宋朝一樣興盛的文化景象。
宋學
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其與佛、道思想相結合,誕生了新的儒學思想—理學。理學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要內容,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並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後之分。理是萬物之源。「天理」與「人慾」是對立的兩方,人慾是一切罪惡之根源,應當去人慾、存天理。經過二程與朱熹的發展,理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南宋末年理宗時成為官方哲學。之後,陸九淵又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人們應當去人慾,存本心,到達清明寡慾的境界,陸九淵之思想經過之後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繼承發展,成為新的哲學體系—心學,在明朝中葉以後占據了主導地位。除了理學與心學之外,宋朝晚期還出現了第三種學術勢力—浙東事功學派,其由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和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所組成。
史學
與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學特別發達。歷史學家陳寅恪說:「中國史學,莫盛於宋」,「宋賢史學,古今罕匹」。宋朝有多個官方修史機構,如起居院、日歷所、實錄院、國史院、會要所等。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的編寫過程長達十九年(加上《通志》超過二十年),共二百九十四卷,敘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採用編年體方法書寫,為後人提供了一本系統廣博的史書。隨後,另一史學家袁樞又對《資治通鑒》進行全面的整理,寫成《通鑒紀事本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鑒綱目》,共五十九卷,可謂《資治通鑒》的簡略版。史學家鄭樵寫成《通志》,與唐杜佑《通典》、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學著作還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編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會要》和《五代會要》。著名的地方誌有《太平寰宇記》、范成大《吳郡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由於金石學和考古學快速興起,也有一些相關史書誕生,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吳大臨《考古圖》、趙明誠《金石錄》等。
此外宋代編修了不少與史學相關的類書,著名的「宋四大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1-10 01:24
文學
宋朝文學事業發達,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歐陽修。歐陽修的散文主旨明確、內容充實、平易自然,為宋朝散文的風格奠定基調。三蘇之中,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風雄奇勁簡。蘇軾的文章灑脫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郁,前後《赤壁賦》等文章確定了他在文壇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頗有出息,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和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南宋時期,蘇軾的散文甚至成為科舉考試的範文,時人言:「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而蘇轍的文章疏於敘事而長於議論。曾鞏忠實的追隨歐陽修的風格,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文風自然純朴,少有華麗辭藻。王安石也以議論文為長,風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後,宋朝的散文就開始衰落了,其後的文人都無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宋詩雖不及唐詩,但遠在明清之上,目前正在編撰的《全宋詩》收錄宋詩作品達十六萬多首之巨。與散文相同,歐陽修也開創了宋朝的詩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部詩話《六一詩話》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詩風工練,比歐陽修更講究修辭技巧與典故運用。蘇軾的詩變化多端,雄放灑脫。其吸收了前朝所有詩人的手法,並長於各種詩體,尤其是古體與七言近體,可謂別開生面,奔放靈動,成為宋詩一代大宗。黃庭堅雖出於蘇門,但卻開創了江西詩派,他的詩歌模仿杜甫,講究煉字煆句,顯得耐人尋味。之後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和尤褒,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楊萬里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范成大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陸游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後人言「好對偶被放翁用盡」。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也稱長短句。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零四百多首。詞是宋朝文學的標志性體裁。晏殊被稱為宋朝詞家初祖,其詞和婉明麗。歐陽修的詞也富於花間派之風格。柳永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詞令人耳目一新,確定了長調的地位,充實了詞的形式,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作品廣為大眾喜愛以至於當時人言「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其後,蘇軾又對宋詞進行了徹底的革新,他創立了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選材范圍,為後來的南宋愛國詞奠定了基礎。周邦彥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後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屬此列。在靖康之難後,憂患意識使得豪放派占據了詞的統治地位。其中以辛棄疾為大成。
此外,宋代「說話」(評書)非常流行,說話的內容就是話本。最著名的話本有《三國志平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宋宣和遺事》等;一些明清白話小說也是根據宋朝的話本改編。
提問人的追問 2010-01-10 01:31 特點。。。。不是論述啊。 謝謝了。麻煩了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1-10 01:35 宗教
與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與漢化。宋朝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於鴻臚寺。各州府或大剎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於出家許可證,沒有度牒就屬於不合法的「私度」。度牒制度原本是為了控制僧尼人數,限制寺院的規模。但是自神宗朝起,為解決財政短缺,政府開始將度牒貨幣化,度牒淪為國家的斂財手段。其後度牒買賣始終參與國家財政運轉,徽宗時期和紹興年間尤為嚴重。
宋朝佛教宗派以禪宗和凈土宗最為興盛。而禪宗之中又以臨濟、雲門二宗最為繁茂。凈土宗相對禪宗而言更為俗化。原先艱深的理論被闡釋的更加簡單化與口號化。與佛教相比,道教在宋朝變化繁多。宋朝管理道教的機構是禮部所屬的祠部。宋朝道教出現了內丹派南宗、正一天師道、忠孝凈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最後全國形成了真大道教、正一天師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教育
宋朝政府對文人之待遇在中國史上屬於最高水平,由於宋代非常重視考生質素,教育事業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仁宗時,下詔州、縣辦學,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宋代官學,規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太學、武學、律學及四門學和廣文館。中央各部門也設立書學、算學、畫學、醫學。地方上,設立州縣兩級學校,並在路設立學官。教師先由地方選聘,後改聘進士或國子監、太學畢業學生,教材有國家統一頒布,多以五經為主。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制訂太學三舍法 (內舍、外舍、上舍)。學校會於每年按成績升舍,在上舍成績優秀時,可免州試和禮部考試,並特賜及第。
有宋一代,各地書院式私學盛行,主要由於自唐朝以來,印刷業發達,書籍增多,民間可掌握的教育資料也開始增加,又因五代時戰亂四起,教育中斷,想學習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學識的學者的周圍,既而形成書院。宋朝時,官方為了對私人辦學進行管理,對私學「賜匾」、「賜書」、「賜學田」,給予承認,於是書院形成了以私學,半官辦,官辦私學等多種方式。另外由於當時有學識有威望的學者,比如朱熹、陸九淵都喜歡在書院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書院式私學的威望。著名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南宋時期,書院規模擴大,學生增多,逐步在社會上形成另一種辦學和上學的風氣。書院也從最初的教學場所變為兼顧研究的學術機構。宋朝政府還於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至元豐元年(1078年)、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三次進行興學運動,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人文品質,這三次運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宋代改良科舉制度也促成教育的發展,新的措施包括殿試的設立,防弊措施的增加,放寬應考條件,並增加了取士數量等等。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通過者在宮內由皇帝主持殿試,在宋代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1-10 01:40 由於到了宋代士族門閥到唐末已經沒落,科舉考試制度真正得到廣泛應用,對社會真正產生重大影響。科舉制度使大量過去貧寒的讀書人一躍成為士大夫階級,使政府與社會有了緊密的聯系,也打開了平民入仕為官的管道。透過科舉入仕的知識階級在宋朝時已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全面優勢地位,在法律上也擁有許多特權,因而社會大眾以中舉任官做為讀書的首要目標,社會也就衍生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尚。儒家的忠孝節義觀念,透過社會、鄉約、族規、家禮等各種方式深入民間,推廣於全社會。中國自宋代以後也得以構成一個比唐代遠為普及的文化社會族群。而基層知識分子,構成基層鄉紳,並成為村鎮百姓與官府的橋梁。他們指導公共工程、支援學校與書院、編纂地方地誌、參加地方祭典、糾集賑災工作、招募地方自衛武力、提供村鎮行為規范。宋、元、明、清時期,透過科舉孕育而成的士大夫階級,是一個同時擁有政治權力、經濟優勢、學術文化素養的新興族群。優勢條件的結合促使這個時代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為普遍發達的時代。因此,總體而言,到了宋朝,經濟上除了一些皇親國戚、富商大賈外,社會已無明顯的階級之分。
宋朝的都市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臨安(杭州)、大名、應天(今商丘)、鎮江、平江(蘇州)、江陵(今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宋朝打破了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了夜市與曉市。南宋首都(稱「行在」)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瓦舍(也叫瓦子、瓦肆、瓦市)是重要的庶民游樂場所,內有勾欄,專供大眾娛樂。東京的瓦舍見於《東京夢華錄》的就有十座。臨安的瓦舍見於《武林舊事》的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內容呈現商業化、專業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新趨勢。演出的內容主要包括說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其形式多樣,深受大眾的好評。
而在農村,宗族制度成為維系社會的主因。廿世紀之前,中國的政權只向下延伸到縣衙,其下完全通過「鄉保」與「族長」進行管理。在理學的教化下與士人的影響下,官方辦理社會救助;透過理學薰陶,商人階級出資辦理社會救助。救助內容除了辦書院、訂鄉約以激勵品德外,還普遍辦理義庄,以救貧恤孤,資助教育;辦社倉,以備荒歉 ;辦保甲,以補地方之武裝而保民。這種由士人自發的救助工作,成為自南宋以降中國社會安定的重大因素。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會救助活動多屬臨時性質;宋代開始,各州縣普遍設立各種社會救助的永久性機構。族長通過訂立鄉約鄉規來保持社會的秩序。地方紳士通過辦學、救濟事業、修橋鋪路等手段造福鄉里。
婦女的地位在宋朝大幅度下降。貞節觀在宋朝得到了發揚,在宋朝開始在中上層階層婦女實行的纏足風俗嚴重迫害婦女的身體與心靈,官妓這種制度在宋朝已經淪為出賣肉體的工具,且花樣繁新。
6. 宋代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啊。很急!!謝謝了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為篩選官員而建立的科舉考試推進了教育制度的發展,印刷品的廣泛流創促進了文學的交流與對藝術的鑒賞,景德鎮瓷器的高度繁榮。
與唐朝不同,一般的官員都具有學者、詩人、畫家、政治家的特質,喜愛字畫,善於詩詞,收藏古董。一般百姓鍾愛戲曲,酒家林立菜式繁多,市場充斥衣服鞋物。
宋朝文學思想與晚唐的文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唐太宗堅決反對齊梁的綺麗文風,要求作品有利於政治宗教,提倡內容與藝術並重,以氣勢與感情取代艷情來開創新天地,即所謂興寄與風骨。
隨著唐朝沒落,文壇出現淡泊境界,崇尚高情遠韻,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到了晚唐,回歸綺麗文風,追求詩歌情韻之美。
(6)兩宋文化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與霸道的秦朝,強大的漢朝,富有的隋朝,盛世唐朝想相比,宋朝似乎是一個比較多元化的朝代,並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因為在宋朝的時候宋朝周圍出現了很多國家,有遼國、西夏、金國、大理國等好多國家,而這些國家的文明又和宋朝交相輝映。
雖然宋朝在外交上並不能獨當一面,但是宋朝卻是一個在文化方面承上啟下的朝代。很多專家都認為宋朝是中國文化的高峰。國學大師陳寅恪就說:「華夏民族的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演變,在宋朝登峰造極」。
身為歷史學家的日本人滕虎次郎說出了一個重要的點,因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中很重要的轉折點,後來又有人提出了「唐宋變革論」,意思是唐宋時期的轉變的中國歷史上的大的轉折點,雖然大家眾說紛紜,但是唯一一點不會改變的就是,宋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
宋朝文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復古了。因為宋朝的統治者極大程度地想要恢復秦朝時期的禮樂制度。比如趙匡胤上位後就很喜歡儒學,於是他就推崇儒學,還讓人修改禮儀的制度。所以宋朝後面的皇帝都特別注重禮儀,也是受到了趙匡胤的影響。
在禮樂制度和儒學影響下,士大夫這個團體漸漸發展起來。而士大夫對宋朝文化起到了推進的作用。宋朝當時特別缺士大夫,因此趙匡胤加大了科舉選拔的力度。
讓很多平民百姓也能考科舉,當上士大夫。他們不僅幫助趙匡胤輔佐了政治要務,還發揮了他們文人的長處,對宋代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7. 隋唐時期和兩宋時期文學的突出特色是什麼
隋唐時期文學形式主要為詩歌。詩歌的發展,更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整個文壇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在散文方面,由於古文運動的勝利,創造出許多傳記、游記、寓言、雜說等新型短篇散文。唐代的文化是各種文化交流促進的產物,這是由於唐朝的國風開放而形成的。
兩宋時期文學多以「話本」的形式存在。承前啟後,雅俗共享。不單單是上層知識分子的所有物,社會下層人也充分參與並創作。 宋代獨特而淵深的美學意識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來的,經過有機的整合和融化,產生出特定的審美形態、格調和風味,遂成為文化型美學,有別於唐美學。宋文化多方面影響了美學的生成、表現和狀態。
8. 宋代文化有怎樣的特點
宋代文化昌盛,造紙業和印刷業都比較發達,盡管如此,宋人卻是想盡一切辦法對廢紙加以利用。宋人葉釐的《愛日齋叢抄》卷二載:王沂公以簡紙數軸送人,皆他人書簡後截下紙。晏元獻公凡書簡首尾空紙,皆手剪熨,置幾案,以備用。
9. 宋朝有什麼特點 宋朝有啥特點
1、開放夜市,這是對當代百姓影響最大的特點了,不然還要宵禁。 2、重文輕武,使社會風氣崇尚讀書,一改唐的粗放尚武的社會文化,轉變為娟秀清雅的社會文化,使社會更加穩定,不過在百姓心中也行成了「好男不當兵」的觀念,這當然是錯的,但的確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有這種潛在觀念。 3、文官政治,風氣開明,北宋文官集團非常龐大,這與宋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有關,在士族政治崩潰後,宋朝統治者需要找到一個利益共同體,通過拉近與文官集團的關系,使自己成為文官集團利益的保障換取統治上的支持。風氣的開明使宋朝成為中國古代人才井噴的時期,無論是文化、政治、軍事、社會、科學等領域,宋朝都不乏傑出人物,宋朝雖然國力孱弱但的確推到中華文化到了新的巔峰。 4、募兵制,宋朝實行職業兵制度,有效緩解了社會矛盾,但造成戰鬥力下降和沉重的財政負擔。 5、苛稅薄徭,因為財政負擔重,神宗不得不裁軍減負,從仁宗的冗兵向精兵轉變,但宋朝老百姓依然要承擔苛稅,不過因為募兵制的緣故,徭役較輕,生產的時間更充裕。 6、二府制,進一步加強皇權,使封建制度進一步完善。 7、紙幣,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宋朝在四川西北地區發行過紙幣。 8、拉動南方經濟,宋室南渡後,江浙地區成了統治中心,大批人才和資金隨宋室南渡到江浙,繼南朝後進一步推動南方經濟發展,並在南宋時期徹底取代了中原經濟中心的定位,同時宋還大力開發了荊湘地區,為明朝湖廣布政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9、失去安南,宋越戰爭雖然以宋取勝,但並沒有辦法直接消滅安南割據勢力,宋初因為著急北伐也錯過了統一安南的時機,安南地區實際上是遠比雲南更中華的地區,然而宋元兩代均未能收復,明朝雖然短暫統治也被迫放棄,清朝也未能收復,直至如今成了中國南疆最大的威脅之一,這是宋的鍋。 10、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早在宋朝就開始了,可惜中國古代統治者最終選擇陸權主義。10. 兩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政治、經濟、文化)
特徵: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具體表現:
政治:由國家的再度分裂割據、民族政權並立走向統一;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加快;宋元兩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業繁榮,海上貿易發達。
民族關系: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民族交流加強並出現大融合的高潮。
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科技成就突出,繼續領先世界並推動世界進步。